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战后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
期性的循环, 要经过消沉, 逐渐活跃, 繁荣, 生产
过剩, 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 可见, 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 其根源和原因在于生产的社
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大幅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 生产过剩的危
机就是这种矛盾猛烈破坏性的表现 。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况
二战后近 6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
发生过 6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 5次世界性
经济危机分别是,1948— 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57— 1958年的经济危机; 1969— 1971年的经
济危机; 1973— 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9—
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90— 1993年的经济危
机。
一,1948— 1952年的经济危机
二次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最初
几年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开始了新的周期性循环。
1948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他国家由于
经济境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危机。对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显示出了非同步性,
危机在各国延续的时间及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战后
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的结果。
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大战期间急剧膨胀起来的生
产能力与相对较小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导
致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 在美国发生危机后,1951年同美国经济最为密切
的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国先后发生危机; 1952年
初法国、德国接着陷入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
其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危机明显
带有普遍性。
二,1957— 1958年的经济危机
进入 50年代后,美国因朝鲜战争再次扩大军事
订货,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西欧国家已超过战前
水平并继续发展,日本工矿业也恢复到战前最高
水平。从 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
以大量固定资本投资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并在
1957年爆发了战后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
二个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使美国工业生产下
降的时间最长,降幅也最大;
? 这次危机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几乎同时进入危机;
? 这次危机在深度和规模上超过了第一次世界性经
济危机。
三,1969— 1971年的经济危机
20世纪 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战后
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 60年代后期,各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都进一步采取刺激投资的措施,工
业生产增长较快。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关税的降低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于是各国经
济又出现了周期性高涨,这次高涨不过两三年就
紧接着爆发了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第二个经济周期,标志着第
三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呈现出同
步性;
? 这次危机由加拿大拉开序幕,但对美国的经济影
响最大;
? 这次危机发生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
先例的。
四,1973— 1975年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大多进入了周期性的短暂高涨阶段。从 1973年
第四季度起,各国又一次接连陷入经济危机。这
次危机标志着 1969年开始的战后第三个经济周期
的结束和第四个周期的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从此
进入一个出现滞涨迹象和发展速度放慢的 新阶段。
这次危机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同
步性。
? 危机爆发的背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上涨
愈趋严重,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
系陷于瓦解;石油危机;
? 这次危机以英国为策源地,迅速扩展到美、日、
加、意、德、法,其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
超过了战后前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在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居
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所谓的, 滞胀, 现象。
五,1979— 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73— 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陆续进入
了复苏阶段,但复苏的进程缓慢。美国、德国
、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生产于 1976年恢复到危机
前最高点,英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则分别到 1977
年夏和 1978年初才达到危机前最高水平。此后,
各国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而且停停走走,没有
出现明显的高涨。从 1979年 7月开始,各国又接连
陷入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
五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为严
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
主义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大大加强;
? 这次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步性;
? 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
续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大量倒闭;世界贸易严重
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
六,1990— 1993年的经济危机
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80年代初发生第五次
经济危机后,经济 8年左右的增长,发生经济危机
的周期因素逐渐累计成熟。刚刚跨入 90年代,各
国就相继陷入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首先从加拿大
和澳大利亚开始,接着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其
他资本主义国家。
? 这次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 这次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 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美国从 1990年 7月陷
入衰退到 1991年 3月蹒跚走出谷底,只用了 8个月
时间;
? 日本在这次危机中持续的时间最长,1991年,日
本, 泡沫经济, 开始崩溃,一直到 1996年才走向
复苏,并且直到 21世纪初,日本的经济发展仍然
十分缓慢。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特点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
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规律性。这种情况在
二战以前是这样,在二战以后依然如此。但
是与战前相比,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赖以
运转的国内外条件,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应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
与战前相比,也出现了某些重要的特点。
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一次
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依次经过萧条、复苏和高涨
三个阶段,为下一次危机准备条件,周期的各个
阶段较为清楚。
战后却不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依次交替
不如过去那样清楚,尤其是萧条和复苏阶段更加
难以明确划分。
? 经济周期阶段性不明显的原因
? 战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周期的干预和调节活
动,即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政策措施干预经
济,对熨平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作用;
? 战后各国政府依靠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直接参
