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病害
Cotton Boll Rot Diseases
为害棉铃的病菌有40余种,常见的有10余种。我国棉铃病害发生也比较普遍。黄河流域棉区以棉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为主,长江流域棉区以棉铃疫病为主,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为害也比较严重;新疆棉区过去以角斑病为主,目前角斑病已成为偶发病害,灰霉病和软腐病发生较为普遍,但由于气候干燥,铃病危害并不严重。所以我国棉铃病害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害较重。据江苏调查,常年铃病的发病率在10%~30%,严重田块达40%,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还使纤维品质变坏,衣分下降,种子质量变劣,给棉花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我国棉铃病害主要是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红粉病,黑果病仅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棉铃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高达10%~20%。
症状
棉铃疫病:主要为害棉株下部的大铃。发病时多先从棉铃基部、铃缝和铃尖侵入,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不断扩散,使全铃变青褐色至黄褐色,3~5d整个铃面呈青绿色或黑褐色,一般不发生软腐。潮湿时,铃面生出一层稀薄的白色至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囊梗。
炭疽病:棉铃被害后,在铃面初生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呈边缘暗红色的黑褐色斑。潮湿时病斑上生橘红色或红褐色黏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可扩展到铃面一半,甚至全铃腐烂,使纤维成黑色僵瓣。
红腐病:病菌多从铃尖、铃面裂缝或青铃基部易积水处侵入,发病后初成墨绿色、水渍状小斑,迅速扩大后可波及全铃,使全铃变黑腐烂。潮湿时,在铃面和纤维上产生白色至粉红色的霉层(大量分生孢子聚积而成)。重病铃不能开裂,形成僵瓣。
红粉病:在不同大小铃上都可发生,病菌多从铃面裂缝处侵入,发病后先在病部产生深绿色斑点,7~8d后产生粉红色霉层,后随病部不断扩展,可使铃面局部或全部布满粉红色厚而紧密的霉层。高湿时腐烂,铃内纤维上也产生许多淡红色粉状物,病铃不能开裂,常干枯后脱落。
黑果病:棉铃被害后僵硬变黑,铃壳表面密生突起的黑色小点,后期表面布满煤粉状物。病铃内的纤维也变黑僵硬。
铃病常常是复合侵染,这不仅加剧了烂铃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症状的复杂性。
病原
棉铃疫病:病原为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孢囊梗无色,单生或呈假轴状分枝,大小25~130μm×2~3μm。孢子囊初无色,成熟后无色或淡黄色,卵圆形或近球形,大小26.4~88μm×13.2~59.4μm,顶端有一个明显的半球形乳头状突起,偶尔2个,遇水后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2根鞭毛。静止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8~12μm。藏卵器球形,光滑,初无色,成熟后黄褐色,大小19~42.9μm。雄器围生,椭圆或近圆形,大小14.8~18.3μm×14.6~16.5μm.卵孢子球形,成孰后黄褐色,直径平均26.2μm。厚垣孢子很少产生。
炭疽病:见棉苗炭疽病菌。
红腐病:见棉苗红腐病菌。
红粉病:病原为玫红复端孢Cephal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 Corda,属半知菌亚门复端孢属。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而不分枝,顶端略弯曲,有2~3个隔膜,分生孢子簇生于梗端。分生孢子梨形或卵形,无色至淡粉色,双胞,分隔处略缢缩,大小为9.28~27.20μm×5.44-12.80μm(图6-6)。有资料报道,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am (Bull.)Link也可危害棉铃,引起红粉病。
黑果病:病原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 Cooke,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开始无色、单胞,后变为深褐色双胞,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大小14.4~29.4μm×9.6~14.7μm。
侵染循环
棉铃病害种类较多,但多数寄生性较弱,除炭疽病菌、红腐病菌等可在种子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来源外(见棉苗病害),其他多在土壤及其病残体上越冬,所以土壤及其病残体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另外有些棉铃病菌寄主范围较广,田间一些感病寄主植物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棉铃疫菌、炭疽病菌和红腐病菌都可在苗期感染幼苗,前期感染也可为中后期的铃病发生提供菌源。其侵染途径与病菌种类及其寄生性有关:寄生性较强的,如炭疽病菌、棉铃疫菌等,除伤口侵入外,还可直接侵入,其他多由伤口或棉铃裂缝等处侵入。发病后,病菌则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大,再侵染次数多,铃病便会严重发生。
发病条件
棉铃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虫害、铃期及栽培措施等密切相关,尤以气候条件影响最大。8、9月份如温度偏低,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有利棉铃病害发生,通常平均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易造成铃病流行;特别是骤然降温、阴雨连绵的天气,对铃病的发生更为有利。虫害严重的棉田,因造成大量伤口,棉铃病害较重,特别是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等钻蛀性害虫为害棉铃造成蛀孔、伤口能诱发多种棉铃病害的发生,刺吸式口器害虫如棉蚜等造成的伤口,也能导致病菌入侵,加重铃病发生。铃期与棉铃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如炭疽病菌较易侵染25~30d以上的棉铃,25d以内的幼铃受害较少,特别是吐絮前10~15d的棉铃最易受害。疫霉菌也是多侵染棉株下部的大铃。棉铃病害的发生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也很密切,一般过量施用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导致中后期棉花徒长,棉田荫蔽,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有利于多种棉铃病害的发生。氮、磷、钾肥配合适当的棉田,棉株生长健壮,发病率较低。适时整枝打顶,既可促使上部结铃,防止旺长,又可加强通风透光,从而减轻铃病的发生。采取浅水沟灌的棉田发病较轻,大水漫灌的棉田和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棉田发病较重,多年连作也有利于棉铃病害的发生。
病害控制
棉铃病害种类很多,不同地区病原种类和为害程度又有较大差别,为做到对症治疗,必须首先搞清当地棉铃病害的种类及其优势种,然后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加强栽培管理 a合理施肥和灌水。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的原则,同时氮、磷、钾要配合施用,使棉株生长稳健,不徒长,不早衰,通风透光好,并采取浅水沟灌,切忌大水漫灌,地下水位高的棉田要注意排水,均可减轻铃病的发生。b及时打顶、整枝、摘叶。生长过旺的棉田,打顶时要剪除空枝、老叶,并结合打边心,推株并拢等措施,使棉田通风透光,可减轻铃病发生。巧用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棉株生长,减少烂铃危害。c及时采摘烂铃,减少损失。棉田铃病发生后,应及时采摘,并将烂铃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减少再侵染来源。d合理密植,及时化控。各地都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留合适的密度,特别是新疆不少棉田种植密度已达15万株/hm2以上,相当部分棉田达22.5~27万株/hm2,一定要及时化控,以防棉株徒长、棉田荫蔽,诱发棉铃病害发生。轮作也有减轻铃病发生的作用。
2.药剂防治 棉田铃病发生初期,应及时防治。根据具体病害种类,可选用以下药剂:0.5%的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50%福美双,80%大富丹,64%杀毒矾,40%乙磷铝,25%瑞毒霉,25%甲霜灵等,后几种药剂主要针对棉铃疫病。另外要加强对棉铃虫、红铃虫和金钢钻等害虫的防治,减轻这些害虫的为害,可以达到治虫防病的目的。
3.选育抗病品种 当前生产中尚无良好的抗病品种,一般具有窄卷包叶,小苞叶或无苞叶、无蜜腺(没有花外蜜腺)以及早熟性好的的品种,铃病发生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