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棉麻病害
我国棉花病害约有50余种,其中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黑斑病、猝倒病、疫病、角斑病和茎枯病等10余种。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成株期棉花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维管束病害,成株期常见的棉花病害还有红叶茎枯病(生理病害)、褐斑病、轮纹斑病和叶斑病等。棉花铃期主要病害有疫病、红腐病、炭疽病、角斑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和软腐病等。
我国的麻类主要包括苎麻、黄麻、红麻、亚麻、青麻(苘麻)和大麻等。其中苎麻种植面积最多年份约达1000万亩,年产原麻约21万吨,占世界总产的85%,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地,苎麻的病害有20多种。
实验实习一 棉花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棉花苗期、成株期及铃期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明确棉花苗病和铃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病害诊断、田间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 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柏油、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 棉花主要病害(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猝倒病、黑斑病、角斑病、茎枯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软腐病、褐斑病、轮纹斑病、叶斑病、红叶茎病及当地其他棉花主要病害)的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棉花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症状 该仅发生在苗期,危害幼苗茎基部,病部变褐缢缩,病苗多直立枯死。病株周围有蛛丝状物。注意观察病斑发生部位、色泽、形状,是否环绕幼茎基部,病苗呈何状态?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菌丝有隔,初无色,后变为褐色。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稍缢缩。不产生分生孢子,但常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用挑针从有病材料上挑取少量蛛丝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菌丝的形态、色泽、分枝、分隔有何特点?观察PDA培养基上病菌分离物和菌核产生情况。
(二)棉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ossypii)
症状 主要为害棉苗和棉铃。病苗茎基部产生深褐色梭形凹陷病斑,子叶边缘形成半圆形或圆形的红褐色病斑。危害棉铃后,病铃上形成圆形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部有暗红色粘质状物,干燥时形成红褐色至深褐色小颗粒状物。注意比较幼茎基部与立枯病有何区别;观察铃部病斑的形状、色泽、有无病征、是否凹陷等特点。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病部颗粒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单孢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中有许多褐色刚毛。以挑针从有病组织上挑取小颗粒状物制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色泽;分生孢子盘上有无刚毛。
(三)棉花红腐病(Fusarium spp.)
1.症状 主要危害棉苗和棉铃,造成烂芽、死苗和烂铃。病苗根部变褐腐烂,茎基部常变红肥肿,后呈黑褐色干腐并引起死苗。病铃变褐腐烂,表面有较薄的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比较红腐病、立枯病、炭疽病在棉苗上的发生部位,病斑形状及色泽,病征特点等方面的区别。观察烂铃,注意表面霉层的特点。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3-5隔;小型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卵圆形。用解剖刀刮取少许霉层制片镜检,注意分生孢子的大小、分隔数以及色泽等特征。
(四)棉花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1.症状 为害棉苗和棉铃。主要为害棉株下部的大铃。幼苗发病子叶上病斑呈水渍状,真叶及幼茎变黑枯死。棉铃发病时多先从铃基部、铃缝和铃尖侵入,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使全铃变青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病部生出一层稀薄的白色霉层。仔细观察棉苗和棉铃疫病的症状标本。注意棉苗和棉铃的发病部位,水渍状病斑的色泽以及棉铃腐烂的特点。比较棉铃疫病与红腐病所产生的霉层有何不同。注意铃疫病与其他铃病的关系。
2.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孢囊梗无色,单生或呈假轴状分枝,孢子囊无色或淡黄色,卵圆形或近球形,顶端有一个明显的半球形乳头状突起。用挑针自保湿培养的病苗或病铃上挑取少量霉层制片镜检。注意观察孢子囊的形状、大小、有无乳状突起等特点。
(五)棉苗猝倒病(Pythium spp.)
