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 2)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主讲教师:艾华林
化学键,分子中相邻原子间强力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分子间力,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力的类型,范德华力
氢键
4.5 离子键
1、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
2、离子键的结构
3、离子键的强度
当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在一定反应条件
下互相接近时:
活泼金属原子 可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稳定电子结
构的带电正离子;
活泼非金属 可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电子结构的带电
负离子。
4.5.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
Na+ Cl-
电子转移
不稳定
稳定
1S22S22P63S1
11Na
Na+
17Cl
Cl-
1S22S22P63S23P5
1S22S22P63S0 1S22S22P63S23P6
1,离子键的形成
离子键的定义,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
合成化合物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
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2,离子键的定义
R0 称为平衡距离,是体系能量最低的状态,这种
状态就是形成离子键的标志。
正负离子间的总势能为:
E 总= E 吸引+ E 排斥
E 吸引 =-(q +,q -
E 排斥 = Ae r/ ρ
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引力。
3,离子键的本质
4,离子键的特点
( 3)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大分子,晶体中无单独的 NaCl 分子存在。
NaCl 是化学式,因而 58.5 可以认为是式量,不是分子量 。
( 1)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
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 2)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
吸引,即无饱和性。
形成 8电子稳定构型 过程中:
原子失去价电子后形成 正离子,
如 Na+,Mg2+ 和 Al3+等 ( +4价离子极少见 )
原子获得价电子后形成 负离子,
如卤素负离子X -, 氧离子O 2-,硫离子 S2-,氮离子N 3-等

(1) 离子的电荷
(2) 离子的半径
(3) 离子的电子构

(1) 离子的电荷
5,离子键的特征
( 2)离子半径
哥德希密特 ( Goldschmidt )离子半径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
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 r + 和 r- 之和 。
d
r+ r -
d 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得到,
例如 MgO d = 210 pm 。
pm210rrd 22 OMg ??? ??
1926 年,哥德希密特 ( Goldschmidt ) 用光学方法测得了 F- 和 O 2
- 的半径,分别为 133 pm 和 132 pm。 结合 X 射线衍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 d MgO- = 210 - 132 = 78 ( pm )
这种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 。
?2Mgr ?2Or
1927 年,Pauling 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
半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
被称为 Pauling 半径 。
教材上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时,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鲍林 ( Pauling)离子半径
鲍林半径标准:r (O2 -)=140pm
哥德希密德半径标准:r (O2 -)=132 pm
离子半径变化规律:
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由核电荷对核外电子吸引的强弱所决定 。
?同一种元素,r 2-> r - > r 0 > r + > r 2+
例如 Cr 2+( 84 pm) > Cr 3+ ( 69 pm) > Cr 6+ ( 52 pm) 。
?同一主族元素形成的价态相同的离子, 从上到下半径增大;同
一副族元素形成的价态相同的离子, 从上到下半径也是增大, 但
由于镧系收缩的影响, 使五, 六周期的同族同价态离子的半径很
接近 。 例如 Zr 4+( 80pm), Hf4+( 81 pm) ; Nb5+ ( 70 pm),
Ta5+( 70 pm) ; Mo6+( 62 pm), W 6+( 65 pm) 。
?同一周期的正离子, 从左到右随着离子电荷的升高 ( 电子层结
构相同 ) 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
