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1、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都是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制度是保证,意识形态是精神支柱。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精神文明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本质所决定的。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社会主义诞生之前,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这三个时代的精神文明虽然各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但都是以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为核心和主导的,都是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的精神文明。
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当前我们的社会体制处于由旧向新转轨的过程中这一现实的原因,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其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能够帮助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和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并共同享用其文明成果,能够吸收人类以往精神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并不断进行新的创造,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广阔的前途和崭新的思想内容。这些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的。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种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贡献各自的聪明才智,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不断前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种精神,没有高尚的精神,就不可能发展和富强起来。精神文明建设能够通过教育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修养,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创造能力,形成一股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对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统统搞不好。创造安定团结的局面,既要靠法治,也要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可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在全体人民中树立起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从而抵制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现代化建设健康地发展。所以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按照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第五,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更显得突出。因为现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技术竞争、智力竞争、人才竞争。在未来社会里,谁能及时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并在未来高新技术竞争中取胜,谁就能取得优势。而经济技术的竞争,直接与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有关,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科学文化教育落后,在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因而综合国力就不如人家。
总之,一个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一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一个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这就是我们今天对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和保证,就会使现代化丢失政治方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对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精神文化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可以增强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成果,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也就失去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些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更加繁重的任务。因此,只有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才能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有法律来保障,同时,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标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已成为一切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市场主体符合诚实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其他竞争者,不损害社会公益和市场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又是民主的根本保障。而依法治国又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没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气氛和道德舆论,就没有团结一致的纪律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自觉行动,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建设不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表现,只有牢固树立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才会对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工作已纳人法治轨道。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绝不意味着用以德治国取代依法治国,更不是意味着回到传统的德治模式中去,而是要更好地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一起发挥功能,治理好国家。德治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法治的补充。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表达,它规定着社会目标,为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一种独特的力量。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德治是一个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应当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养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是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养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是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带领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理论建设,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等。理想建设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道德建设,主要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纪律建设,主要是指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加强民主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纪律与民主、自由的关系。严明的社会主义纪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我们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就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只有理论上的正确和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正确和坚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就寓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因此,要搞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全国人民,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现阶段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等。
爱国主义历来是团结和鼓舞亿万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争取人民民主和自由,争取国家繁荣和发展的一面伟大旗帜。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爱国主义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凝聚全国各民族的力量,维系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它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巨大动力。社会主义表明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与祖国的内在的一致性,使人民热爱祖国的热情大大发扬,并凝结成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社会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
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国家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极端重要性,牢记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要坚持不懈地用艰苦奋斗精神来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另一层次是为人民服务应推广到全体公民中去,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这就决定了为人民服务能够成为我们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一般来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不是离开历史发展的抽象物。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与我国经济基础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联的,在当前就产生思想道德的两个层次。
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运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产生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因而涌现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的先进分子。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共产党员,首先是干部应当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
另一方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是承认分配上的合理差别,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集体主义和顾全大局、诚实可信、互相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这种社会主义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应当做到的,这是全社会范围内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理想和道德风尚。
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娱乐活动,使人民在紧张劳动后的休息中,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制定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奋发精神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文化事业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应该适应这个要求,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第一,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创造活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我国的文化事业都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为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服务出发,这样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有生命力,获得健康的发展。
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应该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能割断历史。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财富,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本着“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的原则,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精神文化上的创造精神和革命文化传统。否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能离开世界文化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这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也应实行对外开放,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化成果,经过消化、改造,融合到我国的精神文明体系中去,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学艺术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这就是保证文学艺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弘扬时代精神,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深人生活,贴近人民,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要努力提供日益丰富的质量上乘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指导思想规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任务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的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一体系的要求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是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代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袭,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无论文化建设,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和实施符合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方针政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只有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共同理想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中国人民应该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团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理想是有层次的,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现阶段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根本t、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弘扬这些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铸就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它已经深深融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 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2006 年3 月4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人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在全社会形成褒荣贬耻的良好社会风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我党,我国人民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只要坚持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四、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地得到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又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从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推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人是社会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这一点,社会的发展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失去它的实际内容。所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思想道德素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表现为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来实现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全面”。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在全民族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使全民族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与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创造密不可分的。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就越能够得到改善,就越能够推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人越得到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文化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