1.症状 仅为害棉苗。出土前被害引起烂籽、烂芽,出土后病部黄褐色水渍状,后腐烂、变褐倒伏。取猝倒病标本,注意观察幼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倒伏的特征。比较棉苗疫病与猝倒病在发生部位、症状特点等方面有无异同,怎样区别。
2.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病菌菌丝发达,无色,无隔。孢囊梗分化不明显,孢子囊顶生,膨大为姜瓣状。用挑针自保湿培养的病苗上挑取少许霉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菌丝有无分隔、孢囊梗与孢子囊的分化情况,与瓜果腐霉病菌在形态上有无区别。
(六)棉花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
症状 主要为害棉苗。子叶和真叶上产生近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和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干枯脱落,甚至生长点变黑枯死。仔细观察病害标本,注意子叶、真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色泽、霉层以及有无轮纹等特征。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常链生于梗上,淡褐色或深褐色,倒棍棒状,有短喙,1-9个横隔,0-6纵隔。以解剖刀自病叶斑点上刮取黑色霉层少许,制片镜检,着重观察分生孢子形状、喙胞长短、孢子颜色、有纵横隔膜等特点。
(七)棉花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1. 症状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茎、铃被害,均产生深绿色,油浸状(或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子叶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真叶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沿叶脉扩展呈长条锯齿状;铃上病斑圆形,微下陷,可扩展到棉铃内部,使纤维受害变黄、溃烂。在潮湿情况下病部常分泌出黄色黏液状菌脓,干燥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观察幼茎及子叶受害症状标本,注意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的形状,有无淡黄色的溢脓存在;真叶上病斑的形状、色泽、分布等有何特点;为害棉铃时,其病斑与炭疽病有何区别。
2.病原 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具1~3根单极生鞭毛。革兰氏阴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用解剖刀切取病叶,将溢脓流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经涂片、固定、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注意病原是否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病菌。
(八)棉花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1. 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叶部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淡褐色, 圆形; 在茎及叶柄基部产生边缘紫红色、中间淡褐色的梭形凹陷病斑。病斑上生黑色小点。仔细观察子叶和真叶上的病斑,注意形状、大小、色泽、有无同心轮纹及黑色小颗粒状物等特征。比较茎枯病、炭疽病、角斑病在棉铃上所形成的病斑有何不同。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有孔口,顶平或稍突起。分生孢子无色,卵圆形,初单孢,成熟后中央产生一个隔膜。取茎枯病带有小黑颗粒状物的病斑材料,作徒手切片后镜检。注意观察:①分生孢子器的形状及特点;②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色泽以及分隔数。
(九)棉花红粉病(Cephalothecium roseum)
1.症状 主要为害棉铃。病菌多从伤口处或铃缝处侵入,发病后先在病部产生深绿色斑点,后产生粉红色霉层,后随病部不断扩展,可使铃面局部或全部布满粉红色厚而紧密的霉层。高湿时腐烂,铃内纤维上也产生许多淡红色粉状物,病铃不能开裂。仔细观察红粉病所致烂铃及霉层质地、色泽等特征;注意比较与红腐病有何区别。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复端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而不分枝,顶端略弯曲,有2~3个隔膜,分生孢子簇生于梗端。分生孢子梨形或卵形,无色至淡粉色,双胞,分隔处略缢缩。用挑针从病铃霉层边缘小心挑取少量橙色霉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观察:①分生孢子梗的形态、长短、色泽、有无分枝等特点;②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几个分生孢子;③分生孢子由几个细胞组成,呈何形状。
(十)棉花黑果病(Diplodia gossypina)
1.症状 主要为害棉铃。棉铃被害后僵硬变黑,铃壳表面密生突起的黑色小点,后期表面布满煤粉状物。病铃内的纤维也变黑僵硬。注意观察病铃的质地、色泽、能否开裂、有无大量黑色小颗粒状物产生;掰开病铃后,内部纤维呈何颜色。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开始无色、单胞,后变为深褐色双胞,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对有病铃壳用水浸泡过液,随即作徒手切片镜检。仔细观察:①埋生分生孢子器的形状、大小、色泽、质地等特点;②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色泽以及分隔数。
(十一)棉花曲霉病(Aspergillus spp.)和软腐病 (Rhizopus nigrians)
1.症状 主要为害棉铃。曲霉病受害棉铃在裂缝或虫蛀处产生黄绿色到黑褐色粉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吐絮;软腐病危害后,棉铃表面生白色短毛状物, 其上密布黑色小点, 病铃腐烂, 内部呈湿腐状。取两种病铃的症状标本,仔细比较两种烂铃在质地、色泽以及霉状物的性状等方面有何不同。
2.病原
(1)曲霉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曲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上有一至多层小梗。分生孢子穗黄绿色至褐色,分生孢子球形,单孢,粗糙。用解剖针自病铃缝隙处小心挑取霉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观察分生孢子梗顶端形态,小梗排列情况,分生孢子特点。
