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统计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目标与功能
? 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 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
? 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
? 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 20世纪中期在世
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
? 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发展, 涵义的演进
? 工业革命 ——1950年代,强调经济增长;
? 二战后近 20年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
变革, ;
? 1972年之后,加入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
? 1980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的, 发展。
“可持续, 的涵义
?,可持续, 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
渔业和林业等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当鱼
类捕捞量低于其自然增长量时,就是生
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
? 将此意推广至对多种资源的考虑,可以
认为,,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
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
或比现有水平更高, 。
“可持续, 的不同解释
? 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 可持续, 的不同
解释
? 可持续的经济解释,,在维持动态服务和
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
益的最大化,
? 可持续的社会解释,,在生存不超过维持
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
活质量,
? 可持续的文化解释,,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
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
“可持续发展, 的首次提出
?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IUCN)发布
的,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简称 WCS)是全
球第一个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国际文
件。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的定义:可
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
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最
为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 该定义偏重于发展的时间维,但对发展
的空间维有所忽视。
? 理论性强,操作性差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普朗克( Pronk)和哈克( Haq)的定义:
,为全世界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
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
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资源环境
限制。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皮尔斯( Pearce)和沃福德( Warford)
的定义:,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
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增进社会
福利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世界银行 1992年度, 世界发展报告, 的
定义:, 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
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
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
持续水平的提高,
?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利益、环境利益
以及社会福利三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
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
? 从所涉及的时空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
一个涉及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时空概
念。
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
?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和
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概念。
?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前提。
?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保护自然
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
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
质量,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服务于促进
社会进步这一最终目的。
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
?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
?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即可持续发展要保
证下一代至少获得与前一代相同的资源或有
相同的发展能力。
?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即在给定时间范围
内,全球各层次的人在获得资源和机会方面
应具有平等性。
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
?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架
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 1,描述的功能
? 2,评价的功能
1,描述的功能
?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
即以定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
现实状况。
? 描述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全貌以及
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
? 关注代内与代际关系
2,评价的功能
? 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
达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是接近还是
更加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评价。
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
? 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种可持续
发展统计测度方法分为
? 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
? 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主要差异在于所生成或构造的指标个数
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
? 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
? 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可持续发
展的测度。
? 根据立足的角度分为
? 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
? 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
? 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
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
? 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
体系或相关总量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或社
会因素的引入作进一步的修正,以货币
化为度量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要素
的综合。
? EDP
? 新国家财富
? 真实储蓄
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
? 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
环境的测度方法。
? 能值分析法
? 生态足迹法
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
? 一系列著名指数
?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
? 人文发展指数( HDI)
? 社会进步指数( ISP)
? ASHA指数(即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英文缩
