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作为我国的内海,其经济、军事地位十分突出,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渔业经济在其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长期以来,渤海沿岸数十万渔民以渤海为载体,通过捕捞和增养殖渔业资源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渔业经济在拉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捕捞强度的加大及水域的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渤海渔业资源已岌岌可危,传统经济鱼类像刀鱼、小黄鱼、鳓鱼、
鲳鱼、对虾等已基本形不成渔汛,渔业经济正受到较严重的冲击,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受到较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渤海渔业资源状况,
剖析渤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渤海资源振兴的有利条件,
借鉴国内外渔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试图探讨振兴渤海渔业之路。
一、渤海渔业资源状况渤海是我国一个半封闭内海 。 三面为陆地环抱,东面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面积 7.7万平方公里,海底地形平坦,中部稍低,平均深度 18米,最大水深 78米 。
渤海区海岸线长 2937公里,滩涂面积 760万亩,是我国滩涂养殖开发利用最为发达的地区 。 海区水文状况受影响较大,水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 。 沿岸浅水区冬季有冰冻现象 。 主要入海河流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挟带丰富的营养盐,
是多种鱼类和对虾的良好产卵场和索饵场 。 岸型以淤泥质浅滩居多,最适宜发展海水养殖,增殖业 。 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水,废油污染水质的情况日渐严重。保持水质,维持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渤海沿岸近 40条河流的注入,使低盐水体充沛,营养物质丰富,是生物资源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分布于黄、东海的对虾、鹰爪虾、毛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白虾、脊腹褐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赤甲红、中华绒螯蟹、短蛸、长蛸、孔鳐、青鳞小沙丁鱼、斑祭鱼、赤鼻棱提、黄鲫、凤鲚、小鳞箴、鲈鱼、多鳞喜、梅童鱼、小黄鱼、叫姑鱼、黄姑鱼、白姑鱼、真鲷、黑鲷、带鱼、
鲅鱼、鲳鱼、绿鳍鱼、六线鱼、牙鲆、高眼鲽、石鲽、黄盖鲽、半滑舌鳎、焦氏舌鳎、毛蚶、魁蚶、栉江珧等许多重要生物资源都在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滦河口等重要产卵场产卵和索饵。渤海易受陆地和海洋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影响,变化比较剧烈,生态系统比较复杂且脆弱,生物资源发生量波动显著,同时又是人类海洋开发利用活动频繁和密集的区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多样,融筏式养殖、底播增殖、人工放流、人工鱼礁、港湾养殖、人工圈养、网箱养殖、滩涂护养等增养殖渔业和定臵网、底拖网、浮拖网、
流刺网、围网、闲游钓等捕捞活动为一体,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
我们先来看看渤海近几年来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变化:
(一)生物资源的变化从 1982到 1998年,经过 16年的时间,渤海近岸由于受到人类捕捞生产的压力,沿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入海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陆源排污污染和水文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水域在生物资源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数量与分布、鱼卵仔鱼数量与组成等方面,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1.种类数及其组成的变化鱼类总种数 1998年比 1982年少了 9种,其中底层鱼类的种数,1998年减少的十分明显,比 1982年减少了 12种,中上层鱼类的种数,1998年比 1982年多了
3种,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 1998年比 1982年少了 12种,其中,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底上,底埋性和固着性动物的种数减少比较显著,而甲壳类游动性的种数变化则很小。
2.优势种的变化渤海鱼类的优势种,1982年有 3种,依次为黄鲫,小黄鱼,提鱼 鳀 ; 1998
年也是 4种,依次是黄鲫,斑祭,银鲳,赤鼻棱提 。 从以上可以看出,16年来渤海鱼类优势种的变动趋势呈现:底层鱼类的主要经济种类小黄鱼逐渐从优势种里退出,被中上层鱼类所取代,主要优势种的优势度随着种数的增加在逐渐地减弱。
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1982年有 3种,依次为火枪乌贼,三疣梭子蟹,口虾蛄; 1992~ 93年有 4种,依次为火枪乌贼,口虾蛄,赤甲红,三疣梭子蟹;
1998年减为 2种,是火枪乌贼,口虾蛄 。 渤海的主要经济种类,底栖性的三疣梭子蟹逐渐从优势种里消失。
3.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1998年渤海鱼类多样性指数 H′ 与 1982年相比:比 1982年下降了 25.9%;春季比 1982年春季略微降低了 0.7%;夏季比 1982年骤减了 40.0%;秋季比 1982年下降了 33.1%。
1998年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H′ 与 1982年相比:比 1982年下降了
11.2%,比 1992年降低了 14.4%。
4.生物资源数量的变化渤海 1982,1998年鱼类平均资源量指数分别为 96.433kg/h,8.262kg/h,
1998年仅为 1982年的 8.6%。 其中的底层鱼类资源量指数,1982,1998年分别为
44.438kg/h,1.248kg/h,各自占鱼类资源量总指数的 46.1%,15.1%;而中上层鱼类资源量指数分别为 51.995kg/h,7.014kg/h,各自占鱼类资源量总指数的 53.9%,84.9%。
渤海 1982,1998年无脊椎动物的资源量指数分别为 25.894kg/h、
1.727kg/h,1998年只占 1982年的 6.7%。
从以上的变化可以看出,16年来渤海近岸鱼类资源量指数和无脊椎动物资源量指数均在急剧地下降;同时底层鱼类在鱼类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中上层鱼类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5.生物资源个体长度和重量的变化
1982,1998年小黄鱼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 100~ 190mm,85~ 145mm;银鲳的优势叉长组分别为 150~ 230mm,60~ 140mm;黄鲫的优势叉长组分别为 130~
165mm,105~ 165mm。
1982,1998年 3个季节鱼类个体的平均体重分别为 15.1g,12.2g; 1982、
1998年 3个季节无脊椎动物个体的平均体重分布为 9.1g,11.7g。
可以看出,16年来渤海近岸主要经济底层鱼类小黄鱼和主要经济中上层鱼类银鲳的平均长度呈持续减小的趋势,经济价值较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黄鲫的平均长度呈减小的变动态势;鱼类个体的平均体重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无脊椎动物个体的平均体重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
6.鱼卵、仔稚鱼的动态变化
