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apter 1 溶液和胶体
电子教案设计:艾华林
2
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4 胶体溶液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2 溶液的浓度
主要内容
章总目录
3
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4
一, 分散系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
统叫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例如 ① 小水滴 +空气 =云雾, 其中小水滴是分散质, 空气是分散剂 。
②二氧化碳 +水 =汽水,其中二氧化碳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
5
二,分散系的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类
气-气(空气) 气-液(汽水)
气-固(浮石)
液-气(云、雾) 液-液(牛奶)
液-固(肉冻)
固-气(烟、尘) 固-液(溶液)
固-固(合金)
6
2,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颗粒直
径 /nm 主要性质 实例
粗分散系 >100 颗粒不能透过滤纸,扩散 慢,多相,很不稳定
泥浆
牛奶
胶体分散系 1~100
颗粒能透过滤纸,透不过
半透膜,扩散慢,多相
或单相,不稳定
金溶胶
硅酸溶胶
分子分散系 <1
颗粒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扩散快,单相,稳定
蔗糖、氯
化钠溶液
7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示意图
1nm = 10-9 m
8
1.2 溶液的浓度
9
1.2.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nB = mB / MB ( mol)
2) 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
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如 O2,?(H2SO4)、( H2+ ?O2)
1) 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
目的多少的物理量 。物系所含的基本单元数
与 0.12kgC-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6.023× 1023
阿伏加德罗常数 L),则为 1mol。
10
1.2.2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
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 c表示, 单位是 mol/L
c(B) = nB/ V
% 100 0()
B
WcB
M
? ???
11
解,n(H2SO4) = 1.84× 1000× 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 1000× 0.956/49.04
= 35.9 mol
【 例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 ρ为 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 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c(H2SO4)= 17.9/1 = 17.9 mol/L
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
12
1.2.3 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 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
为质量摩尔浓度, 符号 b(B),单位为,mol/kg
【 例 】, 250克溶液中含有 40克 NaCl,计算此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水的质量= 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 210)] × 1000 = 3.26 mol/kg
b(B) = nB/ mA=mB/(MB ·m A)
13
1.2.4 摩尔分数
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
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 例 】,将 10克 NaOH溶于 90克水中,求此溶
液的溶质的摩尔分数?
nBX
B = ———n
B + nA
解,n( NaOH) =10/40 = 0.25 (mol)
n( H2O) = 90/18 = 5(mol)
X(NaOH) = 0.25 /(0.25+5) = 0.048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i
i
nx
n
?
14
1.2.5 质量分数
定义:某组分 B的质量与样品的总质量之比称为
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质量分数,用百分率表达则乖于 100%,常用
来表示样品中某组分的含量
【 例 】,某铁矿中全铁的质量分数为 0.5246,
百分 含量为 52.46%
mBω
B = ———m
总
mB:溶质的物质的量
mA:溶剂的物质的量
15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6
① 有些性质与溶质本性有关, 如酸碱性, 导电性, 颜色等 。
②有些性质与溶质本性无关,只与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如蒸气压、沸点、
凝固点、渗透压。
依数性, 只与溶质 粒子的数目 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
关的性质称为 溶液的依数性, 又叫 溶液的通性 。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溶液的性质
17
初始,V蒸发 > V凝聚
平衡,V蒸发 = V凝聚 纯水的蒸气压示意图
气液两相平衡
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发
H2O(l) H2O(g)
凝聚
18
饱和蒸气压,在 一定的温度 下,当液
态蒸发的速度等于蒸气凝聚的速
度 (处于 动态平衡 )时的蒸气压。
用符号 p 表示。
不同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不同
物质 水 乙醇 苯 乙醚 汞
