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部 OK资本论?
247
第六部
OK资本论
透过OK模式看商务的根系
第六部 OK资本论?
248
1资本的概念
null 资本
我们习惯于把西方经济称为市场经济,因为在西方,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目的基本上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在市场中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是自由竞争,通过自由竞争,政党实现执政地位与政治目标,通过自由竞争,各产业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自由竞争是有规则的竞争,是要遵守一系列准则的竞争,在准则之内,相互平等,自由发挥。那么,这个准则是什么呢?
我们称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所遵循的准则为“资本主义”,之所以称
“资本主义”,是因为这个准则体系的最基本概念和最高宗旨都是
“资本”,一切围绕着资本的概念来设计与约束经济行为,谁拥有了资本、用好了资本,谁就会在自由竞争中获胜,谁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赢家。
什么是资本呢?在理论上,马克思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资本是活的,它能够生长,能够产生新的财富,
而新的财富又有可能再产生新的财富,以此类推,使资产迅速膨胀。
在我们经常见到的事物中,哪些事物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呢?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只有劳动者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才是资本,金钱、设备、原材料等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由于在资本主义规则中,剩余价值属于资本拥有者,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拥有者(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
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谁要想拥有资本,成为资本家,谁就应首先拥有劳动者,把劳动者买到手后,劳动者就会创造剩余价值,
第六部 OK资本论?
249
如果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再转换成新的劳动者,那么资本家就会成为拥有更多资本的资本家。在具体的市场经济生活中,谁拥有了劳动者,谁就拥有了资本了吗?显然不是。如果谁用手中全部资金购买了一群劳动者,那么这个购买者一定是在从事慈善事业,还要背上骂名,因为这些劳动者的收入不能长久,会很快失业。许多企业把劳动者视为负担,他们没有增加资本,而是在吞食资本。这种情形是否推翻了马克思的资本要领了呢?不是。因为劳动者只有在劳动的状态下才能称为劳动者,购入劳动者是拥有资本的第一步,还要使劳动者拥有劳动条件,让劳动者劳动起来。
谁拥有了劳动者,并给他们劳动条件,谁就可以指望迅速有剩余价值产生吗?显然不是。如果劳动的成果不能被市场认可,产品滞销,就会亏损,不能有剩余价值,事实上,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
还要限产压库,限制劳动者的劳动。这种情形是否推翻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了呢?不是。马克思声称只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够产生剩余价值,即劳动者劳动可能产生剩余价值,也可能产生不了剩余价值,
但若不用劳动者,则一定产生不了剩余价值。
所以,在具体的策划决策角度出发,OK理论认为,资本由三部分价值构成:劳动者、劳动者劳动条件、劳动者劳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环境。
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者,看中的是劳动者的劳动。他首先要判断所购买的劳动在劳动者那里是否拥有,如果资本家要购买1秒钟能够计算1亿次的劳动者,那么在20世纪他的购买一定会落空;其次,资本家要判断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具有可替换性,如果资本家看中了某劳动者的某个劳动技能(如绘画),但这个劳动技能别人无法替代,那么这个资本家为了使资本的长治久安,就要考虑采用长期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0
合同或合股的方式,使特殊的劳动长期拥有;第三,资本家还要判断劳动者的劳动可替换的难度,尽管有些高级劳动具有可替换性,
但每替换一次,都要等待较长的时间,都要使全体劳动者处于劳动的停顿状态,那么资本家也要考虑购买这种劳动者的风险。一般地,
资本家都追求使用最普通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的劳动可替换性较强,在社会上随处可遇,把每个劳动者的普通劳动连接起来,构成较复杂、特殊的劳动,则可以产生特有的资本效果。
在资本家确信可购买到劳动者之后,并不急于采购,而是先为劳动者安排布置劳动条件,技术、厂房、设备等,按照劳动条件的采购顺序进行,采购劳动者后,使劳动者能够迅速进入劳动状态。
资本家在购买劳动者和安排劳动条件之前,要判断劳动者们的劳动环境是否能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分析,
要确保有产出,从而使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投资有回报,壮大资本。
在OK模式中,已确定的决策环,是资本家为劳动者确定的劳动环境,当决策点组合能够支持决策目标实现的时候,决策环才能运行,劳动者的劳动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决策环上的决策点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条件,那么这个决策点也就不能在决策环上起到应起的作用。在决策点上的物质条件成熟时,劳动者在管理的作用下从事劳动,决策点产生作用,决策环正常运行,劳动者们的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沿着决策环传递,最终全部体现在了决策目标之中。
综上所述,对于策划决策者来说,资本包含着三部分内容,
1) 一个可使劳动者劳动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为此,资本家要付出智力与实验投入。
2) 各决策点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的物质条件,为此,资本家要付出物资投入。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1
3) 能够使各决策点产生设计作用的劳动者,且他们在管理的作用下从事劳动,为此,资本家要付出劳动报酬。
从上述资本概念出发,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三个资本认识的误区,
并为此经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1) 重“点”轻“环”。许多资本投入没有考虑产生剩余价值的把握性,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不足,也就是说没充分地研究决策环,急于为各决策点进行投资预算,当现金资本在各决策点上物化成物资之后,发现整个决策环有问题,但悔之晚矣,资本一般是不可逆的,物化成物资的决策点若不能实现剩余价值,则其资本量要远远地小于当初的现金资本量。对决策环的研究投入一般地使用现金资本较少,但耗用的时间较长,我们可以花一百万元一小时买来一台设备,但我们不可以在一个上午就写成5万字的可行性报告,
尽管所花费的现金不足3万元。如果是为了争取政府投资指标或市场投资机会,给决策环研究限定了时间,象买设备一样去赶任务,
则很有可能使劳动者在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环境中去无希望地劳动。我们发现日本的资本家习惯于在资本大量投入之前,都要花许多现金资本和时间去研究拟定的决策环,其认真细致的程度简直使执行者难以忍受,但他们的资本成功率总体上格外高。许多人习惯于在现金资本达到一定规模时,才去研究拟定决策环,大量的资本处于闲置的状态下等待研究结果,这种形势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资本家操之过急,投资的欲望削弱了研究的耐心,往往使决策不周全。当现金资本不存在时,许许多多人不愿纸上谈兵,不愿为大项目进行超前的小规模实验,哪怕是无现金成本的思想实验也很难进行,对于实验失败,不是为避免了一次投资失败而庆幸,而是莫明其妙地产生了挫折感。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2
2) 重“钱”轻“物”。一提到资本,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就是钱的概念,一想到创业,就会自问有多少钱做资本。如果只有钱才能做资本的话,那么“白手起家”的提法就必属于神话了。在决策环中,各决策点只是劳动者劳动的物质条件而矣,并不是现金,现金的作用只是能够购买物资和劳动力,如果资本家发展事业一定要用现金去购买所有的决策点的话,那么,他把现金与资本等同起来是对的。真正的高明的资本家,在他们的头脑中,资本的内容是物和人而不是钱,钱只是个符号。只要是物就可以借,只要是人就可能被说服。钱是一种资源,而物和人是多种资源,对物与人进行资本理解,则会大大地放开资本家策划决策的眼界。如果没有大范围的资本眼界,那位牟其中倒飞机的策划永远也不能成功,因为许多法律关系和信用关系只可借,不可花钱买。当然,现金状态的资本是各种形态中自由度最高的资本,它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转变成任何其他形态的资本。
3) 重“物”轻“人”。买最好的车,进口最好的原料,用最好的设备,采购最便宜的易耗品,这些决策容易做出,也容易执行。
但决策点是人执行的,决策环是人推动运行的,人比不上设备等直观,过高地估计他们或过低地对待他们都会犯错误。一个看似简单的经营过程,也许不能被简单的劳动者所理解,某一领导对下属说:
“当市场好时就卖零售价,当市场不好时就卖批发价,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什么不接受呢?”这位下属说:“领导,你告诉我市场好时,
我就卖零售价,你告诉我市场不好时,我就卖批发价。”这个对话说明,领导把下属估计得过高,要知道,你的下属只可以接受命令,
不能接受决策权力。如果一个决策环需要很多人去劳动,且这些劳动者是在市场上普通招聘来的,那么你一定要假设他们只可以按上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3
级简单的命令行事,不然,你可能将要报怨:“项目是好项目,但一直没有找到好人做。”其实,你所指望的“好人”,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也找不到。寻找采购劳动者,为决策点配人,选对人是一回事,
用对人又是一回事,当人被生产线使用时,人的能力发挥和技能付出的被生产线强制着,这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资本是可计算、可控制的,一当人的劳动是由他人支配时,其劳动的付出量与质就难以判定或难以短时间判定,要想方设法使人愿意劳动,使人尽最大可能去劳动,企业文化、检查机制就必须派上用场,千万不能低待了人,把人当成了机器。九十年代,中国企业改制时,有过关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激烈争论,从劳动者资本的作用特点出发,
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的,有的领导者很有感召力,劳动者愿意在其领导下尽力工作,而有的资本家给予劳动者的报酬一增再增,但到头来还是买不来职工的心,我们可以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但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如果一个资本家能够不失时机地发现带来巨大剩余价值的决策环,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借用物化资本,能够选对用对劳动者,让劳动者尽全力去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就是资本的知心人,他会无往而不胜。
null 注册资本
经济活动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公司,公司是法人,法人也是一种人,它们和自然人一样拥有责任、权力和利益。法人的责权利是通过资本来表达的,表达公司法人的责权利资本就称为注册资本。
前述所讲的资本的三个内容,在中国的公司法中,与决策环有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4
关的无形资产被限制使用于注册资本,与决策环有关的有形资产经认定评估(现金经审验)可充分使用于注册资本,而劳动者资本不能使用于注册资本。既然劳动者是资本的核心,为什么不能用于注册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后,人有自由是人权的基本原则,既然不能永远拥有劳动者人身,当然就不能把人做为注册资本了。
注册资本首先表达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注册资本的多少,象征着公司赔偿的能力,是公司实际投资额的最低限。公司法中规定咨询类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是10万元,批发性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30
万元,生产性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50万元,此外对不同行业,政府还额外规定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如房地产业企业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先后规定了500万元、1000万元的最低注册资本,在欠发达的城市则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少一些,对于责任性较强的行业企业,
如航空、金融等,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都较高。注册资本没有最高限额,注册资本越多,表明公司赔偿能力就越强,信誉基础就越好。
正是由于注册资本的责任性、严肃性,所以法律上不允许公司股东抽逃注册资本,一旦注册资本到位,既使暂不用于投资,也不能拿到公司之外存储或借出。
注册资本是资本家对公司享有权力的凭证。权力是从责任中派生出来的,有责任必须有权力,有权力也一定伴随着责任。每个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一个资本家交易的市场,在有限责任公司体制中,中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在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出资注册资本、转让与受让注册资本,是资本家拥有交换公司决策权与受益权的方式,多股东公司中,资本家的决策权大小,是由他们持股比例决定的。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投资资本物化成了决策环上的决策点,在这些决策点上,形成了劳动者的劳动市场,可以说,一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5
个公司由两个市场构成,一个是注册资本下的资本家市场,一个是在资本下的劳动者市场。资本运作包含着两个市场运作,利用注册资本运作资本家市场,运作者追求着决策权力的不断放大,在决策权力与资本作用下,运作者又可进一步支配劳动者市场,实现占有劳动者劳动的不断增加。
如果一个公司注册资本很小,而资本量很大,那么股东的责任较小,而权力很大。所以,政府对资本空间较大的行业,规定了较大的注册资本低限,目的是使资本家的责任与权力平衡,对于资本空间较小的行业(如咨询等),则规定的注册资本低限较小。如果一个注册资本较小的公司,虽然法定能够涉及的行业的资本空间较小,
但资本家在不同的市场区大量注册同类型的公司(如连锁店),资本空间放大了,责任与权力不是不平衡了吗?所以政府规定公司新注册公司的出资额不得多于原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从而防止了连锁注册无限制发生。法人公司不再注册新的法人公司,而是注册新的非法人机构,如分公司、办事处等,不是也可以放大资本空间吗?政府的防范办法是,限制非法人的行为,这些法人分支机构,没有签订合同的资格,当然也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从而使社会仍然关注着原法人公司的注册资本。非法人分支机构就象未成年的孩子一样,他不能象成年人一样享有公民权力,他的行为后果所产生的责任一般由父母来承担。所以别人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要看他们父母的态度与状况。
在不构成垄断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鼓励公司间的兼并,既然鼓励,在资本运作条件上就有所宽松,既然是兼并,是属资本买卖环节,与资本原始注册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以资本家大多把兼并视为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向,几乎没有一家快速增长资本的公司不涉足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6
兼并的。如果一个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不考虑负债,其资产额为1亿,当负债为1.5亿元时,这个公司已名存实亡,它已不能承担1000万元的责任。这时另一家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的公司如果认定那1亿元的资产仍然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决策环运行,若加以改良,依然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条件和环境,那么,一种兼并的意向就会发生。兼并方以资本的概念提出兼并的利益方案——不花钱接受资不抵债的公司,在兼并方实现权力伸张之后,被兼并方的注册资本也随着资本的转移而归兼并方所有,也许兼并方在兼并后的公司注册资本达到了1010万元!责任增大了,但公司的资本并没有相应地增大,如果兼并发生后,被兼并方能够产生剩余价值,使实际拥有的资本扩张到注册资本之上,则这个资本家就名实相符了。
