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 挫折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挫折的概念、作用、心理机制等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重点:挫折的心里防御机制 教学内容: —、挫折的概念 (一)什么是挫折 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日的。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那么就会产生三种情况: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能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人们才会产生挫折。 由此可见,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无法克服,而又不能改变这个目标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这一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取得理想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另外,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人们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躲避或攻击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主体认知不当的缘故。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所以,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挫折构成的条件 挫折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有挫折情境和人们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等。 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 需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需要是制定目标的前提,动机是实现目标的条件。如果只有强烈的动机,而没有实际有效的计划,则遇到挫折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必要的需要,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可能有强列的动机,当然也不会有明显的挫折感。 2、要有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 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上,即使有挫折感也是想像中的。只有当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受到阻碍时,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 3、要有挫折情境发生 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阻碍,就发生了挫折情境,这种阻碍一般来讲应是真实的、实际存在的,对于有的人来说,也可能是对想象中的困难、阻碍所产生的挫折情境。 4、挫折必须被知觉 个体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即必须被认知。如果客观上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知觉,当然也就不会有紧张情绪产生,也就构不成挫折情境了。 5、必须有对挫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一旦被认知,一般都有相应的反应,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就很难确定是否遭受挫折。 (三)常见的挫折种类 挫折的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做如下划分。 1、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按照挫折是否实际存在,可将其分为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实质性认知挫折,是指个体对实际遭遇的挫折事实和挫折情境的认知,是实际存在的挫折。而想象性认知挫折,则是指个体对想象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预测和认知。显然,实质性认知挫折有实际的情境表现,当事人可以做出有效处理,他人也可以给予有效的帮助;而想象性认知挫折并不存在挫折事实,只是当事人对受挫折情境、后果想象的认知,因而比较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处理,想象性认知挫折往往不被他人所理解,一般也就比较难以得到他人有效的帮助。 2、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按照挫折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一般性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常见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见到的小挫折,如同学间偶尔争吵几句,乘车进城遇到堵车,去商店购物不巧碰上关门休息等。这些日常琐事虽然也会引起心情不快,但很快就能过去,对人的影响一般比较小。严重性挫折是指在某些与自己关系密切,或意义重大的问题上遭受的挫折,如高考落榜、亲人亡故、触犯刑律等。这些事件对人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有时挫折虽不严重,但接踵而至或同时出现,也会构成严重性挫折。 3、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按照对挫折是否有心理准备可将其分为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意料中的挫折是指当事人已有察觉或已有了一定戒备后遇到的挫折,如亲人久病而亡,夫妻长期“冷战”后离异等。意料外的挫折是指当事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突然遭受的挫折,如遭遇车祸等。一般而言,意料外的挫折比意料内的挫折对人的打击要大。 4、事业性挫折和生活性挫折 按照挫折的性质和内容可将其分为事业性挫折和生活性挫折。 事业性挫折可以具体分成工作挫折、学习挫折、理想挫折等。工作挫折,主要是指工作环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挫折,如工作环境的突然恶化,工作条件的突然改变,工作成绩的不被承认,晋升、提薪方面受压制等。学习挫折,是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理想挫折,是指当事人自己原来确定的奋斗目标虽经努力仍未达到而的挫折,如考研究生失败等。 生活性挫折可以具体分成家庭挫折、婚恋挫折、交往挫折等。家庭挫折,主要是指家庭遭遇了变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邻里纠纷、父母离异等。婚恋挫折,主要是指在婚烟恋爱方面产生了变故,使正常婚恋生活产生障碍,如失恋、离婚、第三者插足、婚恋受到家庭干涉等。交往挫折,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事人交往的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挫折,如好朋友因误解而分手,遭人诽谤、妒忌、猜疑等。 5、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 按照挫折持续的时间可将其分为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 短暂性挫折,是指挫折持续时间较短,是暂时性的,这种挫折即使是比较严重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如一次考试没有取得好名次、高龄老人的自然死亡等。 持续性挫折,是一种长期的挫折状态,既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接二连三的。由于导致挫折的条件和情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使人长时期、持续地处于紧张状态和挫折感之中。