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江8市企业集团发展对比分析
2003-05-29 (江苏省统计网)
沿江八市包括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以及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和泰州,这一区域是我省经济发展势头最猛、增长潜力最大、贡献份额最高的地区,也是大企业、大集团最为密集的地区。省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如金陵石化、苏源集团、熊猫电子集团、春兰(集团)公司、南钢集团、沙钢集团、中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小天鹅集团、江苏移动通信等,均集中于沿江地区。近年来,沿江各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份额日益提升。为全面评价和反映我市企业集团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探索发展和壮大企业集团的思路,我们收集整理了2002年沿江8市企业集团的有关资料(报省口径,集团资产超过5亿元)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2002年沿江8市企业集团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资产规模的比较。2002年,沿江八市报省企业集团总数为172家,占全省总数的87.8%,集团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市,达52家,其次为苏州和无锡,分别为38家和29家,上述3市企业集团总数达119家,占沿江八市的69.2%,占全省的60.7%。集团数列第4至第8位的依次是常州(22家)、南通(12家)、扬州(7家)、镇江(6家)和泰州(6家)。从资产规模看,2002年末,沿江八市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为5354.7亿元,占全省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91.6%,户均资产为31.1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8亿元。总资产最高的是南京市,达2724.4亿元,占沿江八市的50.9%,其余依次是苏州、无锡和南通,资产总额分别为780.9亿元、679.8亿元和322.1亿元。从户均资产看,南京市企业集团的户均资产已突破50亿大关,泰州也超过45亿元,两者分别为52.4亿元和47.0亿元,明显领先于其它各市;南通、无锡、镇江三市企业集团户均资产在20亿元以上,分别为26.8亿元、23.4亿元和20.1亿元。我市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为324.7亿元,户均资产为14.8亿元,分别在沿江八市中列第4位和第8位。
——经营规模的比较。2002年,沿江八市172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达4914.9亿元,占全省企业集团的91.4%;户均营业收入28.6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亿元。八市中,南京市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明显领先于其它各市,营业收入达2124.3亿元,占沿江八市的43.2%;列第2至第5位的依次是苏州市(811.5亿元)、无锡市(783.3亿元)、常州市(399.5亿元)和南通市(353.1亿元)。从大集团分布情况看,2002年,沿江八市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共23家,占全省的92%,其中南京占了半数之多,无锡和苏州各拥有4家,常州、南通和泰州市各有1家。南京市集中了省内绝大多数航空母舰型的企业集团,其中金陵石化营业收入达202.0亿元,苏源集团、熊猫电子集团、扬子石化营业收入也已突破150亿元,南钢集团、中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充分显示出省会城市强劲的实力;无锡市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资本运营等举措,不断壮大企业集团规模,已有1家集团(小天鹅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3家集团(华西集团、江苏阳光、红豆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苏州市营业收入列前3位的沙钢集团、创元集团和江苏国泰国际集团,2002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45.6亿元、81.4亿元、73.8亿元,华芳集团营业收入也已突破50亿元;泰州、南通虽然集团数量少于我市,但其规模不容小视,泰州春兰集团、南通中远船务工程集团2002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61.2亿元和94.0亿元。相比之下,我市大集团营业规模明显偏小,全市仅有1家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不仅在数量上落后于南京、无锡、苏州,而且在规模上落后于泰州与南通。
——盈利规模的比较。2002年,沿江八市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376.5亿元,占全省企业集团利税总额的91.5%;实现利润253.1亿元,占全省的96.5%;户均利税2.2亿元,高于全省0.1亿元;户均利润1.5亿元,高于全省0.1亿元。南京市企业集团的盈利规模明显高于其他7个城市,其52家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总额188.1亿元,占沿江八市的50%;实现利润127.2亿元,占沿江八市的50.2%。苏州市和无锡市企业集团的盈利规模比较接近,苏州市企业集团实现利税62.1亿元、实现利润40亿元,无锡市企业集团实现利税56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但无锡市户均利税及利润均高于苏州市。泰州市虽然集团数量在沿江8市中与镇江并列处于最后两位,但由于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其利税及利润总额分别达19.7亿元和10.5亿元,在8个城市中分别列第5位和第6位;户均利税及利润分别达3.3亿元和1.8亿元,均在8个城市中列第2位。我市企业集团利税及利润额分别为22.6亿元和14.1亿元,在沿江8市中分别列第4位和第5位,户均利税及户均利润分别为1.0亿元和0.6亿元,在沿江8市中均列第6位。
——科研投入规模的比较。近年来,各企业集团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大科研开发费用的投入力度,为企业集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沿江8市企业集团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46.2亿元,占全省企业集团研发费用的88.4%;户均研发费用达2700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科研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市企业集团户均研发费用达4100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3%,分别高于沿江8市平均水平1400万元和1.4个百分点,在沿江8市中列第1位。与此相对应,我市企业集团户均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新产品销售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在沿江8市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2002年,我市企业集团户均新产品销售收入达4.34亿元,高于全省企业集团平均水平0.46亿元,在沿江8市中列第3位;新产品销售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3.9%,高于全省企业集团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在沿江8市中列第2位。
二、对做大做强我市企业集团的建议和思考
近年来,我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积极扶持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企业集团发展中的差距十分明显。根据省统计局最新提供的资料,2002年我省企业(集团)前50强中,沿江八市占有46个席位,特别是苏南5市占了42个,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分别占20户、11户和8户,我市仅有2户,这不仅与我市在苏南地区所处的地位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市加快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市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现状,急起直追,加快发展,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缩小与周边城市的差距。