在资本家自我积累过程中,他要先有资本条件,然后才有注册资本的派生权力,而在兼并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先有注册资本条件,先有了权力,而后才有了壮大资本的机会,尽管被兼并方已经资不抵债,但反向思考,资本还在,是借来的,只要资本还好用,剩余价值就可以还掉外债。
资本家宁愿以注册资本承担责任、宁愿以注册资本谋求权力,
是因为注册资本享有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利益。公司经营有效,产生的利润,应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配给资本家们,如果资本家们不分走红利,则利润又变成了资本,资本增大了,注册资本的含金量也相应地增加了。
人的追求主要有三点:一是消费享受的高水准,二是自我价值的广泛实现,三是个人成就的高标志。劳动者用劳动实现人生追求:
高工资实现了高消费,多经历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大业绩满足了成就感。资本家用资本实现人生追求:较高的分红率可实现高消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7
费,资本扩张使自我权力膨胀,只要愿意和精力允许就可以涉足新的领域,增长新的见识,以自己资本为主线构造一个商业帝国,虽然这些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但那是一个人生标志。
一个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要看两点,一个是劳动者劳动的机会,就业率是考核一个市场经济政府的重要指标,劳动者就业充分,说明资本的质量较高,能为劳动者提供较好的劳动物质条件,
另一个是资本拥有者成为资本家的机会,股市的指标是考核一个市场经济政府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庞大的股市,是资本与公司决策权的市场。如果一个社会始终使其最有决策能力的人成为注册资本的拥有者,成为资本家,那么公司的决策环就会在宏观上有产生最大的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如果始终使劳动者都能就业,都能与具体的决策环中的决策点相结合,那么资本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了这两条,剩余价值就会最佳实现。如果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得好,
人们都不满足某一现状,那么剩余价值就会再次转化为注册资本与资本,社会的物质文明就会可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改革浪潮,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从这些现象上看,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历经20年,改革目标可能已基本上实现了。然而,从市场经济中资本应有的形态看,中国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实质,可以说20年改革的成就只能算做是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因为真正的注册资本市场启动是在1994年才开始的,其标志是公司法出台,此前,
注册资本是随心所欲的,真正的劳动者劳动市场是1998年才开始的,
其标志是再就业工程的法制化运作。在这两个市场形成之前,许多人利用了市场的不完备而不合理地成了资本家,有许多人被资本市场不完备所害,一直干着资本家的工作,却没有最终拥有资本家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8
责权利。在世纪之交,两个市场刚有基础,混乱的情况会时有发生,
策划家们依然有特别的作为。
null 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公司资本的数量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注册资本额,这是在公司注册时就明确了的,另一个是公司实际投资在决策点上的物质条件价值,是用投资额来表述的。
OK模式认为,只有当公司投资在决策点上的资本能够使劳动者具有劳动条件,且决策环可以产生剩余价值时,投资额才能算做是资本数量,不然,劳动者不可以劳动,或劳动者的劳动产生不了剩余价值,则投资额就不能算做是资本。
虽然在财务上,把注册资本投入决策点后,则计为实收资本,
但在实际意义上,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就没有了资本的资格。一些在建项目,投资过程中,实际上是建造决策环过程,投资额只能算做是虚拟的资本,这些虚拟资本在决策环运行后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资本。没有真正产生剩余价值的投资,若出售之,一般会低于投资额数值,这是因为它能否真正产生剩余价值还是未知数。而已经产生剩余价值的投资,若出售之,一般会高于投资额数值,因为这个投资额已成功地转化成了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中除了投资额数值本身之外,还包括着劳动者资本和决策环知识资本。
所以,从投资额角度看,资本的数量是一个定数,而从资本的市场角度看,资本的数量是一个变数。在股票市场上,众多的上市公司在某一时刻它们的注册资本是一个定数,而股票的市值则是一个变数,资本在变化,注册资本的责权利形态也是会随之变化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9
我们都知道,黄瓜有三种价格,有刺、带花的黄瓜最值钱,有刺无花的黄瓜次之,没有刺和花的黄瓜最不值钱。公司出售也一样,
公司在运转,相当于黄瓜有刺,公司停产相当于黄瓜有花,公司资本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相当于黄瓜没花,那些运转着的且有剩余价值的公司最值钱,那些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公司仍在运转的公司价值有较大的下降,而既没有剩余价值又处于停产状态的公司就不值多少钱了。
对于新办的公司来说,资本的数量相对于决策环应有的价值来说,有必要资历本和充分资本之分。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能够使决策环运行的投资额为必要资本,一个项目需要1000万元的投资额,
但其中有些物质条件可以不投资或少投资就可以得到供应,紧缺的产品可以赢得一定的客户预付款,这些供应与预付款可以加入到决策点的物质条件之中,从而资本家也许用不到100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使决策环运行。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够使决策环运行的投资额为充分资本,如果资本家不指望暂时免费的供应,也不指望客户预付款,那么一切决策点的物质条件完全由自己拥有的投资额采购解决。
高明的策划者惯用必要资本发展公司,使较少的投资额产生较大的资本作用。客观上,社会上经常存在着看似没有任何用途的物质条件,它们几乎不需要投资就可以获得,但它们的确有大作用,
只是通常很难被人们发现。大自然免费向人们奉献阳光、水、火、
风,诸葛亮利用了这些免费可得的东西,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市场与大自然一样,是社会自然产生的,一样千变万化地给人们各种可做为资本的东西,一些军师型的职业策划家,就是以指点市场免费资本给资本家使用为生的,所谓“道破天机谓之策”。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0
资本还有质量上的差别,同样数量的资本,由不同的资本家掌握,既使投资同样的项目,在投资伊始,就基本上决定了它们的产出剩余价值的高低差别。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资本质量呢?在OK模式看来,影响资本质量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本的知识含量,一个是资本的市场含量。
用同样数量的资本投资同样规模与特色的两家饭店,甲资本家是饭店业的行家,已是一个连锁店的店主,乙资本家是一个从其他行业转入饭店业的,那么,在投资伊始,甲就一定比乙在资本增值能力上强,因为甲懂行,他能很好决定资本在决策环各决策点上的分布,又能很好地决定资本在决策环各决策点上的投资顺序,甲乙两个资本家本来拥有同样的决策权力,但甲比乙会使用决策权。不懂行的资本家,其手中的决策权往往是破坏自己公司的元凶。做为劳动者在选择公司就业时,一定要衡量一下公司资本的智慧与知识含量,无论资本额多少,若没有知识含量,资本损失也会迅速地把公司规模缩小,一家房地产公司投资互联网资讯业,就很危险。委托行家主持新公司不就弥补了资本的知识含量低的不足了吗?不行,管理权与决策权毕竟是两码事,所有权者亲口所言比让别人代言要可信得多,权力的有效性与力度大得多。为此,我们称资本家投资的决策环完整性与稳定性是资本的知识含量,也就是说资本家投资资本时确定的决策环越完整越稳定其知识含量越高,质量也越高。
许多资本家的投资伴随着市场条件的投入,一般地,市场条件分为供应条件、购买条件和品牌条件,我们把伴随资本投放的市场条件的多少称为资本的市场含量。
一家生产面粉的公司,其主要客户是糕点厂,资本家看好了糕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1
点业,投资建立一个生产经营糕点的公司,这个糕点公司的主要原料——面粉由资本家供应,那么这个糕点公司的资本效果一般要比没有面粉供应条件的资本效果的好得多;反过来,一个长期从事糕点业的资本家,再投资一个面粉公司,面粉公司的大部分产品由糕点公司购买,那么,由于资本中有购买条件,这个面粉公司的资本效果一般要比没有购买条件的资本效果好得多;一个拥有知名品牌的食品公司(如水果),若投资一个新的食品公司(如蔬菜),其资本效果也要比不知名品牌公司的资本效果好。
资本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力争使自己的资本质量最佳化,他们习惯于投资于长期从事的产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当一个公司的品牌打响之后,在这个公司所经营的产业概念下,会在这个公司周边出现一系列利用这个知名品牌的公司,钢厂的外围公司一般要以金属制品和建材为主营,以谋求资本的供应条件市场含量,在大型的房地产集团中,材料供应部门容易演化成建材公司,这是资本的购买条件市场含量高所驱使的。
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是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概念,同样货币计量出的资本数量,因质量不同,其资本效果不同,这是因为高质量资本的实际资本数量要多于货币计量的资本数量,资本的知识含量、市场含量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两个资本家对某一行业的决策环的把握程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的知识资本量各可折算为多少货币量,我们只能在资本质量概念下,称为资本的知识含量,
而在资本数量概念下,称为知识资本类。
所以,若把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联系起来考虑,资本形态可分为:
知识资本、市场资本、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
知识资本主要体现在资本家所掌握的决策环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2
上。知识资本一般难以被其他形态的资本所完全替代,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一个专利技术,我们可以去用现金资本购买;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手工工艺,我们可以用现金资本买断这个特殊的手工工艺的技师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产业经验的复合,那么这个知识资本没有具体的载体,就不能用其他资本购买;如果一个图书公司需要在一个月内编制成一部某方面的知识作品,现金等就无法购买到,知识资本在知识产业中比其他形态的资本要重要得多,如果把其他资本视为横坐标,把资本的剩余价值视为纵坐标,那么知识资本就是资本生长的函数关系,它决定着资本的生长率和生长的极限。
市场资本主要体现在与资本伴随投入的供应、购买和品牌的市场条件。这些市场条件有时是资本家自有的,有时是市场从外部提供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资本可以被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所替代,有人借用市场资本,而有人用钱买市场资本。当然现金和自有物资是有限的,市场资本是无限的,谁借助市场资本更多,谁的资本量就更充分、充足。用现金和自有物资换取市场资本是下策,利用资本家自有的市场资本为中策,借用市场外部条件获取市场资本是上策,用活自己的,用足市场的,这是杰出资本家的标志。德国弃用了柏林墙,有人把弃用的柏林墙废料做为市场资本,成就了一个旅游项目,香港费了千辛万苦制作出的紫金花区徽,有人把它注册成了商标,2000年是人类所共有的世纪之交,有人又在2000的数字下策划新的世纪项目。
现金资本是资本家所拥有的可用投资的货币。现金资本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十分有限的,号称几十亿的富豪,也许拿不出一个亿的现金,如果用于长期投资,也许拿不出几千万元的现金。最有限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3
现金资本,也是最珍贵的资本,因为它可能用于换取任何其他形态的资本。在市场平稳期,投资机会不多,现金资本多已转换成其他形态的资本,在不同的决策环中发挥着作用,但在市场大波动期,
投资机会多,那些突然在此时脱颖而出的资本家,往往是事先有所现金资本准备的人。在市场的热点地区,较为发达的资本家大多数涉足地产行当,这是因为地产行当有三重性,首先这个行当较为直观,经营起来不复杂,第二地产可以自用于产业经营,任何产业都要建立在土地上,所以地产可以使用,第三地产可以做为抵押物变成现金,它就象企业内的银行一样,在市场平稳期,利用它可产生利息,在市场大波动期,利用它可以贷款,进而掌握足够的现金资本。
物化资本是资本家可用于投资的自有实物。在中国市场对外开放之初,许多海外资本家把几乎无价值的动产,搬到中国来做为资本投入到产业之中,一时间,中外双方都有较大的热情,在中国一边,现金资本较少,而外方把几乎无价值的物资变成了可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各得其所。一些海外不良资本家,把一部价值为1万元的设备,做价成10万元的设备,再以6万元的资本额投入到大陆资本家的项目中,大陆资本家不仅要给海外资本家相当的股份,还要返还4万元的差额给那位海外资本家,这时这位海外资本家已盈利了3万元,至于那些在大陆的股份,能否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无所谓了。物化资本虽然远没有现金资本的替代作用强,但一旦可用于资本投资,其价值的伸缩性也较大,把实物做为注册资本时,要通过中介机构评估,评估出多少价值,都是人定的,凡是人定的东西,
其合理性就十分难说了。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资本家面对建构同样的项目公司,其必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4
要资本的货币计量是有差异的,因为必要资本的货币计量出的数量与资本的质量是成反比的。同样的现金与实物,投资于同一项目,
对于甲资本家来说可能是充分资本,对于乙资本家来说可能是必要资本,甚至还达不到资本条件。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5
2、资本的生长
null 资本生长基
有生命的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生长出来的,资本是由什么发育生长出来的呢?我们看到当今商界有大大小小的无数资本家,就象动植物世界一样丰富多样,然而他们原本一无所有,除去继承获得初始资本的资本家之外,那些普通的劳动者是怎样成为资本家的呢,
他们的原始第一推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个普通人在大街上捡了一大笔钱,如果他把这笔钱藏为己有的话,他凭这笔钱就成为了资本家了吗?现实的答案是不一定。有产业知识,把知识做为资本,就一定能成为资本家吗?现实的答案也是不一定。
OK模式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拥有或部分拥有了一个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时,才能被称为资本家。
一个人当成为资本家的那一刻,其资本投入到其中的决策环,
就是这个资本家的资本生长基。由于决策环的作用,原始资本可产生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便可以追加资本量,同样由于决策环的作用,资本家也增长了知识和市场见识,资本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增加,促使资本生长。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资金只能是构成资本生长基的原材料,就象蛋白质、核酸等细胞的原材料一样,原材料间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构成生命条件,才能自我生长。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6
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一切可能用劳动所得积累的知识、资金、
实物以及市场条件,来构造成的决策环(项目),均可以做为资本的生长基。
杨致远在互联网上玩出了信息分类知识,这种外化了的知识与网景的现金等结合,形成了一个取名为“雅虎”的决策环;亚洲鸡王是靠日常积蓄买几只种鸡发展起来的;牟其中是靠苏联解体后,
中俄双边贸易市场条件的特殊性一举发展起来的,这是事实。
为什么中国第一批企业老板中农民出身的居多呢?那是因为在农村、在农业,存在着众多的资本生长基,用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构造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毕竟种几亩地、养几只经济动物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毕竟种子与种猪种鸡们的繁殖力是天然具备的,把资本的增长直接建立在自然力增长的基础之上,资本生长基的生命力会十分充分。而城市里的工人就难以象农民那样容易找到资本生长基,商业摊位与餐馆算是工人在城市成为资本家的生长基,远比不上农村资本生长基种类多,且城市的资本生长基多是需要大额投入的,靠劳动积累很难追赶上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最低投入额的增长。
我们将在后面的一章里专门论述战略,在这里我们从战略角度来看资本生长基。资本家的战略规划行为从本质上讲就是确定资本生长基的生长方向,那是一系列的决策环,资本生长基沿着决策环的生长壮大。
举例说明:某农民积累了1000元钱,他认为羚羊的养殖加工很有剩余价值,如果他有500万元,他认为可以经营羚羊肉、羚羊血、