持续性挫折使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改变人的性格,而且多为焦虑不安、压抑、回避、萎靡不振,有时也会有攻击、粗暴等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挫折形成的原因出发,把挫折分为内部挫折和外部挫折、主机因素和客观因素挫折、自然挫折和社会因素挫折等。 二、挫折的作用 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第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挫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第三、它可能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它可能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三、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挫折时,人的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坏,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感到困扰、不适应,甚至体验到一种痛苦的折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会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消除或减轻这种状态的倾向,会有意无意地采取某种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即人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通常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或心理自卫机制等。 1、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 在充满矛盾、冲突、纠纷、曲折、是非的世界里,心理防御机制已经渗透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倘若一个面临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心理防御机制又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或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了,就很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挫折会打破人的心身平衡,从而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然而,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既影响到对挫折的适应,更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防御机制常可起到缓冲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等作用,并且可为人们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它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都能在人们抵御挫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效应的。 心理防御机制通常有积极和消极的之分,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缓冲心理挫折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有助于个人体积极战胜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大多表现为退缩、逃避、自欺欺人,虽然也能起到暂时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但常常会阻止个体面对现实、积极进取,过分使用还有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因此,应准确把握、适时适度运用。 2、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受挫后的心理压力,调整好心理状态,赢得战胜挫折的时机。大学生中常见的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 (1)、仿同。 仿同又名认同,指一个人在遇挫而痛苦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 如大学生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的认同对象,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吸取营养和动力,从而奋发进取。 (2)升华。 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或遇挫后将低层次的行为引导到至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较高层次的行为,这就是升华。升华的功效常常一方面转移或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心理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利已利人。如大学生把嫉妒升华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行为;把单相思转化为热爱集体、珍视友谊的高级情感;把性冲动转移到积极参加学校文体活动中,既宣泄了积储的性能量,又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 (3)补偿。 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称之为补偿。如恋爱失败了,而用功学习,用好成绩来补偿失恋的痛苦;相貌平平却在人品、才能上努力,等等。 补偿对缓解挫折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目标和活动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因为目标有高尚与庸俗之分,挫折后的选择有进取与沉沦之别,如果新的目标和活动符合社会规范和人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补偿行为是积极的、有益的;相反,如果是不符合社会规范或有害于身心的(如,丢失钱物后以偷别人的东西的方式来补偿;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吃了亏,就到比自己弱的人面前去出气等等),那么这种补偿行为即使暂获得了心理平衡和心理满足,也无助于心理健康发展,有时还会导致自暴自弃,甚至堕落犯罪,危害他人和社会。 (4)幽默。 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困境、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这不仅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也是心理修养较高的表现。 3、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也能起到暂时缓解挫折心理的作用,但通常并不利于受挫者的心理健康,更无助于挫折环境的改变。长期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会使人的心理退化,形成消极、退缩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有: (1)文饰。 文饰又叫“合理化”,这是一种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困扰的方式。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找借口”、“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等等。 文饰方式虽然是人们面临挫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它除了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之外,对心理发展更多的是起消极作用。因为文饰自我的“理由”往往是不真实或次要的理由,起着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的作用,影响了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和作积极改变。