1982,1998年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数分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98年调查采集了 41种,比 1982年减少了 11种。
主要经济底层种类鱼卵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1998年小黄鱼卵和白姑鱼卵的数量仅为 1982年的 1/3和 1/30,1998年没有采集到黑鳃梅童鱼和叫姑鱼的卵和仔稚鱼,也没采到小黄鱼、白姑鱼和黄姑鱼的仔稚鱼,可见小黄鱼、白姑鱼、
叫姑鱼和黑鳃梅童鱼资源的衰退是十分明显的。花鲈卵和仔稚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 1982年还能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真鲷、绿鳍鱼、褐牙鲆和高眼鲽的鱼卵或仔稚鱼,而 1998年没有出现它们的鱼卵和仔稚鱼。 1982年尚能采集到少量鳓和条鳎的卵和仔稚鱼,1998年则没有采到。这一结果也反映了渤海底层优质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
1998年黄鲫卵和仔稚鱼的数量仅为 1982年的 1/10和 1/2; 1998年青鳞沙丁鱼卵,仔稚鱼为 1982年的 1/7和 1/20。 提鱼,斑祭,黄鲫和青鳞沙丁鱼卵数量变动的趋势与它们资源衰退的变动趋势也是一致的。
我们以渔业大省山东渔业资源变化作具体分析:
进入 90年代以来,山东省海洋渔业生产在渤海的渔获量变化于 199437—
634765t之间,年平均渔获量为 437055t,其中 1990年渔获量最低,1999年渔获量最高 ( 表 1,图 1) 。 渔获物主要由鲅鱼,鲳鱼,鲐鱼,小黄鱼,带鱼,鲷类,
黄姑鱼,鲆鲽类,鲈鱼,绿鳍马面屯,鳗鱼,梭鱼等鱼类资源,对虾,鹰爪虾,
毛虾,三疣梭子蟹等虾蟹类资源,魁蚶,毛蚶,杂色蛤,乌贼等贝类资源和海蛰等其他渔业资源组成 。 其中鱼类渔获量 84348— 276628t,年平均为 188704t,
占总渔获量的 42.69%;虾蟹类渔获量 41378— 150347t,年平均为 102131t,占总渔获量的 23.10%;贝类渔获量 59892— 172992t,年平均为 126052t,占总渔获 量 的 28,51% ; 其 他 渔 获 量 983— 83881t,占总渔获量的
5.69%(图 2)。
年 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平均值渤海产量 357088 430759 431539 375966 523615 467561 606990 634765 543530 437055
鱼 类 150238 202910 164714 183012 331964 159579 223585 276628 192338 188704
虾 蟹 类 41378 66705 100687 111052 129876 137139 140579 150347 139762 102131
贝 类 81481 122443 143450 161385 103502 158476 172992 172574 148692 126052
其 他 83881 28069 22688 13905 24527 12375 10156 11906 52712 25175
表 1 1990— 2000年山东省渤海渔获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年份渔获量(万t

渤海产量 鱼类 虾蟹类 贝类 其他图 1 1990— 2000年山东省渤海渔获量变化虾蟹类
23.10%
鱼类
42.69%
其他
5.69%
贝类
28.51%
图 2 90年代渔获物种类组成山东省渤海渔获物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虾等历史上的主要渔获物的渔获量将到历史最低水平 ( 表 2) 。 在渔获物中,毛虾渔获量最高,变化于 18473— 93482t之间,年平均为 54555t,占总渔获量的 31.52%。 杂色蛤次之,渔获量变化于 12701— 61553t之间,年平均为 35496t,占总渔获量的
20.51%。 1992年海蛰资源旺发,渔获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 83879t,其他年份波动于 962— 28034t之间,年平均渔获量 19561t,占总渔获量的 11.31%。 历史上毛蚶是渤海三大资源 ( 即毛虾,毛蚶和对虾 ) 之一,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毛蚶资源严重衰退,渔获量变动于 9743— 28059t之间,年平均为 19249t,占总渔获量的 11.11%。 鲅鱼资源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渔获量变化于 4644— 38521t之间,年平均为 18761t,占总渔获量的 10.83%。 梭鱼是 90
年代以后渤海渔业资源中增加较快的资源之一,渔获量由 2403t上升到 17961t,
年平均为 10507t,占总渔获量的 6.06%。 三疣三疣梭子蟹资源破坏较为严重,
渔获量下降到 3415— 12852t,年平均为 7496,仅占总渔获量的 4.34%。 鹰爪虾渔获量变化于 896— 9854t之间,其中 1995年最高,年平均渔获量 5041t,占总渔获量的 2.90%。 鲳鱼渔获量 171— 7384t,年平均为 2439t,占总渔获量的
1.41%( 图 3) 。 对虾产量仅 224— 973t,年平均为 506t。 其他渔获量较高的种类有鲳鱼,魁蚶,鲈鱼,鲆鲽类,黄姑鱼,带鱼,小黄鱼等 。
种类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平均值鲅鱼 6480 6738 4644 8636 18654 19621 13873 19778 34465 38521 34961 18761
鲳鱼 1012 171 227 326 646 299 3192 2561 4888 7384 6122 2439
鲐鱼 5 5 157 561 189 159 135 134 168
小黄鱼 8 25 37 155 484 5340 1184 57 57 182 92 693
带鱼 7 14 30 95 639 2034 319 280 3123 2016 352 810
鲷类 9 5 50 130 15 15 20 25 34
黄姑鱼 716 918 636 1056 721 2006 1009
鲆鲽类 879 1208 976 1505 1566 2863 1500
鲈鱼 1213 1779 1196 1803 2048 3377 1903
绿鳍马面鲀 110 506 121 374 831 959 343 331 250 1260 1258 577
鳗鱼 1 10 20 10
梭鱼 2403 5175 3562 6418 12597 8939 22226 9305 13915 17961 13075 10507
对虾 383 398 245 224 398 544 346 327 886 973 846 506
鹰爪虾 896 1001 1093 4359 4986 9854 6893 6151 8202 7202 4809 5041
毛虾 29494 25713 18473 39818 47083 54362 51991 60268 88395 93482 91030 54555
三疣梭子蟹 6552 11546 5986 6862 7155 6733 3415 4465 7023 9872 12852 7496
魁蚶 4471 2666 5536 2887 1560 1067 900 955 2386 1298 1186 2265
毛蚶 18011 10315 15749 27544 23215 27113 9743 1051 3 28059 25290 16186 19249
乌贼 15 25 24 125 496 511 1197 879 548 567 1525 537
杂色蛤 19551 12701 14603 20896 42257 69417 29072 47091 61553 43472 29841 35496
海蛰 962 15751 83879 28034 18662 11626 21701 9816 8471 10788 5485 19561
表 2 1990— 2000年山东省渤海主要种类渔获量毛虾
31.52%
杂色蛤
20.51%
海蛰
11.31%
毛蚶
11.11%
鲅鱼
10.83%
梭鱼
6.06%
梭子蟹
4.34%
鹰爪虾
2.90%
鲳鱼
1.41%
图 3 90年代以来山东省渤海渔业生产主要渔获物比例年份 1 99 0 1 99 1 1 99 2 1 99 3 1 99 4 1 99 5 1 99 6 1 99 7 1 99 8 1 99 9 2 00 0 平均值渤海产量( t ) 1 99 437 2 36 354 3 57 088 4 30 759 4 31 539 3 75 966 5 23 615 4 67 561 6 06 990 6 34 765 5 43 530 4 37 055
优质产品( t ) 5 83 01 7 96 10 1 17 438 1 15 322 1 26 848 1 29 867 8 87 58 1 00 829 1 68 638 1 75 637 1 55 948 1 19 745