羚羊皮、羚羊角,如果他有300万元,则去掉羚羊角的深加工一项,
其他各项可经营,如果他有100万元,可以经营羚羊肉和羚羊血,
如果他有1万元,可以经营羚羊肉,但他只有1000元,他只可以经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7
营羚羊,养羚羊,卖羚羊。尽管这位农民想了很大很多,但他凭仅有的投资能力,只能做最简单的生意。我们必须看到,这位农民不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资本生长基——养羚羊,更重要的他已为资本生长基找到了生长方向。他以1000元资本额起家,当他积累的资本数量达到1万元时,他会把羚羊加工成羚羊肉,拿到城市去批发,
当他积累的资本数量十几万时,他会把羚羊肉做为主料,做成冷藏成品菜,放到城市的自选商店去卖,这时,人们开始认为他已不是农民了,象是个资本家。当他积累达到100万元时,他不再把羚羊血简单地卖掉了,而是用羚羊血为原材料制造成高级补品,并加以精美的包装,向市场广告出售,这时一个资本家的形象就十分鲜明了。当他积累达到300万元时,他不再把羚羊皮卖给皮革厂,而是自己投资制造设备,加工羚羊皮,向皮制品厂家销售羚羊皮。当他积累到500万元时,他把羚羊角做为名贵药材加工。这时,这位农民出身的资本家,便拥有肉制品公司、补品公司、皮革制品公司、
医药材公司,这四个公司的总体经营内容就是羚羊,一个羚羊集团诞生了,如果政府支持,整个地区都掀起了养羚羊热,那么这位资本家就有了低成本的充足的原材料市场基础,也许在十几年后,这个地区的农民都依照资本家资本生长轨迹,有的已能经营羚羊肉、
菜,有的能经营羚羊血补品,有的能深加工羚羊皮、羚羊角,那位先行的资本家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也许已从羚羊角药材业出发,成为医药领域的大资本家了,因为资本总要向高剩余价值率的决策环运动。
前文谈到充分资本与必要资本的概念,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
必要资本额就是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投资。有些项目的必要资本与充分资本几乎相等,如建一个码头,如果建设方不垫资的话,只有当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8
投资全部完成时,码头才能运行。而有些项目必要资本比充分资本在数量上少得多,典型的项目是房地产业,总投资额1亿元的项目,
在房市好而建材、楼宇设备市场不好时,建楼的用工用料可以暂时借,楼层可以预售,也许用5000万元就可以把大楼建成,然后通过卖楼,还掉所借的资本。
在充分资本额等同的条件下,必要资本额越小,资本家生长资本的机会就越多;在同一项目下,资本家投入的必要资本越少,他的成就越大。在投资复杂的大项目过程中,如果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有限,则他首要的工作是寻求这个项目中的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如果在大项目实现运行之前,局部小项目可以先期运行,则资本就可以早一点生长,将克服投资能力相对小的不足。例如,欲开发建设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总投资额将达到20亿元,若实现招商条件,起码也需要2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地认为这个项目的充分资本是20亿元,有20亿元肯定能建成园区,这个项目的必要资本是2
亿元,即有2亿元的启动资金,就可以滚动发展,边建设边招商,
建设完,招商也基本上完成,项目也就实现了。如果没有2亿元的投资能力,则不能投资这个项目。某一位资本家在分析了开发高新技术园区的决策环系之后,他发现这个项目的资本生长基不止一个,
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资本生长基不是最小的,他认为人才环境建设才是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它只需2000万元的投资,这个生长基形成之后,不久就可积累2亿元的现金资本,可实现新的资本生长基。
他的人才环境建设决策环思路是,人才氛围是高新技术园区的软环境核心,没有人才基础就谈不上高新技术发展,投资商一定要认为人才基础氛围好是投资的条件,凭这个园区的牌子,政府人事部门给了吸引外地人才落户口的便利条件,本城市对内地人才吸引力较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9
大,凭园区的地位,可以争取到海外高技术人才出口劳务的指标,
园区在规划中有专家居住区用地,所以,凡是所需的外地人才交一定额押金,就可以办园区所在城市的户口,就可以出国工作一段时间,收入较高,就可以参照样板公寓,预定住宅。这一高含金量的政策一出台,就引来了6000多位人才,每人交押金4万元,2亿多元。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再以土地抵押低息长期地贷出来,园区建设的必要资本条件就基本上具备了。后来,还有个策划家说,那位资本家发现的人才基础建设决策环也不是最小的资本生长基,还有更小的,小到只有80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撑起20亿元的园区!
用充分资本投资项目对于资本的生长十分不利。如果一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需要500万元,每年利润100万元,那么这个资本家获利润后,还要为这笔钱寻找新的决策环,赚钱与投资是两道“工序”,
其间还有税、费和时间成本支出,如果是处于必要资本投资状态,
则赚钱与投资会同时发生,资本增长会较快。当然这位资本家想把每年赚取的100万元利润消费掉,他用充分资本投资是对的。
一个项目中有多少资本生长基,就有多少个必要资本额,资本家就有多少个资本量方案选择。从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发展起来的资本,其资本中的知识含量与市场条件含量一般较高,因为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家的知识也在增长,把熟练的决策环变成了子环,资本家就可以透视到项目的细微处,如果一下子去经营一个大的决策环系,决策子环出了问题,资本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会十分迟缓。
当资本很快成长起来之后,资本家很容易会把较小的资本生长基从管理范围内去掉,就象那位农民羚羊资本家那样,经营羊角后,就可能把养羚羊的项目去掉,改为买羚羊或买羚羊角了,这是资本家凭着对养羚羊项目的充分了解,他在获取羚羊供应渠道方面会大大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0
地受益。
null 资本生长规律
资本家以必要资本投资资本生长基所对应的决策环,通过必要资本增值,达到充分资本量,实现预先设计的总决策环正常运行,
所以说,资本生长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资本家寻找到了资本生长基;二是资本家拥有对资本生长基的投资能力;三是资本家有明确的资本成长方向。
那么资本是如何从必要资本成长到充分资本的呢?这个成长过程包含着资本生长规律。OK模式认为,资本从必要资本出发,在向充分资本量成长过程中,一般遵循三条原则,
1) 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生长基,以各个必要资本量为资本生长指标,逐步实施投资。
2) 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始终保持把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投入到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最丰富的环境之中。
3) 尽量保持各种形态资本作用的协调一致性。
现在讨论“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生长基,以各个必要资本量为资本生长指标,逐步实施投资”原则,
资本家必须对一个大型的、长期投资项目进行投资阶段划分,
那么,划分成几个阶段好呢?如果资本家的投资能力为10万元,而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基需投资8万元,那么当资本家投资5万元时,
他的投资还不能算已成为资本,因为这笔投资还没有具备独立生长条件,这个资本家绝不能在这时休息片刻,如果这时他怕丢失了5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1
万元,那么他要拼命去借来3万元,使自己的投资变成资本,如果投资尚不具备资本的资格,何谈资本生长呢?同理,对于多个资本生长基的决策环,资本家虽然已完成了最小的资本生长基投资,如果不能或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不能积累到下一个资本生长基的投资额,那么他的资本量实际上仍然是最小资本生长基的投资额,投资额增加并没有使资本量相应地增加。所以,资本家应最大限度地发现资本生长基,密度越大越好,使投资的目标与资本指标对应,尽快把新增投资转化为资本。
那个投资额为20亿元的大型高新技术园区项目,若发现其资本生长基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基础工程,资本指标为2000万元,一个是基础设施工程,资本指标为2亿元,两个资本生长基的投资差额为1.8亿元,如果出现意外,人才基础工程投资实现之后,资本家在政府规定的2年限期内,新增投资能力只有1亿元,那么,这个资本家尽管投资了1.2亿元,这时,政府取消了这个资本家的项目实施权,这个资本家只好争取做人才基础建设的分项目,2000万元资本由园区大项目的必要资本变成人才基础小项目的充分资本,继续经营下去。其它多投入的1亿元,是否能变现,变现多少,其主动权就不在资本家手中了。
看来项目中的资本生长基越少,投资风险就越大。如果那位申办园区项目的资本家把20亿元的总投资,分解成更多个资本生长基指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子项目名称 新增投资额累计投资额
人才基础工程 2000万元 2000万元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2
与政府合资的自来水公司 3000万元 5000万元
与政府合资的供热公司 3000万元 8000万元
与海关合资的电子保税库 7000万元 1.5亿元
其他基础投资 3000万元 2 亿元
综合办公楼 8000万元 2.8亿元
A工业区 5000万元 3.3亿元
B工业区 8000万元 4.1亿元
… … … … … …
这个资本家把20亿的项目,分解出了20个资本生长基,且各资本生长基与前一资本生长基的投资差额逐步扩大,相对投资风险则大大地减小了,资本家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资本生长基处停止新增投资,整个项目没人接手时,他可以利用某些资本生长基经营,
慢慢地获利,若整个项目有其他资本家接手,则不影响这个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可以获利。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资本家不惜两位数的利息率借贷资金,这时,这个资本家很可能是投资到了接近资本生长基的关口,
为了把原投资解救出来,使之变成资本,所以他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对于那些几乎没有资本生长基,要求投资一步到位的项目,在资本不充分时,万万不可上马,风险十分大。一些资本家,创意了一个特别好的项目,爱不释手,忙了一大顿,钱也没少花,最终项目被别人做了,自己徒劳无功,这种情况往往是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投资额远远大于这个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或虽然有一个投资额非常小的资本生长基,但这个资本家没有分解出来,错失了良机。
现在讨论“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始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3
终保持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投入到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最丰富的环境之中”原则,
资本家在投资规划时,要做出两张关键的计划表,一个是投资分布表,即安排在每个决策点上的投资额,二是投资顺序表,即先投资哪个决策点,后投资哪个决策点。
按照第一个原则,投资的总顺序应当是从小到大的资本生长基。
资本生长的第二个原则指出的是资本家投资的内容来源排序,即用什么投资来实现资本从小生长基向大生长基跳跃。
一般地,资本家都能制定一个较好的投资分布表,所采用的技术是预算,通过市场调查和经验数据,都可以做到准确。如果所投资的项目可以有多个必要资本选择,而且资本家拥有充分资本去投资项目,那么投资分布表不太准确也无妨,在投资过程中修正也来得及。对于投资需20亿的园区项目,资本家误算为充分资本额为18
亿元,漏算了10%,可以说是个大失误,但这个资本家拥有18亿的现实投资能力,那么,由于有多个资本生长基做支撑点,这个资本家在投资分布上的预算大失误也无伤大局。
但当资本家只有必要资本额时,投资分布表计算正确只是投资正确的一个条件,投资顺序表更重要,投资顺序不能促使及早地产生资本生长基,则所投的投资就不能转化为资本,会招致灭顶之灾。
投资顺序对了,资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增长了吗?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如果把投资分布视为资本的战略目标,那么,投资顺序则是投资的资本化战略,还要有战术保证。
例如,一位资本家建一座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品楼,他计算的投资额十分准确,为1亿元的造价。他的现实投资能力为4500
万元,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当楼的主体完工、外装修结束,就可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4
以有预售市场了,楼的主体与外装修所需投资额为4000万元,也就是说这个资本家已拥有了必要资本量,且尚余500万元,可用于在资本生长基之后的继续投资。余下的500万元怎么用呢,这就涉及到了投资战术。企划部门向资本家提供了如下四条方案,
1) 把500万元用于大楼建设的继续投资,如购买电梯或内装修等;
2) 把500万元主要用于广告投入,全方位抓促销,使客户量增加,用预售房屋的资金回笼来继续投资;
3) 把500万元投资建造一个一楼证券交易大厅,经证券主管部门批准,大部分楼层用于证券大户室,形成一个证券小市场,因为当时证券市场非常火,买房屋与做股票在商理上是一对良性结合,
且一楼大厅可以提前营业。
4) 把500万元投资一个精品装饰材料市场,与政府合作,吸引装饰业主买楼,或用装修易货。
上述四个方案中,第一方案是使用现金资本,是最不得意的做法,从4000万元到1亿元间差额达6000万元之巨,500万元的新增投入,是杯水车薪,不会起多大的作用;第二方案是把现金资本完全转化为市场条件资本,主要是强化客户预付款增收;第三方案的是把500万元现金资本增加了市场条件含量,证券市场火爆构成了特定客户市场,这样,500万元既做了现金资本投入,又吸收了市场条件资本;第四方案与第三方案同样是吸收了市场条件资本,前者吸收了客户房款预付,后者吸收了供应物化资本。
从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出发无疑第三、四两个方案要优于第一、二两个方案,第二方案要优于第一方案。这时,如果这位资本家有过证券经营经验,那么他就有了证券知识资本,他会选择第三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5
方案为首选。
如果这位资本家对建材与证券两个领域都一无所知,他先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家,那么,沿着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出发去思考,他会试想把5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如何?进而他发现,用500
万元可投资一个大型农业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而且依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可以获600万元以上的贷款可能,如果把已形成的
4000万元在建工程评估,则完全可以评估到8000万元以上,因为这期间土地价格已大幅上涨了,以在建工程做抵押,就可以贷到6000
万元的资金。这样,这位资本家就用500万元投入到了资金市场条件资本和自己的知识资本较丰富的项目之中,把自己农业知识资本与500万元现金资本结合去经营大型农业项目的资本生长基,待大楼建成后,用大楼出售出租资金再继续培育农业项目,把500万元现金资本所吸引到的资金市场供应资本,用于大楼继续建设,大楼加速建成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广告,大楼出租出售的时机越来越好。
如果这位资本家战术错误,用500万元去继续投资大楼,尽管他资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署都很正确,投资颁与投资顺序都没问题,但由于资本生长慢,仍然有失败的可能,起码成功的时间成本要比按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大得多。
现在我们讨论“尽量保持各种形态资本作用的协调一致性”原则,
一个资本家自身同时拥有现金资本、物化资本、市场条件资本和知识资本时,这四种资本形态会充分地配合,例如前述那位建大楼的资本家不仅拥有资金和土地,而且在建楼之前他已从事多年的楼宇建筑,对大楼经营如数家珍,可谓知识资本充足,同时他的建楼注册资本来源于他早先投资的建材公司,他可以从建材公司向楼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6
宇建设供料,可谓市场条件资本也较充分,这四种形态的资本都是完全由资本家本人一手控制的,所以他会应用自如。
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本家可能拥有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限于个人的知识和市场掌握范围的限制,资本家的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虽然能够吸引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但这两种形态的资本并不是资本家本人拥有的,这时,资本家就要借入掌握这两种形态资本的人才来协助决策与经营。这时,四种形态资本间的配合就由多个大脑协同完成,多个大脑的协同效果自然就不如一个大脑协同得好了。
我们知道,劳动者与资本家间的关系属劳资关系,劳方与资方是矛盾着的。当劳动者掌握了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之后,资本家若不掌握这些资本,那么资本家就必须掌握这些拥有资本的劳动者本身。资本家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劳动者与自己充分合作,实现不同形态的资本充分配合呢?
