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征
发达国家是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 市场经
济机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包括日本 ),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成员 。 二战
后发达国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它们的人口只占世
界人口的 1/5,但其经济圈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明显的
主导地位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
依赖性增强, 发达国家相互间及与其他各国间分工
的扩大和深化,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这一章主
要以美国, 法国和日本为代表来探讨发达国家经济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特征
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迅速发展 。 同时,
美国通过, 马歇尔计划, 和, 道奇计划, 对受到
战争破坏的欧洲和战败国日本的经济重建给予扶
持 。 20世纪 60-70年代, 在科技进步和凯恩斯主义
经济政策的推动下,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经济增长的黄金期 。 经过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的
短暂危机, 80年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继续得
到较快的发展 。 90年代,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拉
开了美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的距离, 同时
也加大了发达国家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差距 。
发达国家高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五个
方面 。
一、庞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1999年的统计
数据:
美国 欧盟 日本
GDP(亿美元) 87089 82952 43951
占世界 GDP总值的百分比 28.8% 27.5% 15.2%
到 2001年, 美国的 GDP达 101432亿美元 。
表 12.1.1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 发达国家经济从二战后到 60年代,
经历了较快增长的时期, 虽然在越战和两次石油危机期间
增长减缓, 但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 70年代以
来, 美国经济仅在 1974年, 1975年, 80年代初两年和 1991
年为负增长, 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正增长 。 但是, 由于 80年
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
缓, 美国的霸主地位有所削弱 。 90年代, 由于冷战结束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1991年 4月到 2001年 3月, 美
国经济连续十年强势增长, 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
增长周期 。 欧盟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
强, 1997-2000年欧元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2.8% 。 90年代,
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 但是, 由于日本经济实力雄厚,
虽然经历了 10年衰退, 其经济, 科技实力仍居世界前列 。
二、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
会, 产业结构的演进经过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
降,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再到以现代高科技服务
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 随
着战后科技革命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 其产业结
构不断高级化 。 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 第三
产业一般占 60%以上, 第二产业占 25%-30%,第
一产业占 10%以下 。
以美国为例, 1998年, 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的 70%,以此相适应,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
生了如下的变化:
4 9, 6 %
3 8, 7 %
1 1, 7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 4, 2 %
2 4, 2 %
1, 6 %
图 12.1.1 美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化
1959年 1998年
三、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
由于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加快, 发达国
家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 按世界经合组织的计算,
1995-1998年,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 2.1%,
德国为 1.9%,日本为 0.9%。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
应归因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 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费
用平均占 GDP的 3% 左右 ( 发展中国家只占 0.5%),
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投入为主 。
2000年,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达 2640亿美元, 占世
界研发投资的 45%。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
平均已达 70%,同时, 发达国家单位 GDP所耗费的能
源和材料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 。
四、强大的金融实力
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健全而发达的
金融体系 。 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 法兰克福是
世界上交易额最大的股票和外汇市场所在地 。 以美
国为例:
?美国拥有世界最高的股票市值;
?两大国际性金融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的原始组建金额中, 美国分别占
有 25%和 35%,拥有最大的发言权;
?美元, 欧元和日元是世界三大主要货币, 美
元充当着主要世界货币的角色, 具有国际储
备, 国际结算和国际汇兑的功能 。
五、成熟的市场经济
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
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辅之以政
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 尽量避
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 。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分为四类:
?美国: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日本:政府主导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指导性计划模式
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 方式和力度不同而形
成了不同的模式 。
?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和保
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 。
?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通过政府
引导企业生产经营, 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
产业调整的目标 。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 构造优越
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果 。
?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有较大比重 。
发达国家经济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除以上所
述和制度性因素外,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战后科技革命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导致劳动生产率
提高和新兴部门的产生, 延长了经济增长周期 。
? 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发达国家首先从中获得利益, 减