(3) 离子的电子构型


原子结构 离 子 结 构 离 子 构 型
Li+ 1s2 2 s1 1s 2 2e
Na+ 2s2 2 p6 3 s1 2s2 2 p6 8e 构型
Fe3+ 3s2 3p63 d64 s2 3s2 3p63 d5 9 - 17e 构型
Cd2+ 4s2 4p6 4d10 5s2 4s2 4p6 4d10 1 8e 构型
Sn2+ 4s2 4p64d105s25 p

4s2 4p6 4d105s2 18+2 构型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按下列化学反应计量式使离子晶体变
为气体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晶格能,用 U
表示。
-1molkJ7 86 ??U
MaXb(s) aMb+(g) + bXa-(g)
-1molkJ7 86 ??rHm△
(g)Cl+(g)NaNaCl(s) -+例如,rHm△
离子键的强度 (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强度 )可用 晶格能U 来衡量。
5,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离子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晶体晶格能大,相应表现为
熔点高、硬度大等性能。
Na C l 型
离子晶体
Z
1
Z
2
r
+
/ pm
r
-
/ pm
U
/k J · m o l
-1
熔点
/
o
C
硬度
Na F
Na C l
Na B r
Na I
M g O
C aO
Sr O
B aO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95
95
95
95
65
99
1 1 3
1 3 5
1 3 6
1 8 1
1 9 5
2 1 6
1 4 0
1 4 0
1 4 0
1 4 0
9 2 0
7 7 0
7 3 3
6 8 3
4 1 4 7
3 5 5 7
3 3 6 0
3 0 9 1
9 9 2
8 0 1
7 4 7
6 6 2
2 8 0 0
2 5 7 6
2 4 3 0
1 9 2 3
3, 2
2, 5
< 2, 5
< 2, 5
5, 5
4, 5
3, 5
3, 3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离子的电荷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② 离子的半径 (晶体类型相同时 )
③ 晶体的结构类型
④ 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
Z↑,U↑ 例,U(NaCl)<U(MgO)
R↑,U↓ 例,U(MgO)>U(CaO)
4.6 共价键
氢分子的形成:
H ·
氯化氢分子的形成:
··· Cl
··,
· H+ →
H ·+ → Cl ····:H ·· ··
H H··
共用电子对不偏移,成键原子不显电性
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
共价键特点:
共价键特点:
H﹣ H(结构式)
H﹣ Cl(结构式)
氯原子带部分负电荷,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1,共价键的形成
共价键的定义,原子之间通过 共用电子对 所
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 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相互作用,共用电子对(电子云最大重叠)
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 非金属元素
2,共价键的定义
3.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量子力学处理 H2分子的结果
两个氢原子电子自旋方式
相反,靠近、重叠,核间形成
一个电子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
系统能量降低,形成氢分子。
核间距 R0为 74 pm。
共价键的本质 —— 原子轨道重叠,核间电子
概率密度大吸引原子核而成健。
4,价键理论基本要点与共价键的特点
价键理论基本要点:
( 1)具有自旋相反的单电子的原子相互接
近时,其电子可以配对构成共价键;
( 2)成键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
键越稳定。(即最大重叠原理)
共价键的特点:
2、方向性,要达到 原
子轨道最大重叠,原
子就必须在一定方向
上相互接近
1、饱和性,形成分子时,一个电子和另外一个电子配对后,
就不再和其他的电子配对,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H Cl H O H N N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本质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表示法 以 NaCl为例 以为 HCl例
成键元素 典型的金属元素、典
型的非金属元素之间
同种元素或同类非金
属元素之间
特征 无饱和性、无方向性 有饱和性、有方向性
[ ] + -·Na Cl·:,· Cl ····:H ·· ··
( 1) σ键:
原子轨道沿核间联线方向进行同号重叠 (头碰头 )。
?键
s键和 p键重叠方式示意图
5,共价键的键型
( 2) π键:
两原子轨道垂直核间联线并相互平行进行同
号重叠 (肩并肩 ).
?键
氮分子中三键示意图
N N
N2
( 3) 配位键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另一方有空道。
?4NH ? ??
4BF CO
22 p2s2 42 p2s2
HNH ??
H
H
FBF ??
F
F
例:
?
OC
?