(2)软腐病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根霉属真菌。本菌形态已在前面(薯类病害)观察过,不重复。
(十二)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和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
1.症状 枯萎病出苗后即可发病,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病株症状类型有: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凋萎型和矮缩型等,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黄萎病一般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达到高峰。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掌状斑驳或花西瓜皮状。重病株叶片脱落、蕾铃稀少。落叶型症状主要特点是叶片突然萎垂,几天后即脱落成光秆,最后植株枯死。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
仔细观察枯萎病的苗期症状标本,注意子叶呈黄色网纹状、黄化、青枯以及子叶变成紫红色等特征,以及真叶是否皱缩,幼茎维管束是否变成黑褐色(这是枯萎病苗与其他苗期根部病害的主要区别)?注意比较枯萎病与黄萎病现蕾期以后的整株性症状标本。①黄萎病植株是否矮化,叶片变黄是否呈掌状枯焦,病叶首先在病株哪个部位出现?斜切病茎,其维管束有何变化,呈何颜色?②枯萎病病株上部节间是否缩短,植株顶部叶片是否呈现浓绿皱缩状态,黄色网纹、黄化以及紫红色叶片于何时在植株哪个部位出现?斜切病茎,其维管束呈何颜色,与黄萎病有何区别?田间观察比较:①枯萎病皱缩型症状与蚜虫为害的区别;②黄萎病叶片枯焦与红蜘蛛为害的区别;③棉枯、黄萎病与红叶茎枯病的区别。
2.病原 棉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和轮枝菌属真菌。枯萎病病菌产生3种类型的孢子,即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假头状着生。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厚垣孢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黄萎病的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小梗在主梗上呈轮状分枝,分生孢子较小,单孢无色,卵圆形。病菌可形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微菌核。①比较两种病菌于病组织上所形成的霉层有何不同。②取培养的病组织直接放在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沿病组织边缘仔细观察菌落着生状态;注意枯萎病菌的镰刀形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座上的着生特点;黄萎病菌的轮枝呈何形状,分枝顶端有无分生孢子集结在小水珠内。③用挑针从生有霉层的病组织上分别挑取少量霉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观察黄萎病病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特点,分枝在主梗上如何排列,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枯萎病菌大型分生孢子的分隔,小型分生孢子的形状,有无厚垣孢子,与棉红腐病菌有何区别?
(十三)棉花红叶茎枯病的观察
1.症状 成株中、后期病害。一般多在初花期开始发病,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生普遍而严重,即主要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生。病叶自上而下,从外向内发展,病初叶缘失绿变黄,逐渐向内发展,叶色变为紫红色或红褐色,引起大量落叶,终至全株枯死。剖开茎杆维管束并不变色。仔细观察病株标本,注意叶片变厚发红,向下卷曲,并自下而上干枯凋落,以致全株枯死等特征。斜切病茎,其维管束正常,与枯、黄萎病不同。
2. 病因 水肥失调所引起的生理病害。
(十四)棉花褐斑病(Phyllosticta gossypina)
1.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病斑灰褐色、边缘紫红色、略隆起,中央散生黑色小点。观察苗期和成株期褐斑病标本,注意子叶及真叶上的褐色圆斑有无紫色边缘,病斑内有无黑色小颗粒状物产生,与茎枯病有何区别。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叶点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多埋生,暗褐色,有小孔口。分生孢子单孢无色,较小,卵圆形。取带有小颗粒状物的病叶材料,作徒手切片后镜检。注意分生孢子器的形态、大小、色泽等特征;分生孢子有无分隔,与茎枯病菌分生孢子有何不同。
(十五)棉花轮纹斑病(Alternaria macrospora)
1.症状 发生于棉株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 红褐色, 有时具明显同心轮纹, 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色霉层。观察病叶标本,注意病斑形状、大小、色泽、有无明显的同心纹轮等特征,湿度大时有无墨绿色霉层产生。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单生于梗上,暗褐色,棍棒状,喙胞较长,有6-10个横隔和3-10个纵隔。用解剖刀自病叶上刮取少量黑色霉层制片镜检。注意其分生孢子与棉苗黑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区别。
(十六)棉花叶斑病 (Cercospora gossypina)
1.症状 棉株生长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部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较大,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仔细观察病叶标本,注意病斑在形状、大小、色泽等方面与褐斑病有何区别;病斑中部有无霉层产生。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菌属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屈膝状。分生孢子尾鞭状,无色,多分隔。以解剖刀自病斑上刮取灰色霉层制片镜检。注意分生孢子梗的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状,有几个分隔?
