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57
8 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 1) 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
( 2) 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 3) 运营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各部分用
到的主要方法归纳在表 8 - 1 。
表 8 - 1 生态状况调查的主要方法
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
水生
生态
系统
陆生
生态
系统
景观
格局
土壤
含水
量
生态
脆弱
区
根系
深度
驳岸
侧渗
湿地
演替
规律
野外调查 、 测量法 v v v v v
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法 v v v
室内化验分析法 v
类比法 v ? v ?
生态机理分析法 v
遥感调查法 Ov v
文献调研法 Ov Ov Ov v v v
专家咨询法 Ov Ov Ov v v
模型验算法 v
注 : ? 为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 ; v为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 ; ?为运营
期生态影响预测采用的方法 。
8.1 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由于到目前为止 , 圆明园评价区域内防渗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 施工前水生生
态系统原状破坏 严重 , 因此 这部分内容 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收集 、 统计资料收集 、
专家调查咨询 、 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评价 , 见 表 8- 1。
8 生 态影响评价
158
8.1.1 自然环境状况
圆明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 , 它 连同颐和园 、 香山构成了北京市西北部重要的
生态廊道 。 圆明园内物种相当丰富 , 拥有北京地区绝大多数动植物类型 ; 园内生
态系统 结构复杂 , 拥有水 生 生态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地生态
系统等众多生态系统类型 , 不同生态系统内部拥有丰富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水平 ,
使得整个园区生态系统保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 整个园区内景观类型以水
域和绿地为主 , 景观结构较为稳定 , 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 为活动的 干扰 , 圆明园区域 的 生态状况也受到一定
的影响 , 园内物种多样性水平 、 生态系统状况和景观格局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水体下渗加速 , 由此引起的水面变小 、 湖泊干涸直接造成了
动植物 生境 的 缩小和物种的衰 退 。 人为在局部地区进行 的 绿地改造 、 河道改造也
使得绿地 和 水域景观的连通性发生了变化 , 并影响到物种的生存 、 迁移和生态系
统的稳定 。
8.1.2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 水生 植物 调查
圆明园水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都较为丰富 。 根据 1988- 1989 年 的 调查 结果 ,
圆明园有水生植物 19 科 33 种 , 湿生植物 13 科 41 种 , 共计 29 科 74 种 ( 两类植
物的科有三个重复 ), 占全部自生种数的 26%。 种类丰富的科 主要 有禾本科 ( 12
种 )、 莎草科 ( 12 种 )、 菊科 ( 5 种 )、 蓼科 ( 6 种 ), 四科共拥有 35 种 , 接近两
类植物总数的一半 。
水生 、 湿生植物中 , 习见种共有 23 种 , 能为鸟类提供栖息 环境 的有 12 种 ,
如挺水植物芦苇 、 香蒲 、 黑三棱 、 扁秆藨草 等 ; 这些植物植株高大 , 在有的池塘
中长成一片 , 能为水鸟营巢和隐蔽提供场所 。 浮水浮叶植物有荇菜 、 浮萍 、 紫萍 、
眼子菜 ; 沉水植物有苦草 、 菹草 ; 湿生植物有水芹 、 稗草 、 长芒稗 、 沼生蔊菜等
种类 , 也都 可 为 一些鸟类直接或间接地 提供食物 。
圆明园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湿地草丛群落 和 水生草本群落两种 。 湿地草丛群
落都分布在土壤潮湿的低洼地段 , 雨季时常浸水 , 主要种类包括小藜 、 看买娘 、
灰绿藜 、 锦毛酸模叶蓼 、 水芹 、 石龙芮 、 芦苇等 , 其中小藜和看买娘是优势种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59
水生草本群落分布较广 , 各大小池塘中均有分布 , 主要为芦苇 - 紫萍水生群落 ,
共有植物 20 科 36 种 , 重要种类包括芦苇 、 香蒲 、 黑三棱 、 扁杆麃草 、 稗 、 紫萍 、
浮萍 、 莕菜 、 菹草等 。 由于水层很浅 , 群落中沉水植物生长较差 , 种类 ( 5 种 )
和 植株数目少 ; 挺水植物比较发达 , 种类多 ( 24 种 ), 密度大 , 植株也高大 ( 常
达 2- 3m)。 优势种包括挺水植物层的芦苇 , 浮水浮叶植物层的紫萍 , 沉水植物
层的菹草 。
由于地下 水位 下降 , 水洼地减少 , 干燥 区 增多 , 原生植被开始发生演变 。 近
年来 , 由于严重缺水 、 水质污染等原因 , 圆明园大多数湖内水生植物种类已经随
着湖水的干涸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减少 。 例如泽泻 、 花蔺 、 金鱼藻 、 狐
尾藻 、 狸藻等种类 , 在 80 年代初期为常见种 , 但现在已经成为少见种了 。
2. 水生 动物 调查
圆明园内水系众多 , 两栖爬行类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 , 共有 6 科 12 种 ,
其中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 。 鱼类多为一些民间组织和圆明园管理处定期
放养的 常见种 , 如草鱼 、 鲤鱼等 。 然而 , 近年来随着水生 、 湿生植被的破坏和水
域面积的减小 , 动物的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 种类数量不断减少 , 鱼类更是随
着水域的消失而大量死亡 。
8.1.3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 陆生 植物 调查
20 世纪 60 年代调查数据显示 , 圆明园共有维管植物 62 科 320 种 , 1988-
1989 年的调查显示 , 维管植物有 73 科 299 种 。 在本地区的植物中 , 当时 绝大多
数为野生种 , 但人工栽培植物在逐渐增多 。 另外 , 除了 因空气污染没有地衣植物
以外 , 其它植物类群如藻类 、 菌类 、 苔藓等也都有分布 。 从表 8- 2 可以看出 ,
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 , 物种种类变化不大 , 60 年 代 以后人工种植植物有所增加 ,
但增加比例仍处于正常范围 。
圆明园地区的 陆生 植物是整个北京地区 植物区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种类复
杂 , 既有很多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留种类 ( 如构树 、 臭椿 、 栾树等 ), 也有从古
热带植物区的东南亚植物亚区等植物区系迁移来的种类 ( 如香椿 、 荆条 、 牛耳草
8 生 态影响评价
160
等 ) , 这些都是该地区的常见种 。 北京植物区系中的一些特有植物 , 如二月兰 、
猫眼草 、 元宝槭 、 班种草 、 泥胡菜等在圆明园地区 也 都有分布 。
本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包括人工林 、 天然次生林和灌草丛群落等 。 人工林主要
有油松林 、 加杨林 、 毛 白杨林 、 银白杨林 、 洋槐林和核桃林 ,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油松林和加杨林 ; 天然次生林共有植物 16 科 23 种 , 有发育较好的垂直群落结构 。
乔木层有元宝槭 、 构树 、 榆树 、 黑枣 、 臭椿等 ;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荆条 ; 草本层
的优势种为狗尾草 。 圆明园地区没有典型的灌丛 , 灌木种类 经常和草本种类共同
组成灌草丛 , 分布于圆明园区土壤干燥的地段 , 是本地区陆地群落中分布丛面积
较大 的植被类型 。 本地区的灌草丛主要为蒙蒿 - 早开堇菜灌草丛 , 该群落的植物
种类多 , 共 30 科 70 种 ; 群落分为上下两个亚层 , 上层的优势种为蒙蒿 , 下层优
势种是早开堇菜 , 其它重要种类有葎草 、 荆条 、 达乌里胡枝子 、 乌头叶蛇葡萄等 。
近年来 , 圆明园管理处每年都对圆明园的陆生乔木 、 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较
大量的人工种植 , 使得评价区域内陆生植物的种类 更 为丰富 。
表 8 - 2 圆明园陆生维管植物调查统计 ( 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88 - 1989 年 )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总计 植物
类型 调查年代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1960’ 2 2 3 5 58 313 62 320 陆生
植物 1988-1989 2 2 3 5 68 292 73 299
1960’ 2 2 0 0 54 285 56 287 陆地野生
植物 1988-1989 2 2 0 0 54 245 56 247
1960’ 0 0 3 5 10 27 13 32 陆生栽培
植物 1988-1989 0 0 3 5 24 47 27 52
2. 陆生 动物 调查
圆明园地 处 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的区系交错地带 , 从陆生脊椎动物分布看 ,
鸟类共 15 目 37 科 87 属 159 种 , 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 46.4%。 圆明园的鸟类
数量在北京市平原地区是很丰富的 , 水禽种类较多 , 但均为旅鸟 ( 73 种 ) , 占园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1
内鸟类种数的 45.9%, 接近园内留鸟和 夏侯鸟的总数 。 圆明园鸟类分布不均匀 ,
圆明园东部 、 中部是修整后开放的游览区 , 鸟类相对较少 ; 多数鸟 类 集中在未修
整的后湖和万方安等一带非开放游览区 。 圆明园 内 兽类 共 有 12 种 , 约占北京地
区兽类种类的 26.6%, 兽类的种类和平原地区差异不大 , 只是黑线姬鼠占优势 。
8.1.4 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1. 主要景观类型
圆明园区域内景观类型主要有水体景观 、 绿地景观 、 人工建筑与遗迹景观以
及裸地 ( 空地 ) 景观 , 其中对生态系统作用较为显著的是湖泊 、 河道等 水域和林
地 、 草地 等 绿地景观 。 通过对 1996 年 、 2004 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 得到圆明园
防渗工程施工前的景观分布情况 , 见图 8- 1、 8- 2。 可以看出绿地景观和水域
景观涵盖整个评价区域的大部分面积 , 为主要的景观类型 ; 人工建筑景观主要有
道路 、 遗迹 、 居民地等 ; 裸地景观包括已经干涸的湖床 、 建筑空地以及未利用地
等 。 同时 , 从 1996 年到 2004 年各景观类型分布以及面积比例均有一定的变化 。
下面着重对维持 自然 生态状况较好的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进行评价 。
1) 水域景观
水域景观是圆明园内主要景观类型之一 , 在园区内以湖泊 、 河道等形式存在 。
从景观格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 , 圆明园评价区域内广泛分布 着 大面积水域 。 不 仅
创造了舒适的视觉环境和休憩场所 , 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 , 同时水
体的循环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和水文状况 。
对 1996 年和 2004 年景观格局分布数据进行统计 , 可以得出不同时期评价区