写)
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造一系列相
互联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
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联系。
? 指标以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成的一个有
机的系统。
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
? DSR型指标体系
? 菜单型指标体系
? 专题型指标体系
DSR型指标体系
? DSR:驱动力( Driving Force) ——状态
( State) ——反应( Response)
? 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概念模型。
? 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代表。
菜单型指标体系
? 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
和评价指标。
? 如,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设计的指标体系。
专题型指标体系
? 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
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在每个领域
或问题下设计具体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
? 以较早时期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
展指标体系最有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一、环境经济核算
? 二、国家财富
? 三、真实储蓄
? 四、生态足迹
? 五、人文发展指数
一、环境经济核算
? 1,EDP指标的提出
? 2,EDP的计算与应用
? 3,评价
1,EDP指标的提出
? EDP,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
? 绿色 GDP
? 弥补 GDP指标的缺陷形成一个易为公众
和决策者所接受的修正指标。
2,EDP的计算与应用
? 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生
态环境作为, 非经济资产, 纳入核算框
架,将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资源的, 耗
减, 和, 降级, 作为这些资产的, 使用,
从国民经济最终生产成果中扣除,实现
了对 GDP的修正,形成了 EDP指标。
EDP的计算
? EDP=
? 总产出 -中间投入 -固定资本消耗 -环境投
入
? 解释了 EDP的形成过程,反映一时期经济
产出扣除所有经济产品投入和环境投入
后的真实成果。
EDP的计算
? EDP
? =最终消费+净出口+经济积累
? =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消
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 -环境消耗引起的资产价
值减少)
? 解释了 EDP的使用去向,其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一方面体现为当期产品积累引起的资产增加,
另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磨损和环境投入引起
的资产价值减少。
EDP的应用
? EDP的应用可以借鉴 GDP的应用方式
? EDP、人均 EDP及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
趋势可用于描述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
态和趋势;
? EDP与 GDP的比值可以反映环境投入对经
济过程的贡献。
3,评价
? 优点
? 能够提供最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
? EDP指标产生于对经济过程的完整刻画
? 问题
? 忽略社会因素
? 环境因素的货币化测度在技术上很复杂和困难,不
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常常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 EDP是一个流量概念,没有体现资产存量在可持续
发展中的意义
? 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
二、国家财富
? 1,国家财富的概念
? 2,国家财富的计算
? 3,应用
? 4,评价
1,国家财富的概念
? 1995年 9月,世界银行
?, 环境进展的监测, ( Mor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 on Work in Progress)
?, 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 (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i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
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和。
? 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
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
? 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天然资源,
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
显的自然生长过程;
? 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
和技能;
? 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
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
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
2,国家财富的计算
? 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
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各自估算其价值,
之后再加总求和。
? 生产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核算直接继承了
SNA和 SEEA的方法;
? 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较难量化,通常在
一起测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未来收
益现值法。
3,应用
? 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
展趋势的评价标准
? 国家财富的构成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作
出解释
? 国家财富指标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
对比。
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
4,评价
? 优点
? 建立了新型的财富观,体现了经济可持续性、
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思想
? 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比较
? 问题
? 国家财富指标反映的仅是弱可持续性
? 四种资本间替代的可实现性也存在问题
三、真实储蓄
? 1,真实储蓄的计算
? 2,真实储蓄的应用
? 3,评价
1,真实储蓄的计算
? 1995年,世界银行
?, 监测环境的进展,
?, 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 ——环境可
持续发展指标,
真实储蓄的计算
? 从本质上看也是对 GDP的一种修正方式
? 以 GDP为计算起点,扣除总消费,得到国家财
富的传统计算标准 ——总储蓄 (gross saving)
? 总储蓄加上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
? 广义总储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得到净储蓄
(net saving);
? 从净储蓄中进一步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
损失的价值后得到真实储蓄;
? 真实储蓄占 GDP的百分比即为真实储蓄率。
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
2,真实储蓄的应用
? 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从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可以考察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走向
3,评价
? 优点
? 具有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
? 具有很好的政策指导的实践意义
? 问题
? 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同可持续发展之间
关系的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 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的变化趋势需要有
长期的监测,才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有准确的把握。
四、生态足迹
? 1,生态足迹的概念
? 2,生态足迹的计算
? 3,应用
? 4,评价
1,生态足迹的概念
? Ecological Footprint,EF
? 又称生态占用、生态维持面积、生态脚印、生
态支撑点等
? 是从环境或者说自然生态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
的测度
? 最早在 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 William E
Rees与其学生 Mathis Wackernagel提出,后者
在 1996年对其方法和模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生态足迹
? 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
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 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计算个人的、