(十七)其他 结合当地情况,观察棉花其他病害的症状与病原。
五、实习作业
1. 绘棉立枯病菌、炭疽病菌、红腐病菌、棉疫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形态图(任选两个)。
2. 列表比较各种棉苗病害的症状区别。
列表比较各种棉铃病害的症状区别。
列表比较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区别和病原特征。
实验实习二 麻类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麻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从而为病害诊断、田间调查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 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柏油、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 黄麻主要病害(炭疽病、茎斑病、茎枯病、细菌性斑点病、根腐病)的室藏或新鲜标本;红麻主要病害(炭疽病、腰折病、枯萎病);苎麻主要病害(根腐病、白纹羽病、褐斑病炭疽病);亚麻主要病害(萎蔫病、锈病、炭疽病);青麻(苘麻)霜霉病;大麻霜霉病;龙舌兰麻斑马纹病等的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一)黄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rchorum)
症状 全生育期均有发生。病苗基部淡褐色水渍状,缢缩,枯死。成株受害时,于叶痕处产生圆形或纺锤形水渍状黑褐色病斑,稍凹陷,上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皮层开裂,纤维外露。注意观察病斑颜色,形状和上面着生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病斑中央和边缘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边缘有刚毛,刚毛直立或弯曲,基部较粗,上端尖细,黄褐色或黑褐色,有隔膜2-5个,分生孢子无色,新月形,单胞。用镊子和解剖刀撕取病斑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的外部形状,看是否能见到刚毛。用挑针取分生孢子,制片观察分生孢子的形状和颜色。
黄麻茎斑病(Cercospora corchori)
症状 全生育期均有发生。茎、叶和果实均受害。子叶上病斑不正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至黑褐色,不透明。茎秆上病斑圆形褐色,初期水渍状,渐成梭形,黑褐色,后期限中央微凹陷。观察病株,注意潮湿时病斑上会长出什么?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曲,基部略粗,顶部较细,在隔膜1-6个。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顶端钝圆,淡褐色,向上渐浅。
黄麻茎枯病(Ascochyta corchori)
症状 全生育期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茎秆上。 病斑不规则的近圆形,黄褐色,中央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叶部病斑后期干枯脱落,造成穿孔。茎秆发病,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密生小黑点,最后全株枯死,在枯死的麻秆和腐朽的皮层组织内可看到微尘状菌核。观察病株症状,注意叶部病斑上有无晕纹及其颜色。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以后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无色。用扩大镜观察病组织上的分生孢子器,注意分生孢子形态。
黄麻细菌性斑点病 (Xanthomonas nakatae)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缘和叶片初出现水渍状透明的多角形小斑点,后期变暗褐色。小斑点常联结成大斑,病斑脱落穿孔状。有时叶变黄,由下而上蔓延,提早落叶。
病原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杆状,有1根极生鞭毛,在洋菜培养基上菌落黄色,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切取新鲜病组织保湿培养1昼夜,观察切口处有无黄色菌脓出现。取少许菌脓并以革兰氏染色液染色制片,观察菌体的染色反应和菌体形态。
黄麻根腐病(Papulospora sp.)