1、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将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仅仅依靠我市现有的科研、设计、开发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走产、学、研联合开发道路,依靠外力,借脑开发,着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集团整体实力;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和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前来我市工作,为常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2、加快软硬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特大型城市建设框架已经初步拉开,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逐步趋于完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健全软环境建设,强化服务,提升功能,是增创常州投资环境新优势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常州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树立常州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对重点企业实施“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加快办事速度,改进服务质量,并定期向企业通报情况、提供信息,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加强文明法制建设,加大社会信用建设力度,大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诚信为本的市场氛围,切实维护和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加快集团改制步伐,着力提升集团整体实力。现有资料表明,母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集团,由于完善了机制,明晰了产权,集团的竞争潜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发展状况普遍较好。目前,我市尚有半数左右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团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因此,应继续加大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集团的改制力度,进一步理顺企业集团母公司的管理权限,明晰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建立和明确资产经营责任制,使集团公司成为投融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好、未来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扩张,支持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公司、大集团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4、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着力促进企业集团发展。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发展导向以及择优扶强的原则,将一些重点企业集团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使这些企业集团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尽管如此,在我们近期开展的影响企业集团发展主要因素调查中,仍有半数左右的企业集团反映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对集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这说明在宏观资金面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集团或因为规模扩张,或由于周转滞缓,资金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入世”,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将逐步“消失”,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重新划定。因此,政府应着力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胆创新,创造更多、更便利的金融衍生工具,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金融支持力度;要促进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信用贷款体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集团的信贷融资能力,对信誉、前景良好,潜力、后劲明显的企业集团,可通过改制上市、发行债劵等举措,增加资金的供应量。
5、加快参与国际循环,着力提升集团国际竞争能力。对外开放是做大做强企业集团的重要途径,全省企业(集团)50强中,有相当数量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苏、锡、宁等地投资兴办的企业,如苏州明基电通、无锡希捷国际、镇江金东纸业等。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是我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步骤,无疑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因此,我市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引进来”的力度,抓住国际资本、国际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动的契机,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积极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大集团来我市投资兴业,提升常州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改善经济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企业、大集团应加大“走出去”力度,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努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着力提升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常州企业集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附表:
2002年沿江8市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
集团数量
年末资产
营业收入
利税总额
利润总额
研究开发费用
新产品销售
(个)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南京
52
2724.4
2124.3
188.1
127.2
17.1
150.2
苏州
38
780.9
811.5
62.1
40.0
4.7
159.7
无锡
29
679.8
783.3
56.0
36.1
9.8
140.8
常州
22
324.7
399.5
22.6
14.1
9.1
95.5
南通
12
322.1
353.1
17.0
20.5
2.5
12.7
镇江
6
120.4
68.2
4.9
1.9
1.1
19.6
扬州
7
120.7
98.2
6.1
2.8
0.7
15.3
泰州
6
281.7
276.8
19.7
10.5
1.2
72.9
合计
172
5354.7
4914.9
376.5
253.1
46.2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