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宿根花卉
第一节 概 述一、宿根花卉的概念与范畴
宿根花卉(perennialplant)指地下部器官形态未变态成球状或块状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
宿根花卉依耐寒力不同可分为耐寒性宿根花卉和不耐寒性宿根花卉。耐寒性宿根花卉一般原产温带,性耐寒或半耐寒,可以露地栽培,此类在冬季有完全休眠的习性,其地上部的茎叶秋冬全部枯死,地下部进入休眠,到春季气候转暖时,地下部着生的芽或根蘖再萌发生长、开花,如芍药、鸢尾等;不耐寒性宿根花卉大多原产温带的温暖地区及热带、亚热带,耐寒力弱,在冬季温度不过低时停止生长,叶片保持常绿,呈半休眠状态,如鹤望兰、花烛、君子兰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适于水生的种类如睡莲被列入水生花卉;叶的观赏价值较高,花不明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则被列入观叶植物,如龟背竹、绿萝;香雪球、长春花、美女樱等虽为多年生,但多作一、二年生栽培,被列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兰科、蕨类植物也另列为一类。·
二、宿根花卉的特点
1.具有存活多年的地下部 宿根花卉多数种类具有不同粗壮程度的主根、侧根和须根。主根、侧根可存活多年,由根颈部的芽每年萌发形成新的地上部开花、结实,如芍药、飞燕草、火炬花、东方罂粟、玉簪等。也有不少种类地下部能存活多年,并继续横向延伸形成根状茎,根茎上着生须根和芽,每年由新芽形成地上部开花、结实,如荷包牡丹、鸢尾、玉竹、费菜、肥皂草等。
2.休眠及开花特性 原产温带的耐寒、半耐寒宿根花卉具有休眠特性,其休眠器官(芽或莲座枝)需要冬季低温解除休眠,在次年春季萌芽生长,通常由秋季的凉温与短日条件诱导休眠器官形成。春季开花的种类越冬后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如风铃草等;夏秋开花的种类需在短日条件下开花或短日条件可促进开花,如秋菊、长寿花、紫菀等。原产热带、亚热带的常绿宿根花卉,通常只要温度适宜即可周年开花,但夏季温度过高可导致半休眠,如鹤望兰等。
3.繁殖 宿根花卉普遍应用无性繁殖,即利用其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如萌蘖、匍匐茎、走茎、根茎、吸芽、叶生芽进行分株和扦插繁殖,有利于保持品种优良特性,维持商品苗的一致性与花的品质。此外多数宿根花卉还可用播种繁殖。
4.种植后可数年至十多年开花不断 一次种植后可多年观赏从而简化种植是宿根花卉在园林花坛、花境、篱垣、地被应用的突出优点。作为切花生产,如花烛、鹤望兰等,一次种植可多年连续采花,大大减省育苗程序,延长产花年限。,
5.栽培管理 由于宿根花卉一次栽种后生长年限较长,植株在原地不断扩大占地面积,因此在栽培管理中要预计种植年限,并留出适宜空间。宿根花卉根系比一、二年生花卉强大,入土较深,定植前更应重视土壤改良及基肥施用,以便较长期地维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保持足够养分。每年注意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尤其是地下害虫的防治。宿根花卉生长一定年限后会出现株丛过密、植株衰老、产量下降及品质低劣的现象,应及时复壮或更新。
第二节 主要宿根花卉一、菊 花
[学名]DendranthemaXgrandi//oru~Tl(Chrysanthemummori/Olium)
[别名]黄花、节华、鞠等
[英名]floristschrysanthemus
[科属]菊科菊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我国,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历史]早在3 000年前,《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用菊花指示月令。春秋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晋代以后,菊花的栽培逐渐从食用、药用向园林观赏发展,如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明菊花已在田园栽培观赏。唐代菊花栽培已很普遍,采用嫁接法繁殖,并出现了紫、白花色。宋代是栽菊全盛时期,逐渐由露地栽培向整形盆栽过渡,已能栽培一株开上千朵花的大立菊和用小菊盘扎的扎景。有关菊花的专著也相继问世,如刘蒙泉、范成大等著的七部《菊谱》,记载了百余个菊花品种的形态和栽培方法,明清两代品种增加到400余个,专著达30余部,对品种的记载中逐渐形成了按花型分类的概念,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记载了16个花型,330余个品种。 菊花在公元709—749年经朝鲜传人日本,明末开始,菊花传人欧洲。欧美国家大都喜爱花,朵整齐、丰满的类型,培育了许多可供周年生产的切花品种。我国民间偏爱千姿百态的盆栽秋菊以及裱扎成多种造型的艺菊。近年来,菊花栽培与育种有了新的进展,从多方面展开了品种选育工作,包括不同季节开花的切花新品种、露地栽培的大菊和小菊以及抗性强的地被菊。
[形态特征]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株高30—150cm,茎基部半木质化,茎青绿色至紫褐色,被柔毛。叶互生,有柄,叶形大,卵形至广披针形i具较大锯齿或缺刻,托叶有或无。头状花序单生或数朵聚生枝顶,由舌状花和筒状花组成。花序边缘为雌性舌状花,花色有白、黄、紫、粉、紫红、雪青、棕色、浅绿、复色、间色等,花色极为丰富;中心花为管状花,两性,多为黄绿色。花絮直径2~30cm.种子(实为瘦果)
褐色,细小,寿命3~5年。
[种类与品种]
1.种的起源 菊属共约30个种,在我国分布的有17个左右,有菊花、毛华菊(nvesti-turn)、紫花野菊(D.zawadskii)、野菊(D.indicum)、小红菊(D.chanetii)、甘野菊(D.Jd—vanduli知lium)等。陈俊愉教授认为现代菊花的原始种是多个野生种之间经天然杂交,并经长期人工选择而成。主要亲本有毛华菊、紫花野菊、野菊等,染色体数为36~75不等。
2.品种分类 菊花品种丰富,全世界有2万一2.5万个,我国现存3 000个以上,常采用以下分类方案。
(1)依开花特性分类
①按自然花期分类:春菊(4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菊(6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早秋菊(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秋菊(10月中下旬至11月下旬)和寒菊(12月上旬至翌年1月)。
②按开花对日长的反应分类:欧美栽培的品种一般为质性短日型,根据从短日开始到达开花需要的周数(通常需要6~15周)划分品种类型,分别称为6周品种、周品种……15周品种。
③按开花对温度的反应分类:Cathey(1954)将品种分为三类。对温度不敏感的品种(thermozerocultivars),10~27℃之间的温度对开花没有明显抑制,15.5℃时开花最佳,这类品种适合于周年生产。对低夜温敏感的品种(thermonpositivecultivars),温度在15.5℃以下时开花受抑制,这类品种维持适宜温度可以周年产花。对高夜温敏感的品种(thermonegativeculti—vars),温度在15.5℃以上时开花受抑制,低于10℃时延迟开花,这类品种只能在夜温15.5℃或略低于此温度的地方栽培。
(2)按栽培和应用方式分类
①盆栽菊:普通盆栽菊按培养枝数不同分为:a,独本菊:一株只开一朵花,养分集中,能充分表现品种优良性状,故又称标本菊或品种菊;b.案头菊:一株仅开一朵花,株矮,株高仅20cm左右,花朵大,常陈列在几案上欣赏;c.立菊:一株着生数花,又称多头菊。
②造型艺菊:一般也作盆栽,但常做成特殊艺术造型。包括:a.大立菊:一株着花数百朵乃至数千朵以上的巨型菊花,用生长强健、分枝性强、枝条易于整形的大、中菊品种培育而成;b,悬崖菊:用分枝多、开花繁密的小菊经整枝呈悬垂的自然姿态;c.嫁接菊:以白蒿或黄蒿为砧木嫁接的菊花,一株上可嫁接不同花型及花色的品种,常做成塔状或各种动物造型等,故又称塔菊或什锦菊;d.菊艺盆景:由菊花制作的桩景或菊石相配的盆景。
③切花菊:供剪切下来插花或制作花束、花篮、花圈等的菊花品种。此类品种多花型圆整,花色纯一,花颈短而粗壮,枝杆高,叶挺直。切花菊按整枝方式有标准菊与射散菊两种。标准菊(standard)每茎顶端着生一朵花,常用大、中花品种;射散菊(spray)每茎着花多朵,常用小花型品种。
④花坛菊:布置花坛及岩石园的菊花,常用株矮枝密的多头型小菊。
(3)按形态分类
①按花径大小分类:小菊系(花序径小于6cm)、中菊系(花序径6~lOcm)、大菊系(花序径10~20cm)和特大菊系(花序径20cm以上)。
②按瓣型及花型分类: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花卉盆景协会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品种分类学术讨论会上,将秋菊中的大菊分为5个瓣类,即平瓣、匙瓣、管瓣、桂瓣、畸瓣,花型分为30个型和13个亚型(表10—1)。南京农业大学李鸿渐按花径、瓣形、花型、花色对菊花品种进行了四级分类,在花型、花色分类上更为全面。
