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从而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1)从最一般、最基本的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它有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是不以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为转移,而是人类生活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的。但是,任何社会的劳动,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性质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中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也不例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劳动者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受雇于资本家,因而必然是在资本家的支配和监督之下进行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②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是资本家雇佣的,所以作为这个劳动过程的结果的劳动产品,自然也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劳动者所有。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强制性,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归属。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而且也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不仅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因此,不仅要分析劳动过程,还要进一步分析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只要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而且也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商品时耗费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假定资本家投资开办纺纱厂,为了生产出棉纱,他必须购买棉花、纱锭等生产资料,并雇佣纺纱工人。纺纱工人每天劳动6小时,纺纱5公斤,消耗棉花5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为3元。这样,5公斤棉纱的价值首先包括:5公斤棉花的价值10元加上纱锭的价值2元。这些价值是通过纺纱工人的具体劳动即纺纱劳动转移到棉纱中去,并成为棉纱价值的一部分。此外,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在棉纱中凝结为新价值。5公斤棉纱的价值中应包括纺纱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假定它为3元。这样,5公斤棉纱的全部价值就等于:
棉花的价值10元+纱锭的价值2元+6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3元=15元。
这也是资本家为生产5公斤棉纱所付出的资本总额,资本家付出的资本与他所得到的产品价值都是15元,二者正好相等,资本没有增殖。对于资本家来说,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资本家所不能接受的。他要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呢?这里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劳动时间的长短。事实上,资本家在购买了工人1天的劳动力以后,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不会让工人只劳动6小时,而是要把劳动时间延长下去。比如,资本家让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消耗的生产资料也会相应地增加一倍。这样,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为:
购买棉花10公斤20元+购买纱锭4元+购买劳动力3元=27元。
在纺纱的生产过程中,纺纱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转移到新产品棉纱当中去;工人12小时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出新价值6元。这样,新产品的价值总额为:
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24元+新创造的价值6元=30元。
这30元比他的预付资本27元多出了3元,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即该纺纱工人在12小时中创造的新价值(6元)大于劳动力日价值(3元)的超过额,它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就会有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但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内涵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着,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商品。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另一部分资本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它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仅再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区分的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的存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本质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在形式上,资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在资本运动的不同阶段上,它或是表现为一定的货币,或是表现为不同的生产要素,或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商品。
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之所以是资本,并不是因为它可以用于生产消费,而在于它被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生产资料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由此可见,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物和资本混为一谈,将一切生产资料都视为资本。他们的错误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一般的劳动过程相混同,从而把劳动过程的物质要素都看作资本。离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谈论资本,掩盖、歪曲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和简单商品生产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资本家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一种客观必然性。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取决于能够攫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也要受剩余价值生产的制约。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因为资本家阶段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不断地促进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从而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生产社会化发展推动的资本社会化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历史过程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