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周 怡
第 8讲 社会流动 (1)
? 基本概念
?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中社
会位置的变动过程 (Lipset & Bendix,1959/1992),
? 社会流动的三个操作层面,
? 个体或群体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阶级;
? 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变动;
? 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变动。
? 社会地位( status)与社会位置 ( position)
? Position指具体的职位,如教授、医生、干部等有形的职位
? Status 是无形的,是人为界定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客观层次综
合测量的结果,涉及某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声望等综合参数。
第 8讲 社会流动 (2)
?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从分层的观点看社会流动,前提假设是社会等级分布,主要涉及人的垂直性的上下流动 → 纵向社会流动。
? 水平流动包括横向的水平流动,意指不改变个人社会地
位、收入和声望的,基本在同一分层水平位置上的流动。
如地理位置的流动,在财产、权力和声望相似的两个位
置的职业流动等。
? 前工业社会至 18世纪早期水平流动现象远远大于垂直流
动;工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出现而成为无产阶级与特
权的有产阶级形成对立,中间阶级介乎在两者之间成为垂直流动的载体。
? 一些研究指出:上层和下层存在相当程度的阶级封闭。
中间阶级具有明显的开放和流动性,他们的垂直流动是
社会整合的指示器。
第 8讲 社会流动 (3)
? 个体流动与群体流动
? 通常有关的社会流动研究只在个体层面上展开,
即通过考察个体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地位的流动,透视整个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格
局。
? 原因:现实中群体性社会流动总是个体性社会
流动的叠加;任何一种群体流动都是个体选择
的结果。
第 8讲 社会流动 (4)
? 基本理论视角( 1)
? 宏观视角:宏观的关注点在社会是封闭还是开
放的,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多大?
? 经验事实:相对封闭的社会一般将社会稀缺资源任
意无条件地提供给社会上层;下层没有机会获得资
源,没有机会向上流动。奴隶社会、种姓社会、世
袭社会、封建社会属于这种封闭性社会。工业社会
以来的比较是开放的社会。,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的现实是封闭社会;反之是开放。
? 两个问题:研究方法问题和研究术语问题
? 流动表研究
第 8讲 社会流动 (5)
? 基本理论视角( 2)
? 宏观视角
? 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的区分依赖两个因素:机会和经济
增长( McMurrer,Condon & Sawhill,1997 )假如机会
的创造得自经济增长,那么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区分的基
点 → 只看社会是否提供新机会或新职位,
? 循环流动是社会不提供新机会 /新职业的情况下,社会成
员从上层流到下层,或下层到上层的流动状态,也称遗传
流动或交替流动,意指个体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父母
职业及其经济地位相关的流动状态,代际继承性越大,代
际流动率低,说明个人获得的流动机会越少,整个社会经
济增长不明显,
第 8讲 社会流动 (6)
? 基本理论视角( 3)
? 宏观视角
? 结构流动表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时代转型下,
新职位被创造出来之后,社会成员走向新机会或新
职业的流动。
? 真正在理论将上述两种流动作区分与 20世纪 70年
代分层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方法论转折同步。
? 微观视角
? 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相关机
制的考察,指涉某种流动机制是怎样获致的?哪些
人流动?为什么?
第 8讲 社会流动 (7)
? 基本理论视角( 4)
? 微观视角
? 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学术脉络:一是地位获得模型。主
要从代际流动考察流动机制。二是职业生涯流动。从职
业的代内流动看流动机制。
? 是否流动和流动之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都
严格受之于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或微观条件。
? 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包涵的内容( Blau & Duncan,
1967)
? 先赋性因素:考察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
单位等对子女的影响。
? 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职、现职等,
第 8讲 社会流动 (8)
? 代际流动研究:模型与三代人( Ganzeboom,
Treiman,1991,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第一代,相对简单的统计技术;
? 第二代,由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的路径分析模
型占主导;
