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Crucifers Soft Rot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水烂、烂疙瘩,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为白菜和甘蓝包心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北方地区个别年份可造成大白菜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而且在运输、销售、贮藏过程中,均可发生腐烂,损失极大。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马铃薯、番茄、莴苣、黄瓜、胡萝卜、芹菜、葱类等蔬菜,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失。 症状   软腐病症状因寄主植物、器官、环境条件的不同略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期呈浸润状半透明,以后病部扩展成明显的水渍状,表皮下陷,有污白色细菌溢脓。内部组织除维管束外全部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 白菜和甘蓝多在包心后开始表现症状。初期植株外围叶片萎蔫,早晚尚能恢复,随着病情加重,萎蔫不再恢复。露出叶球,重病植株结球小,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织完全腐烂,充满灰黄色黏稠物,臭气四溢。病株一踢即倒,一拎即起。有的从外叶边缘或心叶顶端向下扩展,或从叶片虫伤处向四周蔓延,最后造成整个菜头腐烂。腐烂病叶在晴暖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 萝卜受害,多从根尖虫伤或切伤处开始,呈水渍状褐色软腐,以后病部上下发展呈软腐状。病健界线明显,常有汁液渗出。留种株有时出现老根外观完好,内部心髓完全腐烂而仅存空壳的情况。 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e,属薄壁菌门欧文氏菌属。菌体短杆状,具2~8根周生鞭毛,大小0.5~10μm×2.2~3.0μm, 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培养基上菌落为灰色圆形或不定形,稍带荧光性,边缘清晰;埋在肉汁培养基中的菌落多为圆形或长圆形。病菌生长温度范围9~40℃,最适温度25~30℃;对氧气要求不严格,在缺氧情况下亦能生长发育;在pH5.3~9.3间都能生长,最适pH7.2;病菌生长要求高湿度,不耐干旱和日晒,在室内干燥2min或在培养基上曝晒10min即会死亡;致死温度为50℃,10min。在培养基上,其致病性不易丧失。在土壤中未腐烂寄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当寄主腐烂后,单独只能存活两个星期左右。病菌通过猪的消化道后能全部死亡。 病害循环 在北方,病菌主要在带病采种株和病残组织中越冬。田间发病的植株,春天栽于田间的带病采种株,土壤、粪肥以及贮窖周围的病残体上均带有大量病菌,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春季病菌经雨水、灌溉水、施肥和昆虫(如黄条跳甲、甘蓝蝇、花条蝽象、菜粉蝶等)等传播,从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寄主。此外土壤中残留的病菌还可从幼芽和整个生育期的根毛区侵入,通过维管束向地上部运转;或潜伏在维管束中,成为生长后期和贮藏期腐烂的主要菌源。由于病菌寄主范围广,经潜伏侵染后,从春到秋在田间辗转危害,引起生育期和贮藏期发病。病菌侵入寄主后,迅速繁殖并分泌果胶酶使寄主组织细胞中胶层分解,细胞分离,组织崩溃,病菌借高渗透压从这些分离的细胞中吸收养分,导致细胞死亡腐烂形成软腐症状。后期再次侵入的腐败细菌分解蛋白胨,产生吲哚类的物质,散发出腐败的臭味。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寄主的愈伤能力,品种,气候以及栽培管理关系密切。 伤口种类和愈伤能力:植株生育后期的伤口种类,有自然裂口、虫伤、病伤和机械伤4种。引起软腐病发病率最高的是自然裂口,其次为虫伤。自然裂口多发生在久旱降雨之后,病菌从裂口侵入后发展迅速,损失最大;但通常则以虫伤侵入为主。寄主愈伤能力强,速度快则发病轻,反之发病严重。白菜不同生育期的愈伤能力不同,一般苗期较强,而莲座期减弱。试验证明,大白菜苗期受伤后3h伤口即开始木栓化,24h后木栓化的程度即可达到病原细菌不易侵入的程度;而莲座期受伤后12h才开始木栓化,72h后木栓化的程度才能阻止细菌的侵染。此即软腐病多在包心期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同品种的愈伤能力也有差异,直立型、青帮型品种的愈伤能力较强。 虫害:昆虫对软腐病的发生有双重影响:(昆虫危害造成伤口,提供病菌侵入通道;(昆虫携带大量细菌,直接起到传播作用。很多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昆虫体内、外均可携带软腐病菌,其中以麻蝇、花蝇传菌能力最强,并可远距离传播,危害性极大。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以雨水和温度影响最大,二者影响着病菌的传播和发育,媒介昆虫的繁殖和活动,寄主植物的愈伤速度等三方面。白菜包心后久旱遇雨往往发病重,即因多雨使叶片基部处于浸水和缺氧状态伤口不易愈合,且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所致。试验证明,伤口木栓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O2,二是伤口组织分泌伤愈素。长期降雨或伤口浸渍雨水中,缺少O2,又冲洗掉伤口上的伤愈素,故发病重。温度对苗期愈伤能力影响较小,但对成株期组织愈伤能力影响却较大,在26~32℃时,伤口在6h后开始木栓化;而15~20℃时要12h,7℃时则需24~28h,才能达到同等程度。 栽培管理条件:通常,高垄栽培土壤中O2充足,不易积水,利于寄主愈伤组织形成,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故发病轻;而平畦地面易积水,土壤缺乏O2,不利于寄主根系或叶柄基部愈伤组织的形成,发病重。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轮作发病轻,前茬为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等发病重。播种期早,生育期前提,包心早,感病期提早,会加重发病,尤其雨水多而早的年份影响更明显。 品种抗病性:白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疏心直筒品种由于外叶直立,垄间郁蔽差,通风良好,故比外叶下垂贴地的球形、牛心形品种发病轻;青帮型品种抗病性优于白帮型品种;抗病毒病和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软腐病。 病害控制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防治害虫、利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间对病毒病和软腐病的抗性较为一致,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改善栽培管理 前茬选择麦类、豆类、韭菜或葱类作物可减轻危害;精细翻耕整地,促进病残体腐解;选择高岗地或采用高垄栽培,播前覆盖地膜,可减少病菌侵染;秋白菜适当晚播,使包心期避开传病昆虫的高峰期;施足基肥,肥料充分腐熟,及时追肥,促进菜苗健壮;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发现病株立即拔出深埋,且病穴应撒石灰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3.治虫防病 早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等灌根。从幼苗期加强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甘蓝蝇等害虫,可用2.5%溴氰菊酯、21%增效氰·马、40%乐果等喷雾。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应注意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14%络氨铜、50%代森铵、10%高效杀菌宝、20%喹菌酮等。间隔10d,连续2~3次,还可兼治黑腐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