最常用的是利益,满足了劳动主的利益,使劳方愿毫无保留地贡献知识资本(如秘方、经验、技能等),使劳方愿毫无保留地贡献市场条件资本(如社会关系或业务渠道等)。在这种情况下,高工资、
高奖金、大比例单项利益分成等都可以采用。
劳资双方在资本合作时,自然双方都存有防范心理,资方怕劳方私心膨胀,怕在现金资本投入后,劳方提出更高的利益要求,从而被要挟,劳方怕贡献出自己的资本之后,资方掌握了这个资本时,
把劳方一脚踢开。如何消除这两个“怕”字呢?用法律?不行,因为劳资双方可以就劳务合作签订劳动合同,但对于资本合作则不能用劳动合同保护。用制度?不全面,因为制度是资本家制定的,他可以随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修改,资本家愿用制度,劳动者则赖于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7
现实,他们总是在资本奉献上留一手,把最关键的、最不易被判断出来的部分放在最后,几乎与利益兑现同步发生。关于如何使不同形态资本配合好,我们将在人才论中系统讨论。
多个资本家以现金出资注册公司,如果某一资本家的出资时伴随着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的投资投入,那么这个资本家对公司的影响要大于他出资比例的影响,搞不好还要出现个别资本对其他资本家资本的侵略,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单独论述。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8
3、资本的位移
null 资本的环内位移
资本不仅能生长,而且还能位移。资本生长过程是资本家运行决策环的决策点不断增加过程,当资本家积累了充分资本之后,使决策环各决策点全部运行。当这个决策环全部决策点运行之后,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家可能有三种选择,
1) 扩大经营规模,决策环不变,但资本量不断加大;
2) 缩小或去除一些决策点,把资本集中于某一资本生长基上,
扩大资本生长基的规模;
3) 维持原决策环与经营规模不变,把剩余价值投资于其他决策环。
第一种情况不发生资本位移,第二种情况资本在决策环内位移,
第三种情况是资本向环外位移。
本节重点讨论资本的环内位移。
前文谈到,资本按正环方向逐个资本生长基递生,例如羚羊集团资本家,按正环方向排列资本生长基依次是养羚羊、卖羚羊肉、
制羚羊血补品、加工羚羊皮革、加工羚羊角药材。当这位羚羊资本家全面经营上述五个资本生长基后,他有可能把剩余价值投入到高附加值的羚羊角药材上,逐步把其他四个资本卖掉,成为羚羊角专营公司,我们把这种选择正环排序在后的资本生长基为资本集中投资点的情形称为资本环内下位移。如果这位羚羊资本家最终把资本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9
集中在了养羚羊上,我们把这种选择正环排序在前的资本生长基为资本集中投资点的情形称为资本环内上位移。
资本的环内上位称与下位移是相对的,是一种资本位移的理念,
当资本家限于精力或其他机会吸引,在决定资本位移之后,他要权衡位移点,如选择扩大经营羚羊肉和扩大经营羚羊皮时,他选择前者就是上位移,选择后者就是下位移。
在具体的资本环内位移方向选择时,决定上位移好,还是决定下位移好呢?这涉及到资本家的价值观、国家政策、地区市场状况等,情况多种多样,很难讨论详尽。这里只指出两种位移的一般效果。
如果资本家认为产品在本地市场远没有饱和,那么资本家一般倾向于资本环内下位移,因为一般地下游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高,
资本投资回报率也较高。下游产业项目的资本要求量大,所以可以剩余价值设定投资即定空间。
如果资本家认为产品在本地市场已饱和,在其他市场面又几乎是空白,且产品的交通能力弱,需到异地就近生产销售,那么资本家较倾向于资本环内上位移,这是因为上游产业所需的知识资本和资本量一般较少,简单易于复制,易于扩大市场空间。
资本环内位移的结果,使资本家全面了解了所投资项目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亲身经历要比任何其他方式学习的效果都好,这时,资本家从大的决策环背景而来,去投资原决策环的局部,资本在退环过程中已吸收足充分的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资本的质量会相当高。全面投资经营过羚羊产业的资本家,当退守经营羚羊血项目时,资本家已十分清楚养殖羚羊项目的经营规律,他知道未来羚羊的产业走向,他知道什么样的羚羊血是高质量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0
null 资本的环外位移
我们发现,一个多种经营的公司,若多个项目间有紧密的联系,
当资本家将资本在环内位移,将资本相对集中某一项目时,资本从其他项目退出得并不彻底,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其原因往往是资本家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他在上、下游产业留有股份,便对上下游产业有了发言权、决策权,从而促使上、下游产业向有利于自己资本生长的方向发展。
有些资本家从成为资本家那天起就一直从事一个决策环的经营,至始至终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如福特,但更多的资本家从一个不起眼的行当起家,后来却以一个与起家时的经营行业看似不相干的新行当称霸一方,如李嘉诚。这种不断跨出原决策环投资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资本的环外位移,资本的环外位移有三种情况,
1) 把原项目卖掉,抽出股份,或固定原项目资本,把剩余价值投资于一个与原项目没有任何关系的新项目,形成新的决策环经营;
2) 把原项目做为资本生长基,扩大成一个大的新项目,原项目的决策环成为新项目的决策子环,原决策环的决策目标成为新决策环的一个决策点;
3) 把原项目的部分决策点保留,去掉或不再投资其他决策点,
用保留下来的决策点与新增加的决策点相结合,形成新决策环,在新项目下发展资本。
我们称第一种情况为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称第二种情况为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称第三种情况为资本环外水平位移。
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一般发生于两种条件并存的情形下,即资本家认为原决策环已不能产生较大的剩余价值或在原决策环上的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1
本已达到了充分资本量,同时,资本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资本,并形成了更有优势的决策环。当社会技术有重大突破时,一部分产业会高速度地落后而被淘汰,新兴产业市场几乎空白,那些从事落后产业的资本家一般都要破釜沉舟,从落后产业逃出来,进入新兴产业,由于资本家们普遍对新兴产业无知,所以谁先掌握了新兴产业的决策环,谁就是行家。这在保健品市场和信息产业启动时,表现得十分充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行业的突破开放,也会诱使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通货膨胀形成的泡沫经济,会诱使资本环外自由位移,一些并没有新知识资本的资本家,仅靠泡沫的作用,
就可以使资本飞速增长,如果这种资本家不在短时间内补充相关的新知识资本,一当泡沫经济破碎,资本的损失速度也一样惊人,因为这种资本的质量是十分低的。
资本的垂直位移是资本家决策环放大过程,当资本家知识资本在原决策环基础上有所增长,且在原决策环中,资本量充分之后,
他的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要有新的投资空间容纳,新的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不仅为新增投资提供了空间,而且还提高了资本质量。
如果那位养殖羚羊的资本家当初只是为了谋生而养殖买卖羚羊,并没有综合经营羚羊的决策环计划,但当他养殖羚羊达到最大规模之后,他发现经营羚羊内食品很有发展前途,这时,他在养殖羚羊项目基础上,新增加一些加工肉食的设备,新的决策目标和决策环就产生了,资本生长空间扩大了,养殖羚羊的总收入用于新增决策点的投资,原项目的羚羊产品成为新项目的供应条件资本,从而使新项目资本质量大增。
资本的环外垂直位移是建立在原决策环保留的基础之上的,风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2
险较小,一旦新决策环运转不灵,还可以退守原决策环。一些农民资本家从经营农产品起家,后来发展到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化项目层次,有的成功了,逐渐把原来初级农产品经营项目卖掉,变自产农产品为采购农产品,有的失败了,回过头来继续经营原来的项目,尽管向工业化进军失败造成了资本量的损失,但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原项目资本的质量,因为资本家已用实践探索了下游产业的知识与市场条件。有些工业资本家,把新增资本投入到原材料项目中,
也是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过程。
资本环外垂直位移与资本环内上下位移在客观上是本质相同的资本位移,所谓环内、环外是相对于资本家在位移资本之前所长期掌握的决策环情况而言的,从大的事业中精选出局部而专心经营,
属于环内位移资本,而从小的事业基础上扩大出大的事业,属于环外位移资本。我们称某某资本家是某行业的大王,这个大王称号能否立得住,一般要看这个资本家的资本质量是否属同业最高者,而看资本质量的高低,就要看这个资本是否经历过环内位移与环外垂直位移,决策环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经历几个回合,王牌不树自立。如果说资本环外垂直位移易于造就资本家专业发展的话,那么,资本环外水平位移则易于造就多元化发展的资本家。
香港名商李嘉诚在经营塑料模具失败后,受一张报纸信息启发,
到欧洲学习塑料花技术,转入塑料花行业,成为塑料花大王,在生产中,不断地扩大规模,对厂房和土地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转入地产,后来成为地产大王。我们说他在塑料模具经营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资本(教训),通过资本的垂直位移,进入了塑料花行业,因为塑料模具是塑料花决策环上的一个重要的决策点。当他把塑料花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3
决策环上的地产决策点用于转入地产行业的启动时,他在做资本的环外水平位移,进而带动了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他把塑料花产业最终全部卖掉,全力投资于地产业了。
3M公司以发明创造为决策母环特征,许许多多事业部和小组在经营着决策母环上的决策点,产生了众多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做为3M公司的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分别演化成了产品公司,资本实现了环外水平位移。
如果资本的环外位移没有造成原决策环丧失的话,那么,资本环外水平位移的结果是使原决策环上的决策子环量增大,而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结果是使原决策环上的决策点量增大,前者使资本“变厚”,后者使资本“变长”。那些精力充沛、视野宽广、协调力强的资本家,由于可管理的幅度较大,所以擅长“长”决策环经营,使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倾向性较强;那些思维深刻、透视力强的资本家,则使资本环外水平位移的倾向性也较强。
资本的环外水平与垂直位移,均可能带动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
当资本环外位移后,资本家会逐步增加位移后的资本质量,若质量超过了原决策环资本,则很有可能把原决策环资本全部转移到新决策环之中。稳健型的资本家从资本水平与垂直位移到资本自由位移的间隔时间会稍长一些。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4
4、资本的侵略性
所谓“公司”就是大家共同对经营发号施令的产物,资本家们集体注册公司,他们按股权比例来承担责任、行使权力、分享利益,
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分享利益。那么,拥有51%股权的资本家就一定比拥有49%股权的资本家更有公司利益吗?不一定,这要看他们的资本中,哪一位更有侵略性。
现金资本是中性的,它本身没有侵略性,两位资本家共同以现金出资注册一个新公司,他们原有的公司与新公司在经营上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对新公司的决策环掌握的程度是一样的,那么,他们在新公司的利益完全依出资比例来分享,谁也没有侵略对方。
但当一方以物化资本形式出资,另一方以现金资本形式出资,
那么,物化资本出资一方极有可能侵略了现金资本出资方,因为资本家一定倾向把实物进行较高地估价。
当一方以资本的环外水平或垂直位移方式投入资本,而另一方以现金形式环外自由位移投入资本时,那么,当前者投入资本中知识含量高于市场条件含量时,后者侵略了前者;若前者投入资本中市场条件含量高于知识含量时,前者侵略了后者,因为后者的投资相当于为前者的原公司提供了市场条件,前者在原公司和新公司两处获得了利益。
当某一资本家以知识含量较高的现金资本投资一个项目到即将投资完成时,发现资本不足,这时他要邀请新的资本家投入现金资本,如果新的资本家投入资本后,项目迅速运行,那么,新的资本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5
家会格外分享了前一资本家的知识资本,且资本的等待回报时间较短。
当邮电资本家与普通资本家投资一电话公司或互联网服务公司时,新的公司发展又离不开邮电网络的供应条件,这时,邮电资本家的资本就具有了侵略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倡导外向型经济,搞“两头在外”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一时引起海外资本投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投资,但这些海外资本在知识含量上多属国外淘汰的技术,而在市场条件含量上高得惊人,因为原材料供应或产品出售都要依赖海外资本家,
他们的投资资本起到了控制生产、透视成本的作用,使中国资本大受侵略。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条路必须走,是一个过程。中国大市场最终会培育出高质量的大额产业资本的。
说资本的侵略性,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资本家不实行侵略,则资本不会自动去侵略对方利益,如果拥有侵略性资本的一方主动去帮助对方,同样使对方受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往往发生在工厂经营者把具有侵略性的国家资本送给了对方,使对方受益,无形资产流失更让人难以控制,郑州亚细亚的遭遇就是个例子。
中国公司中对资本的环外位移有所约束,对股东与公司间的经营往来有所限制,目的是防止资本的不良侵略性发生。
有些策划家利用侵略性资本吸引自己不足的资本,当侵略成果形成后再设法购回别人的股份,实际上是在借用别人的资金,合股只是个借用的形式。
247
第六部
OK资本论
透过OK模式看商务的根系
第六部 OK资本论?