[生物学习性]
1.对温度的要求 菊花性喜冷凉,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小菊类耐寒性更强。在5℃以上地上部萌芽,10aC以上新芽伸长,16~21℃适宜生长,15—20~C花芽分化,但因品种不同临界温度不同遇27℃l~2_k高温花芽分化受抑制。低温有利于夏菊的开花,其中的一些早花品种在夜温5℃都能形成花芽。多数秋菊和寒菊在15.5‘C以上形成花芽,花芽发育要求的温度低于花芽分化温度,这与在自然开花过程中气温逐渐下降相一致,根据这一特性,在短日开始后大约4周内,夜温保持15℃以上,随后将温度降至10℃。秋菊在春季遮光促成栽培时,应提高温度。
2.对光的要求
(1)菊花对日长的要求 菊花喜光,在长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对日长要求则因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表10—2)。传统栽培的秋菊、寒菊大部分为质性短日,在一定临界日长以下形成花芽并开花;夏菊、八月菊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都为量性短日;九月菊花芽分化为量性短日,花芽发育为质性短日(冈田,1957)。
(2)花芽分化与发育的临界日长 秋菊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当日照减至13.5h、最低气温降至15℃左右时,开始花芽分化,当日照缩短到12.5h、最低气温降至10’C左右时,花蕾逐渐伸展。超过临界日长会使花芽发育异常。
(3)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要求短日天数 为达到开花目的,成花的各个时期要求一定的短日天数。通常在短日开始后3d可以产生成花诱导,7d后可以辨认茎顶始化花芽,9d后总苞片原基形成,14d后开始分化小花原基。短期的短日诱导仅使顶端花芽始化。通常要有lOd以上短日诱导才能使5个以上腋芽开始分化花芽。短日诱导最好持续到胚珠形成阶段,实际生产中,舌状花显色即可停止短日诱导。
3.莲座化与打破莲座化
(1)莲座枝产生的原因 菊花在开花后,茎的基部发生萌蘖(脚芽)。初秋发生的萌蘖可以伸长,如果环境适宜(夜温IO~C)可以开花,晚秋或初冬发生的萌蘖节间不能伸长而呈莲座状。这种莲座化发生在生长着的顶芽上,如将顶芽摘除,则发生的侧枝不呈莲座状。此外,乙烯有诱导莲座化的作用。
(2)打破莲座化 接受一定时间低温可以使莲座枝生长恢复,即打破莲座状态,其有效温度为IO~C以下。有效低温量常用lOC以下温度积累的时间表示,也可以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天数表示。Schwabe(1950)提出在5℃以下经2周即可有效,3周已足够打破莲座化。菊花感应低温的部位是茎顶和侧芽。
(3)防止莲座化 菊花夏季因高温而使生活力下降也能诱导莲座化,如果在夏季(7~9月)保持凉温、冬季短日期保持夜温10‘C可以防止莲座化。代替凉温的栽培方法是将插穗或生根苗冷藏,如在8~9月高温期采取插穗,将生根苗在1~3℃中冷藏40d,冷藏苗于冬季栽种,在凉温短日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在电照栽培中具有实用价值。
4.对土壤及营养的要求 菊花适宜各种土壤,但以富含腐殖质,通气、排水良好,中性偏酸(pH 5.5~6.5)的沙质壤土为好,可溶性盐的电导度不超过2.5mS/cm。菊花对多种真菌病害敏感,应避免连作。
菊花需要大量氮与钾肥,在营养生长早期约7周内维持高水平氮营养尤为重要,早期缺氮不仅影响株高及叶片发育,还影响花的质量。在花蕾显色前10~20d(依品种生育期而异)需氮量,达到最大,显色时开始减少。钾也是菊花重要矿质营养元素,定植后应施全素肥。显色后一般不再施肥,此时磷在体内重新分配,在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对花蕾发育、增进花色、提早花期有—定效应。
[繁殖]菊花可采用营养繁殖与播种繁殖。营养繁殖包括扦插、分株、嫁接或组培繁殖。
1.扦插繁殖 扦插在春夏季进行,以4~5月最为适宜。首先需培养采穗母株,一般选用越冬的脚芽,定植株行距10~1ScmXl0~15cra,植株生长到10cm左右即可摘心,促进分枝,侧枝高达10~15cra即可采取插穗,采穗时需留有两片叶的茎段,使其再发枝,以便下次采穗。母株在栽植床内可保留13~2l周,前后采4~5批。超过这一期限会引起芽的早熟,从而失去插穗的作用。
采穗母株应处于长日条件,采取营养生长状态的顶梢,插穗长8~10cm,摘除基部1~2片叶,扦插时深入基质2—3cra,基质温度18~21’C,空气温度15~18~C,扦插株行距1.5cra~2.0cm,插后10—20d根长到2cra时,可起苗定植或冷藏于0—3'C等待定植。
2.分株繁殖 分株在清明前后进行,将植株掘出,依根的自然形态,带根分开,另植盆中,
3.嫁接繁殖 菊花嫁接以黄蒿(ArtemisiaallTltta)、青蒿(A.apiacea)、白蒿(A.sieve~siana)为砧木,采用劈接法嫁接接穗品种的芽。
4.播种繁殖 种子于冬季成熟,采收后晾干保存。3月中下旬播种,l一2周即可萌芽。实生苗初期生长缓慢。
5.组织培养 菊花的茎尖、叶片、茎段、花蕾等部位都可用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其中未开展的、直径0。5~lcm的花蕾作外植体易于消毒处理,分化快。茎尖培养分化慢,常用于脱毒苗培养。
[栽培]菊花种植管理依栽培的方式不同而有别,常见栽培类型和技术如下。
1.盆菊 普通盆菊主要有独本菊、立菊,栽培方法大致有三种,即一段根法、二段根法、三段根法。
(1)一段根法 一段根法直接利用扦插繁殖的菊苗栽种后形成开花植株。上盆一次填土,整枝后形成具有一层根系的菊株。
①独本菊:秋冬季扦插脚芽,4月初移至室外,5月底留茎约7cm处摘心,当茎上侧芽长出后,选留最下面一个侧芽,其余全部剥除。待选留的侧芽长到3~4cm时,从该芽以上2cm处剪
②立菊,当苗高10—1gem时,留下部4—6片叶摘心,如需多留花头,可再次摘心。每次摘心后,可发生多数侧芽,除选留的侧芽外,其余均应及时剥除。生长期应经常追肥,可用豆饼水或化肥等。小苗l0d左右一次,立秋后一周左右一次,且浓度可稍加大,但在夏季高温及花芽分《C期应停止施肥或少施肥。菊花需浇水充足,才能生长良好、花大色艳,现蕾后需水更多。在高温、雨水大的夏季,应注意排水。为使生长均匀、枝条直立,常设立支柱。
(2)二段根法 二段根法与一段根法基本相似,利用扦插苗上盆,第一次填土l/3—1/2,经整枝摘心后形成侧枝,当侧枝伸长时根据生长势强弱分1—2次将侧枝盘于盆内,同时覆以培养土促其发根(第二段根),此法培养的盆菊各枝间生长势均匀,株矮叶茂,花姿丰满。
(3)三段根法 三段根法是在北京地区应用较多的方法,分为冬存(越冬)、春种(扦插苗上盆)、夏定(摘心)、秋养(加强水肥管理)四个步骤。栽培中通过三次填土,三次发根。此法培养的盆菊需时间较长,不利于批量商品生产,但是根系发达、株壮叶肥、花朵硕大、姿态优美,能充分发挥品种特色。
2.造型艺菊
(1)大立菊 初冬开始在温室内培养脚芽,把带有一部分根茎的脚芽切下后,栽于15em盆中。当菊苗长到6~7片叶时,进行第一次摘心,侧芽萌发后留3~4个生长势均匀而健壮的侧枝作主枝,主枝向四方诱引于框架上。当主枝生长5~6片叶时,留4~5片叶摘心,共摘心4—5次至7~8次。现蕾后,剥除侧蕾,并设立正式竹架,裱扎成蘑菇形造型。
(2)悬崖菊 秋冬季扦插脚芽,春季出室后定植于大盆中,选三个健壮的分枝作为主枝,用竹片向前诱引。主枝一般不摘心,但其上发生的侧枝长出3—4片叶时摘心,再发的侧枝长到2~3片叶时再摘心,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花蕾形成前,茎基部萌出的脚芽也行多次摘心,以使枝畸覆盖盆面,保持菊株后部丰满圆整。
3.切花菊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切花菊与盆菊对品种性状要求有很大差异。标准菊要求花型规则的中、大型菊,以莲座型、半球形为好;花瓣质地厚实有光泽,花色明快,花颈短壮,花头向上;分枝性弱,枝杆直立强韧;叶片平展厚实,叶色浓绿。射散菊宜选小花型、单瓣型,复瓣、桂瓣或重瓣花,枝杆强韧,分枝角度适中。
(2)生产方式 切花菊生产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多品种组合自然花期为基础,部分地结合设施栽培完成周年生产;另一种是以一个品种单独地在控制环境下完成。如秋菊、寒菊在10—12月开花,利用电照明作抑制栽培,秋菊可于12月至翌年3月开花,利用遮光栽培可于5--,9月开花。
一些国家育成了可周年生产的品种,全年在温室中栽培,利用控温、控光等现代化栽培设施,采用工厂化标准程序,达到一个品种周年生产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并非所有品种都适于周年生产。如13一15周品种要求15。5‘C或更低的夜温才能保证花芽分化及开花品质,宜在花芽发育后期具有冷凉气候的地区栽培。9、10和11周类群的品种通常既能在温暖的夏季,也能在低光强的冬季生产出符合商品质量的切花,如果夜温能维持15.5℃,则在大多数季节里能生产质量较好的切花。
(3)栽培技术