域内水域景观的分布面积比例 、 景观的斑块数量 、 斑块规模以及景观的动态变化
状况 , 如 表 8- 3 所示 。 统计结果显示 , 评价区域 1996 年的水域面积为 671610m2,
占整个评价区域 ( 2074649m2) 的 32.4%。 水体在评价区域内分布广泛 , 园区内
湖泊 、 河道等水域体系内均有水分布 , 景观斑块数量较多 。 但近年来由于北京市
连年 干旱少雨 , 地表水水量补给不足 , 使得许多湖泊出现了干涸的状况 , 2004
年水域景观面积 的比例下降到 24.3%。 同时许多小的水面已经消失成为 干旱 地 。
长春园地区湖泊因为缺水而 部分 干涸 , 总面积达 145082m2, 占 1996 年评价区域
8 生 态影响评价
162
水面面积的 21.6%。 大面积的水域消失 使得 许多水生动植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
地 , 生态系统也受到很大 的 影响 。
图 8 - 1 1996 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表 8 - 3 1996 年与 2004 年水域景观状况
年份 水域状况 水域 面积 ( m2) 占评价区比 例 ( % ) 斑块数 ( 个 ) 斑块平均面 积 ( m2)
1996 年 湖泊 、 河道 671610 32.4 70 9594
湖泊 、 河道 503557 24.3 33 15259
2004 年 无水湖区 ( 位
于长春园 )
145082 7.0 5 29014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3
图 8 - 2 2004 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圆明园区在施工前 ( 以 2004 年 5 月景观分布为参考 ) 的水域主要分布在中
东部地区 , 见表 8- 4, 其中包括位于绮春园的澄心堂景区 、 鉴碧亭景区 、 天心
水面景区 、 晨诗应律景区和风麟洲景区 ; 位于长春园的得全阁景区 、 思咏斋景区
和海岳开襟景区 ; 位于圆明园的福海 、 大船坞和方壶胜境景区 。 湖泊是圆明园区
的主要水体形式 , 园区内最大的湖泊为福海 , 面积为 262501m2, 其余的湖泊面
积相对较小 , 但面积均超过了 1000m2。 大范围的水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
栖息地 , 并且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2) 绿地景观
绿地景观 在 圆明园广泛分布 。 1996 年评价区域中绿地面积为 1046000m2; 而
在 2004 年总面积为 1064102m2, 较 1996 年增加了 18102m2。 评价区域内绿地景
观按植被结构可以分为林 、 灌 、 草综合绿地 , 林地 以 及灌草地三类 , 各类绿地类
型的面积和景观斑块数统计如表 8- 5 所示 。 1996 年至 2004 年评价区域绿地总
8 生 态影响评价
164
面积增加 , 而 各类绿地斑块数量则有少量减少趋势 , 这反映出 近 年来绿地之间不
断融合衔接 , 许多小的绿地斑块合并和发展成为较大面积斑块 。 同时 , 由于一些
湖泊长期干涸 , 许多陆生植物开始生长 , 使原本是湖盆的区域自然演替成了绿地 。
表 8 - 4 园区内 2004 年水域分布情况
湖号 面积 ( m2) 备注 湖号 面积 ( m2) 备注
1# 23214 澄心堂 19# 5293 大船坞
5# 30868 晨诗应律 20# 9950 方壶胜境
6# 6872 天心水面 20A# 5023 方壶胜境
6A# 1713 天心水面 25# 53961 海岳开襟
7# 36159 风麟洲 26# 24652 思咏斋
8# 15612 鉴碧亭 26A# 7344 得全阁
10# 262501 福海
表 8 - 5 1996 年与 2004 年评价区域不同类型绿地景观的规模
年份 绿地类型 绿地 面积 ( m2) 绿地比例 ( % ) 斑块数 ( 个 ) 平均斑块面积 ( m2)
林灌草综合 970157 46.8 321 3022
乔木绿地 16324 0.8 85 192 1996
灌草地 59057 28.5 143 412
林灌草综合 966111 46.6 290 3331
乔木绿地 15670 0.8 78 200 2004
灌草地 82320 39.7 132 623
2. 景观格局 和连通性分析
斑块格局 : 根据 2004 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 , 得出施工前主要景观类型的斑
块数量 、 斑块规模 、 斑块形状水平 、 斑块周长面积比等斑块格局情况 , 见表 8-
6 所示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5
表 8 - 6 评价区域的主要景观斑块规模以及形状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 斑块数 平均斑块面积 ( m2) 平均周长 ( m) 周长 /面积 形状指数
绿地 500 2128 190.2 0.089 1.425
水域 33 15295 543 0.027 1.952
建筑和空地 1306 305.7 76.4 0.250 1.446
根据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 评价区域内建筑物和空地斑块数量最多 , 平均斑块
面积也最小 , 景观破碎 。 水域景观的斑块数量 最 少 , 平均斑块面积在 1.5 公顷以
上 , 反映出大面积的水面连续分布的现状 。 绿地景观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居中 ,
相对于建筑和空地景观来说 , 斑块的整体性较好 。
评价区域内水体斑块最为接近圆形 , 其周长与面积的比值 也 最小 ; 绿地和建
筑 ( 空地 ) 形状指数分别为 1.425 和 1.446, 说明其形状都比较复杂 , 但由于绿
地斑块面积很大 , 其周长与面积的比例要低于建筑和空地景观 。
评价区域中的水域周长面积比值最小 , 说明其核心区域相对面积较大 , 边缘
区域则较小 。 建筑和空地景观周长与面积比值较高 , 反映其边缘区域面积比值较
大 , 核心区域面积相对较少 , 并且有些地方基本上全部是边缘区域 。 绿地景观的
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比例居中 。
基质评定 : 通过 景观 的 优势度分析得出 了 评价区域中不同景观类型的优势度
和分布水平 , 见表 8- 7。 可以看出 , 整个评价区域内绿地景观优势度值较高 ,
其次 为建筑和空地 , 水域则最低 , 由此可以确定绿地可以看作整个评价区域景观
的基质 。
表 8 - 7 评价区域主要景观优势度相关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 斑块密度 景观比例 优势度值
绿地 0.27 0.50 0.3175
水域 0.01 0.31 0.1575
建筑和空地 0.71 0.19 0.2725
水域景观 连通性 : 近年的干旱使圆明园东部地区部分湖泊干涸 , 水域面积减
小 。 但在人工维持的情况下 , 2004 年 湖泊水面之间仍有河道连接 , 并且各个河
8 生 态影响评价
166
道之间仍然保存了流动的水体 , 从而保证了园区内湖泊水域 、 河道水域之间的连
通性 , 整个水面是一个连通的水域整体 , 这保证了局部地区水体的流动性和各湖
区之间的连通性 , 见图 8- 3。
图 8 - 3 评价区域施工前景观连通性状况
绿地景观 连通性 : 选取绿地斑块周长 、 面积等参数对绿地景观的连通性进行
评价 , 得到园区内不同区域绿地斑块的景观连通性等级 如 图 8- 3 所示 。 园区内
大部分绿地围绕湖泊和建筑分布 , 并且绿地斑块之间连接较为紧密 , 使得绿地 景
观连通性较好 。 大面积绿地分布在湖泊 、 裸地之间 , 形成了纵横相通的绿地廊道 ,
这些都有利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迁移 。
8.1.5 施工前 生态 与环境敏感问题
( 1) 湖水渗漏加剧 : 圆明园 座落在古河道砂砾层上 , 湖底渗漏严重 。 1999
年以前 , 一般 补水 3- 5 次 , 平均水 深 基本能保持 1.5 米 。 2000 年以后 , 由于 补
水量减少 , 渗漏量加大 , 湖内无法 保持 应有的水深 。
( 2) 生物多样性减少 : 2000 年后 , 由于水源 短缺 和湖水渗漏 , 园内湖 水 干
枯时间最长达每年七个月 , 严重威胁圆明园的整个水生 生态 系统 。 缺水导致水生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7
植物 、 鱼类 、 蚌类等大量死亡 ; 白鹭 、 野鸭等水鸟亦失去了繁衍栖息地 。 生态环
境 逐年恶化 ,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 2002 年冬季圆明园 湖 底干枯 , 曾发生湖内
近 7 万斤 ( 养殖 ) 鱼类死亡 的 现象 , 见 图 8- 4。 长春园荷花区水生植物 ( 特别
是荷花 ) 生长期缩短 , 出现大面积枯萎情况 , 见图 8- 5。 绮春园也 有类似情况
发生 。
( 3) 水质污染和水华现象时有发生 : 圆明园供水渠道为京密饮水渠 经 万泉
河 入 圆明园 。 万泉河河道 污染严重 , 再加上 圆明 园内的水系处于封闭状态 , 缺乏
流动 , 导致 水华现象 发生 , 见图 8- 6 和 8- 7。 2000 年以后 , 由于水质污染以及
水量减少 , 几乎每年夏季都出现严重的水华现象 。
( 4) 湖盆沙化现象严重 : 由于北京多风 , 圆明园内的 沙质 湖底因缺水干枯
而暴露 , 易形成沙源 。 近年来 , 长期的缺水使得湖底 、 河道内的表层细土 遭受侵
蚀 , 土壤沙化现象严重 , 见图 8- 8 和 8- 9。 在这些沙化地区 , 水生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 , 湿生植物无法生长 , 进而向耐旱生境演替 。 如果继续长期缺水 , 圆明园
必然遵循自然规律 , 依照 “湿生 - 旱生 ”的路线演化 , 优美的水景将不复存在 。
8.1.6 施工前生态影响评价小结
? 圆明园区域连同颐和园 、 香山构成了北京市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廊道 。
? 水生生态系统有湿地草丛群落和水生草本群落 , 其中有水生和湿生植物共计
29 科 74 种 ; 两栖爬行类动物 6 科 12 种 ; 水禽种类比较丰富 , 但均为旅鸟 。
? 陆生生态系统有人工林 、 天然次生林 、 灌草丛群落 , 其中维管束植物共 73
科 299 种 , 绝大多数为野生种 ; 鸟类共 15 目 37 科 87 属 159 种 , 占北京地
区鸟类的 46.4%; 兽类 12 种 , 约占北京地区兽类的 26.6% 。
? 整个园区内 , 绿地和水域 为主要景观类型 , 景观连通性很高 。
? 湖盆沙化 、 湖水渗漏加剧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水质污染 、 水华频发是圆明园
所 面临的严重生态与环境问题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68
图 8 - 4 福海缺水致使鱼类死亡 图 8 - 5 长春园缺水致使水生植物枯萎
( 2002 年 ) ( 2002 年 10 月 )
图 8 - 6 绮春园 单孔石桥水华 图 8 - 7 小南园水污染状况
( 200 3 年 ) ( 200 3 )
图 8 - 8 长春园缺水使湖底干涸 图 8 - 9 绮春园涵起秋馆干涸
8.2 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同 , 本次环评 工作开展时 防渗工程已经大部
分实施完成 。 因此 , 对施工期到目前为止的生态状况也进行了调查 , 调查方法参
见表 8- 1。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9
8.2.1 水生生态系统 调查与评价
在项目施工期 , 施工 严重 破坏了圆明园内 的 湖泊 水生 生态系 统 , 湖泊无水 ,
湖底沉积物翻动 , 除底泥中种子之外 , 几乎彻底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 可见 , 原
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未对施工期的水生生态系统实施有计划的保护措施 。
8.2.2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 与评价
选择了三 个代表性类型实施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 : ① 铺膜并蓄水一年 湖区 ( 26
# 湖 ) 的周边陆地 ; ② 本次施工 铺膜 区的 周边陆地 ; ③ 未铺膜 区 周边陆地 ( 22
# 湖 、 6A# 湖等 )。 调查布点见图 8- 10。
调查点
图 8 - 10 圆明园陆生生 态系统调查样带和样方位置
样方
样带
8 生 态影响评价
170
1. 陆生 植物调查 与评价
1) 植物物种
圆明园有维管植物 70 科 293 种 , 其中野生种类 50 科 219 种 , 栽培植物 33
科 72 种 , 详见表 8- 8。 本次调查由于受时间限制 , 一些夏秋季的物种尚未出苗 ,
因此 , 所列结果不能代表全年所有物种 。
调查中 可以看到部分 湖区 周边有 个别典型的湿生种类 , 如芦苇 、 石龙芮 、 绵
毛酸膜叶蓼 , 但很多偏湿性莎草类植物都没有 发现 , 表明缺少适宜这些 莎草类植
物 生长的湿生环境 。