轨道杂化具有如下特性:
( 1)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相互杂化。
( 2)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大于未杂化的轨道。
( 3)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于形成的杂化轨道的
数目相同。
( 4)不同类型的杂化,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不同。
共价键理论可以解释成键问题,但无法解决 氨、甲烷和水等物
质的键角问题 (空间结构),于是就出现了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成键时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杂 化,重新组
合成能量、形状和方向于原来不同的新的原子轨道,形成
新的价电子轨道 — 杂化轨道。
6,杂化轨道理论
s2 p2Be,2s2
(1) sp杂化
BeH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H HBe
激发 s2
p2
p2
s2
spsp杂化
Be采用 sp杂化生成 BeH2
由 1个 ns轨道与 1个 np轨道杂化而成,键角为
180°,为直线型
s2
p2
B,2s22p1
(2) sp2杂化
B
F
FF
BF3的空间构型
为平面三角形
由 1个 ns轨道与 2个 np轨道杂化而成,键角
为 120゜,为平面三角形。例如 BF3
的形成3BF
激发 s2
p2p2
s2
sp2
sp2杂化
CH4的空间构
型为正四面体
p2
s2C,2s22p2
(3) sp3杂化
由 1个 ns轨道与 3个 np轨道杂化而成,键角为
109゜ 28ˊ,为正四面体结构。例如 CCl4 。
另外 NH3和 H2O均采用 sp3杂化,但手孤对电
子的影响,键角减小。
激发 s2
p2
的形成4CH
p2
s2
杂化3sp
sp3
3NH
'1810 7H N H ο??
杂化3sp
(4) 不等性 sp3杂化
2p
s2
1对孤对电子
'ο 3010 4H O H ??
OH2
杂化3sp
2p
s2
3sp
2对孤对电子
OH2 3NH
小结: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 Be(Ⅱ A) B(Ⅲ A) C,Si(Ⅳ A) N,P(Ⅴ A) O,S(Ⅵ A)Hg(Ⅱ B)
2BeCl
2HgCl 3PH
4CH3BF
4SiCl3BCl
3NH
SH2
OH2
直线形 三角形 四面体 三角锥 V型
杂化轨道类型
s+p s+(3)ps+(2)p s+(3)p参加杂化的轨道
2 443杂化轨道数
? 180 '28 109 90 ???? ?'28 109 ?? 120成键轨道夹角
分子空间构型
实例
sp sp2 sp3 不等性 sp3
4.7 分子间力和氢键
1.分子的偶极矩 (μ),用于定量地表示极性分子的极性
大小。
lq ???
3NH 3BF,,CH 4 2CO
,8S 4P
极性分子
μ≠0
非极性分子
μ=0
双原子分子:
多原子分子:
2O2N2H
同核:
O3( V字形)
式中 q 为极上所带电量,l 为偶极长度。
异核,HX
4.7.1,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分子式 偶极矩 分子式 偶极矩
H
2
N
2
CO
2
CS
2
CH
4
CO
C HC l
3
H
2
S
0
0
0
0
0
0, 4 0
3, 5 0
3, 6 7
SO
2
H
2
O
NH
3
HC N
HF
HC l
HB r
HI
5, 3 3
6, 1 7
4, 9 0
9, 8 5
6, 3 7
3, 5 7
2, 6 7
1, 4 0
分子的偶极矩 μ(× 10- 30 C·m)
2.分子的极化率:
用于定量地表示分子的变形性大小。分子的变形性大小
指的是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发生位移 (由重合变不重合,由偶
极长度小变偶极长度大 ) 。
外因,外加电场愈强,
分子变形愈厉害;
内因,分子愈大,分子
变形愈厉害。
影响分子变形性大小的因素:
分子式 极化率 分子式 极化率
He
Ne
Ar
Kr
Xe
H
2
O
2
N
2
Cl
2
Br
2
0, 2 2 7
0, 4 3 7
1, 8 1
2, 7 3
4, 4 5
0, 8 9 2
1, 7 4
1, 9 3
5, 0 1
7, 1 5
HC l
HB r
HI
H
2
O
H
2
S
CO
CO
2
NH
3
CH
4
C
2
H
6
2, 8 5
3, 8 6
5, 7 8
1, 6 1
4, 0 5
2, 1 4
2, 8 7
2, 3 9
3, 0 0
4, 8 1
分子的极化率 α(× 10- 40C·m2 ·V - 1)
非极性分子的瞬时偶极