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相
应地,其含义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
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
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
产力的地域面积。
William E Rees的描述
?,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
工厂 …… 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生态足迹
? 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
直接测度,有测度意义的是它与地球所
能够提供的空间的比较。
DEF与 SEF
? 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
的客观需求,可称之为生态足迹需求
( Demand of EF,DEF);
? 而自然生态系统所能够实际提供的生态
维持面积,可称之为生态足迹供给
( Supply of EF,SEF),用生态承载力
概念来反映。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若 SEF>DEF,则为生态盈余( Ecological
Surplus),表明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
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范
围之内,区域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
? 若 SEF<DEF,则为生态赤字( Ecological
Deficit),表明该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
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说明其发
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的计算
? 三个步骤:
? 第一步,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
? 第二步,产量调整;
? 第三步,均衡处理。
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
? 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
? 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按照区域的
生态生产能力和废弃物吸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
生产力的
? 耕地
? 草地
? 化石能源用地
? 森林
? 建筑用地
? 海洋
? 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
产量调整
? 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
作适当调整。
? 产量调整因子,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
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
? 产量调整因子大于 1,说明该地区单位面积的
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
平;
? 反之,则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
收能力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 经产量调整的面积称之为, 产量调整面积, 。
均衡处理
? 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
过均衡因子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空间调整为
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
加的生态系统面积,之后加总为区域的生态足
迹。
? 均衡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单位空间
面积的生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是对各生
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以各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
的比值表示。
3,应用
? 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 国家生
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的论文中对 52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 杨开忠等人根据 Wackernagel的数据把各
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为 4种类型。
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
? 第一种类型:地方 —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地
方和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既在本国生态承载力的范 围之内,也不危害全球的生态安全。
? 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 —全球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
迹未超出本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但超过了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
因而其发展虽然保持在本国生态容量之内但却危及了全球的可持 续性。
? 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 —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即人均生
态足迹超出了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但低于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
因而虽然从本地看是不可持续的,但从全球来看却可以通过利用
他国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四种类型:地方 —全球均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既
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超出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无 论从地区角度还是全球角度看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
4,评价
? 优点
? 逆向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 可操作性强:资料取得相对容易,计算简单,结果
直观,易于模型化,应用范围广阔,可作国际比较
? 问题
? 只衡量了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对经济、技术、
社会的考虑还不够
? 未考虑一些重要资源的功能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
这样的简化处理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
五、人文发展指数
? 1,概念
? 2,应用
? 3,评价
1,概念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于 1990年 5
月发表的第一份, 人类发展报告, 中首
次公布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
程。这些选择原则上可以是无限的,并
随时间而变化,但在所有发展水平上,
对人们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的选择,这就
是长寿与健康,获得知识以及为提高生
活水准而需要的资源,
HDI的构成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 ——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
? 受教育程度
? ——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 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
? ——衡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
HDI的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 受教育程度
? ——由成人识字能力(占 2/3权数)和小学、中学、
大学三者的综合入学注册率(占 1/3权数)加权求
得
? 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
? ——以 GDP为基础修正
? 三个指标均以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形式表示,
算术平均值即 HDI。
2,应用
? 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
? 其值在 0-1之间,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1
? 自 1990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公
布 HDI。
? HDI的数值、世界排名和结构变化可以反
映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
3,评价
? 优点
? 数据可得性强,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
作性,发展较为成熟。
? 问题
? 没有反映环境方面的情况,对经济的考虑也
不够;
? 指标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指标间缺乏固
有的联系。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二、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1,DSR概念模型
? 2,构成
? 3,评价