少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并将军事技术转为民用 。
? 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降低
了生产成本 。
? 适度的国家干预减少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缩短了危机
发生的时间, 减弱了其强度 。
? 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产品销
售市场, 降低了交易成本 。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一 )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
论为依据的 。 因此, 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
竞争, 自由放任, 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
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
作用的前提下, 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
据计算, 在美国有 3/4的经济活动是私营部门在市
场机制支配下进行的, 剩下的 1/4左右归政府经营
或监督 。 显然,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
用是不容置疑的 。
市场机制的这一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 在微
观领域, 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的问题, 主要是由市场价格来支配和决
定的 。 这就是说, 在美国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
构来强制或统一领导社会经济活动, 千百万人生
产着千百万种商品, 都是根据市场要求由自己的
意志支配的 。 竞争的市场和价格制度被认为是一
架精巧的机器, 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变动,
发生着无意识的调节作用 。
价 格
Price
价格是反映市场活动综合状况的最重要的信号 。 它
是在与市场竞争, 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下变动的 。 价格
变动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经营决策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同时又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并对实现社会供给与需
求的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价格正是通过这些作用,
不断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 推动经济的发展 。 价
格要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 前提条件之一是建
立起自由价格制度 。 因此, 美国一贯把实行 自由价格制
度 作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内容, 政府除在特
殊情况下, 通常不干预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 而让价格
在市场运行中自发地形成和变动 。
竞 争
Competition
竞争被认为是保持市场活力的基本要素, 它
迫使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因
而保持竞争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 美国
政府正是通过实行保护竞争政策, 自由价格制度,
并尽可能少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从而保证了
市场机制充分, 有效地调节经济高效率地运行,
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
( 二 ) 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基本框架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以实现宏观经
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为目标的 。 一般
涉及到以下四方面的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总需求和总供
给 。
3,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 。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除了运用财政,
货币政策这两种主要手段以外, 还通过其他一些
方式和途径 。 其中包括:
?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经济的活动;
?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和规范经济
活动;
?政府运用收入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 。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产生于 20世纪 30年代的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
试图弥补古典自由主义造成的弊端, 在其原有的
理论框架中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 它的基本出发点
仍然是维护经济自由, 但这种自由不是对国家作
用的否定, 而是要求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
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干预, 因而新自由主义强
调国家应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 主张适度的国家
干预, 即国家必须运用经济政策和各种措施来解
决两个古典自由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维护市场
经济的基础 —— 竞争, 贯彻社会政策目标 。
( 一 ) 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瓦尔特 ·奥肯,
弗兰茨 ·伯姆等人 。 其基本思想是:不能让市场过
程参与者随意地决定经济活动的形式, 国家应当
担负起影响整个制度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
因而国 家应当奉行, 秩序政策,, 即确定条件和
建立竞争秩序, 以便使一个有效而又符合人的尊
严的经济体制得到发展 。
Franz B?hm
1895-1977
Walter Eucken
1891- 1950
战后形成的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继承
和发展了战前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 。
其代表人物为路德维希 ·艾哈德和阿尔弗雷德 ·米
勒 ·阿尔马克 。 他们将所有德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流
派的观点都汇集起来, 产生了, 德国社会市场经
济体制, 的构想 。
Ludwig Erhard
1897-1977
Alfred Mueller Armack
1901-1978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 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
的市场经济 。 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
争机制的维护, 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二
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
作用 。 在竞争问题上, 这种经济体制模式与自由
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在于,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是
放任自流的, 而是受到政策的控制和规范 。 鼓励
竞争政策和限制垄断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
措施;在社会发展目标上, 这种经济体制模式是
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市场机制不能很好
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等目标 。
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经济发展是德国社会市场
经济体制模式的核心内容 。
1,在保证经济的竞争性的同时, 德国政府对
垄断进行限制;政府也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
标, 更不是通过产量, 投资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
发展 。
2,政府对经济调节, 干预的程度受到基本法
的限制 。 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导向性,
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预措施, 都必须与经营自由
的基本权相符合 。
( 二 ) 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德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 具有明显
的社会市场经济特征 。 在收入分配领域强调市场
机制的作用, 在再分配领域则主张公民的权利与
义务紧密相连 。
1,德国的社会保险系统耗资巨大, 几乎占
GNP的 1/3,是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之一 。
