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掌握社会保障的构成;了解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重点难点,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构成;社会保障改革。
内容拓展,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在主,要求学生适当发言。
学时分配,3学时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点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思考题教学内容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点
1.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达到调适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和。)
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形式。( 3)社会保障是经由国家立法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与制度。( 4)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社会关系,使社会协调发展。
2.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事业和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 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 2)社会保障成员间的互济性(包括自发和非自发的相互帮助,
以及参与者的利益合作)。( 3)社会保障结果的福利性。(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普遍性,手段的强制性,基金使用的互济性)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
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确保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金融)保险的不同。( 1)
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商业保险根据契约自由原则建立的,具有任意性。( 2)基本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具有福利性;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目的,以经济损失为前提,并根据投保额来决定补偿额。( 3)资金来源不同。( 4)对象和作用不同。( 5)管理体制不同。但二者都具有经济安全保障的属性和作用,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
2.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项目、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统称(广义)。也有人做狭义的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包括:以解决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为主的社会福利生产。
3.社会救济。是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不是主观因素引起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户提供物质帮助的赈济性活动。在我国主要有两种社会救济类型:定期定理救济与临时救济。还有一种新的社会救助形式 —— 扶贫。
扶贫与救济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扶贫是“治本”,救济是“治标”;扶贫较救济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扶贫较救济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及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一种社会工作。优抚工作是一种社会性的行政工作。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作为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诸种斗争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人道主义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保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至 19世纪 70年代)
2.成型阶段( 19世纪 80年代至 20世纪 20年代,
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3.发展阶段( 20世纪 30年代至 60年代,20世纪
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4.改革阶段( 20世纪 70年代至今)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有: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案”。
2,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了疾病保险法。
3,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
4,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1.就业保障制;
2.普遍保障制;
3.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补偿制;
4.储蓄基金制;
5.顾主责任制。
补充内容:若以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为依据,可将其分为社会保障型(资金主要来自雇员和顾主缴纳的保险费)、国家保障型(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发财政收入)和强制储蓄型(国家通过立法,
强制雇员和顾主为雇员储蓄社会保障费用,经长期积累储蓄,满足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增进了人的平等;
2.维护了社会公正;
3.保持了社会稳定;
4.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保障生产,转移剩余劳动力。
6、调节经济。
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1)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 2)社会福利企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3)社会救济有了新举措;( 4)优抚保障事业步入“法制化、正规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 5)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险范围较窄。( 2)国家、企业负担过重,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程度低。( 3)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障的义务观念淡薄。( 4)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险资金缺乏有效管理,资金利用效益不高。( 5)发展不平衡。( 6)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低。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的原则:( 1)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2)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
( 4)统一规划,分类管理。
改革的方向:( 1)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
( 2)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
( 3)要有更广的覆盖面。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
2.社会保障包括哪几种形式?各自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3.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主讲邓贤明 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THE END
visionClub
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
December15
2007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掌握社会保障的构成;了解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重点难点,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构成;社会保障改革。
内容拓展,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在主,要求学生适当发言。
学时分配,3学时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点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思考题教学内容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点
1.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达到调适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和。)
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形式。( 3)社会保障是经由国家立法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与制度。( 4)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社会关系,使社会协调发展。
2.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事业和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 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 2)社会保障成员间的互济性(包括自发和非自发的相互帮助,
以及参与者的利益合作)。( 3)社会保障结果的福利性。(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普遍性,手段的强制性,基金使用的互济性)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
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确保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金融)保险的不同。( 1)
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商业保险根据契约自由原则建立的,具有任意性。( 2)基本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具有福利性;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目的,以经济损失为前提,并根据投保额来决定补偿额。( 3)资金来源不同。( 4)对象和作用不同。( 5)管理体制不同。但二者都具有经济安全保障的属性和作用,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
2.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项目、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统称(广义)。也有人做狭义的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包括:以解决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为主的社会福利生产。
3.社会救济。是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不是主观因素引起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户提供物质帮助的赈济性活动。在我国主要有两种社会救济类型:定期定理救济与临时救济。还有一种新的社会救助形式 —— 扶贫。
扶贫与救济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扶贫是“治本”,救济是“治标”;扶贫较救济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扶贫较救济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及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一种社会工作。优抚工作是一种社会性的行政工作。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作为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诸种斗争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人道主义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保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至 19世纪 70年代)
2.成型阶段( 19世纪 80年代至 20世纪 20年代,
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3.发展阶段( 20世纪 30年代至 60年代,20世纪
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4.改革阶段( 20世纪 70年代至今)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有: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案”。
2,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了疾病保险法。
3,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
4,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1.就业保障制;
2.普遍保障制;
3.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补偿制;
4.储蓄基金制;
5.顾主责任制。
补充内容:若以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为依据,可将其分为社会保障型(资金主要来自雇员和顾主缴纳的保险费)、国家保障型(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发财政收入)和强制储蓄型(国家通过立法,
强制雇员和顾主为雇员储蓄社会保障费用,经长期积累储蓄,满足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增进了人的平等;
2.维护了社会公正;
3.保持了社会稳定;
4.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保障生产,转移剩余劳动力。
6、调节经济。
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1)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 2)社会福利企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3)社会救济有了新举措;( 4)优抚保障事业步入“法制化、正规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 5)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险范围较窄。( 2)国家、企业负担过重,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程度低。( 3)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障的义务观念淡薄。( 4)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险资金缺乏有效管理,资金利用效益不高。( 5)发展不平衡。( 6)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低。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的原则:( 1)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2)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
( 4)统一规划,分类管理。
改革的方向:( 1)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
( 2)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
( 3)要有更广的覆盖面。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
2.社会保障包括哪几种形式?各自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3.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主讲邓贤明 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THE END
visionClub
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工艺美术组工艺美术组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组
December1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