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 空 题
1.文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属于 体系的文字。
2.汉字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 、 到 是古文字阶段,另一阶段是从 到 是今文字阶段。
3. 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著作。
4.六书指 、 、 、 、 、 。
5.人们一般把“六书”分为“四体二用”,“四体”指 。
6.用“广”作意符的字,其本义多与 有关,如“库”、“废”等。
7.《诗经·东山》:“制彼裳衣。”句中“制”是 的古字。
8. 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 代的文字。
9. 也叫正书、真书,始于汉末,一直通行到现在。
10.现代汉语以 词为主,古代汉语以 词为主。
11.古今词义的演变在词义范围上有 、 、
三种情况。
12.从造字方法看 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 和本义有密切关系。
13.通假字与本字如果今音不同,那么我们读古书时,一般按其 读音来读。
14.古人把声母的代表字叫 。
15.一般根据韵尾的不同将古音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入声韵是指 收尾的韵,阳声韵是指 收尾的韵。
16.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中,“是”的词性是 。
17.在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类型中,以 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则最为严格。
1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句中介词“以”后省略的名词性宾语是 。
19.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大都有条件,一是疑问句中 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中
作宾语;三是“之”“是”作为标志。
20.词的本义就是 。
21.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 。
22.在“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一句中,“侵”指 ,而“伐”是 。
23.通过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叫 。
24.传统注音中,用两个字的读音合拼成一个字的方法叫 。
25.“相”的本义是 ,如《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26.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有关指事的解释说:“指事者,
,上下是也。“
27.“走”的本义为 ;“城”的本义为 。
28.毛传、郑笺的“传”与“笺”各有特定的含义,“传”是阐明经义的,“笺”是 。
29.《说文解字》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
30.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其一是以 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 。
31.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这种古注称之为 或 。
32.在判断句“吾乃梁人也”中,“乃”的词性是 在句中作状语。
3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或称《左传》)和 、 。
34.我国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文言文,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 。
35.古文中,谦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尊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
36.古书注解的内容很丰富,包括 、 、串讲、句读、校勘、释事等。
37.从“欠”的字,如“歌”、“吹”、“歇”等,本义多与 有关。
38. 《毛诗正义》的单行大字下面有双行小字,这是注解,注解中没有“笺云”字样又无小圆圈冠首的是 。
39.三十六字母代表了 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40.《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中假借的定义是“ ,令长是也。”
41.中古四声中的上声,全浊的变成今天普通话的 。
42.中古注音方法主要有 、 、 、 ,有时还用叶音法。
43.汉字书体的演变一般来说经历了 、 、 、
、 五个阶段。
44.把有关某部古书的名家注解汇在一起,有时再加以自己的见解,这种注解类型一般称之为 。
45.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 被看作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46.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 ,它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47.古人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称作 。
48.《毛诗正义》中,单行大字下面的双行小字有时分为两部分,中间以带方括号的大“疏”字隔开,“疏”字后的双行小字是 。
49.《孟子·许行》:“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句中的
是 的异体字。
50.宋元人认为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可临时改读某些字的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 。
51. “六书”中不带任何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是 、 、
。
5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53.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54.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示 ,表示 ,表示 ,表示 。
55. 在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是 。
56. 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词。
57..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
58.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
59.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
60.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和 。
61.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则表示 。
62. “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63.“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然”和 “则”的连用。(填词性)
64.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 、 。
65.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 、 、 。
66.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 、 。
67.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 就可以构成否定判断。
68. 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要表示复数时,往往在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 ,表示“这些人”、“这批人”等意思。
69.被动句中的介词“于”的作用是 。
70.谦称和尊称从词性来说都是 词,相当于相应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71. 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72.鉴于秦是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转变期,所以以秦为分界,把汉字发展分为两阶段:一是秦以前文字,即 ;一是秦以后文字,即 。
7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时期的 。
74. 用“页”(xié)作意符的字,意义都与_________有关,如“颇”、“颜”、“顾”、“颈”等皆是。
7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76.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77.从词的音节构成来看,古代汉语的 占多数,而现代汉语的
占多数。
78.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分支: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 ;一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
79.“春秋三传”指的是 、 、 。
80.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示 ,表示 ,表示 ,表示 。
81.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其中最严格的是 。
82.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是 。
81.古代汉语里对代词的分类跟现代汉语一样,也分为 、 、
三类。
82.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词。
83.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
84.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
85.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
86.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和 。
87.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则表示 。
88.“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89.“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然”和 “则”的连用。(填词性)