①定植:切花生产应严格根据产花期、各品种自种植到开花需要天数、整形方式、栽培季节等因素确定定植期。多分枝的标准菊比单枝标准菊要提早种植10~15d。冬季生产由于生育比则季慢,需要时间较长,要提早定植。
定植株行距也应依栽培季节、品种特性、整枝方式而异。如单枝标准菊夏秋季可用lOcmX 1Scm,冬季可用13~15cmXlScm;一株2~3枝的标准菊夏秋季用15craXl5~20cm,冬季用18~22cmXl8—22cm。
②摘心:摘心是为了促进分枝,调节生长势和控制花期。单枝的标准菊可以不摘心,从定植到开花时间短;一株多分枝栽培可减少单位面积苗数,但到开花期需要时间长。摘心的适宜时机是定植后10~20do
③营养生长与成花诱导:长日期间内或加光条件下菊株进行充分的营养生长,每日增长2~4节。在实施诱导成花之前,植株需完成30~50cm的生长量。自摘心后茎长到这一高度需经历的时间因季节和地区而不同,如晚春、初夏(5~7月)在北纬25~30~地区约需3周,而在北纬40~50~地区的秋冬季(10~12月)则需6周。过早进入成花诱导则植株偏矮,过晚则植株生长时间过长,而且易引起柳芽的发生。普通品种在株高30~50cm时开始转入短日诱导,至开花时有18~20片叶展开,株高可达90~lOOcm以上。生长势弱的品种,如短日开始时已达40cra高,则花枝总长度也可达90cm。秋菊栽培需要日长处理的时期见表10—3。营养生长一旦达到适宜高度,应立即转入成花诱导。标准菊一般需21~28d短日处理,射散菊约需42d。在短日开始后14d,头状花序形成。夏季在短日诱导的头lOd内,易因高温而引起花芽分化的延缓,称为“热延迟”,应注意夜间降温通风。
④疏蕾:成蕾后(约8mm)应及时疏蕾。标准菊疏蕾通常自上而下将侧蕾疏除,为防意外损伤,可在顶端保留2~3个侧蕾,待发育可靠时再做最后疏除。射散菊应疏除顶蕾,保留侧枝花蕾,使整体花蕾发育一致。成蕾后花蕾发育很快,在显色前一般仍保持短日条件。
⑤防止柳芽产生:柳芽俗称柳叶头,是菊花发育不正常的假蕾。早春定植的秋菊苗,任其自然生长,在6月下旬到9月上旬(北京)可形成三次柳芽。这是因为植株长到一定叶片数,达到了生理成熟,具备了形成花芽的能力,而此时环境条件(主要是日长)不能满足花芽发育的诱导所致。因此栽培中按时定植、摘心,使植株生理成熟与环境条件(日长符合花芽分化、发育的要求)相一致是避免柳芽产生的基本方法。
切花菊栽培中遇到柳芽发生时,可于初期将假蕾摘除,选营养性的次顶芽代替主枝生长。
⑥夏菊促成栽培:夏菊属于低温开花类型,用促成栽培对早春开花极为有利,自然花期在7~8月。为使夏菊早春开花,方法之一是在高寒地育苗,利用冷凉条件防止莲座化;方法之二是采用冷藏扦插苗的促成栽培方法。以脚芽为插穗于8月底成苗后,将苗冷藏(1~3℃)40d,于10~12月问定植,当苗高25~30cm再用电照促其伸长。此期间如温度在0‘C以上不必加温。停止电照后用5~8C冷温栽培,可于翌年2—4月开花并保持优良品质。
[病虫害防治]菊花常见病虫害较多,虫害主要有蚜虫(菊小长管蚜)、菊天牛、潜叶蛾、菜娥等,其他还有红蜘蛛、尺蠖、蛴螬、蜗牛等为害。可用20%杀灭菊酯2 000倍,或40%氧化乐果800~1 000倍,或80%敌敌畏800~1 000倍喷杀。
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枯萎病、立枯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50%多菌灵800~1 000倍、80%敌菌丹500倍或80%代森锰锌500倍等进行防治。
[观赏与应用]菊花是优良的盆花、花坛、花境用花及重要的切花材料。花入药,有清热解毒、平胆明目等功效。
二、香石竹
[学名)Dianthuscaryophyllus
[别名]康乃馨、麝香石竹
[英名)carnation
[科属]石竹科石竹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地中海区域、南欧及西亚,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历史]香石竹已有2 000余年栽培历史。原种只在春季开花,1840年法国人达尔梅(M.Dalmais)将香石竹改良为连续开花类型。尤其是1852年传到美国后培育了百余个品种,并应用于商业生产。1938年育成了WilliamSim系列品种,包括由其产生的晶系,其中有些优良品种直到现在还占有重要地位。
香石竹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目前主要生产国有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哥伦比亚以及肯尼亚、南非等国,各国或利用自然气候优势,或采用现代化全天候温室达到周年生产,同时培育抗病新品种,保持优质种苗性状的稳定性。
我国上海于1910年开始引种生产,到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以西姆(Sim)系列品种为主,近年又从欧洲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脱毒快繁扩大推广。也有单位正从事育种工作,培育我国自己的品种。
[形态特征]香石竹为常绿亚灌木,作宿根花卉栽培。株高25~lOOcm,茎直立,多分枝,节间膨大,茎杆硬而脆,基部半木质化,全株稍被白粉,呈灰绿色。叶对生,线状披针形,全缘,叶较厚,基部抱茎。花单生或数朵簇生枝顶,苞片2~3层,共6枚,紧贴萼筒,萼端五裂,花瓣多数,扇形。雄蕊10枚,雌蕊2枚。花色极为丰富,有红、紫红、粉、黄、橙、白等单色,还有条斑、晕斑及镶边复色,现代香石竹已少有香气。果为蒴果,种子褐色。
[品种与类型]香石竹品种极多,按开花习性有一季开花与四季开花型;按花朵大小有大花型与小花型;按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型(为一季性开花)与温室栽培型(可连续开花);按切花整枝方式有标准型(大花型一枝一花)和射散型(小花型一枝多花);此外,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切花品种和盆栽品种。
根据形态、习性及育成来源,分/乙个系统(参考日本《最新园艺大辞典》)。
1.花坛香石竹(BorderCarnation) 花坛香石竹单季开花,花茎细,花瓣有深齿裂,具芳香,宜盆栽与花坛栽培。较耐寒,可作二年生栽培,品种如Grenadin、Fantaisia。
2。延命菊型香石竹(MangeuriteCarnation) 延命菊型香石竹四季开花,花色丰富。花型,与卡勃香石竹相似,植株比花坛香石竹大。作一、二年生栽培。
3.卡勃香石竹(ChabaudCarnation) 卡勃香石竹单季开花,是延命菊型香石竹与树型香石竹的杂交种。株高25~50em。花大,花瓣有深齿裂,多数为重瓣,花色丰富,芳香。秋播后次年6月起直到秋季不断开花。由于不易倒伏,作花坛用,品种如DwarfFragrance。
4.安芳·迪。纳斯香石竹(EnfantdeNiceCarnation) 安芳·迪·纳斯香石竹四季开花,花大,茎粗,叶宽,花瓣少齿裂,近圆形,花色丰富。
5.巨花香石竹(SuperGiantCarnation) 巨花香石竹是由延命菊型香石竹改良而来的大花型类型,花茎长,多重瓣。
6。马尔梅松香石竹(MalmaisonCarnation) 马尔梅松香石竹是由法国皮柯梯(Pieotee)育成的大花型温室香石竹,重瓣,花瓣圆,多为粉红色,叶宽而反卷,作盆花,多裂萼。
7.常花香石竹(PerpetualCarnation) 常花香石竹由美国育成,经改良后花朵大,有芳香,花色丰富。是现代温室栽培的主要切花品种,也可露地栽培。
8.小花型香石竹(SpraysCarnation) 小花型香石竹也称射散香石竹,花小,四季开花,色彩丰富。栽培中多留侧生花枝,呈射散状。温室栽培,是目前欧美较流行的切花类型。紫色品种如ScarletElegance,白色品种如ExquisiteElegance,此外还有许多芽变与杂交品种。我国目前栽培的多数为大花型标准香石竹。
[生物学特性]
1.生育周期 目前商品切花香石竹生产多用四季开花的温室型香石竹。幼苗节间短,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大约在六对叶展开阶段。花芽开始分化后节间迅速伸长,一茎形成15~18对叶。当茎顶花蕾接近成熟时,自茎基部第4~6节以上节内发生侧枝,侧枝先端亦形成花蕾。当上部侧枝开花之际,植株下部叶腋内萌生的侧枝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这些营养枝在花枝剪切之后,迅速生长并形成下一茬花茎,如此反复连续开花,盛花期在5~6月和9—10月。
2.环境因子对生育的影响
(1)温度 在北纬30‘大陆西岸的气候适宜香石竹生长。有些地区纬度虽低,但在海拔2 800m~[处,也适宜香石竹的生长。
香石竹性喜温和,不耐酷暑和严寒,生长适温为15~21℃,周年生产的适宜温度(昼/夜温)分别为,夏季18~21℃/13—15℃,冬季15~18~C/11~13~C,春秋季18~19~C/12—13℃。温度不适对产量、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如花朵小、叶片窄、茎秆弱、产量低,还易形成圆形蕾、引起裂苞等。
(2)光照 光对香石竹生育影响极为重要。一季开花的香石竹为长日性。现代温室切花香石竹为量性长日,在长日下促进花芽开始分化,着花节位低。生产上在加光条件下,有6—7对片的新梢只要几天就开始分化花芽,具有3~5对叶的新梢加光3~4周也分化花芽。当花芽开分化之后,节间迅速伸长。有试验表明,在短日(8h日长)下发生的侧枝多,植株伸长快,花头稍大;在长日(16h日长)下茎稍短,侧枝发生较少。