比例( % ) 2 9,23 3 3,68 3 2,89 2 6,77 2 9,39 3 4,54 1 6,95 2 1,56 2 7,78 2 7,67 2 8,69 2 7,40
表 3 1990— 2000年山东省渤海优质产品渔获量及占总渔获量的比例
90年代以来,渤海渔业资源的经济品质不断降低,主要表现为优质产品比例的减少(图 4)。优质产品渔获量为 58301— 175638t,年平均 119745t,
在总渔获量中所占比例变化于 16.95— 33.68%之间,年平均为 27.40%(表 3)。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年份优质产品比例(
%

图 4 1990— 2000年渤海优质产品占总渔获量比例变化
(二)化学环境的变化
1998年同 1982年比较,从整个渤海近岸来看,溶解氧略有下降,降低了
5.5%,磷酸盐略低于 1982年,总无机氮年平均含量增加较大,分别是 1982年
3.5倍 。 1998年海水化学耗氧量 ( COD) 的含量,夏季平均值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秋季表层超标率为 55.3%;在有机污染方面,受污染站位数,春季占 28%,夏季占 50%以上,秋季占 50%,污染程度为 2级;河口附近许多站位重金属铜、锌、铅、镉含量超标严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渤海渔业资源无论从种类数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个体长度,个体重量及资源的经济品质都呈不断减少或降低趋势 。 渤海历史上三大资源 ( 毛蚶,毛虾,对虾 ) 除毛虾尚可维持一定产量外 ( 每年
20万吨)外,毛蚶、对虾已形不成渔汛,资源岌岌可危。
二、渤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剖析渤海渔业资源衰退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渔船盲目增长,持续攀高。
根据对渤海沿岸三省一市渔船情况调查:
渤海捕捞渔船数量,1990年天津 792艘 64000马力河北 7708艘 308625马力辽宁 18566艘 513388马力山东 11062艘 309736马力合计 38228艘 1195729马力( 1990年的资料仅供参考)
2000年山东 11082艘 332460马力辽宁 27894艘 728541马力天津 1130艘 61256马力河北 9009艘 329162马力合计 渔船 49115艘 1451419马力大量渔船的投入,导致产量畸形增高,据统计,渤海 1990年海洋捕捞产量 51.25万吨,十年后,2000年产量达 145.91万吨 。 渔船的过度捕捞,
连渔民都深有感触 。 用渔民的话说,就是,网太多,捕的太绝了,。
,把大鱼都捕光了,没法下仔了,。 以渤海重点保护品种对虾为例,这个资源的基本情况是:每年秋冬经过高强度捕捞之后,约有 5%数量漏网成为次年,生儿遇女,的亲虾,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可以维持次年的资源量 。 但是次年春当它由黄海越冬场回游渤海产卵时,却在荣城,威海近海至渤海海峡,遭到层层拦截,大量捕杀 。 如 1986年,仅烟台市就捕亲虾 549吨 ( 1尾亲虾的产卵量为 50-75万粒 ) 。 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对虾资源每况愈下,1979年产量曾达 3.9万吨,1986年降至 1.2
万吨 ( 当 年 曾 人 放 流 虾 苗 亿 尾 ),1 9 8 7 年则降到 0.3万吨。现状已经岌岌可危了,年产量不足千吨。
(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复违规、多次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自 60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对渤海管理一直十分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鉴于当时对虾在出口创汇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为保护对虾,62年国务院颁布了,渤海区对虾资源繁殖保护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这个办法,在我国渔业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 它和在它基础上于 1970年制定的,渤海区经济鱼虾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渤海条例,),为 79年国务院制定全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 渤海渔业法制建设被誉为我国渔业法制建设的,实验田,。 一系列法规的相继出台,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渤海渔业资源,维持渤海渔业生产秩序,丰富沿岸人们的菜篮子,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 改革开放后,1979年国务院根据我国渔业的新形势,为规范全国的渔业发展,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吸取渤海条例的有益经验,制定了全国性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进一步推 动 了 我 国 渔 业 法 制 的 建 设 。
从而也为渤海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1981年根据新制定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国家水产总局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对,渤海区经济鱼虾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进行修改,形成,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内容更加全面 。 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后,依据,渔业法,,1991年农业部再次对渤海规定进行了修改,其规范内容不仅涉及捕捞业中的鱼类最小可捕标准,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对虾亲虾收购等,
而且涉养殖业中的养殖区域规划和水面,滩涂养殖确权发证等,另外还涉及到沿海工业如:盐场,电厂纳水时如何保护虾苗等 。 2000年 12月 1日新,渔业法,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又着手对渤海规定进行修改 。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国家对渤海的管理十分重视 。 另外,从各地来看,渤海沿岸的山东,辽宁,
天津,河北结合本省情况,都制定了实施,渔业法,的办法,对所辖海域的个别重点保护品种如海蛰,鹰爪虾等又单独制定了地方规章,应该说,渤海管理法制是健全的 。 但从执法情况看,每年都有大量的违规渔船,据我局
2001年对渤海沿岸 31个重点执法机构 2000年处罚情况统计,全年共查获违规
9911起,罚款 1157.82万元,平均每条渔政船罚款 21.44万元 。 如果算上渤海沿岸所有执法机构,查获的违规案件会更多 。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渔民法制观念淡泊,认为偷鱼不算偷,鱼是自然资源,老辈就抓鱼,还有的凭侥幸心理,抓着算倒霉,抓不着,算交运;二是渔政处罚力度不够,有的执法机构查获违反禁渔期,禁渔区的,只罚一,二百元,与渔民实际所得收入相差太大,一定程度助长了违规作业的坏风气;三是渔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今天有鱼今天打,不管明天怎么过,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加剧了
(三)伏休期间大量渔船作业,对幼鱼破坏严重。
伏季是鱼虾的主要繁育季节,每年大量鱼虾进渤海产卵后,在渤海沿岸索饵栖息,伏季是鱼虾生长最快的时期,鱼类强烈摄食饵料,个体迅速生长,是年内主要生长期,据测算,7-8月两个月内个体生长量可达全年生长量的 30-50%。由于管理不严,每年都有大量的渔船作业,对幼鱼的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小拖网,不顾渔政部门的三令五审,违规作业,造成了对资源的很大破坏。
(四)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目前,渤海的渔政管理体制,上有海区和省级 ( 市 ) 渔政管理机构,