因此,长期地、过分地使用这种方式,会使自己不去认真吸取教训,放弃对我的认识和改造,以至于降低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 (2)潜抑。 潜抑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把不愉快的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再想起,不去回忆。由于潜抑作用,痛苦似乎被遗忘了,人在意识上感受不到焦虑和恐惧。这种遗忘叫主动遗忘。在这种遗忘中,被潜抑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而且一有相应的情景,被潜抑的东西就会冒出来,对个体造成更大的威胁和危害。 (3)投射。 投射又称推诿,是指将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或将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被人接受的性格、态度、观念或欲望转置他人,以掩盖自己那些不受欢迎的特征。 (4)反向。 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把自己一些不符合规范、不被允许的欲望和行为,以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以掩盖自己的本意,避免或减轻心理应激。 反向行为由于与动机相互矛盾,因而表现得过分夸张、做作。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个体的真实动机,减轻因动机冲突而产生的痛苦,或者可以维护个体的自尊心,但是,掩饰包含着压抑,长期运用会从根本上扭曲自我意识,使动机与行为脱节,造成心理失常。 课题二大学生的心理挫折 教学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挫折反应及成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及成因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1、与学业有关 经过由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转变,大学生心理上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内容和过程。如有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基础薄弱而学习吃力;自己感兴趣的课,老师讲得乏味;作弊被抓,或别人要看自己的答案;听了一场题目很好但内容糟糕的讲座;考试失败、升学竞争等。因而,他们感到自己能力差,觉得没前途,产生挫折感。 2、与自我意识有关 进入高校后,大学生开始从社会性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从社会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和调控自己。但毕竟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性的成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缺陷。他们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刻,真的需要独自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犹豫不决、束手无策,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走极端,思想方法也较片面、主观,喜好幻想。如进入大学感到自豪,但学习上一点小挫折就自卑,或某方面不如别人而自信心发生动摇,或自我感觉良好,一旦接触社会即发现自己很一般,自卑感油然而生。 3、与人际交往有关 人际交往受挫是由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他们既不愿把自己的想法轻易告诉别人,又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能真诚、坦率地对待自己;希望找到知心朋友,但又难找到知心朋友。这种特殊的心理矛盾,使一些大学生交往面狭窄,缺乏主动性,与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如好友过生日未被邀请而失落;与好友闹翻;与朋友观点冲突;与老师出现矛盾;受人挖苦嘲笑;寄出贺卡收回却很少等。自然产生孤独感。 4、与恋爱、性有关 大学生的性意识处于觉醒和发展阶段,他们都强烈希望与异性接触,但大学的人生观还处在变化之中,对与异性的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就会陷入异性交往的误区。如自己不爱的人爱上自己,或自己爱上有恋人的人;恋人吵架;遭遇异性纠缠;当自己的爱情表示不被别人接受或失恋时,自尊心受到伤害,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导致精神不振,难以逾越这道精神障碍而感受挫折。 5、与就业有关 随着新旧体制的变革,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有了更大的择业自主权,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理想的职业和单位。但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当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时,便惊慌失措,产生种种心理障碍,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入极端,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的挫折反应 个体在受到挫折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因素造的,都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一些影响。了解受到挫折后的种种反应,弄清这些反应的实质,是加强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个体受挫后,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在能力,以维持超常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以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的变化。然而,潜能的大量突击消耗,就会引起有关器官功能出现衰竭趋向,从而发生病变。如受挫初期的紧张、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于是神经末梢释放生物信息,刺激各种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分解:刺激心肌收缩力增强,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刺激呼吸加快,以保证氧气供应。体内潜能大量消耗的同时,机体内部那些与情绪反应无直接联系的器官或系统则得不到必要的能量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如消化道蠕动减慢,胃肠液分泌减少等。如果长期处于挫折情境中得不到解脱,上述生理变化将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引起身心病变,出现皮肤和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悸、气急、腹胀、尿少等一系列症状。医学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消化道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失眠等疾病多与受挫后的生理反应有关。 (二)受挫后的心理反应 由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自我调适能力不同,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心理行为表现,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能够审时度势,不失常态地、有控制地、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行为表现,指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非理智性行为。 