蒸气压 kpa 2.34 5.85 9.96 57.74 1.6x10-4
同一种液体在不同 t下的饱和蒸气压不同
温度
o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蒸气压
kpa 0.611 1.23 2.34 4.24 7.38 12.33 19.92 31.16 47.37 70.10 101.32
主意
有两点不同
19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
达平衡时,p溶液 总是小于同 T 下的 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0
21
△ p=p纯 - p液
蒸汽压下降的原因:
纯溶剂
正常
溶液
少
22
拉乌尔定律,在 一定 的温度下, 难 挥发的 非 电
解质 稀 溶液的蒸气压,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
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
nAp= p*———
nA + nB
nB△ p= p * ·M
A ——= K·b(B ) m
A
23
推导如下,上式可写成,p = p*XA
∵ XA + XB = 1 ∴ XA = 1 – XB
p = p*- p*XB
nB
移项得:△ p = p*- p = p * XB = p *———
nA + nB
∵ 是稀溶液,nA >> nB
∴ nA + nB ≈ nA
24
nB△ p≈ p *——
nA
∵ nA= mA/MA
nB nB∴ △ p≈ p *——= p * — ·M
An
A mA
nB△ p= p * ·M
A ——= K·b(B ) m
A
式中,MA, kg/mol mA,kg
25
K蒸 =p* ·M A △ p = K蒸 b(B) 为拉乌尔定律
的另一种表述 。 K蒸 与溶剂, T有关的常数
① 同一温度, 溶剂不同, 其 K蒸 不同;
② 同一溶剂, 温度不同, 其 K蒸 也不同
溶剂 温度 /K p*/kpa Makg/mol K(kPa·kg/mol)
H2O 298 3.17 0.018 0.057
H2O 293 2.33 0.018 0.042
C6H6 299 13.3 0.078 1.04
26
1.3.2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溶液的蒸气压 ( p溶液 ) 与外压 ( p外压 )
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 。 纯水,p外 =
101.3kPa,t纯水 = 100℃,
实验证明, 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
溶剂的沸点。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
27
根本原因,蒸汽压下降 p溶液 <p纯溶剂,
溶
液
的
沸
点
上
升
示
意
图
Tb* T b
溶
剂 溶
液
温度
p
po
kpa
蒸
气
压
△ p
△ Tb
B
101.3kpaA
B’
28
Tb- Tb* = △ Tb = Kb·b(B)= Kb·c(B)
(溶液很稀时,c(B) ≈ b(B) )
Kb 为沸点上升常数,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
沸点上升的大小 △ Tb与溶液中 溶质的
粒子数目 ( 质量 mol 浓度 b(B)) 成正比:
29
几种溶剂的 Kb和 Kf值( K·kg·mol-1)
29.8250.25.03349.7四氯化碳 CCl4
3.90289.63.07390.9乙酸 CH3COOH
5.12278.52.53353.15苯
1.86273.150.512373.15水 H2O
KfTfKb沸点 /K溶剂
30
【 例 】,将 12.0g尿素 [CO(NH2)2] 溶于 2000g水中,
计算此种溶液的沸点 (Kb=0.52K·kg·mol-1)
解, M尿素 = 60 g·mol-1
b(B) = [12.0/(60× 2000)] × 1000 = 0.1mol·kg-1
△ Tb尿 = 0.52 × 0.1 = 0.052 (K)
Tb尿 = 373.15 + 0.052 ≈ 373.2 (K)
31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 溶液与纯溶剂
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 称为该溶
液的凝固点 。 ( 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
Tf* - Tf =△ Tf = Kf b(B)=Kc(B)
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 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Tf* 。
同理,根据拉乌尔定律,可得
(溶液很稀时,c(B) ≈ b(B) )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表和图
32
不同温度下冰的饱和蒸气压
温度 /℃ p*/kPa 温度 /℃ p*/kPa
0 0.6105 -10 0.2600
-2 0.5173 -12 0.2176
-4 0.4373 -14 0.1814
-8 0.3101 -15 0.1654
33
B'溶液纯水 A'
A
B
C
△ Tf
△ p
po
(kPa)
p
0.6105
Tf Tf*(273K) 373K T
溶剂的凝固点下降示意图
34
【 例 】, 为了防止水在仪器内冻结,在里面加入甘油,
如需使其冰点下降至 -2.00℃,则在每 100g水中应加
入多少克甘油(甘油的分子式为 C3H8O3)?
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 273K,Kf =1.86
M甘油 = 92
∴ △ Tf=0-(-2)=2(K) 根据△ Tf=Kf× c(B)
得:△ Tf =Kf c(B) =Km/MV
m=△ Tf MV/Kf
= 2× 92 × 0.1 / 1.86 = 9.89(g)
答:应加甘油 9.89克
35
1.3.4 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 溶质分
子不能通过 。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扩散方向:纯水 糖水半透膜
液面上升液面下降
纯水 糖水
?
36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
过程称为渗透 。 当 v纯水 = v糖水 渗透停止 。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
溶液的 渗透压 。
渗透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恰能阻止渗透发
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 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
用符号 π 表示 。
纯水 糖水
h
纯水 糖水
?