与再生产过程,为充分行使调节经济的职能提供
了有利条件;
? 战争对于延长再生产周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多次发生
经济危机和生产下降,但总的来说都不如二战前
爆发的危机那样沉重,持续的时间也没有那样长,
更没有出现 1929— 1933年那样震撼资本主义制度的
大危机。
但是,战后危机的破坏程度有一个由弱变强的
发展过程,即战后初期的危机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进入, 滞胀, 后,危机则表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
? 生产下降幅度较小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生产和市场
的矛盾暂时得以缓和;
? 二战后各国危机次数不等,时间参差不齐,深度
各样,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为向
国外转嫁危机,减小生产下降幅度提供了条件;
? 科技进步带来了一些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受
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从而对整个生产的下降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金危机交织发生
? 财政危机
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周期的干
预,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投资,降低利率,
扩大信贷、增加军费支出等,人为地刺激经济。
其结果是,各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弥补不断恶化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国债,各国
政府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造成经
常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 货币金融危机
在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的袭击下,资本主义世界
的货币金融危机也日益加深。到了 60年代,在美
国国际收支逆差急剧扩大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
接连发生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在
美元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和西欧各国货币开始实
行自由浮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
体系崩溃。这种货币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结构性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民经济
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
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
它与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也根源于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
直接的原因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内部各部门、
各要素之间联系受到严重破坏而引起的。
? 结构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部
门,这些部门利润高,是资本家争相投资的对象,
而传统产业则受到新兴工业的排挤而成为, 夕阳
产业,,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 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的表现
? 就业情况恶化,高失业率呈现出长期化趋势;
? 固定资本投资长期呆滞。
五,,滞胀, 一度成为普遍现象
,滞胀, 是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
存的一种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生产增长迟缓,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长期较高;
? 长期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这两种现象交织并发,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周
期的各个阶段,并且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
的经济现象。
? 产生, 滞胀, 现象的原因
?, 滞胀,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期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政府用以刺激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再也
不能奏效的表现;
?, 滞胀, 也是西方国家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
的结果,,滞胀, 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凯恩斯主
义已经失灵,根据这种理论制定的政策措施已无
法医治资本主义的痼疾。
? 各国为解决, 滞胀, 所采取的措施
? 英国政府采取了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限制货币
发行数量,削减政府开支,以控制通货膨胀;
? 美国政府依据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削减
政府开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制止通货膨胀;
对公司和富人实行减税政策,以鼓励投资,增加
生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废除一些规章条
例的限制,使企业活动有更多的自由,等。
六、经济周期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
通常的经济周期变动与住宅和汽车市场变化
密切相关,而先却与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关联很
大。一旦高技术产业发展停滞,就可能阻碍经济
发展,出现新的经济衰退。
进入 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变得日益明显。
西方国家在摆脱了 90年代初的衰退后,已相继进
入复苏和持续增长的阶段。
? 新经济
20世纪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近 10年时间,
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被称为美国新经济。
所谓, 新经济, 是指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
在这一经济中,创新思想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关
键,其基本特征有:
? 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知识流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
流,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共享。
? 经济服务化。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
创新能力在各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是服务经济在总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
断提高,对 GDP的贡献率超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
? 经济网络化。即通过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
财富分配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 经济转型化。具体表现为 产值轻型化,经济结构
智能化。
? 高科技产业与经济周期
? 高科技产业虽然有助于延长经济增长的时间,延
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
济周期。
? 依靠高科技推动的经济周期有着更加脆弱的一面,
高科技产业比传统产业更易于波动,而且波动的
幅度可能要更大些。一旦对高科技产品需求下降
或投资放慢,就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衰退。
第三节 影响战后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国内
和国际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
形成、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货币体
系的建立和演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等都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很大
的影响。
一、二战对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同后果
二战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有
的国家在战争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有的国家却
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美国、加拿大
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火损害,而作为
,盟军的兵工厂, 。在这期间,美国的生产能力
有了大幅度增长,商品出口及国内黄金储备大量
增加。
加拿大的经济也未受损失,工矿业生产增长很快。
? 英国、法国
法国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占领,战争结束后经济状
况十分严峻;英国虽然没有被占领,但经过 6年的
战争,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德、意、日是二战中的战败国,生产能力、建筑
和运输设备在战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状况
可谓一片废墟。
? 战争造成的不同结果对各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战争给不同国家造成的不同结果意味着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再生产的条件存在显著差别,生产过
剩危机的成熟在时间上必然参差不齐,这也是战
后第一次世界性危机没有在各国同步爆发的重要
原因。
危机在各国间的非同步性,使得发生危机的国家