1、理智性反应 (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当个体受挫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那么即使暂时遇到了挫折,也应克服困难,找到摆脱挫折情境的办法,毫不动摇地朝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2)降低目标,改变行为。当既定目标经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时,个体应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定的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成功,满足某种需要。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和挫折心理。 (3)改换目标,取而代之。在个体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可以改变目标,用另—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内心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寻求支持。在挫折的打击下,有些人往往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力量有限,从而将注意力转向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支持,或找亲朋好友倾诉衷肠,或找组织、团体要求得到帮助和关心,以此来减轻挫折感和烦恼程度。这也是一种理智性的挫折反应。 (二)非理智性反应 1、焦虑 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适度焦虑,可唤醒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可增强注意力,提高记忆水平,对提高学习效率、发挥潜能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过度焦虑则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辨别能力降低等,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 2、攻击 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或是要对构成挫折的人进行报复,可能会产生过激的举动,而表现为攻击性行动。 (1)直接攻击:是指受挫者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对自己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多以动作、表情、言语、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如采取打斗、辱骂、讽刺、漫画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2)转向攻击:转向攻击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直接攻击常常会造成严重后果,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有时也无法向真正的对象进行攻击,而且事实上也常常不能解决问题,怕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有的人在受挫后,就会采取变相的攻击方式,就是转向攻击。有一个故事叫“踢猫”:某公司经理有天正在气头上,这时办公室主任来请示工作,他就满面怒容地将办公室主任斥责了一番。办公室主任莫名其妙地被经理拆责了,正在火头上,女秘书正好又来汇报工作,办公室主任就怒气冲冲地将秘书训了一顿。秘书无缘无故被主任训了,心中愤愤不平,走到门口,发现她的男朋友来接她,劈头盖脸就将他骂了一通。她男朋友高兴而来,扫兴而去,怒火难耐,在外面恰好遇到了一只猫,就一脚踢过去……在大学校园,有的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受到处分或对学校管理不满而又无法改变现实时,会采取破坏学校公物等行为,便为转向攻击。 3、冷漠 这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行为反应。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分,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己。这种现象表面冷漠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4、退化 又叫倒退或回归。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当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可能会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以求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照顾。退化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而且其本人对此并非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有些学生遇到挫折或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后,或暴跳如雷,或蒙头大睡,装病不起,甚至幼稚得像小孩一样哭闹。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受暗示性增高,受挫折后降低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地相信别人,盲目地顺从别人和盲目地执行别人的暗示。 5、幻想 又称白日梦。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对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此法偶尔用之,并非失常,可使人暂摆脱苦恼,缓冲情绪紧张,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益处,多用会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6、固着 个体在受到挫折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叫固着。一般而言,个体受挫折后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摆脱所遭遇的困境。但是有人在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盲目地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尽管他们知道这些动作对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并无帮助。如“碰鼻子后还不知转变”便是固着的最好注释。 7、逃避 逃避是指有些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对现实、正视现实,而是躲开受挫的现实,放弃原来所追求的目标,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如有的人在生活中碰钉子,或者所追求的目标、理想一时不能实现时,便心灰意冷;还有的人在学习、工作开始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对困难估计不足,结果一遇挫折便退却下来。 逃避的显著特点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遇到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逃避虽然能使心理紧张得到暂的缓解,但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期下去会形成不良适应,使人害怕困难和挫折,因而不求进取。 8、自杀 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反应。如果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对挫折的承受力又很低,就会深陷于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时,如果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受挫者又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就可能会自暴自弃,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思想。