2,在德国, 战争受害者补贴, 儿童津贴, 产
妇补贴, 家庭补助, 建房补贴等属于社会服务和
社会救济的项目, 费用完全由政府或雇主承担 。
( 三 ) 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德国政府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
的, 共同决策,, 其集中体现为德国公司的, 职
工参与决定制度, 。 这是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
产物, 也是德国经济民主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 它
是为了调和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 使劳动者在收
入再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 德国政府通过
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谓的, 共同决策,
制度, 具体办法是由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监事会,
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 。
( 四 ) 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半个世纪以来, 法国实行政府指导的混合式
市场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国有部门和私有部门
同时并存;计划指导和市场机制互为补充;国家
调控和自由竞争相辅相成;讲究效率又谋求平等
主张贸易自由又保护本国市场;市场体系, 市场
机制, 保障体制, 宏观调控手段和微观操作机制
均已达到了成熟程度, 并还在继续自我完善 。 法
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法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
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
( 一 ) 基本特征
计划和预算是法国政府手中重要的宏观调控
手段 。 国家通过年度领算使跨年度的计划得以实
施, 国家通过预算确定税收总额和分摊, 收入的
使用和分配, 确定财政收支的盈亏, 直接影响国
家储蓄和货币总量, 勾画出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
活动轮廓和意向, 从而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
影响和引导作用 。
( 二 ) 计划干预与财政政策
在法国市场对外开放,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
条件下, 法国政府和货币当局以金融和货币调控
为手段, 对外保持法郎坚挺, 保持法郎在欧洲货
币体系内汇率的相对稳定, 对内控制通货膨胀,
成功地使最近几年的法国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
较低的水平 。
法国于 1979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 货币政策
正实现从货币量控制到货币价格的控制的改革 。
( 三 ) 金融政策
1,重视核能, 航天, 航空, 电子, 信息, 通
信等科技密集的, 未来行业,, 对这些领域的科
研开发, 政府一向给予大量投入 。
2,对化工, 冶金, 造船, 煤炭, 机床及纺织
业等困难行业, 努力实行调整和整顿, 关闭陈旧
落后的生产单位, 鼓励转产, 同时采取弥补整顿
关闭造成影响的社会措施, 安排职工转业 。
3,扶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家庭用工,
以增加就业机会 。
( 四 ) 产业政策
四、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在本质上和主体上发挥市场的作用, 遵守
市场机制, 推行财产私有, 契约化和风险自担的
三原则, 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 通过市场来
配置资源并以价格机制和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促
进经济的发展 。
2,政府又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
动, 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
依靠财政, 金融, 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进
行宏观间接有效的调控, 并一直管到微观, 落实
到企业 。
( 一 ) 基本特征
3,大力发挥民间团体的领导作用, 通过官民
协商, 政企交流的方式使政府政策充分反映民间
的愿望, 又使民间积极配合政府导向, 从而使官
民 ( 政企 ) 合一 。
4,通过终身雇用, 终身教育, 工人参加管理,
职员晋升高级管理人员, 年功序列工资等把职工
与企业扭成一团, 成为利益共同体, 等等 。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政府并不是排挤和
替代市场的作用与企业的活力;相反, 而正是为
了也确实做到了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它是通过民间团体的协调与沟通, 并借助计划,
产业政策, 金融政策等来进行有效而适度的干预,
成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 日本的经济计划基
本上是属诱导性的, 在很大程度上属宏观预测 。
其主旨是:指明经济的走势, 确立发展目标, 表
明政府的意图, 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信号和方向,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界的认识, 避免市场经济
本身的盲目性与自发性 。
( 二 ) 计划干预
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 政府支出政策和
公债政策等, 它们通常不是独立地, 而是相互配
套地使用, 从而对经济运行形成一种合围之势 。
税收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为增减所得税和租
税特别措施方面 。 支出政策就是政府对财政支出
的增减, 常采用, 事前变动, 和, 事后变动, 两
种做法 。, 事前变动, 是政府根据上年度经济状
况以及本年度的财政预测对所决定的当年财政支
出规模的增减变化;而, 事后变动, 是政府根据
本年度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临时调整和修改财政
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
( 三 ) 财政政策
日本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性
金融体制 。 政府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调节经济的有
力措施, 其中又先后采用了, 窗口指 导,, 官定
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同时还用, 政策性金融,
作为这种手段的补足甚至强化, 从而形成日本金
融政策的特色 。
( 四 ) 金融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
之处是, 侧重点在产业结构政策上, 其主要作用
是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
的目标, 它较多地带有微观经济的性质, 并微观
到产业的层次 。 产业政策与计划通过分工, 成为
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 。 日本的产业
政策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系统, 成功的产业政
策 。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加速把资源配置给有前途
的产业, 使无竞争的产业的衰落过程变得较易于
接受, 以建立能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
( 五 ) 产业政策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一、发达国家经济居主导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 特别是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期间,
由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国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加强调控, 以及跨国公司依
靠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从国外攫取大量的经营资源
和巨额利益, 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空前庞大的
有形和无形财富, 诸如不断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 进
出口贸易, 资本流量, 国际债权, 跨国企业以及科学
技术, 文化教育等等, 几乎所有这些经济指标都处于
世界优势和领先的位置, 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在世界
经济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 并对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产
生决定性的影响 。
( 一 ) 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占优势
国内生产总值 ( GDP) 可以显示一个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提供
的所有服务的价值总和 。 特别是人均 GDP的增加
更能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 发达国家在这两
个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 。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
