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绪论作为世界经济学科研究的逻辑和历史的起
点, 是对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 研究方
法和学科的内容体系做出界定和阐述 。 在这里, 我
们从分析世界经济的内涵, 形成和发展入手, 试图
对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学科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做
一个总体的把握, 并为后面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铺
垫 。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内涵和形成
一、世界经济的内涵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 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
界市场的基础上, 通过商品流通, 劳务交换, 资本流
动, 外汇交易, 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 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
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
(一)世界经济的定义
(二)世界经济内涵的几个相关要点
1.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
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既涉及生产领域,
也涉及商品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
2.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
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
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特殊阶段,世界经济镶嵌于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史背景之中,而其自身也有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性。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阶段后,随着国
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
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 14-15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工
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社会分工和商品
交换有了相当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国际之间的贸易,但由于生
产力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因而还不
可能形成世界经济。
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
14-15世纪, 西欧国家开始普遍地将封建地租从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地租形式的
演变推动了西欧农业生产的进步, 促进了手工业,
商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分化 。 在这一时期, 作为手工
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开始兴起, 例如马赛, 里昂,
伦敦, 科隆等 。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促进了一个专
门从事商品交换的新的社会阶层 —— 商人的出现 。
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中世纪西欧各国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欧洲各个地区之间的
商品贸易和东西方的商品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并形
成了几个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区、北海
和菠萝的海贸易区、汉萨同盟、罗斯贸易区和不列
颠贸易区,初步形成了遍及欧洲的贸易网络。
在欧洲地区性贸易发展的同时,东方亚洲国
家的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形成了东亚贸易区、
东南亚贸易区和南亚贸易区等几个比较重要的贸
易中心。随着这几个贸易区的形成,联系地区间
贸易的商业通道也逐渐固定下来,这些地区性商
业通道与东西方的商路相连接,将东西方贸易的
范围扩展到更关阔的地带。
在欧洲地区性贸易和亚洲地区性贸易发展的
背景下,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往也随之更加频繁。
3.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 15世纪末和 16世纪初在海外
探险中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开辟通往东方新航路的
过程。 1519年,由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实现了环球
航行,开辟环球的商业通道,扩大了各国之间的
贸易往来,促进了作为整体的 世界经济萌芽。
左图为 1545年制作的
画有麦哲伦探险航线
的地图。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前期 。
在这一时期, 西欧各国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封
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
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扩张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世界各
国, 各地区的市场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有机体, 形成了一个世
界性的市场 。 18世纪 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 促使社会生产
力空前提高,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
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通过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各国国民经
济 的 联 系 加 强, 这 标 志 着 世 界 经 济 的 初 步 形 成 。
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与对外殖民扩张
从 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先后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对农民土地的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如英
国的“圈地运动”,法国和德国也发生了封建地主掠夺农
民份地的狂潮。
为了进一步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西欧国家开始
了以暴力为基础的对外殖民扩张,纷纷派遣军队远征海外,
大肆进行领土扩张,侵占了大批殖民地,通过各种手段掠
夺所属殖民地的财富,这一切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
泉。在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是葡萄牙、西
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在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了世
界殖民霸主的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
2.产业革命
在 18世纪 60年代以后,以蒸汽动力和机器为中心的科学
技术上的突破,引起了产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
了手工业,导致了工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蒸汽动力
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
了国际之间的商品流通。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外市
场的扩大,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
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
工。,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第 169
页)
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
内确立起来。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工业产品的一
半以上要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并从世界各地获取粮食和
工业原料。到了 19世纪中期,美国、法国、德国等也先
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资本主
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初步形成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
的经济联系。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
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
所代替了。,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 255页)
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
易在空间上扩展到世界大部分地区,贸易额快速增长,用
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也大大地增加了,并形成了先进国家的
工业制成品与落后国家的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格局。在这
一时期,英国确立了其, 世界工厂, 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
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落后国家之间基本形成
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国际分工体系。
产业革命后形成的世界市场不同于早期的世界市场,
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有了大
幅度增加,尤其是棉花、羊毛、煤、铁、机器等原料和资
本品进入世界市场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过程同世界市
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9世纪 70年代开始,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下, 世界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地过渡到垄断阶段 。 第二次科
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到了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瓜分
已经基本结束,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渗透到一些发展中的国
家与地区, 控制了其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 最终将整个世界
都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体系中,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成
为囊括全球的统一的体系, 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