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具有吸引作用的根本原因:任何分子都有正、
负电中心;任何分子都有变形的性能。
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1.色散作用 (色散力 ):
+ _
+ _ + _一大段时间内 的大体情况
色散力与分子极化率有关。 α大,色散力大。
每一瞬间
+_ +_
4.7.2,分子间力(吸引作用)
2.诱导作用 (诱导力 ):
决定诱导作用强弱的因素:
?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μ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 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α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 _
分子离得较远 分子靠近时
+ _ + _
两个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
发生转动,并按异极相邻状态取向,分子进一步相互靠近。
3.取向作用 (趋向力 ):
两个固有偶极间存在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定向作用称为
取向作用。
+
_ +
_
+_ +_
+_+_分子离得较远
趋向
诱导
思考练习:
分子极性 色散作用 诱导作用 取向作用
非 - 非 √
非 - 极 √ √
极 - 极 √ √ √
分子间力是三种吸引力的总称,其大小一般为几 kJ·mol- 1,
比化学键小 1- 2 个数量级。
分子 取向能 诱导能 色散能 总和
He
Ar
Xe
CO
CCl
4
H C l
H B r
HI
H
2
O
NH
3
0
0
0
0.0002 1
0
1.2
0.39
0.021
1 1.9
5.2
0
0
0
0.0037
0
0.36
0.28
0.10
0.65
0.63
0.05
2.9
18
4.6
1 16
7.8
15
33
2.6
5.6
0.05
2.9
18
4.6
1 16
9.4
16
33
15
11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 10- 22 J)
分子量
色散作用
分子间力
沸点熔点
水中溶解度
?
He Ne Ar Kr Xe
小 大
小 大
小 大
小 大
低 高
小 大
决定物质的熔、沸点、气化热、熔化热、蒸气压、溶
解度及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分子间力的意义:
4.7.3,氢键
HF HCl HBr HI
沸点 /0C 19.9 -85.0 -66.7 -35.4
极化率 小 大
色散作用 弱 强
沸点 低 高
HF为何反常的高? 原因 —— 存在 氢键 。
HF 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 F 原子
一侧。在几乎裸露的 H 原子核与另一个 HF 分子中 F 原子
的某一孤对电子之间产生的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氢键的形成条件:
分子中有 H和 电负性大、半径小 且有 孤对电子 的元素
(F, O,N)形成氢键。
① 键长 特殊,F- H F 270pm
② 键能 小 E(F- H F) 28kJ·mol- 1
③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
?
氢键的特点:
除了 HF,H2O,NH3 有 分子间氢键 外,在有机羧酸, 醇、
酚、胺、氨基酸和蛋白质中也有氢键的存在。例如:甲酸靠
氢键形成二聚体。
H C
O
O H
H O
O
HC
除了分子间氢键外,还有
分子内氢键 。例如,硝酸的分
子内氢键使其熔、沸点较低。
氢键,是一种很弱的键。键能一般 30- 40kJ·mol-1,
比一般化学键弱 1— 2个数量级,比范德华力稍强。
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很弱的键。其键能一般是 1- 30kJ·mol-1。
比化学键小 1— 2个数量级。
分子间力与氢键的作用力比较:
键的强弱比较:
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
化学键,一种很强的键:其键能一般> 100- 2000 kJ·mol-1
例、已知 Ⅵ 族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的沸点如下所示
氢化物 H2O H2S H2Se H2Te
沸点( ℃ ) 100 -61 -41 -2
设想一下,如果水分子中没有氢键,水的沸点将在怎样的温
度范围内? 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有怎样的面貌?
思考题?
