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归纳推理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例:铁能导电,
铜能导电,
铝能导电,
铅能导电,
……
铁、铜、铝、铅 …… 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
(一)区别
1、思维的进程不同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2、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3、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前提蕴涵结论。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二)联系
1、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
而这种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只有通过归纳推理才能得到。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
而要获得这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就要使用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人们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常常是理论先于观察。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归纳之中有演绎;演绎之中有归纳。二者相互信赖,互为补充。
只不过有时以归纳为主,有时以演绎为主罢了。
我们这里把它们区分开来,是为了研究地深入与方便。
三、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 1)全称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
( 2)统计归纳推理
( 3)典型归纳推理
3、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1、定义: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公式:
S1是 P
S2是 P
S3是 P
……
Sn是 P
S1,S2,S3…… Sn是 S类的 全部 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 S都是 P
3、说明
完全归纳推理由于列举了一类事物的全部个体对象,所以它的结论是必然的,在人们认识活动和推理论证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当一类事物的个体对象很多,如果用完全归纳推理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当考察一类事物时,有时也会消耗被考察的对象本身,这样也不能用完全归纳推理。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
全称归纳推理、统计归纳推理和典型归纳推理。
一、全称归纳推理
1、什么是全称归纳推理?
全称归纳推理又称之为 简单枚举法 。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由于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全称命题,所以称为,全称归纳推理,。
2、公式:
S1是 P
S2是 P
S3是 P
……
Sn是 P
S1,S2,S3…… Sn是 S类的 部分 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 S都是 P
3、说明
全称归纳推理用途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场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也有缺点,
这就是它的结论是或然的,因此,在归纳推理中,逻辑学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4、怎样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 1)尽量多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察的对象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 2)尽量广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察对象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如果不注意这些,最常见的逻辑错误是:
,以偏概全,
二、统计归纳推理
1、什么是统计归纳推理?
统计归纳推理是根据被考察的样本中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从而推出总体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属性。
2、公式:
样本中百分之几的 S是 P
所以,总体百分之几的 S是 P
统计归纳推理是由样本推广到全体,因此,结论也是或然。也要注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3、必须注意的两点:
第一,观测的次数愈多,考察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第二,概率的推算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新的推算。确定新的概率。
第四节 典型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典型归纳推理?
典型归纳推理是从一类事物中选择一个标本作为典型,对它进行考察,然后将其显示的某种属性概括为同类其它个体对象共同具有的属性。
二、公式
S1是 P
S1是 S类的代表性个体
所以,所有 S都是 P
三、怎样提高典型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1、选择作为类的代表性个体愈准确、恰当,结论也就愈可靠。
2、典型概括所依据的理论愈先进,所作的理论分析愈严密,其结论则愈为可靠。
第五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比较相关现象的各种不同场合,从而概括出关于因果联系的一般性结论。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有五种,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
剩余法。
一、契合法
(一)契合法的基本内容:
契合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
如果仅有唯一的一个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其他情况都不相同),
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 a
( 2) A,D,E a
( 3) A,F,G a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
2、进行比较的场合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二、差异法
(一)差异法的基本内容:
差异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
如果被研究现象出的现场合与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只有一个情况是不同的,其他的情况完全相同。而两场合中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是存在的,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 a
( 2) —,B,C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2、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被研究现象的部分原因。
三、契合差异并用法
(一)基本内容:
契合差异并用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有两组事例,一组由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 正事例组 ;另一组是由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 负事例组 。如果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里只有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在负事例组的各场合里都不存在,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F a
( 2) A,D,E,G a(正事例组)
( 3) A,F,G,C a
…… …… …
( 1’) —,B,C,G —
( 2’) —,D,E,F — (负事例组)
( 3’) —,F,G,D —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正事例组与负事例组的组成场合愈多,
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2、对于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选择与正事例场合较为相似的来进行比较。
四、共变法
(一)基本内容:
共变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
其他情况都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着的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1,B,C a1
( 2) A2,B,C a2
( 3) A3,B,C a3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否是唯一的。
2、这个唯一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是单向作用、不可逆的,还是相互作用、可逆的?