比较容易摆脱危机,这也是本次危机中生产下降
不十分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原子能利用、
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科
技革命,几乎在科技的各个领域都引起了深刻的
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
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战后科技革命使经济危机成为一种局部的危机
战后科技革命导致了一些新兴经济部门的产生,
改变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结果是,传统的经
济部门不断缩小;新兴经济部门的比重和作用则
显著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当传统的经济部门陷
入危机,而同时许多新兴部门尚未发生生产过剩
或生产仍在继续增长时,传统经济部门的危机就
表现为局部的危机,整个生产不下降或下降幅度
很小。
? 战后科技革命导致经济危机的日益深化
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
本的原始积累和市场,增加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须
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从而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相当长时间内的较快增长,促使再生产
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和经济危机的日益深
化。
? 科技革命使得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历次周期的高涨
阶段比较长
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必然引起生产
设备的大规模更新,生产资料市场的急剧扩展,
销售市场的日益扩大。资本积累和市场的扩大,
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科技
进步使得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比较长,整个经济
能一较快的速度发展
? 科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上升
在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
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由于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同样生产规模使用
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发
明和重大改革,使一些工人因不符合要求而失业,
从而带来了大量的, 结构性失业, 。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将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
足,主张用国家干预措施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危机和失业问题。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
展国家垄断主义,企图缓和经济危机。这是对战
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影响最大的一个
因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
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的, 反危机, 措施主要有:
? 增加国家预算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 降低国家银行利率,扩大信贷;
? 利用赤字财政、信用扩大形成的通货膨胀,进行
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以上, 反危机, 措施对刺激生产和投资,延缓危
机、推动经济复苏有一定的作用。
?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其他调节措施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不只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影响
经济,更由政府制定各种法规、方案,采取多方
面的措施,调节工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劳资
关系,不断扩大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 各国政府支持本国垄断资本加强在国际经济领域
的活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采取
许多措施,大力支持本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对外经
济扩张。
四、影响经济周期的其他因素
战后,除上述各种因素之外,影响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和周期变化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
包括:战后美国长期扩军备战的影响;银行和商
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跨国公司力量迅
速扩展的影响;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
币体系的作用。
? 战后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扩军备战的影响
战后美国垄断统治集团常把扩军备战和局部战争
作为解脱危机窘境,刺激经济回升和高涨,推迟
下一次危机爆发时间的手段。
? 银行和商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
个人信贷可以扩大对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刺
激建设投资,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
? 跨国公司力量迅速扩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竞争,无疑会引
起国际经济领域无政府状态的发展,从而使资本
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受到更为复杂的影响。
? 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加剧了资本主义国际货
币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
程度。
第四节
长波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对资本主义发展中长期波动现象的研究,
最早出现在 19世纪末。 1896年,俄国人帕尔
乌斯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
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大致 50— 60年有一次
长期波动。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
季耶夫正式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
存在着平均约 50年的长期波动这一结论,即
所谓, 长波理论, 。
一、长波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像
马克思所说的那种 7— 10年的短周期,还存在着一
个 50— 60年的长周期。每个周期当中又分为上升
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 20— 30年,一般情况是
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比较多,而下降期则
以萧条年份为主。
二、长波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长期
波动,学术界存在着两派观点:
? 外源性因素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腾飞的起点
是某一不同寻常的历史时间;
? 内源性因素论,这派观点认为长期波动来源于外
源性因素,即生产力体系内部的深刻变革是迅速
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周期性交替的根据。
? 长波形成的原因
? 技术创新的因素。这里主要指那些能够推动生产
力巨大发展的巨大变革,而非一般性科技进步。
这些巨大的变革能够强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从
而推动经济增长。
?, 火车头, 因素。即新技术的采用集中于一两个
经济大国,由这一两个国家充当国际技术转让的
火车头。
? 后进国家的经济突变,即部分国家的跳跃式发展。
三、用长波理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回顾过去所经历的漫长岁月,特别是战后 50年
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
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
理论。
如果我们按照长波理论进行预测,那么第四个
长波已经在 70— 80年代的危机中结束,并在 90年
代初期进入第五个长波的上升期。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时期。
? 长波理论与美国新经济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
家出现了“新经济”。新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经济周期,不过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周期,
也就是长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根据康氏的长周期
理
论,美国在 2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是美国经
济处于经济长周期的繁荣阶段的表现。 9.11事件
带来的衰退,只是繁荣阶段的一个调整。可以预
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世界经济的繁荣周期
还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陶季侃, 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天津人
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2,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
3,季铸:, 世界经济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4,李琮:, 世界经济学新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
5,郭吴新等:, 世界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