光强对香石竹亦{艮重要。香石竹喜日光充足的环境,光合作用的最低光照度为21.5klx,有些产区光照度为150klx,自然条件下完全可以满足香石竹的需求。有试验表明:加长日长而光照度不足会造成减产;而夏季过强的光照会带来高温,造成花朵灼伤和生育不良。
[繁殖]香石竹可用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繁殖。由于香石竹易罹病害,宜定期用脱毒苗更换,组织培养主要用于脱毒母株的繁殖。播种繁殖用于一季开花类型和杂交育种,以秋播为主,播后lOd左右发芽出苗,幼苗需经移植,2~3个月可以成苗。切花生产中多用扦插繁殖。
1.插穗来源 插穗选择与按时开花有密切关系。插穗来源有二:一是采自生产切花植株中下部的营养性侧枝,另一来源是专门培养的采穗母株。
利用开花植株侧枝作插穗,宜选主茎中部2~3节(有的品种可稍多)侧枝,中部以下侧枝较弱,不够充实,发根后生长势弱;中部以上侧枝虽易生根,但节间长,易过早形成花芽,分枝性差。插穗长10~15cm,含4~5对叶片。采穗时不用剪刀,可用左手握主茎,右手将侧枝中下部幼梢向侧方掰下。
采穗母株在隔离区培育可延缓种性退化。于春季定植,株行距20cmX20cm,定植后20d第·一次摘心,保留5~6节,摘心后发生4个分枝,经40~50d第二次摘心,保留5—6节,又经50~60d各分枝上发生的新梢即可作为插穗。采插穗时基部保留2~3节,以便发枝后反复采穗。
采穗前喷杀菌剂。所采插穗如不立即扦插,可盛于塑料袋中保湿,冷藏在(0±0.5)℃冷库中,贮藏期3~5个月。冷藏便于按需定植,以控制花期。
2.扦插技术 扦插基质可用草炭1份与珍珠岩2份混合,也可用素沙。扦插前插床及基质均必须消毒。株行距取决于插穗大小,约2cm~5cm。扦插深度在不倒的前提下以浅为好。插后用全光弥雾装置或覆膜保湿,保持床温21℃、气温13℃,约lsd生根,根长1~2cm时起苗。生根插条也可用上述方法冷藏,为期不宜超过8周。
3.移栽 移栽的目的是促进发根与分枝,可栽于假植床或营养钵中,移栽1~2次。如只移栽一次,株行距9cmXl2cm,如移栽两次,第一次株行距为5cmX6cm。苗床夜温?一8'C,白天通风,光照充足,经移栽的苗定植后根系发达,地上部分枝多,产花多,产花期长。
[栽培管理]
1.定植
(1)种植前准备 香石竹喜空气流通、干燥,忌高温多湿。要求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能耐弱碱。在雨水较多地区常需避雨设施。避免连作,种植前最好对土壤消毒,但要避免使用溴化物。施足基肥,每667mz施人腐熟鸡粪3 500kg、过磷酸钙150kg、草木灰200kg,并加入长效性复合肥,然后将地深翻整平,确保30cm土层内通气良好,做高20~30cm、宽1.2 m左右的高畦。
(2)定植时期 香石竹虽为多年生,但通常情况下,大花型作二年生栽培,小花型作一年生栽培,在露地和无加温温室中作一年生栽培,全控温室中作二年生栽培。定植时期依据产花计划,在人工控制的适宜条件下,香石竹可以按时产花。从定植到开花所经历的时间除与品种特性有关外,还与摘心方式、温度、光照的变化有关。最短为100~llOd,最长约150d。在气候温暖地区,4月种植的大花香石竹,经一次摘心可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始花,如在10~11月种植,,约需要150d方可开花。上海根据市场需求于4月定植,由于夏季高温其生长和花芽分化被抑制或延缓,因此于7月摘心一次,到10月下旬花蕾形成,移进温室后于12月开花直到次年5--6月。
(3)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与品种分枝性能、摘心方式和种植年限等有关,通常作二年生栽培的标准香石竹定植的株行距一般在15~mX 20cm左右,35—45株/n/,分枝性强的品种可略稀植分支性弱的如西姆类品种可适当密植。
2.技术措施
(1)摘心、除蕾、拉网 摘心是香石竹栽培中的基本技术措施,目的是促进分枝,增加花枝数量。不同摘心方法对产量、品质及开花时间有不同影响。切花生产中常用的有三种摘心方式:①一次摘心:种植后当幼苗生长到有6—7对展开叶时,仅对主茎摘心一次,可形成4~5个侧枝,从种植到开花时间短,质量好,但产量较低。②一次半摘心,当第一次摘心后所萌发的侧枝长到5—6节时,对一半侧枝做第二次摘心,该法虽使第一批花产量减少,但产花稳定,均衡上市,且质量较好。③二次摘心:即主茎摘心后,当侧枝生长到5~6节时,对全部侧枝做第二次摘心,该法可使第一批产花量高且集中,但会使第二批花的花茎变弱。停止摘心的时期与产花计划有关,如在元旦供花,摘心时期应不晚于7月中旬,否则会延缓花期。
生产大花标准型香石竹应及时疏除侧蕾,疏蕾适期为顶蕾横径达1.5em、次顶蕾达可见程度。射散型小花香石竹应摘除顶蕾,促进侧枝生长整齐,保留上部4~5个侧枝,每侧枝开一朵顶花。疏蕾操作应及时并反复进行。
当侧枝开始生长后,植株向外开张,为防止倒伏应尽早立柱张网。第一层网一般距离地面15em,以上各层相距20em,共设2~3层。
(2)修剪 夏季高温会影响香石竹产量和品质,生产上在冬春季产花高峰之后,于6月中下旬进行重修剪,将一年苗龄的植株在地表附近处剪除,促使基部发生新枝,可在人冬时再次开花。或保留一部分不修剪,使其在缺花季节仍可维持一定产量。修剪前后一段时间应停止灌溉,直到修剪过的植株出现新梢生长时,才可进行灌溉。停止灌溉的时间为3—4周。 1
3.肥水管理 1
(1)浇水 定植后在植株四周浇水,避免从茎叶上淋水或从根蔸浇水,使根蔸土壤经常保持一定干燥。初栽苗株易于萎蔫,晴天需每天喷水。一周后根系开始生长,不必每日喷水,并要适当减少浇水量,促进根系向土壤下层生长。露地种植香石竹宜沟灌,在行间开沟。灌溉中注意在根颈周围保留适量干土,防止根颈部过湿,温室种植可滴灌,使土壤湿润而地表保持干燥。
(2)施肥 可用固态肥,如饼肥、鸡粪、骨粉等,一年中可施肥五次,并可配合施用速效液肥,大约每月一次。香石竹缺硼时表现为节间短,花朵颜色变淡,有时出现畸形花或花瓣数减少等症状,所以在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硼肥。
4.采收与采后
(1)切花采收 标准型大花香石竹在花朵初放时采切,即当外轮花瓣开展到与花梗呈垂直状态时。射散型小花香石竹在有三朵花开放时剪切。需长期运输或贮藏的切花可在蕾期采收,当花瓣显色后,花瓣长l~2cra时采切,在贮运前宜用保鲜液做预处理,贮运后做催花处理。
(2)采后处理 香石竹切花的分级通常以长度为标准,各国等级对长度要求有所不同。日本标准香石竹特长级(LL)为70cra以上,长级(L)60—70cm,中级(M)50~60cm。每柬20支,每箱100支。对优级花的要求是:花型丰满、对称、无病虫及污斑,无“安眠花”、“胖头花”,无裂萼花,花枝强硬,手握茎下部花茎下垂程度不低于水平面以下30‘。我国见1997年农业部颁布标准。
(3)切花贮藏 已开放的香石竹在UC、90%一95%相对湿度下可贮藏2~4周。蕾期采收经保鲜液处理的切花可贮藏6~8周,最长的可达3个月。蕾期采收的切花花枝比开放花枝感染病虫机会低,采收、搬运等过程对其伤害较轻,在贮藏中释放乙烯量少,对乙烯的敏感性也较开放花低,利于长期贮藏及远途运输。贮藏已开放的花枝,从库中取出后24h内上市。贮藏蕾期采收的花枝出库后要经催花1~2d(大蕾)或4~5d<小蕾),待开放后上市。
[病虫害防治]香石竹病害较为严重,5—9月高温多湿时更甚。主要病害有细菌性枯萎病、真菌性萎蔫病、茎腐病、枯萎病、锈病等。病毒病有花叶病、条纹病、环斑病、斑驳病等。香石竺病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健壮种苗;土壤消毒;加强水肥管理,注意通风降湿;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减少侵染源;定期药剂防治。
香石竹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蓟马、棉铃虫等,防治措施主要有,清除杂草,减少寄主植物;定期轮作;灯光等捕杀;及时药剂防治。
[观赏与应用]香石竹主要用于切花生产,也可盆栽观赏。花朵可提取香精。
五、秋海棠属
[学名]Begonia
[英名]begonia,elephantear,beef-steekgeranium
[科属]秋海棠科秋海棠属
[产地与分布]秋海棠属有1 000余种,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乌拉圭和西印度、南非等地。我国有90种,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和喜马拉雅山区。
[栽培历史]最早于1570年发现的是Begoniagracilis。进行大量杂交改良是近150年间,主要集中在球根秋海棠、四季秋海棠、蟆叶秋海棠的改良和冬花秋海棠的创造。近期美国还致力于培育新的竹节秋海棠改良品种,以大花、多色、重瓣或矮性为主要目标。秋海棠类品种繁多,已成为世界重要商品花卉之一,主要应用于盆栽、室内装饰、温室展览,部分应用于花坛布置和切花装饰。
[形态特征]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直立或蔓性。根有须根、球状块茎和根茎等类型。叶互生,卵圆形、心脏形、广椭圆形或掌状等,边缘有锯齿,基部偏斜(两侧不对称)。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较大,花被片和萼片同色,均为两枚,雌花较小,由花萼和花被片组成,共5枚。花有白色、红色、黄色、粉红色等。子房下位,蒴果具翅,内含多数细微种子,种子呈褐色面粉状,每克种子有3万~5万粒。染色体x1=6、9,x2:13(6-{-7)。