248
1资本的概念
null 资本
我们习惯于把西方经济称为市场经济,因为在西方,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目的基本上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在市场中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是自由竞争,通过自由竞争,政党实现执政地位与政治目标,通过自由竞争,各产业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自由竞争是有规则的竞争,是要遵守一系列准则的竞争,在准则之内,相互平等,自由发挥。那么,这个准则是什么呢?
我们称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所遵循的准则为“资本主义”,之所以称
“资本主义”,是因为这个准则体系的最基本概念和最高宗旨都是
“资本”,一切围绕着资本的概念来设计与约束经济行为,谁拥有了资本、用好了资本,谁就会在自由竞争中获胜,谁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赢家。
什么是资本呢?在理论上,马克思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资本是活的,它能够生长,能够产生新的财富,
而新的财富又有可能再产生新的财富,以此类推,使资产迅速膨胀。
在我们经常见到的事物中,哪些事物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呢?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只有劳动者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才是资本,金钱、设备、原材料等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由于在资本主义规则中,剩余价值属于资本拥有者,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拥有者(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
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谁要想拥有资本,成为资本家,谁就应首先拥有劳动者,把劳动者买到手后,劳动者就会创造剩余价值,
第六部 OK资本论?
249
如果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再转换成新的劳动者,那么资本家就会成为拥有更多资本的资本家。在具体的市场经济生活中,谁拥有了劳动者,谁就拥有了资本了吗?显然不是。如果谁用手中全部资金购买了一群劳动者,那么这个购买者一定是在从事慈善事业,还要背上骂名,因为这些劳动者的收入不能长久,会很快失业。许多企业把劳动者视为负担,他们没有增加资本,而是在吞食资本。这种情形是否推翻了马克思的资本要领了呢?不是。因为劳动者只有在劳动的状态下才能称为劳动者,购入劳动者是拥有资本的第一步,还要使劳动者拥有劳动条件,让劳动者劳动起来。
谁拥有了劳动者,并给他们劳动条件,谁就可以指望迅速有剩余价值产生吗?显然不是。如果劳动的成果不能被市场认可,产品滞销,就会亏损,不能有剩余价值,事实上,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
还要限产压库,限制劳动者的劳动。这种情形是否推翻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了呢?不是。马克思声称只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够产生剩余价值,即劳动者劳动可能产生剩余价值,也可能产生不了剩余价值,
但若不用劳动者,则一定产生不了剩余价值。
所以,在具体的策划决策角度出发,OK理论认为,资本由三部分价值构成:劳动者、劳动者劳动条件、劳动者劳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环境。
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者,看中的是劳动者的劳动。他首先要判断所购买的劳动在劳动者那里是否拥有,如果资本家要购买1秒钟能够计算1亿次的劳动者,那么在20世纪他的购买一定会落空;其次,资本家要判断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具有可替换性,如果资本家看中了某劳动者的某个劳动技能(如绘画),但这个劳动技能别人无法替代,那么这个资本家为了使资本的长治久安,就要考虑采用长期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0
合同或合股的方式,使特殊的劳动长期拥有;第三,资本家还要判断劳动者的劳动可替换的难度,尽管有些高级劳动具有可替换性,
但每替换一次,都要等待较长的时间,都要使全体劳动者处于劳动的停顿状态,那么资本家也要考虑购买这种劳动者的风险。一般地,
资本家都追求使用最普通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的劳动可替换性较强,在社会上随处可遇,把每个劳动者的普通劳动连接起来,构成较复杂、特殊的劳动,则可以产生特有的资本效果。
在资本家确信可购买到劳动者之后,并不急于采购,而是先为劳动者安排布置劳动条件,技术、厂房、设备等,按照劳动条件的采购顺序进行,采购劳动者后,使劳动者能够迅速进入劳动状态。
资本家在购买劳动者和安排劳动条件之前,要判断劳动者们的劳动环境是否能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分析,
要确保有产出,从而使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投资有回报,壮大资本。
在OK模式中,已确定的决策环,是资本家为劳动者确定的劳动环境,当决策点组合能够支持决策目标实现的时候,决策环才能运行,劳动者的劳动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决策环上的决策点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条件,那么这个决策点也就不能在决策环上起到应起的作用。在决策点上的物质条件成熟时,劳动者在管理的作用下从事劳动,决策点产生作用,决策环正常运行,劳动者们的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沿着决策环传递,最终全部体现在了决策目标之中。
综上所述,对于策划决策者来说,资本包含着三部分内容,
1) 一个可使劳动者劳动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为此,资本家要付出智力与实验投入。
2) 各决策点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的物质条件,为此,资本家要付出物资投入。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1
3) 能够使各决策点产生设计作用的劳动者,且他们在管理的作用下从事劳动,为此,资本家要付出劳动报酬。
从上述资本概念出发,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三个资本认识的误区,
并为此经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1) 重“点”轻“环”。许多资本投入没有考虑产生剩余价值的把握性,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不足,也就是说没充分地研究决策环,急于为各决策点进行投资预算,当现金资本在各决策点上物化成物资之后,发现整个决策环有问题,但悔之晚矣,资本一般是不可逆的,物化成物资的决策点若不能实现剩余价值,则其资本量要远远地小于当初的现金资本量。对决策环的研究投入一般地使用现金资本较少,但耗用的时间较长,我们可以花一百万元一小时买来一台设备,但我们不可以在一个上午就写成5万字的可行性报告,
尽管所花费的现金不足3万元。如果是为了争取政府投资指标或市场投资机会,给决策环研究限定了时间,象买设备一样去赶任务,
则很有可能使劳动者在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环境中去无希望地劳动。我们发现日本的资本家习惯于在资本大量投入之前,都要花许多现金资本和时间去研究拟定的决策环,其认真细致的程度简直使执行者难以忍受,但他们的资本成功率总体上格外高。许多人习惯于在现金资本达到一定规模时,才去研究拟定决策环,大量的资本处于闲置的状态下等待研究结果,这种形势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资本家操之过急,投资的欲望削弱了研究的耐心,往往使决策不周全。当现金资本不存在时,许许多多人不愿纸上谈兵,不愿为大项目进行超前的小规模实验,哪怕是无现金成本的思想实验也很难进行,对于实验失败,不是为避免了一次投资失败而庆幸,而是莫明其妙地产生了挫折感。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2
2) 重“钱”轻“物”。一提到资本,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就是钱的概念,一想到创业,就会自问有多少钱做资本。如果只有钱才能做资本的话,那么“白手起家”的提法就必属于神话了。在决策环中,各决策点只是劳动者劳动的物质条件而矣,并不是现金,现金的作用只是能够购买物资和劳动力,如果资本家发展事业一定要用现金去购买所有的决策点的话,那么,他把现金与资本等同起来是对的。真正的高明的资本家,在他们的头脑中,资本的内容是物和人而不是钱,钱只是个符号。只要是物就可以借,只要是人就可能被说服。钱是一种资源,而物和人是多种资源,对物与人进行资本理解,则会大大地放开资本家策划决策的眼界。如果没有大范围的资本眼界,那位牟其中倒飞机的策划永远也不能成功,因为许多法律关系和信用关系只可借,不可花钱买。当然,现金状态的资本是各种形态中自由度最高的资本,它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转变成任何其他形态的资本。
3) 重“物”轻“人”。买最好的车,进口最好的原料,用最好的设备,采购最便宜的易耗品,这些决策容易做出,也容易执行。
但决策点是人执行的,决策环是人推动运行的,人比不上设备等直观,过高地估计他们或过低地对待他们都会犯错误。一个看似简单的经营过程,也许不能被简单的劳动者所理解,某一领导对下属说:
“当市场好时就卖零售价,当市场不好时就卖批发价,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什么不接受呢?”这位下属说:“领导,你告诉我市场好时,
我就卖零售价,你告诉我市场不好时,我就卖批发价。”这个对话说明,领导把下属估计得过高,要知道,你的下属只可以接受命令,
不能接受决策权力。如果一个决策环需要很多人去劳动,且这些劳动者是在市场上普通招聘来的,那么你一定要假设他们只可以按上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3
级简单的命令行事,不然,你可能将要报怨:“项目是好项目,但一直没有找到好人做。”其实,你所指望的“好人”,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也找不到。寻找采购劳动者,为决策点配人,选对人是一回事,
用对人又是一回事,当人被生产线使用时,人的能力发挥和技能付出的被生产线强制着,这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资本是可计算、可控制的,一当人的劳动是由他人支配时,其劳动的付出量与质就难以判定或难以短时间判定,要想方设法使人愿意劳动,使人尽最大可能去劳动,企业文化、检查机制就必须派上用场,千万不能低待了人,把人当成了机器。九十年代,中国企业改制时,有过关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激烈争论,从劳动者资本的作用特点出发,
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的,有的领导者很有感召力,劳动者愿意在其领导下尽力工作,而有的资本家给予劳动者的报酬一增再增,但到头来还是买不来职工的心,我们可以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但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如果一个资本家能够不失时机地发现带来巨大剩余价值的决策环,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借用物化资本,能够选对用对劳动者,让劳动者尽全力去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就是资本的知心人,他会无往而不胜。
null 注册资本
经济活动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公司,公司是法人,法人也是一种人,它们和自然人一样拥有责任、权力和利益。法人的责权利是通过资本来表达的,表达公司法人的责权利资本就称为注册资本。
前述所讲的资本的三个内容,在中国的公司法中,与决策环有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4
关的无形资产被限制使用于注册资本,与决策环有关的有形资产经认定评估(现金经审验)可充分使用于注册资本,而劳动者资本不能使用于注册资本。既然劳动者是资本的核心,为什么不能用于注册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后,人有自由是人权的基本原则,既然不能永远拥有劳动者人身,当然就不能把人做为注册资本了。
注册资本首先表达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注册资本的多少,象征着公司赔偿的能力,是公司实际投资额的最低限。公司法中规定咨询类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是10万元,批发性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30
万元,生产性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50万元,此外对不同行业,政府还额外规定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如房地产业企业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先后规定了500万元、1000万元的最低注册资本,在欠发达的城市则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少一些,对于责任性较强的行业企业,
如航空、金融等,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都较高。注册资本没有最高限额,注册资本越多,表明公司赔偿能力就越强,信誉基础就越好。
正是由于注册资本的责任性、严肃性,所以法律上不允许公司股东抽逃注册资本,一旦注册资本到位,既使暂不用于投资,也不能拿到公司之外存储或借出。
注册资本是资本家对公司享有权力的凭证。权力是从责任中派生出来的,有责任必须有权力,有权力也一定伴随着责任。每个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一个资本家交易的市场,在有限责任公司体制中,中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在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出资注册资本、转让与受让注册资本,是资本家拥有交换公司决策权与受益权的方式,多股东公司中,资本家的决策权大小,是由他们持股比例决定的。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投资资本物化成了决策环上的决策点,在这些决策点上,形成了劳动者的劳动市场,可以说,一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5
个公司由两个市场构成,一个是注册资本下的资本家市场,一个是在资本下的劳动者市场。资本运作包含着两个市场运作,利用注册资本运作资本家市场,运作者追求着决策权力的不断放大,在决策权力与资本作用下,运作者又可进一步支配劳动者市场,实现占有劳动者劳动的不断增加。
如果一个公司注册资本很小,而资本量很大,那么股东的责任较小,而权力很大。所以,政府对资本空间较大的行业,规定了较大的注册资本低限,目的是使资本家的责任与权力平衡,对于资本空间较小的行业(如咨询等),则规定的注册资本低限较小。如果一个注册资本较小的公司,虽然法定能够涉及的行业的资本空间较小,
但资本家在不同的市场区大量注册同类型的公司(如连锁店),资本空间放大了,责任与权力不是不平衡了吗?所以政府规定公司新注册公司的出资额不得多于原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从而防止了连锁注册无限制发生。法人公司不再注册新的法人公司,而是注册新的非法人机构,如分公司、办事处等,不是也可以放大资本空间吗?政府的防范办法是,限制非法人的行为,这些法人分支机构,没有签订合同的资格,当然也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从而使社会仍然关注着原法人公司的注册资本。非法人分支机构就象未成年的孩子一样,他不能象成年人一样享有公民权力,他的行为后果所产生的责任一般由父母来承担。所以别人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要看他们父母的态度与状况。
在不构成垄断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鼓励公司间的兼并,既然鼓励,在资本运作条件上就有所宽松,既然是兼并,是属资本买卖环节,与资本原始注册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以资本家大多把兼并视为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向,几乎没有一家快速增长资本的公司不涉足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6
兼并的。如果一个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不考虑负债,其资产额为1亿,当负债为1.5亿元时,这个公司已名存实亡,它已不能承担1000万元的责任。这时另一家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的公司如果认定那1亿元的资产仍然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决策环运行,若加以改良,依然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条件和环境,那么,一种兼并的意向就会发生。兼并方以资本的概念提出兼并的利益方案——不花钱接受资不抵债的公司,在兼并方实现权力伸张之后,被兼并方的注册资本也随着资本的转移而归兼并方所有,也许兼并方在兼并后的公司注册资本达到了1010万元!责任增大了,但公司的资本并没有相应地增大,如果兼并发生后,被兼并方能够产生剩余价值,使实际拥有的资本扩张到注册资本之上,则这个资本家就名实相符了。
在资本家自我积累过程中,他要先有资本条件,然后才有注册资本的派生权力,而在兼并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先有注册资本条件,先有了权力,而后才有了壮大资本的机会,尽管被兼并方已经资不抵债,但反向思考,资本还在,是借来的,只要资本还好用,剩余价值就可以还掉外债。
资本家宁愿以注册资本承担责任、宁愿以注册资本谋求权力,
是因为注册资本享有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利益。公司经营有效,产生的利润,应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配给资本家们,如果资本家们不分走红利,则利润又变成了资本,资本增大了,注册资本的含金量也相应地增加了。
人的追求主要有三点:一是消费享受的高水准,二是自我价值的广泛实现,三是个人成就的高标志。劳动者用劳动实现人生追求:
高工资实现了高消费,多经历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大业绩满足了成就感。资本家用资本实现人生追求:较高的分红率可实现高消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7
费,资本扩张使自我权力膨胀,只要愿意和精力允许就可以涉足新的领域,增长新的见识,以自己资本为主线构造一个商业帝国,虽然这些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但那是一个人生标志。
一个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要看两点,一个是劳动者劳动的机会,就业率是考核一个市场经济政府的重要指标,劳动者就业充分,说明资本的质量较高,能为劳动者提供较好的劳动物质条件,
另一个是资本拥有者成为资本家的机会,股市的指标是考核一个市场经济政府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庞大的股市,是资本与公司决策权的市场。如果一个社会始终使其最有决策能力的人成为注册资本的拥有者,成为资本家,那么公司的决策环就会在宏观上有产生最大的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如果始终使劳动者都能就业,都能与具体的决策环中的决策点相结合,那么资本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了这两条,剩余价值就会最佳实现。如果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得好,