1,DSR概念模型
? 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 DSR的概念
模型,其后,欧洲统计局和经合组织又
作了进一步的开发使用。
? 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驱动力-
状态-反应的逻辑关系来描述。
基本思想
? 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
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环境指标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描述环境
质量的现状,还应能够反映其与经济、
社会的关系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即
综合测度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
用。
2,构成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指标分类原则
? 按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分类,将各
种指标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四类,
每一类下又区分具体的主题,并分别与, 21
世纪议程, 有关章节相对应;
? 按各指标的性质和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分为驱
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反应指标。
? 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 144个指标
? 社会指标 42个
? 经济指标 26个
? 环境指标 61个
? 制度指标 15个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
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
3,评价
? 优点
? 较强的描述功能
? 较大的灵活性
? 较强的因果联系
? 问题
? 指标过多,妨碍了其评价功能
? 常常发生指标性质难以确定,或难以找到对
应指标的情况
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1995年正式提出
? 大框架以,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基础
? 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四大目标
? 每一个大目标之下,按关键问题分组归纳,形
成 21个专题
? 在每个专题之下,又设置了若干关键目标和关
键问题,并设计了具体的指标
? 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有 120多个指标的专题型
指标体系。
评价
? 优点
? 描述功能强
? 有助于将公众和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
的关键问题上
? 问题
? 对现实问题过于关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
指标间内在联系的建立。
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菜单式的指标体系
?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1996年年底成立联合课题组,建立了一
套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包括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社会、
科技和教育 6大领域,29个子领域,共计
196个描述性指标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 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 4
个领域
? 分别列举重点指标
中科院, 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
?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包括生存
支持、发展支持、环境支持、社会支持、
智力支持五大支持系统在内的指标体系
? 包括 16个状态层,48个变量,共计 208个
指标
评价
? 比较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描述和评
价,因此往往规模比较庞大。
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指标体系的描述功能较强,但评价功能
一般较差,因此常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
方法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和综合
的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
? 层次分析法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 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
? 因子分析法
? Factor Analysis
? 用于多指标的降维和信息的浓缩
? 综合评价方法只是数据的综合处理方法,通过
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综合性指标是否有意义或有
效,最终还是取决于指标体系本身的设计得当
与否。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 一、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
? 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
? 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
一、
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
? 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
? 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
? 3.比较
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
? 简约
? 具有较强的评价功能
? 比较受决策者青睐
? 但描述功能相对薄弱
? 综合性的数据都存在度量衡统一的问题
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
? 覆盖面广
? 描述功能强
?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 综合程度差,评价功能相对薄弱
? 信息量庞大,易产生重复,且资料来源
受限
3.比较
? 单一指标法系统性强、逻辑连贯,指标
体系法则覆盖面广、灵活性强;
? 单一指标法易于作国家间的国际比较,
指标体系法则适于不同地域层次的实践
开展。
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
? 对同一统计对象的测度结果应具有一致
性。
? 尝试性检验
部分国家的发展指标
过程
? 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
? 2,相关系数的判断
? 3,结果与结论
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
? 直观的判断方式
? 作各指标的变化图,观察是否具有相类似的
趋势
? 作两两指标间的散点图,观察是否具有较明
显的同升同降(正指标之间或逆指标之间)
或此消彼涨(正、逆指标之间)的趋势
? 以其他指标为横轴作散点图,观察其他指标
间变化的相似程度
0
2 00 00 0
4 00 00 0
6 00 00 0
8 00 00 0
1 00 00 0 0
0,5 0,6 0,7 0,8 0,9 1,0
H D I
na
ti
on
al
w
ea
l
t
h
- 2 0 0 0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DI
g
e
n
u
i
n
e
s
a
v
i
n
g
- 1 0
-5
0
5
1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DI
e
c
o
l
o
g
i
ca
l
d
e
f
i
ci
t
0
1 0 0 0 0
2 0 0 0 0
3 0 0 0 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 D I
G
D
P
(
p
p
p
)
2,相关系数的判断
? 指标绝对值的相关分析
? 排序值的相关分析
5个发展指标绝对值的相关系数
5个发展指标排序的相关系数
3,结果与结论
? 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的测度指标之间表
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而环境视角的测度
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测度的结果却刚好
相反。
?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
1,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的进一步开发,特
别是着眼于环境视角的测度方法的开发;
2,处理好新方法开发与原有经济核算指标之间
的关系;
3,注重不同测度方法和不同测度指标之间关系
的研究,以促进指标间的相互验证;
4,指标体系的研究应注重增强指标间的逻辑关
联,关注每个指标的政策涵义。
主要参考文献
? 1.石小玉主编,世界经济统计研究新进展,北京: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 2.黄思铭等编著,可持续发展的评判,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 3.世界银行环境局,J.迪克逊等著,扩展衡量财富的手
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 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文献
? 6.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97
? 7.胡涛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概念到行动,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 8.皮尔斯,沃福德著,世界无末日 ——经济学 ·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 9,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
