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Le Nouveau Roman
发展概况
?,新小说, ( Le Nouveau Roman) 是 20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年代早期在法国形成的一个对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提出质疑的文学流
派 。 是一个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的一个小说流派 。
? 新小说与存在主义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 。 但
存在主义是一种, 介入文学,, 而新小说则
是, 非介入文学,, 两者正好代表了二次世
界大战后在法国形成的两股不同的文学潮流 。
主要作家
?阿兰 ·罗伯 -格里耶 ( 1921-)
?娜塔莉 ·萨罗特 ( 1902—)
?米歇尔 ·布托 ( 1926—)
?克洛德 ·西蒙 ( 1913—)
?罗贝尔 ·潘热 ( 1919—)
?玛格丽特 · 杜拉斯等 。
多重名称
? 这派作家早在 20世纪 50年代之前就已经开始
写作, 但一直默默无闻 。 直到 50年代中期他
们的作品才开始受到批评界的重视 。 起先,
批评家们称之为, 子夜派, ( 因其作品基本
上由子夜出版社出版 ) 。 后来, 又根据各个
作家的本身的创作特点称之为, 视觉派,,
,写物派,,, 摄影派,,, 窥视派, 等 。
这也说明, 新小说派起先并不是一种创作团
体或流派, 只是一种创作倾向 。
正式定名
? 60年代, 以, 原样, 杂志为活动据点的一批
作家也赞同新小说派的创作原则, 使这个流
派的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大 。 1971年, 在巴黎
召开了第一次有关新小说的学术讨论会 。 在
这次会议上, 正式把这些作家的创作活动定
名为, 新小说派,, 并成立了一个相应的俱
乐部式的文学团体 。 1985年, 瑞典皇家科学
院把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新小说派
作家克洛德 ·西蒙, 使新小说派的名气骤然上
升 。 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研究新小
说的热潮 。
文学主张
? 新小说派又称, 反小说, (anti-novel)派 。
即要彻底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文学传统 。
?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 每个时代的小说都应有
自己的表现方式, 当今时代变了, 工业技术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小说艺术却陷入, 严
重的停滞状态, 。 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还没
有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 他们
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
十九世纪盛行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不适
于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环境 。
1.反对以人为中心
?传统小说从人道主义出发, 把人作为现
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 使现实生活的
一切 ( 物的世界 ) 彻底地被人的主观感
情所浸透, 因而掩盖了事物的真实面貌,
只是反映了生活和表面 。
2.反对编造设计情节
?传统小说为塑造人物性格设计了故事情
节 。 它虽然使人物表现看来似乎自成一
体, 栩栩如生, 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样
死硬僵化, 情节, 如同细布条一样缠绕
着人物, 。
3.反对情感化语言
?传统小说使用形象化的, 带感情色彩的
语言, 只是把一种以人易物的观念强加
于人, 根本不可能增添什么, 描写价
值, 。 如, 无情的烈日,,, 严峻的山
岭, 之类的词不能使人对, 烈日,,
,山岭, 加深了解, 只是用一种人化了
的语言强加在客体身上 。
4.反对深度模式
?传统小说采用层层挖掘自然和社会的方
式, 从人们习见的表现现象背后挖掘出
潜在含义 ( 社会和, 心理的, 哲学的或
宗教的 ) 。 这种观念起到一种, 毒药作
用,, 作人们的意识的反射更加僵化,
更难觉醒 。 长此以往, 读者就养成一种
被动, 懒惰的习性, 阻碍了他们的参与
意识和创造力的发挥 。
创作特点
1.不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 在新小说派作品中,人物已经丧失了一切权
利,不再是故事的中心。他们或者只是一个
以不同方式把许多组生活画面和事物彼此勾
联起来的组织者,或者只是一个, 视觉,,
借以呈现他眼前的种种事物和事件。正因为
如此,新小说笔下人物往往只剩下一个影子,