症状 根部和茎基部受害。直根的尖端或中段开始发病,至直根全部发病变黑褐色,呈湿腐状。受害茎基部得天独厚产生深褐色至黑褐色环腐。后期发病部位产生椭圆形或不整形黑点菌核。注意观察菌核是否微突或埋于组织内。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葚霉属真菌。不产分生孢子,易产生菌核。菌核扁平,不规则圆形,黑色,大小为0.28--1.97 X 0.2-0.6 毫米。
红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hibisci)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叶片上初出现红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边缘暗红色或灰白色的病斑,病斑密集时引起落叶。叶柄上可产生凹陷、椭圆形,外缘暗红色的病斑,并在病斑处断折,使叶片下垂枯死。嫩梢受害时,开始出现水渍状,以后组织软化,溃烂,缢缩。茎部病斑呈暗红色,沿茎部上下延伸,成椭圆形或梭形。观察病株标本,注意危害部位和病斑特点。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梗密生于分生孢子盘上,长圆筒形,单孢,无色。分生孢子单个顶生,长椭圆形,直立或微弯曲,单孢。用挑针拨开病组织表皮,挑取分生孢子盘,观察分生孢子形态,注意分生孢子盘上是否着生刚毛。
红麻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 )
症状 危害红麻根部,根系发育不良,上产生许多大小不一的瘤状虫瘿,严重时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植株矮化,叶色发黄易脱落,茎杆纤细。观察病根,注意根结特点。
病原 属线形动物门根结线虫属线虫。 线虫有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成虫雌雄异形,雄虫线状,雌虫洋梨形。观察线虫玻片或用挑针取根结内的雌虫虫体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注意虫体形状和结构。
红麻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
症状 苗期发生。幼茎在地面处细缢枯腐,病苗失水雕萎,倒伏死亡。注意观察幼茎地面处的特征。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通常3-5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纺锤形,无色透明,通常无隔。厚垣孢子圆形,常数个相连。取病组织保湿1昼夜,观察其上长出的霉层颜色,并取其制片镜检。
苎麻根腐病(Ramularia boehmeriae)
症状 主要在根部发生,病斑凹陷,褐色,不规则,根群腐烂,植株叶片卷缩,畸形。注意观察根部腐烂状。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长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圆筒形,两端圆,无色或淡褐色,1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成簇着生,无隔。用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体制片镜检,观察是否有链状厚垣孢子?
苎麻褐斑病(Ascochyta boehmeriae)
症状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中央灰褐色,周围黑灰褐色,病斑背面灰褐色,叶脉暗褐色,凹陷,病组织破裂穿孔。后期引起病叶发黄,干枯脱落。茎秆感病,产生纺锤或纵条状浅褐色病斑,后变黑褐色。注意观察病斑上是否有同心轮纹。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具1隔膜。取分生孢子制片,观察分生孢子的两个细胞各具几个油球。
苎麻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
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茎及须根。所在受害部位均可见到白色菌丝缠绕成丝绵状菌索。发病重时,病根软腐,木质部完全消失成空腔。取病麻根,观察皮层颜色是否变黑,撕开皮层观察肉质是否变红,空腔里面有无白色羽纹状菌丝。
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座坚壳属真菌。病菌在腐组织内可形成黑色近圆形的小菌核,分生孢子梗束生,上部分枝,淡褐色,具有横隔膜。分生孢子着生梗顶,卵形,单胞,无色。子囊壳黑色,近球形,内有圆筒形的子囊,子囊孢子8枚,暗褐色、单胞。取腐朽的木质部,观察内面有无菌核,及菌核的大小,颜色。
苎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
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周围褐色,中间灰色,常一片叶上有几十个病斑。叶柄和茎上的病斑纺锤形,边缘褐色,中间灰色,下陷。注意观察茎部病斑可深达韧皮部?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褐色,盘周着生数根黑褐色刚毛。基部膨大,顶端尖细,直或微弯。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取病组织切片,注意观察分生孢子盘的形状,刚毛着生状况及颜色。
亚麻萎蔫病(Fusarium lini)