? 10,UN,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1996。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目标与功能
? 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 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
? 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
? 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 20世纪中期在世
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
? 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发展, 涵义的演进
? 工业革命 ——1950年代,强调经济增长;
? 二战后近 20年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
变革, ;
? 1972年之后,加入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
? 1980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的, 发展。
“可持续, 的涵义
?,可持续, 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
渔业和林业等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当鱼
类捕捞量低于其自然增长量时,就是生
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
? 将此意推广至对多种资源的考虑,可以
认为,,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
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
或比现有水平更高, 。
“可持续, 的不同解释
? 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 可持续, 的不同
解释
? 可持续的经济解释,,在维持动态服务和
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
益的最大化,
? 可持续的社会解释,,在生存不超过维持
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
活质量,
? 可持续的文化解释,,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
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
“可持续发展, 的首次提出
?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IUCN)发布
的,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简称 WCS)是全
球第一个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国际文
件。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的定义:可
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
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最
为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 该定义偏重于发展的时间维,但对发展
的空间维有所忽视。
? 理论性强,操作性差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普朗克( Pronk)和哈克( Haq)的定义:
,为全世界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
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
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资源环境
限制。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皮尔斯( Pearce)和沃福德( Warford)
的定义:,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
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增进社会
福利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 世界银行 1992年度, 世界发展报告, 的
定义:, 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
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
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
持续水平的提高,
?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利益、环境利益
以及社会福利三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
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
? 从所涉及的时空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
一个涉及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时空概
念。
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
?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和
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概念。
?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前提。
?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保护自然
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
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
质量,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服务于促进
社会进步这一最终目的。
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
?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
?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即可持续发展要保
证下一代至少获得与前一代相同的资源或有
相同的发展能力。
?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即在给定时间范围
内,全球各层次的人在获得资源和机会方面
应具有平等性。
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
?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架
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 1,描述的功能
? 2,评价的功能
1,描述的功能
?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
即以定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
现实状况。
? 描述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全貌以及
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
? 关注代内与代际关系
2,评价的功能
? 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
达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是接近还是
更加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评价。
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
? 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种可持续
发展统计测度方法分为
? 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
? 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主要差异在于所生成或构造的指标个数
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
? 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
? 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可持续发
展的测度。
? 根据立足的角度分为
? 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
? 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
? 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
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
? 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
体系或相关总量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或社
会因素的引入作进一步的修正,以货币
化为度量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要素
的综合。
? EDP
? 新国家财富
? 真实储蓄
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
? 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
环境的测度方法。
? 能值分析法
? 生态足迹法
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
? 一系列著名指数
?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
? 人文发展指数( HDI)
? 社会进步指数( ISP)
? ASHA指数(即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英文缩
写)