战后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
期性的循环, 要经过消沉, 逐渐活跃, 繁荣, 生产
过剩, 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 可见, 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 其根源和原因在于生产的社
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大幅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 生产过剩的危
机就是这种矛盾猛烈破坏性的表现 。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况
二战后近 6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
发生过 6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 5次世界性
经济危机分别是,1948— 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57— 1958年的经济危机; 1969— 1971年的经
济危机; 1973— 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9—
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90— 1993年的经济危
机。
一,1948— 1952年的经济危机
二次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最初
几年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开始了新的周期性循环。
1948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他国家由于
经济境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危机。对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显示出了非同步性,
危机在各国延续的时间及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战后
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的结果。
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大战期间急剧膨胀起来的生
产能力与相对较小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导
致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 在美国发生危机后,1951年同美国经济最为密切
的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国先后发生危机; 1952年
初法国、德国接着陷入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
其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危机明显
带有普遍性。
二,1957— 1958年的经济危机
进入 50年代后,美国因朝鲜战争再次扩大军事
订货,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西欧国家已超过战前
水平并继续发展,日本工矿业也恢复到战前最高
水平。从 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
以大量固定资本投资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并在
1957年爆发了战后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
二个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使美国工业生产下
降的时间最长,降幅也最大;
? 这次危机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几乎同时进入危机;
? 这次危机在深度和规模上超过了第一次世界性经
济危机。
三,1969— 1971年的经济危机
20世纪 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战后
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 60年代后期,各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都进一步采取刺激投资的措施,工
业生产增长较快。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关税的降低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于是各国经
济又出现了周期性高涨,这次高涨不过两三年就
紧接着爆发了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第二个经济周期,标志着第
三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呈现出同
步性;
? 这次危机由加拿大拉开序幕,但对美国的经济影
响最大;
? 这次危机发生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
先例的。
四,1973— 1975年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大多进入了周期性的短暂高涨阶段。从 1973年
第四季度起,各国又一次接连陷入经济危机。这
次危机标志着 1969年开始的战后第三个经济周期
的结束和第四个周期的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从此
进入一个出现滞涨迹象和发展速度放慢的 新阶段。
这次危机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同
步性。
? 危机爆发的背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上涨
愈趋严重,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
系陷于瓦解;石油危机;
? 这次危机以英国为策源地,迅速扩展到美、日、
加、意、德、法,其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
超过了战后前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在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居
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所谓的, 滞胀, 现象。
五,1979— 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73— 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陆续进入
了复苏阶段,但复苏的进程缓慢。美国、德国
、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生产于 1976年恢复到危机
前最高点,英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则分别到 1977
年夏和 1978年初才达到危机前最高水平。此后,
各国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而且停停走走,没有
出现明显的高涨。从 1979年 7月开始,各国又接连
陷入经济危机。
? 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
五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 这次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为严
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
主义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大大加强;
? 这次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步性;
? 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
续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大量倒闭;世界贸易严重
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
六,1990— 1993年的经济危机
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80年代初发生第五次
经济危机后,经济 8年左右的增长,发生经济危机
的周期因素逐渐累计成熟。刚刚跨入 90年代,各
国就相继陷入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首先从加拿大
和澳大利亚开始,接着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其
他资本主义国家。
? 这次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 这次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 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美国从 1990年 7月陷
入衰退到 1991年 3月蹒跚走出谷底,只用了 8个月
时间;
? 日本在这次危机中持续的时间最长,1991年,日
本, 泡沫经济, 开始崩溃,一直到 1996年才走向
复苏,并且直到 21世纪初,日本的经济发展仍然
十分缓慢。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特点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
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规律性。这种情况在
二战以前是这样,在二战以后依然如此。但
是与战前相比,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赖以
运转的国内外条件,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应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
与战前相比,也出现了某些重要的特点。
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一次
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依次经过萧条、复苏和高涨
三个阶段,为下一次危机准备条件,周期的各个
阶段较为清楚。
战后却不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依次交替
不如过去那样清楚,尤其是萧条和复苏阶段更加
难以明确划分。
? 经济周期阶段性不明显的原因
? 战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周期的干预和调节活
动,即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政策措施干预经
济,对熨平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作用;
? 战后各国政府依靠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直接参