37
38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 。
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 。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①半透膜存在;
②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39
实验证明:
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
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πV = nBRT
π = cBRT≈ bBRT
( 溶液很稀时, c(B) ≈ b(B) )
cB 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 8.314 kPa ·L ·mol-1.K-1
T:热力学温度 ( 绝对温度 )
40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41
【 例 】 人体血的渗透压为 709.275kPa,人体温度
为 37℃ 。试计算给人体输液时所用葡萄糖溶液
的 AW是多少? (设葡萄糖溶液密度是 1.01g.ml-1;
葡萄糖的分子摩尔质量 M为 180g.mol-1)。
解,∵ π = c(葡 ) RT ∴ c = π/RT
c(葡 ) = 709.275/8.314× (273.15+37) = 0.28 mol.L-1
AW= c(葡 ) ·M/1000·ρ
=(0.28× 180/1000× 1.01)× 100%= 5.0%
42
盐水淡水
p
p >?
反渗透法净化水
1.3.6 强电解质理论
( 1)电解质溶液,或者浓度较大的溶液也与非电解
质稀溶液一样具有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
点下降和渗透压等性质。
但是
稀溶液定律所表达的一些依数性与溶液浓度的
定量关系不适用与 浓溶液 和 电解质 溶液。
44
浓溶液,溶质的微粒较多,溶质微粒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及溶质微粒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大加强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解离(电离)
如:一些电解质溶液与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的
凝固点下降数值大。这一偏差可用电解质溶液与
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比值 i表
达,用于计算。
!
45
同浓度的溶液,沸点 高低或渗透压大小的顺序:
AB型强电
解质溶液
电解质
溶液
非电解
质溶液
A2B或 AB2型
强电解质溶液
蒸气压或凝固点的顺序则 相反 。
( 2)离子氛和活度
强电解质的实际解离度小于
100%,(i不是整数,)是由于
离子氛的存在。
46
溶液 越浓,离子电荷数 越大,强电解质的表观
解离度(实验测得的解离度) 越小。
活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上一个校正因子 —— 活度因子。
α = f * c ( α,活度 f:活度因子 c:溶液浓度)
溶液越稀,f 1
1.难溶电解质(如 AgCl)
2.弱电解质(如 HAc) f 1
47
水溶液的冰点降低的实验值表 Kf=1.86
非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甘油
乙醇
葡萄糖
蔗糖
蔗糖
葡萄糖
葡萄糖
0.100
0.100
0.100
0.100
0.200
0.200
0.300
0.187
0.183
0.186
0.188
0.376
0.372
0.558
(1, 1) HCl
KNO3
KCl
(1:2)Na2SO4
CaCl2
(2, 1) NiCl2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352
0.331
0.345
0.434
0.494
0.538
强电解质溶液也有依数性,但不遵守拉乌尔
定律故不可用稀溶液依数性的公式进行计算
48
本节小结:
1,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摩
尔分数 。
2、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的计算公式:
△ p = K蒸 b(B)
△ Tb = Kb· c(B)
△ Tf = Kf· c(B)
π = cRT ≈ b(B) RT
使用条件:
1、难挥发物质
2、非电解质
3、稀溶液
49
不同物质溶液依数性的比较
① 0.1mol.L-1 NaCl 溶液
② 0.1mol.L-1 蔗糖 溶液
③ 0.1mol.L-1 甘油 溶液
④ 0.1mol.L-1 Na2SO4 溶液
⑤ 0.1mol.L-1 HAc 溶液
请将这五种溶液按沸点由高到低顺序排列:
答案,④ > ① > ⑤ > ③ = ②
50
Na2SO4 = 2Na++ SO42-
c 2c + c完全电离
NaCl = Na+ + Cl-
c c + c 完全电离
HAc H+ + Ac-
c x + x > c部分电离
51
1,1.00克非电解质溶于 20.0克水中, 测定冰
点是 -0.50℃, 该非电解质的相对分子量是
( 已知 Kf= 1.86)
(A) 1.86× 1.0 /( 0.50× 0,20)
(B) 1.86× 1.0/(0.50× 20.0)
(C) 0.50× 20.0/1.86× 1.0
(D) 1.86× 1.0 /( 0.50× 0.020)
自测题
52
1.4 胶体溶液
53
1.4.5 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 Tyndall效应 )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
径大于入射光 波长,则发 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
直径与入 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 散射光
称为乳光。
Fe(OH)3胶体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54
55
2、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
布朗运动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1 ~ 100 nm
可见光波长,400 ~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 <10-9 m),光的
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
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56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液体分子对溶
胶粒子的撞击 粗分散系
57
3,溶胶的电学性质
胶粒因 布朗运动 而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 。
58
A、电泳,