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造一系列相
互联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
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联系。
? 指标以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成的一个有
机的系统。
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
? DSR型指标体系
? 菜单型指标体系
? 专题型指标体系
DSR型指标体系
? DSR:驱动力( Driving Force) ——状态
( State) ——反应( Response)
? 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概念模型。
? 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代表。
菜单型指标体系
? 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
和评价指标。
? 如,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设计的指标体系。
专题型指标体系
? 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
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在每个领域
或问题下设计具体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
? 以较早时期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
展指标体系最有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一、环境经济核算
? 二、国家财富
? 三、真实储蓄
? 四、生态足迹
? 五、人文发展指数
一、环境经济核算
? 1,EDP指标的提出
? 2,EDP的计算与应用
? 3,评价
1,EDP指标的提出
? EDP,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
? 绿色 GDP
? 弥补 GDP指标的缺陷形成一个易为公众
和决策者所接受的修正指标。
2,EDP的计算与应用
? 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生
态环境作为, 非经济资产, 纳入核算框
架,将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资源的, 耗
减, 和, 降级, 作为这些资产的, 使用,
从国民经济最终生产成果中扣除,实现
了对 GDP的修正,形成了 EDP指标。
EDP的计算
? EDP=
? 总产出 -中间投入 -固定资本消耗 -环境投
入
? 解释了 EDP的形成过程,反映一时期经济
产出扣除所有经济产品投入和环境投入
后的真实成果。
EDP的计算
? EDP
? =最终消费+净出口+经济积累
? =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消
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 -环境消耗引起的资产价
值减少)
? 解释了 EDP的使用去向,其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一方面体现为当期产品积累引起的资产增加,
另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磨损和环境投入引起
的资产价值减少。
EDP的应用
? EDP的应用可以借鉴 GDP的应用方式
? EDP、人均 EDP及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
趋势可用于描述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
态和趋势;
? EDP与 GDP的比值可以反映环境投入对经
济过程的贡献。
3,评价
? 优点
? 能够提供最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
? EDP指标产生于对经济过程的完整刻画
? 问题
? 忽略社会因素
? 环境因素的货币化测度在技术上很复杂和困难,不
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常常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 EDP是一个流量概念,没有体现资产存量在可持续
发展中的意义
? 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
二、国家财富
? 1,国家财富的概念
? 2,国家财富的计算
? 3,应用
? 4,评价
1,国家财富的概念
? 1995年 9月,世界银行
?, 环境进展的监测, ( Mor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 on Work in Progress)
?, 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 (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i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
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和。
? 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
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
? 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天然资源,
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
显的自然生长过程;
? 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
和技能;
? 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
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
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
2,国家财富的计算
? 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
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各自估算其价值,
之后再加总求和。
? 生产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核算直接继承了
SNA和 SEEA的方法;
? 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较难量化,通常在
一起测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未来收
益现值法。
3,应用
? 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
展趋势的评价标准
? 国家财富的构成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作
出解释
? 国家财富指标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
对比。
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
4,评价
? 优点
? 建立了新型的财富观,体现了经济可持续性、
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思想
? 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比较
? 问题
? 国家财富指标反映的仅是弱可持续性
? 四种资本间替代的可实现性也存在问题
三、真实储蓄
? 1,真实储蓄的计算
? 2,真实储蓄的应用
? 3,评价
1,真实储蓄的计算
? 1995年,世界银行
?, 监测环境的进展,
?, 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 ——环境可
持续发展指标,
真实储蓄的计算
? 从本质上看也是对 GDP的一种修正方式
? 以 GDP为计算起点,扣除总消费,得到国家财
富的传统计算标准 ——总储蓄 (gross saving)
? 总储蓄加上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
? 广义总储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得到净储蓄
(net saving);
? 从净储蓄中进一步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
损失的价值后得到真实储蓄;
? 真实储蓄占 GDP的百分比即为真实储蓄率。
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
2,真实储蓄的应用
? 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从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可以考察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走向
3,评价
? 优点
? 具有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
? 具有很好的政策指导的实践意义
? 问题
? 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同可持续发展之间
关系的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 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的变化趋势需要有
长期的监测,才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有准确的把握。
四、生态足迹
? 1,生态足迹的概念
? 2,生态足迹的计算
? 3,应用
? 4,评价
1,生态足迹的概念
? Ecological Footprint,EF
? 又称生态占用、生态维持面积、生态脚印、生
态支撑点等
? 是从环境或者说自然生态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
的测度
? 最早在 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 William E
Rees与其学生 Mathis Wackernagel提出,后者
在 1996年对其方法和模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生态足迹
? 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
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 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计算个人的、
