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Crucifers Sclerotinia Rot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在南方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近年来,北方地区有所发生,并逐渐蔓延。在十字花科蔬菜中,甘蓝和大白菜受害最重。菌核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以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葫芦科等19科的71种植物。 症状  十字花科蔬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生,以生长后期及留种株上发生较重。主要危害茎部、叶片或叶球及种荚。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软腐,造成猝倒。甘蓝、大白菜等成株受害,一般在靠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边缘开始发病,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导致茎基部或叶球软腐,发病部位产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霉层,以后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采种株多在终花期后发病,贮存带病的留种株,发病尤为严重,受害株往往尚未开花就干枯死亡,以致颗粒无收。采种株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基部近地面的衰老叶片边缘或叶柄开始,并从叶柄蔓延到茎部。茎上病斑稍凹陷,水渍状,初呈浅褐色,后变为灰白色,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可蔓延到全茎,后期组织腐朽呈纤维状,茎内中空,内有黑色菌核,重者全株枯死,轻者果荚小,籽粒不饱满。种荚受害,病斑白色,不规则形。荚内生有黑色类似菜籽的菌核。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丝白色,有隔,由菌核或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菌核表面黑色,鼠粪状,大小差异较大。菌核萌发时产生1至多个子囊盘,直径2~8mm,初淡黄色,后变为褐色,有柄与菌核相连。子囊盘表面由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实层。子囊无色,棍棒状,有柄,91~141μm×6~11μm,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8~14μm×3~8μm。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体在0~30℃都能生长,以20℃左右最适宜。菌丝不耐干燥,只有在带病残体的湿土上才能生长,在85%以上的相对湿度下生长良好,相对湿度70%以下病害发生受到抑制。子囊孢子在0~35℃下均能萌发,最适5~10℃,经48h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菌核形成后不需休眠,环境条件适宜即可萌发,萌发温度为5~20℃,最适15℃左右,但萌发前须吸收一定的水分。菌核在温度较高的土壤中存活1年,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土壤存水,菌核一个月便腐烂死亡。菌核在50℃下处理5min即死亡。菌核萌发产生小突起,形成子囊盘,需5天左右。子囊盘形成后经4~9d凋萎。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孢子弹射散发,并随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凋落的花瓣,通过菌丝扩展,逐渐向健康的茎杆或邻近的植株蔓延。田间的再侵染主要是靠病健植株或组织相互接触,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发病后期在病部形成菌核越冬。北方地区病菌菌核萌发时期在3~5月份。 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菌发育,发病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发病较轻。因此,多雨的早春和晚秋易引起菌核病流行。此外,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田间通透性差等,往往发病重。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蔬菜连作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汰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及病残屑。播种前,用10%盐水或10%~20%硫酸铵选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菜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在菌核产生子囊盘的盛期中耕一次。及时清除植株下部的老叶、病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采用行间撒施药土或喷洒药液的办法进行防治。药剂有:5%氯硝铵、50%氯硝铵、20%甲基立枯磷、40%多·硫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50%扑海因、50%速克灵、50%菌核净等,隔10d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