下有地市,县级渔政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当前,由于统一领导只是体现在业务上,各级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由同级政府及其水产主管部门负责,与业务上级不挂钩,上级部门干预不了下级的人事及经费,导致政令不一,各吹各的号;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渔民和地方不断追逐经济利益,加之鱼类回游性特别强,今天在这,明天可能就在那,为在自己的范围内能捕上鱼来,渔民往往不顾法律法规,
违规作业;也由于现行体制原因,一些地方渔政部门对自己辖区的违规现象,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纵容,其它地方查到本地违规渔民,有的还替他们说情 。 另外由于水产主管部门追求产量和产值,内设其中的渔政部门对一些违规现象也不好过多处罚,地方保护主义就由此产生了 。
地方保护主义产生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渔政管理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省以下好多渔政部门自收自支,维持单位正常运转靠罚款,罚款是这些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有的甚至还要向同级财政缴费 。 由此引发的 是 这 些 部 门 从 心 底 里 希 望渔民违规,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危害不言而喻。
(五)经费不足,管理乏力。
当前渔政执法中比较头痛的是执法经费不足。据对大连市的调查:
大连市共有渔政人员 297人,10艘渔政船,其中,人头费需 594万元,渔政船每年正常需经费 400万元,每年组织伏季休渔管理需 20万元,海蛰管理需 15万元,秋汛对虾管理需 10万元,培训费需 10万元,合计每年共需经费 1050万元 。 资源费每年征收 1000万元,上交省厅 500万元,上交市局 50万元,剩 450万元,每年罚款和收取资源赔偿费约 260万元,收入合计 7 1 0 万元,差额 340万元。
经费解决最好的是开发区渔政管理所,他们的管理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解决 。 该所 21个编制,2个临时工,人均人头费 2.5万元,渔政船年耗
80万元 。 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 100万元 。 开发区实行收支两条线:全区统一设立行政收费中心,本所每年收取资源费 20万元,小品种资源费 20
万元,罚没和资源赔偿费约 30万元,共 70万元,统一由收费中心收取,
而 后 财 政 返还 85%。
(六)禁用网具禁而不止,各类网目尺寸越来越小。
目前,根据,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第十一条之规定,渤海禁止使用下列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渔具、渔法:禁止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以渔船推进器、吸蛤泵采捕文蛤、兰蛤等贝类资源;禁止使用底拖网、浮拖网、
变水层拖网、手推网(抢网)、闸沟网(挡沟网)、旋网、小边网、小倒帘网、漂网(赶网)、扦子网、小裤裆网、鱼笼、蟹笼及其它各类严重损害资源的渔具;禁止使用围网、小目流网和其它网具专捕幼鲅鱼。
除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在渤海较少外,其他禁用网具是禁而不止。以渤海拖网为例,几乎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拖网在渤海违规作业,为避免处罚,一些渔民钻政策空子,将拖网改型后重新命名,象渤海的链条网、杆网其作业形式是典型的拖网。目前,渤海除流网、定臵网外,大部分是拖网性质。拖网对资源的损害是极为严重的,88年国家采取断然措施,明令禁止在渤海从事拖网作业。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再拿禁用渔具吸蛤泵来说,吸蛤泵能将贴近海底一切生物都吸入泵内,并形成海底污染,对生物的破坏力是较大的,
因此,渤海规定将其列入禁用渔具。但一些不法渔民,不但不禁止使用,反而变本加厉,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形成近几年部分沿海渔民使用的高压喷水泵,这种高压喷水泵凭借高压能将海底所有蛤类冲起,然后被吸入网内。对资源的破坏性更强。禁用渔具的毁灭性破坏,加大了渤海资源的衰退力度。
尽管渤海规定对各种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做了限制,但渔民往往以捕捞更多渔获物为目标,无论大鱼小鱼,统统捕上来,尤其以定臵网为甚。其它如流网、小拖网的网目尺寸也越来越小,对资源的破坏性很大。
(七)水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当前环渤海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海洋渔业,运输,石油,盐业,城市建设都有了巨大发展,1998年环渤海地区 13个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6243亿元 。
环渤海陆域污染源排污入海不断增加,1998年陆地排入渤海的 COD为 143万吨,是 1980年 COD入海量的 2.6倍 。 由于陆域污染源和海域污染源排污,引起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持续加重,范围不断扩大,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渔业损失严重,对渤海这一半封闭内海也产生了巨大环境压力,
环渤急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治理环境。
渤海沿岸各省的水域环境令人担忧,据调查分析:
化学污染主要来自沿岸河流从上游各大、中城市带来的大量工农业污水、
沿海各地排污口排入物、各大、中型企业的倾废物等陆源污染和石油、矿产开采、交通航运、海水养殖(包括苗种生产)等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所产生的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有生活污水或直接排放入海,或直排污口排放入海,或通过沿海大小河流携带入海,这些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排放入海,是目前渤海近岸水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入海量日益增多,
渤海近岸是浅海和滩涂养殖渔业密集区,由于养殖渔业的超负荷发展,形成了生物污染,破坏了海域的生态平衡和渔业生态环境。其一,浅海养殖渔业产生的排泄污、废弃物等,形成了海水的水质污染和 COD污染,赤潮发生频繁,赤潮形成以后使海域生物资源遭受严重损失。其二,浅海养殖减少了海域生物资源的生存空间和饵料来源,使生物资源量下降。其三,养殖渔业在海域进行,由浅海养殖渔业产生的病害必然地流入海区,给自然生物资源携带了大量的病菌、病毒,将会诱发生物资源的病害发生。
各种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趋增加,无序、无度的海洋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多年来对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倒灌,海、咸水侵染严重,地下侵染面积扩大,甚至出现漏斗;长期过度开采煤、金属、砂、石材等矿产,使自然地貌遭到破坏,海岸侵蚀;填海造陆修建海岸工程,使生态环境受到危害;近岸海湾、河口及石油开采等污染严重,赤潮濒繁发生;养殖布局不合理,海区内养殖密度疏密不均,
造成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高,超过海洋生态容纳量; 70— 80年代大面积修建对虾养殖池塘和近几年沿岸连片的海参养殖池塘等,盲目围海、筑坝,
改变了沿岸水域的水动力条件,严重破坏近岸渔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海洋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工业排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由于以上几方面的排污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治理,给海洋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渤海沿岸渔业水域生态事故时有发生。 2000年黄骅港建港挖掘航道抛泥,导致该水域遭受悬浮物污染,泥沙大量沉积,掩埋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使底栖生物窒息死亡。