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
根据 IMF的 统计, 在 199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
济总体实力排名及世界人均 GDP排名中前 5位的国
家分别是:
名次 国家 GDP
(亿美元)
国家 人均 GDP
(美元)
1 美国 93000 日本 34360
2 日本 43500 美国 34050
3 德国 21100 德国 25730
4 英国 14400 英国 24550
5 法国 14300 法国 24220
表 12.3.1
还有的资料显示, 在世界不到 30个发达国家
中, 成为核心的七国集团, 在这里生活着世界
11%的人口, 而其 GDP却占世界总值的 70%。
表 12.3.2 发达国家 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
国家
地区 1960 1970 1980 1990 1998
美国 36.8 32.2 23.0 26.8 29.2
日本 3.2 6.5 9.0 14.2 13.4
欧盟 20.7 21.8 26.5 29.2 29.5
单位,%
( 二 ) 跨国公司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历史悠久, 尤其是近几
十年来, 其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急剧膨胀 。 联合
国贸发会议 2002年的报告对 2000年各国 GDP和跨
国公司附加值做出的评估比较, 名列世界前 100名
的经济体中有 29个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 另据
美国, 财富, 杂志 2000年公布的全球 500强中, 美
国占 179家, 日本占 107家, 英国, 德国, 法国共
112家 。
( 三 ) 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由 1997年的 5900亿美元
增加到 2001年的 74300亿美元, 其中北美, 西欧,
日本这两年分别占 69.9%和 66.4%。 世界前三位贸
易大国均被美国, 德国和日本长期独揽 。 后来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比重虽然有所上升,
但也未能改变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位置,
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几乎被发达国家所
垄断 。
( 四 ) 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美, 日, 英, 法, 德五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
总量的 2/3,同时, 国际直接投资的 70%在发达国
家之间进行 。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国家和地区 流入 流出
发达国家 71.5 91.5
美 国 30.0 20.5
欧 盟 35.7 59.5
日 本 0.5 3.7
表 12.3.3 1998年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比重
单位,%
( 五 ) 现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总体说来, 发达国家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无
与伦比, 二战后 50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 。 不论
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还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
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 日, 欧都处于世界领先的
位置 。 据统计, 全部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费用占
全世界总支出的 97%,人均研究开发支出为 100-
260美元, 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均不到 10美元,
仅为发达国家的 1/10-1/26。 此外, 发达国家还垄
断了全世界技术专利的 90%以上 。
二、发达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一 )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发展, 财富的
大量积累, 无疑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更加发达起
来, 整个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加速了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 但是迄今, 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缩小, 在
一些国家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但难以避免 。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自我调节能
力大大加强 。 因此, 尽管周期性经济危机未能停
止过, 但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并不像过去
那样尖锐, 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打击也较轻微,
生产力也未遭到严重破坏 。 但是, 这种抑制作用
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逃脱经济危机的打击 。 由于
垄断资本的财富积累的规模和速度远远大于和快
于消费 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种矛盾一旦激化, 周
期性经济衰退就必然发生 。
3,科学技术发达的局限性 。 由于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创造了大量
的社会财富 。 但是, 事实证明, 在发达国家科技
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 美国, 日本等高
新技术领先的国家并没有因此而永久保持繁荣 。
另外, 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加剧了新旧产业
发展的不平衡 。 高技术产业以外的传统制造业出
现了投资减少, 增长缓慢的趋势 。 传统产业发展
相对落后的结果, 不仅削弱了美国出口产品竞争
力, 使贸易条件难以改善, 而且因传统产业投资
下降扩大了失业队伍, 加剧了社会矛盾 。
1,财富向少数发达国家集中加剧了世界范围的
两极分化。
2,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
进行的,这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革新和产
业结构升级显然十分有利。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所产生的效应就不完
全一样,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而从发
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获益较多、经济增长较快以外,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未能摆脱经济技术落后的状
况。
( 二 ) 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3,发达国家向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出口工业制
成品, 既扩大了它们的国外市场, 缓和了生产和市
场的矛盾, 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增加了国民收入,
缓和了就业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当然也可
以扩大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 互通有无, 优势互
补, 扩大自己的国外市场, 换取外汇, 扩大就业,
促进民族经济加快发展 。 但是在当前的世界贸易中,
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特
别是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日益增加;而发展
中国家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
集型产品 。 因此, 这种贸易关系显然有利于发达国
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
件一直得不到改善 。
4,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包袱依然沉重 。
5,国际经济机构难以主持公正 。 各种国际经
济机构 ( 如世界贸易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等 ) 长期以来就被少数经济大国所操纵,
从中获得好处最多也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常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即使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一点好处, 但也不得不
付出沉重代价 。
参考文献
1,陶季侃, 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天津人
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2,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
3,季铸:, 世界经济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4,李琮:, 世界经济学新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征
