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 Chinese Gooseberry(Kiwi) Canker 溃疡病是猕猴桃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于1980年在美国加州和日本的静冈县首次发现。我国于1986年在湖南东山峰农场人工栽培基地首次证实了该病的发生。该病在湖南等地发展迅速,来势凶猛,连年流行,可在短期内使猕猴桃濒于毁灭。 症状 主要为害猕猴桃树干、枝条和叶片。枝条发病多从幼芽、皮孔、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感病部位初呈水渍状,然后病斑扩大,颜色加深,皮层分离,用手压呈松软状,后期病部皮层开裂,流出青白色至红褐色黏液,病斑能绕茎迅速扩展,用刀剖茎,皮层和髓部均变褐腐烂。受害茎蔓上部枝叶萎蔫死亡。 叶片发病,散生深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小斑,大小为2~3mm,外有较宽的黄色晕圈,在适宜的条件及感病寄主上,因病斑扩展迅速,有时也不产生晕圈,受害叶片容易脱落,花蕾受害往往表现出变褐枯死现象。 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菌体大小为1.57~2.07μm×0.37~0.45μm,鞭毛极生,多数为一根,无荚膜,无芽孢,在肉汁胨琼胶平板稀释培养,菌落圆形,稍凸起,乳白色,边缘整齐,有光泽,半透明具黏性,产生弱的萤光色素,不液化明胶,不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氨和硫化氢,不能使淀粉水解,不能利用阿拉伯糖、纤维二糖、鼠李糖、酒石酸盐,可利用肌醇、蔗糖等。人工接种还可侵染桃、梅、豆类、番茄、马铃薯、洋葱等。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枝蔓上越冬,亦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病原细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也可通过枝剪、耕作等农事操作传播,从寄主的气孔、皮孔、水孔、伤口等侵入。在适宜的条件下,潜育期为3~5d。从病部溢出的病菌不断传播,扩展蔓延。一年中有两个发病时期,一是春季,在伤流期至落花期;二是秋季果实成熟前后,但以春季发病最明显,受害最重。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条件,地势海拔,栽培管理,品种及生育期等关系密切。据调查,旬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如遇暴风雨或阴雨高湿,病害就易流行,旬平均气温达16℃时,停止扩展。所以溃疡病是一低温高湿病害。此外,溃疡病的发生与生育期有关,以伤流期发生最为严重。 病害控制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培养无病苗木 据湖南农业大学调查,猕猴桃品种(系)之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应选用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如78~16等,在无病区注意培育无病苗木。 2.加强检疫 防止病菌传播扩散,严禁从病区引进和调运苗木,对外来苗木要进行消毒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果园严禁套种其他作物,多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注意清沟排水,防止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提倡夏秋修剪。新建果园选择低海拔、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排水方便的土地。 4.药剂防治 收果后或入冬前,结合修剪清园,喷施1~2次0.3~0.5 oBe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立春后至萌芽前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DT等,每隔7~10d喷1次,萌芽后至谢花期用农用链霉素、70% DTM,也可以用45%代森铵,每隔7~10d交替喷雾一次。用上述药剂50倍液涂抹病斑,效果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