症状 全生育期均发生,但以苗期最严重。幼苗受害后凋萎枯死。生长中后期受害则茎基部枯死变黑,表皮破裂。拔出时根易断,表皮易脱落。注意观察病斑发生部位、色泽和表皮的状态。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单菌丝无色,但菌丝丛则淡粉红色,或红色。分生孢子根乳白色丛生,分生孢子半月形或纺锤形,无色有3隔膜。用挑针从保湿培养的病材料上挑取少量丝状物,制片镜检。注意分生孢子的形态有何特点?观察病菌培养在PDA培养基底部的颜色。
(十三)亚麻锈病(Melampsola lini)
症状 蕾期开始发病。叶片或茎杆下部有黄色圆形突出的斑点,称为夏孢子堆。后期寄主表皮下有黑褐冬孢子堆。剥开冬孢子堆下的纤维,看其是否易折断。
病原 属担孢子亚门栅锈菌属真菌。有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为完全锈菌,但在亚麻上引起危害的主要是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夏孢子堆中混生侧丝,夏孢子近球形,密生细刺,单孢。冬孢子圆筒形,褐色至黑色,单孢。以挑针从病组织上挑取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制片镜检,观察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大小和色泽。
(十四)亚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ini)
1.症状 全生育期发生。子叶上出现圆形至椭圆形,暗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子叶常褐色脱落。茎部病斑褐色,呈梭形向内凹陷,后中央灰褐色,表皮开裂。蒴果与茎部症状相似,籽粒干瘪。观察子叶病斑表面有无同心轮纹,茎部病斑表皮是否开裂。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单孢,无色或淡褐色,长形或纺锤形。取发病后期表皮破裂的病斑,用挑针拨开表皮,挑取分生孢子,制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形态,注意有无暗褐色刚毛。
(十五)青麻(苘麻)霜霉病(Plasmopara skvortzovii)
症状 叶背初生多角形淡褐色病斑,后长出白色霉状物,叶面上形成多角形或椭圆形黄绿色病斑,略隆起,呈水泡状。病斑相互联合成大病斑,致使叶干枯脱落。取新鲜病叶,观察叶片正反两面的病斑有何不同。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霜霉属真菌。孢囊梗单生或2-3根自气孔生出,无色,下部不分枝,上部分枝,分枝处短而宽;孢子囊无色,平滑,广卵形或广椭圆形,或近球形。取新鲜病叶,用挑针挑取白霉状物,制片镜检,注意观察孢囊梗的形状、颜色、分枝状况,孢子囊的乳状突起长短。
(十六)大麻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annabina)
症状 受害叶片上病斑黄色,病健交界不清,叶背病斑上有灰色霉层。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拟霜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2-5根束生,无色,基部稍大,顶端呈锐角叉状分枝3-4次,小枝弯曲,上着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淡褐色。用挑针挑取灰色霉制片镜检,观察顶端分枝状况。
(十七)龙舌兰麻斑马纹病(Phytophthora spp.)
症状 受害叶片上有深紫色和灰绿色相间的同心环带,边缘淡绿色至黄绿色,呈水渍状,病斑中央变黑,偶有褐色粘液,后期呈斑马纹状叶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即病病菌的菌丝体,孢囊梗和孢子囊。注意观察病斑的斑纹颜色分布有什么规律。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主要有三种:(1)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孢子囊无色梨形,有明显的乳突,大小40—68 X 34—50微米;在培养基上菌落无色,松散。(2)槟榔疫霉(P. arecae)孢子囊无色、卵殂至柠檬形,有乳突,平均大小32-58微米;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绒毛状、略呈放射状生长。(3) 棕榈疫霉(P. palmivora) 孢子囊形状各异,1多数为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31--35 X 50—60微米;在培养基上菌落生长一致,稍呈放射状。取鲜病叶保湿培养24小时,在显微镜下看叶片上长出什么颜色的菌丝体和孢子囊的形状。
五、实习作业
1. 绘黄麻炭疽病菌、黄麻茎斑病菌、黄麻茎枯病、黄麻根腐病菌;红麻炭疽病、红麻腰折病、红麻枯萎病菌;苎麻根腐病菌、苎麻褐斑病菌;亚麻锈病菌形态图(任选两个)。
2. 分别列表比较黄麻、红麻、苎麻和亚麻各种病害的症状区别。
实验实习二 棉花病害田间病情调查
一、目的要求 了解当地棉花病害发种的种类,掌握棉花主要病害的调查方法与防治操作技术,为棉花病害的调查研究、品种抗病性评价以及制定防治计划奠定基础。
二、仪器用品 扩大镜、记录本、标本采集用具及其他用品和用具。
三、内容和方法
(一)棉花病害的普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