发达国家是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 市场经
济机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包括日本 ),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成员 。 二战
后发达国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它们的人口只占世
界人口的 1/5,但其经济圈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明显的
主导地位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
依赖性增强, 发达国家相互间及与其他各国间分工
的扩大和深化,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这一章主
要以美国, 法国和日本为代表来探讨发达国家经济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特征
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迅速发展 。 同时,
美国通过, 马歇尔计划, 和, 道奇计划, 对受到
战争破坏的欧洲和战败国日本的经济重建给予扶
持 。 20世纪 60-70年代, 在科技进步和凯恩斯主义
经济政策的推动下,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经济增长的黄金期 。 经过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的
短暂危机, 80年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继续得
到较快的发展 。 90年代,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拉
开了美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的距离, 同时
也加大了发达国家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差距 。
发达国家高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五个
方面 。
一、庞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1999年的统计
数据:
美国 欧盟 日本
GDP(亿美元) 87089 82952 43951
占世界 GDP总值的百分比 28.8% 27.5% 15.2%
到 2001年, 美国的 GDP达 101432亿美元 。
表 12.1.1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 发达国家经济从二战后到 60年代,
经历了较快增长的时期, 虽然在越战和两次石油危机期间
增长减缓, 但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 70年代以
来, 美国经济仅在 1974年, 1975年, 80年代初两年和 1991
年为负增长, 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正增长 。 但是, 由于 80年
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
缓, 美国的霸主地位有所削弱 。 90年代, 由于冷战结束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1991年 4月到 2001年 3月, 美
国经济连续十年强势增长, 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
增长周期 。 欧盟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
强, 1997-2000年欧元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2.8% 。 90年代,
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 但是, 由于日本经济实力雄厚,
虽然经历了 10年衰退, 其经济, 科技实力仍居世界前列 。
二、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
会, 产业结构的演进经过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
降,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再到以现代高科技服务
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 随
着战后科技革命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 其产业结
构不断高级化 。 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 第三
产业一般占 60%以上, 第二产业占 25%-30%,第
一产业占 10%以下 。
以美国为例, 1998年, 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的 70%,以此相适应,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
生了如下的变化:
4 9, 6 %
3 8, 7 %
1 1, 7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 4, 2 %
2 4, 2 %
1, 6 %
图 12.1.1 美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化
1959年 1998年
三、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
由于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加快, 发达国
家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 按世界经合组织的计算,
1995-1998年,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 2.1%,
德国为 1.9%,日本为 0.9%。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
应归因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 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费
用平均占 GDP的 3% 左右 ( 发展中国家只占 0.5%),
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投入为主 。
2000年,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达 2640亿美元, 占世
界研发投资的 45%。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
平均已达 70%,同时, 发达国家单位 GDP所耗费的能
源和材料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 。
四、强大的金融实力
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健全而发达的
金融体系 。 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 法兰克福是
世界上交易额最大的股票和外汇市场所在地 。 以美
国为例:
?美国拥有世界最高的股票市值;
?两大国际性金融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的原始组建金额中, 美国分别占
有 25%和 35%,拥有最大的发言权;
?美元, 欧元和日元是世界三大主要货币, 美
元充当着主要世界货币的角色, 具有国际储
备, 国际结算和国际汇兑的功能 。
五、成熟的市场经济
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
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辅之以政
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 尽量避
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 。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分为四类:
?美国: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日本:政府主导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指导性计划模式
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 方式和力度不同而形
成了不同的模式 。
?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和保
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 。
?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通过政府
引导企业生产经营, 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
产业调整的目标 。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 构造优越
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果 。
?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有较大比重 。
发达国家经济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除以上所
述和制度性因素外,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战后科技革命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导致劳动生产率
提高和新兴部门的产生, 延长了经济增长周期 。
? 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发达国家首先从中获得利益, 减