[分类]秋海棠属种类繁多,栽培品种已定名的超过3 000种,还有大量未定名的杂交种。根据根部形态不同可分为球根类(球状块茎)、须根类和根茎类;英国人根据商品栽培分为冬花秋海棠(elatiorbegonia)、圣诞秋海棠(10rrainebegonia)、四季秋海棠(semperflorensbegon—、球根秋海棠(tuberousbegonia)和观叶秋海棠(foliagebegonia);美国则根据形态分为八大类,即四季秋海棠类、根茎秋海棠类、蟆叶秋海棠类、竹节秋海棠类、丛生秋海棠类、粗茎秋海棠类、块茎秋海棠类、匍匐或攀缘秋海棠类;而根据观赏部位不同可分为观花类和观叶类,观花类包括冬花秋海棠、圣诞秋海棠、四季秋海棠和球根秋海棠,其他属于观叶类。现将主要种类介绍如下。
1.观花类
(1)球根秋海棠 详见球根花卉。
(2)四季秋海棠类(SemperflorensType) 为原种四季秋海棠(且semperflorens)杂交培育而成的栽培种的统称。原种产南美巴西。须根性,茎直立,多汁,高15—40cm,少分枝,基部木质化。园艺品种多为矮性,高10~15cm,叶广卵形,有光泽,绿色或古铜色。聚伞花序有花2—10朵,有单瓣、复瓣和重瓣,花色有白色、粉红色、玫红色、橙红色和洋红色等。园艺品种有二倍体(2n=30—34)、四倍体(2n=66—68)和三倍体(2n=50—51),其中三倍体杂交一代以其花大而多、适应性强而被广为应用。
(3)冬花秋海棠和圣诞秋海棠(HiemalisandCheimathaType)
①冬花秋海棠(且Xhiemelis):夏季开花的球根秋海棠和印度冬季开花的且socotrana杂交并改良而成。后代保持冬季开花习性,花期比球根秋海棠长,花色和花形则和球根秋海棠一样丰g。茎矮,须根性。叶斜心脏形,幼叶褐绿色,成熟叶绿色,有光泽。花有单瓣、复瓣和重瓣,花色有白色、粉红色、红色、深红色、洋红色和黄色等。部分品种只有雄花。
②圣诞秋海棠(且Xcheimantha):冬季开花的且socotrana和原产南非的半球根秋海棠沮dregei)杂交并改良而成的非球根类杂种。早花品种10月下旬开花,圣诞节最盛;晚花品种12月始花,直到4~5月。花色有白色、朱红色、粉红色等。主要用于温室盆栽。冬花秋海棠和圣诞秋海棠对光周期敏感,日长短于14h可诱导花芽形成。
2.观叶类
(1)竹节秋海棠类(Cane-stemmedType) 该类秋海棠茎直立,叶形多样,有绿、古铜、赤褐等色,叶面具有斑纹或斑点,光滑或有茸毛。雄花常先于雌花开放,并于雌花开放前脱落,多数一季开花,少数种可周年开花。花小成串,花色多,既可观花也可观叶。常见种类有:
①斑叶竹节秋海棠(且maculata):原产巴西,茎直立,须根性,高90~150cm,茎基木质亿,茎上部有分枝,全株无毛。叶椭圆状卵形,偏斜,叶绿色,具银灰色小斑点。花淡红或白色,花梗先端下垂。花期春至秋。染色体2n=56。
②银星竹节秋海棠(且Xargentea-guttata):又名银星秋海棠、斑叶秋海棠、麻叶秋海棠等。株高60cra或更高,亚灌木,茎红褐色,多分枝。叶卵状三角形,偏斜,有多数银白色斑点,叶背紫红色。花白色有红晕,光照充足时为橙红色。盛花期7~9月。
③红花竹节秋海棠(且coccinea):又名绯红秋海棠、珊瑚秋海棠。株高约100cm,亚灌木,全株无毛。叶绿色,花大,绯红色,越冬温度5℃以上。花期以春、夏季为主。
④玻璃秋海棠(月。margaritae):又名撒金秋海棠、珍珠秋海棠,是杂交育成并经改良的品种。须根性,株高约60cm,茎紫色,全株密生白色绵毛。叶片小,长卵形,表面暗绿,背面淡绿色。花大、粉红色,夏季开花。染色体2n=54。
(2)根茎类 该类秋海棠栽培广泛,虽然也可开花,但叶片的观赏价值更高。其根茎在地面匍匐生长,节短而密,叶基生,花茎自叶腋内抽生。6~8月为主要生长期,花后休眠或半休眠。主要种类包括:
①铁十字秋海棠(且masoniana):又名刺毛秋海棠,原产我国南部。1952年由英国人LMauricaMason引入英国,以后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叶缘有细毛,叶脉紫褐色呈十字形,叶背灰绿色,叶柄密生白色细毛。花茎长30cra,花小而密集,黄色,初夏开花。越冬温度4~5'C以上,稍耐空气干燥。
②枫叶秋海棠(且heraclei/olia):原产墨西哥。叶柄长20~40cm,有棱,紫红色,上有绿色小斑点。叶掌状深裂,浓绿,边缘暗绿,背面边缘紫红色,叶柄、叶脉、叶缘均有毛状突起,花小而多,白色或粉红色。花期春至初夏。
③莲叶秋海棠(且nelumbii/olia):原产墨西哥。叶柄长20~40cm,直伸,褐色具浅色斑,有茸毛。叶大,绿色,盾形至卵圆形,似荷叶。花小而多,白色至粉红色。花期夏季。
(3)蟆叶秋海棠(且Fez'hybrida) 本类虽同属根茎类,但由于其叶形特殊而单列为—类。原种蟆叶秋海棠(且rex)又名毛叶秋海棠,原产巴西、印度等热带地区。叶基生,卵形,偏斜,叶面有凹凸泡状突起,有与叶缘平行的银白色斑纹,叶面暗绿色,叶背红色,带金属光泽,叶背面、叶脉及叶柄上有粗毛。花梗直立,聚伞花序,花大而少,粉红色。花期为秋、冬季。本种经与非洲种、南美种杂交后形成了大量杂种后代,统称蟆叶秋海棠,其大部分仍具有根茎。
(4)丛生类与匍匐类 多数为须根性,我国尚少栽培。 ·
[生物学习性]秋海棠类均不耐寒,喜温暖,生长温度12—30℃,适温15—20℃,温度过低则落叶休眠或半休眠。一般越冬温度不低于7~8℃,稍耐寒的种类如红花竹节秋海棠要求不低于5℃,而不耐寒种类如蟆叶秋海棠要求不低于10℃,喜湿润、半阴的环境,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40%一60%,忌夏季阳光直射。多数种对光周期无反应,冬花类秋海棠为短日性,在临界日长以下诱导成花。要求富含腐殖质而又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既怕干旱,又怕水渍。
[繁殖]秋海棠常用播种、扦插和分株繁殖。
1.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多用于四季秋海棠,竹节秋海棠也可用播种繁殖,以春、秋两季最好。秋海棠种子细小,每克3万~5万粒,寿命短。播种常用浅盆,盆土下层为粉沙壤土,上层由2份消毒壤土、1份细碎草炭、1份粉沙土配成。过2mm孔筛,表面压实。取2份粉沙与种子拌匀后,均匀撒播于育苗盆,播后不需覆土,用浸盆法浇水或细雾喷水。将盆置于18—21℃条件下,盆口覆盖玻璃保持湿度,播种后约一周发芽。
2.茎插繁殖 将未木质化的茎切成带三个节的茎段,或采用植株基部发生的新茎作插穗,有利于成活后形成分枝。扦插基质可用素沙和草炭,插前需行消毒。插条经消毒,蘸生根粉,扦插深度2~3cm。插床保持15~16℃,弥雾保湿。竹节秋海棠、丛生秋海棠约经3周可生根,生根后尽快上盆。盆栽基质可用3份泥炭土、l份珍珠岩、1份粗沙配成,并加少量基肥,避开阳光直射。根茎类秋海棠包括蟆叶秋海棠可用根茎扦插,粗大根茎切成茎段,每段带有一叶,斜埋在扦插基质中,3~4周生根。分枝性根茎可将分枝的先端两节切下扦插。
3.叶插繁殖 叶插繁殖多用于蟆叶秋海棠和其他根茎类秋海棠。基质与茎插基质相同。小叶型秋海棠可用全叶扦插,保留叶柄1.5cm,斜插于混合基质中,深2~3cm,在20~C地温下,30~40d生根。稍大的叶片(直径超过5cra),可用叶脉切断法扦插,将叶片平铺在基质表面,以利刃将主脉切断,并用拱形细铁丝将叶片固定,叶脉切口处会很快生根,一片叶可获得多株新幼苗。叶片大的秋海棠,尤其是蟆叶秋海棠等,可用楔形分割法将叶片自中心(叶片与叶柄连接处)向边缘放射形切割成若干片,每片需带一主脉。将楔形切片插于基质中,深度为长度的1/4—1/2。插后自盆底吸水,经常保持空气湿润。生根后上小号盆,盆土用3份草炭、l份珍珠岩,约4周后再换盆。
[栽培管理]
1.四季秋海棠 花坛应用时,多是作一年生栽培。通常于1月在温室播种,初夏定植。室内现赏可根据要求的花期来确定播种期,一般播后8~lo周开花。温室盆栽如在6月播种,圣诞节可以开花,多数利用杂种一代种子。花坛土需富含有机质,排水通畅,栽培场所应避免中午阳光暴Q。株高lOcm左右摘心促进分枝,为避免空气过干,炎热季节可用喷灌。栽后开花直到霜期。
盆栽观赏多用重瓣品种的扦插苗。栽培中保持16~18~C,每两周施用一次全素液肥,每年春季换盆。四季秋海棠扦插成活率低,可于春季换盆时分株。
2.蟆叶秋海棠 温室栽培观叶的蟆叶秋海棠要求生长适温18—2l℃,空气相对湿度60%,湿度过低时叶片卷曲。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时进入休眠,此时盆土保持适当干燥。老株遇温度过低,地上部便枯死,次年自根茎部重新萌枝生长;幼年株在冬季仍可保持缓慢生长状态。生长期每三周施全素液肥。浇水时避免叶片沾水,还应注意避免盆土过湿。当根茎生长到盆边时可截顶促进分枝,使株形丰满。
3.冬花秋海棠 冬季开花的冬花秋海棠和圣诞秋海棠多数缺少雌花。新株来自叶插、茎插或分株,盆栽基质用2份轻松壤土、2份腐叶土、1份草炭、l份粗沙,并加基肥配成。生长温度16—18~C,冬季保持12℃以上,置阳光充足而非直射处,生长季每三周施全素液肥,不同品种在每日暗期达12—14h以上时开花,冬季温度下降到12℃后适当减少灌水。春季换盆,对长出的新茎进行短截,提高地温到15℃促进营养生长,至冬季再度开花。调节光周期,可周年开花,夜中断维持长日有利于营养生长,短日处理(日长9h)2周可形成花芽。
[病虫声防治]秋海棠属种类在栽培中病害较为严重,主要有冠腐病、叶斑病、枯斑病等。尤以冠腐病较为多见,为害时茎基等部位出现水渍状变色软腐,并向上扩展,引起黑色茎腐,叶片、叶柄也呈水渍状,柔软变黑并折倒,最终使植株死亡。可通过基质消毒、通风降湿、遮荫降温、药剂控制等方法防治,如出现病株应及时清除,以减少侵染源。此外秋海棠类还受卷叶蛾幼虫等食叶虫为害,也应注意防治。
