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统计
—— 土地资源统计
2
?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资源
类型。
? 本章将以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为
主线,在阐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
的基础上,介绍对土地资源进行统计和
分析的方法。
3
土地资源统计
?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
?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
?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
4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
? 一、土地资源概述
? 二、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
? 三、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
5
一、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的概念
?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
?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6
土地资源的概念
? 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
? 是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
的江河、湖泊等水面,
? 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
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地理
综合体,
? 同时又包含着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
前人类活动的种种影响结果。
7
土地资源与土地
? 土地, 既包括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也包括不
能利用或者大量投入却收益甚微的土地 。
? 土地资源指的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 在当
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 以有经济意义的方式 为人
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 。
? 受科学技术和时间跨度的影响, 往往无法清晰
地判定哪些土地是绝对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 。
? 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一般是将, 土地, 和
,土地资源, 的统计范围做等同定义 。
8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
?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是土地固有的自然
属性,
? 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类是否
利用土地以及利用方式如何没有必然的
联系。
9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
? 物质的自然性
? 数量的有限性
? 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 性状的地域差异性
? 利用的永续性
10
物质的自然性
? 土地资源是, 自然本身的一种产物, 。
11
数量的有限性
? 土地的数量(面积)由地球的大小所决
定。
?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12
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 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
由此常被看作“不动产”的代表。
? 存在于土地之上的其他基础结构,如房
屋、道路、桥梁等“同土地结合在一起”
的固定资产也都具有不可移动性。
? 区域内的土地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13
性状的地域差异性
? 土地资源功能和质量上存在地域差异
? 土地自身因素差异:地质、地貌、土壤
和地理位置等
? 土地所处环境因素差异:光照、温度、
降水等
14
利用的永续性
? 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土地是一种可再生
的资源。
? 土地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 作为自然产物和生存空间,土地资源与
地球共存亡的;
? 作为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始终处于一种
动态平衡中,只要合理利用并多加保护,
它的价值一般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减
损”。
15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 土地资源是土地被人类开发、利用、治
理、保护、经营、管理的部分,在与人
类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具有了与其他生
产要素一样的社会经济属性。
?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可以看作是它的人
文特性。
16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 供给的有限性
? 用途的多样性
? 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 资产性与垄断性
17
供给的有限性
? 土地的自然属性:有限、不可再生。
? 人类利用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 因此必然造成特定区域内土地资源需求
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8
用途的多样性
? 土地资源有丰富的用途。
? 对同一块土地,人类可以用于满足不同
的要求;而对同一种用途的土地,人们
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
? 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土地收益的差异。
19
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 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可移动的,
但其社会经济位置是可变的。
?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位置的因素:交
通、生活环境、相对距离等。
20
资产性与垄断性
? 由于供给的有限性、稀缺性,人类在一
定历史阶段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垄断。
?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以及地理位置
的固定,产生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
进行买卖和出让的资产性。
21
二、
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
? 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
实体,受到各类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 各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
以不同的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
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特性。
22
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
? 气候要素
? 地学要素
? 水文要素
? 土壤要素
? 生物要素
? 人类活动
23
气候要素
? 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主要气候要素:光、
热、水。
? 气候要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块生产力水
平的差异,
? 而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据此各
有选择。
24
地学要素
? 地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与地貌两个方面。
? 地质因素包括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和风化
母质的性状等方面,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
著影响,制约着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
? 地貌因素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地
貌类型等方面。
? 海拔高度主要是通过气候要素间接作用;
? 地面坡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
设、交通运输、灌溉等方面;
? 地貌类型直接与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用紧密相关。
25
水文要素
? 水文条件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 地表水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关系体现在:
? 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从而影
响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 地表径流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
涝灾害关系密切;
? 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与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
? 地下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对区域排水及土地
资源质量有明显影响。
26
土壤要素
? 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的类型、分布、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
等性状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特性及生
产力水平。
27
生物要素
? 区域内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可以直接引起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更替。
? 生物要素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代表之一,
能够反映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可以指
示土地资源演替的方向。
? 土地资源划分利用类型时,生物物种或
生物多样性种类是一个重要依据。
28
人类活动
? 人类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资源劳
动生产力水平的决定因素。
?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可以为人
类自我意识并可以予以改变的方面。
?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双重负荷:
? 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和消耗;
? 向土地资源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
29
三、
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
? 土地资源统计应回答下列问题:
? 当前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
? 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变化的具体关系怎样?