表 8 - 8 圆明园陆生维管植物调查统计 ( 2005 年 )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总计
植物类型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陆生植物 1 1 4 8 65 284 70 293
陆地野生植物 1 1 0 0 49 218 50 219
陆生栽培植物 0 0 4 8 29 64 33 72
注 : 所有种的统计包括种以下单位
2) 植被类型
陆 生 植被可以分为人工林 、 人工草地 、 天然次生林和灌草丛 。 人工林绝大多
数乔 、 灌木是人工种植的 , 分布于不同湖区 , 主要有油松林 、 加拿大林 、 毛白杨
林 、 银白杨林 、 刺槐林 、 杜仲林 、 金银木林 ,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 圆明
园内自然林已基本为人工林所取代 ; 人工草地主要 是由 草地早熟 禾 、 野牛草 、 长
芒草 、 二月兰构成 , 前两者都分布于湖边 , 后两者多种植于湖边小山丘上 ; 天然
次生林除了在 17# 湖边遗留了一小块被砍伐的酸枣 - 构树林外 , 其他天然乔灌
木均零星散生于东区和西区中 ; 天然灌草丛在人工林 和 天然林下 都有 存在 , 这些
草本群落受上层人工林的影响 , 实际为人工 - 自然 植物 混合群落 。
3) 陆生 植物 生物量
通过对 圆明园环评区域内 所 进行 的 52 个 1m×1m 的草本植物样方生物量调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71
查 , 得到的 结果表明平均 干重生物量约为 400g/m2。 圆明园现有的灌草地占地面
积 82320m2, 其中 70% 为草本植物 , 由此得到 整个圆明园环评区 现有草本植物 干
重生物量约为 23300kg。
4) 人工绿地种植情况
圆明园环评区域内的大部分绿地主要靠人工种植和养护 , 每年都选择大量乔
木 、 灌木 、 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人工种植 , 近几年人工种植情况见表 8- 9 所示 。
表 8 - 9 历年人工种植情况 ( 株 )
乔木 灌木
年份
常绿 落叶 常绿 落叶
藤本植
物
草本植物
( 草坪 ㎡ )
其他
1995 821 462 2370 1576 2100 6800( 5200) 丝瓜 400m
1996 382 326 1000 1352 — — 竹 11000
1997 8 333 200 343 1932 170000( 3000)
1998 7925 2672 13550 2000 — ( 7920)
1999 1210 234 3302 65 — 104500( 3900)
2000 1106 175 1750 90 150 65040( 7040)
2001 710 340 173 920 — 36680( 10060)
2002 798 797 1644 2225 6138 24178( 10096)
2003 156 533 — 625 1350 6700( 4889)
2004 1031 540 1900 11464 — 127006( 46418)
2. 陆生动物调查与评价
1) 脊椎动物
圆明园脊椎动物有 4 纲 15 目 18 科 42 种 , 其中鸟纲共 12 目 38 种 。 在 26#
湖周围 , 观察到部分水鸟 , 如小 䴙䴘 等已经开始筑巢繁殖 , 一对绿头鸭则已经成
功孵出 6 只小鸭 。 另外 , 调查中 , 还 观测到了 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 金线蛙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72
2) 大型无脊椎动物
圆明园大型无脊椎动物共计 3 门 5 纲 11 目 , 见表 8- 10。 不同时段 通过 昆
虫灯诱 调查 的 结果如表 8- 11 所示 。
3) 土栖生物调查
圆明园地区大 、 中型土栖无脊椎动物分属 3 门 7 纲 7 目 , 见表 8- 12。
表 8 - 10 主要无脊椎动物物种类型
离岸 0- 5m 离岸 5- 10m 离岸 10- 30m
物种
总计 比例 ( %) 总计 比例 ( %) 总计 比例 ( %)
多度
蚯蚓 2 1.64 12 13.48 0 0.00 ++
腹足纲 15 12.30 21 23.60 24 32.00 +++
蜘蛛 7 5.74 2 2.25 10 13.33 ++
等足目 1 0.82 10 11.24 15 20.00 ++
马陆 0 0.00 7 7.87 2 2.67 ++
鞘翅目 A 9 7.38 6 6.74 0 0.00 ++
鞘翅目 L 34 27.87 11 12.36 10 13.33 +++
鳞翅目 L 2 1.64 1 1.12 0 0.00 +
蚂蚁 36 29.51 14 15.73 14 18.67 +++
双翅目 L 15 12.30 0 0.00 0 0.00 ++
直翅目 1 0.82 3 3.37 0 0.00 ++
半翅目 0 0.00 1 1.12 0 0.00 +
待定物 0 0.00 1 1.12 0 0.00 +
合计 122 100 89 100 75 100
表 8 - 11 不同时段灯诱 的 昆虫种类与数量变化
鳞翅目 脉翅目 时 段
种类 苹果烟尺蠖 种类 大草蛉数量
5.18 21: 00 16 4 1 57
5.18 24: 00 18 6 1 68
5.19 21: 00 12 3 1 23
5.19 24: 00 11 2 1 28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73
表 8 - 12 不同生境下优势 、 常见 、 一般 、 少见土栖生物类群分析
物种 干涸湖滨 湿地 山丘
蚯蚓 ++ ++
腹足纲 +++* +++ +
蜘蛛 ++ ++
等足目 + +
倍足纲 + ++
唇足纲 +
鳞翅目 +
半翅目
鞘翅目 + + +
直翅目 +
膜翅目 ++ + +++
双翅目 ++
鳞翅目幼虫 + +
鞘翅目幼虫 +++ +++ ++
双翅目幼虫 + +
从表 8- 12 可以看出 , 各高级生态分类群 ( 纲 、 目 ) 在三个区域的优势程度
类似 。 山丘区域土栖性分布种类最多 , 数量也较另外两处略多 , 这可能 与 山丘 人
为干扰少 , 而湖滨 带干扰多有关 。 处于 优势地位 土栖动物为 鞘翅目幼虫 ( 主要由
金龟 虫 科 、 扣甲科和埋 葬甲科幼虫构成 ) 和膜翅目 ( 主要是蚂蚁 ); 腹足纲在近
水湿地为优势种 , 林间也有分布 , 但是在干涸湖岸多为已死亡的外壳 , 其 曾在湖
泊底泥 中 大量分布 , 但 因底泥干燥化而 大量死亡 。
不同生境类型土栖生物群落的相似性计算结果见表 8- 13。 可以看出 , 三者
的相似性均不大 , 但干涸湖滨与山丘的相似性相对较大 。 湿地周围对土栖性动物
的影响多在于含水 量 , 因此在湿地周围过高的含水 量 导致蚯蚓等对土壤含水量敏
感的土栖动物未见分布 , 造成相似性的降低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74
表 8 - 13 不同生境类型土栖生物群落的相似性
生境类型 湿地 干涸湖滨 山丘
湿地 - 0.250 0.217
干涸湖滨 0.250 - 0.303
山 丘 0.217 0.303 -
对离岸不同距离区域的 大中型土栖无脊椎动物类型 进行了调查 , 利用香农 —
列维公式计算得土栖动物多样性 指数如 表 8- 14 所示 。 由表可知 , 土栖生物 多样
性指数与湖岸距离 并无 相关 关系 。 分析其原因 , 一方面湖滨地区人为干扰比较严
重 , 生物存在的数量和种类受到影响 ; 另一方面湖滨地区的坡地存在大量含有巴
蜗牛科的软体动物外壳 , 这是 底泥 堆放与坡地上 所形成 , 因此 , 也对坡地原有物
种的多样性产生了 一定 的影响 。
表 8 - 14 距湖岸不同距离 地区土栖生物多样性
离岸距离 0- 5m 5- 10m 10- 30m
多样性指数 1.801 2.319 1.634
不同 深度 土栖动物分布 情况见表 8- 15。 可以看出 , 在 种类 数 和 个体数方面 ,
L2 层 ( 0- 10cm) 均多于 L3 层 ( 10- 20cm), 多于 L4 层 ( 20- 30cm), 这 一规
律与 大多数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有明显的表聚性有关 。 圆明园地区土栖动物垂直
分布基本遵循如下规律 : 从地表向下 , 随着深度的增加 , 土栖动物逐渐减少 。 不
同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状况也不尽相同 , 以蚯蚓类和蜘蛛类表聚现象最
为明显 。 L4 层绝大部分为 干燥硬化的土壤或建筑 废渣 , 几乎没有土栖动物分布 。
表 8 - 15 不同土层土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 垂直结构分析 )
湖岸 0- 5m 湖岸 5- 10m 湖岸 10- 30m 山丘 湿地 土壤层
种类 个体 种类 个体 种类 个体 种类 个体 种类 个体
L2 8 111 7 67 6 65 13 115 5 41
L3 4 9 4 13 3 9 6 27 1 8
L4 1 2 1 5 0 0 1 15 0 0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75
3. 圆明园内古树调查
据考证和调查 , 圆明园现存和仅存的 26 棵 古树 均 集中分布在正觉寺中 。 正
觉寺归属圆 明园 , 曾为长征锅炉厂使用 , 2001 年底该厂搬迁 , 现由北京市文物
局接管修缮 , 本次调查的 情况统计如表 8- 16 所示 。
由于这些古树主要为侧柏 、 圆柏和国槐 , 根据习性 , 侧柏属于浅根性树种 ,
根系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 0- 90cm处 , 圆柏属于忌水湿物种 , 国槐虽然喜湿润 ,
但适应干旱的能力较强 , 同时就目前地下水位已经较深的情况来看 , 工程 对 古树
的 影响不大 , 要有效地保护这些古树 , 最重要的措施是 多进行人工除虫 、 浇水的
管理 。
表 8 - 16 圆明园古树统计表
编号 树种名称 编号 树种名称
A04158 圆柏 B19915 圆柏
A04171 圆柏 B19916 柏属 2
A04173 国槐 B19948 圆柏
B19889 侧柏 B19949 未见
B19891 侧柏 B19956 圆柏 3
B19893 侧柏 B19964 侧柏
B19896 未见 1 B19966 未见
B19897 未见 1 B19993 侧柏
B19902 侧柏 B19996 圆柏
B19912 圆柏 B19997 侧柏
注 : 1. 未找到对应的树木 , 据记载为国槐 , 寺中恰有 2 棵国槐无号牌 , 疑为号牌丢失 。
2. 已枯死 , 不能鉴定到种 。
3. 圆明园原记录中没有 , 记录中 B19965 未找到 , 疑为记录 时 将两号混淆 。
8.2.3 生态 敏感点 : 珍稀濒危物种调查
将 通过本次 调查 和以往历史上调查得 到 的 圆明园评价区域内的物种与 《 中国
物种 红色目录 》 进行 核查 , 结果显示圆明园区域 并 无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 , 没有
珍稀濒危物种方面的生态敏感点 。
调查中发现部分较常见的物种被列为 易危 、 近危物种 , 详见表 8- 17。
8 生 态影响评价
176
表 8 - 17 圆明园内易危 、 近危物种调查
濒危程度评价标准 物种
IUCN 红色名录 2003 评估标准
侧柏 低危 /接近受危
玉兰 易危
杜 仲 低危 /接近受危 易危
玫瑰 易危
黄檗 数据缺乏 易危
元宝槭 ( 平基槭 ) 近危
鸳鸯 近危 , 几近符合易危
喜鹊 近危 , 几近符合易危
( 树 ) 麻雀 近危 , 几近符合易危
8.2.4 生态敏感点 : 生态脆弱区域调查
1. 生态脆弱 带及其 分布
评价区 生态 脆弱 带包括水陆交错地带 、 重要水域廊道和现存遗址区域 , 其分
别如图 8- 13 和表 8- 18 所示 。
图 8 - 1 3 圆明园生态脆弱区分布图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77
评价区各 景观类型相互连接 、 交替分布 , 在景观交错地区以及景观斑块边缘
会形成生态脆弱地带 , 尤其是水陆交错地带 ; 连接 湖泊间的河道等狭窄水域对维
持 湖泊 连通 和 水体 流动 相当重要 , 它们 容易受到水量减少 、 水面缩小等因素的影
响而发生干涸 , 其生态条件脆弱 ; 同时 , 评价区域内拥有相当数量的文物遗迹 ,
属于这一区域的敏感景观 , 其 生态状况也较为脆弱 , 需要对其周边环境 , 包括自
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加以适当的保护 。
生态脆弱区域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后很容易 发生 变化 , 防渗工程施工对它
们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 , 因此 需要合理的保护和改善 。 为此在评价过程中分别对
水陆交错的景观边缘地带 和 连通湖泊斑块的河道地区进行生态脆弱区域分析 。 文
物遗迹 问题将在第 9 章专题论述 。
表 8 - 18 生态脆弱区域 统计
区域类型 子区域 斑块数 总面积 ( m2) 平均斑块面积 ( m2)
水域周边陆地 38 112207 2592.8 水陆交错地带
近岸水域 38 53506 1408.1
重要水域廊道 重要水域廊道 15 24232 1615.5
现存遗址区域 现存遗址区域 80 131813 1647
统 计 171 321758 1881.6
2. 水陆交错地带
评价过程中将水域周边 5m 范围的陆地和岸边 2.5m 的水域地带作为受影响
变化较大的生态脆弱地带 。 根据分析可以得到整个评 价区域内水陆景观交错脆弱