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形成的原因 心理挫折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正冲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项改革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社会开放使各种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方文化冲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碰撞、嬗变。面对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一切,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震荡,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这是当今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 2、经济上的困难。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父母无法满足他们在“生活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些人不甘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心理长期不平衡必然会演变成挫折心理。 3、学习上的过度紧张。有的大学生忙于正常学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向更高一级学历冲刺,学习负担仍然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这样,他们由于神经系统过度疲劳而导致功能失调,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4、卷入家庭矛盾漩涡。有的大学生父母感情不和,纠纷迭起,自己也卷入了家庭矛盾的漩涡,并为此而苦恼;有的从小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苦闷,但又只能把苦闷压在心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5、人际关系不良。有些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不恰当,或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骄傲自满;或极度自卑,畏缩不前,性格孤僻;或自身修养较差,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又不能正确认识,致使在群体中不受欢迎。因而无法与他人和谐融洽地相处,人际关系极度紧张,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孤独之感,自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6、行为表现太差。有些大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的考试作弊,多门功课不及格;有的恋爱越轨;有的行凶、盗窃。因而受到了学校的警告、留级、留校察看等处分,挫折心理也会由此而产生。 7、某些不良习惯。有的男生吸烟、酗酒,有的女生在穿着打扮上过分追求“高档化”,致使经济上难以承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烦恼和困惑;有的大学生自尊心、嫉妒心太强,且习惯化;有的常有癔症发作。这些不良习惯也极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心理。 8、个性心理品质太差。如有的大学生缺乏韧性,过分轻信、不稳定、急躁、不自信等。这种不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无疑是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 9、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如在入党、评三好学生或奖学金、报考研究生、就业等问题上,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烈的挫折感。 总之,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课题三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提高 教学目的:掌握挫折承受力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一、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标志着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不仅能使人意志更加坚强,人格更趋成熟,而且有能力应付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 1、挫折承受力的含义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受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且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挫折承受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挫折感和挫折阈限 所谓挫折感,是指个体在目标行为过程中,认识并感受到自己的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个体是否受挫,不取决于旁观者的意见,而在于当事人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如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是轻微的挫折,因此,挫折感实际上是当事人对干扰、阻碍刺激的一种主观性感受。 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说明人的感觉能力,即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受器官时产生的,如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如果刺激强度太弱或过强都不会产生感觉。心理学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叫做感觉的“下阈”,将那种即使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的刺激程度叫“上阈”。同样,挫折感也有范围,我们把挫折感的范围叫做挫折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个体产生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叫做挫折阈限的“下阈”,而个体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挫折感的最高限度叫做挫折适应极限,即挫折阈限的“上阈”。一般来说,挫折本身的性质和分量与挫折感程度和分量成正比,即挫折本身的性质越严重,挫折感就会越激烈。绝对挫折阈限的高低,不能单纯地决定于挫折本身的刺激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挫折事件的主观认知与感受。 二、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的程度,又称耐挫力、容忍力等。挫折承受力的大小,往往直接决定个体能否经得起挫折打击。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不良影响,容易受伤害,甚至一蹶不振。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个人的耐挫力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 1、生理条件 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抵抗挫折。如,同样是失去亲人,身体健康者更容易经受住悲哀、忧伤痛苦,而体弱多病者则易在悲哀、忧伤中使自己的身心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身体健康者更能抵抗恶劣的外部环境。 2、生活经历 饱经风霜、阅历丰富、有过成败、苦乐、得失、顺逆等种种体验的人,更能承受挫折。而涉世未深、原先生活道路较平坦的人对挫折的反应往往比较强烈,应付挫折的能力亦较差。 3、思想基础 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人更能适应挫折,相反,缺乏理想和信念,对人生持消极看法的人,往往会遇难而退、遇难而败,甚至遇难而死。