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政府出面建立国际经
济一体化组织逐步开展起来 。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有多种类型 。 各国参加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获得静态和动态的经济
利益 。 在经济现实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多样,
模式各异 。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区域经济
的一体化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或者各国经济的国
际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体化, 原指两个获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某种
形式组合为一个整体 。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者
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某种协定或者条约建立起来的经
济合作组织 。
准确理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需要把握以下
几点: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别于国内经
济一体化
国际 经济一体化是指国与国之间通过签订协议
的形式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 因此这种经济一体化的
前提是跨国界的经济一体化 。 一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
化的主要特征是国内市场的统一, 因此打破国内各区
域经济限制, 或者割据实问题的核心 。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别于跨国的区
域经济一体化
跨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邻近的国
家之间通过某种协定和条约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一体
化组织 。 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
殊形式 。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别于集团化
严格上讲, 集团化不是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概念,
更多的具有政治色彩 。 一般而言,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
一个专门用来描述一种特有的国际经济现象的概念 。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别于经济合作
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是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建立的
旨在促进相互合作的国际组织, 例如 OECD,APEC
等, 都属于经济合作组织 。 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通过签署一定的协议而成立的组织, 参与一体化的成
员都需要有一定的主权让渡 。 因此判断一个组织是否
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最有效的标准就是看成员是
否签订了含有主权让渡的条约和协定 。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
紧密程度, 或者各成员国让渡国家自主决策权给超国
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程度, 一体化组织分为以下五
种类型, 即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
联盟以及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一)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
成某种协定或者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
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
自由贸易区突出特征是成员之间实行自由贸易,
但是对到第三国或者非成员国没有共同行动, 没有统
一的排他性措施, 循序成员国自主地制定和实施本国
对三国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 。
自由贸易区的局限在于, 他会导致商品流向的扭
曲和避税 。 如果没有其他措施作为补充, 第三国可能
将货物先运进一体化组织中实行较低关税或贸易壁垒
的成员国, 然后再将货物运到其他成员国 。 因此自由
贸易区需要制定详细的, 原产地规则, 。
(二)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着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
通过某种协议, 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
的其他措施, 并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的经济一体化组
织 。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 成员国相互之间不仅取消了
贸易壁垒, 实行自由贸易, 还建立共同对外关税 。 这
也意味着:
? 不需要原产地规则来作补充,比自由贸易区更具
有更强的排他性;
? 成果国的主权让渡较自由贸易区更多,一旦加入
关税同盟,成员国就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三)共同市场
? 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意味着商品贸易和服务贸
易完全自由;
? 资本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个成员国政府不再干预他
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资本流动;
? 人员的自由流动意味着成员国居民可以在共同市
场内任何地方居住,寻找工作机会。
共同市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
达成某种协议, 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
的其他措施, 建立共同对外关税, 在成员国之间实行
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 取消劳务, 资本和人员自由
流动限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
它的主要特征是, 在成员之间实现了四大要素的
自由流动 。
(四)经济联盟
经济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
达成某种协议, 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 还要在
共同市场的基础上, 实现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
经济联盟的显著特征是, 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市场
一体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为保证市场一体化顺利
运行的政策方面的协调 。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一体化组织 。
参加这种一体化组织的国家不仅要让渡对商品, 资本
和劳动力的干预, 还要将政府干预或者调解经济的主
要政策工具上缴给超国家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一种是“联邦”,它的特征是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
的权利大于各成员国的权利,因而权利的主体在超
国家的一体化组织,它类似于一个国家;
? 一种是“邦联”,它的特征是个成员的权利大于超
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因而主权的主体在各成
员国。