地带 约 为 165700m2, 其水域周边陆地为 112200m2, 近岸水域为 53500m2。 脆弱
区域可以分为 76 个景观斑块 , 其平均板块面积为 2180m2。
作为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 , 水陆交错地带往往同时具有水域景观和陆地景
观的特征 , 并且生态系统功能更为复杂 , 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 同时这一区域又容
易受到外界影响 , 包括陆地后退 , 水面缩小等变化都会首先影响到这一地区 , 使
得这一区域生态状况相对较为脆弱 , 需要进行适当的人工维护与改善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78
3. 重要水域廊道
评价区中大面积水体之间都有相对较为狭窄的河道连通 , 河道保障了水域景
观的连通性 , 维持了各个湖泊之间的物质 、 能量和物种交换 。 同时由于河道的面
积相对很小 , 并且与陆地接触边界相对较长 , 河道斑块的周长与面积比值较大 ,
河道边缘区域面积比例很大 , 使其比较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 , 并且容易
发生改变 , 需要适当的加以维持以保证其连通功能 。
评价区内共有 15 个水域廊道斑块 , 平均斑块面积为 1616m2, 相对于湖泊等
大面积水体斑块来说 , 这些区域面积很小 , 水面减小往往使得这些地区率先干涸 ,
因此需要适当加以维持 。
8.2.5 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评价区在施工 期的 主要景观类型 与规模 见 表 8- 19。 防渗工程对湖泊水体 实
施 排干 , 对园区内的水域 、 绿地等景观造成 了 相当程度的影响 。
表 8 - 1 9 施工期主要景观类型及规模
景观类型 子类型
总面积
( m2)
斑块数
( 个 )
平均斑块面积
( m2)
水域景观 水域 31996 1 31996
林灌草综合 966111 290 3331
林地 15670 78 200 绿地景观
灌草地 82320 132 623
干涸湖区 616643 32 16666
空地
建筑与空地 399244 1305 305.7
1. 水域景观
由 于 施工 疏干了 绝大多数湖区 , 水 域景观大为减少 , 见图 8- 11。 仅有长春
园区的 26# 湖还保存少量水面 , 其水域景观面积约 3 公顷 , 能够维持少量的水
生植物 、 动物生存 。 其它的湖泊均处于干涸状态 , 失去了原有的水体景观功能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79
与 2004 年施工前 对比可知 , 施工过程对水域景观的影响十分严重 。 对原有湖泊
中的大部分生物造成了灭绝性的影响 。 排干湖泊使域内水体景观斑块数量从 2004
年的 33 块 减少到 仅 1 块 , 斑块形状单一 。
施工过程 隔断了 水域景观的连通性 , 失去了流动的水体 , 不再拥有原水域的
功能 。 仅有的 2 个湖泊通过水道连接在一起 , 可以实现一定的 物质 、 能源和物种
交流 , 但相当有限的水域面积和水域分布范围无法实现整个园区评价区域内水 体
的连通 。
2. 绿地景观
施工对 绿地景观影响不大 。 园区内大多数绿地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状态 , 并且
功能上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 由于施工过程中本着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绿地不受影
响的原则 , 并且绿地景观大部分都处于人工维持状态 , 所以防渗工程的进行以及
由此引起的水域景观变化并没有给绿地景观造成太大破坏 。
图 8 - 11 施工过程中评价区域 景观 分布
8 生 态影响评价
180
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基本上保持了施工前的 状态 , 使得园区内陆生生态系统之
间仍然保持 着 正常的物质 、 能量和物种交流 , 生物可以在连通性较高的绿地景观
斑块之间迁移 , 可见 , 施工对绿地系统连贯性基本未产生生态影响 。
8.2.6 土壤含水 量 调查 与 评价
1. 圆明园内 土壤含水量分布
为了评价 陆地土壤含水量状况 , 对整个评价区 实施了 土壤含水 率 调查 , 参见
图 6- 9~ 6- 12。 监测结果显示 , 各区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 率 不同 。 在 15cm 深度
土层中 , 福海区域土壤含水 率 较低 , 已经低于植物枯萎湿度 ( 含水量低于 0.1) ,
需要采取地面浇灌等措施 , 以保证浅根植物 ( 主要为草本植物 ) 正常生长 ; 其它
地区土壤含水 率基本 能够维持陆地浅根植物正常生长 。 在 30cm、 60cm、 90cm
深度土层中 , 均 表明 长春园东部 、 绮春园东南部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枯萎湿度 ,
在没有人工浇灌的情况下 , 这些区域的中等深度根系植物 ( 低矮灌木 , 主根型草
本植物 ) 会因为缺少水分而不能正常生长 。 在 120cm 深的土层中 , 园区内大部
分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高 , 对植物生长不会造成影响 。
2. 26# 湖离岸不同距离土壤含水量变化
为了调查防渗工程对湖岸植被的影响程度 , 对已铺膜并 蓄水的 26# 湖岸边
0.5~ 6.5m 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 。 根据湖岸植被分布的特点 , 采样共
在五个地点进行 : 1# 和 2# 分布在北岸 , 植被为杨树 ; 3# 和 4# 分布在南岸 ,
植被为柳树 ; 5# 也分布在北岸 , 为杂草覆盖 。 在每个采样点 , 距湖岸不同距离
取 4~ 5 个土壤剖面 , 取样深度分别为 20~ 40cm、 40~ 60cm、 60~ 80cm和 80~
110cm。 另外 , 作为对照 , 还在完全干涸的 29# 湖边的柳树下采集了剖面土样 ,
土壤 含水率变化如图 8- 12 所示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81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5 1 1.5 2.5 3.5 4.5 5.5 6.5 对照
离岸距离 ( m )
含水率
20-40cm
40-60cm
60-80cm
80-110cm
图 8 - 12 26 # 湖距岸不同远近土壤含水 率 变化 , 29 # 湖的数据为对照
同一深度 上离岸不同距离的 土层 其含水率 没有明显 的差异 ( 略有波动可能是
浇灌所致 ), 没 有表现出离岸含速率降低的趋势 , 与对照点相比 差别亦不大 。 由
于 26# 湖 已经实施防渗 , 且处于低水位期 , 因而 侧渗 量很少 。 从测定的结果看 ,
土壤含水 率 超过了植物的凋萎湿度 ( 含水量高于 0.1), 不会对植物产生严重影响 ,
但 并 不排除干旱 季节 土壤含水 率 下降到低于植物所需 量 的情况 。
8.2.7 施工期 生态 与 环境 敏感 问题
( 1) 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 圆明园防渗工程 施工对 湖区水生生态系
统 造成了 极大的破坏 。 由于湖水排干 、 湖底沉积物翻动 , 使得湖中的水生动物 、
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浮游植物 、 浮游藻类 、 鱼类等构成水生生态系统完整食物
链的主 要成员消失殆尽 。 约 0.5~ 1.5m 厚的 底 沉积物被 全部 翻动移位 , 各类底栖
生物的生境受到了严重影响 , 大部分死亡 。 工程实施后 没有蓄水 , 加剧了这种 破
坏 。 目前 , 大多数湖盆内的水生植物已经消失 , 见图 8- 14, 只有少数土壤较湿
润的湖盆内 还有 部分生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 生存 , 部分喜湿的陆生植物 ( 如柳
树 ) , 也受到严重 影响 , 见图 8- 15。
( 2) 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 由于防渗工程施工范围大 , 施工时间 集中 , 大
范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原有水生动植物荡然无存 , 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82
图 8 - 1 4 福海静寂的湖盆图 图 8 - 15 因缺水而枯萎的柳树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图 8 - 16 工程毁坏的蚌壳 图 8 - 17 贪吮残余水洼的小鸟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 注 : 旁边为一张 A4 大小的纸 )
图 8 - 18 沙化的湖盆 图 8 - 19 沙化的河道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 2005 年 5 月 16 日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83
虽然原有的水生动植物都不是珍稀濒危物种 , 但由于缺乏对施工前不同区域
动植物资源详细的实地调查 , 较多未知物种因资料记载缺失或不可得而难以统
计 , 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存在一定的困难 , 这些都是对圆明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
性难以估量的损害 。 另外 , 一些年龄较大 的 蚌类 和 鸟类等由于水生生境的消失而
种类减少 , 见 图 8- 16 和 8- 17, 这些 生物或生态状况 能不能恢复以及需要多长
周期恢复都 不清楚 。
( 3) 湖盆和河道沙化日益严重 : 圆明园各湖盆和河道由于施工后长期没有
蓄水 , 具有 进一步沙化的趋势 。 由于施工彻底破坏了绝大部分水生植物 , 适逢北
京多风的春 秋 季 节 , 缺乏植被覆盖的湖盆和河道更易沙化 , 见 图 8- 18 和 8- 19。
8.2.8 施工期 生态影响评价小结
1. 水生生态系统
工程施工对圆明园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 巨大破坏 , 表现为 :
? 沉水植物 、 浮水植物 、 浮游藻类 、 浮游动物和鱼类等随着湖水的消失而荡
然无存 , 整个圆明园 区域 生物多样性锐减 。
? 底栖动物 大 部分物种消失 , 河蚌等 物种 需多年才能恢复到施工前状态 。
? 挺水植物在 无充足 水分地区逐渐消失 , 在部分较为湿润的地区则逐渐向陆
生演替 。
? 两栖类和部分爬行类动物随着湖泊的消失 , 其适宜生境遭到严重破坏 , 施
工期正值 产 卵 期 , 缺乏产卵地 , 物种繁衍也受到严重影响 。
? 湖泊消失带来的食物缺乏和 生境 破坏使招引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
? 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遭到 破坏 , 造成湿地涵养 、 水土保持 、 小气候
调节等生态功能暂时或长时性丧失 。
2. 陆生生态系统
工程施工 对园区陆生生态系统也有负面影响 , 但总体影响不大 。
? 由于 施工不涉及评价区域内陆生乔灌木的砍伐 , 因此陆生 植物 的数量和多
样性变化不大 。
? 湖岸边少量喜湿乔灌木 ( 如垂柳 ) 由于水体的消失而受到干旱威胁 , 长势
8 生 态影响评价
184
较差 , 部分出现树 枝干 枯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常年缺水的长春园区域 。
? 由于主要的陆生植被 没有遭到破坏 , 陆生动物 的 种群和结构未发生大的变
化 , 陆生生态系统仍然是一个人工维持为主的生态系统 。
3. 景观格局和连通性
? 施工过程造成水域景观面积减小 47.2 公顷 , 水域斑块仅存 26# 湖 。
? 除 26# 湖外 , 其它所有湖泊都失去了水域景观的功能 , 原有的相互连通的
水域体系不复存在 。
? 陆地绿地景观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 保持了原有的景观规模 、 斑块分布和景
观连通性 。
8.3 运营期 生态影响预测 与评价
8.3.1 水生生态系统类比监测调查
生态环境类比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方法 。 本次环评对圆明园区及北京
市部分铺设防渗膜和未铺设防渗膜的湖泊进行了调查 , 包括圆明园 26# 湖 ( 铺
膜 1 年 )、 植物园 湖 ( 铺膜 3 年 )、 中央党校 湖 ( 铺膜 10 年 ) 、 颐和园 昆明湖 ( 清
淤未铺膜 ) 和 密云水库 ( 未清淤 未铺膜 ) 。
1. 圆明园 26# 湖水生生态 系统调查
作为圆明园防渗工程建设的示 范 , 26# 湖于 2004 年 2 月 18 日开始 铺设复合
土工膜防渗材料 , 膜上覆土 0.5- 0.6m 厚 , 4 月 20 日完工 , 4 月 22 日开始蓄水 ,
水面面积 40000m2, 水深 0.2- 1.5m, 水源来自地下水 , 水量充足 , 水质条件好 。
湖区人工种植了部分莲 、 睡莲 , 湖岸人工种植了少量香蒲 、 水葱 、 千屈菜 ( 水柳 )