? 第三代,以职业流动的对数分析模型为标志。
→ 依方法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 8讲 社会流动 (9)
? 第一代:奠基性的宏观研究
? 通常以索罗金, 社会与文化流动, ( 1959/ 1927)一书
的问世作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起始点。但真正开始
进行比较研究是二战以后。
? 奠基性的调查报告。
? 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模
式和不同程度的流动。
? 基本结论,1.所有西方工业社会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流
动模式; 2。工业化国家的流动率明显大于非工业化社会,
即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流动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较为注重社会政体结构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 宏观的研究
第 8讲 社会流动 (10)
? 第二代:流动机制的微观研究
? 布劳 -邓肯模型是第二代诞生的标记
? 模型的三个创新( Ganzeboom):建立了新的数据收
集标准;引荐了一套用于测量连续变量的职业地位量表;
将路径分析模型引进社会学界之后,教育、家庭背景和
初始职业因素被纳入地位获得模型。
? 区分了先赋性与后致性因素。先赋性对应封闭社会;后
致性对应开放社会。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后致性主导 → 教
育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
? 工业化与代际流动的关系:工业化增加了通过个人努力
所成就的自致社会流动,削弱了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
第 8讲 社会流动 (11)
? 第三代:对数线性模型与工业化假设
? 以 Hauser(1978)引荐的对数线性模型取代了
第二代习惯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标志第三
代诞生,
? 对数线性模型的方法优势, 1.为区分绝对流动与
相对流动提供定量分析技术; 2。对数线性模型
能将双变量相关看作多维矩阵模式。
? 七八十年代的, 工业化国家社会流动的比较分
析,,简称 CASMIN研究项目。
第 8讲 社会流动 (12)
? 第三代:对数线性模型与工业化假设
? 趋同假设( FJH假设),工业化程度不同的国家,流
动率相同,
? Treiman假设,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开放程
度越大,在微观层次上的个人努力引起的社会
流动越多。新职业越多,社会越复杂 → 社会的
教育部门承担社会化越多 → 个人努力的流动增
长。工业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应该存在异步的
社会流动率。
第 8讲 社会流动 (13)
? 第三代:对数线性模型与工业化假设
? CASMIN项目发现趋同假设和 Treiman假设都不能简单成立。
提倡歧异假设( Divergent Hypothesis),
? 两个困惑,如何测量职业地位?如果不同国家流动率
是相同,怎样解说流动规则?
? CASMIN的, 核心模型, ( core model),也称政
治经济模型
? 用于解释不同国家的不同流动,
? 由流动机会的三要素四种拓扑效应组成,三要素,流动目标的
相对吸引力、家庭出身的相对优势和流动障碍。四种拓扑效
应:继承效应、等级效应、农与非农之间的部门障碍和亲和
关系效应,
? 他们认为,垂直的等级效应与地位相近,非垂直效应 (继承、部
门障碍)是阶级的维度。
第 9讲 社会流动 (14)
? 主要的研究结论
? 与地位获得假设相悖,非垂直的继承效应、部门障碍效应比垂
直的等级效应,在解释相对流动模式方面,表现更具解释力。
? 与 Treiman假设相反,代际流动模式相对职业流动模式不存在
国家差异。相对流动的核心模式适用于所有工业化国家,但
各国的特殊历史因素不可忽略。
? 三代人四五十年来的比较研究,形成反响研究结论
归纳如下,
? 收集数据:从早期极少数的数据收集到工业化时期非代
表性样本收集,再到今天随机样本调查。
第 9讲 社会流动 (15)
? 数据分析技术:对比流入与流处百分比 → 多元回归模型
→ 对数线性模型。
? 实证内容:三代研究惊人的相似和相当程度的稳定。变
化只在于研究的范围一代比一代更收缩一些。
? 研究结论
?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地位是代际职业流动的主要驱
动力。
? 代际流动模式随时间随国家的不同而异。
? 地位获得研究强调教育在职业地位中的重要决定性作用。
→ 第一代存在初创期的简单,第三代仅起补丁作用,第二
代是整个社会流动研究的中坚。
第 9讲 社会流动 (16)
? 模型遭遇的挑战:三种视角的改造
? 地位获得模型与核心模型的改造通过三个角度
进行。
? 从性别角度。存在三个理论,
? 市场隔离理论( Segregation),也叫分割劳动力市场
理论或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dual labor market),
? 玻璃天花板理论 (glass ceiling theory)
? Paula England的著作, 可比的价值,理论与验证,
(Comparable worth:Theories and Evidence)(1992)
第 9讲 社会流动 (17)
? 市场隔离理论
? 最早由制度经济学家 Kerr(1954)提出内部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
区隔,Piore(1969,1970,1975)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 基本假设是, 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个市场,初级市场
( primary section) 和次级市场 (secondary section),这两个市场
之间基本不发生成员流动,因为存在类似阶级壁垒 (class