完全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
达成某种协议, 不仅要实现经济联盟的目标, 还要实
现每个成员国在政治, 外交, 军事等方面的合作, 或
者政策协调 。 完全经济一体化有两种形式: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原因
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并维持下来时
有多方面条件的 。 这里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也有
政治, 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点: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一般而言, 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起
来, 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较相近, 从而不致
造成一些成员国成为另外一些成员国的负担 。 因为经
济一体化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成员国在经济政策,
让渡权利的时间等方面要步调一致, 如果一些成员国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与其他成员国协调政策时就有困
难, 从而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 。 从该意义上讲,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是接近, 相互间里经济一体化
组织的障碍就越少 。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样需要一些政治条件 。
它要求参加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政治制度相近,
甚至一致 。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需要让读一些国家
主权, 各成员国参加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准则是, 经济
主权的这种让渡不能造成本国政治制度的改变 。 因而
政治制度相近或相同的国家, 比较容易组成经济一体
化组织 。
(三)地理方面的原因
组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时, 地理上比较邻近
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 因为所有经济一体化组织基础都
是市场一体化, 要实现市场一体化, 重要的条件是地
理上的接近 。 因此人们经常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同于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 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国
际经济一体化的常见形式 。 目前, 国际上出现的国际
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
(四)利益方面的原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和维持下来, 必须照
顾到所有成员国的利益 。 任何国家加入国际经济一体
化组织都要追求本国能够获得经济利益, 当然也要付
出一定代价 。 但是各国的基本原则是, 利大于弊, 。
如果一国从参加一体化组织中获得利益小于损失, 它
可能会不参加或者退出 。 因此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
织要建立和维持下来, 必须照顾到所有成员国的经济
利益 。 在此前提下保持机制化组织的特征 。
第二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
静态与动态效应
各国参加或者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动因
是多方面的 。 其中经济方面的近期和远期利益可能是
他们考虑最多的问题 。 经济学学者们将这些方面的考
虑归纳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利益权衡 。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
从静态来看, 各国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包
含着两个方面的利益权衡, 即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
移效应 。 各国权衡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利益,
主要是在比较着两种效应的大小 。
(一)贸易创造效应
? 由于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
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低成本、
低价格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
利;
?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一国看,以扩
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低效率生产;从同盟整体看,
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同盟内
部的生产要素可以重新配置,可以提高资源的利
用效率。
所谓贸易转移, 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现自由
贸易, 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成
员国生产, 从而成员国进口增加, 新的贸易得以, 创
造, 。 它的效果是:
(二)贸易转移效应
? 由于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非成员较低成本的进
口,而以提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低成本的供给
来源,使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地价格产品转
向购买成员国的较低价产品,增加了开支,减少
了福利;
?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
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这
种转移有利于低效率者,使资源不能有效的分配
和利用,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降低。
所谓贸易转移, 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
贸易, 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低成本的进口, 转向成员
国较高成本的进口, 发生, 贸易转移, 。 其效果是:
(三)贸易创造效应与转移效应的比较
一国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主要静态尺度,
就是权衡一个一体化组织给它带来的贸易创造大, 还
是贸易转移大 。 如果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 该国可
以加入;如果一国从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中获得
的贸易转移大于贸易创造, 该国不应该参加一体化组
织 。 从总体上讲, 如果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贸易创
造大于贸易转移, 其吸引力就较大, 反之吸引力就比
较小 。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动态效应
从动态来看,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会给各参加
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如大市场效应, 竞争效应, 引
进外资效应和扩大与深化效应 。 其中, 积极的作用是
主要的, 消极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
(一)大市场效应
所谓大市场效应, 就是各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
障碍后, 向成员国企业提供较大规模或容量的市场 。
