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独联体是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20世纪90年代,独联体成员国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其措施在经济上主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公有制走向私有制;放开物价,形成依靠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取消对外贸易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转轨的方式有激进和渐进两种,俄罗斯、波兰等属于第一种,匈牙利则选择第二种。由于过分迷信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在转轨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严重衰退:经济大幅度滑坡;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失业急剧增加;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国经济的转轨已基本完成,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也进行政治转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转轨的基本价值取向。
.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
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转型初期,各国曾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但现实很快使这些国家改变了做法,纷纷采取更加务实的对外政策,在发展同西方关系的同时,注意全方位外交。近年来,独联体多数成员国比较注意加强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而争取加入欧盟和北约则是东欧国家的突出的对外关系走向。捷克、波兰、匈牙利已于1999年加入北约,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等于2004年5月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二、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取代苏联的“法定继承者”。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大,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事力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虽丧失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是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1.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济实行转型,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对外贸易状况恶化;生产危机、财政危机、通货膨胀危机和投资危机相互交织、不断加深,以至酿成全面危机。经济转型之所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既有深层次的原因——苏联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又有政策失误,尤其是“休克疗法”造成的宏观经济失控和管理混乱。在实施“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稳健的经济政策,近年来经济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2000年3月普京任总统以来,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奉行以稳定经济为主的方针,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搞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俄罗斯经济已连续多年获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国力增强。
俄罗斯独立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加上其他原因,政局一度动荡激烈。1993年12月新宪法确定了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政治斗争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但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仍很激烈,1998年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总理曾几次易人。1999年底,叶利钦宣布提前卸任,俄罗斯进入了普京执政时期。年富力强的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标志着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政治上普京加强中央权力,果断处置车臣问题,力求稳住政局,目前俄罗斯政局稳定。
3.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此举很快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从1993年大选之后,俄罗斯决心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双头鹰外交”。其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本国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的政策是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与西方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采取“软”、“硬”两手,一方面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又进行有限妥协;力争亚太外交有实际突破,以发挥欧亚大国的作用;特别积极地发展对华关系,着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以带动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有重点地恢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调整,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回旋余地。1998年,俄罗斯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同时,冷战时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双方领导人互访,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也大有改善,双方领导人频频互访,1996年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俄罗斯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普京上台以来,更是尽力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认为这是稳定经济、政局,走强国之路的必要条件。普京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在作法上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突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调整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9.11”事件后,与美国关系大为改善,并加入北约20国委员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范围”,把同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优先方面”;加强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俄罗斯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独联体是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20世纪90年代,独联体成员国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其措施在经济上主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公有制走向私有制;放开物价,形成依靠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取消对外贸易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转轨的方式有激进和渐进两种,俄罗斯、波兰等属于第一种,匈牙利则选择第二种。由于过分迷信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在转轨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严重衰退:经济大幅度滑坡;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失业急剧增加;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国经济的转轨已基本完成,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也进行政治转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转轨的基本价值取向。
.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
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转型初期,各国曾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但现实很快使这些国家改变了做法,纷纷采取更加务实的对外政策,在发展同西方关系的同时,注意全方位外交。近年来,独联体多数成员国比较注意加强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而争取加入欧盟和北约则是东欧国家的突出的对外关系走向。捷克、波兰、匈牙利已于1999年加入北约,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等于2004年5月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二、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取代苏联的“法定继承者”。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大,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事力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虽丧失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是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1.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济实行转型,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对外贸易状况恶化;生产危机、财政危机、通货膨胀危机和投资危机相互交织、不断加深,以至酿成全面危机。经济转型之所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既有深层次的原因——苏联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又有政策失误,尤其是“休克疗法”造成的宏观经济失控和管理混乱。在实施“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稳健的经济政策,近年来经济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2000年3月普京任总统以来,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奉行以稳定经济为主的方针,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搞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俄罗斯经济已连续多年获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国力增强。
俄罗斯独立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加上其他原因,政局一度动荡激烈。1993年12月新宪法确定了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政治斗争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但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仍很激烈,1998年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总理曾几次易人。1999年底,叶利钦宣布提前卸任,俄罗斯进入了普京执政时期。年富力强的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标志着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政治上普京加强中央权力,果断处置车臣问题,力求稳住政局,目前俄罗斯政局稳定。
3.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此举很快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从1993年大选之后,俄罗斯决心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双头鹰外交”。其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本国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的政策是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与西方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采取“软”、“硬”两手,一方面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又进行有限妥协;力争亚太外交有实际突破,以发挥欧亚大国的作用;特别积极地发展对华关系,着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以带动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有重点地恢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调整,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回旋余地。1998年,俄罗斯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同时,冷战时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双方领导人互访,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也大有改善,双方领导人频频互访,1996年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俄罗斯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普京上台以来,更是尽力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认为这是稳定经济、政局,走强国之路的必要条件。普京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在作法上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突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调整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9.11”事件后,与美国关系大为改善,并加入北约20国委员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范围”,把同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优先方面”;加强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俄罗斯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