90.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 、 。
91.我国古代从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起就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所谓的“ ”。
92.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 、 、 。
93.在古诗中,有很多后代读起来不和谐的地方,前人认为这些不和谐的字应该改读,这种改读法后来称为 。
94.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 、 。
95.即解释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解的注释体例称为 ,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是 。
96.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中,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称为 。
97.现在所说的六书一般采用的是 的次序, 的名称。
98.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 和 。
99.一般以秦为界把汉字分为 和 两个阶段。
100.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一是 。
101.文字学家主要通过 来辨别词的本义。
102.六书中讲造字法的是 ,讲用字法的
是 。
103.古代汉语书面语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 ,一是 。
104.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上的关系,可以分成四种形式,其中
和 是主要形式。
105.使动用法是用 的结构表达 的内容。
106.根据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可以将引申义分为 和 两类。
107.在“南冥者,天池也”这个句子中,“者”起 作用,而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个句子中,“者“字的作用是 。
108. 被动句中的介词“于”的作用是 。
109.谦称和尊称从词性来说都是 词,相当于相应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110.上古汉语中,“他”的意思是 ,“或”的意思是 。
111.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凝固结构,形成了一些习惯用法,“孰与”通常可以用来表示 ,意思相当于 ,而“如……何”则是
意思。
112.按照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五类是从梁顾野王的《 》开始的。
113.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 就可以构成否定判断。
114.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 ,另一类是 。
115.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要表示复数时,往往在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 ,表示“这些人”、“这批人”等意思。
116.顾炎武将先秦古韵分成 部,王力则分成 部。
117.凝固结构“何以……为”是 意思,“何如”是 意思。
118.即解释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解的注释体例叫作 。
119.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中,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称为 。
120.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 和 。
121.一般以秦为界把汉字分为 和 两个阶段。
122. 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
123.古代汉语可以划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 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一个是汉代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 ”。
12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 和 两种。
125.从现有材料来看,汉字体系大概形成于历史上的 代,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成批汉字是 。
126.探求词的本义需要借助于字形的分析,传统的分析字形的方法是以“ ”
为依据的。(六书)
127.形声字的声符用来表示字的 ,形符用来表示字的 。
128.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
129. 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则是今文字的正式开始。(古隶;汉隶)
130.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逐渐有了类似于表复数的“侪”、“等”、“曹”、“属”、“辈”等,黏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 ”等意思。
131.古人在对话中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代词,谦称都是 词或同词性的结构。
132.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 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 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133.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有
和 。
134.连词“且……且……”配合使用,表示 ,意思是 。
135.“狱”在先秦古汉语里表示_________的意思,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6. “亦”字的形体构造,在“六书”中属于__________。
137. “造”的本义是__________,如《战国策·齐策》:“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138.《山海经》:“其上有木焉,名日黄棘,……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其中“字”是_________的意思。
139. 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句中,“稍”的意思是_________。
140. “曾”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表示_________的意思,如《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141. 在《史记·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句中,“或”的词性是_________。
142. 在“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词是_________。
143. 在“公伐诸鄢”句中,“诸”是_________二字的合音。
144. 校勘古书的专门用语“脱”,指的是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_________。
145. 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下字同被切字在语音上的关系是_________。
146. “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è 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义时,则改读wù。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称作_________。
147. 如果五言律诗首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对句的平反格式应是_________。
148. 隶书最早产生于__________时代。149.“蜡(zhà)”的本义为虫蛆,现在却把它作为__________(là,写出繁体)的简体。150.《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句中“遗”与今义有别,是__________的意思。151.《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句中“习”的意思是__________,用的是它的__________义。152.古人作注也可以对前人的注进行补充订正,这种注一般叫做__________。如郑玄对《诗经》毛传就作过这样的补充订正。153.古往术语中,用来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那个术语是__________。154.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句中“去留”在修辞表达方式方面属于__________?155.中古韵书的代表是《切韵》,它是由隋代__________等编成的。156.在今体诗“仄仄仄平平”句式中,若按“一三五不论”之说将第三字“仄”换成“平”,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调,这就是__________,是今体诗的大忌。15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中“寻常”对“几度”,这种对仗一般叫做__________对。
158. 在说明假借字或古今通用字时,通常用的术语是“读曰”或“_____________?????????? ”。159.“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的修辞方式是?????????? ___________。160.“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其中“二毛”代指?????????? ___________。161.“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其中“坟典”代指?????????? _________。16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其中“舅夺母志”在语义上是表示________?????????? 的一种委婉说法163.阮元主编的《___________??????? 》,是古书训诂资料的汇编。164.清人___________??????? 所著《经传释词》,是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165.“中”字通常读为平声,在表示“符合”等意义时改读为去声,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叫作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