这种大市场给企业创造了实现生产, 规模经济, 的效
果 。 规模经济效果鼓励大企业的组建和成长, 同时不
鼓励, 甚至淘汰小企业, 以提高一体化组织内部资源
的利用效率 。 从一个成员的角度看,大市场效应有助
于根除本国内形成自给自足经济的, 小而全, 。
(二)竞争效应
在一国的情况下, 国内的主要工业部门, 如高
科技部门等都会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 这种垄断在一
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内竞争局面的形成, 而且这些部门
在保持长期稳定的情况下, 缺乏竞争的压力, 进而缺
乏技术进步的动力 。 组建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后, 各国
的垄断企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中变成了竞争企业 。 为
了企业自身的生存, 它必须改进技术, 扩大生产规模,
力争实现在共同体市场范围内的规模经济 。 因此, 经
济一体化组织为企业间的竞争注入了动力, 客观上有
利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 。
(三)引进外资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资 。
一方面, 在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以后, 在市场内部经营
的大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果, 不必开拓新的市场 。
另一方面,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 对内自由, 对外
保护, 决定了,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销售市场是其中某
些成员国的话, 那么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使企业设在
成员国内还是设在其他国家, 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一
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不同 。 在这种情况
下, 非成员国企业愿意在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内部设点,
带来了引进外资的效应 。
(四)扩大与深化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之后会带来多方面的
积极影响, 但是如果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并完成
了其目标之后, 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逐步加强,
市场结构逐步确立, 形成新的在较大市场范围的企业
垄断;并且由于一体化组织的明确的排他性, 设在一
体化组织内部的企业会在一体化组织的, 保护, 之下
很好地生存, 缺乏改进技术和降低成本的动力 。 为了
解决此问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只能选择扩大或者
深化两种方式, 注入新的竞争激励要素, 保持区域经
济增长活力 。 因此在客观上, 经济一体化组织存在着
扩大和加深的效应, 或扩大和加深的倾向性 。 除非一
体化组织的吸引力不足以容纳某些主要成员国的需要 。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
实践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
最早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原普鲁士的各个城邦组
成的同盟 。 它最终导致了除奥地利之外的日耳曼族
51个独立城邦的统一 。 现代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现有的国际经济一体化
组织已遍布世界各地 。 其中, 以欧洲, 北美及亚太的
实践最具有代表性 。
一、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 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 。 根据 1991年 12月签署的, 欧洲联盟条约,
( 又称,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欧盟的宗旨是, 通
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 加强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
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 促进成
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 。 欧盟拥有 15个成员国, 面
积为 333.7万平方公里 。 人口 3.75亿 。
(一)欧盟的历史发展进程
欧盟成立以来, 在工业, 农业, 能源, 运输,
财政, 货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由最初的关税同
盟发展到统一大市场, 再到经济与货币联盟, 一体化
程度不断提高, 带动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当
今世界的重要一极 。
1,关税同盟的建立
1951年 4月, 法国, 联邦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2年 7月生效 。 1957年 3月, 六国又在罗马签署了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 合称, 罗马条约, ), 次年 1月正式生效, 欧洲经
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 1965年 4月, 六
国又签订, 布鲁塞尔条约,, 决定成立, 欧洲共同体,
( 简称欧共体 ), 该条约于 1967年 7月生效 。 1968年 7
月, 欧共体实现了关税同盟, 使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制
成品贸易不再征收关税,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各国农
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 一时还无法消除内部贸易
的关税 。 1970年欧共体实行了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
2,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关税同盟的建立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成员国间的商
品自由流通, 但与, 罗马条约, 人员, 劳务和资本三
方面自由流动的目标相差甚远 。 1985年 6月, 欧共体
发表了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 白皮书,, 次年 2月正
式签署了, 欧洲单一文件, ( 又称, 欧洲一体化文
件, ), 决定于 1992年底建成欧共体统一大市场 。 其
目标是逐步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 包括有形障碍 ( 海
关关卡, 过境手续, 卫生检疫标准等 ), 技术障碍
( 法规, 技术标准 ) 和财政障碍 ( 税制, 税率差别 ) 。
为此, 欧共体最高权力机构 ——欧共体委员会于 1990
年 4月提出实现上述目标的 282项指标 。 1993年 1月,
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成, 成员国的商品, 资本和劳
务基本可以自由流动, 但人员尚未实现自由流动 。
3,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建设
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是欧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
键阶段, 无论是从欧盟内部充分实现统一大市场的需
要, 还是对外形成强大实体, 振兴欧洲, 同美, 日抗
衡的需要, 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都是必经阶段 。 1991
年 12月, 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 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 决定分三阶段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
