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
学习要求: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制法;
掌握糠醛的性质,了解一些含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用途;
掌握吡啶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一些含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用途;
了解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提取方法。
杂环化合物是指组成环的原子中含有除碳以外的原子(杂原子——常见的是N、O、S等)的环状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不包括极易开环的含杂原子的环状化合物,例如:
本章我们只讨论芳香族杂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是一大类有机物,占已知有机物的三分之一。杂环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功用很多。例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大多是杂环化合物;动植物体内起重要生理作用的血红素、叶绿素、核酸的碱基都是含氮杂环;部分维生素,抗菌素;一些植物色素、植物染料、合成染料都含有杂环。
§18-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二、命名
杂环的命名常用音译法,是按外文名词音译成带“口”字旁的同音汉字。
当环上有取代基时,取代基的位次从杂原子算起依次用1,2,3,… (或α,β,γ…)编号。
如杂环上不止一个杂原子时,则从O、S、N顺序依次编号。编号时杂原子的位次数字之和应最小。
§18-2 五元杂环化合物
含一个杂原子的典型五元杂环化合物是呋喃、噻吩和吡咯。含两个杂原子的有噻唑、咪唑和吡唑。本节重点讨论呋喃、噻吩和吡咯,简单介绍一下噻唑、咪唑和吡唑。
一、呋喃、噻吩、吡咯杂环的结构
呋喃、噻吩、吡咯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点,即构成环的五个原子都为sp2杂化,故成环的五个原子处在同一平面,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形成共轭体系,其π电子数符合休克尔规则(π电子数 = 4n+2),所以,它们都具有芳香性。
二、呋喃、噻吩、吡咯的性质
存在与物理性质
(二)光谱性质
(三)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反应
从结构上分析,五元杂环为Π56共轭体系,电荷密度比苯大,如以苯环上碳原子的电荷密度为标准(作为0),则五元杂环化合物的有效电荷分布为:
五元杂环有芳香性,但其芳香性不如苯环,因环上的π电子云密度比苯环大,且分布不匀,它们在亲电取代反应中的速率也比要苯快得多。
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为: 吡咯 > 呋喃 > 噻吩 > 苯,主要进入α-位。
五元杂环吡咯、呋喃、噻吩的反应实例见P555~556
说明:吡咯、呋喃、噻吩的亲电取代反应,对试剂及反应条件必须有所选择和控制。
卤代反应 不需要催化剂,要在较低温度和进行。
硝化反应 不能用混酸硝化,一般是用乙酰基硝酸酯(CH3COONO2)作硝化试剂,在低温下进行。
磺化反应 呋喃、吡咯不能用浓硫酸磺化,要用特殊的磺化试剂——吡啶三氧化硫的络合物,噻吩可直接用浓硫酸磺化。
2.加氢反应
3.呋喃、吡咯的特性反应
呋喃易起D-A反应
吡咯、噻吩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D-A反应。
(2)吡咯的弱酸性和弱碱性
吡咯虽然是一个仲胺,但碱性很弱。
吡咯具有弱酸性,(其酸性介与乙醇和苯酚之间。
故吡咯能与固体氢氧化钾加热成为钾盐,与格式试剂作用放出RH而生成吡咯卤化镁。
吡咯钾盐和吡咯卤化镁都可用来合成吡咯衍生物。
三、重要的五元杂环衍生物
(一)糠醛(α- 呋喃甲醛)
1.制备
由农副产品如甘蔗杂渣、花生壳、高粱杆、棉子壳……用稀酸加热蒸煮制取。
2.糠醛的性质 同有α-H的醛的一般性质。
(1)氧化还原反应
(2)歧化反应
(3)羟醛缩合反应
(4)安息香缩合反应
3.糠醛的用途
糠醛是良好的溶剂,常用作精练石油的溶剂,以溶解含硫物质及环烷烃等。可用于精制松香,脱出色素,溶解硝酸纤维素等。糠醛广泛用于油漆及树脂工业。
(二)吡咯的重要衍生物
最重要的吡咯衍生物是含有四个吡咯环和四个次甲基(-CH= )交替相连组成的大环( )
化合物。其取代物称为卟啉族化合物。
卟啉族化合物广泛分布与自然界。血红素,叶绿素都是含 环的卟啉族化合物。在血红素中 环络合的是Fe,叶绿素 环络合的是Mg。
血红素的功能是运载输送氧气(P564)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
1964年,Woodward用55步合成了叶绿素。1965年接着合成VB12,用11年时间完成了全合成。 Woodward一生人工合成了20多种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当之无愧的有机合成大师。
Woodward 20岁获博士学位,30岁当教授,48岁时(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四、噻唑和咪唑
1.噻唑
噻唑是含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无色,有吡啶臭味的液体,沸点117℃,与水互溶,有弱碱性。是稳定的化合物。
一些重要的天然产物几合成药物含有噻唑结构,如青霉素、维生素B1等。
青霉素是一类抗菌素的总称,已知的青霉素大一百多种,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均具有稠合在一起的四氢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青霉素具有强酸性(pKa≈2.7),在游离状态下不稳定(青霉素O例外),故常将它们变成钠盐、钾盐或有机碱盐用于临床。
维生素B1(VB1)
§18-3 六元杂环化合物
六元杂环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有吡啶、嘧啶和吡喃等。
吡啶是重要的有机碱试剂,嘧啶是组成核糖核酸的重要生物碱母体。
一、吡啶
(一) 来源、制法和应用
吡啶存在于煤焦油页岩油和骨焦油中,吡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例如,植物所含的生物碱不少都具有吡啶环结构,维生素PP、维生素B6、辅酶Ⅰ及辅酶Ⅱ也含有吡啶环。吡啶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如合成药物)、良好的有机溶剂和有机合成催化剂。