等 , 水生生态系统在一年内基本得到重建与恢复 。
根据湖泊的形态与水体状况 , 在 26# 湖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物种进行调查
和 测定 , 同时调查 水深 、 水温 、 透明度 等 。 监测布点见 图 8- 20。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85
图 8 - 2 0 26 # 湖水生生态系统调查布点
1) 水生维管植物和大型藻类
圆明园 26# 湖共有水生维管植物 8 科 12 种 , 大型藻类 1 种 — 班式轮藻 , 除
莲与睡莲为人工种植外 , 其它植物均为自然生长 , 重建 、 恢复的这些种类构成了
7 种水生植物群落 , 见 图 8- 21 至 8- 27。 26# 湖铺膜蓄水 13 个月 , 水生维管植
物种类结构 已 得到 恢复 , 但其丰富度还不够 。
2) 浮游藻类
26# 湖中的浮游藻类有 7 门 43 种 ( 属 )。 其中 , 蓝藻门 有 9 种 ( 属 ), 硅藻
门 13 种 ( 属 ), 绿藻门 14 种 ( 属 ), 甲藻门 2 种 , 隐藻门 2 种 , 裸藻门 2 种 ( 属 )。
26# 湖现阶段属于硅藻 - 绿藻型群落 , 群落中的大部分种类适合在中度营养型水
体中生长 , 具体的 浮游藻类的群落构成 、 优势门类和细胞密度 , 见表 8- 20 和表
8- 21。
8 生 态影响评价
186
图 8- 21 莲 - 荆三棱群落 图 8- 22 狐尾藻 - 轮藻群落
图 8- 23 莲 - 菱群落 图 8- 24 莲 - 菱 - 香蒲群落
图 8- 25 菱 - 轮藻群落 图 8- 26 芦苇 - 香蒲 - 轮藻群落
图 8 - 2 7 芦苇 - 莲 - 轮藻群落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87
表 8 - 2 0 圆明园 26 # 湖浮游藻类群落构成和优势门类
监测
断面
水深
m
水温
(℃ )
透明度
(cm) 浮游藻类群落组成 优势种群
优势
门类
y-26-1 1.0 16.5 见底 硅 ,绿 ,蓝 ,甲 ,隐 ,裸藻 无明显优势种群 硅藻门
y-26-2 1.0 17.5 80 硅 ,绿 ,蓝 ,甲 ,隐 ,裸藻 无明显优势种群 硅藻门
y-26-3 1.1 18.0 65 硅 ,绿 ,蓝 ,甲 ,金 ,裸藻 无明显优势种群 硅藻门
y-26-4 0.24 21.0 见底 硅 ,绿 ,蓝 ,甲 ,隐 ,裸藻 无明显优势种群 绿藻门
y-26-5 0.48 21.0 见底 硅 ,绿 ,蓝 ,甲 ,金 ,隐 ,裸藻 无明显优势种群 硅藻门
平均 0.76 18.8
表 8 - 2 1 圆明园 26 # 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 ( × 10 4 /L )
3) 浮游动物
26# 湖内浮游动物共有 2 门 52 属 86 种 , 见表 8- 22。 其中原生动物 31 属
53 种 , 轮虫动物 21 属 33 种 。 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个体出现频率占总出现频率
的 10%以上 。 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包括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 宽扁眼虫 、 滚动焰
毛虫 、 针簇多肢轮虫等 , 多数属于水体广布种类 。 但缺少较高等的节肢动物门的
桡足类和枝角 类 。 此外 , 26# 湖还分布有寡污型水体的指示物种 — 钟形钟虫 , 以
监测
断面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甲藻
Pyr.
金藻
Chr.
隐藻
Cry.
裸 藻
Eug. 合计
Y-26-1 13.83 76.08 276.66 0 0 13.83 13.83 394.23
Y-26-2 41.50 48.41 172.91 6.91 0 34.58 0 304.32
Y-26-3 55.33 96.83 145.24 0 27.67 0 6.91 345.82
Y-26-4 20.75 152.16 55.33 0 13.83 76.08 13.83 331.99
Y-26-5 20.75 13.83 76.08 0 13.83 110.66 0 235.16
平均 30.43 77.46 145.24 1.38 11.06 47.03 6.91 319.51
比例 % 9.5 24.2 45.5 0.4 3.5 14.7 2.2 100
8 生 态影响评价
188
及 多污型水体的指示物种 —— 弯豆形虫 、 闪瞬目虫 、 梨形四膜虫等 , 但这些种类
数量相对较少 , 说明圆明园 26# 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低 , 水体污染 较轻 。
表 8 - 2 2 圆明园 26 # 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度
( cm) 优 势 种 类
Y-26-1 1.0 16.5 见底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 宽扁眼虫
Y-26-2 1.0 17.5 80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Y-26-3 1.1 18.0 65 旋 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Y-26-4 0.24 21.0 见底 旋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Y-26-5 0.48 21.0 见底 滚动焰毛虫 、 樱球虫 、 针簇多肢轮虫
平均 0.76 18.8 滚动焰毛虫 、 旋回侠盗虫
根据 Shannon-Wiener 公式 对 水体多样性进行分析 , 结果如 表 8- 23 所示 。
可见 圆明园 26# 湖水质较清洁 ( H’≥ 2.5), 这与 26# 湖放水时间不长 且水质较
好 有明显关系 。
表 8 - 2 3 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结果
监测断面 优 势 种 类 多样性 H’
Y-26-1 绿急游虫 、 旋 回侠盗虫 、 宽扁眼虫 3.6644
Y-26-2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3.7956
Y-26-3 旋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4.4126
Y-26-4 旋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3.4453
Y-26-5 滚动焰毛虫 、 樱球虫 、 针簇多肢轮虫 3.3191
4) 底栖动物
26# 湖内底栖动物共有 5 门 15 种 , 主要以环节动物门的颤蚓科和双翅目的
摇蚊科为主 。 软体动物种类虽较多 , 但个体相对较小 , 数量有限 , 其种类组成明
显低于其他水体底栖动物组成 , 虽具有主要门类 , 但缺少许多代表性的纲或科 ,
如环节动物的蛭 纲 、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襀翅目 、 半翅目 、 广翅目 、 毛翅目 、 鞘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89
翅目等 , 其中完全水生的蜻蜓目和蜉蝣目以及水生蚊类都仅有一科 。 底栖动物组
成和数量 如 表 8- 24 所示 。
表 8 - 2 4 圆明园 26 # 湖底栖动物数量分布
圆明园 — 1 圆明园 — 2 物种
数量 ( 个 ) 生物量 ( g) 数量 ( 个 ) 生物量 ( g)
三角真涡虫 1 0.001
尾丝蚓 7 0.08 5 0.06
单孔蚓 9 0.03 37 0.16
水丝蚓 13 0.03
中华田螺 1 0.08
犁形环棱螺 4 5.85
方格短沟卷 1 0.05
赤豆螺 2 0.3
卵萝卜螺 5 0.38
白旋螺 3 0.006 6 0.01
河蚬 1 0.02
细蜉 3 0.006
大蜻蜓 1 0.08 2 0.3
摇蚊 38 0.049 27 0.04
底栖动物自身运动能力有限 , 主要依靠水体的运动扩散 。 圆明园 26# 湖 蓄
水 时间较短 , 来水 以 地下水 为主 , 因此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相对较慢 。 随着水生植
物逐渐恢复 , 吸引更多水生昆虫成虫来此繁殖 , 底栖动物群落可能慢慢恢复 。
5) 两栖爬行类
26# 湖 周围 调查结果表明两栖类有金线蛙 、 黑斑蛙 、 中 华蟾蜍 、 大蟾蜍 4 种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90
爬行类有黑眉锦蛇 、 虎斑颈槽蛇和黄脊游蛇三种 。 在 26# 湖边能够观测到北京
市二级保护动物金线蛙 , 说明圆明园 水域的 保持对于水鸟及 部分 两栖 爬行类动物
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 另外 , 由于整个评价区域内仅该湖有水 , 所以区域内
两栖动物大量集中于该湖产卵 , 导致湖中蝌蚪密度非常大 , 见图 8- 28。
图 8 - 2 8 圆明园 26 # 湖中的蝌蚪
6) 鱼类
在圆明园 26# 湖除人工放养的锦鲤外 , 野生鱼类在本次调查中仅见麦穗鱼
一种 , 该鱼属于广布种类 , 常见于北京地区各处水体环境 。
7) 圆明园 26# 湖的食物链构成
圆明园 26# 湖的食物链构成 如图 8- 29 所示 。 铺膜蓄水后 , 水生生态系统
的食物链构成 得到恢复 , 但 各个营养级种类构成的丰富度还不够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1
鸟 类
浮游藻类 水生维灌植物 大型藻类
鸟 类
三级生产力
次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鱼类 、 量栖类
图 8 - 2 9 圆明园 26 # 湖食物链示意图
2. 北京植物园中湖和北湖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
1) 施工背景和工程概况
北京植物园东水系中湖和北湖 因 湖底 地质构造以 沙石 为主 , 渗漏严重 , 不能
满足灌溉及贮水的功能 , 于 2002 年对湖区进行了防渗处理 。 湖底 在 清理后铺 上
0.4- 0.5mm 厚的土工膜 , 根据功能的不同其上覆土 0.3- 2m 厚 , 防渗总面积 5
- 6 万平方米 , 允许有 0.3%的渗漏 , 无 侧防渗 。 防渗后的 中湖和北湖水深 0.6-
3m, 能常年保持适合的水位 。 植物园的来水为汇水区中的降雨 , 经过砂滤 , 进
入湖中 , 水质较好 。 在高水位期 , 由于没有侧防渗 , 可以部分补给地下水 。
2) 调查结果
对北京植物园 中湖和北湖 的调查共选择 5 个断面 , 其中中湖 3 个 , 北湖 2 个 ,
分别对水体中的 浮游藻类群落构成 、 浮游藻类密度 及 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进行了 监
测 , 结果 如 表 8- 25, 8- 26 和 8- 27 所示 。 结果显示中湖和北湖各区域水体透
明度较高 , 优势门类为硅藻门 , 优势种群为尖针杆藻 , 铜绿微囊藻等 。 其中硅藻
细胞 密度最大 , 占整个藻类总体的 60%以上 , 其次为蓝藻 , 接近所有藻类密度总
体的 20%; 主要的浮游动物有 针簇多肢轮虫 等 。 浮游动植物 得到 一定 恢复 , 但物
种结构仍比较简单 。
用改良式彼德生采泥器采集 湖底 底泥 并分析显示 , 底泥以黄胶 泥 为主 , 基本
不含 底栖动物 。 究其原因可能与采用 “ 客土 法 ” 覆土有关 , 外来的 黄胶泥 、 固化
土 、 膨润土防水毯 等 “ 客土 ” 中无底栖动物或其繁殖体 , 从而导致 底栖动物 恢复
缓慢 , 其 出现与丰富尚需 一段 时间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92
图 8- 30 北京植物园中湖水生植物群落 图 8- 31 北京植物园中湖西岸人工水生
植物群落
表 8 - 2 5 北 京植物园中湖和北湖浮游藻类群落构成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度
( cm)
浮游藻类
群落组成 优势种群 优势门类
BZ-中 -1 2.3 23.1 140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尖针杆藻 、 铜绿微囊藻 硅藻门
BZ-中 -2 1.4 24.0 见底 蓝 、 硅 、 绿 、 甲 、金 、 裸藻 尖针杆藻 、 颤藻 硅藻门
BZ-中 -3 1.2 24.0 85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尖针杆藻 、 铜绿微囊藻 硅藻门
平均 1.6 23.7
BZ-北 -1 0.47 24.0 见底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尖针 杆藻 、 铜绿微囊藻 硅藻门
BZ-北 -2 2.2 23.5 155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尖针杆藻 、 颤藻 硅藻门
平均 1.3 23.8
表 8 - 2 6 北京植物园中湖和北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 ( × 10 4 /L )
监测
断面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甲藻
Pyr.