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带正电荷称为 正溶胶,一般 金属氢氧化物
的溶胶即为正溶胶。
胶粒带负电荷称为 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
、硅酸、金、银、硫 等溶胶。
59
电泳管中,
Fe(OH)3溶胶向负
极移动,说明 Fe(OH)3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带
正电荷。 As2S3向正极
移动,As2S3溶胶中分
散质带负电荷。电泳管示意图
直流电
60
电渗,胶粒设法固定不动, 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
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正极
+
负极
—
多孔性固体
电渗管示意图
电泳 是介质不动,胶粒运动。
61
1.4.2 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 1)电离作用
H2SiO3 SiO2·H 2O H++HSiO3-
( 2)吸附作用
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
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
溶解物质的离子。, 相似相吸原理,
62
1.4.3 胶团结构
以 AgI为例:
AgNO3 + KI = AgI +KNO3
当 AgNO3 过量时,分散质带正电荷,胶团结
构如下:
[ ( AgI )m ? n Ag+ ? ( n -x ) NO3- ] x+ ? x NO3-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63
64
胶团结构
{[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等渗溶液
65
制备 AgCl溶胶,AgNO3 + KCl = AgCl +KNO3
当 AgNO3过量时,
溶液中有 Ag+,NO3-、
K+, 分散质 AgCl 优先吸
附 Ag+而带正电荷。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分散质 AgCl
由于溶液中存在的 Ag+和 Cl-都是胶体的组成离
子,它们都有可能被吸附,若制备过程中:
注意, 因制备溶胶的条件不同,可使胶体粒子
带不同的电荷。
66
KCl过量时,溶液中有过量的 K+,Cl-、
NO3-,溶胶粒子 优先吸附 Cl-而带负电荷。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分散质 AgCl
若是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则不能形成溶胶。
67
1.4.4 溶胶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
化膜。
(3)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
聚沉,ζ 电势越大,静电排斥力越大,所以 ζ
电势的数值可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ζ 越大,
表明溶胶越稳定。
68
1.4.5 溶胶的聚沉
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
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
沉后外观呈现浑浊。
1、加入电解质;(研究最多应用最广)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长时间加热。
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
不稳定性,胶粒表面积大,表面能大,体系
可自动聚集降 低表面能,溶胶是热力学的不
稳定体系。
69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70
定义,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
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其中一种液体
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 一切不溶于水的
有机液体统称为油。 )。 液~液粗分散体系。
一、类型,水包油( O/W),水是分散剂,油
是分散质。如:牛奶
油包水( 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
如:原油
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
1.5.1 乳状液
71
1.5.2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
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
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 双亲基团 的物
质, 亲水基,如 -OH,-COOH,-NH2,-SO3H等,是
极性部分,溶于水; 憎水基 (亲油性 )如烷基、
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
72
亲油基
亲水基
73
亲油基 亲水基
如,CH3(CH2)16COONa
乳化剂在水面上定向排列
肥皂是最常见的表面活性物质, 它是硬脂酸的
钠盐 。 C17H35--COONa。
亲油基 亲水基 注: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相
间的排列
74
亲水乳化剂 有钾肥皂,钠肥皂,十二烷基磺酸
钠、蛋白质、动物胶等;
亲油乳化剂 有钙、镁、锌二价金属肥皂,高级
醇类、石墨、碳黑等。
一般而言,乳化剂亲水性强形成的 O /W
稳定;乳化剂亲油性强则形成的 W /O稳定。
75
水 油
,亲油型乳化剂, 亲水型乳化剂
油包水( W/O)型乳状液 水包油( O/W)型乳状液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所选用的乳化剂的品种
76
1.5.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
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
的稳定体系。
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
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OH,-COOH,-NH2 ),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
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 相当于一个普
通分子大小。
77
1.5.4 盐析作用
1.5.5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
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
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
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