人物往往既没有典型的性格也没有清晰的特
征,有时连姓名也没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
没有一个。仅用第一人称的, 我, 或第二人
称的, 你, 来称谓,甚至使读者处于小说主
人公的地位,
2.提倡写物主义
? 提倡写物主义,即强调对自然景物和环境实
物的描写,而且这种描写既琐碎又繁复。
? 在新小说派作家看来,现实生活既然只是一
个, 物的世界,,要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就
必然把对物的描写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而
且还必然, 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站在它
的对面, 去描写物,而不带任何主观的色彩,
不含有任何描写目的,只要表现出, 物在那
里, 就算完成了艺术的使命。只有这样,才
能描绘出一个, 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 。
3.打乱时空结构
?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在
发展变化,因此作者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
不可能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由作者事先
决定小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新小
说派作家在结构上有意颠倒时间、混淆空间,
把过去、将来、现在,把现实、幻觉和回忆
杂揉在一起,构成一系列杂乱无章的场面,
把小说当作, 叙述的实验室, 。新小说的情
节结构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头有尾,结局也
不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稳
定的,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4.深度感的消失
?作者只是客观地提供物件和人存在的状
况,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这样,就把
小说改造成一种徒有其名的文学模式,
一种非小说的小说。大部分新小说都类
似文献、笔录、自白、实验报告,或是
记载事物的清单。
“可写的, 文本
? 娜塔丽 ·萨洛特说, 新小说不是读者, 轻松的
娱乐,, 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
的舒服, 被动的习惯, 积极参加到小说的创
作过程中, 与作者一起探索那, 深层的真
实, ——在她看来, 这就是潜意识底下的心
理活动 。 她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 从
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化的形象中, 抓住事物
的真实面目, 观察人物内心的奥秘 。
? 从这个角度看, 新小说属于法国文论家罗
兰 ·巴特所说的可写的文本 。
新小说派主将
罗伯 —格里耶
生平与创作
?阿兰 ·罗伯 -格里耶, 1922年出生于法国
布列斯特 。 青年时代在巴黎农艺学院求
学 。 二次大战结束时毕业, 获农艺师职
称 。 随后在法国国家统计部工作 。 1949
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 。 50年代初
在法属殖民地果品柑桔学院担任农艺师,
先后在摩洛哥, 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
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研究工作 。
从农艺师到作家
? 1951年在非洲得病, 归国途中萌发创作念头 。
在船上构思, 橡皮, 。 1953年发表, 橡皮, 。
1955年后在巴黎子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
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成为新小说派的领袖 。
主要作品有, 橡皮, ( 1953),, 窥视者,
( 1955),, 嫉妒, ( 1957),, 在迷宫中,
( 1959),, 纽约革命计划, ( 1970) 。 另
外, 还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 其中影响较大
的有, 未来小说之路, ( 1956),, 自然,
人道主义, 悲剧, ( 1958), 被认为是新小
说派纲领 。
电影小说
? 60年代后他又着手撰写电影小说,并曾
一度专事电影拍摄制作。他认为,电影
艺术比小说更适合于客观地记录物质世
界,更有效地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
理状态。他写的电影小说, 去年在玛丽
亚温泉, 获 1962年第 22届威尼斯电影节
奖。另外还自编自导影片, 不朽的女人,
( 1962)。
“集合小说”