人们都不满足某一现状,那么剩余价值就会再次转化为注册资本与资本,社会的物质文明就会可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改革浪潮,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从这些现象上看,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历经20年,改革目标可能已基本上实现了。然而,从市场经济中资本应有的形态看,中国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实质,可以说20年改革的成就只能算做是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因为真正的注册资本市场启动是在1994年才开始的,其标志是公司法出台,此前,
注册资本是随心所欲的,真正的劳动者劳动市场是1998年才开始的,
其标志是再就业工程的法制化运作。在这两个市场形成之前,许多人利用了市场的不完备而不合理地成了资本家,有许多人被资本市场不完备所害,一直干着资本家的工作,却没有最终拥有资本家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8
责权利。在世纪之交,两个市场刚有基础,混乱的情况会时有发生,
策划家们依然有特别的作为。
null 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公司资本的数量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注册资本额,这是在公司注册时就明确了的,另一个是公司实际投资在决策点上的物质条件价值,是用投资额来表述的。
OK模式认为,只有当公司投资在决策点上的资本能够使劳动者具有劳动条件,且决策环可以产生剩余价值时,投资额才能算做是资本数量,不然,劳动者不可以劳动,或劳动者的劳动产生不了剩余价值,则投资额就不能算做是资本。
虽然在财务上,把注册资本投入决策点后,则计为实收资本,
但在实际意义上,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就没有了资本的资格。一些在建项目,投资过程中,实际上是建造决策环过程,投资额只能算做是虚拟的资本,这些虚拟资本在决策环运行后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资本。没有真正产生剩余价值的投资,若出售之,一般会低于投资额数值,这是因为它能否真正产生剩余价值还是未知数。而已经产生剩余价值的投资,若出售之,一般会高于投资额数值,因为这个投资额已成功地转化成了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中除了投资额数值本身之外,还包括着劳动者资本和决策环知识资本。
所以,从投资额角度看,资本的数量是一个定数,而从资本的市场角度看,资本的数量是一个变数。在股票市场上,众多的上市公司在某一时刻它们的注册资本是一个定数,而股票的市值则是一个变数,资本在变化,注册资本的责权利形态也是会随之变化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59
我们都知道,黄瓜有三种价格,有刺、带花的黄瓜最值钱,有刺无花的黄瓜次之,没有刺和花的黄瓜最不值钱。公司出售也一样,
公司在运转,相当于黄瓜有刺,公司停产相当于黄瓜有花,公司资本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相当于黄瓜没花,那些运转着的且有剩余价值的公司最值钱,那些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公司仍在运转的公司价值有较大的下降,而既没有剩余价值又处于停产状态的公司就不值多少钱了。
对于新办的公司来说,资本的数量相对于决策环应有的价值来说,有必要资历本和充分资本之分。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能够使决策环运行的投资额为必要资本,一个项目需要1000万元的投资额,
但其中有些物质条件可以不投资或少投资就可以得到供应,紧缺的产品可以赢得一定的客户预付款,这些供应与预付款可以加入到决策点的物质条件之中,从而资本家也许用不到100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使决策环运行。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够使决策环运行的投资额为充分资本,如果资本家不指望暂时免费的供应,也不指望客户预付款,那么一切决策点的物质条件完全由自己拥有的投资额采购解决。
高明的策划者惯用必要资本发展公司,使较少的投资额产生较大的资本作用。客观上,社会上经常存在着看似没有任何用途的物质条件,它们几乎不需要投资就可以获得,但它们的确有大作用,
只是通常很难被人们发现。大自然免费向人们奉献阳光、水、火、
风,诸葛亮利用了这些免费可得的东西,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市场与大自然一样,是社会自然产生的,一样千变万化地给人们各种可做为资本的东西,一些军师型的职业策划家,就是以指点市场免费资本给资本家使用为生的,所谓“道破天机谓之策”。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0
资本还有质量上的差别,同样数量的资本,由不同的资本家掌握,既使投资同样的项目,在投资伊始,就基本上决定了它们的产出剩余价值的高低差别。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资本质量呢?在OK模式看来,影响资本质量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本的知识含量,一个是资本的市场含量。
用同样数量的资本投资同样规模与特色的两家饭店,甲资本家是饭店业的行家,已是一个连锁店的店主,乙资本家是一个从其他行业转入饭店业的,那么,在投资伊始,甲就一定比乙在资本增值能力上强,因为甲懂行,他能很好决定资本在决策环各决策点上的分布,又能很好地决定资本在决策环各决策点上的投资顺序,甲乙两个资本家本来拥有同样的决策权力,但甲比乙会使用决策权。不懂行的资本家,其手中的决策权往往是破坏自己公司的元凶。做为劳动者在选择公司就业时,一定要衡量一下公司资本的智慧与知识含量,无论资本额多少,若没有知识含量,资本损失也会迅速地把公司规模缩小,一家房地产公司投资互联网资讯业,就很危险。委托行家主持新公司不就弥补了资本的知识含量低的不足了吗?不行,管理权与决策权毕竟是两码事,所有权者亲口所言比让别人代言要可信得多,权力的有效性与力度大得多。为此,我们称资本家投资的决策环完整性与稳定性是资本的知识含量,也就是说资本家投资资本时确定的决策环越完整越稳定其知识含量越高,质量也越高。
许多资本家的投资伴随着市场条件的投入,一般地,市场条件分为供应条件、购买条件和品牌条件,我们把伴随资本投放的市场条件的多少称为资本的市场含量。
一家生产面粉的公司,其主要客户是糕点厂,资本家看好了糕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1
点业,投资建立一个生产经营糕点的公司,这个糕点公司的主要原料——面粉由资本家供应,那么这个糕点公司的资本效果一般要比没有面粉供应条件的资本效果的好得多;反过来,一个长期从事糕点业的资本家,再投资一个面粉公司,面粉公司的大部分产品由糕点公司购买,那么,由于资本中有购买条件,这个面粉公司的资本效果一般要比没有购买条件的资本效果好得多;一个拥有知名品牌的食品公司(如水果),若投资一个新的食品公司(如蔬菜),其资本效果也要比不知名品牌公司的资本效果好。
资本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力争使自己的资本质量最佳化,他们习惯于投资于长期从事的产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当一个公司的品牌打响之后,在这个公司所经营的产业概念下,会在这个公司周边出现一系列利用这个知名品牌的公司,钢厂的外围公司一般要以金属制品和建材为主营,以谋求资本的供应条件市场含量,在大型的房地产集团中,材料供应部门容易演化成建材公司,这是资本的购买条件市场含量高所驱使的。
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是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概念,同样货币计量出的资本数量,因质量不同,其资本效果不同,这是因为高质量资本的实际资本数量要多于货币计量的资本数量,资本的知识含量、市场含量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两个资本家对某一行业的决策环的把握程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的知识资本量各可折算为多少货币量,我们只能在资本质量概念下,称为资本的知识含量,
而在资本数量概念下,称为知识资本类。
所以,若把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联系起来考虑,资本形态可分为:
知识资本、市场资本、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
知识资本主要体现在资本家所掌握的决策环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2
上。知识资本一般难以被其他形态的资本所完全替代,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一个专利技术,我们可以去用现金资本购买;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手工工艺,我们可以用现金资本买断这个特殊的手工工艺的技师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决策环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产业经验的复合,那么这个知识资本没有具体的载体,就不能用其他资本购买;如果一个图书公司需要在一个月内编制成一部某方面的知识作品,现金等就无法购买到,知识资本在知识产业中比其他形态的资本要重要得多,如果把其他资本视为横坐标,把资本的剩余价值视为纵坐标,那么知识资本就是资本生长的函数关系,它决定着资本的生长率和生长的极限。
市场资本主要体现在与资本伴随投入的供应、购买和品牌的市场条件。这些市场条件有时是资本家自有的,有时是市场从外部提供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资本可以被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所替代,有人借用市场资本,而有人用钱买市场资本。当然现金和自有物资是有限的,市场资本是无限的,谁借助市场资本更多,谁的资本量就更充分、充足。用现金和自有物资换取市场资本是下策,利用资本家自有的市场资本为中策,借用市场外部条件获取市场资本是上策,用活自己的,用足市场的,这是杰出资本家的标志。德国弃用了柏林墙,有人把弃用的柏林墙废料做为市场资本,成就了一个旅游项目,香港费了千辛万苦制作出的紫金花区徽,有人把它注册成了商标,2000年是人类所共有的世纪之交,有人又在2000的数字下策划新的世纪项目。
现金资本是资本家所拥有的可用投资的货币。现金资本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十分有限的,号称几十亿的富豪,也许拿不出一个亿的现金,如果用于长期投资,也许拿不出几千万元的现金。最有限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3
现金资本,也是最珍贵的资本,因为它可能用于换取任何其他形态的资本。在市场平稳期,投资机会不多,现金资本多已转换成其他形态的资本,在不同的决策环中发挥着作用,但在市场大波动期,
投资机会多,那些突然在此时脱颖而出的资本家,往往是事先有所现金资本准备的人。在市场的热点地区,较为发达的资本家大多数涉足地产行当,这是因为地产行当有三重性,首先这个行当较为直观,经营起来不复杂,第二地产可以自用于产业经营,任何产业都要建立在土地上,所以地产可以使用,第三地产可以做为抵押物变成现金,它就象企业内的银行一样,在市场平稳期,利用它可产生利息,在市场大波动期,利用它可以贷款,进而掌握足够的现金资本。
物化资本是资本家可用于投资的自有实物。在中国市场对外开放之初,许多海外资本家把几乎无价值的动产,搬到中国来做为资本投入到产业之中,一时间,中外双方都有较大的热情,在中国一边,现金资本较少,而外方把几乎无价值的物资变成了可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各得其所。一些海外不良资本家,把一部价值为1万元的设备,做价成10万元的设备,再以6万元的资本额投入到大陆资本家的项目中,大陆资本家不仅要给海外资本家相当的股份,还要返还4万元的差额给那位海外资本家,这时这位海外资本家已盈利了3万元,至于那些在大陆的股份,能否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无所谓了。物化资本虽然远没有现金资本的替代作用强,但一旦可用于资本投资,其价值的伸缩性也较大,把实物做为注册资本时,要通过中介机构评估,评估出多少价值,都是人定的,凡是人定的东西,
其合理性就十分难说了。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资本家面对建构同样的项目公司,其必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4
要资本的货币计量是有差异的,因为必要资本的货币计量出的数量与资本的质量是成反比的。同样的现金与实物,投资于同一项目,
对于甲资本家来说可能是充分资本,对于乙资本家来说可能是必要资本,甚至还达不到资本条件。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5
2、资本的生长
null 资本生长基
有生命的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生长出来的,资本是由什么发育生长出来的呢?我们看到当今商界有大大小小的无数资本家,就象动植物世界一样丰富多样,然而他们原本一无所有,除去继承获得初始资本的资本家之外,那些普通的劳动者是怎样成为资本家的呢,
他们的原始第一推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个普通人在大街上捡了一大笔钱,如果他把这笔钱藏为己有的话,他凭这笔钱就成为了资本家了吗?现实的答案是不一定。有产业知识,把知识做为资本,就一定能成为资本家吗?现实的答案也是不一定。
OK模式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拥有或部分拥有了一个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时,才能被称为资本家。
一个人当成为资本家的那一刻,其资本投入到其中的决策环,
就是这个资本家的资本生长基。由于决策环的作用,原始资本可产生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便可以追加资本量,同样由于决策环的作用,资本家也增长了知识和市场见识,资本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增加,促使资本生长。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资金只能是构成资本生长基的原材料,就象蛋白质、核酸等细胞的原材料一样,原材料间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构成生命条件,才能自我生长。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6
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一切可能用劳动所得积累的知识、资金、
实物以及市场条件,来构造成的决策环(项目),均可以做为资本的生长基。
杨致远在互联网上玩出了信息分类知识,这种外化了的知识与网景的现金等结合,形成了一个取名为“雅虎”的决策环;亚洲鸡王是靠日常积蓄买几只种鸡发展起来的;牟其中是靠苏联解体后,
中俄双边贸易市场条件的特殊性一举发展起来的,这是事实。
为什么中国第一批企业老板中农民出身的居多呢?那是因为在农村、在农业,存在着众多的资本生长基,用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构造产生剩余价值的决策环。毕竟种几亩地、养几只经济动物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毕竟种子与种猪种鸡们的繁殖力是天然具备的,把资本的增长直接建立在自然力增长的基础之上,资本生长基的生命力会十分充分。而城市里的工人就难以象农民那样容易找到资本生长基,商业摊位与餐馆算是工人在城市成为资本家的生长基,远比不上农村资本生长基种类多,且城市的资本生长基多是需要大额投入的,靠劳动积累很难追赶上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最低投入额的增长。
我们将在后面的一章里专门论述战略,在这里我们从战略角度来看资本生长基。资本家的战略规划行为从本质上讲就是确定资本生长基的生长方向,那是一系列的决策环,资本生长基沿着决策环的生长壮大。
举例说明:某农民积累了1000元钱,他认为羚羊的养殖加工很有剩余价值,如果他有500万元,他认为可以经营羚羊肉、羚羊血、
羚羊皮、羚羊角,如果他有300万元,则去掉羚羊角的深加工一项,
其他各项可经营,如果他有100万元,可以经营羚羊肉和羚羊血,
如果他有1万元,可以经营羚羊肉,但他只有1000元,他只可以经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7
营羚羊,养羚羊,卖羚羊。尽管这位农民想了很大很多,但他凭仅有的投资能力,只能做最简单的生意。我们必须看到,这位农民不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资本生长基——养羚羊,更重要的他已为资本生长基找到了生长方向。他以1000元资本额起家,当他积累的资本数量达到1万元时,他会把羚羊加工成羚羊肉,拿到城市去批发,
当他积累的资本数量十几万时,他会把羚羊肉做为主料,做成冷藏成品菜,放到城市的自选商店去卖,这时,人们开始认为他已不是农民了,象是个资本家。当他积累达到100万元时,他不再把羚羊血简单地卖掉了,而是用羚羊血为原材料制造成高级补品,并加以精美的包装,向市场广告出售,这时一个资本家的形象就十分鲜明了。当他积累达到300万元时,他不再把羚羊皮卖给皮革厂,而是自己投资制造设备,加工羚羊皮,向皮制品厂家销售羚羊皮。当他积累到500万元时,他把羚羊角做为名贵药材加工。这时,这位农民出身的资本家,便拥有肉制品公司、补品公司、皮革制品公司、
医药材公司,这四个公司的总体经营内容就是羚羊,一个羚羊集团诞生了,如果政府支持,整个地区都掀起了养羚羊热,那么这位资本家就有了低成本的充足的原材料市场基础,也许在十几年后,这个地区的农民都依照资本家资本生长轨迹,有的已能经营羚羊肉、
菜,有的能经营羚羊血补品,有的能深加工羚羊皮、羚羊角,那位先行的资本家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也许已从羚羊角药材业出发,成为医药领域的大资本家了,因为资本总要向高剩余价值率的决策环运动。
前文谈到充分资本与必要资本的概念,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
必要资本额就是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投资。有些项目的必要资本与充分资本几乎相等,如建一个码头,如果建设方不垫资的话,只有当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8
投资全部完成时,码头才能运行。而有些项目必要资本比充分资本在数量上少得多,典型的项目是房地产业,总投资额1亿元的项目,
在房市好而建材、楼宇设备市场不好时,建楼的用工用料可以暂时借,楼层可以预售,也许用5000万元就可以把大楼建成,然后通过卖楼,还掉所借的资本。
在充分资本额等同的条件下,必要资本额越小,资本家生长资本的机会就越多;在同一项目下,资本家投入的必要资本越少,他的成就越大。在投资复杂的大项目过程中,如果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有限,则他首要的工作是寻求这个项目中的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如果在大项目实现运行之前,局部小项目可以先期运行,则资本就可以早一点生长,将克服投资能力相对小的不足。例如,欲开发建设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总投资额将达到20亿元,若实现招商条件,起码也需要2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地认为这个项目的充分资本是20亿元,有20亿元肯定能建成园区,这个项目的必要资本是2
亿元,即有2亿元的启动资金,就可以滚动发展,边建设边招商,
建设完,招商也基本上完成,项目也就实现了。如果没有2亿元的投资能力,则不能投资这个项目。某一位资本家在分析了开发高新技术园区的决策环系之后,他发现这个项目的资本生长基不止一个,
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资本生长基不是最小的,他认为人才环境建设才是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它只需2000万元的投资,这个生长基形成之后,不久就可积累2亿元的现金资本,可实现新的资本生长基。
他的人才环境建设决策环思路是,人才氛围是高新技术园区的软环境核心,没有人才基础就谈不上高新技术发展,投资商一定要认为人才基础氛围好是投资的条件,凭这个园区的牌子,政府人事部门给了吸引外地人才落户口的便利条件,本城市对内地人才吸引力较
第六部 OK资本论?