同时,悬浮物也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从而降低了该水域生产力水平。悬浮物污染使鱼虾、蟹类的卵子成活率和幼体成活率降低甚至死亡,受污面积约 180平方公里,使该水域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初步估计经济损失 1762万元。 2000年 10月,河北省乐亭县海水养殖厂发生大规模死鱼、死贝事故,经济损失达 100万元,这次污染事故是由迁安县造纸污水排入乐亭沿海所致。 2001年 3月 22日,唐海县境内发生管道漏油污染渔业水域事故,
是冀东石油勘探开发公司输油管线因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泄油,将唐海县五农场第二渔业队鱼蟹养殖池污染,受污染面积为 2020,8亩,污染损失金额达 253,68万元,涉及 15个养殖户。以上只是污染海域后直接受害者遭受的损失,而真正排放海域的污染物不被人们所查觉的数量更多,对海域的影响和潜在危害性更大。二是沿海赤潮发生频繁,在排污较集中的河口水域,
由于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物质的污染,使得这片海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因而赤潮时有发生。
以上例子说明,水域受到营养盐、有机物、石油类和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将给海洋渔业资源及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监测结果表明:污染面及污染程度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的又一重要因素 。
三、振兴渤海渔业的出路及对策研究渤海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如此恶化,是不是渤海就没有出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渤海的有力条件,就会对恢复渤海渔业资源充满信心。
(一)振兴渤海渔业的可行性分析渤海的初级生产力十分可观。
据科研部门估算,整个渤海有机碳为 720万吨,如果通过人为干预,利用生态系能量转换法则建立虾贝鱼序列的高效率生态结构,生物资源年产量为 300万吨,按现在产量统计方法,渔业产量可达 200万吨以上。
主要鱼类品种尚存。
尽管由于捕捞过度和环境污染因素,原来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如带鱼、小黄鱼、鳓鱼、对虾等已形不成鱼汛,但原来在渤海产卵索饵的主要鱼类仍然存在。象对虾、鹰爪虾、毛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白虾、脊腹褐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赤甲红、中华绒螯蟹、短蛸、长蛸、孔鳐、青鳞小沙丁鱼、斑祭、赤鼻棱提、黄鲫、凤鲚、小鳞 鱵,鲈鱼、多鳞 鱚,梅童鱼、小黄鱼、叫姑鱼、黄姑鱼、白姑鱼、真鲷、黑鲷、带鱼、鲅鱼、鲳鱼、绿鳍鱼、六线鱼、牙鲆、高眼鲽、石鲽、黄盖鲽、半滑舌鳎、焦氏舌鳎、毛蚶、魁蚶、栉江珧等许多重要生物资源都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滦河口等重要产卵场产卵和索饵。只要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控制捕捞强度,改善渤海水域环境,鱼类的恢复是大有希望的。
增养殖业方兴未艾。
增养殖业是朝阳产业,国家对增养殖业一直采取鼓励政策,目前全国的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 。 渤海的养殖产量也占渤海总产量的 40%左右,养殖业方兴未艾 。 渤海目前除养殖对虾外,还养殖牙鲆,鲈鱼,梭鱼,北美对虾,梭子蟹等 。 增殖品种主要有中国对虾,日本车虾,海参,扇贝,牡蛎,
杂色蛤,文蛤等 。 增养殖业为渤海渔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为渔民转产转业和勤劳致富提供了一条好途径 。 下一步要通过养殖确权,进一步稳定经营制度,让渔民吃上定心丸,激励渔民加大投入,稳定经营,促进养殖业的大发展 。
有一支比较正规的渔业管理队伍。
自 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至中央下至各县市,陆续设立了渔政管理机构,
配备了车,船,艇等渔政执法手段,渔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 各级渔政管理人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坚守在管理的第一线,二十多年来查获了大量的违规渔船,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为渔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目前,渤海管理人员已达 2990人,渔政船艇已达 180余艘。
(二)振兴渤海渔业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1、日本濑户内海的成功实践。
濑户内海是日本的内海,面积 1。 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37。 7米,最低水温 3摄氏度,有机碳平均值每平方米 120克,属富营养型水域 。 六十年代以来,发展增殖型渔业和加强科学管理,产量由 20多万吨激增至 80多万吨,
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海区之一。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 8。 2万平方公里 ( 为濑户 4倍多 ),平均水深 18。
7米,最低水温 -1摄氏度,有机碳年平均值每平方米 110克,也属富营养型水域 。 渤海还拥有 900万亩广阔滩涂,是鱼虾的巨大天然产卵场 。 如果按照日 本 濑 户内海的发展模式,渤海在现在 145万吨基础上,突破 200万吨是有希望的。
2、国内山东、辽宁省对增殖虾的管理。
目前,山东,辽宁两省分别在黄海南部和北部进行了多年中国对虾放流,
成效不小 。 据测算,回捕率达 7%左右,产量均在 200吨左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严管重罚,发现提前违捕的,
每船罚款都在万元以上;二是广泛宣传,让渔民晓之以理,使他们知道管理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并运用反面教材教育他们,引导渔民自觉遵纪守法 。 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制,使各级渔政机构,每级身上都有
(三)振兴渤海渔业的具体举措治理污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渤海沿海地区大多是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严重,同时,船舶排污及近海油田钻井突发性溢油导致海域石油污染,在密集捕捞作业时小功率机动渔船排污导致作业海区的短期油污染、
海水养殖密集区导致生物污染和养殖设施建造等都极大地破坏了黄渤海近岸渔业生态环境。为了达到渤海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化学污染、生活污染和生物污染,减少赤潮的发生。目前山东、河北、辽宁沿岸水域环境不容乐观。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
山东省近岸绝大部分海域水质为一类海水水质,但黄河口至老黄河口间水质最差,自河口、潮间带往外分布着四、三、二类水质区域,其中五号桩、
神仙沟间间带污染尤为严重,出现综合水质相当于三类水质和超过三类的四类水质,小清河、潍河、胶莱河、虞河等河口附近综合水质大多仅能达到二类海水水质。 1998年渤海夏季有机污染平均指数 1.26,受污染站位占
1/2以上,污染程度达二级;秋季有机污染平均指数 1.16,受污染站位占
1/2以上,污染程度达二级;春季有机污染平均指数 0.65,受污染站位占
28%,其中以 COD污染最为严重,重金属中,锌和铅含量较高,且多分布于沿岸河口附近。近岸渔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后,海水遭到严重污染,水质较差,赤潮、病害频繁发生,致使海域生物资源量下降,严重地影响着渔业生产。
河北省沿海水域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环渤海湾的城市有沧州市、天津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海域污染;二是工业污染。渤海湾沿岸有多家化工厂、