金藻
Chr.
隐藻
Cry.
裸藻
Eug. 合计
BZ-中 -1 200.6 124.5 1002.9 13.8 89.9 41.5 0 1473.2
BZ-中 -2 581.0 269.7 871.5 13.8 83.0 20.8 0 1839.8
BZ-中 -3 249.0 249.0 1258.8 20.8 89.9 13.8 0 1881.3
平均 343.5 214.4 1044.4 16.1 87.6 25.4 0 1731.4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3
% 19.8 12.4 60.3 0.9 5.1 1.5 0 100
BZ-北 -1 359.7 207.5 463.4 6.9 34.6 20.8 0 1092.8
BZ-北 -2 235.2 200.6 477.2 6.9 41.5 0 6.9 968.3
平均 297.4 204.0 470.3 6.9 38.0 10.4 3.5 1030.6
比例 % 28.8 19.8 45.6 0.8 3.7 1.0 0.3 100
表 8 - 2 7 北京植物园中湖和北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
度
( cm)
优 势 种 类
BZ-中 -1 2.3 23.1 140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BZ-中 -2 1.4 24.0 见底 针簇多肢轮虫
BZ-中 -3 1.2 24.0 85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BZ-北 -1 0.47 24.0 见底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 椎尾水轮虫
BZ-北 -2 2.2 23.5 155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 椎尾水轮虫
平均 1.51 23.7 126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3. 中央党校湖 区 水生生态系统 调查
1) 施工背景和工程概况
中央党校湖的湖底 主要 为沙质土 , 由于湖水 渗漏严重 , 于 1993 年实施了防
渗工程 。 湖底清理后铺 设 土工膜 , 膜上覆 沙 20cm 厚 , 只有少部分区域在覆沙上
又 覆土 10- 30cm厚 ; 湖岸用毛石加抗渗混凝土砌筑 , 背后回填三七灰土 ( 防侧
渗 ), 覆土厚度 30- 50cm; 防渗总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 ; 小河道全部用水泥做硬
防渗 , 基本没有渗漏 , 防渗工程完成后蓄水 , 水深 1.2- 3.8m。 湖中基本上无水
生维管植物 。 湖周围岸边栽种的植物生长良好 , 见 图 8- 32。 据介绍 , 由于防渗
后湖中能存住水 , 使湖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 , 空气相对湿度增加 , 并显现一定的
温度调节功能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94
图 8 - 32 中央党校湖周围人工植物群落
2) 调查结果
在中央党校共选择 2 个监测断面 。 调查结果显示 , 浮游藻类有 5 门 , 浮游动
物合计 2 门 45 种 , 见表 8- 28 到 8- 30。 可以看出 , 中央党校院内湖部分区域
的透明度较差 。 浮游植物中 , 蓝藻门 为优势门类 , 其中蓝藻细胞密度最大 , 占整
个水体藻类密度的 91.4%, 如此高的蓝藻细胞密度以及分布比例 , 使得这一水域
极有可能爆发水华 。 浮游动物主要物种有滚动焰毛虫 、 叶簇多肢轮虫等 , 物种结
构比较简单 。
表 8 - 2 8 中央党校院内湖浮游藻类群落构成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度
( cm) 浮游藻类群落组成
优势
种群
优势
门类
Z-1 1.75 23.5 60 蓝 、 硅 、 绿 、 甲 、 金 、 隐藻 颤藻 蓝藻门
Z-2 1.0 23.5 80 蓝 、 硅 、 绿 、 甲 、 金 、 隐藻 颤藻 蓝藻门
平均 1.38 23.5 70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5
表 8 - 29 中央党校院内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 ( × 10 4 /L )
表 8 - 3 0 中央党校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度
( cm) 优 势 种 类
Z-1 1.75 23.5 60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 针簇多肢轮虫
Z-2 1.0 23.5 80 滚动焰毛虫 、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平均 1.38 23.5 70 针簇多肢轮虫 、 滚动焰毛虫
4. 颐和园昆明湖水生生态系统 调查
1) 施工背景和工程概况
颐和园 占地 294 公顷 , 其中以 昆明湖 为主体的 水面约占 3/4。 1990 年底 , 北
京市政府开始了 建 圆 240 年以来的第一次 大规模的昆明湖清淤工程 。 清淤面积
120 万平方米 , 清淤 65.26 万立方米 , 湖水比清淤前平均深 0.54m, 清淤后平均
水深 1.5m。 昆明湖未铺设防渗膜 , 清淤工程完成后蓄水至今 。
2) 调查结果
在 颐和园昆明湖选择 2 个监测断面 , 调查结果 见表 8- 31 至 8- 34。 统计 显
示 , 昆明湖内浮游藻类共有 5 门 , 浮游动物合计 3 门 26 种 , 底栖动物合计 4 门
10 种 。 各个区域湖水透明度均较好 ; 浮游植物优势门类为硅藻门 、 蓝藻门 , 物
种结构比较均衡 , 优势种有绿藻 、 硅藻 。 浮游动物种类比较少 , 结构较为简单 ,
优势种为叶簇多肢轮虫等 。
监测
断面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甲藻
Pyr.
金藻
Chr.
隐藻
Cry.
裸藻
Eug. 合计
Z-1 4710.0 283.6 48.4 0 6.9 34.6 0 5083.6
Z-2 4682.4 415.0 83.0 0 6.9 6.91 0 5194.2
平均 4696.2 349.3 65.7 0 6.9 20.75 0 5138.9
比例
%
91.4 6.8 1.3 0 0.1 0.4 0 100
8 生 态影响评价
196
由于对湖底进行了清淤 , 昆明湖的底栖动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但剩余的底
泥依然保存了一定的物种数量 。 调查中共采集底栖动物共 8 种 , 物种结构相对中
央党校 、 植物园要复杂 。
表 8 - 3 1 颐和园昆明湖浮游藻类群落构成
监测
断面
水深
( m)
水温
( ℃ )
透明度
( cm)
浮游藻类
群落组成 优势种群
优势
门类
YH-1 1.1 24.0 见底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尖针杆藻 、 颤藻 硅藻门
YH-2 0.8 24.0 见底 蓝 、 硅 、 绿 、 甲 、金藻 铜绿微囊藻 , 盘星藻 蓝藻门
平均 0.95 24.0
表 8 - 3 2 颐和园昆明湖浮游藻类细胞密度 ( × 10 4 /L )
表 8 - 3 3 颐和园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监测
断面
水深
m
水温
℃
透明度
cm 优势种类
YH-1 1.1 24.0 见底 针簇多肢轮虫 、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YH-2 0.8 24.0 见底 针簇多肢轮虫 、 矩形龟甲轮虫 、 桡足类幼虫
平均 0.95 24.0 针簇多肢轮虫
监测
断面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甲藻
Pyr.
金藻
Chr.
隐藻
Cry. 合计
YH-1 48.4 172.9 214.4 13.8 34.6 27.7 511.8
YH-2 179.8 297.4 207.5 0 27.7 6.9 719.3
平均 114.1 235.7 211.0 6.9 31.1 17.3 615.6
% 18.5 38.2 34.3 1.1 5.1 2.8 100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7
表 8 - 3 4 颐和园湖底栖动物数量分布
序号 种类 数量 ( 个 ) 生物量 ( g/m2)
1 单孔蚓 2 0.001
2 中华田螺 7 1.66
3 铜锈环棱螺 1 0.92
4 犁形环棱螺 6 3.05
5 方格短沟卷 4 1.47
6 赤豆螺 6 1.58
7 白旋螺 3 0.05
8 摇蚊 179 0.22
5. 密云水库水生生态系统 调查
1) 背景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地 , 水面面积 188 km2, 最大水深 为
43.5m。 密云水库 未清淤 , 没有铺设防渗膜 , 属于 自然状态 水体 。
2) 调查结果
密云水库共选择了 6 个监测断面 , 对其浮游藻类群落构成和浮游藻类细胞密
度进行监测分析 。 结果显示 , 密云水库底栖动物共有摇蚊幼虫 、 环节动物 、 软体
动物 3 大类 。 其中摇蚊幼虫和环节动物中的寡毛类为优势类群 , 前者的数量和生
物量分别为 28.16%和 27.64%, 后者则分别为 75.73%和 25.24%。 软体动物虽仅
在个别月份采到 , 但由于其个体生物量较大 , 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
见 表 8- 35 和 8- 36。
1996~ 1998 年底栖生物数量均值为 : 数量 2478.05/m2, 生物量 19.76g/m2。 底
栖生物生物量高峰出现在春季和冬季 。 摇蚊幼虫生物量高峰出现在 3 月和 12 月 ;
寡毛类生物量高峰出现在 6 月和 8 月 。
8 生 态影响评价
198
表 8 - 3 5 密云水库浮游藻类群落构成
监测
断面
水深
m
表层水温
℃
透明度
cm 群落组成 优势种群
白河主坝 24.0 13.4 1.8 硅 、 绿 、 金 、 隐 、 甲 、蓝藻 针杆藻 、 星杆藻
库东 — 15.0 1.0 硅 、 绿 、 金 、 蓝藻 同上
恒河 16.0 14.0 1.1 硅 、 绿 、 金 、 隐 、 甲藻 同上
潮河主坝 18.0 15.0 6.0 硅 、 绿 、 金 、 隐 、 甲 、蓝藻 星杆藻 、 球囊藻
九厂取水口 18.0 14.7 8.0 同上 同上
金沟 7.0 14.3 1.4 同上 同上
平均 16.6 14.4 3.2
表 8 - 3 6 密云水库浮游藻类细胞密度 ( × 10 4 /L )
8.3.2 水生生态系统 类比 分析
在本部分内容中 , 将 26# 湖视为圆明园防渗工程整体完工后运营初期的示
范 , 用 类比 分析法 评价并预测 整个 圆明园防渗工程的 生态影响 。
监测
断面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金藻
Chr.
甲藻
Pyr.
隐藻
Cry.