269
大,凭园区的地位,可以争取到海外高技术人才出口劳务的指标,
园区在规划中有专家居住区用地,所以,凡是所需的外地人才交一定额押金,就可以办园区所在城市的户口,就可以出国工作一段时间,收入较高,就可以参照样板公寓,预定住宅。这一高含金量的政策一出台,就引来了6000多位人才,每人交押金4万元,2亿多元。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再以土地抵押低息长期地贷出来,园区建设的必要资本条件就基本上具备了。后来,还有个策划家说,那位资本家发现的人才基础建设决策环也不是最小的资本生长基,还有更小的,小到只有80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撑起20亿元的园区!
用充分资本投资项目对于资本的生长十分不利。如果一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需要500万元,每年利润100万元,那么这个资本家获利润后,还要为这笔钱寻找新的决策环,赚钱与投资是两道“工序”,
其间还有税、费和时间成本支出,如果是处于必要资本投资状态,
则赚钱与投资会同时发生,资本增长会较快。当然这位资本家想把每年赚取的100万元利润消费掉,他用充分资本投资是对的。
一个项目中有多少资本生长基,就有多少个必要资本额,资本家就有多少个资本量方案选择。从最小的资本生长基发展起来的资本,其资本中的知识含量与市场条件含量一般较高,因为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家的知识也在增长,把熟练的决策环变成了子环,资本家就可以透视到项目的细微处,如果一下子去经营一个大的决策环系,决策子环出了问题,资本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会十分迟缓。
当资本很快成长起来之后,资本家很容易会把较小的资本生长基从管理范围内去掉,就象那位农民羚羊资本家那样,经营羊角后,就可能把养羚羊的项目去掉,改为买羚羊或买羚羊角了,这是资本家凭着对养羚羊项目的充分了解,他在获取羚羊供应渠道方面会大大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0
地受益。
null 资本生长规律
资本家以必要资本投资资本生长基所对应的决策环,通过必要资本增值,达到充分资本量,实现预先设计的总决策环正常运行,
所以说,资本生长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资本家寻找到了资本生长基;二是资本家拥有对资本生长基的投资能力;三是资本家有明确的资本成长方向。
那么资本是如何从必要资本成长到充分资本的呢?这个成长过程包含着资本生长规律。OK模式认为,资本从必要资本出发,在向充分资本量成长过程中,一般遵循三条原则,
1) 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生长基,以各个必要资本量为资本生长指标,逐步实施投资。
2) 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始终保持把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投入到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最丰富的环境之中。
3) 尽量保持各种形态资本作用的协调一致性。
现在讨论“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生长基,以各个必要资本量为资本生长指标,逐步实施投资”原则,
资本家必须对一个大型的、长期投资项目进行投资阶段划分,
那么,划分成几个阶段好呢?如果资本家的投资能力为10万元,而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基需投资8万元,那么当资本家投资5万元时,
他的投资还不能算已成为资本,因为这笔投资还没有具备独立生长条件,这个资本家绝不能在这时休息片刻,如果这时他怕丢失了5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1
万元,那么他要拼命去借来3万元,使自己的投资变成资本,如果投资尚不具备资本的资格,何谈资本生长呢?同理,对于多个资本生长基的决策环,资本家虽然已完成了最小的资本生长基投资,如果不能或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不能积累到下一个资本生长基的投资额,那么他的资本量实际上仍然是最小资本生长基的投资额,投资额增加并没有使资本量相应地增加。所以,资本家应最大限度地发现资本生长基,密度越大越好,使投资的目标与资本指标对应,尽快把新增投资转化为资本。
那个投资额为20亿元的大型高新技术园区项目,若发现其资本生长基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基础工程,资本指标为2000万元,一个是基础设施工程,资本指标为2亿元,两个资本生长基的投资差额为1.8亿元,如果出现意外,人才基础工程投资实现之后,资本家在政府规定的2年限期内,新增投资能力只有1亿元,那么,这个资本家尽管投资了1.2亿元,这时,政府取消了这个资本家的项目实施权,这个资本家只好争取做人才基础建设的分项目,2000万元资本由园区大项目的必要资本变成人才基础小项目的充分资本,继续经营下去。其它多投入的1亿元,是否能变现,变现多少,其主动权就不在资本家手中了。
看来项目中的资本生长基越少,投资风险就越大。如果那位申办园区项目的资本家把20亿元的总投资,分解成更多个资本生长基指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子项目名称 新增投资额累计投资额
人才基础工程 2000万元 2000万元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2
与政府合资的自来水公司 3000万元 5000万元
与政府合资的供热公司 3000万元 8000万元
与海关合资的电子保税库 7000万元 1.5亿元
其他基础投资 3000万元 2 亿元
综合办公楼 8000万元 2.8亿元
A工业区 5000万元 3.3亿元
B工业区 8000万元 4.1亿元
… … … … … …
这个资本家把20亿的项目,分解出了20个资本生长基,且各资本生长基与前一资本生长基的投资差额逐步扩大,相对投资风险则大大地减小了,资本家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资本生长基处停止新增投资,整个项目没人接手时,他可以利用某些资本生长基经营,
慢慢地获利,若整个项目有其他资本家接手,则不影响这个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可以获利。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资本家不惜两位数的利息率借贷资金,这时,这个资本家很可能是投资到了接近资本生长基的关口,
为了把原投资解救出来,使之变成资本,所以他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对于那些几乎没有资本生长基,要求投资一步到位的项目,在资本不充分时,万万不可上马,风险十分大。一些资本家,创意了一个特别好的项目,爱不释手,忙了一大顿,钱也没少花,最终项目被别人做了,自己徒劳无功,这种情况往往是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基所需的投资额远远大于这个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或虽然有一个投资额非常小的资本生长基,但这个资本家没有分解出来,错失了良机。
现在讨论“尽量多地发现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始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3
终保持现金资本与物化资本投入到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最丰富的环境之中”原则,
资本家在投资规划时,要做出两张关键的计划表,一个是投资分布表,即安排在每个决策点上的投资额,二是投资顺序表,即先投资哪个决策点,后投资哪个决策点。
按照第一个原则,投资的总顺序应当是从小到大的资本生长基。
资本生长的第二个原则指出的是资本家投资的内容来源排序,即用什么投资来实现资本从小生长基向大生长基跳跃。
一般地,资本家都能制定一个较好的投资分布表,所采用的技术是预算,通过市场调查和经验数据,都可以做到准确。如果所投资的项目可以有多个必要资本选择,而且资本家拥有充分资本去投资项目,那么投资分布表不太准确也无妨,在投资过程中修正也来得及。对于投资需20亿的园区项目,资本家误算为充分资本额为18
亿元,漏算了10%,可以说是个大失误,但这个资本家拥有18亿的现实投资能力,那么,由于有多个资本生长基做支撑点,这个资本家在投资分布上的预算大失误也无伤大局。
但当资本家只有必要资本额时,投资分布表计算正确只是投资正确的一个条件,投资顺序表更重要,投资顺序不能促使及早地产生资本生长基,则所投的投资就不能转化为资本,会招致灭顶之灾。
投资顺序对了,资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增长了吗?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如果把投资分布视为资本的战略目标,那么,投资顺序则是投资的资本化战略,还要有战术保证。
例如,一位资本家建一座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品楼,他计算的投资额十分准确,为1亿元的造价。他的现实投资能力为4500
万元,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当楼的主体完工、外装修结束,就可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4
以有预售市场了,楼的主体与外装修所需投资额为4000万元,也就是说这个资本家已拥有了必要资本量,且尚余500万元,可用于在资本生长基之后的继续投资。余下的500万元怎么用呢,这就涉及到了投资战术。企划部门向资本家提供了如下四条方案,
1) 把500万元用于大楼建设的继续投资,如购买电梯或内装修等;
2) 把500万元主要用于广告投入,全方位抓促销,使客户量增加,用预售房屋的资金回笼来继续投资;
3) 把500万元投资建造一个一楼证券交易大厅,经证券主管部门批准,大部分楼层用于证券大户室,形成一个证券小市场,因为当时证券市场非常火,买房屋与做股票在商理上是一对良性结合,
且一楼大厅可以提前营业。
4) 把500万元投资一个精品装饰材料市场,与政府合作,吸引装饰业主买楼,或用装修易货。
上述四个方案中,第一方案是使用现金资本,是最不得意的做法,从4000万元到1亿元间差额达6000万元之巨,500万元的新增投入,是杯水车薪,不会起多大的作用;第二方案是把现金资本完全转化为市场条件资本,主要是强化客户预付款增收;第三方案的是把500万元现金资本增加了市场条件含量,证券市场火爆构成了特定客户市场,这样,500万元既做了现金资本投入,又吸收了市场条件资本;第四方案与第三方案同样是吸收了市场条件资本,前者吸收了客户房款预付,后者吸收了供应物化资本。
从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出发无疑第三、四两个方案要优于第一、二两个方案,第二方案要优于第一方案。这时,如果这位资本家有过证券经营经验,那么他就有了证券知识资本,他会选择第三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5
方案为首选。
如果这位资本家对建材与证券两个领域都一无所知,他先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家,那么,沿着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出发去思考,他会试想把5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如何?进而他发现,用500
万元可投资一个大型农业项目的最小资本生长,而且依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可以获600万元以上的贷款可能,如果把已形成的
4000万元在建工程评估,则完全可以评估到8000万元以上,因为这期间土地价格已大幅上涨了,以在建工程做抵押,就可以贷到6000
万元的资金。这样,这位资本家就用500万元投入到了资金市场条件资本和自己的知识资本较丰富的项目之中,把自己农业知识资本与500万元现金资本结合去经营大型农业项目的资本生长基,待大楼建成后,用大楼出售出租资金再继续培育农业项目,把500万元现金资本所吸引到的资金市场供应资本,用于大楼继续建设,大楼加速建成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广告,大楼出租出售的时机越来越好。
如果这位资本家战术错误,用500万元去继续投资大楼,尽管他资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署都很正确,投资颁与投资顺序都没问题,但由于资本生长慢,仍然有失败的可能,起码成功的时间成本要比按资本生长的第二条原则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大得多。
现在我们讨论“尽量保持各种形态资本作用的协调一致性”原则,
一个资本家自身同时拥有现金资本、物化资本、市场条件资本和知识资本时,这四种资本形态会充分地配合,例如前述那位建大楼的资本家不仅拥有资金和土地,而且在建楼之前他已从事多年的楼宇建筑,对大楼经营如数家珍,可谓知识资本充足,同时他的建楼注册资本来源于他早先投资的建材公司,他可以从建材公司向楼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6
宇建设供料,可谓市场条件资本也较充分,这四种形态的资本都是完全由资本家本人一手控制的,所以他会应用自如。
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本家可能拥有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限于个人的知识和市场掌握范围的限制,资本家的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虽然能够吸引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但这两种形态的资本并不是资本家本人拥有的,这时,资本家就要借入掌握这两种形态资本的人才来协助决策与经营。这时,四种形态资本间的配合就由多个大脑协同完成,多个大脑的协同效果自然就不如一个大脑协同得好了。
我们知道,劳动者与资本家间的关系属劳资关系,劳方与资方是矛盾着的。当劳动者掌握了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之后,资本家若不掌握这些资本,那么资本家就必须掌握这些拥有资本的劳动者本身。资本家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劳动者与自己充分合作,实现不同形态的资本充分配合呢?
