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心理结构分析
巴登尼玛
? 第一节 关于文化心理结构
? 1.文化心理结构
? 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
? 文化心理结构分类
? 表层结构
? 中层结构
?
? 深层结构
? (1 )表层结构
? 特定时代文化中的 非理性的感性色彩 较
为强烈的某种意向、时尚或趣味的层面,其
主要构成要素表现为道德风尚、风俗习惯、
行为模式等。它的 核心 是现实社会心理,即
生活于某社会现实中的每个成员因为受相同
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
? (2)中层结构
? 指文化心理中的 理性 的或感觉得到的并经
过加工而成的积淀的层面。
? 主要是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诸方面的观念因素。
?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特定的社会经济
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第二,
特定社会的亚文化观念。第三,行将变革
时期的支配社会一般风尚的思想观念或代
表最近的未来的思想观念。
? (3)深层结构
? 指文化心理 精神本质 的层面,它作为比较固
定、持久的本质内涵弥散固着于文化心理的
各个层面之中。
? 人类心灵深处包含的 五对永恒的矛盾 ——入
世的与出世的(或现实的与理想的)、情感
的与理性的、个体的与种类的、理智的与直
觉的、历史的与伦理的矛盾
? 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 ( 1)整体性
? 文化心理结构由许多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
用的单元、要素组成多层次的结构。对应
于 表层、中层、深层 三个层次形成三个单
元,社会心理、思想观念和精神本质 。
? 众多要素形成系统,演变为有机的整体,
文化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质料,由相
应确定起来的法则与行为规范来支配,在
主体的认知活动中发挥其整体效能。
? (2) 转换性
? 文化心理结构以 同化 和 顺应 两种形态使其
结构既保持整体关系的守恒性,又不断发
生各种可逆性转换。
?, 同化, 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概念,指主体
的人按照自己的认知动作图式去改变作为
客体的一切事物并形成认识,也就是把与
自己发生关系的事物(包括所有的信息)
的有关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
使这些知识内容成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一
部分。
?,顺应,是指,由于旧的认知结构(知识与认
识、思维、情感、意识、观念、性格、能力
等的结构)不能再同化客体及其新知识、经
验时,作为主体的人的认知结构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产生新的结构图示,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新水平的同化,以便能动地适应现实环
境的心理变化情况,但这种情况会引起很痛
苦的心理体验。
? (3)自我调节功能
? 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体系统功能与转换守恒功
能只有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 自我调节是生命有机体活动的最一般特性,
是有机体和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功能。
? 在以上三种特性的综合支配下,文化心理以独特
的方式来认识客观存在。一般来说,文化心理以
两个相互连接的功能在其运行过程展开认识客观
存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
? 第一步,在行为水平上,作为主体的人用已经存
在的认知结构去把握和协调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把其中孤立、分散的个别动作纳入到动作图式之
中,加以整合,然后内化到头脑中,从一般的外
在行动进入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开始精神动作
过程。
? 第二步,在思维的水平上,作为主体的人以已经
存在于头脑中的思维图式,用符号逻辑关系,也
即是精神动作行为来同化来自于客体的经验材料,
对第一步的动作协调组织进行反思,抽象,从而
产生出新的认识和理解。
? 2.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 文化心理结构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个内蕴
广阔、深邃的问题,专家们一直存在着方法论的分歧。
? 笔者所用的方法论 ——为了永远的民族团结、和平,
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自然和谐,而寻求教育科学研
究的具体的科学方法 ——去研究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
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个体心理的发
生与发展是人类心理历程的缩影,这也就是笔者研究
的逻辑起点,由此来思考文化心理结构的发生与发展,
就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既是文化学的基本问题,更是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对心理与心理结构的研究的探索比心理学学
科的建立还要早。
? 在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不同的
说法及意义各异的思想观点。截止目前,人
们还没有能够完全、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还没有达成共识。
? 但许多心理学家的探索对后来的研究奠定了
很好的基础。典型的有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
史发展论” 和 皮亚杰的“图式”学说 。
? 3.维果斯基的, 文化历史发展论,
? П ·С 维果斯基是原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
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内进行的一系列的创造性
研究,为 心理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
别是其, 文化历史发展论, 的观点对跨文化心
理学研究的影响尤其深远。
? 深受进化论影响的比较心理学派对人的心理的
产生和发展已经有所解释:人的心理是从动物
的心理长期进化而来的。然而进入人界以后,
人的心理本身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也就是
心理过程已经, 人化, 以后又是怎么样建构和
发展起来的呢? 这是许多学科专家们和传统的
心理学家们一直回避或混乱的问题。
? 维果斯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这
个问题,得出,心理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
程。
? 其一,自然的发展过程,这是从最简单的单细