健康的人生观是耐挫力的核心。 4、个性特征 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独立性强的人,往往比那些心胸狭隘、意志薄弱、消沉抑郁、盲目依赖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5、挫折准备 有挫折心理准备,将挫折的出现视为正常的人,比对挫折毫无防备的人更能接受挫折。大学生中被挫折打得措手不及的人,往往是那些过去一直很顺利,对挫折缺乏心理和能力准备的学生。 6、期望水平 对目标期望水平越高,目标达不到后所感受到的挫折也就越大。比如,对那些中学时一贯学习拔尖、有过鹤立鸡群的光荣史、并希望自己进大学后仍能保持领先地位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不在班里前三名,就是最大的挫折。 7、挫折判断 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做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对挫折判断失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 8、防御机制 能及时、适度地运用积极的防御机制的人,更能承受挫折。 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提高 人们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战胜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但是,在众多的挫折中,许多是大学生自己主观因素导致,并且挫折是大学生自己的挫折,它引起大学生自己种种不良、痛苦体验。因此,正像大作家雨果所说,“应该相信自己,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要真正战胜挫折,更主要是依靠受挫的大学生自己。 (一)正确认识挫折 正确认识挫折,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先导和前提。 1、克服错误思想认识。大学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其间充满紧张与竞争。因而,在大学生成才之路上,不可避免地遭受学习、生活、人际等等各方面的挫折,这是每个大学生都明白的道理。 然而,在对大学生挫折的分析过程中,人们发现,真正引起大学生挫折感的,与其说是他们遭遇的挫折、困难、失败本身,还不如说是当事人对它们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态度。例如,一些本可以算不上什么挫折,但却被“认真”当作挫折;一些虽可称得上为挫折,其实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但却被当作天崩地陷的大事。从我国大学生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对挫折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因此,要战胜挫折,大学生首先要克服对挫折的一些错误思想认识。 (1)主观性。大学生由于一方面初涉社会,难以分析、把握和评价复杂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处于青年期特有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矛盾之中,因而他们遭受挫折以后,往往不能对挫折进行客观分析,以主观判断和评价面对挫折,从而得出了不符事实的消极结论,加重了挫折感。 (2)片面性。不少大学生遭受挫折与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有直接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若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没用”,是个失败者、弱者;某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头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前途;某个同学对自己不友好,就觉得自己人缘太差,缺乏交际能力;一次失恋,就断定自己不讨人喜欢,对异性没有吸引力,等等。这种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身价值的认知,其结果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导致自责、自卑、自弃心理,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容易走上自我否定、悲观失望的狭路。 (3)夸大性。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挫折经历,现实生活中一些受挫大学生往往夸大挫折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把小事无限夸大,甚至夸大到不可收拾。在高校发生的一些大学生轻生行为,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当事人认识上的这种错误的思想方法有关。 因此,当大学生面临挫折而出现情绪困扰时,应当主动地检查一下自己对挫折认识上可能存在着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克服自己对挫折的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减少挫折感,使自己尽快地从悲观、失望、焦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找到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 2、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大学生初涉社会,对“失败”比较敏感,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对“失败”有科学认识,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没有成功或没有达到目标都看作是失败,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因为人们的许多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圆满完成的,常常是经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后的不断努力,才能有机会获得尽善尽美的境界。其中每一次失败都使人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使其在下一次的努力时,更进一步接近成功。大学生面对挫折、失败之时,应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害怕。 3、树立“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思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事情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各种困难与艰辛,而成功者的成才之路只能是脚踏一个又一个失败与挫折,去夺取胜利。挫折是一种心理预报系统,是人生的催熟剂。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担心挫折、害怕失败的人,总是把自己沉溺于万事如意的想象之中,不敢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更不能搏击人生,稍遇挫折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痛不欲生。这样的人,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必将被社会所抛弃。大学生要成为卓越的人,就应当树立“失败是我所需要的”意识,投身社会,历经磨难,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具包括: 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地意识到行动结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一种品质。具有意志自觉性的人能够自觉地、独立地、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即使在遇到障碍和危险时,也能百折不挠,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这种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仰,并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是坚强意志产生的源泉。 