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周 萍
爱尔的灯光
巴 金
重点难点
1,重点:
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
灯光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巴金( 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
想的影响下,
1923年冲破封
建家庭的樊笼,
到上海、南京等
地求学。
1927-1928年旅
居法国巴黎。
作者简介
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灭亡, 。
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
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
鲁迅曾称他是“一
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
想的作家,在屈指可
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
家。
作者简介
巴金是中国 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
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
中篇小说 20部、短篇小说 11部,散文集 20部。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 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 (, 家,,, 春,,
,秋, ),,寒夜,,
,憩园, 等,在国内
外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 家,
,家,,通过对一
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
活内幕的生动描写,
深刻揭露了封建的腐
朽与黑暗的社会,控
诉了旧礼教的罪恶,
歌颂了五 ·四初期知识
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作者简介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
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
席等职务,为新中国文艺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他的作品集为, 巴金
文集,,另有, 巴金散文
集, 行世。
背景材料
巴金 1927年赴
巴黎留学。 1941年
1月第一次回到离别
了十八年的故乡成
都,回到他生活了
十九年的公馆故居。
这时,旧居已换新
主,家已破败分裂。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
背景材料
文中提到的姐姐是
作者的三姐。她于 1923
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
房,饱受虐待,一年后
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
庵里。巴金这次回故乡
探望旧居,感慨良多,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背景材料
巴金在法国求学
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
里读到了它,也许是
因为联想到自己心爱
的姐姐而印象很深,
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
传说。在这篇散文中
作者又引用了这个传
说,并以“爱尔克的
灯光”作标题,以寄
托对姐姐的怀念。
内容分析
本文以作者探望故居然后离开故乡
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通过作者离
别十八年重回故居所引起的思索,揭
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
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财富
无法“长宜子孙”,青年人应有自己
的理想,冲破家的束缚,到社会上去
寻找光明之路。
展示了两条生活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们苦心安排的“长

子孙”的老路但是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
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
运。
因为生活在富
家的子孙没有生活
技能,找不到正确
的生活道路。
本文展示了两条生活道路
另一条道路是
作者自己正在走着
的路:即与封建旧
家庭作彻底的决裂,
冲出狭小的“家”
的牢笼,“走向广
大的世界中去”。
写作特点
1.充满激情,深刻隽永。
揭露旧家庭和旧礼教的罪恶,感怀
青春生命的灭亡,追求新的人生道路和希
望,情感和思想,如波涛般翻卷,激情澎
湃。
作者抒发的情感不
是单一的,而是呈多层
面的。
写作特点
2.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
按自然时序顺叙,中间随联想插入一
些回忆。事情的叙述是在感情和思绪的湍
流渐渐展开的,而感情的抒发又伴随情节
的发展进行,读者几乎觉察不到作者是在
抒情。文中又有一些自然引出来的议论。
这些议论不仅深刻,而且饱含感情,句句
打在读者的心上。
写作特点
3.用“灯光”作结构线索,又赋
予“灯光”以象征意义。
“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
线索。,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伏笔。
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我”幻觉中的
“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在梦里看见了爱
尔克的灯光。在上海望着窗前发亮的灯,
感到灯光在呼唤。幻觉中的灯光,“我的
心灵的灯”
写作特点
作者不仅把“灯光”作为全篇结
构上的贯串线索,还赋予“灯光”以
象征的意味。
“爱尔克姐姐的灯光,象征着纯
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
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
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
鼓舞。”
写作特点
4.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 。“这条街、这
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
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
久别的旧友”,“那一对
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脊背光
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
座荒山”,
写作特点
比喻 。“我好像看见
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
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
我痛苦的在心里叫起来。”
反问,“难道这十八
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
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
装束和名词?”
写作特点
排比,“十九年,似
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
没有变。死了许多人,毁
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
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
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
的悲剧。浪费,浪费,还
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
生命,精力,感情,财富,
甚至欢笑和眼泪。”
萧珊
巴金的爱人萧珊
巴金, 随想录,
巴金被人们当成了道德偶像,与此同
时背叛了他的道德。儒家中国最大的文化
病灶就是“圣化情结”,因为无神论的民
族需要用圣人代替上帝。
巴金的忏悔
然而正如信仰上帝的民族
却把上帝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
信仰圣人的中国人通过把有德
者圣化,也杀死了有德者及其
道德。既然道德只有圣人才有,
那么远离神圣的凡夫就不必愧
疚自己的堕落。
巴金是可敬的,因为他是
忏悔者。而且他知道,人必须
忏悔,但任何人无权要求别人
忏悔。
巴金, 随想录,
在上海选编十卷本, 巴金选集, (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