4.8 晶体知识简介 (自学 )
4.8 晶体知识基本概念(自学)
? 固态物质,晶体(多数)、非晶体。
? 晶体,是由空间排列得很有规律的微粒(离子、原
子、分子)组成的。
? 晶体空间规则排列,晶格、结点、晶胞
? 晶体分类( 4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
体、金属晶体
晶胞,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通过晶胞在空间平移无隙地堆
砌而成晶体。
晶体的分类
物理性质
组成
粒子
粒子间
作用力 熔沸点 硬度
熔融导
电性

金属晶体
原子
离子
金属键 高低 大小 好
C r,
K
原子晶体 原子 共价键 高 大 差
离子晶体 离子 离子键
高 大
好 N a C l
分子晶体 分子
分子间

低 小 差 干冰2
SiO
离子晶体:密堆积空隙的填充。
阴离子:大球,密堆积,形成空隙。
阳离子:小球,填充空隙。
规则:阴阳离子相互接触稳定;
配位数大,稳定。
4.8.1 离子晶体
三种典型的离子晶体--介绍如下
CsCl型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个,1 Cs ?
个,1818 Cl - ??
(红球- Cs+,绿球- Cl-)
晶格:
简单立方
配位比,8:8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个,4 Zn 2 ?
个,4818216 S -2 ????
ZnS型 (立方型 )
晶格:面心立方
(红球- Zn2+,绿球- S2-)
配位比,4:4
NaCl型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个,41
4
112 Na ???? 个,4
2
16
8
18 Cl ?????
晶格:面心立方
配位比,6:6
(红球- Na+,
绿球- Cl-)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按下列化学反应计量式使
离子晶体变为气体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时所吸收的能
量称为晶格能,用 U表示。
-1molkJ7 86 ??U
* 晶格能--离子键的强度
MaXb(s) aMb+(g) + bXa-(g)
-1molkJ7 86 ??rHm△
(g)Cl+(g)NaNaCl(s) -+例如,rHm△
离子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晶体晶格能大,相应表现为
熔点高、硬度大等性能。
Na C l 型
离子晶体
Z
1
Z
2
r
+
/ pm
r
-
/ pm
U
/k J · m o l
-1
熔点
/
o
C
硬度
Na F
Na C l
Na B r
Na I
M g O
C aO
Sr O
B aO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95
95
95
95
65
99
1 1 3
1 3 5
1 3 6
1 8 1
1 9 5
2 1 6
1 4 0
1 4 0
1 4 0
1 4 0
9 2 0
7 7 0
7 3 3
6 8 3
4 1 4 7
3 5 5 7
3 3 6 0
3 0 9 1
9 9 2
8 0 1
7 4 7
6 6 2
2 8 0 0
2 5 7 6
2 4 3 0
1 9 2 3
3, 2
2, 5
< 2, 5
< 2, 5
5, 5
4, 5
3, 5
3, 3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凡靠分子间力 (有时还
可能有氢键 )结合而成的晶
体统称为分子晶体 。 分子
晶体中晶格结点上排列的
是分子 (也包括如稀有气体
那样的单原子分子 )。 干冰
( 固体 CO2) 就是一种典型
的分子晶体 。 如图所示:
4.8.2 分子 晶体
在 CO2分子内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
CO2分子, 然后以整个分子为单位, 占据晶格
结点的位置 。 不同的分子晶体, 分子的排列
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但分子之间都是以分子
间力相结合的 。 由于分子间力比离子键, 共
价键要弱得多, 所以分子晶体物质一般 熔点
低, 硬度小, 易挥发 。
1,原子晶体: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
体 。 晶格结点上占据的是原子 。
如,C,Si,Ge。
,SiO2( 半径小, 性质化合物:
SiC,B4C相似 )
4.8.3 原子 晶体
特点,
●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不存小分子, 没有相对分子质量 。
● 键强度大, 化学性质稳定
大分子, 熔, 沸点高, 硬度大,
热胀系数小, 不导电 。
如:金刚石 。 硬度 10,熔点 3849K
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
作用形成的单质晶体 。
4.8.4 金属 晶体
三种典型立方晶体结构
简单立方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四种晶体结构比较
二、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金属原子结合方式
1,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
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
2,特点,电子逸出共有, 结合力较大, 无方向性
和饱和性;
3,金属特性,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好, 熔点
较高 。 如金属 。
金属键
二、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晶格, 晶胞和晶格常数
?晶体:
?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
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 它是纯粹的几何点, 各点周围环
境相同 。
?晶格: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
第二章 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硅表面原子排列 碳表面原子排列
晶胞
? 晶胞:空间点阵中能代表原子排列
规律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是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
? 选取原则:
1,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
2,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
3,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
4,体积最小 。
? 晶格常数
三个棱边的长度 a,b,c及其夹角 α,β,γ
表示 。
第二节 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二节 金属的晶体结构
?布拉菲点阵
7个晶系,
14种点阵 。
?大部分 ( 2/3) 的
金属属于三种典型
的晶体结构 。
一,典型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
?在元素周期表一共约有 110种元素, 其中
80多种是金属, 占 2/3。 而这 80多种金属
的晶体结构大多属于三种典型的晶体结
构 。 它们分别是:
1,体心立方晶格 ( BCC)
2,面心立方晶格 ( FCC)
3,密排六方晶格 ( HCP)
4.9 C的三种同位素和 C族团
二,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 二 ) 离子晶体
3,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1) 什么是离子极化?