[观赏与应用]秋海棠是优良的观赏盆花,亦是夏季花坛的重要材料。
六、君子兰属
[学名]Clivia
[科属]石蒜科君子兰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南部非洲,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形态特征]君子兰为石蒜科常绿宿根花卉。根肉质,无茎。叶剑形,叶基二列交互叠生成假鳞茎,花茎自叶丛中伸出,伞形花序顶生,有花多数。花漏斗形,花被片六裂,两轮,有短花筒,橙色至鲜红色。雄蕊6枚,花药、花柱细长。子房球形,花柱伸出,浆果。花期冬、春季。[栽培历史]19世纪引入欧洲栽培,1828年和1854年日本先后将垂笑君子兰与大花君子兰引入栽培。君子兰20世纪初传人我国,首先由德国传至青岛,随后从日本传到长春,是优良的观花,观叶盆花,最宜室内盆栽观赏。君子兰易于实生繁殖,对新品种选育极为有利,这使君子兰在国际上很引人注目。
[主要种类和品种]
1.种类 君子兰属有三个种,即大花君子兰、垂笑君子兰和窄叶君子兰,我国栽培的是前网柙。
(1)大花君子兰(Cminiata) 又名剑叶石蒜、宽叶君子兰、达木兰,产于非洲南部的纳塔尔。多年生常绿草本,具粗壮而发达的肉质须根,长的可达50cm。叶宽大,剑形,先端钝圆,质硬,厚而有光泽,基部合抱,呈假鳞茎状,二列叠生于短缩的根颈上,长30~80cm,宽3、l0cm,主脉平行,侧脉横向,脉纹明显。花葶自叶丛中抽出,粗壮,呈半圆或扁圆形,伞形花序顶生,小花数朵至数十朵。总苞片1~2轮,花被片六裂,组成宽漏斗状,橙色至鲜红色,喉部黄色。雄蕊6枚,比花被片短,花药线形或长椭圆形,子房下位。浆果球形,成熟时紫红色,内含球形种子1~6粒,种子百粒重80~90g。花期冬、春季。染色体2n=22。园艺变种主要有:黄花君于兰(var.aurea),花为黄色;斑叶君子兰(var.stricta)。
(2)垂笑君子兰(Cnobilis) 原产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肉质根纤维状丛生,叶剑形,革质,狭而长,宽2.5~4cm,叶缘有小齿。花茎高30~45cm,花橙红色,花序着花40~60朵,花筒狭漏斗状,长6~lOcm,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小花梗长3cm,软垂,稍有香气。花期春、初夏。染色体2n=22。
(3)窄叶君子兰(C.gardenii) 形态与垂笑君子兰相近,但叶片较狭,2~2.Scm,拱状下垂。每花序着花14朵左右,花被片较宽,花淡橘黄色。花期早,冬春季开花。
2.主要品种(我国君子兰品种状况) 我国原有大花君子兰品种4个(青岛大叶、大胜利、和尚,染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原有品种基础上进行品种间杂交,培育了大量品种,其中不乏一些为群众认可的优良品种,但是这些品种长期未能正式定名。谢成元曾于1981年提出大花君子兰分类方法:将大花君子兰分为两大类,一为隐脉类,另一为显脉类,显脉类主子分平显脉与凸显脉两型,每一类型中又分为长叶、中叶、短叶三种,并对20个优良品种疋名。
(1)凸显脉型 涟漪、秋波、翡翠、奉酒、胜利、似胜利、春阳秋月、雪青莲盘。
(2)平显脉型 嫦娥舞袖、凌花、丽人梳妆。
(3)隐脉型 福寿长春、枫林夕照、翠波、荷露含芳、朝霞、舞扇、碧绿含金、玲珑剑、风升屏。
[生物学特性]君子兰不耐寒,适应周年温和湿润气候,生长适温15~25℃,低于10℃生长受抑制,低于5。C停止生长,o℃以下受冻。夏季高温叶易徒长,使叶片狭长,并抑制花芽形成;而生长期适度低温可使叶片短、壮、宽、厚,利于花芽形成,提高植株观赏效果。温暖地区可露地栽培,长江以北宜温室盆栽。君子兰喜湿润,由于肉质根能贮藏水分,故略耐旱,但忌积水。宜半阴环境,喜漫射光,忌夏季阳光直射。喜疏松透气并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忌盐碱。
自然条件下,春、秋两季温度适宜,君子兰生长迅速,冬、夏温度过低或过高则生长停滞。君子兰的每一叶片在根颈上可存活2~3年,实生苗4~5年可开花、结果,5~6年壮龄株开花最盛,君子兰寿命可达20—30年。
自然花期l~5月,每一小花开放25~30d,每一花序开放30~40d。通常一年开花一次,管理得当一年可开放两次,1—2月一次,8~9月一次。
[繁殖]君子兰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
1.分株繁殖 四年生以上的植株在叶腋内发生吸芽,待其长到有5~6片叶、芽的下方发生肉质根后可进行分株,一年中各季均可进行,但常在春、秋季温度适宜时结合换盆进行,夏季高温季节应避免进行分株。分株前适当控水,分株时将母株周围发生的新株带肉质根切离,切口用木炭粉涂抹,待伤口干后上盆栽植,子株经2~3年即可开花。未发生肉质根的吸芽也可从分蘖处割下,扦插于沙床中,待生根后上盆。
2.播种繁殖 种子繁殖要选择优良亲本,在充分授粉的条件下,一个果实可产生40多粒种子,一株可产生300~500粒。君子兰果实8~9月成熟,由于种子含水量较多,贮藏时间长变干后不易发芽,应即采即播。如需贮藏,则应贮藏在背光、10℃左右的湿润条件下。播种前进行种子和基质的消毒,播种时种孔向下,平置于沙床表面,间距lcmX2cra,播后覆土以埋没种子为度。用薄膜或玻璃覆盖以保湿,播种基质除河沙外,也可用河沙与腐熟马粪或河沙与森林腐叶土各半混合。发芽适温为18—25℃,保持湿润,10~15d可长出胚根,30—40d可长出胚芽鞘,50d左右长出第一片叶,此后可适当降低温度至18~20℃,使幼苗生长茁壮。第二片叶伸出时控水蹲苗,使叶片壮、厚、浓绿、光亮。0~80d可移苗分盆,分盆基质用1/3河沙与2/3腐熟马粪或森林腐叶土混合,栽植时要埋没根颈,露出未耗尽的种子。优先留用叶宽、短、厚,叶脉明显,叶端圆钝,肉质根粗壮的幼苗。
[栽培管理]
1.换盆 从幼苗到成株需4~5年,植株叶片可增加到20片以上。在生长期里由于生长迅速,通常每半年至一年换盆一次,不断增加花盆容量,如不更换大盆,则肉质根卷曲拥挤,影响营养吸收。君子兰根肉质肥大,五分枝,宜采用高型筒盆。盆大小常按叶片数而定,表10—4是长春的换盆经验。每次换盆应将老、残、枯、死根剔除。栽时舒展根群,注意根端不能受折损。已造成的伤口需抹木炭粉,晾干后栽种。成年植株可1~2年换盆一次,盆土可用2/3森林腐叶土加1/3河引或2/3腐熟马粪加1/3河沙,或2/5森林腐叶土加2/5腐熟马粪加1/5河沙消毒后使用。
2.肥水管理 君子兰的肥料以有机肥为主,适当结合无机肥。常用有机肥有腐熟豆饼、菜饼、骨粉、鱼粉等。新上盆的幼苗一般不需要施肥,待长到两片叶、种子营养耗尽时,开始施用稀释的液态有机肥。两年生苗约每lOd施用一次液态有机肥,还需适时补充固态有机肥,三至四年生君子兰除按此方法施月巴之外,在换盆时还可混合固体肥作基肥,但应避免肥料与根系的直接接触。施肥量除随株龄增加而增加外,还应随季节变化而调整。春、秋季生长旺盛期可多施,夏季和冬季应少施或停止施肥。
3.植株管理
(1)维持整齐株形 君子兰是花叶兼赏的花卉,提高叶片观赏性状已成为栽培中的重要目标。当前评价叶片观赏性状的标准是宽、短、厚,光亮,鲜绿,脉纹明显,全株叶片呈两侧对称排列,达到“侧视一条线,正视如开扇”的要求。除了品种固有特性外,叶片的观赏品质主要由肥、水、温、光等管理控制,而株形的完美可由花盆的摆放位置与光源方向的关系予以调节。摆放君子兰时,可使叶片的展开扇面与光源平行或垂直,并定期(10d左右)调换180’,这样可使两列叶片相对成扇形整齐地开展,提高观赏品质。
(2)防止“夹箭’,夹箭’’是指花茎发育过短,花朵不能伸出叶片之外就开放从而降低观赏效果的现象。在抽生花茎时温度低于15℃,或是由于缺水缺肥造成花茎生长不良,都会产生“夹箭”现象,针对上述原因,可通过提高温度至20’C和增施液肥加以防止。
(3)防止日灼 君子兰宜在散射光下生长,夏季阳光暴晒会造成日灼。在户外宜放在遮荫、空气湿润、通风的场所,夏季在室内应放在离直射光稍远的位置。
(4)防止烂根 君子兰根肉质肥大无分枝,土壤水分过多、盆土通气不畅、温度过高、肥料过浓或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常易发生烂根,在管理上应注意。发现烂根时,应及时将植株从盆中磕出,抖掉附土,清除腐根,并用高锰酸钾或其他杀菌剂冲洗根部进行消毒,在伤口处涂混有硫磺粉的木炭灰,待伤口干燥后换土换盆栽种。新栽植株适当控水15~20d,可逐渐恢复生长。
[病虫害防治]君子兰抗性较强,一般不易罹病,但高温高湿条件下易通过伤口感染细菌性软腐病,此外有炭疽病、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虫害有吹棉蚧、红圆蚧等。
[观赏与应用]君子兰叶片肥厚,有光泽,花色鲜艳,姿态端庄华丽,花期长,是观叶、观花、观果的优良盆花。适于装饰居室、会场,还有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在北方是冬春季优质盆花,在南方可植花坛或作切花。
七、锥花丝石竹
[学名]Gypsophilapaniculata
[别名]满天星、宿根霞草
[英名]baby's-breath
[科属]石竹科丝石竹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地中海沿岸,现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形态特征]锥花丝石竹为半耐寒宿根草本。株高约90cm,多分枝,全株稍被白粉,地下部为粗大肉质根。叶对生,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多数小花组成疏散圆锥花序,萼短钟形,五齿裂,花瓣5枚,长椭圆形,雄蕊10枚,花柱2枚,小花梗细长。花期6~8月。
