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交通调查的方法与技术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交通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 (1)对短期交通问题的对策,如自行车停车问题,地区交通问题,公共交通的票价和运行间隔 问题等等; (2)既往的调查费时、费工、需要巨额资金; (3)个人的意识调查,如新路或轻轨建成以后利用与否,票价提高之后利用与否等意识数据; (4)改变以往的调查方法,利用高新技术产品进行交通调查,即利用所谓的数据挖掘技术(data Prove technology)进行交通调查。 第二节 交通规划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展望 Pas(1990)提出动态分析的时代(the dynamic analysis era)的到来。那么,是何种原因 吸引众多学者致力于动态交通分析的研究呢?可以认为有以下几点: (1)将来的交通需求预测不仅仅为制定交通规划服务,而且要为制定交通管理规划服务。城市 交通拥挤、堵塞问题是严重的"城市病"之一,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供求两方面着眼,提 高交通容量和加强交通管理并举。作为交通拥挤对策和各种交通管理政策,诸如动态路径诱 导、弹性工作制、时差出勤等逐渐得到实施。那么,针对研究对象不同的交通特性,究竟应 该采取何种对策,该对策实施之后可能产生何种效果?其导入效果分析与评价,成了当务之急。 但是,拥挤、堵塞情况下的交通需要和交通流从本质上来说是非定常流。为了描述交通拥挤 的形成、成长、消失的机理,动态分析方法必不可少。 (2)近年,随帮电子计算机、信息通信网的发展和车辆检测器技术的进步,使得实时处理交通 成为可能。所以应用最新电子技术的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得到了开发。例如通过路车间通信 实现的路径诱导系统、提供旅行时间和拥挤状况的信息系统以及现代化信号控制管理系统等, 伴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逐渐进入实用阶段。因此,作为这些新系统的基础信息,把握 时时刻刻变动着的交通需要极为必要。 (3)从详细分析人的行动的立场出发,将包括交通在内的行动放在人的活动的大范围内,从时 间空间上进行把握的活动分析(activity-based analysis)、以多个时点的行动分析为基础的 系列数据分析(Pandandysis)等新的分析手法的研究逐渐开展了起来。另外,通过这些分析, 从人的行动可以看到的学习过程、习惯、对交通环境变化反应的滞后和阀值的存在等,这些 只有通过动态分析才能搞清楚。因此动态交通分析引起了研究者的更大关注。 (4)用1天的平均指标说明时时刻刻变化情况下的交通行动非常有局限性,也是导致偏差的原 因。所以过去用静态分析处理的问题,重新用动态分析加以处理,可以改善预测精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态交通分析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从时间角度,动态交通分析可 分为日变动特性分析(day-to-daydynamics)、l天中的时间变动特性分析(time-of-day dynamics)及实时动态特性分析(real time dynamics)三类。 最近十几年,关于动态交通需求、交通行动分析的研究花费了较大力气。但无论是从理 论、还是从实践上都还残存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1)关于出发时刻决定问题,将模型向多()D交通网的扩长和实用解法的开发是当务之急。 Vythoulkas以概率均衡为基础的出发时刻,径路同时选择问题在现在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应 该注意的是,他的模型采用的旅行费用为现在旅行费用。但是,从其它观点来构造此问题也 有可能。所以仍然有很多研究余地。另外,人的选择行动对他人的选择行动造成影响。在回 避交通拥挤方面,人们的选择行动互相具有竞争性。如果注意到这些问题,Nash均衡(利用 者均衡的特殊解)和避免最坏状态的观点出发,Minmax均衡为基础的出发时刻决定问题有新 的研究价值。不管哪个模型,出发时刻决定问题在一定的时候总是要同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综 合起来,建立起理论体系。 (2)关于动态交通量分配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在理论上的成果很显著。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以 及实际应用时面临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另外,为将动态交通量分配用于实际交通 网,开发更为有效的计算法也很重要。 (3)关于学习调整过程的模拟模型。如何构造所谓的学习调整模型。以实测的数据为基础进行 实证性研究很有必要。另外,从理论方面如果考虑日常通勤者需要量日身和处在交通环境没 有变化的话,以学习为基础的试行反复进行,最终将收敛到用户均衡状态。此外,有必要研 究Smith证明的保证向均衡解收敛的学习调整模型的构造。一般来说,也有必要弄清学习调 整模型的收敛性条件。 (4)动态交通行动分析还处于研究阶段,将来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今后,很值得从 理论和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5)分时间带的交通需求预测可以在城市圈水平上应用,同时我们习惯的四阶段预测方法也可 用此法,因而最具有实用性。作为今后课题,可以开发分时间带的四阶段预测法。 (6)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用研究也应广泛开展起来。探讨应用的可能性及模型与方法的 适用范围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