closure),
? 初级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报酬高、工作环境好、提升机会多、
就业稳定等优势特征,属于垄断的寡头控制类型的市场;次级
市场的工作与工资低、环境差、无晋升机会和就业不稳定等特
征相联系,属于完全竞争类型的市场。
? 两种市场吸纳不同的人群,形成明显区隔的两层人。隔离理论
认为,即使在生产能力明显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存在性
别歧视,大部分女性只可能被分配在次级部门工作。
第 9讲 社会流动 (18)
? Marini( 1989,ARS) 的, 美国社会的性别工
资差异,
? 借用经济学供需关系的市场概念,从, 供, 与
,需, 两个角度分析性别工资差异。
? 供的解释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化生产中工作
训练和技能、社会心理、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方面。
? 需的解释集中在制度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劳动
力市场歧视的理论。
第 9讲 社会流动 (19)
? 玻璃天花板理论( Laslett,1989)
? 关注女性在职业场所的升迁障碍。, 玻璃天花
板, 比喻女性工作者在与男性竞争的职业场所
存在某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 这些女性不能企及的位置是高职业地位,如组
织内部较为资深的经理管理阶层的权力位置。
所以,该理论说的是高层存在的性别歧视。
第 9讲 社会流动 (20)
? England的, 可比的价值:理论与验证,
? 求证女性职位价格筹码低廉的原因。
?, 市场分割, 解释,落脚在社会歧视与性别社会化过程。
歧视是一个市场, 买方, 因素,雇主聘请劳工时排斥妇
女。性别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市场, 卖方, 因素,正是男
女两性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两性不同工作类型的分
割。即使女性进入男性职业领域,也最终会在孤独中回
归女性, 应有, 的工作。
?, 工资差异, 解释,用实证资料证明:性别偏见和女性
工作贬值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造成两性工资差别
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三种性别角色理论对社流研究的参与,是共同提示性别因
素应该是职业地位获得模型的重要因素。
第 9讲 社会流动 (21)
? 模型遭遇的挑战:三种视角的改造
? 地位获得模型与核心模型的改造通过三个角度
进行。
? 第二,族群角度。
社会不仅存在性别歧视,而且存在社会主流群体对
非主流族群的偏见和歧视。
Bonacich(1972):族群对立来自分割的市场 ;
Wilson(1987):从社会孤立谈族群对立 ;
→ 族群是予以添加到地位获得模型的测量变量,
第 9讲 社会流动 (22)
? 模型遭遇的挑战:三种视角的改造
? 第三,同期群比较分析 (cohort comparision analysis)
? 同期群比较研究是为弥补代间的历史差异而出现的,研究对象
是一组组同期群体,
? 同期群体指经历过基本相同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或具有基本
类似的历史足迹的同龄同代群体。
? Turner(1960,ASR),举荐流动、竞争流动与学校体系,
? 中心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获得某种被民间规范赞许的
向上流动模式是形成教育体制的重要因素。
第 9讲 社会流动 (23)
? Turner(1960,ASR),举荐流动、竞争流动与学校体系,
? 两种流动模式与两种教育体制的国家伦理
? 荐举流动( sponsored mobility) → 相对英国君
主式教育的民间规范体制。特点:精英成长道路完
全取决于精英或精英机构的选拔,精英地位的获得
不靠个人努力,而是基于认定的价值标准。
? 竞争流动( contest mobility) → 相对美国自由
式的学校教育。特点:公平原则,竞争者可以为实
现向上流动充分通过个人努力。
→ 心目中向上流动的理想型组织规范( Ideal-type
organizing norms)。
第 9讲 社会流动 (24)
? 社会流动研究的中国发现
? Szelenyi(1979),通往阶级权力道路上的知识分子,
? 双重精英
? 双重路径
? Walder(1985/1995)如何从政治特色或政治品格研究
社会主义国家的流动,共产主义体系要求晋升者必须具备
政治忠诚 → 特殊主义的资源
? 党员身份是共产主义制度下政治忠诚的指标
? 技术干部必须通过党员身份获得政治精英地位
? 党员又可以优先进入大学门槛,
→ 职业升迁模型, 突破了工业化理论的趋同论,国家体制因素是
流动的机制
第 9讲 社会流动 (25)
? 周雪光 (1997,ASR)
? 关注社会动荡或社会变迁对流动的影响
?, 文革中的孩子:国家与生命历程,
? 同期群比较研究认为,向哪里流动,如何流动,
并不是个人能左右的。每一个社会运动都会带
给每一同期群体的不同的流动机遇。个人的作
用空间很小,而且此空间只能在因时因地的国
家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彼空间生存。
第 9讲 社会流动 (26)
? Bian,Su and Logan(2001,Social Force)
? 怎样看政治审查?
? 假设,如果没有政治审查,中国应该趋同于其他的工业化国家,
? 研究结论, 政审的标准和形式是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变化
的 ;标准又随革命目标而变,
? 1949,建立新中国,取得革命的成功
? 1949-1965,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
? 1966-78,打破旧制度
? 1978-至今,经济建设为中心
工人 \农民 \军人 → 知识分子 → 私营业主也能入党
第 9讲 社会流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