1.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后期, 又发生了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中
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 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
汽机, 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了一系
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 电器, 石油, 化学, 冶金,
机械等工业的迅速发展 。 整个工业的发挥又促进
了 交 通 运 输 业 的 发 展 和 世 界 市 场 的 扩 大 。
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企
业规模急剧膨胀,使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
的手中。资本的集中和积聚促进了资本家相互之间的联合,
并且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成为金融资本。
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需要大量
的、源源不断的、有保证的原料供应,而且还需要销售大
量商品的世界市场和投资过剩资本的场所,从而导致垄断
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关系日
益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
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和
国际投资的扩大,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
地之间以及帝国主义之间在经济上日益紧密地
联结在一起。由于这种经济上相互联结和相互
依存,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可以说,
到了 20世纪初期,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体系的
世界经济。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经济的发展和新特点
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
人类的生产力,严重扰乱了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
正常联系,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倒退。两次
世界大战之间,各工业国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出
现过短暂的繁荣,世界经济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
发展,但随着 1929-1933年大危机的到来,世界经
济再一次出现了倒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
过短暂的战后恢复,世界经济终于迎来了全面发
展时期。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
的全面发展
(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50年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
接近 4%。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GDP年均增长率在
1950-1970年达到 4.9%,在 1973-1988年为 2.7%;社会主义
国家中的前苏联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 1950-1973年
达到 5%,在 1974-1988年约为 2%;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在 1974-1982年年均增长 1.9%,在 1983-1988年年均增
长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 GDP的年均
增长率,50年代为 4.7%,60年代为 5.6%,70年代为 4.7%,
80年代为 4.0%。 20世纪 90年代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在 3%
到 4%之间。
(二)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
1.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
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科学
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加强,自然资源
的作用不断减弱。
2.国际分工由过去的以部门间的专业化分
工为主逐步发展到以部门内的不同生产工序和
零部件制造的专业化分工为主。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国
之间的经济联系。
(三)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1950-1979年的 30年间,国际贸易额由 579亿
美元增长到 15241亿美元,增长了 25倍,年均增长
6.8%,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 5.6%的增
长率。
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
断提高。据联合国统计,1970年世界各国出口额
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 11.4%,1980年增加到了
14.%,1990年有增加到 16.2%。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
年份 美国 西德 日本
1960 327 7.5 2.8
1990 4231 1551 3180
以上两年
数额的比
12倍 206倍 1135倍
表 1.2.1 三个发达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流向是西方发
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再是从发达国家流向殖民地办殖民
地。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
新特点
(一)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一步瓦解,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并存于世界
经济整体中。
除了前苏联以外,战后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取得政治上独立之后,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国扩大到
许多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作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
个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发生
重大影响。
(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
用日益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
如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和电子元件、激光技术装置、人造卫
星、原子能、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树脂等,建
立了电子工业、宇航工业、原子能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
门,并推动了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飞机等原有工业部门的
改造和新发展,从而使世界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又发展到
更高的水平。
这次科技革命加快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
迅速发展,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扩大了各国
之间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加快了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
(三)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战后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就已经出现
了不平衡加剧的现象。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经济
变为废墟,英、法等虽属战胜国,但经济遭到战争
的严重破坏。只有美国未遭受战争破坏,而且在战
争期间积累了庞大的经济实力,为战后确立其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的世界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美国依
靠其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黄金储备等方面的优势,
迫使其他国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
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统治的加强
和资本主义矛盾加深,除了加强对国内的经济干预
外,还促使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的、长期
的干预。在这方面主要包括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
相互签订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等。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 WTO)(原为关税贸易总协定,
GAT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的各
种协定、各种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组
织(包括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十国集团等)
(五)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更
加日新月异
1.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的焦点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以微电子为中心的信息
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等新技术
革命蓬勃兴起。高科技的迅速兴起对世界经济发展显示出美
好前景。许多国家都把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而经济的发
展又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因此,包括许多发展中国
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加大科技投入,争夺高科技领域
的领先地位。
2.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世界
各国出现了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的
普遍调整,加速走向了市场经济。
发达国家:通过 GATT( WTO),IMF等组织达成协定,放
松贸易和投资限制;减少经济干预,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
实行税制改革,刺激企业储蓄和投资,避免经济僵化。
发展中国家: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贸易自由化、鼓励
外国资本投资、减少政府干预。
转轨经济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自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政体发生剧变后,经济体制正在加速向市场经济转
轨。
3.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
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 20世纪 80年代以