由于正, 负离子核外都是电子云, 正负离子所产生的电场将
要相互吸引或排斥异性离子的电子云使其变形 。 这种在外电场作
用下电子云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 离子的极化 。
( 2)离子极化的后果
使正、负离子间的电子云发生了部分重叠,从而导致离子
键中带有部分共价键成分;当极化作用足够强时,则正离子完全
进入到负离子的电子云中而形成共价键。
( 二 ) 离子晶体 3.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实例:
离子晶体 AgF AgCl AgBr AgI
( 实验 )
r0/pm
246 277 288 299
( 理论 )
r+ + r-
246 294 309 333
实验与理论
差 值
0 -17 -21 -34
键 型 离子键 过渡键型 过渡键型 共价键
晶体构型 NaCl型 NaCl型 NaCl型 立方 ZnS型
示 意 图
3.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2)离子极化的后果
? 由于键型的过渡,键的极性减弱 。
? 键型的过渡使离子的电子云相互重叠,缩短了离子间的距离 。
? 键型的过渡在性质上的表现,
最明显的是物质在水中 溶解度 的降低。
? 键型的过渡既缩短了离子间的距离,
往往也 减小 了晶体的 配位数 。
如,CdS的离子半径比约为 0.53,按半径比规则应属于 配位数
为 6的 NaCl型 晶体,实际上 CdS晶体却属于 配位数为 4的 ZnS
型 。其原因就在于 Cd2+和 S2-之间显著的相互极化作用。
( 二 ) 离子晶体 3 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3) 离子极化的影响因素
( a) 极化力 ——
离子相互极化时, 一种离子使邻近的异电荷离子极化 (变形 )
的能力叫 离子的极化力 。 以阳离子为主 。
( b) 变形性 ——
离子相互极化时, 一种离子在邻近的异电荷离子的作用下发
生变形的能力叫 离子的变形性, 可以用极化率定量地量度 。 以阴
离子为主 。
(二)离子晶体 3 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C) 离子的 极化力 和 离子的 变形性 都受到
三个因素的影响,离子半径
离子电荷
离子构型
3 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3) 离子极化的影响因素
离子类型 阳离子 阴离子
离子半径 r+ ↓→ 极化力 ↑ r- ↑→ 变形性 ↑
离子电荷 z+ ↑→ 极化力 ↑ z- ↑→ 变形性 ↑
离子构型 8电子构型极化力最小, 其
它构型极化力强 。
8电子构型变形性最小, 其它构型
变形性较大 。
离子势 φ ( z/r 2 ) ↑→ 极化力 ↑
(二)离子晶体 3 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实例:
变形性:
Si4+ < Al3+ < Mg2+ < Na+ < F - < O 2-;
F - < Cl- < Br- <I - ;
L i+ < Na+ < K + < Rb+ <C s+
二、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二)离子晶体
思考题,
1、“由于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离子在晶体中趋向
于紧密堆积方式”此话对否? NaCl型晶体离子配位数为 6,
立方 ZnS型晶体离子配位数仅为 4,这与上述的紧密堆积是
否矛盾?
