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ZHJSZ00126 水质 钍 的测定 铀试剂 III 分光 光度法
HZ-HJ-SZ-0126
水质 钍 的测定 铀试剂 III 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铀矿冶炼排放废水中微量钍的测定 当取水样 20mL 时 方法的最低检出
浓度为 0.008mg/L(在吸光度 A 0.01 时所对应的钍浓度 ) 测定上限为 3.00mg/L(取样 1mL 时 )
经磷酸三丁酯萃淋树脂 (简称 CL TBP 萃淋树脂 )分离后 在测定 2.0ìg 钍时 钾 钠
铁 (III)各 100mg 氯 高氯酸根各 80mg 钙 60mg 硫酸根 铝各 50mg 锰 (II) 铜 (II) 镁
锌各 20mg 钴 钼 (VI)各 10mg 镍 磷酸根 汞 (II) 镉各 5mg 铬 (VI) 铅各 2.5mg 锶
锂 铋 镉 钒 (V) 硫酸根各 1mg 砷 (V)0.6mg 铀 (VI) 铋 (V) 银 钨 (VI)各 0.5mg 钍
0.3mg 锆 (1V)0.25 mg 总稀土 锑 (V) 金 (III) 铈 (VI)各 0.1mg 氟 0.01mg 不干扰测定
2 原理
在 1+2 硝酸介质中 酒石酸存在下 用 CL TBP 萃淋树脂吸附钍与其它元素分离 再
用 4mol/L 盐酸溶液解吸钍 在草酸 尿素等掩蔽剂存在下 钍与铀试剂 III 形成稳定的绿色
络合物 该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 668nm 摩尔吸光系数为 1.27 105 该络合物至少可稳定
2.5h
3 试剂
3.1 酒石酸水溶液 500g/L
3.2 草酸水溶液 50g/L
3.3 抗坏血酸 -尿素溶液 称取 5g 抗坏血酸 20g 尿素用水溶解后 稀释至 100mL
3.4 铀试剂 III 溶液 0.5g/L 称取 0.05g 铀试剂 III 用水溶解后稀释至 100mL
3.5 钍标准贮备溶液 准确称取光谱纯二氧化钍 1.1379g 于 100mL 烧杯中 加入硝酸 20mL
和 1+9 氢氟酸 1~2 滴 在沙浴上加热溶解 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补加硝酸 直至二氧化钍完
全溶解 然后转入 1000mL 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标线 摇匀 此溶液每毫升含钍约 1.00m g
用重量法标定
3.6 钍标准溶液 准确吸取钍贮备溶液 用 1mol/L 硝酸稀释成每毫升含钍 1.00ìg的标准液
3.7 CL TBP 萃淋树脂 (60~80 目 )
4 仪器
4.1 分光光度计 30mm 比色皿
4.2 沙浴
5 试样制备
取滤液 1~20mL(视钍含量而定 )置 50mL 烧杯中 加硝酸 5mL 在沙浴上蒸干 再加高氯酸
2mL 在沙浴上蒸至冒白烟 取下烧杯 加 1+2 硝酸 10mL 稍加热待固体溶解后 取下烧杯
稍冷 加 酒石酸溶液 3.1 1mL 搅拌均匀后转入已制备好的色层柱中 用 1+2 硝酸 10mL
分三次洗烧杯 过柱 然后用 1+2 硝酸 5mL 洗色层柱两次 用 1mL 水洗色层柱一次 弃去
用 4mol/L 盐酸 15mL 分三次解吸钍 收集解吸液于 25mL 容量瓶中 备待测用
6 操作步骤
6.1 色层柱的制备
称取 2gCL TBP 萃淋树 脂 装入已充满水的色层柱中 (柱底部和上部装少量脱脂棉 ) 用
50g/L 碳酸钠溶液 10mL 1+2 硝酸溶液 10mL 先后分别洗色层柱一次 然后用水洗至中性使
用前用 4mol/L 盐酸 10mL 洗色层柱 再用 10mL 水 1+2 硝酸 10mL 洗色层柱即可 (色层性
内径 ?8 170mm 流速 1~1.5mL/min)
6.2 样品测定
6.2.1 显色 于上述 25mL 容量瓶中 加抗坏血酸 尿素溶液 1mL 草酸溶液 3.2 1mL
2
无水乙醇 2mL 铀试剂 III 3.4 2mL 用 4mol/L 盐酸稀释至标线 摇匀
6.2.2 测量 静置 10min 后 用 30mm 比色皿 于 668nm 波长处 以校准曲线的空白为参比
测量吸光度
6.2.3 校准曲线 取 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mL 钍标准溶液 分别置于 50mL
烧杯中 以下按试样制备和样品测定步骤显色和测量
7 结果计算
c 钍 Th, mg/L = m/V
式中 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钍量 (ìg)
V 水样体积 (mL)
8 精密度和准确度
取含钍 0.15mg/L 铀矿冶炼排放废水作为统一样品 (1mol/L 硝酸溶液保存 ) 经七个实验室
分析得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 1.2% 室间 相对标准偏差为 21.2% 加标回收为 99.6 9.1
注意事项
(1) CL TBP 苯淋树脂装柱后可使用 15 次 如使用次数过多 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2) 每次装柱后必须重作校准曲线
9 参考文献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编委会编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三版 pp. 208~210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