? 土地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潜力满足未来人口
的各项需求?
30
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
? 土地资源数量统计
? 土地资源质量统计
?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
31
土地资源数量统计
? 反映土地的总面积、各类土地面积及其
变化情况。
? 土地面积统计;
? 土地资源的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统计;
? 土地资源变化统计,从动态上体现人类
活动影响土地资源方式和程度的变化。
32
土地资源质量统计
? 反映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其变化状况。
? 现有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和各类质
量等级土地资源的构成;
? 土地资源质量的变化统计将探究人类经
济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结果。
33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
?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何探索和研究最终
仍是为了持久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
?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土
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
34
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
? 所有的统计工作实质上都是从两个层面切入的:
存量与变化。
? 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自然要延伸到其变化状况,
而对变化进行描述的载体又必然是不同时点的
存量,二者的结合才能完整的满足我们对土地
资源研究的目的。
? 统计数据只是现象的表面反映,追溯其变化根
源才能挖掘到背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
千丝万缕 ——统计与分析应有效结合在一起。
35
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结构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由于土地自
身的特殊性,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往往
平行或重合,因此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统计两
项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具体分析人
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从土地资源利用可
能性和适应性角度,讨论对现实土地资源状况
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和思路。
36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
? 一、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
? 二、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
? 三、土地资源存量变化统计
? 四、土地资源实物帐户
37
一、
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
? 面积是测度土地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
重要标志,也是统计工作中最为可行的
数据收集对象。
? 以面积为口径,对土地资源存量进行统
计的指标主要有三类:
? 土地总面积
? 各类土地资源面积
? 人均土地面积
38
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资源面

? 土地总面积, 指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
的所有土地面积总和, 其中既包括陆地
面积, 也包括陆地上的水域面积, 实际
上就是一个国家国土面积总和 。
? 土地总面积是对土地资源存量状况最具
概括性的指标,可以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
区土地的总绝对数量。
39
土地资源分类
? 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
从而得到不同的分类体系。
? 两种重要的分类体系:
? 按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分类;
? 按土地资源经济属性分类。
? 还可以按照海拔高度以及土地质量等标
准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
40
按自然属性分类
? 这种分类体系下,土地资源通常被分为平原、
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等,相应的统计指标
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面积。
? 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往往有重要影响。
? 照此分类分别进行面积统计,并进一步计算各
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可反映一个
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形土地的构成。
41
中国土地按地形分类
土地资源 约 96 000 100.00
按地形分类
平原 11 500 11.98
盆地 18 000 18.75
丘陵 9 500 9.90
高原 25 000 26.04
山地 32 000 33.33
按地高分类
500m以下 24 170 25.18
500~ 1000m 16 250 16.93
1000~ 2000m 23 990 24.99
2000~ 3000m 6 760 7.04
项目 面积 (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比例(%)
3000m以上 24 830 25.86
42
按经济属性分类
? 根据中国目前应用的分类,按照土地利
用方式,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园地、
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八类。
? 分别统计其面积,即得到按利用方式分
类的土地资源类别统计指标。
43
中国土地利用方式构成
土地资源 95 969.0 100.0
耕地 14 062.0 14.7
园地 498.8 0.5
林地 20 687.2 21.6
牧草地 28 621.2 29.8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 791.9 1.9
交通用地 723.5 0.8
水域 3 406.3 3.5
项目 面积 (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比例(%)
未利用土地 26 178.1 27.2
44
人均土地资源
? 土地总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
或利用潜力,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