(1)调查内容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分别对棉花作物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特点、危害程度以及发病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普查,从而为制定棉花病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2)调查时间 棉花病害的普查,应分别于苗期、蕾铃期(成株期)、生长后期进行三次调查,以有利于掌握棉花病害发生的全面情况。
(3)调查方法 结合地块情况及病害在田间分布的特点,可采用五点取样、随机取样等方法,每点取100株(叶、棉铃等),统计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并记入表5-1。
表5-1棉花病害普查表
调查地点 作物种类 调查日期
项目 田 地 土 水 品 种 播 调查 发 危
病 块 肥 子 时生 病 害 备 注
害种类 号 势 质 条 种 来 期 育期 率 程
件 源 度
(二)棉苗病害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
(1)主要任务 调查当地棉苗病害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发病条件等基本情况,从而为当年和来年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方法 选择苗病发生程度不同的田块,在不影响全苗、不损坏庄稼的原则下,于田间进行五点取样或随机取样5-10个点,每点随机拔取棉苗50-100株,仔细检查苗病种类,统计病苗率及病情指数。本调查也可结合间苗、定苗进行。并交调查结果记于表5-2内。
表5-2 棉苗病害发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地块名称 调查日期
品种名称 种子来源
土壤类型 耕作情况
施肥情况 地温变化(5厘米 )
播种时期 栽培管理情况
前茬作物 防治措施
调查地点
地块代号
调查总株数
发 病 株 数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备 注
立枯
炭
疽
红
腐
猝
倒
其
他
合
计
统计方法
发病率、病情指数统计方法见实验实习?(P 页)。
棉花苗期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 无病;
1级 茎基部病斑横向发展不超过茎周1/2;
2级 茎基部病斑横向发展超过茎周1/2,但病苗不枯死;
3级 病苗枯死。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调查
1. 主要任务:(1)明确棉花枯、黄萎病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为全面控制两种病害的扩展提供依据。(2)了解棉花枯、黄萎病的危害程度,明确不同措施的防治效果以及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
2. 调查时间:黄萎病普查一般应在7-8月棉花开花结铃期进行;枯萎病在棉花现蕾期前后的发病盛期,为调查的有利时期。
(3)调查方法: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面积在667m2以下者,每点取样30株;面积在667m2以上者,每点取样50株。也可在收获后对棉株进行剖杆调查。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将调查结果记入表5-3内。
表5-3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程度调查表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调查人
病害种类
地块编号或处理
调查株数
各级病株数
病株率%
病情
指数
备注
0
1
2
3
4
枯
萎
病
黄
萎
病
(4)枯、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分级标准
枯萎病分级标准:
苗期:
0级 健苗;
1级 子叶边缘叶脉呈黄色网状或子叶轻徽变黄,发紫;真叶未现病状;
2级 子叶或少数真叶变黄亦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
3级 子叶或大部分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型出现矮缩或萎蔫;
4级 棉苗矮缩或青枯死亡。
蕾铃期:
0级 健株;
1级 病株叶片有25%以下表现叶色加深、皱缩、叶脉呈黄色网状,有时出现叶片变黄或变红发紫等典型症状;
2级 病株叶片有25-50%表现症状,株型明显矮化;
3级 病株叶片50-90%表现症状,株型明显矮化;
4级 病株叶片几乎全部表现症状,甚至枯焦脱落;茎枝枯死,有时病株出现急性凋萎死亡。
黄萎病分级:
0级 健株,全株无病;
1级 病株叶片有25%以下显症状,即叶片主脉间产生淡黄色或黄色不规则病斑;
2级 病株叶片有25-50%显症状,病斑着色大部变成黄色或黄褐色,叶片边缘略有焦枯;
3 级 病株叶片有50%以上显症状,病斑大多数呈黄褐色或褐色,叶片边缘焦枯,少数叶片脱落;
4级 全株叶片发病,干枯脱落成光秆,造成早期枯死,或全株叶片主脉间突然产生水渍状绿色斑块,并迅速萎蔫下垂,导致急性死亡。
枯、黄萎病剖秆检查分级标准:
0级 健株,全株茎秆木质部无病变发生;
1级 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维管束变为淡黄色至黑色条纹)占剖面的1/4以下;
2级 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4-1/2;
3级 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2-3/4;