农药厂、造纸厂等厂家,工业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三是石油污染。渤海湾沿岸有冀东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湾内的渤海油田,污油对渔业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COD、氨氮、石油、重金属均是我省海域的污染源。
辽宁省的沿海水域环境主要污染源是陆源污染,上游和沿岸城市工厂油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排放入海,年排放量 2.8亿多吨,其中悬浮物 3900多万吨,COD1.79万吨,无机氮 3660吨,
活性磷酸盐 280吨,石油 2390吨,锌 220吨,铜 76.5吨,铅 25.4吨,镉 8.6吨,
汞 0.108吨,挥发性酚 31.5吨 。 根据辽宁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所作的水质评价,
辽东湾北部海域属重度污染区,五月份之后 10米等深线以内的 80%以上水域呈严重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河口附近海域更是石油,挥发性酚的严重超 标 区 。 该水域已不符合渔业产卵场的用水标准。
根据以上情况,治理渤海污染,必须加大法治力度。要严格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办事,同时新修订的,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要针对渤海环境状况,依法明确规范,即:
在渤海划定养殖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养殖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养殖规则,防止造成渔业水域污染 。 渤海沿岸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渤海海岸工程,海洋工程,
倾废区,入海排污口等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对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环境的具体要求 。
渤海沿岸各级渔业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据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加强对渔港水域,养殖区和入海河口,入海排污口,海岸和海洋工程施工现场,石油开采输送地段,倾废区等近连的渔业水域和其他重要渔业水域的监视监测,及时向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机构报告监测情况 。 作业单位事先未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影响的,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止其作业,待采取防护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 因作业造成渔业资源破坏或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赔偿或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 因溢油,排污及倾倒废弃物污染渤海渔业水域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取得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证书,的渔业环境监测机构作出调查报告和渔业损失评估报告。受损害当事人可据此对责任者提出消除危害和损失赔偿要求。
污染事故损害天然渔业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消除危害和损失赔偿要求,并依法处罚。进行水下爆破、
勘探、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影响的,作业单位必须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经海区渔政管理机构审核,报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能作业。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授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作业单位限期消除危害、赔偿损失。
控制捕捞强度据统计,到一九九五年底,全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已达265620艘、1
273.65万马力,比,八五,期末的控制指标突破了250.65万马力,增加了24.5%;渔船数比,八五,期末增加了25438艘。由于控制海洋捕捞强度涉及问题多,难度大,单纯以控制功率指标,现仅靠渔业部门难以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近海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压力,下一步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控制船网工具和马力控制双控指标。海洋捕捞强度要维持在,八五,末的水平。具体为:黄渤海区合计 84847艘、
1834956千瓦。其中:辽宁 30275艘,568627千瓦;天津 916艘,39653千瓦;
河北 8847艘,236197千瓦;山东 44809艘,990479千瓦。
投入渤海的船网工具,要根据渤海的承受能力,作适当安排。同时要按照 99
年全国渔业工作会议提出的捕捞产量实现零增长的要求,下大力气,坚决实行捕捞产量,零增长,。
3、取缔禁用网具。
对渤海规定所列的禁用渔具要坚决禁止,应禁止以下渔具渔法:禁止炸鱼,
毒鱼和电力捕鱼;禁止渔船以推进器,泵类采捕底栖渔业资源;除网口网衣拉直周长小于 50米的桁杆、框架型拖曳网具外,禁止使用所有拖网类网具作业;
笼壶类,抄网类,掩罩类,地拉网类,敷网类,陷阱类中禁止在渤海使用的网具,由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特别规定,报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黄渤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和使用禁用的渔具。
4、增殖渔业资源。
渤海渔业资源增殖的方向,增殖品种的确定,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地方性的优势,优质种类;第二,该增殖种类的食物链级次较低,对环境适应性强,这样有利于发挥初级生产力的潜力,可获得更大的产量。第三,生长快,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增殖效益较高。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在渤海区增殖品种首先应将对虾列为主要的增殖品种之一 。 因为对虾一年生,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经济价值较高 。 且渤海历来是对虾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 1989年和 1990年黄渤海区增殖放流了 30毫米的对虾幼苗 80多亿尾,其中渤海放流了 36。 89亿尾,1989-1990两年渤海对虾产量均达 9600吨,增产效果显著 。 其次,应将三疣梭子蟹和海蛰列为增殖品种 。
梭子蟹是一种暖温性,多年生大型蟹类 。 渤海梭子蟹的数量较大,分布范围广,终生生活在渤海 。 梭子蟹具有生命周期短,世代交替快,个体性成熟早,
繁殖力强,生长迅速等特点 。 当年生幼蟹秋后即可加入捕捞群体 。 翌年春季就可进行产卵繁殖 。 因此,资源补充迅速,恢复能力较强 。 近十年来,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已趋成熟,尤其近三年来,人工育苗已具一定规模,育苗工艺更加完善 。 海蛰是一种在近海的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它栖息于近岸浅水海域,生长快,从幼蛰长至成熟只要三个月 。 增殖当年投资当年收效 。
海蛰人工育苗技术逐步完善,采用放流海蛰蝶状体于海中,成活率较高,增殖效果显著。
科学开展增养殖渔业 。 充分考虑海域环境容纳量,提倡生态增养殖概念,合理布局增养殖渔业,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增养殖的优势种类,科学制定增养殖规模,合理增养殖密度,采取多样的增养殖方式进行多种类生物资源增养殖,形成多种类,多方式,全方位的综合增养殖格局,保持海洋自然生 态 平 衡 。