地资源的真实充裕程度,还需要对人均
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进行统计。
? 常用指标:
? 人均土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
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
? 人均耕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
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
45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土地
占有面积比较
0.74
11.40
3.35
0.31
30.54
0.94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46
二、
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
? 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其空
间分布或者说区域分布与相应区域内的
人类活动具有强烈的对应关系。
? 空间分布统计使用“面积”这一基本尺
度进行指标构造,但要进一步考虑区域
划分,是结合区域概念来提供土地资源
的有关指标。
47
常用的区域划分
? 行政区域划分,如按照省市自治区所进
行的划分;
? 经济区域区分,如按照所谓东北、华北、
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划分;
? 地形特征区分:东、中、西划分。
48
进一步的分析路径
? 以土地类型为经,区域划分为纬,计算
各区域某类土地占该类土地总量的比例,
以分析各种类型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
? 以区域划分为经,土地类型为纬,计算
各区域某类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量的比
例,以分析各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 。
49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的东、中、
西地区分布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东部
中部
西部
50
三、土地资源存量变化统计
? 土地资源变化的起因包含自然条件和人
类活动两大要素。
? 纯粹自然因素带来的土地资源变化一般
需要较长时期方能在数量上有较明显的
体现,因而并非研究重点。
?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改变是进行土地资源变化统计所要遵循
的主线。
51
土地资源存量变化
? 在土地资源存量统计的基础上,求两个统计时
点(一般是年度)存量的差值,即可以得到反
映存量变化的统计指标。
?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是相对稳定
的,因此,土地资源变化指标主要是针对不同
类型的土地资源来统计,尤其关注不同利用方
式之间转换所引起的变化,以此分析土地资源
利用的变化趋势。
52
净变化与总变化
? 净变化,某类土地资源的净减少或净增
加。适于分析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
? 总变化,分别进行增加量与减少量统计。
适于测度变化的规模。
53
土地资源质量变化
? 通过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
? 通过良性的土地改造和恶性的土地退化
表现。
54
土地资源变化分析的时期选择
? 可以就若干年进行统计,也可能对应一
年进行统计。
? 由于土地资源某些属性的变化必须在较
长时期内(如四五年)才能得到显著表
现,所以考察的时间跨度要根据分析的
需要和数据的可获性来具体确定。
55
125000.0
130000.0
135000.0
140000.0
145000.0
150000.0
155000.0
160000.0
165000.0
170000.0
1
9
4
9
1
9
5
2
1
9
5
5
1
9
5
8
1
9
6
1
1
9
6
4
1
9
6
7
1
9
7
0
1
9
7
3
1
9
7
6
1
9
7
9
1
9
8
2
1
9
8
5
1
9
8
8
1
9
9
1
1
9
9
4
1
9
9
7
2
0
0
0
年份
耕地面积
(万亩)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人均耕地
面积(亩
/
人)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
1949- 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变
化态势
56
中国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
? 表现出惊人的下降速度。
? 1999年 1月 7日公布的,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显示:
? 1998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7万平方公里,占国
土总面积的 38.23%,且每年还以 1万平方公里的速
度在不断增加;
? 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以 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
展;
? 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每年以
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57
四、
土地资源实物帐户
? 对土地资源及其变化进行综合统计表述。
? 记录一时期期初和期末的土地资源总量、
分类总量;
? 分原因记录该时期内土地资源所发生各
种变化。
58
土地资源实物帐户
二, 本期增加
( 一 ) 自然增加
( 二 ) 经济发现
三, 本期减少
( 一 ) 自然减少
( 二 ) 经济使用
( 三 ) 分类及结构变化引起的 减少
( 四 ) 其他因素引起的减少
四, 调整变化
( 一 ) 技术改进
( 二 ) 改进测算方法
农用土地
其中:耕地 房屋及其他建筑
用地
其他用地
一, 期初存量
( 三 ) 分类及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
( 四 ) 其他因素引起的增加
( 三 ) 其他
五, 期末存量
59
土地资源实物帐户
? 由于土地资源自身的特殊性,其数量变化主要
表现为人类利用土地之类型的转换,因此,常
常在表中会表现出对应的增减变化。
? 实物帐户一般以土地面积为计量单位,此外也
可以使用诸如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反映土地
质量的计量单位。
? 如果具备相应的价格数据,实物账户可以转化
为价值账户,进行土地资源的价值核算。
60
土地资源统计
?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
?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
?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
61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
? 一、土地资源利用统计
? 二、耕地资源利用统计分析
? 三、人口和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
响分析
? 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62