? 70年代, 罗伯-格里耶创造了所谓, 集合,
小说 ( Collage Novel ), 对应着美国的, 集
合艺术, ;这些小说是由一些片段集合而成,
而这些片段又来自于作者与诸如勒内 ·玛格里特,
罗伯特 ·劳森伯格, 贾斯帕 ·琼斯这样一些艺术
家合作的文本, 如与劳森伯格合作的, 可疑的
表面痕迹, ( 1978 ), 与玛格里特合作的
,美丽的俘虏, 。 罗伯-格里耶把这些文字集
合成书, 就有了, 幽灵城市的拓扑学, ( 19
76 ) 和, 金三角的回忆, ( 1978 ) 。
“传奇”
?罗伯-格里耶80、90年代最后一期
创作是称作, 传奇, ( Romanesques )
的自传性三部曲:, 重现的镜子, (1
985),,昂热丽克或迷醉, (19
88)和,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 (19
94)。 2001年,罗伯 ·格里耶出版了
,反复,,被一些批评家认为是法国近
年来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罗
伯-
格
里
耶
在
书
房
“不朽”
? 2004年 3月 25日, 作
为, 新小说派, 的主
要代表人物的阿
兰 ·罗伯-格里耶被
选入法兰西学院 。 这
是一位法国文人毕生
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 法兰西学院的印章
上面刻着的两个字
是, 不朽, 。 这也
是 1635年红衣主教
黎塞留创建这个学
院时候的一个野心 。
罗伯 -格里耶接受记者采访
,橡皮,
?, 橡皮, 初版于 1953年,
问世时读者寥寥无几,
可是到了 60年代, 发行
量已超过 100万册, 欧美
各国以及波兰, 罗马尼
亚, 捷克等国都有译本 。
日本不但出版了, 橡皮,
的译本, 还邀请作者到
日本去讲学 。 1968 年
,橡皮, 拍成电影, 片
名是, 谎言者, 。, 橡
皮, 典型地反映了新小
说的艺术艺术特征 。
1.情节错位与深度模式的消失
小说采用了侦探小说式的题材, 而展现
的 是 新小说 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技巧 。
,橡皮, 写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
尔 ·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
小说有一连串情节的错位:
杜邦已死 ——杜邦未死;
枪杀罪犯 ——错杀杜邦;
杜邦真死 ——杜邦未死 。
小说虽然以侦破案情为主, 却用了大量篇
幅写瓦拉斯在城内迷宫般的街道上下意识地
到处闲逛, 但总是走到杜邦前妻开设的文具
店前 。 他多次以买橡皮为由进入文具店 。 每
次都要描述一番他所需要的橡皮的特点和样
式 。 至于案件的处理结果如何, 案件背后隐
藏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等等传统侦探小说要考
虑的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都被抹擦掉了 。 事
件和人物自己呈现着自己, 作者无权也无能
力挖掘出其隐秘的含义 。 每个读者可以凭借
自己的体验和想像力来填补被, 橡皮, 擦掉
的空白 。
?先生,要买什么?
?我想买一块很软的橡皮,绘画用的。
?先生,这就是绘画用的橡皮。
?好吧,我试用用看,多少钱?
?他付了钱转身就走。一到街上,瓦拉斯
就下意识用手指乱扭那块小橡皮;他凭
触觉就知道这种橡皮不行。这完全不是
他要找的那种橡皮。
?这天下午,瓦拉斯又不由自主地走进这
家文具店。
? 先生,您要什么?
? 我想要一块橡皮。
? 好的。要哪一种橡皮呢?
? 瓦拉斯只好再一次把他确实要买的东西描述
一番:这种橡皮既轻又柔软,脆而易碎,压
力之下不会变形,只会变成粉末;这种橡皮
不费劲就可以切开,而且剖面光亮平滑,像
螺丝壳一样。几个月前,曾在朋友家里见过
这样一块橡皮,可是现在都没有能买到。这
块橡皮的样子是黄色的、正方形的,边上二、
三厘米厚,角上微呈圆形。也许是磨损了,
生产厂家的商标印在一面上,不过已经模糊
了,只有中间两个字还可以看得出来。
2.物件的静态描写和复现描述
? 作者把现实世界看作一个物的世界, 把对物
件的描写提高到一个最为重要的位置 。 这种
物件的描写与传统小说不同, 它是, 非人格
化的,,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客观, 准确,
犹如一幅幅静物画 。 如对楼梯, 番茄, 橡皮,
街道的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复现描述 。
? 罗伯-格里耶笔下的这个物品世界最大的特
性在于可测量, 关于文具, 关于街道, 关于
室内装饰, 关于物体一样静止不动的人, 都
以毫厘不爽的精度写出 。 在他的小说世界中,
世界的精确测量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至关
重要的 。
3.影视语言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作者提供的文本语言, 犹如电影中的分
镜头剧本, 一个视角一个视角地呈现于
读者面前, 形成跳跃式的蒙太奇效果 。
有时, 直接采用影视语言的表述方式,
每句一行, 每行一段, 既非诗, 也非小
说 。 此外, 小说还多次运用数学公式演
算, 层层推导 。
