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1、世界经济的构成。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跨国公司、国家、区域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某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最初该协定只是暂时的性质,一旦国际贸易组织建立即取而代之。但国际贸易组织迟迟未成立起来,在以后的岁月里,关贸总协定就成为各国政府间的多边协定。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接受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第三,关税减让原则。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五,透明度原则。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关贸总协定主要机构有缔约国大会、代表理事会和秘书处。关贸总协定通过一系列多边谈判(共举行8轮),在规范世界贸易竞争规则和加快贸易自由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起了显著作用。第五轮谈判,结果使工业品关税下降20%,第六轮谈判使工业品关税降低35%,农产品关税降低20%,并通过反倾销协议。第七轮谈判,工业品、农产品关税再降25%—30%,并达成非关税壁垒协议。第八轮谈判,又称“乌拉圭回合”,在规范世界贸易竞争规则和加快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宣布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参加谈判的国家和地区达124个,中国虽未恢复席位,但获参加谈判的资格。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宣言》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这表明长达8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结束和关贸总协定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会议决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设于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贸易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它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将对国际贸易关系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它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普遍接受的共同规则;主持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提供了谈判和合作的场所,为调解各国的贸易纠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并为此作了许多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至2005年12月,世贸组织共有150个成员。
(2)国际贸币基金组织。它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运行。目前已有会员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它的宗旨是: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事务。1980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并担任执行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协定的条款有监督、协调和融通资金的作用。它的主要活动:汇率监督;磋商与协调;金融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与活动,对于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建立多边支付体系、稳定国际汇率、促进国际收支的调整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类型的短期和中期贷款,暂时缓和会员国因国际收支逆差所造成的困难与问题,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1997年东南亚多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国际社会通过货币基金组织,给予贷款救助,对稳定经济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3)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紧密配合、互相联系的国际金融机构。它们都是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都有各自的组织形式和行政权力机构。作为一个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的宗旨是: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前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现有成员国170多个,总部设在华盛顿。1980年世界银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自此该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贷款以资助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建设。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世界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格局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态势。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32.5%,黄金储备总量的59%,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仅高于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例如,“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另外在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亚的印度等,也都在快步发展。但是,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却面临更加“边缘化”的危险。
3.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在90年代进一步发生变化。从目前看,美国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日本等国的经济实力要赶上美国还须时日;欧洲联盟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美国;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欧洲联盟。相比较而言,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2004年5月后成员国将扩大到25个,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自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欧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1993年1月建立了欧洲统一市场。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成立欧洲联盟。1995年1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使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国、瑞典、丹麦外的欧盟的12个国家开始使用共同的货币欧元,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同时,欧洲联盟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了欧洲经济区,在经济区内做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以德国为主体的由西欧18个国家组成的内部大市场,人口达到3.8亿。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区。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起在美加两国的基础上吸收了墨西哥参加,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3亿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首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显然落后于前两个地区。这是因为亚洲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民族宗教传统不同等等,一时难以建成一体化集团。但是东亚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区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40%,区内贸易投资异常活跃,成为推动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东亚地区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其合作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员已增加到21个。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21世纪初,以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化组织加快发展的态势将继续深化。
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五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正加速发展。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最早出现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6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各种经济集团,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十分活跃,80年代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是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初创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进入较高层次的时期。90年代出现了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参加的国家约150个左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物质力、精神力,以及对国际的影响力。过去,大国之间也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新旧世纪交替之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上的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经济竞争其实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它将决定各国在21世纪中的国际经济地位。科学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发展,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最终将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今以美、日、欧为主的国际科技竞争已全面展开并日趋激烈,它对21世纪各种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家的军事安全。军事安全和军备完善,用高科技来装备国防力量仍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
具体说来,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第二,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第三,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克林顿就任总统后始创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为特点的科技政策。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目标是信息、电子技术、环境保护、健康食品、空间技术等。1994年,克林顿政府正式放弃了里根政府时期制定的“星球大战”计划,代之以“《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通过多方投资,动用巨额资金投人这项计划。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迅速席卷西欧、亚洲和其他国家。
为追赶美、日,振兴欧洲经济,欧盟于1994年制定了第四个发展科研框架计划(1994—1998年),确定以发展信息、通讯和遥感技术为欧盟科研计划的重点,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医学、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研究。欧盟特别强调,应逐步实现内部的科技一体化,以增强与美日抗衡的实力。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也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1994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费增加一倍,并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第四,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起,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咨询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引起人们对未来经济广泛的预测和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资源经济。根据经合组织资料,过去10年中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份额提高了1倍多,达到20%—25%,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的发展更是迅速。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依托,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获得了通行的规则和共同语言,这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更趋严重。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负起责任,共同努力解决这些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
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趋势是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减弱,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相对加强,而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总体实力转而加强,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不平衡更为复杂化。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这首先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196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30倍,199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60倍。南北不平衡的最新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有七成是由发展中国家促成的。这是不平衡规律的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变化趋势。
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非洲则发展缓慢。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等原因造成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全球范围贫富差距扩大,南北对立加剧。它对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
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经济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节方法从迷信自发到重视调节不断演化,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有的国家利用经济杠杆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甚至编制各种长、中、短期计划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的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把关键性经济部门和企业置于政府控制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市场机制,努力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结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向。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与改革。在资本主义国家,个体资本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趋向。目前资本股份化中法人资本占了大多数,而法人资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资本又来自居民,呈现“资本社会化”色彩。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的前提下,寻求国有经济以外的实现形式,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求。中共十五大提出利用合作经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重大突破。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国有经济,虽然性质不同,但它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承担着基础及公用设施建设与经营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下降。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它的存在、发展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4)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是西方市场经济机制的主体。但企业组织的结构和规模会因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兴起的企业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兼并活动涉及各行各业,以银行的兼并尤其引人注目,而在美国尤甚。这种兼并浪潮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经营,在相当程度上调整了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
(5)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和更新。战后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它起着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的作用。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所谓社会福利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福利膨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与居民对社会保障奢望日高的矛盾,使得社会福利开支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因此,在美、日及一些欧洲国家,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措施。
8.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迎来了黄金时代,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重要的组织与管理方式。首先,在绝对数量上迅猛增加。全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大量增加,其海外国际直接投资大幅度攀升,海外销售迅速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日益突出。其次,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对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就其实际影响看,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
具体说来,主要影响有:第一,加速生产资本国际化,使国际产业分工更加深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加速了国际资金流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第三,促进和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乃至各国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趋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四,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国际技术交流。科技进步因需要巨额资本而成本高、风险大、新产品更新快。由于跨国公司能够运用全球范围的资金技术力量,因而能领导技术发明的世界潮流。同时,它也向世界推广和扩散新技术,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为商品资本输出开辟道路。第五,加快了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活动日益扩大,加快了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跨国公司作为交易者、投资者、技术传播者和人员流动者,将各国的经济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连带性大大增加,为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作了准备。因而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从实质上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它也有许多消极作用。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了南北矛盾。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凭借强大的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他国内政。发展中国家必须善于实行正确政策,利用它的积极作用,缩小或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其为发展本国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