一、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
?,土地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人类
对特定地区的土地有目的地进行改造、
管理从而施加影响的过程,其实质是对
组成土地的各种自然特性的综合开发与
利用。
? 特定时期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是该区域
内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
用的结果。
63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的主要内容
? 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布局与利用程度统

? 土地资源集约度统计
? 生产效率统计
? 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64
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布局与利
用程度统计
? 直观表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常
用的统计方法是在按土地利用方式分组
基础上计算各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
的比例。
65
常用指标
? 土地利用率
土地农业利用率
土地垦殖率
森林覆盖率
牧地利用率
土地建设利用率
水面利用率
人口密度和交通密度
66
中国八大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
布局特征
土地利用区 土地利用布局特征
东南沿海区
耕地面积比重很大, 超过了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1/3,是全国平均数的 2倍以上;其次, 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 交通用地面积比重也较大, 约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是全国平均数的 5倍还多 。
黄河, 长江中下游流域农
业区
耕地面积达到了 6 000万公顷, 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 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高密度农业区, 也是农村
居民点和水域密集区 。
东北寒冷区 林地和耕地用地面积分别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45%, 26%, 是我国的林业, 农业基地 。
黄土高原农业, 牧业区 以种植业和牧业用地为主, 但目前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尚不发达 。
西北寒冷干旱区 牧草地超过了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2/3,是我国畜牧业重要产区 。
西北干旱牧, 林区
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60% 以上均为未利用土地, 其次大多为牧草地,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1/3,其他用地面
积少 。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 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九成以上, 各业均不发达 。
南方农, 林, 牧区 林地约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40%, 耕地, 园地占 25%, 牧草地占 20% 。
67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
? 土地垦殖指数为 13.19%,略高于世界平
均水平;
? 土地利用率为 72.8%,未利用土地面积
尚有 26 178.1万公顷;
? 土地农业利用率为 66%,比多数发达国
家利用率都要低;
? 平均人口密度 127人 /平方公里,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近 3倍。
68
土地资源集约度统计
? 集约耕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同一
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
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这种生产方法称
为集约耕作。
? 土地资源集约度: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
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数量的多少。
69
土地资源集约度指标的构成
? 一般构成方式:分子是各类投入量指标,分母
为土地面积。要保证投入施用范围与所投入的
土地之范围的对应性。
? 分母:
? 土地总面积
? 各类土地面积
? 分子:
? 货币测度:资金投入
? 实物量测度: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地膜使用量和
机械总动力等。
70
生产效率统计
? 生产效率一般通过投入产出比来测度。
? 土地资源的产出主要是指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或
产值;
? 投入既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也包括土
地的数量及其自然属性。因此一般将其他所有
投入水平的状况“委托”到土地面积这一指标
上,将因各种其他投入而增加的产量都视为土
地数量投入之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直接计算
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作为测度土地资源
生产效率的指标。
71
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统计
? 就农业而言,通常以每亩土地之纯收入做为主
要统计指标。
? 每亩土地的纯收入,指每亩土地上的农业主副
产品产值减去物质费用支出和税收后的余额,
它反映在每亩土地上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 从土地生产效率到土地经济收益,价格和其他
生产投入费用及税金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72
部分农产品的每亩纯收入
稻谷 小麦 玉米
1990 165.9 75.9 105.6
1991 148.2 62.3 96.7
1992 157.3 79.6 117.6
1993 240.9 103.3 170.2
1994 439.7 160.2 263.2
1995 487.0 247.1 367.9
1996 485.2 249.2 303.0
1997 390.9 221.3 255.9
1998 386.0 159.1 282.9
1999 297.2 145.4 193.0
2000 260.0 100.5 173.6
73
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 常用指标
? 水土流失面积指数,指水土流失总面积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 土地沙化面积指数,指土地沙化总面积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 土地盐渍化面积指数,指土地盐渍化总
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74