Le Nouveau Roman
发展概况
?,新小说, ( Le Nouveau Roman) 是 20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年代早期在法国形成的一个对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提出质疑的文学流
派 。 是一个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的一个小说流派 。
? 新小说与存在主义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 。 但
存在主义是一种, 介入文学,, 而新小说则
是, 非介入文学,, 两者正好代表了二次世
界大战后在法国形成的两股不同的文学潮流 。
主要作家
?阿兰 ·罗伯 -格里耶 ( 1921-)
?娜塔莉 ·萨罗特 ( 1902—)
?米歇尔 ·布托 ( 1926—)
?克洛德 ·西蒙 ( 1913—)
?罗贝尔 ·潘热 ( 1919—)
?玛格丽特 · 杜拉斯等 。
多重名称
? 这派作家早在 20世纪 50年代之前就已经开始
写作, 但一直默默无闻 。 直到 50年代中期他
们的作品才开始受到批评界的重视 。 起先,
批评家们称之为, 子夜派, ( 因其作品基本
上由子夜出版社出版 ) 。 后来, 又根据各个
作家的本身的创作特点称之为, 视觉派,,
,写物派,,, 摄影派,,, 窥视派, 等 。
这也说明, 新小说派起先并不是一种创作团
体或流派, 只是一种创作倾向 。
正式定名
? 60年代, 以, 原样, 杂志为活动据点的一批
作家也赞同新小说派的创作原则, 使这个流
派的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大 。 1971年, 在巴黎
召开了第一次有关新小说的学术讨论会 。 在
这次会议上, 正式把这些作家的创作活动定
名为, 新小说派,, 并成立了一个相应的俱
乐部式的文学团体 。 1985年, 瑞典皇家科学
院把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新小说派
作家克洛德 ·西蒙, 使新小说派的名气骤然上
升 。 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研究新小
说的热潮 。
文学主张
? 新小说派又称, 反小说, (anti-novel)派 。
即要彻底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文学传统 。
?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 每个时代的小说都应有
自己的表现方式, 当今时代变了, 工业技术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小说艺术却陷入, 严
重的停滞状态, 。 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还没
有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 他们
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
十九世纪盛行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不适
于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环境 。
1.反对以人为中心
?传统小说从人道主义出发, 把人作为现
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 使现实生活的
一切 ( 物的世界 ) 彻底地被人的主观感
情所浸透, 因而掩盖了事物的真实面貌,
只是反映了生活和表面 。
2.反对编造设计情节
?传统小说为塑造人物性格设计了故事情
节 。 它虽然使人物表现看来似乎自成一
体, 栩栩如生, 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样
死硬僵化, 情节, 如同细布条一样缠绕
着人物, 。
3.反对情感化语言
?传统小说使用形象化的, 带感情色彩的
语言, 只是把一种以人易物的观念强加
于人, 根本不可能增添什么, 描写价
值, 。 如, 无情的烈日,,, 严峻的山
岭, 之类的词不能使人对, 烈日,,
,山岭, 加深了解, 只是用一种人化了
的语言强加在客体身上 。
4.反对深度模式
?传统小说采用层层挖掘自然和社会的方
式, 从人们习见的表现现象背后挖掘出
潜在含义 ( 社会和, 心理的, 哲学的或
宗教的 ) 。 这种观念起到一种, 毒药作
用,, 作人们的意识的反射更加僵化,
更难觉醒 。 长此以往, 读者就养成一种
被动, 懒惰的习性, 阻碍了他们的参与
意识和创造力的发挥 。
创作特点
1.不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 在新小说派作品中,人物已经丧失了一切权
利,不再是故事的中心。他们或者只是一个
以不同方式把许多组生活画面和事物彼此勾
联起来的组织者,或者只是一个, 视觉,,
借以呈现他眼前的种种事物和事件。正因为
如此,新小说笔下人物往往只剩下一个影子,
人物往往既没有典型的性格也没有清晰的特
征,有时连姓名也没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