少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并将军事技术转为民用 。
? 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降低
了生产成本 。
? 适度的国家干预减少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缩短了危机
发生的时间, 减弱了其强度 。
? 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产品销
售市场, 降低了交易成本 。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一 )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
论为依据的 。 因此, 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
竞争, 自由放任, 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
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
作用的前提下, 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
据计算, 在美国有 3/4的经济活动是私营部门在市
场机制支配下进行的, 剩下的 1/4左右归政府经营
或监督 。 显然,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
用是不容置疑的 。
市场机制的这一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 在微
观领域, 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的问题, 主要是由市场价格来支配和决
定的 。 这就是说, 在美国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
构来强制或统一领导社会经济活动, 千百万人生
产着千百万种商品, 都是根据市场要求由自己的
意志支配的 。 竞争的市场和价格制度被认为是一
架精巧的机器, 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变动,
发生着无意识的调节作用 。
价 格
Price
价格是反映市场活动综合状况的最重要的信号 。 它
是在与市场竞争, 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下变动的 。 价格
变动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经营决策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同时又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并对实现社会供给与需
求的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价格正是通过这些作用,
不断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 推动经济的发展 。 价
格要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 前提条件之一是建
立起自由价格制度 。 因此, 美国一贯把实行 自由价格制
度 作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内容, 政府除在特
殊情况下, 通常不干预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 而让价格
在市场运行中自发地形成和变动 。
竞 争
Competition
竞争被认为是保持市场活力的基本要素, 它
迫使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因
而保持竞争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 美国
政府正是通过实行保护竞争政策, 自由价格制度,
并尽可能少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从而保证了
市场机制充分, 有效地调节经济高效率地运行,
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
( 二 ) 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基本框架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以实现宏观经
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为目标的 。 一般
涉及到以下四方面的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总需求和总供
给 。
3,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 。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除了运用财政,
货币政策这两种主要手段以外, 还通过其他一些
方式和途径 。 其中包括:
?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经济的活动;
?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和规范经济
活动;
?政府运用收入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 。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产生于 20世纪 30年代的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
试图弥补古典自由主义造成的弊端, 在其原有的
理论框架中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 它的基本出发点
仍然是维护经济自由, 但这种自由不是对国家作
用的否定, 而是要求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
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干预, 因而新自由主义强
调国家应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 主张适度的国家
干预, 即国家必须运用经济政策和各种措施来解
决两个古典自由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维护市场
经济的基础 —— 竞争, 贯彻社会政策目标 。
( 一 ) 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瓦尔特 ·奥肯,
弗兰茨 ·伯姆等人 。 其基本思想是:不能让市场过
程参与者随意地决定经济活动的形式, 国家应当
担负起影响整个制度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
因而国 家应当奉行, 秩序政策,, 即确定条件和
建立竞争秩序, 以便使一个有效而又符合人的尊
严的经济体制得到发展 。
Franz B?hm
1895-1977
Walter Eucken
1891- 1950
战后形成的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继承
和发展了战前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 。
其代表人物为路德维希 ·艾哈德和阿尔弗雷德 ·米
勒 ·阿尔马克 。 他们将所有德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流
派的观点都汇集起来, 产生了, 德国社会市场经
济体制, 的构想 。
Ludwig Erhard
1897-1977
Alfred Mueller Armack
1901-1978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 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
的市场经济 。 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
争机制的维护, 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二
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
作用 。 在竞争问题上, 这种经济体制模式与自由
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在于,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是
放任自流的, 而是受到政策的控制和规范 。 鼓励
竞争政策和限制垄断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
措施;在社会发展目标上, 这种经济体制模式是
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市场机制不能很好
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等目标 。
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经济发展是德国社会市场
经济体制模式的核心内容 。
1,在保证经济的竞争性的同时, 德国政府对
垄断进行限制;政府也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
标, 更不是通过产量, 投资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
发展 。
2,政府对经济调节, 干预的程度受到基本法
的限制 。 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导向性,
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预措施, 都必须与经营自由
的基本权相符合 。
( 二 ) 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德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 具有明显
的社会市场经济特征 。 在收入分配领域强调市场
机制的作用, 在再分配领域则主张公民的权利与
义务紧密相连 。
1,德国的社会保险系统耗资巨大, 几乎占
GNP的 1/3,是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之一 。
2,在德国, 战争受害者补贴, 儿童津贴, 产
