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教育类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实际教学效果远未能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定位不当;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除此,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现行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对象缺乏师范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因此,深化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中心应该是教材建设与改革。 自高等师范院校恢复心理学教学二十年以来,编写了众多的教材,已有200余种,但是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和影响大的并不多。这些教材由于编写时间不一和观点各异,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差异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普通心理学体系;二是教育心理学体系;三是儿童心理学体系;四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其他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其中绝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基调是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主。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的体系和结构其主导思想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比较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但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高师学生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职业活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改革以普通心理学为体系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就成为必然。高等师范心理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独立自成体系,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的体系,并逐步成为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心理学教材改革出现的困境,从根本上发挥公共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S075B)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师范公共必修心理学课程整体改革实验研究》成果之一,作为教育部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必须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为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服务。因此,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师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突破传统局限,改革教材体系和结构,全面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本书按54课时设计(每周3课时,一学期以18周计算),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育部对师范生心理学知识基本要求灵活处理,择要讲授,其余部分指导学生自学或课后阅读。 本书由李铮教授和姚本先副教授共同主编,各章撰写人如下:李铮(第一章),姚本先(前言、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桂守才(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三部分),周策(第四章),蔡芸(第六章),方双虎(第八章、第九章),丁园园(第五章),许有云(第八章第一节)。全书由姚本先同志统稿、定稿,桂守才、周策等同志协助主编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桑青松同志参与了部分书稿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感谢教育部师范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要感谢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为本书作序。 ? 编 者 2000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