没有一个。仅用第一人称的, 我, 或第二人
称的, 你, 来称谓,甚至使读者处于小说主
人公的地位,
2.提倡写物主义
? 提倡写物主义,即强调对自然景物和环境实
物的描写,而且这种描写既琐碎又繁复。
? 在新小说派作家看来,现实生活既然只是一
个, 物的世界,,要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就
必然把对物的描写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而
且还必然, 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站在它
的对面, 去描写物,而不带任何主观的色彩,
不含有任何描写目的,只要表现出, 物在那
里, 就算完成了艺术的使命。只有这样,才
能描绘出一个, 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 。
3.打乱时空结构
?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在
发展变化,因此作者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
不可能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由作者事先
决定小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新小
说派作家在结构上有意颠倒时间、混淆空间,
把过去、将来、现在,把现实、幻觉和回忆
杂揉在一起,构成一系列杂乱无章的场面,
把小说当作, 叙述的实验室, 。新小说的情
节结构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头有尾,结局也
不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不稳
定的,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4.深度感的消失
?作者只是客观地提供物件和人存在的状
况,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这样,就把
小说改造成一种徒有其名的文学模式,
一种非小说的小说。大部分新小说都类
似文献、笔录、自白、实验报告,或是
记载事物的清单。
“可写的, 文本
? 娜塔丽 ·萨洛特说, 新小说不是读者, 轻松的
娱乐,, 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
的舒服, 被动的习惯, 积极参加到小说的创
作过程中, 与作者一起探索那, 深层的真
实, ——在她看来, 这就是潜意识底下的心
理活动 。 她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 从
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化的形象中, 抓住事物
的真实面目, 观察人物内心的奥秘 。
? 从这个角度看, 新小说属于法国文论家罗
兰 ·巴特所说的可写的文本 。
新小说派主将
罗伯 —格里耶
生平与创作
?阿兰 ·罗伯 -格里耶, 1922年出生于法国
布列斯特 。 青年时代在巴黎农艺学院求
学 。 二次大战结束时毕业, 获农艺师职
称 。 随后在法国国家统计部工作 。 1949
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 。 50年代初
在法属殖民地果品柑桔学院担任农艺师,
先后在摩洛哥, 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
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研究工作 。
从农艺师到作家
? 1951年在非洲得病, 归国途中萌发创作念头 。
在船上构思, 橡皮, 。 1953年发表, 橡皮, 。
1955年后在巴黎子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
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成为新小说派的领袖 。
主要作品有, 橡皮, ( 1953),, 窥视者,
( 1955),, 嫉妒, ( 1957),, 在迷宫中,
( 1959),, 纽约革命计划, ( 1970) 。 另
外, 还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 其中影响较大
的有, 未来小说之路, ( 1956),, 自然,
人道主义, 悲剧, ( 1958), 被认为是新小
说派纲领 。
电影小说
? 60年代后他又着手撰写电影小说,并曾
一度专事电影拍摄制作。他认为,电影
艺术比小说更适合于客观地记录物质世
界,更有效地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
理状态。他写的电影小说, 去年在玛丽
亚温泉, 获 1962年第 22届威尼斯电影节
奖。另外还自编自导影片, 不朽的女人,
( 1962)。
“集合小说”
? 70年代, 罗伯-格里耶创造了所谓, 集合,
小说 ( Collage Novel ), 对应着美国的, 集