2、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与离子晶体有无相似之处,比较金属原
子的三种基本堆积方式以及两种离子晶体( CsCl型,NaCl
型)的特征,它们的原子配位数分别为多少?
二、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二)离子晶体
课堂练习:
1,按离子极化作用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物质:
( 1) MgCl2 ( 2)NaCl ( 3) AlCl3 ( 4) SiCl4
2,指出下列离子中, 何者极化率最大 。
( 1) Na+ ( 2) I- ( 3) Rb+ ( 4) Cl-
(二)离子晶体
练习:
22,已知离子半径:Ca 2+ pm,Cs + 为 182 pm,S2- 为
184 pm,Br - 为 195 pm,从r + /r - 比值判断
CaS和CsBr晶体的正, 负离子配位数, 负离子堆积方式,
晶体的结构型式 。
28,解释下列各组中化合物间熔点的差别:
(1) BeO ( 2530 ℃ ), MgO ( 2800 ℃ ) ;
CaO ( 2570 ℃ ), SrO ( 2430 ℃ ),
BaO ( 1923 ℃ )
( 2 ) NaF ( 992 ℃ ), NaCl ( 800 ℃ ),
AgCl ( 455 ℃ )
( 3 ) CaCl 2 ( 782 ℃ ), ZnCl 2 ( 215 ℃ )
(4)FeCl 2 (672 ℃ ),FeCl 3 (282 ℃
第 2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二,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 一 ) 离子键理论
( 二 ) 离子晶体
二,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 二 ) 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形成的基本原理:
正负离子 借 离子键 吸引而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键 没有
饱和性和方向性
正负离子
采取 紧密 堆积的方式
正负离子大小不同
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由 r + /r - 比值决定,
二,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 二 ) 离子晶体
2,离子晶体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 ( 1) CsCl型晶体
( ( 2) NaCl型晶体
( 3) 立方 ZnS型晶体
( 二 ) 离子晶体 2,离子晶体 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 1) CsCl型晶体
晶 体
类 型
r +
/r -
正负离子
的配位数
负离子
堆积方式
正离子
填充方式
CsCl型 0.732
- 1
8, 8 简单立方堆积
( 顶点 ) =
8 × 1 /8 =1
立方体空隙
( 体心 ) =1
Cs
Cl
( 二 ) 离子晶体 2,离子晶体 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 2) NaCl型晶体
晶 体
类 型
r +
/r -
正负离子
的配位数
负离子
堆积方式
正离子
填充方式
NaCl型 0.414
- 0.732
6, 6 面心立方密堆积
( 面心 ) =
6X1/2=3
( 顶点 ) =
8 × 1 /8 =1
八面体空隙 ( 4)
( 体心 ) =1,
( 棱 ) =
12× 1/4=3
Na
Cl
(( 二 ) 离子晶体 2,离子晶体 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 3) 立方 ZnS型晶体
晶 体
类 型
r +
/r - 配位数
负离子
堆积方式
正离子
填充方式
立方
ZnS型
0.225
- 0.414
4, 4 面心立方密堆积
( 面心 ) =6× 1/2=3
( 顶点 ) =8 × 1 /8
=1
1/2四面体空隙
( 体内 ) =4
Zn
S
二,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 二 ) 离子晶体
3,离子极化作用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 1) 什么是离子极化?
由于正, 负离子核外都是电子云, 正负离子所产生的电场将
要相互吸引或排斥异性离子的电子云使其变形 。 这种在外电场作
用下电子云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 离子的极化 。
( 2)离子极化的后果
使正、负离子间的电子云发生了部分重叠,从而导致离子
键中带有部分共价键成分;当极化作用足够强时,则正离子完全
进入到负离子的电子云中而形成共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