加强伏季休渔期的管理,实行统一禁渔期。
伏季休渔,对资源的恢复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通过几年的观察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效:一是通过伏季休渔,保护了幼鱼资源,使渤海区经济鱼类资源的补充强度得加强。众所周知,渤海大多数鱼类资源于春季回游到产卵场产卵,每年发生的幼鱼于伏季广泛分布于渤海内索饵育肥,通过伏季休渔,有效地保护了幼鱼资源,大大地加强了补充强度,使经济鱼类资源得到恢复。目前,渤海区的鲅鱼、带鱼、小黄鱼、银鲳、梭鱼、口虾蛄等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二是通过伏季休渔,延长了渔业资源的再生时间,增加了海域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实施伏季休渔以后,使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更有效合理地利用。一方面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使资源得到再生。三是伏季休渔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也使渔获质量有所提高,进而增加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以下事例可以验证,1999年我局组织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四名专家对渤海沿岸两个重点县市蓬莱和寿光伏季休渔情况进行了研究,作出了如下分析:
( 1)蓬莱市伏季休渔效果分析
1,1主要捕捞对象产量变化蓬莱市海洋渔业主要捕捞对象有日本提,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银鲳,
青鳞鱼,黄鲫,斑鲫,玉筋鱼,小鳞箴,鄂针鱼,梭鱼,白姑鱼,叫姑鱼,
黄姑鱼,鲈鱼,马面屯,比目鱼类,黑郡,流线鱼,对虾,鹰爪虾,毛虾,
梭子蟹,日本鲟,口虾蛄,周氏新对虾,脊腹褐虾,鼓虾,墨鱼,毛蚶,魁蚶,栉江珧,红螺,杂色蛤,海蛰等 。 伏季休渔以后的 1996年 -1998年三年间,带鱼,日本提,银鲳等鱼类和魁蚶等软体动物类产量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日本提和带鱼,上升幅度较大,年平均产量分别由伏季休渔前的 47690
吨和 1799吨上升到 90149吨和 8794吨 。 其它鱼类,虾蟹类,墨鱼,杂色蛤,
毛蚶,红 螺 等 软 体 动 物 和 海 蛰 产 量均处于下降状态。
1,2经济效益分析伏季休渔三年来,蓬莱市海洋捕捞渔业共捕获水产品 603220吨,产值 35。 6
亿元,平均每年产量 202073吨,产值 11。 9亿元 。 比伏季休渔前三年共增加产量 204675吨,年平均增加 68225吨,增加产值 22。 12亿元,年平均增加产值 7 。 38亿
( 2)寿光市伏季休渔效果分析
2,1 主要捕捞对象产量变化寿光市海洋渔业主要捕捞对象有鲅鱼,日本提,带鱼,鲐鱼,银鲳,梭鱼,
鲈鱼,马面屯,青鳞鱼,黄鲫,斑鲫,小鳞箴,梅童鱼,玉筋鱼,对虾,毛虾,脊腹褐虾,鼓虾,口虾蛄,梭子蟹,毛蚶,魁蚶,梭子蟹,海蛰等 。 伏季休渔以后,带鱼,银鲳,鲅鱼,梭鱼,日本提,对虾,梭子蟹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仅鲐鱼,梅童鱼等少数鱼类和毛虾,毛蚶,魁蚶,海蛰等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带鱼年产量由 263吨上升到 1168吨;银鲳由 150吨上升到
1964吨,鲅鱼由 6607吨上升到 8840吨,梭鱼由 2032吨上升到 3164吨,日本提由 37360吨 上 升 到 1 7 3 9 5 7
吨,对虾由 139吨上升到 243吨,梭子蟹由 206吨上升到 484吨。
2,2 经济效益分析实施伏季休渔三年来,寿光市海洋渔业共捕获水产品 806519吨,年平均
268840吨,产值 21亿元,年平均 7亿元,较伏季休渔以前的 1993-1995年共增加产量 513777吨,年平均增加产量 171259吨;增加产量 9。 61亿元,年平均增加产值
3.2亿元。
蓬莱市伏季休渔前后渔业生态效益分析年份 产量(吨) 产值(吨)
1993 116195 34858
1994 136800 38304
1995 145550 62484
1996 113388 43557
1997 23220 172993
1998 256612 14030
伏休前三年平均值 132848 45215
伏休前三年合计 398545 135645
伏休后三年平均值 201073 118980
伏休后三年合计 603229 356940
伏休后总增加量 204675 221295
伏休后年平均增加量 68225 73765
寿光市伏季前后渔业生产效益分析年份 产量(吨) 产值(万元)
1993 51174 140333
1994 101452 59510
1995 140116 40352
1996 206688 60498
1997 268498 74800
1998 331333 74688
伏休前三年平均值 97581 37965
伏休前三年合计 292742 1138965
伏休后三年平均值 268840 69995
伏休后三年合计 806519 209986
伏休后总增加量 513777 96091
伏休后年平均增加量 1 71259 32030
但是,目前的伏季禁渔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渤海目前的休渔期过多过滥。,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针对不同网具(挂子网,锚张网等 27
类网具)设立了 9大类禁渔期(共 15时段),当时设立禁渔期的目的是为了对虾的产卵、繁育,同时尽可能兼顾地方资源的利用,对不同网具设立了不同禁渔期。初衷是明确的,但实际执行起来,困难很多,一是渔民难以搞清手中的网具何时该禁渔了,何时又可以作业了。二是网具分类过细,不科学,
既有学名又有地方名。三是渔民网具更新很快,为尽可能多扑到鱼虾蟹,时常更新一些网具,甚至一种网具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很难鉴别,法规也不可能一一穷尽。目前沿海出现的弓子网(主要捕捞对象为扒虾),在,规定,中就没列入。四是渔政检查难,检查时往往要面对渔民使用的多种网具,
渔政人员难以搞清,而且网具叫法多种多样,渔民一更新就是一种网具。鉴于这种形势,各地认为参照黄海设定一个统一的禁渔期很有必要。时间二个半月为宜。原则是,既要有利于繁殖保护,又要兼顾一些地方品种的利用,
比如海蜇、毛虾等资源过了时间不捕,相关地区就捕不到了。确定禁渔期要充分听取专家及沿岸省市生产、渔政部门的意见。此外,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山东是这种情况,辽宁、河北、天津可能是另一种情况,渤海范围大,
南北温差有区别,生物品种,鱼类习性有差异,按纬度划一至二个禁渔期也未尝不可,前提是要科学论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总之,伏季休渔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该针对渤海实际状况,不断巩固维护这一恢复资源的根本措施,要删繁就简,方便渔民生产,方便管理,
使伏季休渔切实恢复资源的效果。
6、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是恢复和增殖资源的有效手段,管理成本低,效果显著 。 目前,渤海渔业生产的主要作业工具有定臵网,流刺网,小围网等小型网具,进行捕捞作业的渔船多为小功率群众渔船 。 捕捞力量在经历了 50年代末,80年代初和 90
年代中期 3次跃进式的发展之后,小功率渔船数量过于庞大,渔业资源普遍被过度利用,渔业经济效益下降 。 同时渔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水遭到严重污染,水质较差,赤潮,病害频繁发生,致使渔业资源量下降,影响渔业生产 。 周边国家 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继实施,多数在外海和远洋渔场作业的渔船将撒回近海作业,势必加剧近海渔业资源不足与捕捞力量过剩的矛盾 。
1991年颁布实施的,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已经实行多年,许多规定 已 不 能 适 应 目 前 渔 业 生 产 发 展的需要。因此建议:
( 1) 重点保护产卵群体 。 渤海近岸是生物资源的重要产卵场,分布于黄,东海 的许多重要生物资源都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滦河口等近岸产卵 。
为了保护黄渤海渔业资源,产卵群体资源必须得到保护,春季 4— 6月是黄渤海生物资源的主要产卵期,而作为生物资源产卵场的近岸海域,应限制捕捞产 卵 亲 体,
以保证生物资源的繁衍。