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 对高
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
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来。
定义,?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
沉淀将溶解。
78
保护作用示意图
1.5.6 敏化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
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
作用。
敏化作用示意图
Chapter 1 溶液和胶体
电子教案设计:艾华林
2
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4 胶体溶液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2 溶液的浓度
主要内容
章总目录
3
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4
一, 分散系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
统叫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例如 ① 小水滴 +空气 =云雾, 其中小水滴是分散质, 空气是分散剂 。
②二氧化碳 +水 =汽水,其中二氧化碳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
5
二,分散系的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类
气-气(空气) 气-液(汽水)
气-固(浮石)
液-气(云、雾) 液-液(牛奶)
液-固(肉冻)
固-气(烟、尘) 固-液(溶液)
固-固(合金)
6
2,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颗粒直
径 /nm 主要性质 实例
粗分散系 >100 颗粒不能透过滤纸,扩散 慢,多相,很不稳定
泥浆
牛奶
胶体分散系 1~100
颗粒能透过滤纸,透不过
半透膜,扩散慢,多相
或单相,不稳定
金溶胶
硅酸溶胶
分子分散系 <1
颗粒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扩散快,单相,稳定
蔗糖、氯
化钠溶液
7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示意图
1nm = 10-9 m
8
1.2 溶液的浓度
9
1.2.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nB = mB / MB ( mol)
2) 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
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如 O2,?(H2SO4)、( H2+ ?O2)
1) 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
目的多少的物理量 。物系所含的基本单元数
与 0.12kgC-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6.023× 1023
阿伏加德罗常数 L),则为 1mol。
10
1.2.2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
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 c表示, 单位是 mol/L
c(B) = nB/ V
% 100 0()
B
WcB
M
? ???
11
解,n(H2SO4) = 1.84× 1000× 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 1000× 0.956/49.04
= 35.9 mol
【 例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 ρ为 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 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c(H2SO4)= 17.9/1 = 17.9 mol/L
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
12
1.2.3 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 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
为质量摩尔浓度, 符号 b(B),单位为,mol/kg
【 例 】, 250克溶液中含有 40克 NaCl,计算此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水的质量= 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 210)] × 1000 = 3.26 mol/kg
b(B) = nB/ mA=mB/(MB ·m A)
13
1.2.4 摩尔分数
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
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 例 】,将 10克 NaOH溶于 90克水中,求此溶
液的溶质的摩尔分数?
nBX
B = ———n
B + nA
解,n( NaOH) =10/40 = 0.25 (mol)
n( H2O) = 90/18 = 5(mol)
X(NaOH) = 0.25 /(0.25+5) = 0.048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i
i
nx
n
?
14
1.2.5 质量分数
定义:某组分 B的质量与样品的总质量之比称为
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质量分数,用百分率表达则乖于 100%,常用
来表示样品中某组分的含量
【 例 】,某铁矿中全铁的质量分数为 0.5246,
百分 含量为 52.46%
mBω
B = ———m
总
mB:溶质的物质的量
mA:溶剂的物质的量
15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6
① 有些性质与溶质本性有关, 如酸碱性, 导电性, 颜色等 。
②有些性质与溶质本性无关,只与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如蒸气压、沸点、
凝固点、渗透压。
依数性, 只与溶质 粒子的数目 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
关的性质称为 溶液的依数性, 又叫 溶液的通性 。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溶液的性质
17
初始,V蒸发 > V凝聚
平衡,V蒸发 = V凝聚 纯水的蒸气压示意图
气液两相平衡
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发