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相
应地,其含义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
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
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
产力的地域面积。
William E Rees的描述
?,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
工厂 …… 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生态足迹
? 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
直接测度,有测度意义的是它与地球所
能够提供的空间的比较。
DEF与 SEF
? 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
的客观需求,可称之为生态足迹需求
( Demand of EF,DEF);
? 而自然生态系统所能够实际提供的生态
维持面积,可称之为生态足迹供给
( Supply of EF,SEF),用生态承载力
概念来反映。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若 SEF>DEF,则为生态盈余( Ecological
Surplus),表明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
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范
围之内,区域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
? 若 SEF<DEF,则为生态赤字( Ecological
Deficit),表明该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
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说明其发
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的计算
? 三个步骤:
? 第一步,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
? 第二步,产量调整;
? 第三步,均衡处理。
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
? 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
? 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按照区域的
生态生产能力和废弃物吸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
生产力的
? 耕地
? 草地
? 化石能源用地
? 森林
? 建筑用地
? 海洋
? 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
产量调整
? 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
作适当调整。
? 产量调整因子,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
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
? 产量调整因子大于 1,说明该地区单位面积的
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
平;
? 反之,则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
收能力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 经产量调整的面积称之为, 产量调整面积, 。
均衡处理
? 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
过均衡因子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空间调整为
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
加的生态系统面积,之后加总为区域的生态足
迹。
? 均衡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单位空间
面积的生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是对各生
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以各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
的比值表示。
3,应用
? 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 国家生
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的论文中对 52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 杨开忠等人根据 Wackernagel的数据把各
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为 4种类型。
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
? 第一种类型:地方 —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地
方和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既在本国生态承载力的范 围之内,也不危害全球的生态安全。
? 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 —全球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
迹未超出本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但超过了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
因而其发展虽然保持在本国生态容量之内但却危及了全球的可持 续性。
? 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 —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即人均生
态足迹超出了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但低于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
因而虽然从本地看是不可持续的,但从全球来看却可以通过利用
他国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四种类型:地方 —全球均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既
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超出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无 论从地区角度还是全球角度看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
4,评价
? 优点
? 逆向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 可操作性强:资料取得相对容易,计算简单,结果
直观,易于模型化,应用范围广阔,可作国际比较
? 问题
? 只衡量了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对经济、技术、
社会的考虑还不够
? 未考虑一些重要资源的功能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
这样的简化处理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
五、人文发展指数
? 1,概念
? 2,应用
? 3,评价
1,概念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于 1990年 5
月发表的第一份, 人类发展报告, 中首
次公布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
程。这些选择原则上可以是无限的,并
随时间而变化,但在所有发展水平上,
对人们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的选择,这就
是长寿与健康,获得知识以及为提高生
活水准而需要的资源,
HDI的构成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 ——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
? 受教育程度
? ——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 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
? ——衡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
HDI的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 受教育程度
? ——由成人识字能力(占 2/3权数)和小学、中学、
大学三者的综合入学注册率(占 1/3权数)加权求
得
? 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
? ——以 GDP为基础修正
? 三个指标均以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形式表示,
算术平均值即 HDI。
2,应用
? 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
? 其值在 0-1之间,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1
? 自 1990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公
布 HDI。
? HDI的数值、世界排名和结构变化可以反
映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
3,评价
? 优点
? 数据可得性强,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
作性,发展较为成熟。
? 问题
? 没有反映环境方面的情况,对经济的考虑也
不够;
? 指标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指标间缺乏固
有的联系。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二、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1,DSR概念模型
? 2,构成
? 3,评价
1,DSR概念模型