合艺术, ;这些小说是由一些片段集合而成,
而这些片段又来自于作者与诸如勒内 ·玛格里特,
罗伯特 ·劳森伯格, 贾斯帕 ·琼斯这样一些艺术
家合作的文本, 如与劳森伯格合作的, 可疑的
表面痕迹, ( 1978 ), 与玛格里特合作的
,美丽的俘虏, 。 罗伯-格里耶把这些文字集
合成书, 就有了, 幽灵城市的拓扑学, ( 19
76 ) 和, 金三角的回忆, ( 1978 ) 。
“传奇”
?罗伯-格里耶80、90年代最后一期
创作是称作, 传奇, ( Romanesques )
的自传性三部曲:, 重现的镜子, (1
985),,昂热丽克或迷醉, (19
88)和,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 (19
94)。 2001年,罗伯 ·格里耶出版了
,反复,,被一些批评家认为是法国近
年来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罗
伯-
格
里
耶
在
书
房
“不朽”
? 2004年 3月 25日, 作
为, 新小说派, 的主
要代表人物的阿
兰 ·罗伯-格里耶被
选入法兰西学院 。 这
是一位法国文人毕生
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 法兰西学院的印章
上面刻着的两个字
是, 不朽, 。 这也
是 1635年红衣主教
黎塞留创建这个学
院时候的一个野心 。
罗伯 -格里耶接受记者采访
,橡皮,
?, 橡皮, 初版于 1953年,
问世时读者寥寥无几,
可是到了 60年代, 发行
量已超过 100万册, 欧美
各国以及波兰, 罗马尼
亚, 捷克等国都有译本 。
日本不但出版了, 橡皮,
的译本, 还邀请作者到
日本去讲学 。 1968 年
,橡皮, 拍成电影, 片
名是, 谎言者, 。, 橡
皮, 典型地反映了新小
说的艺术艺术特征 。
1.情节错位与深度模式的消失
小说采用了侦探小说式的题材, 而展现
的 是 新小说 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技巧 。
,橡皮, 写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
尔 ·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
小说有一连串情节的错位:
杜邦已死 ——杜邦未死;
枪杀罪犯 ——错杀杜邦;
杜邦真死 ——杜邦未死 。
小说虽然以侦破案情为主, 却用了大量篇
幅写瓦拉斯在城内迷宫般的街道上下意识地
到处闲逛, 但总是走到杜邦前妻开设的文具
店前 。 他多次以买橡皮为由进入文具店 。 每
次都要描述一番他所需要的橡皮的特点和样
式 。 至于案件的处理结果如何, 案件背后隐
藏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等等传统侦探小说要考
虑的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都被抹擦掉了 。 事
件和人物自己呈现着自己, 作者无权也无能
力挖掘出其隐秘的含义 。 每个读者可以凭借
自己的体验和想像力来填补被, 橡皮, 擦掉
的空白 。
?先生,要买什么?
?我想买一块很软的橡皮,绘画用的。
?先生,这就是绘画用的橡皮。
?好吧,我试用用看,多少钱?
?他付了钱转身就走。一到街上,瓦拉斯
就下意识用手指乱扭那块小橡皮;他凭
触觉就知道这种橡皮不行。这完全不是
他要找的那种橡皮。
?这天下午,瓦拉斯又不由自主地走进这
家文具店。
? 先生,您要什么?
? 我想要一块橡皮。
? 好的。要哪一种橡皮呢?
? 瓦拉斯只好再一次把他确实要买的东西描述
一番:这种橡皮既轻又柔软,脆而易碎,压
力之下不会变形,只会变成粉末;这种橡皮
不费劲就可以切开,而且剖面光亮平滑,像
螺丝壳一样。几个月前,曾在朋友家里见过
这样一块橡皮,可是现在都没有能买到。这
块橡皮的样子是黄色的、正方形的,边上二、
三厘米厚,角上微呈圆形。也许是磨损了,
生产厂家的商标印在一面上,不过已经模糊
了,只有中间两个字还可以看得出来。
2.物件的静态描写和复现描述
? 作者把现实世界看作一个物的世界, 把对物
件的描写提高到一个最为重要的位置 。 这种
物件的描写与传统小说不同, 它是, 非人格
化的,,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客观, 准确,
犹如一幅幅静物画 。 如对楼梯, 番茄, 橡皮,
街道的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复现描述 。
? 罗伯-格里耶笔下的这个物品世界最大的特
性在于可测量, 关于文具, 关于街道, 关于
室内装饰, 关于物体一样静止不动的人, 都
以毫厘不爽的精度写出 。 在他的小说世界中,
世界的精确测量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至关
重要的 。
3.影视语言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作者提供的文本语言, 犹如电影中的分
镜头剧本, 一个视角一个视角地呈现于
读者面前, 形成跳跃式的蒙太奇效果 。
有时, 直接采用影视语言的表述方式,
每句一行, 每行一段, 既非诗, 也非小
说 。 此外, 小说还多次运用数学公式演
算, 层层推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