H2O(l) H2O(g)
凝聚
18
饱和蒸气压,在 一定的温度 下,当液
态蒸发的速度等于蒸气凝聚的速
度 (处于 动态平衡 )时的蒸气压。
用符号 p 表示。
不同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不同
物质 水 乙醇 苯 乙醚 汞
蒸气压 kpa 2.34 5.85 9.96 57.74 1.6x10-4
同一种液体在不同 t下的饱和蒸气压不同
温度
o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蒸气压
kpa 0.611 1.23 2.34 4.24 7.38 12.33 19.92 31.16 47.37 70.10 101.32
主意
有两点不同
19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
达平衡时,p溶液 总是小于同 T 下的 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0
21
△ p=p纯 - p液
蒸汽压下降的原因:
纯溶剂
正常
溶液
少
22
拉乌尔定律,在 一定 的温度下, 难 挥发的 非 电
解质 稀 溶液的蒸气压,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
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
nAp= p*———
nA + nB
nB△ p= p * ·M
A ——= K·b(B ) m
A
23
推导如下,上式可写成,p = p*XA
∵ XA + XB = 1 ∴ XA = 1 – XB
p = p*- p*XB
nB
移项得:△ p = p*- p = p * XB = p *———
nA + nB
∵ 是稀溶液,nA >> nB
∴ nA + nB ≈ nA
24
nB△ p≈ p *——
nA
∵ nA= mA/MA
nB nB∴ △ p≈ p *——= p * — ·M
An
A mA
nB△ p= p * ·M
A ——= K·b(B ) m
A
式中,MA, kg/mol mA,kg
25
K蒸 =p* ·M A △ p = K蒸 b(B) 为拉乌尔定律
的另一种表述 。 K蒸 与溶剂, T有关的常数
① 同一温度, 溶剂不同, 其 K蒸 不同;
② 同一溶剂, 温度不同, 其 K蒸 也不同
溶剂 温度 /K p*/kpa Makg/mol K(kPa·kg/mol)
H2O 298 3.17 0.018 0.057
H2O 293 2.33 0.018 0.042
C6H6 299 13.3 0.078 1.04
26
1.3.2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溶液的蒸气压 ( p溶液 ) 与外压 ( p外压 )
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 。 纯水,p外 =
101.3kPa,t纯水 = 100℃,
实验证明, 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
溶剂的沸点。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
27
根本原因,蒸汽压下降 p溶液 <p纯溶剂,
溶
液
的
沸
点
上
升
示
意
图
Tb* T b
溶
剂 溶
液
温度
p
po
kpa
蒸
气
压
△ p
△ Tb
B
101.3kpaA
B’
28
Tb- Tb* = △ Tb = Kb·b(B)= Kb·c(B)
(溶液很稀时,c(B) ≈ b(B) )
Kb 为沸点上升常数,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
沸点上升的大小 △ Tb与溶液中 溶质的
粒子数目 ( 质量 mol 浓度 b(B)) 成正比:
29
几种溶剂的 Kb和 Kf值( K·kg·mol-1)
29.8250.25.03349.7四氯化碳 CCl4
3.90289.63.07390.9乙酸 CH3COOH
5.12278.52.53353.15苯
1.86273.150.512373.15水 H2O
KfTfKb沸点 /K溶剂
30
【 例 】,将 12.0g尿素 [CO(NH2)2] 溶于 2000g水中,
计算此种溶液的沸点 (Kb=0.52K·kg·mol-1)
解, M尿素 = 60 g·mol-1
b(B) = [12.0/(60× 2000)] × 1000 = 0.1mol·kg-1
△ Tb尿 = 0.52 × 0.1 = 0.052 (K)
Tb尿 = 373.15 + 0.052 ≈ 373.2 (K)
31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 溶液与纯溶剂
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 称为该溶
液的凝固点 。 ( 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
Tf* - Tf =△ Tf = Kf b(B)=Kc(B)
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 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Tf* 。
同理,根据拉乌尔定律,可得
(溶液很稀时,c(B) ≈ b(B) )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表和图
32
不同温度下冰的饱和蒸气压
温度 /℃ p*/kPa 温度 /℃ p*/kPa
0 0.6105 -10 0.2600
-2 0.5173 -12 0.2176
-4 0.4373 -14 0.1814
-8 0.3101 -15 0.1654
33
B'溶液纯水 A'
A
B
C
△ Tf
△ p
po
(kPa)
p
0.6105
Tf Tf*(273K) 373K T
溶剂的凝固点下降示意图
34
【 例 】, 为了防止水在仪器内冻结,在里面加入甘油,
如需使其冰点下降至 -2.00℃,则在每 100g水中应加
入多少克甘油(甘油的分子式为 C3H8O3)?
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 273K,Kf =1.86
M甘油 = 92
∴ △ Tf=0-(-2)=2(K) 根据△ Tf=Kf× c(B)
得:△ Tf =Kf c(B) =Km/MV
m=△ Tf MV/Kf
= 2× 92 × 0.1 / 1.86 = 9.89(g)
答:应加甘油 9.89克
35
1.3.4 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 溶质分
子不能通过 。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扩散方向:纯水 糖水半透膜
液面上升液面下降
纯水 糖水
?
36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
过程称为渗透 。 当 v纯水 = v糖水 渗透停止 。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
溶液的 渗透压 。
渗透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恰能阻止渗透发
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 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
用符号 π 表示 。
纯水 糖水
h
纯水 糖水
?