[种类与品种)同属有125种以上,此种是本属中园艺水平较高的一种。相近种还有:多年生霞草(G.oldhamiana),草本,高60~lOOcm,叶短圆状披针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粉红或白色一、二年生霞草,草本,叶线状披针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粉红或白色,花单瓣,多秋播作二年生栽培。
锥花丝石竹的变种有大花变种(C.paniculata var.grandi/Iora)、矮性变种(var.carnpa—cta)和重瓣变种(var./10repleno)等。
生产上常用品种有:仙女(BristolFairly),花白色,重瓣,小花型,适应性强,产量高,适用于周年生产,为各国栽培量最大的品种;完美(Perfect),花白色,重瓣,大花型,茎秆粗壮挺拔,对光、温变化较敏感,也为常用品种;钻石(Diamond),花白色,重瓣,花大小中等。此外还有火鹤(Flamingo)、粉星(PinkStar)、红海洋(RedSea)等,均为粉红色,重瓣花。
[生物学特性]
1.生态习性 锥花丝石竹耐寒,生长适温15~25℃,幼苗可耐一15‘C左右低温,而开花要求温度在iO~C以上。当温度高于30’C或低于10’C时,易引起莲座状丛生,只长叶不开花。喜向阳高燥地,忌低洼积水,适宜含石灰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2.生育周期 锥花丝石竹以根颈处发生的莲座枝越冬,在接受冬季低温打破莲座化后于早春开始营养生长,4月中旬花芽分化,5—6月或稍晚开花。夏季接受高温后生活力下降,当秋季低温、短日来临时,由吸芽萌生的枝条不再伸长而形成莲座状枝进入越冬休眠。
3.莲座化与打破莲座化 在秋季低温(10~C以下)和短日(11h日长以下)的影响下,锥花丝石竹生长停滞而形成莲座状枝。莲座化的诱导除与日长、温度有关外,也与苗龄及品种相关。老龄苗比幼龄苗易于诱导莲座化,对低温感应不明显的品种易诱导莲座化。
进入莲座状的植株,接受冬季低温后可使生活力得到恢复,打破莲座化要求10℃以下的低温。6—苄基腺嘌吟(趾)有打破莲座化的效应,在低温量不足的情况下,结合应用250mg/LBA,对花茎伸长及开花具有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低温提高了生长活性的植株,当再经过短期(1sd左右)的高温,还会因随后而遇到的短日、低温的诱导而再次产生莲座枝。这在促成栽培中不可忽视。
4.防止莲座化 生长活力下降了的植株,在长日(16h)和稍高温度(15℃以上)下不产生莲座枝,节间可照常伸长和开花。
夏季将幼苗或老株冷藏待秋季定植,这样避开高温的影响可防止莲座化。日本人(1986)经试验后提出,莲座化与根系发育状况有关,当提供充足光照、良好的肥水条件使根系发育充分后,有阻止莲座化的作用。此外,在产生莲座化的时期,应用300mg/L BA,并结合长日和15~C凉温条件,可以防止莲座化,促进生长和开花,如采用种苗冷藏结合BA处理则效果更明显。
5.花芽分化的环境条件 锥花丝石竹是典型的长日照花卉,在长日照下才能开花。临界日长不仅受温度影u向,而且还与植株生长活性高低密切相关。
在春季,已接受低温的植株生长活性较高,植株能在早春自然长日、5℃低温条件下缓慢生长,并能在10℃下正常开花。有实验证明在春季植株生长活性高的阶段,低温(20~C/10℃)凉温(25℃/15℃)下开花的临界日长可以缩短到8h。在秋季,由于经历夏季高温,生长活性下降,植株开花对温度、日长的要求范围均较狭,只有在长日(16h)、高温(30~C/20℃)条件下才能有少量花芽形成并开花,低温(20~C/10~C)、凉温(25℃/15℃)条件使植株生长迟缓,形,成莲座状。这正是秋冬开花少、品质低的原因。
[繁殖]锥花丝石竹可用组培、播种、分株和扦插繁殖。单瓣品种以播种繁殖为主,9月播种,经l~2周发芽,当年秋或次年春定植,初夏开花。重瓣品种不结实,只能无性繁殖,主要用组培繁殖,以发育充实的枝条上端幼嫩部位为外植体;也可扦插或分株繁殖,扦插宜在春、秋季选用花茎未伸长的侧芽,分株多在休眠期进行。现代切花生产中以组培繁殖为主,极少用扦插和分株繁殖。
[栽培管理]
1.栽培技术要点 锥花丝石竹极怕涝,应选地势高燥处栽培。南方多雨地区应做深沟高畦,且最好有避雨设施。丝石竹的定植株行距约50cmX 50cm,定植前施足基肥,秋冬季做促成栽培时株行距可略小,而春夏季栽培可略大。定植后应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保持地面通风,同时要经常中耕锄草,保证土壤疏松,利于根系生长。定植后一个月左右,当苗长出7'--8对叶时摘掉顶芽。摘心后两周,待侧枝长至lOcm左右时,保留4~5个侧枝开花,疏除其余的侧枝,一般在lmz的面积上保留15~20支切花即可。株高达20cm时,为防止倒伏,应拉网固定或用竹竿支撑。当植株开始抽薹时,应适当控制水分,防止徒长,并增施磷、钾肥。开花期要严格控制水分,以防止枝条软弱,只在土壤干燥而引起叶片枯萎时再灌水。锥花丝石竹在栽植过程中要不断追肥,每两周追肥一次,通常与灌溉相结合,也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追肥,幼苗期以氮肥为主,孕蕾期以磷、钾肥为主,后期如氮肥过多会引起徒长,茎秆软弱,影响切花品质,在开花前20d停止追肥。
2.栽培模式 锥花丝石竹在切花生产中主要栽培模式有三种,分别是:
(1)春夏开花型 当年9~11月定植,幼苗在自然或简单保护下越冬,次年春夏季开花,为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最常见栽培模式。生产成本低,栽培容易,但效益也较低。
(2)夏秋开花型 春季3~5月定植,在自然条件下于当年夏秋季节开花。此种栽培模式易受高温影响,使开花不良,故仅限于夏季冷凉地区应用。
(3)秋冬开花型 当年5~7月定植,9月后加光至开花,期间保持10℃以上温度,可在当年秋冬至次年早春开花,是最重要的栽培模式,尤以南方地区应用最为广泛。
3.切花采收 切花采收以有1/2~1/3花开放为宜。需提前采切时,在少量花朵开放时采收,剪切部位通常在地上lOcm处,采后摘除下部叶片置背阴处水养。提前采切时宜在含20mg/L硝酸银、3%糖的保鲜液中过夜,捆束、装箱。高温期切花运输时应做预冷。
(病虫害防治)锥花丝石竹主要病害有:疫病、灰霉病等,尤以疫病为害较为严重,其主要症状是幼苗根茎软腐或立枯而死,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尤易发生。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土壤消毒;避雨栽培;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积水;加强苗期管理,提高抗性;化学药剂防治,使用杀菌剂灌根轮作。
虫害主要有红蜘蛛、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
[观赏与应用)锥花丝石竹是重要的切花材料,也宜布置花坛、花境和配置岩石园。
八、非洲菊
[学名]Gerberajamesonii
[别名]扶郎花、灯盏花
[英名]gerbera,transvaaldaisy,barbertondaisy
[科属]菊科大丁草属(非洲菊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非洲南部的德兰士瓦,现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历史)最早进行非洲菊品种改良的是英国人IrwinLynch,用G.jamesonii和绿叶非洲菊(G.viri/olia)杂交。以后法国人M.Adent继续改进,育成了大量切花品种。另外日本也育成了重瓣品种,花型、花色多样,统称杂种非洲菊(C.hybrida),用于切花、盆花。
(形态特征)非洲菊为多年生宿根常绿草本。基生叶丛状,全株有茸毛,老叶背面尤为明显,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具羽状浅裂或深裂,叶柄长12~30cm。总苞盘状钟形.苞片条状披针形,花葶高20~60cm,有的品种可达80cm,头状花序顶生。舌状花条状披针形,l~2轮或多轮,长2—4cm或更长,管状花呈上下二唇状。花色有白、黄、橙、粉红、玫红、洋红等,可四季开花,以春、秋为盛。
[种类与品种)本属约有40个种,并有诸多园艺变种与栽培品种。如:G jamesoniivar.iUust苎‘,花红色,耐寒性强;var.trasvalens,总苞和花特大。荷兰育成四倍体杂交品种,花葶粗壮,花头大,色彩丰富,瓶插持久。我国引进非洲菊以上海为早,目前已用组培脱毒快繁投人生产,其他各地发展较为迅速,成为重要切花之一。
[生物学习性)非洲菊性喜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且土层深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忌黏重土壤,在碱性土壤中,叶片易产生缺铁症状。对日照长度不敏感,生长期最适温度20~25~C,低于10℃停止生长,不耐0~C以下的低温。冬季若能维持在12~15℃以上,夏季不超过30℃,则可终年开花,以5~6月和9—10月为盛。在华南可露地栽培,华东、华中、西南地区可以覆盖保护越冬,华北需要在温室中栽培。