来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迅猛发展,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进程。
(1)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从 20世纪 70年代的 7000多家增加到 90年
代末的约 4万家。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
支机构达 24万家。它们控制着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世界贸易的 50-60%,国际直接投资的 90%。
( 2)国际贸易
从 1950年到 1994年的 45年期间,全球贸易量年
均增长率为 6%,高于全球生产年均增长率( 4%)。
在这期间,全球贸易增长了 14倍,而生产仅增长了
5.5倍。到 1996年,世界贸易继续增长了 5.3%。世
界出口贸易总额由 1950年的 579亿美元上升到 2001
年的 74300亿美元。
( 3)国际金融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
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金融活动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金融市场向全球开放,发展
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产生了大批的新兴金融市场,
如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这
些新兴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
联结,构成了全球化的 24小时连续运行的金融市场。
4,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同时,区域性经济集团与区域
经济合作的发展也进入了更广泛、更紧密和更高层次的新阶
段。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已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超过
109个,其中三分之一是在 1990-1995年期间建立的。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走向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联盟,北美
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也成功建立,
还有像亚太经合组织( APEC)这样的非集团性的区域经济
合作组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
5.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霸对抗的两极格局
20世纪 70,8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日本经济地位
迅速崛起,西欧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出现美、日、欧、
苏联四个中心的世界多极化格局。亚洲“四小龙”正在向发
达国家靠拢,东盟有些国家正在由“虎”变“龙”。中国经
济自 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
20世纪 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经济变
成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美国依靠其高科技优势,经济
持续增长,西欧经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
下经过复苏之后也出现了稳步增长势头,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长期增长迟缓。
6.南北经济关系发展中的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
步扩大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依靠高科技,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仍受资
源的限制,发展粗放型经济,科技实力相对较弱。两种不同
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使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
地位。
20世界 80年代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其特点之一是
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
扩大。
1965年,七国集团国家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穷的七个国家
的 20倍,而到 1995年则高达 39倍。最不发达国家 1986年 36个,
1995年增加到 48个,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0%,
其 GNP仅占世界总值的 0.1%;而世界 16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占
世界人口总数的 15.58%,其 GNP占世界总值的 70.3%。
7.世界经济领域竞争趋于激化
( 1)世界经济领域竞争首先表现在竞争格局的
变化。“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一超”
即美国,“多强”除了西欧国家和日本以外,中国、
东盟、巴西、印度、俄罗斯等随其经济实力的壮大,
也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 2)世界经济竞争激化还表现在竞争范围日益
广阔,竞争日益深化。
( 3)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化。
第三节 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探讨当代世界范围
的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达到这一目的,还
要研究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各种经济条件和因素。
一、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总体概括,也是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贸易自由化、金融国
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商品交换关系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劳动分工
和商品流通必然超过国界,这就形成了国际分工和
商品交换关系。由于这种商品交换关系,又形成了
经济发达国际之间争夺市场的矛盾,以及经济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等价交换的不平等关系。
(三)国际资本关系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是:发达国家的过剩
资本不仅流向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
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相
互争夺有力的投资场所,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
资本不仅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达国家的直接
投资也在逐年增加。这就使国际资本流动形成一种
更为复杂的关系。
(四)国际货币关系
伴随国际间商品交换和资本转移,必然发生国
际间的货币结算和支付。各国货币在国内可以依靠
法律来强制使用,而在国际间只能按照一定的比价
进行交换,这就产生了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汇兑市
场。国际货币关系直接影响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和资
本转移。
(五)国际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加快发展的国际经济一体
化组织,遍及世界各个大洲,是世界经济中一种重
要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些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尽管
层次不一,都包含了区域内各个国家在商品、资本、
货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并且一般都对内实行
宽松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外则或多或少的采取排他
性的经济关系。
此外,国际之间的劳务交流、南北经济关系、
南南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区国别经济以
及围绕国际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际经济协调、影响
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因、周期、机制和全球性问
题等,也都构成了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
二、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
研究世界经济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用发展的和全面
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合乎
科学的结论。
(二)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
研究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三)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世
界经济的各种问题。任何事物既都是同周围的事
物发生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也都是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经济中的
各种现象,就要分析它同周围事物的各种联系以
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
第四节 世界经济学科的内容体
系和学习意义
世界经济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世界经
济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许多重大国际经济问题
都有待于深入进行研究。因此,世界经济学科的
内容体系也在发展之中。我们根据世界经济学科
研究的对象范围,确定了一个基本的内容体系。
一、世界经济学科的内容体系
,世界经济概论, 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
世界经济现状、运行机制、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
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等;对国际经济关系
的研究,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资本流动等;
对地区国别经济的研究,如美国经济、欧盟经济、
日本经济、转轨国家经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等。该课程课教学内容共分
为三大部分十三章。
二、学习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
? 学习世界经济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正确地
认识世界。
? 在有关各经 济学科的序列中,世界经济占
有特殊地位。
? 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经济的总体作为研究对
象。
? 世界经济学既属于理论经济学,又于应用
经济学接近。
?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的基
础。
参考文献
1.陶季侃、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3年。
2.郭吴新等:, 世界经济, (第一册),高等教育出
版社,1989年。
2.庄宗明:, 世界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3.池元吉、赵风彬:, 新编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
学出版社,1996年。
4.钱时惕:, 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