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则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买和卖发生增殖。
1、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是资本关系形成的前提,而资本关系又以商品货币的运动作为实现形式。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1)共同点:
比较这两种流通形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这种共同点表明,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2)区别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流通的形式上看,
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W—G—W是先卖后买,流通过程以商品作为起点和终点,并以货币作为流通的媒介。而G—W—G是先买后卖,流通过程以货币作为起点和终点,并以商品作为流通的媒介。
其次,从流通的内容来看,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正是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才构成了流通的实际内容,运动的主体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的流通中,其实际内容则是货币的支出与收回,运动的主体是价值。
最后,从流通的目的和动机来看,
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为了取得价值本身。
2、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成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在价值增殖的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
在G—W—G中,如果作为起点的货币与作为终点的货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流通对于货币所有者来说,就失去了意义。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流通,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使货币自身能够增殖。所以,资本流通的准确的公式应该是:G—W—G’。 其中G’=G+△G。△G是G的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超过资本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剩余价值而预付货币的。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①资本总公式
G—W—G’这一流通公式,对于一切形式的资本都是适用的,因为它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本质,即货币通过运动发生了价值增殖,并由此转化为资本,G—W—G’实际上是从流通的角度表现出来的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也叫资本的一般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如果仅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本身存在着矛盾:按照价值规律,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但从资本流通的结果来看,却发生了价值的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资本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但其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
①资本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能取得更多的价值,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使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他所多得的价值,只是别人少得的价值。而对于资本家总体来说,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②资本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那么,离开流通能不能产生呢?也不能。因为在流通领域以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可能既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又表现为一个大于这个价值量的价值量,因此“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根本条件)
那么,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分析G—W和W—G这两个阶段,总公式矛盾的解决只有一种情况,即在G—W阶段上资本家所买到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即能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价值不能在流通中增殖,但又需要以流通为媒介,生产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基础。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问题的关键,它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亦即资本价值增殖的根本条件。
一、劳动力的含义所谓劳动力,也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能创造价值。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1、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从而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第2、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指劳动者把劳动力的使用权当作商品出让,而不是象其他商品那样,转让它的所有权。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所不同。
三、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但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表现为劳动者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用来延续整个社会劳动力的长期供给;
第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以便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第4、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的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有趋向下降的一面;同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有提高的趋势。但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价值又可以确定为一个社会平均的水平。
四、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新价值,并能创造出比劳动力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为了利用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来使资本价值增殖。
劳动力的买卖成为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这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似乎资本家和工人都是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发生关系,处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实行等价交换的。而从实质上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自由”对工人来说,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对资本家来说,则是剥削工人的“自由”。这种“平等”,只是工人平等地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家们平等地剥削工人。
【概念辨析】
劳动力与劳动力商品
⑴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⑵劳动力成为商品,却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1、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是资本关系形成的前提,而资本关系又以商品货币的运动作为实现形式。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1)共同点:
比较这两种流通形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这种共同点表明,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2)区别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流通的形式上看,
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W—G—W是先卖后买,流通过程以商品作为起点和终点,并以货币作为流通的媒介。而G—W—G是先买后卖,流通过程以货币作为起点和终点,并以商品作为流通的媒介。
其次,从流通的内容来看,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正是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才构成了流通的实际内容,运动的主体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的流通中,其实际内容则是货币的支出与收回,运动的主体是价值。
最后,从流通的目的和动机来看,
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为了取得价值本身。
2、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成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在价值增殖的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
在G—W—G中,如果作为起点的货币与作为终点的货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流通对于货币所有者来说,就失去了意义。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流通,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使货币自身能够增殖。所以,资本流通的准确的公式应该是:G—W—G’。 其中G’=G+△G。△G是G的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超过资本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剩余价值而预付货币的。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①资本总公式
G—W—G’这一流通公式,对于一切形式的资本都是适用的,因为它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本质,即货币通过运动发生了价值增殖,并由此转化为资本,G—W—G’实际上是从流通的角度表现出来的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也叫资本的一般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如果仅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本身存在着矛盾:按照价值规律,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但从资本流通的结果来看,却发生了价值的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资本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但其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
①资本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能取得更多的价值,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使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他所多得的价值,只是别人少得的价值。而对于资本家总体来说,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②资本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那么,离开流通能不能产生呢?也不能。因为在流通领域以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可能既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又表现为一个大于这个价值量的价值量,因此“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根本条件)
那么,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分析G—W和W—G这两个阶段,总公式矛盾的解决只有一种情况,即在G—W阶段上资本家所买到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即能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价值不能在流通中增殖,但又需要以流通为媒介,生产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基础。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问题的关键,它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亦即资本价值增殖的根本条件。
一、劳动力的含义所谓劳动力,也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能创造价值。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1、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从而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第2、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指劳动者把劳动力的使用权当作商品出让,而不是象其他商品那样,转让它的所有权。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所不同。
三、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但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表现为劳动者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用来延续整个社会劳动力的长期供给;
第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以便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第4、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的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有趋向下降的一面;同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有提高的趋势。但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价值又可以确定为一个社会平均的水平。
四、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新价值,并能创造出比劳动力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为了利用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来使资本价值增殖。
劳动力的买卖成为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这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似乎资本家和工人都是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发生关系,处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实行等价交换的。而从实质上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自由”对工人来说,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对资本家来说,则是剥削工人的“自由”。这种“平等”,只是工人平等地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家们平等地剥削工人。
【概念辨析】
劳动力与劳动力商品
⑴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⑵劳动力成为商品,却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形成。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