与再生产过程,为充分行使调节经济的职能提供
了有利条件;
? 战争对于延长再生产周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多次发生
经济危机和生产下降,但总的来说都不如二战前
爆发的危机那样沉重,持续的时间也没有那样长,
更没有出现 1929— 1933年那样震撼资本主义制度的
大危机。
但是,战后危机的破坏程度有一个由弱变强的
发展过程,即战后初期的危机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进入, 滞胀, 后,危机则表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
? 生产下降幅度较小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生产和市场
的矛盾暂时得以缓和;
? 二战后各国危机次数不等,时间参差不齐,深度
各样,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为向
国外转嫁危机,减小生产下降幅度提供了条件;
? 科技进步带来了一些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受
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从而对整个生产的下降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金危机交织发生
? 财政危机
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周期的干
预,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投资,降低利率,
扩大信贷、增加军费支出等,人为地刺激经济。
其结果是,各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弥补不断恶化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国债,各国
政府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造成经
常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 货币金融危机
在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的袭击下,资本主义世界
的货币金融危机也日益加深。到了 60年代,在美
国国际收支逆差急剧扩大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
接连发生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在
美元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和西欧各国货币开始实
行自由浮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
体系崩溃。这种货币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结构性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民经济
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
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
它与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也根源于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
直接的原因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内部各部门、
各要素之间联系受到严重破坏而引起的。
? 结构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部
门,这些部门利润高,是资本家争相投资的对象,
而传统产业则受到新兴工业的排挤而成为, 夕阳
产业,,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 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的表现
? 就业情况恶化,高失业率呈现出长期化趋势;
? 固定资本投资长期呆滞。
五,,滞胀, 一度成为普遍现象
,滞胀, 是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
存的一种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生产增长迟缓,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长期较高;
? 长期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这两种现象交织并发,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周
期的各个阶段,并且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
的经济现象。
? 产生, 滞胀, 现象的原因
?, 滞胀,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期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政府用以刺激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再也
不能奏效的表现;
?, 滞胀, 也是西方国家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
的结果,,滞胀, 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凯恩斯主
义已经失灵,根据这种理论制定的政策措施已无
法医治资本主义的痼疾。
? 各国为解决, 滞胀, 所采取的措施
? 英国政府采取了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限制货币
发行数量,削减政府开支,以控制通货膨胀;
? 美国政府依据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削减
政府开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制止通货膨胀;
对公司和富人实行减税政策,以鼓励投资,增加
生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废除一些规章条
例的限制,使企业活动有更多的自由,等。
六、经济周期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
通常的经济周期变动与住宅和汽车市场变化
密切相关,而先却与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关联很
大。一旦高技术产业发展停滞,就可能阻碍经济
发展,出现新的经济衰退。
进入 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变得日益明显。
西方国家在摆脱了 90年代初的衰退后,已相继进
入复苏和持续增长的阶段。
? 新经济
20世纪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近 10年时间,
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被称为美国新经济。
所谓, 新经济, 是指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
在这一经济中,创新思想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关
键,其基本特征有:
? 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知识流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
流,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共享。
? 经济服务化。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
创新能力在各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是服务经济在总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
断提高,对 GDP的贡献率超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
? 经济网络化。即通过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
财富分配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 经济转型化。具体表现为 产值轻型化,经济结构
智能化。
? 高科技产业与经济周期
? 高科技产业虽然有助于延长经济增长的时间,延
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
济周期。
? 依靠高科技推动的经济周期有着更加脆弱的一面,
高科技产业比传统产业更易于波动,而且波动的
幅度可能要更大些。一旦对高科技产品需求下降
或投资放慢,就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衰退。
第三节 影响战后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国内
和国际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
形成、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货币体
系的建立和演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等都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很大
的影响。
一、二战对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同后果
二战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有
的国家在战争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有的国家却
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美国、加拿大
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火损害,而作为
,盟军的兵工厂, 。在这期间,美国的生产能力
有了大幅度增长,商品出口及国内黄金储备大量
增加。
加拿大的经济也未受损失,工矿业生产增长很快。
? 英国、法国
法国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占领,战争结束后经济状
况十分严峻;英国虽然没有被占领,但经过 6年的
战争,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德、意、日是二战中的战败国,生产能力、建筑
和运输设备在战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状况
可谓一片废墟。
? 战争造成的不同结果对各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战争给不同国家造成的不同结果意味着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再生产的条件存在显著差别,生产过
剩危机的成熟在时间上必然参差不齐,这也是战
后第一次世界性危机没有在各国同步爆发的重要
原因。
危机在各国间的非同步性,使得发生危机的国家