五、剩余法
(一)基本内容:
剩余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并且还知道这一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是另一复合现象某些部分的原因(或结果),那么这一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另一复合现象剩余部分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复合现象( A.B.C.D)是被研究现象
( a.b.c.d)的原因(或结果),
A是 a的原因(或结果),
B是 b的原因(或结果),
C是 c的原因(或结果),
所以,D是 d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必须确认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 a.b.c)是某些情况( A.B.C)引起的,而且剩余部分( d)
不可能是这些情况( A.B.C)引起的。如果剩余部分 d实际上也是 A.B.C这些情况之一(或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结论断定 D是 d的原因就根本无法成立。
2、剩余部分的原因( D),不一定是个单一的情况,还可能是个复合情况。换句话说,剩余部分( d)也可能是由复合现象引起的。
第九章 类比推理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的属性的推理。
二、公式
A对象具有属性 a.b.c.d
B对象具有属性 a.b.c
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 d
公式中的,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
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三者之间的区别
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或从一般到一般)。
2、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前提蕴涵结论)。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3、适用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虽然在思维进程的方向上相反,但它们都是在同类对象的范围内进行的。
类比推理则可以在不同的类之间进行推理,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广。
4、受前提制约的情况不同。
演绎推理的结论被前提所蕴涵,因此受到前提的严格限制。归纳推理结论受前提制约的程度弱于演绎推理,但仍然受到一些限制。类比推理受到的限制最少,更富于创造性。
四、怎样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1、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愈高。
2、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
相同属性与类推的属性之间愈是相关的,
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愈高。
如果不注意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是:,机械类比,。
第二节 类比推理的作用
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具体来说,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类比推理是一种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2、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辨护方法。
3、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说明的重要方法。
第十章 假 说第一节 假说的一般特征
一、什么是假说?
假说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作假定性的解释。
二、假说的特征:
1、假说是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凭据的。
2、假说具有猜想的性质。
3、假说是人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
假说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基本的步骤,或者说经历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根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
通过思想的加工(主要是应用推理)作出初步的假定。这是假说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
第二,从已确定的初步假定出发,经过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的广泛论证,充实成为一个结构稳定的系统。这是假说形成过程的完成阶段。
一、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
在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作用比较突出。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必须根据已知的图景去设想(猜测)未知的图景。这就需要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打开思路,通过类比、联想,由此及彼,由已知推广到未知。表现的是一种创新性思维。
二、假说形成的完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研究者以经过初选而确定的假定观念为中心,广泛地综合解释已有的事实材料。如果解释的事实越多,那么支持假说的证据也就越多。
在假说形成的完成阶段,演绎推理的作用较为突出。 一方面,假说的完成阶段必须圆满地解释有关的事实,通过演绎推理,从初步的假定引申出关于事实的结论;另一方面,初步的假定还是个简单的观念,必须联系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充实它的内容,才能使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
三、需要注意的四点
1、应当以事实作依据,但不应等待事实材料全面系统地积累起来以后才作假说。
2、应当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但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3、不仅能圆满地解释已有的事实,而且还要包含可在实践中检验的新结论。
4、结构应当简明。
第三节 假说的验证
假说的验证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步骤:
1、从假说的基本观念结合当代已被人们接受的知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结论。
这个步骤是个逻辑推演的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如果 p,则 q”。,p”表示假说的基本观念与社会现有的某些知识。,q”表示关于事实的论断。
2、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所引申出来的关于事实的结论是否可靠。
这个步骤是个事实验证的过程。它可以采用经验的直接对照方式,也可以采用经验的间接对照方式。
二、验证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1、重要的不在于引申出关于已知事实的结论(即解释),而在于引申出关于未知事实的结论(即预言)。
2、假说验证的完成是个历史过程。
3、假说的验证具有相对性。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例:铁能导电,
铜能导电,
铝能导电,
铅能导电,
……
铁、铜、铝、铅 …… 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
(一)区别
1、思维的进程不同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2、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3、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前提蕴涵结论。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二)联系
1、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
而这种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只有通过归纳推理才能得到。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