2.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明辨是非,适时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适时是指在需要立即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甚至在危及生命时也敢作敢为,大义凛然,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改变时,又能立即停止执行,或改变已作山的决定。果断性是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条件的,是个人的聪敏、学识。机智的结合。 3.意志的坚韧性。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坚持决定,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品质。长期坚持决定是意志顽强的突出表现。具有坚韧性的人,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不但能顺利完成容易而又感兴趣的工作,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是枯燥无味的工作,也不半途而废,努力作出优异成绩。 4.意志的自制性。自制性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大学生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刻苦锻炼自己,自觉地控制自己等,才能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三)正确对待挫折 在正确认识挫折、培养良好一直品质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采取科学、理智的方式战胜挫折。 1、避免错误的有害的不良行为。 (1)避免愤怒、生气。大学生应当尽可能冷静,以具有高等教育素养的大学生的理智加以正确对待,从而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最终克服挫折。 (2)自暴自弃。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应该以青年的朝气和勇气,在社会、学校、同学的帮助下,以积极的方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借酒消愁。大学生受挫后借洒消愁的情况在高校中也不时发生。对此,大学生应当了解,大量饮酒会造成神经系统和肝脏的全面损害,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同时还要认识到酒并不能真正消愁,只是对自己大脑产一时的麻醉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外,饮酒还会引发诸如打架斗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1)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的一切活动那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并且人一旦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愿为之努力的动力,激励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地积极进取,也就是说目的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活动的内在动力。 (2)正确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cr)对人们失败的归因进行了研究。认为一般情况下,失败由客观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机遇)和主观因素(人的能力与努力)造成。人们把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活动、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子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 大学生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成败归因模式,特别要注意避免韦纳指出的两种错误的归因模式。例如,有的学生总是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学习上受挫折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教师的命题和评分,而不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如学习上受挫折后,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技能和努力的程度过低,因而抱怨自己,过多地责备自己。这两种习惯性归因,不可能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无助于战胜挫折。总之,大学生受挫以后,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已失败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客观、准确、符合实际的归因,从而有效战胜挫折。 (3)善于灵活应变与情绪转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遭受失败时,要善于灵活应变,及时理智地转变近期目标,及时改变行动的方向,就有可能摆脱挫折情境与挫折感。 (4)增强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挫折容忍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就是大难临头、几起几落,也能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的统—和心理的平衡。 课题四 挫折承受能力自测分析活动 教学目的:能够科学、客观地回答问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 分析法 教学重点:挫折承受能力自测分析 教学内容: 挫折承受能力自测分析活动 1、碰到令人担心的事 A、无法着手工作 B、照干不误 C、两者之间 3、碰到讨厌的对手时 A、感情用事,无法应付 B、能控制感情,应付自 C、两者之间 3、失败时: A、不想再干了 B、努力寻找成功的机会 C、两者之间 4、工作进展不快时: A、焦躁万分,无法思考 B、可以冷静地想办法 C、两者之间 5、工作中感到疲劳时: A、脑子不好使了 B、耐住疲劳继续工作 C、两者之间 6、工作条件恶劣时: A、无法干好工作 B、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C、两者之间 7、在绝望的情况下: A、听任命运摆布 B、力挽狂澜 C、两者之间 8、碰到困难时: A、失去信心 B、开动脑筋 C、两者之间 9、接到很难完成的任务或很难完成的工作时: A、顶回去 B、千方百计干好它 C、两者之间 10、困难落到自己的头上时: A、厌恶之极 B、欣然努力克服 C、两者之间 评分标准:A=0分;B=2分:C=1分。 总分在17分以上说明受挫能力很强:在10~16分之间比较强:在9分以下的,说明承受能力比较弱。 说明对某些特定挫折的承受力 课题五 角色互换 教学目的:练习“同理心”的表达,更深了解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分析法 角色扮演 教学重点: 了解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心理活动训练 活动步骤:指导者提示大家,这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借互相扮演的角色来了解对方的感受。“有问题”的同学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自己的问题,另一位同学要揣摩“有问题”同学的问题,了解其感受。 1、指导者请一位“有问题”的同学出来(最好是有人自愿出来),放两张椅子相对,这位同学坐其中一张椅子(A),请另一位同学坐另一张椅子(B),将“有问题”同学当作问题的对象,开始角色扮演,其他同学为观察员。 2、两人谈话至适当的时候,指导者可令两人角色互换(同时互换座位),再继续角色扮演,这时B必须重复A刚才的叙述,A重复B刚才的叙述。 3、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