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Crucifers Club Rot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从13世纪即在欧洲发现,1874年被俄国的Wornin描述,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早在1936年在台湾的大白菜上即有报道,1955年大陆也有发生。目前,该病在全国均有分布。
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又称天冬根。因根部受害,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发病后期,自基部叶片开始,逐渐萎垂,初时白天萎蔫,晚间和阴雨天可恢复正常,后来不再恢复,叶色逐渐变黄、萎蔫。轻病株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可致死亡。根肿病的典型症状是根部形成肿瘤。病根受病菌刺激,薄壁细胞大量分裂,体积增大,形成肿瘤,白菜、甘蓝等叶菜类多发生在主根或侧根上,肿瘤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大的如鸡蛋大小,小的似小米粒。萝卜、芜菁等根菜类,肿瘤多发生在侧根上,主根不变形或根顶端生肿瘤。受侵染的根,初期表面光滑,后期表面粗糙、龟裂。发病后期病部易被软腐细菌等侵染而腐烂,散发臭气。
病原
病原为芸苔根肿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nin,属鞭毛菌亚门根肿菌属真菌。病菌的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在寄主根细胞内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单细胞,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壁薄,表面较光滑,无色或浅灰色,4.6~6.0μm×1.6~4.6μm。休眠孢子囊密生于寄主细胞内,呈鱼籽状排列。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梨形或球形,直径2.5~3.5μm,在水中能游动片刻。环境潮湿有利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及游动孢子的侵入。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温度为6~30℃,适宜温度是18~25℃。
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黏附在种子上越冬越夏。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7年,靠流水和土壤中的线虫、昆虫的活动及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还可随带病根的菜苗、菜株的调运或带菌泥土的转移传播。在适宜的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的根毛或侧根的伤口侵入寄主,刺激寄主细胞分裂,体积增大,根部出现肿瘤。地上部生长迟缓、萎蔫。一般病菌侵染后10d左右根部长出肿瘤。
土壤pH5.4~6.5时发病重,最适pH6.2,pH7.2以上发病轻。酸性土壤适于根肿病菌的侵入和发育。土壤含水量50%~98%都能发病,以70%~90%最为适宜。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容易死亡;高于98%也会妨碍病菌的发育。根肿病的发生要求温度范围为9~30℃,适宜范围为19~25℃。在适宜条件下,病菌经18h即可侵入。在病害发生季节雨水多,或雨天移植,有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或水改旱的菜地发病较重。大白菜在苗期易感病,植株染病早受害重,菜株包心后染病,对产量影响不大。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在实行检疫、处理土壤和加强栽培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药剂防治。
1.实行检疫 虽然根肿病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但有些地区仅局部范围内发生,因此,加强检疫,防止从病区调运蔬菜及种苗至无病区,对防治根肿病具有重要意义。
2.土壤处理 育苗移栽时,要用无病土育苗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床土消毒可用福尔马林、五氯硝基苯等。改良定植田的土壤,根据土壤的酸碱度,结合整地,在酸性土中施石灰,以减轻发病。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在低洼积水地或酸性土壤中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合理施肥,增有机肥。育苗移栽时应选晴天定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妥善处理,在病穴四周撒消石灰,以防病菌蔓延。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4.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70%五氯硝基苯在栽植时穴施或条施于土中,或施用70%五氯硝基苯等药液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