而要获得这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就要使用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人们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常常是理论先于观察。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归纳之中有演绎;演绎之中有归纳。二者相互信赖,互为补充。
只不过有时以归纳为主,有时以演绎为主罢了。
我们这里把它们区分开来,是为了研究地深入与方便。
三、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 1)全称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
( 2)统计归纳推理
( 3)典型归纳推理
3、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1、定义: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公式:
S1是 P
S2是 P
S3是 P
……
Sn是 P
S1,S2,S3…… Sn是 S类的 全部 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 S都是 P
3、说明
完全归纳推理由于列举了一类事物的全部个体对象,所以它的结论是必然的,在人们认识活动和推理论证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当一类事物的个体对象很多,如果用完全归纳推理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当考察一类事物时,有时也会消耗被考察的对象本身,这样也不能用完全归纳推理。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
全称归纳推理、统计归纳推理和典型归纳推理。
一、全称归纳推理
1、什么是全称归纳推理?
全称归纳推理又称之为 简单枚举法 。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由于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全称命题,所以称为,全称归纳推理,。
2、公式:
S1是 P
S2是 P
S3是 P
……
Sn是 P
S1,S2,S3…… Sn是 S类的 部分 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 S都是 P
3、说明
全称归纳推理用途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场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也有缺点,
这就是它的结论是或然的,因此,在归纳推理中,逻辑学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4、怎样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 1)尽量多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察的对象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 2)尽量广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察对象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如果不注意这些,最常见的逻辑错误是:
,以偏概全,
二、统计归纳推理
1、什么是统计归纳推理?
统计归纳推理是根据被考察的样本中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从而推出总体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属性。
2、公式:
样本中百分之几的 S是 P
所以,总体百分之几的 S是 P
统计归纳推理是由样本推广到全体,因此,结论也是或然。也要注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3、必须注意的两点:
第一,观测的次数愈多,考察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第二,概率的推算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新的推算。确定新的概率。
第四节 典型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典型归纳推理?
典型归纳推理是从一类事物中选择一个标本作为典型,对它进行考察,然后将其显示的某种属性概括为同类其它个体对象共同具有的属性。
二、公式
S1是 P
S1是 S类的代表性个体
所以,所有 S都是 P
三、怎样提高典型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1、选择作为类的代表性个体愈准确、恰当,结论也就愈可靠。
2、典型概括所依据的理论愈先进,所作的理论分析愈严密,其结论则愈为可靠。
第五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比较相关现象的各种不同场合,从而概括出关于因果联系的一般性结论。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有五种,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
剩余法。
一、契合法
(一)契合法的基本内容:
契合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
如果仅有唯一的一个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其他情况都不相同),
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 a
( 2) A,D,E a
( 3) A,F,G a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
2、进行比较的场合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二、差异法
(一)差异法的基本内容:
差异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
如果被研究现象出的现场合与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只有一个情况是不同的,其他的情况完全相同。而两场合中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是存在的,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 a
( 2) —,B,C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2、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被研究现象的部分原因。
三、契合差异并用法
(一)基本内容:
契合差异并用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有两组事例,一组由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 正事例组 ;另一组是由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 负事例组 。如果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里只有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在负事例组的各场合里都不存在,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B,C,F a
( 2) A,D,E,G a(正事例组)
( 3) A,F,G,C a
…… …… …
( 1’) —,B,C,G —
( 2’) —,D,E,F — (负事例组)
( 3’) —,F,G,D —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正事例组与负事例组的组成场合愈多,
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2、对于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选择与正事例场合较为相似的来进行比较。
四、共变法
(一)基本内容:
共变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
其他情况都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着的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1,B,C a1
( 2) A2,B,C a2
( 3) A3,B,C a3
…… …… …
所以,A情况是 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否是唯一的。
2、这个唯一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是单向作用、不可逆的,还是相互作用、可逆的?