二、
耕地资源利用统计分析
?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和不可替代的生
产资料。
? 耕地资源总量与构成统计
? 耕地资源集约度统计
75
耕地资源总量与构成统计
? 耕地资源总量统计
? 耕地资源构成统计
76
耕地资源总量统计
? 耕地总面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耕
地绝对数量;
?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百分比,反映耕地相对数量;
? 耕地扩大的潜力,即后备耕地资源总量,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可利用的潜在
耕地资源总数。
77
耕地资源构成统计
? 按自然属性划分,耕地面积由水田面积和旱地
面积构成,进一步还可按灌溉条件进行更次一
级的构成统计。
? 按坡度划分,可分为坡耕地面积和其他耕地面
积,对坡耕地面积还可划分为缓坡耕地和陡坡
耕地。
? 按不同质量等级划分,可分为, 一等耕地,,
,二等耕地,,, 三等耕地,,, 不宜农耕地,
等级别的耕地面积;
? 按土壤质量划分,即耕地资源中具有不同产量
的土壤面积。
78
耕地资源集约度统计
? 耕地资源集约度是指为实现农业集约经
营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投放的物化劳动
和活劳动量。
? 主要统计指标
? 复种指数
? 耕地的资金集约度
? 耕地的劳动集约度
? 各种实物量表示的耕地资源集约度
79
三、人口和城市化对土地资源
利用的影响分析
?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一
般通过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科学
技术水平、城市化水平、交通运输状况
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实现。
? 人口数量
? 城市化
80
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对经济规模的扩展提出更
高要求,由此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伴随这
种经济规模扩展,会发生产业结构的变化,由
此会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 影响:
? 人均占有土地不断减少;
? 土地资源中非农用地所占比例的上升。
? 长期看,将人口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根
本的解决办法。
81
城市化
? 人口城市化,是指伴随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逐渐向城市积聚的现象。
? 城市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增
长与土地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 城市化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往往是
复合的,要通过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
建设等途径间接产生。
82
影响
? 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
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居住密度, 减轻了人口对耕
地等农用地的依赖, 因此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
对土地资源需求增加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 城市化过程本身是对土地资源的另类利用, 城
镇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互相促进,
刺激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需求量, 加剧了
从食品供应角度对土地资源利用需求的供需矛
盾 。
? 城市化发展造成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更, 从
而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 。
83
城市化的影响
? 城市化发展对土地的影响并不是土地总面积或
人均面积的变化,而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 理论上说,城市化发展对耕地面积既可对产生
负面效应,也可产生正面效应。
?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二者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向以及不同的影响程度。
? 中国实际情况看,伴随城市化发展存在着耕地
面积减少。
84
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 土地资源承载潜力: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
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
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
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
数量。
? 具体而言,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被认为是一定行
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以及
不同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
食物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85
? 中国与 FAO合作的研究项目报告认为:
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是土地的食物生产
能力所能供养具有一定生活水平(以营
养水平表示)的人口数量。
? 在实际测算中,一般以单位面积土地人
口承载潜力为计算基础。
86
? 一定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最终计算
公式:
? PSCL= [P(e)× A]/N
? 其中,
? P(e),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
? A,区域土地面积;
? N,平均人口的基本需求。
87
土地生产潜力
? 用投入水平这一综合指标来衡量。
? 对农业来说,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
区之土地能生产人们可能利用的能量和
蛋白质的能力;
? 对耕地和粮食作物而言,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
量。
88
平均人口的基本需求
? 两种量化方式:
? 每年人均需要的粮食;是一种概算。
? 每人每天所需的热(卡)和蛋白质
(克);更为精确,易于实现国际标准
接轨。
89
? 在土地生产潜力一定的条件下,营养水平的高
低将直接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大小:
? 生活水平标准定得偏高,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
就会下降,反之则会升高。