? 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 DSR的概念
模型,其后,欧洲统计局和经合组织又
作了进一步的开发使用。
? 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驱动力-
状态-反应的逻辑关系来描述。
基本思想
? 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
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环境指标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描述环境
质量的现状,还应能够反映其与经济、
社会的关系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即
综合测度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
用。
2,构成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指标分类原则
? 按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分类,将各
种指标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四类,
每一类下又区分具体的主题,并分别与, 21
世纪议程, 有关章节相对应;
? 按各指标的性质和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分为驱
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反应指标。
? 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 144个指标
? 社会指标 42个
? 经济指标 26个
? 环境指标 61个
? 制度指标 15个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
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
3,评价
? 优点
? 较强的描述功能
? 较大的灵活性
? 较强的因果联系
? 问题
? 指标过多,妨碍了其评价功能
? 常常发生指标性质难以确定,或难以找到对
应指标的情况
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1995年正式提出
? 大框架以,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基础
? 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四大目标
? 每一个大目标之下,按关键问题分组归纳,形
成 21个专题
? 在每个专题之下,又设置了若干关键目标和关
键问题,并设计了具体的指标
? 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有 120多个指标的专题型
指标体系。
评价
? 优点
? 描述功能强
? 有助于将公众和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
的关键问题上
? 问题
? 对现实问题过于关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
指标间内在联系的建立。
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菜单式的指标体系
?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1996年年底成立联合课题组,建立了一
套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包括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社会、
科技和教育 6大领域,29个子领域,共计
196个描述性指标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 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 4
个领域
? 分别列举重点指标
中科院, 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
?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包括生存
支持、发展支持、环境支持、社会支持、
智力支持五大支持系统在内的指标体系
? 包括 16个状态层,48个变量,共计 208个
指标
评价
? 比较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描述和评
价,因此往往规模比较庞大。
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指标体系的描述功能较强,但评价功能
一般较差,因此常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
方法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和综合
的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
? 层次分析法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 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
? 因子分析法
? Factor Analysis
? 用于多指标的降维和信息的浓缩
? 综合评价方法只是数据的综合处理方法,通过
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综合性指标是否有意义或有
效,最终还是取决于指标体系本身的设计得当
与否。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
? 一、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
? 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
? 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
一、
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
? 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
? 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
? 3.比较
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
? 简约
? 具有较强的评价功能
? 比较受决策者青睐
? 但描述功能相对薄弱
? 综合性的数据都存在度量衡统一的问题
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
? 覆盖面广
? 描述功能强
?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 综合程度差,评价功能相对薄弱
? 信息量庞大,易产生重复,且资料来源
受限
3.比较
? 单一指标法系统性强、逻辑连贯,指标
体系法则覆盖面广、灵活性强;
? 单一指标法易于作国家间的国际比较,
指标体系法则适于不同地域层次的实践
开展。
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
? 对同一统计对象的测度结果应具有一致
性。
? 尝试性检验
部分国家的发展指标
过程
? 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
? 2,相关系数的判断
? 3,结果与结论
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
? 直观的判断方式
? 作各指标的变化图,观察是否具有相类似的
趋势
? 作两两指标间的散点图,观察是否具有较明
显的同升同降(正指标之间或逆指标之间)
或此消彼涨(正、逆指标之间)的趋势
? 以其他指标为横轴作散点图,观察其他指标
间变化的相似程度
0
2 00 00 0
4 00 00 0
6 00 00 0
8 00 00 0
1 00 00 0 0
0,5 0,6 0,7 0,8 0,9 1,0
H D I
na
ti
on
al
w
ea
l
t
h
- 2 0 0 0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DI
g
e
n
u
i
n
e
s
a
v
i
n
g
- 1 0
-5
0
5
1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DI
e
c
o
l
o
g
i
ca
l
d
e
f
i
ci
t
0
1 0 0 0 0
2 0 0 0 0
3 0 0 0 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H D I
G
D
P
(
p
p
p
)
2,相关系数的判断
? 指标绝对值的相关分析
? 排序值的相关分析
5个发展指标绝对值的相关系数
5个发展指标排序的相关系数
3,结果与结论
? 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的测度指标之间表
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而环境视角的测度
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测度的结果却刚好
相反。
?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
1,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的进一步开发,特
别是着眼于环境视角的测度方法的开发;
2,处理好新方法开发与原有经济核算指标之间
的关系;
3,注重不同测度方法和不同测度指标之间关系
的研究,以促进指标间的相互验证;
4,指标体系的研究应注重增强指标间的逻辑关
联,关注每个指标的政策涵义。
主要参考文献
? 1.石小玉主编,世界经济统计研究新进展,北京: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 2.黄思铭等编著,可持续发展的评判,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 3.世界银行环境局,J.迪克逊等著,扩展衡量财富的手
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 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文献
? 6.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97
? 7.胡涛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概念到行动,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 8.皮尔斯,沃福德著,世界无末日 ——经济学 ·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 9,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
? 10,UN,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