37
38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 。
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 。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①半透膜存在;
②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39
实验证明:
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
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πV = nBRT
π = cBRT≈ bBRT
( 溶液很稀时, c(B) ≈ b(B) )
cB 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 8.314 kPa ·L ·mol-1.K-1
T:热力学温度 ( 绝对温度 )
40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41
【 例 】 人体血的渗透压为 709.275kPa,人体温度
为 37℃ 。试计算给人体输液时所用葡萄糖溶液
的 AW是多少? (设葡萄糖溶液密度是 1.01g.ml-1;
葡萄糖的分子摩尔质量 M为 180g.mol-1)。
解,∵ π = c(葡 ) RT ∴ c = π/RT
c(葡 ) = 709.275/8.314× (273.15+37) = 0.28 mol.L-1
AW= c(葡 ) ·M/1000·ρ
=(0.28× 180/1000× 1.01)× 100%= 5.0%
42
盐水淡水
p
p >?
反渗透法净化水
1.3.6 强电解质理论
( 1)电解质溶液,或者浓度较大的溶液也与非电解
质稀溶液一样具有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
点下降和渗透压等性质。
但是
稀溶液定律所表达的一些依数性与溶液浓度的
定量关系不适用与 浓溶液 和 电解质 溶液。
44
浓溶液,溶质的微粒较多,溶质微粒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及溶质微粒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大加强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解离(电离)
如:一些电解质溶液与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的
凝固点下降数值大。这一偏差可用电解质溶液与
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比值 i表
达,用于计算。
!
45
同浓度的溶液,沸点 高低或渗透压大小的顺序:
AB型强电
解质溶液
电解质
溶液
非电解
质溶液
A2B或 AB2型
强电解质溶液
蒸气压或凝固点的顺序则 相反 。
( 2)离子氛和活度
强电解质的实际解离度小于
100%,(i不是整数,)是由于
离子氛的存在。
46
溶液 越浓,离子电荷数 越大,强电解质的表观
解离度(实验测得的解离度) 越小。
活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上一个校正因子 —— 活度因子。
α = f * c ( α,活度 f:活度因子 c:溶液浓度)
溶液越稀,f 1
1.难溶电解质(如 AgCl)
2.弱电解质(如 HAc) f 1
47
水溶液的冰点降低的实验值表 Kf=1.86
非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甘油
乙醇
葡萄糖
蔗糖
蔗糖
葡萄糖
葡萄糖
0.100
0.100
0.100
0.100
0.200
0.200
0.300
0.187
0.183
0.186
0.188
0.376
0.372
0.558
(1, 1) HCl
KNO3
KCl
(1:2)Na2SO4
CaCl2
(2, 1) NiCl2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352
0.331
0.345
0.434
0.494
0.538
强电解质溶液也有依数性,但不遵守拉乌尔
定律故不可用稀溶液依数性的公式进行计算
48
本节小结:
1,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摩
尔分数 。
2、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的计算公式:
△ p = K蒸 b(B)
△ Tb = Kb· c(B)
△ Tf = Kf· c(B)
π = cRT ≈ b(B) RT
使用条件:
1、难挥发物质
2、非电解质
3、稀溶液
49
不同物质溶液依数性的比较
① 0.1mol.L-1 NaCl 溶液
② 0.1mol.L-1 蔗糖 溶液
③ 0.1mol.L-1 甘油 溶液
④ 0.1mol.L-1 Na2SO4 溶液
⑤ 0.1mol.L-1 HAc 溶液
请将这五种溶液按沸点由高到低顺序排列:
答案,④ > ① > ⑤ > ③ = ②
50
Na2SO4 = 2Na++ SO42-
c 2c + c完全电离
NaCl = Na+ + Cl-
c c + c 完全电离
HAc H+ + Ac-
c x + x > c部分电离
51
1,1.00克非电解质溶于 20.0克水中, 测定冰
点是 -0.50℃, 该非电解质的相对分子量是
( 已知 Kf= 1.86)
(A) 1.86× 1.0 /( 0.50× 0,20)
(B) 1.86× 1.0/(0.50× 20.0)
(C) 0.50× 20.0/1.86× 1.0
(D) 1.86× 1.0 /( 0.50× 0.020)
自测题
52
1.4 胶体溶液
53
1.4.5 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 Tyndall效应 )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
径大于入射光 波长,则发 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
直径与入 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 散射光
称为乳光。
Fe(OH)3胶体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54
55
2、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
布朗运动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1 ~ 100 nm
可见光波长,400 ~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 <10-9 m),光的
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
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56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液体分子对溶
胶粒子的撞击 粗分散系
57
3,溶胶的电学性质
胶粒因 布朗运动 而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 。
58
A、电泳,
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带正电荷称为 正溶胶,一般 金属氢氧化物
的溶胶即为正溶胶。
胶粒带负电荷称为 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
、硅酸、金、银、硫 等溶胶。
59
电泳管中,
Fe(OH)3溶胶向负
极移动,说明 Fe(OH)3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带
