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邓贤明社 会 学 原 理
2007.12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了解社会化的类型,掌握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条件,理解关于社会化理论解释,掌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了解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重点难点,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的理论解释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内容拓展,米德的,主我,,,宾我,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二、社会化的类型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四、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的生物性)
五、社会化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体) —— 人的社会
(阶层,文化)
六、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七、社会化的生命周期八、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九、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十、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一、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
1、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 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借此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人的个体必须社会化。 从社会角度看,是社会对个人的比如要求与影响;
从个人角度看,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关照和顾及,是个人对社会文明与社会规范的了解和遵循。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
培养社会角色。(吴增基)
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张敦福)
3、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有:
人的个体社会化具有必然性(“顾人”有必然性)
人的成就感、认同感等使个体社会化成为现实(人的“奉献”有可能性、现实性)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新生归零”的
人的个体非社会化或曰“利己”、“虑己”有其自发性、
先发性
人的个体社会化有相当的亲历性
人的个体社会化具有动态可逆性
人的个体社会化之实现途径:体制改革、社会心理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等
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终身持续性。(王明辉:
何谓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如在校学生的学习。
3.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继续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指的是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必然是负面的和强迫性的。
(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没有人的社会化,就没有文化的统一与延续。文化的统一与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的生物性)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知识和观念要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
大量的社会互动凭借语言来实现。
2.思维能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理性思维对周围事物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要求,确立起自己的角色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3.学习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受社会文化熏陶;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出生后不得不接受周围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养成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儿童与大人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也使得儿童可能接受大人的教导。
五、社会化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体) —— 人的社会性(阶层,文化)
1.家庭。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的早期社会化和一生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家庭社会化的特征有:初始性;直观性;可接受性。
2.学校:学校教育的正规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同龄群体:对儿童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继续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既没有家庭和学校的强制灌输,
也没有职业环境中的各种束缚,是公众性的和开放性的传播;且大众传播的方式不同于枯燥的说教,可接受性强。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大众传媒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从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来看个体社会化主要是通过社会教化和 个体内化 得以实现的。社会教化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于社会化,而个体内化则较多地从个体能动作用方面影响社会化。
个体内化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影响,
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个体内化是一个不但发展的过程。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有:
(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界内部化);
( 3)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
( 4)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类属于某一群体,并在行为上向其看齐的过程,所谓“自居”);( 5)
自我奖赏。
六、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
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镜中我”不是我们实际上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和评价。相反,它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当我们设想别人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我们实际上是在建构所谓的“镜中我”。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也译作“角色借用”),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每个人都有两面:“主我”和“宾我”。“主我”
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的自我;而“宾我”
是意识到了社会的规则、价值和要求的社会化的自我。作为“主我”
和“宾我”统一体的自我实际上是在两者相互冲突和协调的永不停止的过程中社会化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自我包括彼此不同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指的是人生而具有的欲望、冲动和本能,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指的是自身的理性部分。当儿童渐渐长大,在与社会现实大交道时,不能全靠冲动行事,
必须考虑闲事的后果,于是自我产生了。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它努力寻求本我的冲动和社会现实的要求这二者间的平衡。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而自我理想是积极的。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
代表着生活理想,遵循的是“至善原则”。这三者之间的 理想结构 应该是:本我传递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冲动,同时又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自我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因此,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也称“认同危机”理论):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社会化过程的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羞涩;自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噶自我;完善与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儿童智力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感觉运动智力阶段( 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 2-6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7-11岁);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2、生命历程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度关系,是该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
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角色的扮演。
该理论考察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的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
“标准时间表”,表明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期望);
人的能动性。
七、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 —— 初始社会化。主要内容是:( 1)
作为社会化生物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学习基本说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
2.青年期 —— 预期社会化。主要任务是:( 1)
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与探索;( 2)由信赖逐步走向独立(突破交往活动中对家庭的依赖,突破学习技能上对老师的依附,突破在集中观念上对成人的依附)。
3.成年期 ——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主要任务:( 1)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与适应;( 2)
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4.老年期。主要问题;( 1)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 2)完成角色转换(劳动角色转为供养角色,决策角色转为平民角色,工具角色钻为情感角色,父母角色转为祖父母角色等);( 3)面对死亡(重症患者面对死亡可能经历的阶段:拒绝,
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八、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双薪核心家庭产生的早期社会化问题:家庭功能的转变;父母在教育、关心子女方面的力不从心。早期社会化的成败取决于家庭社会功能发挥得是否正常以及父母亲行为导向的得法与否)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 无效的文化传递和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差(正确看待代差)
4.转型加速期成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价值判断上的困惑与迷茫(价值真空或价值缺失状态);婚姻和职业的不确定性增加。
九、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
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传习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家庭,学校,政治符号,
大众传媒,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利益因素,政治权力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政治事件,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政治实践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形式有:人际转移(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人的看法、情感、态度转移到政治任务身上,从而影响其政治人格形成),价值转移,规则转移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观念的内化,政治态度演进,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从个体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
转型期的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和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动员型参与向自主型参与的转变。积极建设民主政治。
2、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的概念;道德的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十、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社会化不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
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而且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与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一方面,
社会化使生活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人个性中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是社会文化通过社会化传递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遗传素质;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能动作用。社会化既塑造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化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主体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讨论:狼孩的故事,鲁滨逊的经历。
主讲邓贤明 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THE END
visionClub
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
December1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