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获得迅速发展,欧洲、亚洲和美洲一系列国家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出现了一个足以与资本主义体系相抗衡的社会主义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长期革命斗争的结果。但由于国情不同等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的建立方式,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苏联、东欧关系始终占有特殊地位。东欧国家在战后初期,大多是多党并存,共产党并不占优势,而社会民主党影响巨大,两党后来合并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这为以后东欧国家的发展留下阴影;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注重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后几十年的努力探索,为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开拓了新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开创了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第二,在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人民无权的地位,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建立了新型民主制度,保证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显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论苏联、中国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解放前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类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平稳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打败法西斯德国做出巨大的牺牲。苏联人民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在各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第六,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与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七,对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和伟大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未爆发世界战争,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
(1)社会主义国家的三次改革高潮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即苏联经济政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带有时代的特点。
苏联模式的特点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集权。这种体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苏联综合国力的提高,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势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显露出它的严重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而这一模式在国情与苏联有很大不同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开,产生的后果则更为严重。
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改革之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走上改革道路的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改革从理论与实践上对苏联高度集权的体制提出挑战,遭到了苏联的压制和围攻。但改革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三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这段改革总体上讲,没有触及苏联体制的根本问题,改革措施不力,成效不大。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匈牙利形成了“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因苏联率领华约五国入侵,中途夭折。苏联在6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了新经济体制,但到1975年就中止了。第三次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它把社会主义改革推向了高潮。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改革观,产生了不同的结局。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类型及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类型,在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后人研究、汲取。
第一种类型是以国家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当时属于这一类型的有苏、保、捷、波和民主德国。以苏联为例说明,大体可分三个阶段。赫鲁晓夫时期为第一阶段。赫鲁晓夫从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人手,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强调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苏维埃的作用。在经济上主要是调整农业政策,调动农民和集体农庄的积极性;改组工业、建筑业管理体制,将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企业;精简管理机构,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企业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自主权;提倡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强调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发挥经济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这次改革由于缺乏必需的理论讨论和精心的组织准备,做法较为简单,因而导致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削弱,地方分散主义盛行。在反对个人迷信以后,赫鲁晓夫又搞以他为中心的新的个人迷信,因此改革半途而废。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第二阶段。勃列日涅夫在许多方面否定和取消了赫鲁晓夫的过激措施,选择了较为现实稳妥的方针。如: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和领导的连续性;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不得兼任;实行党政分开,扩大地方权力,改进政府工作等。在经济上,纠正地方分散管理方式,从块块领导又回到原先的条条领导,加强中央统一指挥和调配的权力,改进计划工作,强调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扩大企业自主权。上述作法构成“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次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基本模式,许多重要问题仍未解决。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显得暮气沉沉,改革陷入停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各方面都隐伏着严重危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可称为第三阶段。但由于改革后期在指导思想上出现错误等原因,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二种类型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社会计划调节为辅。南斯拉夫最为典型。南在解放后,仿照苏联模式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苏南冲突后,为摆脱经济困境,从1950年开始摸索出一条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基础、劳动者自治为主体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后来这一制度又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三个阶段,它的实质是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管理经济、国家和整个社会。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道路,最早突破传统的“苏联模式”,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情况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南斯拉夫的改革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削弱了南联邦中央的权力,国家无力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共和国集权,助长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社会所有制效益低下,企业亏损无人负责;南共联盟组织涣散,无法充当领导核心等。80年代末,南斯拉夫发生剧变,南共联盟失去政权。
第三种类型是计划指导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改革最为典型。1956年匈牙利事件平息后,即着手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改指令性计划经济为指导性计划经济,实行中央计划管理和市场积极作用的有机结合;实行国家集权与企业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和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控制,企业拥有作为商品生产者所必须拥有的权力;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间接控制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实现国家的经济计划目标服务。在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工的原则,党负责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则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细则和行政措施,各级党的领导人不得兼任政府行政职务;重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改革选举方法,加强人民监督等;特别重视扩大爱国人民阵线,实行联盟政策,“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接受社会主义,就要加以团结。
匈牙利的改革具有独创性,并收到良好效果,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中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苏联的压力,匈牙利的改革并未真正摆脱“苏联模式”。在70年代中期以后,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外债负担沉重、经济发展缓慢、改革陷入停顿,再加上历史的和外部的因素的作用,终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改革,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虽然因种种内外原因,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但他们在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认真加以总结、汲取。
3.战后苏联对外政策
战后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由对抗到缓和的变化过程。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逐渐走向针锋相对;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和解与对抗并存;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与美国争夺加剧,既对抗又缓和;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缓和。
战后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苏南关系、苏阿关系、苏中关系以及华约五国对“布拉格之春”的镇压是其突出表现。而以“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则完全是为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制造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在全球加紧争夺,在第三世界大举渗透扩张,干涉别国内政,造成严重后果。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基本过程大体以1989年夏秋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败北、组阁受挫,团结工会上台执政为序幕,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结,历时两年多。其中东欧六国剧变从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组阁,到罗马尼亚政权更迭,共104天。
各国演变的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的步骤:首先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继而反对派乘势而起,抓住执政党的历史错误和现实危机,步步进逼,执政党不断妥协退让;最后执政党陷于分裂和崩溃,反对派通过大选或者不断地制造动乱,直至采取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使这些国家彻底改变颜色。
由于各国的具体演变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东欧剧变有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执政党领导层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匈牙利、南斯拉夫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种类型,执政党迫于国内反对派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步步退让,最终被赶下台,其典型是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也属于这一类型。第三种类型,执政党的领袖思想僵化,独断专行,激起民众强烈不满,终于导致武装冲突,军队倒戈,政权更迭,罗马尼亚是典型例子。
(3)苏联解体
苏联东欧剧变中还有一种类型,即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层蜕变,导致党被解散,国家走向解体,苏联是其典型。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实行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致力于“加速发展战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变动旧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加以改进和完善。1987年10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生质变的开始。《改革与新思维》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后一个阶段由于经济改革未能突破僵化体制,经济困境日益恶化,戈尔巴乔夫没有从经济改革本身去总结经验教训,而草率地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政治领域,并逐步使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其标志是1988年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并在实践中全面地实施了“民主化”、“公开性”的方针,从而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全面危机。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人代会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删除了“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并在苏联最高权力机构中设立了总统职位,从而为在苏联建立多元化、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政治结构铺平了谴路。与此同时,在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1991年8月19日,苏联部分领导人为了阻止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实行紧急状态,宣布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但“8.19事件”很快失败。它的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2月1日,乌克兰宣布独立,这是对苏联的致命一击。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之外,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取消苏联总统的设置。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确认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
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互相作用,形成一种总的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东欧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80年代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
首先,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而是和平地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其次,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遭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共产党日益严重地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地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最后,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助推力。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主要教训是: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四,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第五,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但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而且通过改革和探索,使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也在探寻新路。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