4级 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3/4以上。
(四)棉花铃病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铃病的种类及发生的原因,为铃病防治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选择铃病发生轻重不同的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20株,进行铃病调查,统计病铃百分率,并将调查结果分别记于表5-4。
表5-4 铃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调查情况 生产队及地块名称
棉花品种 土壤类型 耕作情况
前茬 带状间作作物及方式
灌溉方式 排水情况 降雨
施肥情况 垄间温湿度 铃病部位
铃病种类 整枝打杈情况
虫害情况 防治措施
调查地点
地块代号
调查总株数
发 病 株 数
病
铃
率
(%)
备 注
疫病
炭
疽
红
腐
红粉
黑果
软腐
其
他
合
计
五、实习作业
根据调查,列表记载当地棉花作物病害的种类及为害情况。
结合当地棉花病害的具体防治操作,分析所用措施的防治效果。
根据棉枯、黄萎病的普查结果,提出当地控制两种病害蔓延为害的防治计划。
采集当地棉花作物病害标本。
实验实习三 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病害实验
一、目的要求
棉花苗期病害种类较多,常引起烂种、烂芽、黑根死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种子处理是防治棉苗病害的有效措施。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的方法;通过实验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学习病原物的接种方法。
二、实验材料
1. 无病土壤
2. 棉花种子500克
3. 底部带孔塑料钵(15x15cm)40个
4. 搪瓷盘 8个,搪瓷盆
5. 细干土或细炉灰若干
6. 棉花炭疽病菌和立枯病菌谷粒培养物
7. 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天平,烧杯,玻棒,量筒,温度计,pH试纸,瓦罐等用具
8. 浓H2SO4500ml,生产上已推广的和最新推出的种子处理剂(包衣剂、拌种剂、浸种剂)若干种
二、实验方法
病原菌接种
(1)棉花炭疽病菌接种 采用孢子悬浮液浸种法。将病原菌培养物配成106孢子悬浮液,每组取1000ml倒入搪瓷盆中,称取500克棉种浸入孢子悬浮液中,10分钟后取出,凉干备用。设用清水浸种对照。
(2)棉花立枯病菌接种 采用土壤接种法。将病原菌谷粒培养物按1%(W:W)接入土壤中,拌匀即可。另设不接种对照。
种子处理方法 本实验设以下处理:
(1) 温水浸种 将接有炭疽病菌的棉种(下同)用55-60oС温水恒温浸种30分钟,捞出淋去多余水分即可播种。
(2) 硫酸脱绒 将加热至120oС的浓硫酸徐徐倒入盛有棉种的瓦罐内,用玻棒搅动至绒毛发黑炭化,棉籽发亮(注意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发芽)。然后迅速用清水冲洗数遍,直至水不呈酸性(用pH试纸测量),凉干备用。
(3) 种子包衣 将种衣剂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盛有脱绒的棉种容器中,迅速摇动至种子表面均匀包被有药膜,稍凉后即可播种。根据需要可设置不同的种衣剂种类和药种比例。
(4) 药剂拌种 将拌种药剂按比例称取后与种子量10%的细干土混匀制成药土,与浸湿的棉种拌匀即可播种。根据需要可设置不同的药剂种类和拌药比例。
(5) 药剂浸种 将浸种药剂按比例称取后配成药液,将棉种倒入并搅匀,浸种1小时后捞出淋去多余水分即可播种。
(6) 对照(种子接菌,不进行处理)
3.播种与管理
将接有立枯病菌的土壤装入塑料钵内(2/3体积),敦实整平后播入棉种,每处理种8钵,每两钵作为一个重复,每钵种20粒棉种。播种深度3-4cm,覆土后将塑料钵放入搪瓷盘内,置于阴凉处,在搪瓷盘中浇水至钵内土壤浸湿(不要过湿)即可。平时钵内土壤要保持潮湿,以利于发病。可用不接菌的土壤作对照加以比较。
三、调查记载
棉苗开始出苗后应及时观察记载,记录各处理各重复出苗期、出苗数、死苗数。待充分发病后(2-3周)进行拔苗调查,记载各处理各重复总苗数、各级病苗数,计算出苗率、病苗率、死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每处理每重复可取苗10株,称取其鲜种,观察各处理对棉苗生长的影响。将观察调查结果填入下表5-5。
表5-5不同方法处理棉种对棉苗病害防治效果调查表 时间
处
理
重
复
出苗数
出苗率%
死苗数
死苗率%
保苗效果%
各级病株数
病苗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鲜重g
备
注
0
1
2
3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出苗数
出苗率% = x 100
播种粒数
病苗数
病苗率% = x 100
调查苗数
死苗数
死苗率% = x 100
调查苗数
对照死苗率% —处理死苗率%
保苗效果% = x 100
对照死苗率%
对照病情指数(病苗率%) —处理病情指数(病苗率%)
防治效果% = x 100
对照病情指数(病苗率%)
四、作业
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写出实验报告,比较不同处理的保苗效果和防治效果,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