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钟照华第 27章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
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Howard Ricketts发现立克次体属柯克斯体属立克次体目 东方体属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斑疹伤寒群生物群斑点热群生物群共同特点
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革兰染色阴性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有 DNA和 RNA两类核酸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形态与染色
多形态性
革兰染色阴性
常用 Giemsa法染色,染成紫色或蓝色。
在感染的宿主细胞内排列不规则,不同立克次体于细胞内位置不同。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
结构与组成
细胞壁:肽聚糖和脂多糖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两种核酸
培养特性
在活细胞内生长
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约需 6~ 10小时
培养方法:动物接种(豚鼠、小鼠)
鸡胚接种(鸡胚卵黄囊)
细胞培养
抗原结构
群特异性抗原 (细胞壁表层的脂多糖)
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 OX19,OX2,OXk等
)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 Weil-Felix test),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种特异性抗原 (与外膜蛋白 ),不耐热。
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传播 。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径感染人类 。
致病机制致病物质:
致病机制: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头痛、皮疹
(第一次菌血症 )
(第二次菌血症 )
血管内毒素,磷脂酶 A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病理部位:
主要病原性 立克次体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普氏 立克次体 人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 流行性 斑疹伤寒 )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 鼠 鼠蚤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 地方性 斑疹伤寒 ) 鼠虱恙虫病东方 体 鼠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 恙虫热 ) 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贝纳 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一定程度
( 动物间 ) 心内膜炎人通过接触普氏立克次体( R.prowazekii)
人虱人 人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 ( 鼠型斑疹伤寒 ) 传播方式鼠鼠蚤 鼠虱 鼠蚤 人 人鼠人蚤人蚤恙虫病东方体卵 成虫 稚虫稚虫 成虫 卵鼠 等 幼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恙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贝纳柯克斯体 (C.burnetii)
Q热( query fever )的病原体
蜱 为传播媒介
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
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汉赛巴通体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e,CSD)
传染源:猫
局部皮肤丘疹、脓疱,继而局部引流淋巴结肿
,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1,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
2,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预防治疗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2,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
斑疹伤寒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
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Howard Ricketts发现立克次体属柯克斯体属立克次体目 东方体属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斑疹伤寒群生物群斑点热群生物群共同特点
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革兰染色阴性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有 DNA和 RNA两类核酸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形态与染色
多形态性
革兰染色阴性
常用 Giemsa法染色,染成紫色或蓝色。
在感染的宿主细胞内排列不规则,不同立克次体于细胞内位置不同。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
结构与组成
细胞壁:肽聚糖和脂多糖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两种核酸
培养特性
在活细胞内生长
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约需 6~ 10小时
培养方法:动物接种(豚鼠、小鼠)
鸡胚接种(鸡胚卵黄囊)
细胞培养
抗原结构
群特异性抗原 (细胞壁表层的脂多糖)
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 OX19,OX2,OXk等
)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 Weil-Felix test),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种特异性抗原 (与外膜蛋白 ),不耐热。
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传播 。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径感染人类 。
致病机制致病物质:
致病机制: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头痛、皮疹
(第一次菌血症 )
(第二次菌血症 )
血管内毒素,磷脂酶 A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病理部位:
主要病原性 立克次体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普氏 立克次体 人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 流行性 斑疹伤寒 )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 鼠 鼠蚤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 地方性 斑疹伤寒 ) 鼠虱恙虫病东方 体 鼠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 恙虫热 ) 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贝纳 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一定程度
( 动物间 ) 心内膜炎人通过接触普氏立克次体( R.prowazekii)
人虱人 人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 ( 鼠型斑疹伤寒 ) 传播方式鼠鼠蚤 鼠虱 鼠蚤 人 人鼠人蚤人蚤恙虫病东方体卵 成虫 稚虫稚虫 成虫 卵鼠 等 幼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恙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贝纳柯克斯体 (C.burnetii)
Q热( query fever )的病原体
蜱 为传播媒介
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
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汉赛巴通体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e,CSD)
传染源:猫
局部皮肤丘疹、脓疱,继而局部引流淋巴结肿
,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1,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
2,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预防治疗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2,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
斑疹伤寒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