最常用的是利益,满足了劳动主的利益,使劳方愿毫无保留地贡献知识资本(如秘方、经验、技能等),使劳方愿毫无保留地贡献市场条件资本(如社会关系或业务渠道等)。在这种情况下,高工资、
高奖金、大比例单项利益分成等都可以采用。
劳资双方在资本合作时,自然双方都存有防范心理,资方怕劳方私心膨胀,怕在现金资本投入后,劳方提出更高的利益要求,从而被要挟,劳方怕贡献出自己的资本之后,资方掌握了这个资本时,
把劳方一脚踢开。如何消除这两个“怕”字呢?用法律?不行,因为劳资双方可以就劳务合作签订劳动合同,但对于资本合作则不能用劳动合同保护。用制度?不全面,因为制度是资本家制定的,他可以随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修改,资本家愿用制度,劳动者则赖于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7
现实,他们总是在资本奉献上留一手,把最关键的、最不易被判断出来的部分放在最后,几乎与利益兑现同步发生。关于如何使不同形态资本配合好,我们将在人才论中系统讨论。
多个资本家以现金出资注册公司,如果某一资本家的出资时伴随着知识资本与市场条件资本的投资投入,那么这个资本家对公司的影响要大于他出资比例的影响,搞不好还要出现个别资本对其他资本家资本的侵略,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单独论述。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8
3、资本的位移
null 资本的环内位移
资本不仅能生长,而且还能位移。资本生长过程是资本家运行决策环的决策点不断增加过程,当资本家积累了充分资本之后,使决策环各决策点全部运行。当这个决策环全部决策点运行之后,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家可能有三种选择,
1) 扩大经营规模,决策环不变,但资本量不断加大;
2) 缩小或去除一些决策点,把资本集中于某一资本生长基上,
扩大资本生长基的规模;
3) 维持原决策环与经营规模不变,把剩余价值投资于其他决策环。
第一种情况不发生资本位移,第二种情况资本在决策环内位移,
第三种情况是资本向环外位移。
本节重点讨论资本的环内位移。
前文谈到,资本按正环方向逐个资本生长基递生,例如羚羊集团资本家,按正环方向排列资本生长基依次是养羚羊、卖羚羊肉、
制羚羊血补品、加工羚羊皮革、加工羚羊角药材。当这位羚羊资本家全面经营上述五个资本生长基后,他有可能把剩余价值投入到高附加值的羚羊角药材上,逐步把其他四个资本卖掉,成为羚羊角专营公司,我们把这种选择正环排序在后的资本生长基为资本集中投资点的情形称为资本环内下位移。如果这位羚羊资本家最终把资本
第六部 OK资本论?
279
集中在了养羚羊上,我们把这种选择正环排序在前的资本生长基为资本集中投资点的情形称为资本环内上位移。
资本的环内上位称与下位移是相对的,是一种资本位移的理念,
当资本家限于精力或其他机会吸引,在决定资本位移之后,他要权衡位移点,如选择扩大经营羚羊肉和扩大经营羚羊皮时,他选择前者就是上位移,选择后者就是下位移。
在具体的资本环内位移方向选择时,决定上位移好,还是决定下位移好呢?这涉及到资本家的价值观、国家政策、地区市场状况等,情况多种多样,很难讨论详尽。这里只指出两种位移的一般效果。
如果资本家认为产品在本地市场远没有饱和,那么资本家一般倾向于资本环内下位移,因为一般地下游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高,
资本投资回报率也较高。下游产业项目的资本要求量大,所以可以剩余价值设定投资即定空间。
如果资本家认为产品在本地市场已饱和,在其他市场面又几乎是空白,且产品的交通能力弱,需到异地就近生产销售,那么资本家较倾向于资本环内上位移,这是因为上游产业所需的知识资本和资本量一般较少,简单易于复制,易于扩大市场空间。
资本环内位移的结果,使资本家全面了解了所投资项目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亲身经历要比任何其他方式学习的效果都好,这时,资本家从大的决策环背景而来,去投资原决策环的局部,资本在退环过程中已吸收足充分的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资本的质量会相当高。全面投资经营过羚羊产业的资本家,当退守经营羚羊血项目时,资本家已十分清楚养殖羚羊项目的经营规律,他知道未来羚羊的产业走向,他知道什么样的羚羊血是高质量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0
null 资本的环外位移
我们发现,一个多种经营的公司,若多个项目间有紧密的联系,
当资本家将资本在环内位移,将资本相对集中某一项目时,资本从其他项目退出得并不彻底,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其原因往往是资本家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资本的知识含量和市场条件含量,他在上、下游产业留有股份,便对上下游产业有了发言权、决策权,从而促使上、下游产业向有利于自己资本生长的方向发展。
有些资本家从成为资本家那天起就一直从事一个决策环的经营,至始至终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如福特,但更多的资本家从一个不起眼的行当起家,后来却以一个与起家时的经营行业看似不相干的新行当称霸一方,如李嘉诚。这种不断跨出原决策环投资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资本的环外位移,资本的环外位移有三种情况,
1) 把原项目卖掉,抽出股份,或固定原项目资本,把剩余价值投资于一个与原项目没有任何关系的新项目,形成新的决策环经营;
2) 把原项目做为资本生长基,扩大成一个大的新项目,原项目的决策环成为新项目的决策子环,原决策环的决策目标成为新决策环的一个决策点;
3) 把原项目的部分决策点保留,去掉或不再投资其他决策点,
用保留下来的决策点与新增加的决策点相结合,形成新决策环,在新项目下发展资本。
我们称第一种情况为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称第二种情况为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称第三种情况为资本环外水平位移。
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一般发生于两种条件并存的情形下,即资本家认为原决策环已不能产生较大的剩余价值或在原决策环上的资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1
本已达到了充分资本量,同时,资本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资本,并形成了更有优势的决策环。当社会技术有重大突破时,一部分产业会高速度地落后而被淘汰,新兴产业市场几乎空白,那些从事落后产业的资本家一般都要破釜沉舟,从落后产业逃出来,进入新兴产业,由于资本家们普遍对新兴产业无知,所以谁先掌握了新兴产业的决策环,谁就是行家。这在保健品市场和信息产业启动时,表现得十分充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行业的突破开放,也会诱使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通货膨胀形成的泡沫经济,会诱使资本环外自由位移,一些并没有新知识资本的资本家,仅靠泡沫的作用,
就可以使资本飞速增长,如果这种资本家不在短时间内补充相关的新知识资本,一当泡沫经济破碎,资本的损失速度也一样惊人,因为这种资本的质量是十分低的。
资本的垂直位移是资本家决策环放大过程,当资本家知识资本在原决策环基础上有所增长,且在原决策环中,资本量充分之后,
他的现金资本和物化资本要有新的投资空间容纳,新的知识资本和市场条件资本不仅为新增投资提供了空间,而且还提高了资本质量。
如果那位养殖羚羊的资本家当初只是为了谋生而养殖买卖羚羊,并没有综合经营羚羊的决策环计划,但当他养殖羚羊达到最大规模之后,他发现经营羚羊内食品很有发展前途,这时,他在养殖羚羊项目基础上,新增加一些加工肉食的设备,新的决策目标和决策环就产生了,资本生长空间扩大了,养殖羚羊的总收入用于新增决策点的投资,原项目的羚羊产品成为新项目的供应条件资本,从而使新项目资本质量大增。
资本的环外垂直位移是建立在原决策环保留的基础之上的,风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2
险较小,一旦新决策环运转不灵,还可以退守原决策环。一些农民资本家从经营农产品起家,后来发展到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化项目层次,有的成功了,逐渐把原来初级农产品经营项目卖掉,变自产农产品为采购农产品,有的失败了,回过头来继续经营原来的项目,尽管向工业化进军失败造成了资本量的损失,但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原项目资本的质量,因为资本家已用实践探索了下游产业的知识与市场条件。有些工业资本家,把新增资本投入到原材料项目中,
也是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过程。
资本环外垂直位移与资本环内上下位移在客观上是本质相同的资本位移,所谓环内、环外是相对于资本家在位移资本之前所长期掌握的决策环情况而言的,从大的事业中精选出局部而专心经营,
属于环内位移资本,而从小的事业基础上扩大出大的事业,属于环外位移资本。我们称某某资本家是某行业的大王,这个大王称号能否立得住,一般要看这个资本家的资本质量是否属同业最高者,而看资本质量的高低,就要看这个资本是否经历过环内位移与环外垂直位移,决策环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经历几个回合,王牌不树自立。如果说资本环外垂直位移易于造就资本家专业发展的话,那么,资本环外水平位移则易于造就多元化发展的资本家。
香港名商李嘉诚在经营塑料模具失败后,受一张报纸信息启发,
到欧洲学习塑料花技术,转入塑料花行业,成为塑料花大王,在生产中,不断地扩大规模,对厂房和土地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转入地产,后来成为地产大王。我们说他在塑料模具经营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资本(教训),通过资本的垂直位移,进入了塑料花行业,因为塑料模具是塑料花决策环上的一个重要的决策点。当他把塑料花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3
决策环上的地产决策点用于转入地产行业的启动时,他在做资本的环外水平位移,进而带动了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他把塑料花产业最终全部卖掉,全力投资于地产业了。
3M公司以发明创造为决策母环特征,许许多多事业部和小组在经营着决策母环上的决策点,产生了众多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做为3M公司的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分别演化成了产品公司,资本实现了环外水平位移。
如果资本的环外位移没有造成原决策环丧失的话,那么,资本环外水平位移的结果是使原决策环上的决策子环量增大,而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结果是使原决策环上的决策点量增大,前者使资本“变厚”,后者使资本“变长”。那些精力充沛、视野宽广、协调力强的资本家,由于可管理的幅度较大,所以擅长“长”决策环经营,使资本环外垂直位移的倾向性较强;那些思维深刻、透视力强的资本家,则使资本环外水平位移的倾向性也较强。
资本的环外水平与垂直位移,均可能带动资本的环外自由位移,
当资本环外位移后,资本家会逐步增加位移后的资本质量,若质量超过了原决策环资本,则很有可能把原决策环资本全部转移到新决策环之中。稳健型的资本家从资本水平与垂直位移到资本自由位移的间隔时间会稍长一些。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4
4、资本的侵略性
所谓“公司”就是大家共同对经营发号施令的产物,资本家们集体注册公司,他们按股权比例来承担责任、行使权力、分享利益,
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分享利益。那么,拥有51%股权的资本家就一定比拥有49%股权的资本家更有公司利益吗?不一定,这要看他们的资本中,哪一位更有侵略性。
现金资本是中性的,它本身没有侵略性,两位资本家共同以现金出资注册一个新公司,他们原有的公司与新公司在经营上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对新公司的决策环掌握的程度是一样的,那么,他们在新公司的利益完全依出资比例来分享,谁也没有侵略对方。
但当一方以物化资本形式出资,另一方以现金资本形式出资,
那么,物化资本出资一方极有可能侵略了现金资本出资方,因为资本家一定倾向把实物进行较高地估价。
当一方以资本的环外水平或垂直位移方式投入资本,而另一方以现金形式环外自由位移投入资本时,那么,当前者投入资本中知识含量高于市场条件含量时,后者侵略了前者;若前者投入资本中市场条件含量高于知识含量时,前者侵略了后者,因为后者的投资相当于为前者的原公司提供了市场条件,前者在原公司和新公司两处获得了利益。
当某一资本家以知识含量较高的现金资本投资一个项目到即将投资完成时,发现资本不足,这时他要邀请新的资本家投入现金资本,如果新的资本家投入资本后,项目迅速运行,那么,新的资本
第六部 OK资本论?
285
家会格外分享了前一资本家的知识资本,且资本的等待回报时间较短。
当邮电资本家与普通资本家投资一电话公司或互联网服务公司时,新的公司发展又离不开邮电网络的供应条件,这时,邮电资本家的资本就具有了侵略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倡导外向型经济,搞“两头在外”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一时引起海外资本投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投资,但这些海外资本在知识含量上多属国外淘汰的技术,而在市场条件含量上高得惊人,因为原材料供应或产品出售都要依赖海外资本家,
他们的投资资本起到了控制生产、透视成本的作用,使中国资本大受侵略。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条路必须走,是一个过程。中国大市场最终会培育出高质量的大额产业资本的。
说资本的侵略性,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资本家不实行侵略,则资本不会自动去侵略对方利益,如果拥有侵略性资本的一方主动去帮助对方,同样使对方受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往往发生在工厂经营者把具有侵略性的国家资本送给了对方,使对方受益,无形资产流失更让人难以控制,郑州亚细亚的遭遇就是个例子。
中国公司中对资本的环外位移有所约束,对股东与公司间的经营往来有所限制,目的是防止资本的不良侵略性发生。
有些策划家利用侵略性资本吸引自己不足的资本,当侵略成果形成后再设法购回别人的股份,实际上是在借用别人的资金,合股只是个借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