五、剩余法
(一)基本内容:
剩余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并且还知道这一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是另一复合现象某些部分的原因(或结果),那么这一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另一复合现象剩余部分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复合现象( A.B.C.D)是被研究现象
( a.b.c.d)的原因(或结果),
A是 a的原因(或结果),
B是 b的原因(或结果),
C是 c的原因(或结果),
所以,D是 d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必须确认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 a.b.c)是某些情况( A.B.C)引起的,而且剩余部分( d)
不可能是这些情况( A.B.C)引起的。如果剩余部分 d实际上也是 A.B.C这些情况之一(或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结论断定 D是 d的原因就根本无法成立。
2、剩余部分的原因( D),不一定是个单一的情况,还可能是个复合情况。换句话说,剩余部分( d)也可能是由复合现象引起的。
第九章 类比推理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的属性的推理。
二、公式
A对象具有属性 a.b.c.d
B对象具有属性 a.b.c
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 d
公式中的,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
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三者之间的区别
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或从一般到一般)。
2、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前提蕴涵结论)。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3、适用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虽然在思维进程的方向上相反,但它们都是在同类对象的范围内进行的。
类比推理则可以在不同的类之间进行推理,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广。
4、受前提制约的情况不同。
演绎推理的结论被前提所蕴涵,因此受到前提的严格限制。归纳推理结论受前提制约的程度弱于演绎推理,但仍然受到一些限制。类比推理受到的限制最少,更富于创造性。
四、怎样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1、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愈高。
2、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
相同属性与类推的属性之间愈是相关的,
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愈高。
如果不注意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是:,机械类比,。
第二节 类比推理的作用
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具体来说,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类比推理是一种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2、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辨护方法。
3、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说明的重要方法。
第十章 假 说第一节 假说的一般特征
一、什么是假说?
假说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作假定性的解释。
二、假说的特征:
1、假说是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凭据的。
2、假说具有猜想的性质。
3、假说是人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
假说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基本的步骤,或者说经历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根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
通过思想的加工(主要是应用推理)作出初步的假定。这是假说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
第二,从已确定的初步假定出发,经过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的广泛论证,充实成为一个结构稳定的系统。这是假说形成过程的完成阶段。
一、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
在假说形成的初始阶段,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作用比较突出。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必须根据已知的图景去设想(猜测)未知的图景。这就需要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打开思路,通过类比、联想,由此及彼,由已知推广到未知。表现的是一种创新性思维。
二、假说形成的完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研究者以经过初选而确定的假定观念为中心,广泛地综合解释已有的事实材料。如果解释的事实越多,那么支持假说的证据也就越多。
在假说形成的完成阶段,演绎推理的作用较为突出。 一方面,假说的完成阶段必须圆满地解释有关的事实,通过演绎推理,从初步的假定引申出关于事实的结论;另一方面,初步的假定还是个简单的观念,必须联系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充实它的内容,才能使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
三、需要注意的四点
1、应当以事实作依据,但不应等待事实材料全面系统地积累起来以后才作假说。
2、应当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但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3、不仅能圆满地解释已有的事实,而且还要包含可在实践中检验的新结论。
4、结构应当简明。
第三节 假说的验证
假说的验证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步骤:
1、从假说的基本观念结合当代已被人们接受的知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结论。
这个步骤是个逻辑推演的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如果 p,则 q”。,p”表示假说的基本观念与社会现有的某些知识。,q”表示关于事实的论断。
2、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所引申出来的关于事实的结论是否可靠。
这个步骤是个事实验证的过程。它可以采用经验的直接对照方式,也可以采用经验的间接对照方式。
二、验证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1、重要的不在于引申出关于已知事实的结论(即解释),而在于引申出关于未知事实的结论(即预言)。
2、假说验证的完成是个历史过程。
3、假说的验证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