胞动物到最高级的哺乳动物的长期的生物进化
过程。
? 其二,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就是心理的“人
化”过程,换言之就是人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
会的人,从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的有机体正常
进入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中去的过程。
? 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自然
发展过程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上的心理发展基
本上是不受生物进化的规律所制约的,而是
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的。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
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
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人的
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也是以
各种符号系统为中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
的心理运行过程是靠人所特有的符号这个工
具来实现的。
? 动物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器官来适应自然的,可
是人却是靠他们自己创造的 器官 ——符号工具
而与自然互相作用的。这些人造器官,维果斯
基把它称为, 心理工具, 它是人类物质生产
的过程中所发生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
会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的产物。
?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便由此而来。关于
人的心理过程的 中介性、工具性 ——人类特有
的语言符号系统 ——便是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
的 核心 。
? 4.皮亚杰的, 图式, 学说
? J ·皮亚杰是一位研究心理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的杰出专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 图式学
说, 。
? 皮亚杰认为,知识并不是环境直接赐予的,
也不是人脑天生就具有的,知识来源于人与
客观存在之间的互相作用,即主体作用于客
体的活动,动作行为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 狭义的认识图式,主体物质动作的结构,它
以符号(表象、语言等)形式逐步内化到头
脑中去,进一步成为主体精神动作的结构 。
? 皮亚杰的图式说认为,外界刺激引起人的反
映公式是,T+I——AT+E ;而不是传统经验
主义认为的 S → R 。
? T指图式,I指刺激,AT指被同化于 T的结果,
即对刺激作出的反应,E指被排除于图式 T之
外的事物。这一公式充分表明了他所说的认
识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和主体选择性。
? 根据这个原理,在文化背景中的儿童对知识
的学习的心理活动可理解为,T+I——
AT+BT+E的公式,T代表图式,I代表刺激,
AT代表 I中被吸收的同化的内容,BT指头脑
中原有的心理内容,即原来从文化中已经吸
收或形成的结构,它们已被深深地储存于人
的意识之中,成为实际存在的但又很难被发
现的影响着新的心理活动的潜意识状态的意
识、情感、兴趣、需要、价值取向、个性品
质等因素,E指被排除于图式之外的信息内容。
? 图式本身的辩证运动来看,同化和顺应的关
系可以说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 认知图式不断地由同化到顺应,再由顺应到
新的同化,从而经历了一个不断的量变 → 质
变 → 新的量变的连续发展的过程。同化与顺
应的交替过程就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
过程。
? 第二节 文化心理结构的特征
? (以藏文化心理结构特点为例)
? 1、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特征:社会心理中非
理性部分。
? 藏民族文化表层结构特点,
? ( 1)团结互助,较强的依赖性;
? ( 2)热爱自然,求善高于求真;
? ( 3)求稳,求静。
? 2、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特点
? 藏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特点,
? ( 1)出世的人生观;
? ( 2)神情重于人情;
? ( 3)注重传统,以过去的作为未来的标准。
? 3、学校教育的文化条件分析
? 藏文化不等于宗教文化。
? 在研究藏文化时,我们不能用现代自然科学
技术去全部否定传统文化。
? 现代化建设是离不开老祖宗创造的文化成果,
教育也离不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
果,如果我们仅用与传统文化毫不相关的所
谓现代文化去实施学校教育,那么这种教育
将是苍白无力的,学校也就没有什么健全人
格的功能可言。
? 藏区学校教育,一方面必须实现清除宗教谶
纬思想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建立新的社会
主义观念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基础就是传
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这种优秀成果就是从所
有文化中选取的,其中有歌颂,也有批判;
有继承,也有摒弃,既要生动活泼有血有肉,
又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使教育发挥其应有
的文化建设与传递的作用。
?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我们的不足和弱点,找到
新的生长点和动力源,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
解开绊住藏文化发展的所有绳索,这要靠我
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传统学者和一代代
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德
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种新人的培养就靠我
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既能从老一辈学者
那里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具备现代
科学知识,现代人应具有的技术手段和生活、
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要教会未来者学会生
存,要教会未来者学会工作,要教会未来者
学会做人,要教会未来者学会交往、学会合
作,要教会未来者学会学习,要教会他们学
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