妇补贴, 家庭补助, 建房补贴等属于社会服务和
社会救济的项目, 费用完全由政府或雇主承担 。
( 三 ) 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德国政府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
的, 共同决策,, 其集中体现为德国公司的, 职
工参与决定制度, 。 这是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
产物, 也是德国经济民主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 它
是为了调和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 使劳动者在收
入再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 德国政府通过
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谓的, 共同决策,
制度, 具体办法是由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监事会,
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 。
( 四 ) 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半个世纪以来, 法国实行政府指导的混合式
市场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国有部门和私有部门
同时并存;计划指导和市场机制互为补充;国家
调控和自由竞争相辅相成;讲究效率又谋求平等
主张贸易自由又保护本国市场;市场体系, 市场
机制, 保障体制, 宏观调控手段和微观操作机制
均已达到了成熟程度, 并还在继续自我完善 。 法
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法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
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
( 一 ) 基本特征
计划和预算是法国政府手中重要的宏观调控
手段 。 国家通过年度领算使跨年度的计划得以实
施, 国家通过预算确定税收总额和分摊, 收入的
使用和分配, 确定财政收支的盈亏, 直接影响国
家储蓄和货币总量, 勾画出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
活动轮廓和意向, 从而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
影响和引导作用 。
( 二 ) 计划干预与财政政策
在法国市场对外开放,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
条件下, 法国政府和货币当局以金融和货币调控
为手段, 对外保持法郎坚挺, 保持法郎在欧洲货
币体系内汇率的相对稳定, 对内控制通货膨胀,
成功地使最近几年的法国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
较低的水平 。
法国于 1979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 货币政策
正实现从货币量控制到货币价格的控制的改革 。
( 三 ) 金融政策
1,重视核能, 航天, 航空, 电子, 信息, 通
信等科技密集的, 未来行业,, 对这些领域的科
研开发, 政府一向给予大量投入 。
2,对化工, 冶金, 造船, 煤炭, 机床及纺织
业等困难行业, 努力实行调整和整顿, 关闭陈旧
落后的生产单位, 鼓励转产, 同时采取弥补整顿
关闭造成影响的社会措施, 安排职工转业 。
3,扶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家庭用工,
以增加就业机会 。
( 四 ) 产业政策
四、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在本质上和主体上发挥市场的作用, 遵守
市场机制, 推行财产私有, 契约化和风险自担的
三原则, 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 通过市场来
配置资源并以价格机制和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促
进经济的发展 。
2,政府又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
动, 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
依靠财政, 金融, 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进
行宏观间接有效的调控, 并一直管到微观, 落实
到企业 。
( 一 ) 基本特征
3,大力发挥民间团体的领导作用, 通过官民
协商, 政企交流的方式使政府政策充分反映民间
的愿望, 又使民间积极配合政府导向, 从而使官
民 ( 政企 ) 合一 。
4,通过终身雇用, 终身教育, 工人参加管理,
职员晋升高级管理人员, 年功序列工资等把职工
与企业扭成一团, 成为利益共同体, 等等 。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政府并不是排挤和
替代市场的作用与企业的活力;相反, 而正是为
了也确实做到了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它是通过民间团体的协调与沟通, 并借助计划,
产业政策, 金融政策等来进行有效而适度的干预,
成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 日本的经济计划基
本上是属诱导性的, 在很大程度上属宏观预测 。
其主旨是:指明经济的走势, 确立发展目标, 表
明政府的意图, 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信号和方向,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界的认识, 避免市场经济
本身的盲目性与自发性 。
( 二 ) 计划干预
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 政府支出政策和
公债政策等, 它们通常不是独立地, 而是相互配
套地使用, 从而对经济运行形成一种合围之势 。
税收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为增减所得税和租
税特别措施方面 。 支出政策就是政府对财政支出
的增减, 常采用, 事前变动, 和, 事后变动, 两
种做法 。, 事前变动, 是政府根据上年度经济状
况以及本年度的财政预测对所决定的当年财政支
出规模的增减变化;而, 事后变动, 是政府根据
本年度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临时调整和修改财政
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
( 三 ) 财政政策
日本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性
金融体制 。 政府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调节经济的有
力措施, 其中又先后采用了, 窗口指 导,, 官定
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同时还用, 政策性金融,
作为这种手段的补足甚至强化, 从而形成日本金
融政策的特色 。
( 四 ) 金融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
之处是, 侧重点在产业结构政策上, 其主要作用
是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
的目标, 它较多地带有微观经济的性质, 并微观
到产业的层次 。 产业政策与计划通过分工, 成为
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 。 日本的产业
政策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系统, 成功的产业政
策 。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加速把资源配置给有前途
的产业, 使无竞争的产业的衰落过程变得较易于
接受, 以建立能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
( 五 ) 产业政策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一、发达国家经济居主导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 特别是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期间,
由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国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加强调控, 以及跨国公司依
靠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从国外攫取大量的经营资源
和巨额利益, 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空前庞大的
有形和无形财富, 诸如不断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 进
出口贸易, 资本流量, 国际债权, 跨国企业以及科学
技术, 文化教育等等, 几乎所有这些经济指标都处于
世界优势和领先的位置, 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在世界
经济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 并对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产
生决定性的影响 。
( 一 ) 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占优势
国内生产总值 ( GDP) 可以显示一个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提供
的所有服务的价值总和 。 特别是人均 GDP的增加
更能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 发达国家在这两
个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 。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