比较容易摆脱危机,这也是本次危机中生产下降
不十分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原子能利用、
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科
技革命,几乎在科技的各个领域都引起了深刻的
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
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战后科技革命使经济危机成为一种局部的危机
战后科技革命导致了一些新兴经济部门的产生,
改变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结果是,传统的经
济部门不断缩小;新兴经济部门的比重和作用则
显著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当传统的经济部门陷
入危机,而同时许多新兴部门尚未发生生产过剩
或生产仍在继续增长时,传统经济部门的危机就
表现为局部的危机,整个生产不下降或下降幅度
很小。
? 战后科技革命导致经济危机的日益深化
战后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
本的原始积累和市场,增加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须
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从而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相当长时间内的较快增长,促使再生产
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和经济危机的日益深
化。
? 科技革命使得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历次周期的高涨
阶段比较长
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必然引起生产
设备的大规模更新,生产资料市场的急剧扩展,
销售市场的日益扩大。资本积累和市场的扩大,
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科技
进步使得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比较长,整个经济
能一较快的速度发展
? 科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上升
在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
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由于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同样生产规模使用
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发
明和重大改革,使一些工人因不符合要求而失业,
从而带来了大量的, 结构性失业, 。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将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
足,主张用国家干预措施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危机和失业问题。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
展国家垄断主义,企图缓和经济危机。这是对战
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影响最大的一个
因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
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的, 反危机, 措施主要有:
? 增加国家预算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 降低国家银行利率,扩大信贷;
? 利用赤字财政、信用扩大形成的通货膨胀,进行
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以上, 反危机, 措施对刺激生产和投资,延缓危
机、推动经济复苏有一定的作用。
?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其他调节措施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不只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影响
经济,更由政府制定各种法规、方案,采取多方
面的措施,调节工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劳资
关系,不断扩大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 各国政府支持本国垄断资本加强在国际经济领域
的活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采取
许多措施,大力支持本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对外经
济扩张。
四、影响经济周期的其他因素
战后,除上述各种因素之外,影响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和周期变化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
包括:战后美国长期扩军备战的影响;银行和商
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跨国公司力量迅
速扩展的影响;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
币体系的作用。
? 战后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扩军备战的影响
战后美国垄断统治集团常把扩军备战和局部战争
作为解脱危机窘境,刺激经济回升和高涨,推迟
下一次危机爆发时间的手段。
? 银行和商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
个人信贷可以扩大对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刺
激建设投资,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
? 跨国公司力量迅速扩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竞争,无疑会引
起国际经济领域无政府状态的发展,从而使资本
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受到更为复杂的影响。
? 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加剧了资本主义国际货
币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
程度。
第四节
长波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对资本主义发展中长期波动现象的研究,
最早出现在 19世纪末。 1896年,俄国人帕尔
乌斯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
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大致 50— 60年有一次
长期波动。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
季耶夫正式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
存在着平均约 50年的长期波动这一结论,即
所谓, 长波理论, 。
一、长波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像
马克思所说的那种 7— 10年的短周期,还存在着一
个 50— 60年的长周期。每个周期当中又分为上升
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 20— 30年,一般情况是
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比较多,而下降期则
以萧条年份为主。
二、长波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长期
波动,学术界存在着两派观点:
? 外源性因素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腾飞的起点
是某一不同寻常的历史时间;
? 内源性因素论,这派观点认为长期波动来源于外
源性因素,即生产力体系内部的深刻变革是迅速
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周期性交替的根据。
? 长波形成的原因
? 技术创新的因素。这里主要指那些能够推动生产
力巨大发展的巨大变革,而非一般性科技进步。
这些巨大的变革能够强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从
而推动经济增长。
?, 火车头, 因素。即新技术的采用集中于一两个
经济大国,由这一两个国家充当国际技术转让的
火车头。
? 后进国家的经济突变,即部分国家的跳跃式发展。
三、用长波理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回顾过去所经历的漫长岁月,特别是战后 50年
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
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
理论。
如果我们按照长波理论进行预测,那么第四个
长波已经在 70— 80年代的危机中结束,并在 90年
代初期进入第五个长波的上升期。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时期。
? 长波理论与美国新经济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
家出现了“新经济”。新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经济周期,不过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周期,
也就是长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根据康氏的长周期
理
论,美国在 2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是美国经
济处于经济长周期的繁荣阶段的表现。 9.11事件
带来的衰退,只是繁荣阶段的一个调整。可以预
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世界经济的繁荣周期
还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陶季侃, 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天津人
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2,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
3,季铸:, 世界经济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4,李琮:, 世界经济学新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
5,郭吴新等:, 世界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