吡啶的工业制法可由糠醇与氨共热(500℃)制得,也可从乙炔制备(P565)。
吡啶为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5.5℃,相对密度0.982,可与水、乙醇、乙醚等任意混和。
(二)吡啶的结构
由于吡啶环的N上在环外有一孤对电子,故吡啶环上的电荷分布不均。
(三)吡啶的性质
1.碱性与成盐
吡啶的环外有一对未作用的孤对电子,具有碱性,易接受亲电试剂而成盐。
吡啶的碱性小于氨大于苯胺。
吡啶易与酸和活泼的卤代物成盐。
2.亲电取代反应
吡啶环上氮原子为吸电子基,故吡啶环属于缺电子的芳杂环,和硝基苯相似。其亲电取代反应很不活泼,反应条件要求很高,不起傅-克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亲电取代 反应主要在β-位上。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吡啶环对氧化剂稳定,一般不被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氧化,通常是侧链烃基被氧化成羧酸。
吡啶易被过氧化物(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氧化生成氧化吡啶。
氧化吡啶在有机合成中用于合成4-取代吡啶化合物。
(2)还原反应
吡啶比苯易还原,用钠加乙醇、催化加氢均使吡啶还原为六氢吡啶(即胡椒啶)。
4.亲核取代
由于吡啶环上的电荷密度降低,且分布不均,故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例如:
二、嘧啶及其衍生物
嘧啶本身不存在于自然界,其衍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脲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是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素B1也含有嘧啶环。合成药物的磺胺嘧啶也含这种结构。
uracil thymine cytosine
§18~4 稠杂环化合物
稠杂环化合物是指苯环与杂环稠合或杂环与杂环稠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喹啉、吲哚和嘌呤。
一、吲哚
吲哚是白色结晶,熔点52.5℃。极稀溶液有香味,可用作香料,浓的吲哚溶液有粪臭味。素馨花、柑桔花中含有吲哚。吲哚环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与人类的生命、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吲哚的性质与吡咯相似,也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进入β-位。见P563。
二、喹啉
喹啉存在于煤焦油中,为无色油状液体,放置时逐渐变成黄色,沸点238.05℃,有恶臭味,难溶于水。能与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是一种高沸点溶剂。
1.喹啉的性质
(1)取代反应
喹啉是有吡啶稠合而成的,由于吡啶环的电子云密度低于与之并联的苯环,所以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电子云密度较大的苯环上,取代基主要进入5或8位。而亲核取代则主要发生在吡啶环的2或4位。
(2)氧化还原反应
喹啉用高锰酸钾氧化时,苯环发生破裂,用钠和乙醇还原是其吡啶环被还原,这说明在喹啉分子中吡啶环比苯环难氧化,易还原。
2.喹啉环的合成法——斯克劳普(Skraup)法:
喹啉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斯克劳普法。是用苯胺与甘油、浓硫酸及一种氧化剂如硝基苯共热而生成。
其反应过程见P571。
3.喹啉的衍生物
喹啉的衍生物在自然界存在很多,如奎宁、氯喹、罂粟碱、吗啡等。
三、嘌呤
嘌呤为无色晶体,m.p216~217℃,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但能与酸或碱成盐。
纯嘌呤环在自然界不存在,嘌呤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
1.尿酸 存在于鸟类及爬虫类的排泄物中,含量很多,人尿中也含少量。
2.黄嘌呤 存在于茶叶及动植物组织和人尿中。
3.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
三者都是黄嘌呤的甲基衍生物,存在于茶叶、咖啡和可可中,它们有兴奋中枢作用,其中以咖啡碱的作用最强。
咖啡碱 茶碱 可可碱
4.腺嘌呤和鸟嘌呤 是核蛋白中的两种重要碱基。
腺嘌呤(A) 鸟嘌呤(G)
§18-5 生 物 碱
一、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1.游离生物碱一般是无色固体(黄连素例外、烟碱为液体)。有苦味。
2.能与无机酸或有机酸结合成盐。
3.沉淀反应:生物碱常遇到一些沉淀试剂能发生沉淀,可检查生物碱在中草药的存在。常用的沉淀试剂有:碘化汞、碘化铋钾、碘-碘化钾、10%苦味酸、磷钼酸、硅钨酸、丹宁酸等。
4.颜色反应:生物碱与下列一些浓酸试剂能呈现出各种颜色,其颜色随各种生物碱而各有特征,利用这点可作生物碱的鉴别。
常用的试剂有:1%钒酸铵浓硫酸溶液、1%钼酸钠的浓硫酸溶液、少量甲醛的浓硫酸溶液、浓碘酸、浓硝酸等。
二、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实验中的方法)
2.稀酸提取法:植物细粉用稀酸水溶液浸泡或加热提取。
三、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见表18-3 几种重要生物碱表解。
补充:1.长期吸烟者对烟碱的忍受能力约为8mg,据分析一支烟含烟碱10-15 mg,其中80%随烟吐出体外,留在人体约20%,即2-3 mg,留在人体的烟碱80%被肝脏分解,10%从尿排出,真正为人体吸收造成危害的为10%,即0.2-0.3 mg。因此每天吸烟高限为27-40支,这对不吸烟者来说,已能产生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
2.香烟燃烧过程中,能产生微量的强致癌物——α-苯并芘和各种醛类等。长期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二十多倍,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心率不齐及肠胃道病症的发病率更是大大高于不吸烟者。吸烟者夹烟的手指甲和皮肤变为褐色,不是“烟熏”的,而是褐色烟碱与它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