? 因此,在进行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时,需要
根据不同的标准具体处理,尤其在进行地区之
间或国家之间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比较分析之
时。
90
土地资源统计
?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
?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
?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
91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
? 一、土地资源评价
? 着眼于土地资源质量状况的综合鉴定
? 二、土地估价
? 着眼于经济价值
?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是实现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不可缺少的方

92
一、
土地资源评价
? 也称为土地评价,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用途条件
下对土地性能(即质量高低)所进行的综合评
述和鉴定,考察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
植被、水等自然条件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
会经济条件。
? 土地评价是根据各类土地资源在生产实践上的
相似性和差异性,重新进行一次实用性的土地
资源分类。
93
土地资源评价分类与土地基础
性分类
? 土地资源的评价性分类不能代替土地的
基础性分类,在具体实施土地评价的过
程中还必须以基础性土地分类系统为参
考,选择自己的评价单元 。
94
土地评价的前提
?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要求
具有不同。
? 因此,进行土地评价的前提是确定土地
的用途。
? 即,一片土地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
只是在针对特定用途时才有评定的价值。
? 按照评价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
土地资源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95
土地评价类型示意
96
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经济评价
97
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指一定条件下土地满足某
种用途的生理、生态要求的程度。
? 土地适宜性评价,即评定土地对特定用
途适宜性及适宜程度的过程。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标,针对特定区域
的土地建立起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
系统。
98
FAO,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适
宜性评价系统
99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
1983年参照 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
? 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
? 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 8个土地适
宜类;
? 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
地质量等级;
? 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
型;
? 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
源类型。
100
土地经济评价
? 土地经济评价,在不同自然、社会经济
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生产消耗量
(投入)与提供产品量(产出)对比关
系的过程。
? 土地经济评价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研究
土地自然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
生产潜力评价)结果的经济可行性,所
以也被称为经济适宜性评价。
101
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多目标统计指标体系
方法。
? 首先区分不同的指标类;
? 然后在每一类下面区分不同的指标组;
? 最后确定每一组的具体指标。
102
土地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实例
103
二、
土地估价
? 以土地价格作为货币化表现土地与经济
关系,是透析土地经济关系的关键途径。
? 收益还原法
? 市场比较法
? 剩余法
104
收益还原法
? 又称收益资本化法或地租资本化法。
? 思路:土地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特性,所以人
们有理由期待土地在未来能够带来收益。出售
的地产就必然有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理论上
等于地产未来收益在当期的价值(即现值)。
? 方法: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
化,计算土地未来纯收益在一定贴现利率下的
贴现值总和。
105
106
市场比较法
? 市场比较法是以已经定价成交 ( 包括租
赁 ) 的某一块土地为参照, 分析它与待
估土地之间的异同, 进而推出待估土地
的价格 。
? 理论基础:替代原理。
? 要求估价人员掌握充分的相关市场资料,
选择与待估土地具有相同供求状况、可
比性强的参照土地。
107
剩余法
? 剩余法实质上是直接预测土地经营过程中可能
发生的收益、成本、利润等因素来评价土地价
格的一种方式。
? 思路:对土地进行投资通常是因为希望在未来
获得收益,那么投资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的多
少就决定了土地价格的高低。
? 计算公式:
? 土地价格=预计综合开发总收益-更新或开发
总投资-正常利润
108
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满足当代人们
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
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
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就是着眼于长
期的时空演变,权衡当代与后代的利益冲突,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评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
平的过程。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前文的土地资源
统计和土地资源评价的拓展延伸。
109
案例:中国广东省土地资源可
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确定指标评价值
? 计算规范化评价值
? 综合评价
110
确定指标评价值
111
计算规范化评价值
112
综合评价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