合计
白河主坝 13.83 13.83 276.66 20.75 6.91 13.83 345.82
库东 0 89.91 235.16 55.33 0 0 380.40
恒河 0 6.91 262.82 27.67 0 6.91 304.32
潮河主坝 0 27.67 55.33 6.91 0 27.67 117.58
九厂取水口 0 13.83 34.58 27.67 0 34.58 110.66
金沟 0 27.67 110.66 0 0 20.75 159.08
平均 2.3 29.97 162.54 23.06 1.15 17.29 236.31
% 1.0 12.7 68.8 9.8 0.5 7.3 100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9
1. 水生维管植物的 种类及 群落 结构
26# 湖 防渗工程完工后蓄水至今 13 个月 , 实地采样分析结果显示 , 其 水生
维管植物生长 得到 恢复 , 但其丰富度不够 。 从 物种组成来讲 , 圆明园水 生生态系
统没有珍稀和濒危物种 , 均为普通物种 , 因此 , 只要 有一定厚度的湖泊底泥 , 足
够的水量交换和较好的水质条件 , 随着时间的延长 , 这些普通物种的 种类与群落
类型 均 会增加 。 分析比较各个水系的水生生态系统组成 , 除中央党校 湖中基本上
无水生维管植物 外 , 其它 水 体的水 生植物种类组成 、 分布和群落类型等 虽存在差
异 , 但并不显著 , 这说明 湖泊底 泥生境的存在是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因
素 。 在颐和园的防渗工程中 , 长春园的湖盆主要由沙石构成 , 与中央党校的情况
相似 , 如果不对湖泊底泥基质进行改造 , 则很难恢复水生植物系统 。
2. 浮游藻类的群落构 成与密度
表 8- 37 总结了所调查的各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构成与密度 。 其中 26# 湖
中的浮游藻类有 7 门 43 种 ( 属 ), 现阶段属于硅藻 - 绿藻型群落 , 群落中的大部
分种类适合在中营养型水体中生长 。
表 8 - 3 7 6 个湖泊浮游藻类密度 ( × 10 4 /L )
监测
湖泊
蓝藻
Cya.
蓝藻
Cya.
绿藻
Chl.
硅藻
Bac.
甲藻
Pyr.
金藻
Chr.
隐藻
Cry.
裸藻
Eug. 合计
密度 30.4 77.5 145.2 1.4 11.1 47.0 6.9 319.5 圆明园
26# 湖 比率 % 9.5 24.2 45.5 0.4 3.5 14.7 2.2 100
密度 4696.2 349.3 65.7 0 6.91 20.8 0 5138.9 中央党
校湖 比率 % 91.4 6.8 1.3 0 0.1 0.4 0 100
密度 343.5 214.4 1044.4 16.1 87.6 25.4 0 1731.4 北植园
中湖 比率 % 19.8 12.4 60.3 0.9 5.1 1.5 0 100
密度 297.4 204.0 470.3 6.9 38.0 10.4 3.5 1030.6 北植园
北湖 比率 % 28.8 19.8 45.6 0.7 3.7 1.0 0.3 100
密度 114.1 235.2 211.0 6.9 31.1 17.3 0 615.6 颐和园
昆明湖 比率 % 18.5 38.2 34.3 1.1 5.1 2.8 0 100
密度 2.3 30.0 162.5 1.2 23.1 17.3 0 236.3 密云水库
比率 % 1.0 12.7 68.8 0.5 9.8 7.3 0 100
8 生 态影响评价
200
根据上表 , 6 个湖泊 在 浮游藻类的群落构成 、 细胞密度 和 水体的感官性状 方
面 , 密云水库的 水生生态指标 最好 , 以下依次为圆明园 26# 湖 、 颐和园昆明湖 、
北京植物园北湖 、 北京植物园中湖 、 中央党校湖 。
可以将除 26# 湖外的 5 个湖泊归纳成如下 3 类 :
I. 密云水库和颐和园昆明湖 ( 藻类总密度为 200~ 650× 104/L, 蓝藻密度在
2~ 114× 104/L): 水量交换充足 , 水体大 , 没铺膜 , 有底泥生境 , 存在完整的水
生生态系统 。
II. 北京植物园中湖和北湖 ( 藻类总密度为 1000~ 2000× 104/L, 蓝藻密度
在 290~ 350× 104/L): 水量交换充足 , 水体小 , 铺膜 3 年 , 有 0.3- 2m 厚底泥生
境 , 存在较 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 。
III. 中央党校湖 ( 藻类总密度为 5140× 104/L, 蓝藻密度为 4696× 104/L):
水量交换不充足 , 水体小 , 铺膜 10 年 , 膜上大部分只铺有 20cm 厚的沙 , 基本
缺乏底泥生境 , 故水生生态系统不完整 , 无水生维管植物 , 初级生产力主要是浮
游藻类 , 水体自净能力 及 生物多样性方面 较差 , 水体已经发生富营养化 ( 指示种
颤藻占绝对优势 )。
圆明园 26# 湖 的藻类总密度和篮藻密度仅 高 于密云水库 , 而 低 于其它 4 湖 。
虽然水体小 , 但来水为地下水 , 水质好 , 水量交换充足 ; 虽然实施铺膜 , 但覆有
厚于 50cm的原底泥 , 使得其水 生生态系统得以较快恢复 : 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
较丰富 , 未发现有害藻类的暴发性增殖 ; 湖中维管植物和轮藻 长势好 , 分布面积
大 ( 约占湖水面积的 60%— 80%), 吸收 和 利用了水体中以氮 、 磷为主的营养物
质 , 从而 抑制了浮游藻类的增殖 。 但是 , 26# 湖仅运行了 1 年 , 故如果来水水量
和水质得不到保证 , 则仍有水生水体系统恶化的可能 。
结果再次表明 , 铺膜后的湖泊如果不对湖盆基质进行改造 ( 如覆填一定厚度
的底泥 ), 如果不保证充足的水量交换 , 则不能保证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和
维持 。
3. 浮游动物的组成和优势种类分析
表 8- 38 是除颐和园昆明 湖外其它 5 个湖体的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和 多样性指
数 的调查计算结果 。 此次 调查结果显示 , 26# 湖浮游动物有 2 门 52 属 86 种 , 其
种类组成 和 多样性指数分析 表明 , 圆明园 26# 湖与北京其他主要水体浮游动物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1
群落结构相似 , 说明 其在铺膜 1 年多以后 , 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基本 得到 恢复 。
但 在动物类群中 , 明显缺少较高等的 节肢动物门 桡足类和枝角类 。 其 它 门类组成
与密云水库等其 它 水体基本相似 , 主要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动物为主 。 圆明园 26
# 湖优势种类以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 宽扁眼虫 、 滚动焰毛虫 、 针簇多肢轮虫
等为主 , 均为 各种水体常见 的普通种 。 与密云水 库比较 , 优势种类缺少弹跳虫和
螺形龟甲轮虫 , 其中螺形龟甲轮虫为水体富营养化指示种类 。 此外 , 作为 寡污型
水体指示物种 的 钟形钟虫 和作为 多污型水体指示物种 的 弯豆形虫 、 闪瞬目虫 、 梨
形四膜虫等 , 在圆明园 26# 湖均有分布 , 但数量相对较少 , 说明圆明园 26# 湖
水体 有 富营养化 风险 。
表 8 - 3 8 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结果
位置 监测断面 优 势 种 类 多样性指数 H’
Y-26-1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 宽扁眼虫 3.6644
Y-26-2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 旋回侠盗虫 3.7956
Y-26-3 旋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4.4126
Y-26-4 旋回侠盗虫 、 针簇多肢轮虫 3.4453
圆明园
26# 湖
Y-26-5 滚动焰毛虫 、 樱球虫 、 针簇多肢轮虫 3.3191
Z-1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 针簇多肢轮虫 3.904632 中央党
校湖 Z-2 滚动焰毛虫 、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3.284476
BZ-中 -1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3.017667
BZ-中 -2 针簇多肢轮虫 2.836513
BZ-中 -3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2.860667
BZ-北 -1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 椎尾水轮虫 2.523836
植物园
湖
BZ-北 -2 针簇多肢轮虫 、 舞跃无柄轮虫 、 椎尾水轮虫 2.715943
YH-1 针簇多肢轮虫 、 滚动焰毛虫 、 绿急游虫 2.430917 颐和园
昆明湖 YH -2 针簇多肢轮虫 、 矩形龟甲轮虫 、 桡足类幼虫 2.875701
8 生 态影响评价
202
4. 底栖动物分析
圆明园 26# 湖 底栖动物 的种类组成低于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组成 , 虽具有主
要门类 , 但 缺少 许多代表性的纲或科 , 如环节动物的蛭纲 、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
襀翅目 、 半翅目 、 广翅目 、 毛翅目 、 鞘翅目等 , 其中完全水生的 蜻蜓目和蜉蝣目
以及水生蚊类都仅有一科 , 充分表明种类组成上的缺少 , 但与颐和园清淤后的水
体底栖动物 的状况 相似 , 相比其它两个铺膜的湖区则物种数量较高 , 这又一次表
明具有湖泊底泥生境的水体能够较好地恢复其底栖生命系统 。
底栖动物由于自身运动能力有限 , 相对扩散主要依靠水体的运动 。 圆明园
26# 湖蓄水时间较短且多为地下水补 给 , 物种种子库 来源 不足 , 因此底栖动物群
落恢复 过程 相对较 长 。 随着水生植物逐渐恢复 , 吸引更多水生昆虫成虫来此繁殖 ,
以及通过京密引水渠的 地表水 补 给所带来的物种 , 其 底栖动物群落 有望渐渐 得到
丰富 。
8.3.3 陆生 生态系统类比分析
陆生生态系统的 类 比研究主要是将圆明园陆生生态系统特征与农大校区 、 颐
和园 、 百望山等地区的观测 、 采集数据进行比较 。 得到结论如下 :
? 圆明园园内草本植物明显以中旱生和中生为主 。 另有少部分湿生 - 沼泽型 ,
旱生及耐盐碱型最少 。 通过与北京其它地区相似植被物种的情况 进行 类比调
查 , 认为圆明园园内 陆生 植物 种类和 分布基本 属于 符合北京地区 一般 状况 。
? 在动物地域分布上 , 几 处相差不大 。 在相同发生季内 , 优势物种相同或相近 。
但圆明园的昆虫和鸟类的数目和种类均明显少于类似的其它地区 , 前者可能
是由于 公园内部较为单一的植被和多次 使用杀虫剂 所致 ; 后者跟 大面积湖区
干涸有关 。 也不排除时间紧 , 采集工作面不广 等 因素 。
8.3.4 驳岸 侧渗 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1. 驳岸侧渗的影响范围
湖泊的侧渗范围与湖水水位 、 驳岸抗渗能力 、 岸边土壤的渗透性质和持水能
力 、 壤土层下层的渗透能力以及侧渗时间等因素有关 。
如果湖水水位高且驳岸抗渗能力低 , 则会有较大的侧渗量 。 如果侧渗时间较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3
长 , 且壤土层和其下 地层 的渗透能力较低 , 向下渗透通量低于驳岸的侧渗 通量 ,
则可在驳岸附近形成 一定 范围的饱水带 , 渗透水水平运动速度大 , 从而侧渗水影
响范围大 。 如果壤土 层 和其下地层的渗透 能力大于侧渗能力 , 则侧渗水的水平速
度很小 , 以下渗作用为主 , 侧渗影响范围小 。
现场渗透试验结果显示 , 圆明园区土壤的渗透系数通常在 10?6~ 10?3cm/s 之
间 , 渗透能力一般 。 福海和长春园区在壤土层之下基本没有粘性土层 , 主要为 砂
砾石层 , 渗透能力很强 , 渗透能力大于驳岸的侧渗能力 , 侧渗水以垂向运动为主 ,
饱和水范围很小 , 侧渗水影响范围小 , 见图 8- 33, 对驳岸附近植物的影响范围
也小 。 绮春园区在壤土层下存在较大厚度的粘性土层 , 其渗透系数小 , 可有效阻
隔侧渗水的下渗 , 促使其离岸水平运动 , 形成的稳定侧渗流场如图 8- 33 所示 ,
在 没有侧防渗条件下 , 防渗工程对侧渗量影响不大 。 如果有侧防渗措施 , 则由于
侧渗量的减少而对驳岸附近的植物尤其是喜湿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
图 8 - 33 均质介质中的驳岸 图 8 - 34 在粘性土层阻隔下的驳岸
稳定侧渗流线图 稳定侧渗流线图
2. 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根据目前地下水水位测定结果 ( 参看第 6 章有关数据 ), 圆明园区域地下水
水位自 1999 年来持续下降 , 降幅高达 3~ 4m。 到 2005 年评价区域潜水埋深为 6~
7m。 潜水水位的变化与海淀区季节性气候和多年气候变化一致 。 地下水水位的
下降也导致了地表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并对地表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
潜水面
2 4 6 8 10
湖水位
防渗层
驳岸
流线
2
4
6
0
x (m)
y
(m
) 均质介质
潜水面
2 4 6 8 10
湖水位
防渗层
驳岸
流线
2
4
6
0
x (m)
y
(m
) 粘性土层
壤土层
砂层
8 生 态影响评价
204
参考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根系深度参数 , 圆明园区域主要乔木植物的根系
入土深度多在 5m以内 , 灌木的根系入土深度在 2m内 , 草本植物的根系入土深