? 第一阶段,1990.7-1993.12 要求所有成员国货币
都要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取消外汇管
制,协调货币和汇率政策;
? 第二阶段,1994.1-1999.1 筹建欧洲货币局,从技
术上和法律上为建成货币联盟作准备;
? 第三阶段,1999.1至今 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
元。
(二)欧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欧盟是成立最早, 起点最高, 范围最广, 程度
最深, 收益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对世界范围
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构成影响, 并对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 目前, 世界范围内存在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组织,
这一三足鼎立之势与欧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可以说,
欧盟对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 欧共体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
其产生, 发展反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变化的过
程 。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为了与欧盟相抗衡而由美国联合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
的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 1994年 1月正式生效, 其宗
指是: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实
行商品的自由流通, 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相互开放
金融市场, 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 对知识产权提供适
当的保护, 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 促
进三边的, 地区的和多边的合作 。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历程
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最早出现在
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 1980
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
出 。 但由于种种原因, 该设想一直未受到很大重视,
直到 1985年才开始起步 。
1,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987年 10月, 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经过一年多的
协商和谈判, 达成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 。
1988年 1月, 双方正式签署了,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
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 该协定于 1989
年 1月生效 。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规定在 10年内逐步取消
商品进口 ( 包括农产品 )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取消对
服务业的关税限制和汽车进出口的管制, 开展公平,
自由的能源贸易 。 在投资方面两国将提供国民待遇,
并建立一套共同监督的有效程序和解决相互间贸易纠
纷的机制 。 另外, 还确定了原产地原则 。 美加自由贸
易区是一种类似于共同市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萌芽 。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和, 美加自由贸
易协定, 的签署, 墨西哥开始把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
的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 。 1986年 8月两国领导人提出
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 。 1990年 7月, 两国正式达成了
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 ( 也称, 谅解, 协议 ) 。 同年 9
月, 加拿大宣布将参与谈判, 三国于 1991年 6月 12日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首轮谈判, 经过 14个月的蹉商,
终于于 1992年 8月达成了,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该
协定于 1994年 1月正式生效, 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
立 。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 南北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
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
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
度差距很大,经济上互补性较强。
? 大国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
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
支配地位。
? 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
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
此,在贸易区内存在着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 战略的过渡性。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
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
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它的诞生打破
了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开创了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共处同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例, 从
而揭开了南北关系的新篇章, 使南北关系由以政治舞
台和经济舞台的关键为主转化为以寻求互利互补为主
的经济合作 。 这种合作使南北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
深, 南北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
调, 有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
发展 。
(四)美洲自由贸易区设想
美国为了进一步增强其国际地位, 扩大海外市场,
力图使北美自由自由贸易区向南扩展, 发展为美洲自
由贸易区 。 早在 1990年 6月, 美国前总统布会就正式
得出了关于地区贸易, 减免债务和增加投资的, 美洲
经济合作计划,, 试图通过加强美国与拉美国家的经
济联系, 在 20世纪末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
贸易区 。 1994年 12月上旬, 美国再次正式向美洲 34国
领导人提议, 在加快美洲一体化步伐的基础上, 准备
在 2005年正式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 虽然美国的这一
设想因墨西哥金融危机而搁浅, 但是美国已制定了比