( 2)继续坚持伏季休渔,保护幼鱼资源。 1995年以后,我国相继在东海和黄渤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禁止拖网和定臵网捕捞海域内的渔业资源,
经过多年贯彻实施,保护了渔业资源,渔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许多在渤海索饵育肥的渔业资源,如蓝点马鲛、带鱼、小黄鱼、银鲳等幼鱼资源得到有效生长,海域生产力得到有效的利用,渔获量明显增长。伏季休渔是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应继续坚持下去,同时根据目前新的形势对休渔期做适当的调整。
( 3)加强拖网禁渔区管理。 1988年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渤海产卵场,拖网作业全面退出渤海。该法规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小黄鱼、
带鱼、鲳鱼、鲈鱼等已经衰退,甚至枯竭的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
应进一步加强拖网禁渔区管理。同时由于渤海已经实行拖网全面禁渔制度,
整个渤海均为拖网禁渔区,1957年制定的拖网禁渔区线的存在已无意义,
应予以废止。
( 4) 加强水产苗种保护 。 70年代后期以后,由于过度捕捞,黄渤海渔业资源相继衰退,为了满足渔业生产的发展,黄渤海沿海各地开展了对虾,
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日本 蟳,中华绒螯蟹等虾蟹类和牙鲆,鲈鱼,六线鱼,真鲷等的人工养殖,养殖渔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这些养殖渔业所需的苗种大多采捕自近岸,其后果虽然发展了养殖渔业,但对渤海渔业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 。 对虾开始养殖之时,捕捞利用了自然亲虾和自然苗种,
而鱼类养殖开展以后,不但应用自然亲鱼或自然苗种进行人工育苗或养殖,
而且还捕捞鲈鱼,真鲷,牙鲆,六线鱼等自然苗种远销日本,台湾,韩国等地,严重地破坏了渤海的渔业资源 。 为了保护黄渤海渔业资源,水产苗种,尤 其 是 主 要经济生物资源的苗种应加强保护和管理。
( 5) 坚持资源动态监测 。 资源动态监测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渔业生产及作业结构的调整,渔业管理法规的制定,
TAC的确定和限额捕捞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与研究 。
9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对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投入减少,
这方面工作几近瘫痪状态,渔业资源第一手资料中断,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 6) 修改主要保护种类的最低可捕标准,简化各种网具禁渔期 。 多年来,由于捕捞过度,鲅鱼,小黄鱼,带鱼,鲳鱼,梭鱼,牙鲆,黄姑鱼,白姑鱼,
鳓鱼,真鲷,三疣梭子蟹等许多渤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为了适应不断加强的捕捞压力,种群特性逐渐进行自身调整,性成熟年龄大多提前到 1龄,在此情况下,主要保护种类的最低可捕标准应做适当的调整 。 如鲅鱼,目前的性成熟年龄为 1龄,最小性成熟叉长为 350mm,至 380mm时绝大多数个体已经成熟,
其最低可捕标准应由原来的 450mm调整为 380mm。 原规定中对各种作业网具做了 9种不同禁渔期规定,十分繁琐,极不利于监督管理 。 应将这样复杂的规定简单化,制定 1 — 2 个统一的禁渔期,以便于广大渔民的领会理解和渔政执法部门的贯彻实施,促进渤海渔业的持续发展。
只要加强保护,效果是明显的,目前渤海的口虾蛄非常受欢迎,市场广阔,
渔业效益很好,应加强对这种资源的保护 。 口虾蛄算是渤海地方性资源,终生游不出渤海,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整个渤海 。 除每年 12月至 3月网获量明显下降外,其数量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口虾蛄为多年生且生长缓慢的种类,当年生的个体为 30-70毫米,一龄个体为 70-110毫米,二龄个体为
90-150毫米,5-6月是口虾蛄的主要产卵期 。 它肉味鲜美,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又是渤海大,中型鱼类的主要饵料生物和对虾的主要竞食者 。
目前市场上几乎常年可见到鲜活的口虾蛄,个体规格且越来越小 。 从捕捞方式分析,口虾蛄已由七,八十年代定臵渔具和底拖网的主要兼捕对象上升为主要捕捞对象 。 如 果 不 加 以 重 点 保
7、理顺体制,落实执法责任制,提高渔政队伍的战斗力。
理顺体制,是增强渔政执法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体制顺,方能保证政令畅通,
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根据国内外行政执法的成功实践,条条管理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模式。它适合了资源公有性的特点,减少了地方干预,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精力管好渔业。当前应开展试点,逐步探索,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管理体制。
实行执法责任是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任务。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各级政府依法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工作责任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责分解,二是执法流程,三是五项制度。五项制度是:执法公开、培训提高、执法监督、过错追究和评议考核。这其中,根据各种法规,
完成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解,是落实执法责任制的重要一环。只要体制顺了,责任落实了,渔政队伍的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
8、严管重罚,维护渔业法律法规的尊严。
对各种违法行为不能姑息纵容,要坚决绳之以法,各级渔政管理部门要坚决贯彻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管理方针,恪尽职守,忠于执法,对各种违法行为严惩不怠,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多次违规、
重复违规的,要按照新,渔业法,轻则罚款,重则没收渔具直至没收渔船。
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渔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渔民的渔业法制宣传教育,
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渔业法,及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各级渔政部门在执法中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引导渔民自觉守法、护法。
结 语通过本文分析,不难看出,渤海渔业资源的振兴和恢复受多方面的影响,
恢复渤海渔业,不但是渔政部门要努力做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要努力做的事情。渔政内部,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严格禁渔期和禁渔区管理,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渔业外部,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加大防治污染力度,为渔业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恢复渤海渔业资源,在今天的中国应该是能办到的事情。只要根据渤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可行措施,恢复渤海渔业资源不但可能,而且会更好。
参考文献:
1,1990年至 2000年渤海渔业资源及水域环境的调查报告 (赵振良 )
2、渤海渔业资源及水域环境现状研究报告 (邱盛尧、宋爱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