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
根据 IMF的 统计, 在 199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
济总体实力排名及世界人均 GDP排名中前 5位的国
家分别是:
名次 国家 GDP
(亿美元)
国家 人均 GDP
(美元)
1 美国 93000 日本 34360
2 日本 43500 美国 34050
3 德国 21100 德国 25730
4 英国 14400 英国 24550
5 法国 14300 法国 24220
表 12.3.1
还有的资料显示, 在世界不到 30个发达国家
中, 成为核心的七国集团, 在这里生活着世界
11%的人口, 而其 GDP却占世界总值的 70%。
表 12.3.2 发达国家 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
国家
地区 1960 1970 1980 1990 1998
美国 36.8 32.2 23.0 26.8 29.2
日本 3.2 6.5 9.0 14.2 13.4
欧盟 20.7 21.8 26.5 29.2 29.5
单位,%
( 二 ) 跨国公司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历史悠久, 尤其是近几
十年来, 其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急剧膨胀 。 联合
国贸发会议 2002年的报告对 2000年各国 GDP和跨
国公司附加值做出的评估比较, 名列世界前 100名
的经济体中有 29个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 另据
美国, 财富, 杂志 2000年公布的全球 500强中, 美
国占 179家, 日本占 107家, 英国, 德国, 法国共
112家 。
( 三 ) 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由 1997年的 5900亿美元
增加到 2001年的 74300亿美元, 其中北美, 西欧,
日本这两年分别占 69.9%和 66.4%。 世界前三位贸
易大国均被美国, 德国和日本长期独揽 。 后来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比重虽然有所上升,
但也未能改变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位置,
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几乎被发达国家所
垄断 。
( 四 ) 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美, 日, 英, 法, 德五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
总量的 2/3,同时, 国际直接投资的 70%在发达国
家之间进行 。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国家和地区 流入 流出
发达国家 71.5 91.5
美 国 30.0 20.5
欧 盟 35.7 59.5
日 本 0.5 3.7
表 12.3.3 1998年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比重
单位,%
( 五 ) 现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总体说来, 发达国家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无
与伦比, 二战后 50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 。 不论
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还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
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 日, 欧都处于世界领先的
位置 。 据统计, 全部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费用占
全世界总支出的 97%,人均研究开发支出为 100-
260美元, 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均不到 10美元,
仅为发达国家的 1/10-1/26。 此外, 发达国家还垄
断了全世界技术专利的 90%以上 。
二、发达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一 )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发展, 财富的
大量积累, 无疑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更加发达起
来, 整个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加速了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 但是迄今, 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缩小, 在
一些国家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但难以避免 。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自我调节能
力大大加强 。 因此, 尽管周期性经济危机未能停
止过, 但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并不像过去
那样尖锐, 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打击也较轻微,
生产力也未遭到严重破坏 。 但是, 这种抑制作用
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逃脱经济危机的打击 。 由于
垄断资本的财富积累的规模和速度远远大于和快
于消费 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种矛盾一旦激化, 周
期性经济衰退就必然发生 。
3,科学技术发达的局限性 。 由于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创造了大量
的社会财富 。 但是, 事实证明, 在发达国家科技
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 美国, 日本等高
新技术领先的国家并没有因此而永久保持繁荣 。
另外, 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加剧了新旧产业
发展的不平衡 。 高技术产业以外的传统制造业出
现了投资减少, 增长缓慢的趋势 。 传统产业发展
相对落后的结果, 不仅削弱了美国出口产品竞争
力, 使贸易条件难以改善, 而且因传统产业投资
下降扩大了失业队伍, 加剧了社会矛盾 。
1,财富向少数发达国家集中加剧了世界范围的
两极分化。
2,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
进行的,这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革新和产
业结构升级显然十分有利。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所产生的效应就不完
全一样,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而从发
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获益较多、经济增长较快以外,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未能摆脱经济技术落后的状
况。
( 二 ) 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3,发达国家向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出口工业制
成品, 既扩大了它们的国外市场, 缓和了生产和市
场的矛盾, 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增加了国民收入,
缓和了就业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当然也可
以扩大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 互通有无, 优势互
补, 扩大自己的国外市场, 换取外汇, 扩大就业,
促进民族经济加快发展 。 但是在当前的世界贸易中,
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特
别是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日益增加;而发展
中国家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
集型产品 。 因此, 这种贸易关系显然有利于发达国
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
件一直得不到改善 。
4,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包袱依然沉重 。
5,国际经济机构难以主持公正 。 各种国际经
济机构 ( 如世界贸易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等 ) 长期以来就被少数经济大国所操纵,
从中获得好处最多也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常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即使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一点好处, 但也不得不
付出沉重代价 。
参考文献
1,陶季侃, 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天津人
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2,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
3,季铸:, 世界经济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4,李琮:, 世界经济学新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