较明确的, 全美洲经济联盟计划, 。 根据该计划, 美
国要以自己为核心, 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 把经
济一体化的范围推向整个美洲, 组建全美洲经济集团 。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 1989年, 是亚太地区
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 。 其宗旨是维护亚太地区的
经济发展, 增进成员国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 推
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 该组织现有 21个
成员国, 地区, 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 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 交
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亚佩
克 。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从亚太经济合作的地域范围来看, 能够代表亚
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自 1989
年成立以来, APEC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
1.初期发展阶段( 1989年 -1992年)
这一阶段, APEC建立了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
织的基本构架 。 第一, 二届双部长会议上, 各方就致
力于地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
确定设立十个专题工作组开展具体合作 。 1991年召开
的汉城会议通过了, 汉城宣言,, 它作为 APEC的基
本章程, 首次对该论坛的宗旨, 原则, 活动范围, 加
入标准等做了规定 。 1992年的曼谷会议决定在新加坡
设立 APEC秘书处, 由各成员认缴会费, 使 APEC在
组织结构上进一步完善 。
2.快速 发展阶段( 1993年 -1997年)
? 1993年 --"APEC不应该做什么 "
? 1994年 --"APEC应该做什么 "
? 1995年 --"APEC应该怎么做 "
? 1996年 --制定具体的合作蓝图
? 1997年 --实现与加速
自 1993年起, APEC从部长级会议升格到经济体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发展进程加快 。 1993年 -1997年
这 5年, 每年都有新的进展, 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
的不同问题, 是 APEC进程的 "五步曲 "。 例如:
3、调整阶段( 1998年 -2000年)
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 APEC进程, 危机的受
害者开始对贸易投资自由化采取慎重态度 。 在 APEC
内部, 始于 1997年的 "部门提前自由化 "( EVSL) 计
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地区的现实情况, 难以按
原有设想加以推进 。 经济技术合作得以保持发展势头,
但因发达成员态度消极, 实质性进展不大 。 1998年和
1999年, APEC进入巩固, 徘徊和再摸索的调整阶段 。
2000年,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申了应坚持在茂物确定
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 并加强人力, 机构, 基础设
施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活动 。
4,稳定发展阶段( 2001年至今)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 APEC重申了坚持茂物确
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目标的重要性, 并以
,上海共识, 为起点, 全面推动 APEC贸易投资领域
的各项合作 。 同时, "多哈发展议程 "启动之后, "为
WTO做贡献 "也成为各成员关注的焦点 。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
? 松散性。 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
构,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
? 开放性。亚太经合组织自建立开始就将“开放的
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经济
利益,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
? 区域内次区域边缘性。亚太经合组织内存在众多
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次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
依存与合作的态势。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 跨国区域, 的经济
合作组织, 由于地域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 其
经济合作形式其独具的特点 。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APEC成员在合作的取向,
具体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同观点和立场, 总的看
来, 以下几个突出的矛盾贯穿于过去一个时期 APEC
的合作进程 。
1,方向之争
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将 APEC发展成为亚太共同体
的设想 。 APEC是只讨论经济问题的论坛, 还是改变
其性质, 把议题扩展到政治, 社会等领域, 并引入非
政府组织及民间参与, 关系 APEC的未来发展方向 。
美国, 加拿大等成员不断试图在 APEC内引入经济以
外的议题, 也不断遭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成员的
反对 。 这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 演变 。
2,原则 之争
APEC采取何种政策, 运作方式关系该组织的基
本特性问题 。 是进一步肯定以自主自愿, 协商一致为
核心内容的 APEC方式, 以此处理 APEC合作中的差
异与分歧, 还是像发达成员所推动的, 以 "实质多数
"等方式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对这一问题各方并未
达成共识 。
3,重点之争
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两方面的实际发
展仍很不平衡 。 以美为首的发达成员中所看中的主要
是贸易投资自由化, 对经济技术合作消极甚至阻挠 。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是, APEC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的同时, 是否要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进展,
以尽可能地缩小目前已经存在的这两大合作内容发展
不平衡的差距 。
4,速度之争
即要以何种速度推进 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 如
何处理 APEC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程的关系 。 发达
成员始终要全面, 快速地推动自由化, 而且要超越世
界贸易组织进程 。 多数发展中成员认为, 应根据各自
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逐步开放市场, APEC成员
应首先落实世贸组织已达成的协议, 而不应急于超越 。
参考文献
1.陶季侃等:, 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 4版;
2.池元吉:, 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 1版;
3.庄宗明:, 世界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 1版;
4.庄启善:, 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