正电荷。 As2S3向正极
移动,As2S3溶胶中分
散质带负电荷。电泳管示意图
直流电
60
电渗,胶粒设法固定不动, 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
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正极
+
负极
—
多孔性固体
电渗管示意图
电泳 是介质不动,胶粒运动。
61
1.4.2 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 1)电离作用
H2SiO3 SiO2·H 2O H++HSiO3-
( 2)吸附作用
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
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
溶解物质的离子。, 相似相吸原理,
62
1.4.3 胶团结构
以 AgI为例:
AgNO3 + KI = AgI +KNO3
当 AgNO3 过量时,分散质带正电荷,胶团结
构如下:
[ ( AgI )m ? n Ag+ ? ( n -x ) NO3- ] x+ ? x NO3-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63
64
胶团结构
{[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等渗溶液
65
制备 AgCl溶胶,AgNO3 + KCl = AgCl +KNO3
当 AgNO3过量时,
溶液中有 Ag+,NO3-、
K+, 分散质 AgCl 优先吸
附 Ag+而带正电荷。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分散质 AgCl
由于溶液中存在的 Ag+和 Cl-都是胶体的组成离
子,它们都有可能被吸附,若制备过程中:
注意, 因制备溶胶的条件不同,可使胶体粒子
带不同的电荷。
66
KCl过量时,溶液中有过量的 K+,Cl-、
NO3-,溶胶粒子 优先吸附 Cl-而带负电荷。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分散质 AgCl
若是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则不能形成溶胶。
67
1.4.4 溶胶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
化膜。
(3)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
聚沉,ζ 电势越大,静电排斥力越大,所以 ζ
电势的数值可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ζ 越大,
表明溶胶越稳定。
68
1.4.5 溶胶的聚沉
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
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
沉后外观呈现浑浊。
1、加入电解质;(研究最多应用最广)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长时间加热。
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
不稳定性,胶粒表面积大,表面能大,体系
可自动聚集降 低表面能,溶胶是热力学的不
稳定体系。
69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70
定义,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
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其中一种液体
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 一切不溶于水的
有机液体统称为油。 )。 液~液粗分散体系。
一、类型,水包油( O/W),水是分散剂,油
是分散质。如:牛奶
油包水( 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
如:原油
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
1.5.1 乳状液
71
1.5.2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
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
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 双亲基团 的物
质, 亲水基,如 -OH,-COOH,-NH2,-SO3H等,是
极性部分,溶于水; 憎水基 (亲油性 )如烷基、
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
72
亲油基
亲水基
73
亲油基 亲水基
如,CH3(CH2)16COONa
乳化剂在水面上定向排列
肥皂是最常见的表面活性物质, 它是硬脂酸的
钠盐 。 C17H35--COONa。
亲油基 亲水基 注: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相
间的排列
74
亲水乳化剂 有钾肥皂,钠肥皂,十二烷基磺酸
钠、蛋白质、动物胶等;
亲油乳化剂 有钙、镁、锌二价金属肥皂,高级
醇类、石墨、碳黑等。
一般而言,乳化剂亲水性强形成的 O /W
稳定;乳化剂亲油性强则形成的 W /O稳定。
75
水 油
,亲油型乳化剂, 亲水型乳化剂
油包水( W/O)型乳状液 水包油( O/W)型乳状液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所选用的乳化剂的品种
76
1.5.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
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
的稳定体系。
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
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OH,-COOH,-NH2 ),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
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 相当于一个普
通分子大小。
77
1.5.4 盐析作用
1.5.5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
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
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
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
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 对高
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
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来。
定义,?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
沉淀将溶解。
78
保护作用示意图
1.5.6 敏化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
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
作用。
敏化作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