度一般小于 0.5m。 结合潜水水位动态数据 , 1999 年以来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
以及引发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给这一区域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使得评价区
域内植物物种组成结 构发生变化 , 植物群落逐渐向旱生植物群落演化 , 以适应地
下水水位的变化 。
根据近期的潜水水位数据 , 圆明园区域大多数植物根系深度与潜水水位之间
的距离已经加大 , 故根系主要以吸收土壤中水分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 。 陆生生物
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表明施工前园区内的陆生植被能够维持生长 , 施工过程对陆
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 , 这说明圆明园内陆生植物一方面可能适应了现有的地
下水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状况 , 另一方面可能是人工维护的结果 。
但是 , 由于受气候和城市用水的影响 , 潜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仍然会存在 ,
并有逐年增大的可能 , 湖水渗漏仅仅能够维持 局部的区域地下水水位有少量抬
升 , 并不能延缓下降的趋势 。
3. 土壤含水率变化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专题调研
本次环评就 土壤水分对植物根系的影响和主要植物根系 的 深度 进行 了专题
调研及类比分析 。
由于相关研究较少 , 在文献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圆明园主要陆生植物适宜的土
壤含水量 , 如表 8- 39 所示 , 可以看出 , 园内主要陆生植物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下
限一般为 9% 以上 。
表 8 - 39 圆明园主要植物适宜土壤含水量
物种 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 ( %) 参考文献
油松 9.5~ 18.0 王百田 杨雪松 2002
杨树 >18.6 郭惠清等
刺槐 10.5~ 13.5 张光灿等 2001
杜仲 >10 谈锋等
圆明园园内 主要植物根系类型的调研结果表明 , 草本植物 根系以轴根型居
多 , 其次是根蘖型和疏丛型 ; 禾本科植物 主要为 疏丛型 根系 。 轴根 型 比须根 型 更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5
有利于 对 地下水分的吸收及利用 , 可以认为轴根型根系植物更适应干旱的环境条
件 。 而调查 到的 36 种木本植物中 , 17 种为深根性 、 10 种为浅根性 、 9 种为须根
性 , 深根性植物根系入土一般超过 1m , 毛白杨可达到 4.5m , 根系多集中分布于
地表至 1 - 2m 的深土层 ; 浅根性植物根系入土最深不过 1m , 根系集中分布在地
表至 60cm 范围 。
调查 资料显示 , 圆明园的草本植物根直径多在 0.5~ 5cm 范围 , 根 系 直径 相
对 细小 , 有利 于 水分横向运输并进入植物体内轴向维管系统 ; 而其 根长多在 0.4~
3m, 入土深度多在 30cm 以上 , 根系集中分布于土表 5~ 30cm 范围 。 圆明园的
草本植物 根系还具有 主根明显 、 上半部粗壮 、 相当多物种或根茎横走或具有水平
根 、 根幅比较大 等特征 , 总体上 , 地下水位下降有造成土壤含水率降低而使得轴
根形植物受影响的趋势 。
对于根系较浅的植物 , 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影响不大 , 可以通过浇灌维持土壤
适宜的含水率 , 保证植物生长 。 对于根系较深的植物 , 地下水位下 降和侧渗量减
少造成的土壤含水率降低将影响其生长 , 尤其对于喜湿性植物如垂柳 。 因此从保
护植物的角度分析 , 需要保持一定的侧渗水量以维持土壤湿度 , 确保轴根型草本
植物和深根型木本植物能够通过侧根而获取土壤中的含水量 。
8.3.5 不同 情景条件下的生态影响预测 评价
根据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实施现状 , 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可能采取的措
施 , 本次环评 进行了大量情景设计和分析 。 鉴于篇幅有限 , 在这里仅 对圆明园防
渗工程的生态影响预测做如下三种情景 讨论 :
? 情景 1: 铺膜防渗 ;
? 情景 2: 全部 撤除防渗膜 ;
? 情景 3: 改进方案 , 即 撤除部分防渗膜 ( 具体见前面章节 )。
1. 情景 I: 铺膜防渗
铺设防渗膜 并蓄水 在短期内将有助于 水生生态系统 的 恢复 , 并招引一些鸟
类 , 但长期 过后 会由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而 使水生生态系统 面临恶化的风险 , 两种
变化都是显著的 、 区域性的和可逆的 。
铺设防渗膜 并蓄水 所形成的水体水面蒸发及其植物蒸腾有利于在园区形成
8 生 态影响评价
206
湿润的小环境 , 这对于圆明园长期维持湿润气候是有利的 , 且是区域和可逆的 。
对于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 , 其短期内影响是有利 、 明显 、 可逆和局部的 , 但
在长期内如果水质变坏 , 则会引发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 , 鸟类数量减少 。
铺膜在有限水量条件下 可 以 形成 并维持圆明园一定 的水域景观 , 对于改善景
观效果短期内是有利的 , 其影响是明显的和区域性的 , 但长期来说 , 在水质可能
恶化的情况下 , 对改善景观效果是不利的 。
铺设防渗膜在长期内将阻碍湖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分和物质交换 , 在防渗膜
生命周期内 , 其影响是不可逆的 , 区域性的 , 累积性的 。
侧防渗 会影响湖水侧渗 , 对于湖岸的陆生植物有长期不利影响 , 这种影响在
防渗膜生命周期内是区域性的 , 不可逆的 , 累积的 。
防渗膜铺设后 , 有些具较深根系的水生维管植物会受到长期的不利影响 , 但
影响是局部的和可逆的 。
2. 情景 II: 全部 撤除防渗膜
防渗膜全部 撤除 可以长期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性 , 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
功能的正常发挥 , 其影响是区域性和可逆的 。
防渗膜全部撤除后 , 长 时 期内能够维持湖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分和物质交
换 , 影响是可逆的 , 区域性的 , 累积性的 。
这一情景可以长期保持湖水侧渗 , 有利于湖岸的陆生植物生长 , 这种影响是
区域性的 , 可逆的 , 累积的 。
防渗膜全部撤除后 , 如果保持湖中有水 , 则能长期维持圆明园的湿润气候 ,
影响是有利的 、 累积的和区域的 , 但当湖水漏光 , 则圆明园小气候将发生可逆变
化 。
防渗膜全部撤除工程将再次严重干扰已填埋好的湖盆及其底泥 , 会危及存留
于底泥中 的一些底栖生命 , 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 , 不利的 , 局部性的 , 不可逆的 ,
明显的 。 同时 , 撤除工程的实施将 使现有湖泊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干涸状态 ,
从而错过水生生态系统 ( 特别是物种 ) 恢复的最佳时期 , 错过动物交配和育幼的
必要时 期 , 而且也将错过北京的雨季而使湖泊失去今年的天然蓄水时机 , 这些影
响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均是不利的 。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7
3. 情景 III: 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将可以有效综合前述 两种情景的有利影响 , 减少不利因素 , 而使得
水生生态系统恶化的风险降到最小 。 具体来说 :
在改进方案中 , 通过对沙石性湖盆覆盖 原底泥 层 , 将有利于在湖底形 成新的
防渗层 , 从而避免在防渗膜生命周期后再次 进行 防渗对水生生态系统 造成的 严重
破坏 , 同时 原底泥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底栖生物的生长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
响 , 这些影响均是有利的 , 长期的 , 可逆的 , 累积的 , 区域的 。
通过 对 具有粘土层的 绮春园 撤除防渗膜 , 改进方案可以维持湖泊的自然侧渗
和下渗功能 , 可以 长期 保证水分的 空间 交流 , 这种影响是长期有利的 , 区域的 ,
累积的 。
如果不是在福海和长春园保留全部和部分已铺防渗膜 , 而是对其大规模拆
除 , 将 使现有湖泊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干涸状态 , 从而错过水生生态系统 ( 特
别是物种 ) 恢复的最佳时期 , 错 过动物交配和育幼的必要时 期 , 而且也将错过北
京的雨季而使湖泊失去今年的天然蓄水时机 , 这些影响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均是不利的 , 区域的 , 累积的 , 但是短期的 。
在长春园 , 改进方案即能维持一定水域景观 , 改善区域的视觉景观效果 , 减
缓 湖泊的沙化 , 保证一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交换 , 从而更有利于维持一个
良好生态系统 。 这种影响将是长期有利的 , 且是区域的 、 累积的和可逆的 。
改进方案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能够使圆明园发挥水域的生态效益 , 有利于改
善局地小气候 , 造就一个湖区 “ 降雨 - 蒸发 ” 和植物 “ 吸收 - 蒸腾 ” 的水分循环 ,
为附近的陆生生态 系统创造一个湿润环境 , 有利于 喜湿物种 ( 如柳树等 ) 的健康
生存 , 这种影响将是长期有利的 , 且是区域的 、 累积的和可逆的 。
8.4 结论
通过对圆明园铺膜防渗工程的施工前和施工期 进行 生态影响评价 , 以及 对 运
营期 进行 生态影响预测 , 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
? 圆明园动植物种类 丰富 ,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 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优美 , 具
有 较好 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8 生 态影响评价
208
? 近年来 , 由于北京市遭遇干旱 ,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 加之圆明园部分湖区渗
漏严重 , 水量供给不足等原因 , 使得圆明园区域的湖泊日益干涸 , 由此 带来
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 水体富营养化和湖盆沙化等一系 列生态问题 。
? 在 原防渗 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 由于 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 造成
了水生生态系统 的 严重破坏 。 鸟类 、 两栖类等随着生境的破坏也日益减少 ,
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
? 圆明园的生态系统没有珍稀或濒危物种 , 除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外 ,
其它物种均为普通种 。
? 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影响 , 但 影响 程度不大 。 施工没有
对陆生生态系统 带来明显破坏 , 只有部分缺水时间较长的岸边的喜湿物种 长
势有一定的衰落 。
? 在实 地 调查的基础上 , 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 多 种情
景假设 , 通过一系列调查 、 类比 、 模 拟 等 分析 认为 , 防渗 并蓄水 后 在短期内
水生生态系统 会 得 到 部分恢复 和重建 , 形成 并维持圆明园 内 较大 的水域景观 ,
但会对 深根性植物 和湖岸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 当水体交换量不足时 , 会
引发富营养化的风险 。 全部撤除防渗膜 对土层的翻动 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 次
造成 破坏 , 也有可能 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 。 在沙 石湖底中覆盖
原底泥 层 , 将有利于底栖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持 。
? 适量换水和保持水体流动 、 构建完整的湖泊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对于保证水
体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
? 应对该工程的生态影响进行长期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