[繁殖]非洲菊用播种、分株和组培繁殖。
1,播种繁殖 由于种子寿命短,只有数月时间,通常采种后应即行播种,为获得发芽良好的种子,可于花期人工辅助授粉。播种时种子尖端朝下,发芽需光,故种子不要全部覆盖。发芽适温20—25℃,约两周发芽,出芽率一般为50%左右。
2.组培繁殖 播种多用于盆栽苗的繁殖,而切花生产多用组培繁殖。组培繁殖常取未显色花蕾,消毒后剥离花托作外植体。
3.分株繁殖 分株一般在4~5月或9~10月进行,通常每三年分株一次,每丛带4—5片叶,由于分株苗有生长势较弱、规格不一致、繁殖速度慢等缺点,规模化生产中已较少应用。
[栽培管理]
1.栽培技术要点 非洲菊根系发达,栽植床至少要有25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层。定植前应施足基肥,栽植的株行距约为30cmX40em,栽植时不宜过深,以根颈部略露出土面为宜,否则易引起根腐病、茎腐病。苗成活后可适当控水蹲苗,促进根系生长。生长期应供给充足水分,但冬季浇水时应注意勿使叶丛中心着水,否则易使花芽腐烂,生长期保持土面湿润,但不可过湿或遭雨水,否则易发生病害或死苗。因此,非洲菊的生产应尽可能做到避雨栽培,条件许可时,应以滴灌供水、肥;要随时清除枯萎黄叶,保持土面洁净;常撒布硫磺粉,以防止霉病;连作易罹病害,因此忌连作。夏季适当遮荫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温度,防止高温引起休眠。
非洲菊为喜肥花卉,氮、磷、钾的适宜比例为15:8:25。追肥时要特别注意钾肥的补充,在每lOOmz种植面积上每次施用硝酸钾0.4kg、硝酸铵0。2kg或磷酸铵0.2kg。春、秋季每5、6d追肥一次,冬、夏季每lOd追肥一次。若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则应停止施肥。
非洲菊栽培时应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以促进开花。叶片生长过旺,使开花减少甚至不开花;叶片过少,也会影响开花。适当的剥叶既可抑制过旺的营养生长,又可加强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剥叶时应注意:①剥去病叶与老叶;②每株留4~5片功能叶,剥去多余的重叠叶、交叉叶;③当功能叶较少,而新生叶过多时,可适当摘去部分新生叶;④花蕾过多时应适当疏蕾,成苗后如在同一时期具有三个以上发育程度相当的花蕾时,应剥去多余花蕾;⑤一般在幼苗未达到五片功能叶或叶片很小时应摘除花蕾,暂时不让其开花。
2,切花采收 切花采收的适宜时期为心花雄蕊第一轮开始散粉时,过早采花易萎蔫。采收时将花茎用手拔起,花枝保留50~60cra,剪切基部l一2cm水养。切花的贮藏条件要求严格,温度为2~4’C,相对湿度90%,湿藏一般可保存4—6d,干藏只可保存2~3d。湿藏时应将花茎基部3~6cm红褐色的部分剪去,以利于吸水;干藏时不必剪切,瓶插时再剪。应用保鲜剂(硝酸银3mg/L)处理,一般浸24h,可减轻花茎腐烂和折头。用预处理液(含硫酸铝)预处理也可延长瓶插寿命。
(病虫害防治]非洲菊病虫为害较严重。常见病害有病毒病、斑点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其中病毒病最为常见,表现为花叶、叶片褪绿有环斑等,严重时叶片变小、皱缩、发脆。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组培苗;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杀灭线虫、蚜虫等传毒媒介等。
常见虫害有螨虫、潜叶蝇、线虫、蚜虫、粉虱等。其中螨虫最为常见,为害也最严重。螨虫在幼叶背面、幼蕾上吸取汁液为害,使被害叶叶缘向上卷曲,叶质地变硬、变脆,花瓣不能正常开放。螨虫多于春夏季气温高时发生,如气候干燥为害尤大,低温及湿润时为害减轻。可以用三氯杀螨醇800~1 000倍、克螨特1 000~1 500倍或索尼朗1 000倍等进行防治。
(观赏与应用)非洲菊是重要的切花种类,国内目前发展极为迅速,亦可盆栽观赏。
九、花烛属
(学名)A,2‘Au厂ium
[别名]安祖花、灯台花
[英名]anthurium,tailflower,flamingoplant
[科名]天南星科安祖花属(花烛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美洲热带雨林地区,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历史)花烛属于19世纪中叶引种到欧洲,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品种改良,培育了众多观花为主的品种,作盆花或切花生产,如今已成为世界重要名贵切花。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种栽培,开展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在广东、海南等地有较大的生产规模。
[形态特征)花烛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植株直立,稀蔓生。叶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心形,全缘或有分裂。佛焰苞着生在花茎顶部,颜色鲜艳有光泽,是观赏的主要部位。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伸出,直立或扭曲,犹如动物尾巴或似灯盏中的蜡烛。
[种类与品种]全属有几百种,主要的种类和变种有:
(1)火鹤花(A。andraeanum) 别名红掌、红鹤芋、大叶花烛、哥伦比亚花烛等。原产哥伦比亚。茎极短,·直立。叶鲜绿色,长椭圆状心脏形,长30—40cm,宽10~12cm。花梗长竺50cm,高于叶片。佛焰苞阔心脏形,长10—20cm,宽8~lOcm,表面波皱,有蜡质光泽。肉穗花序圆柱形,直立,黄色,长约6cm。花两性,小浆果内有种子2~4粒,粉红色。本种于1853年由M.Triana发现,1876年传入欧洲,1940年后开始人工选育出大量不同花形、花色的品种,可作切花、盆花,尤以切花为主。目前在夏威夷、哥伦比亚、荷兰、新加坡等地栽培较多。主要栽培变种有:可爱火鹤花(var.amoerlum),又名可爱花烛、白灯台花,佛焰苞粉红色,肉穗花序白色,先端黄色;克氏火鹤花(var.closoniae),又名克氏花烛、白尖灯台花,佛焰苞大,心脏形,先端白色,中央淡红色;大苞火鹤花(var.grandi//orum),又名大苞花烛、大苞灯台花。佛焰苞大;粉绿火鹤花(var.rhodochlorum),又称粉绿花烛、巨花花烛,株高达lm,佛焰苞粉红色,中央为绿色,肉穗花序初开为黄色,后变为白色;莱氏花烛(var.1ebaubyanum),又名绿心灯台花,佛焰苞宽大,红色;光泽花烛(var.1ucens),佛焰苞血红色;单胚花烛(var.mona—rchicum),又名黄白灯台花,佛焰苞血红色,肉穗花序黄色带白色。
(2)花烛(A.scherzerianum) 别名安祖花、席氏花烛。原产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由M.Scherzer发现。植株直立,叶深绿色,长15~30cm,宽约6cm。花茎长25~30cm’佛焰苞火红色,.肉穗花序呈螺旋状扭曲,长约15cm。本种与火鹤花的区别主要是:叶片较窄,佛焰苞光泽不如前者明亮,肉穗花序扭曲等。本种主要变种有:白条花烛(var.albistriatum),佛焰苞紫色,有白色条斑;白苞花烛(var.album),佛焰苞白色;暗红花烛(var“‘严sanguzn—eum),佛焰苞大,暗血红色;巨白花烛(var.maximum),佛焰苞大,白色;雾状花烛(var.”e—bulosum),佛焰苞白色,有粉红雾斑;矮花烛(var.pygmaeum),佛焰苞鲜肉粉色,肉穗花序橙色;淡绿花烛(var.viridescens),佛焰苞绿色,有红色斑点;瓦氏花烛(var.wardianum),佛焰苞大,鲜红色。
(3)观叶类花烛 除了上述两类观花类花烛外,还有一些以观叶为主的种类。如晶状花烛(A.crystallium),茎短,上有多数密生叶片,叶阔心脏形,长30~40cm,暗绿色,有绒光,叶脉银占色,佛焰苞带褐色;胡克氏花烛(A.hookeri),叶长椭圆形,叶缘波状,肉穗花序紫色;蔓生花烛(A.scendens),枝蔓生,长可达lm;长叶花烛(A.warocqueanum),叶宽厚,长lm,有绒光;沃氏花烛(A.zoallisii),叶细长秀丽。
(生物学习性)花烛属喜温暖,不耐寒,生长适温为日温25~28C,夜温200C。夏季高于35℃植株生长发育迟缓,冬季所能忍耐的低温为15℃,18C以下时生长停止,在13~C以下易发生寒害。喜多湿环境条件,但不耐土壤积水,适宜的相对空气湿度80%~85%。喜半阴,但冬季需充足光照,根系才能发育良好,植株健壮,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5 000—20 0001x,低于150001x时,品质受影响,超过200001x时,叶面会发生日灼现象。要求疏松、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环境条件适宜可周年开花。
[繁殖]花烛属主要采用分株、组培和播种繁殖。
1.播种繁殖 由于自然授粉不良,如需采种应选择优良母株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8~9个月种子成熟。种子应随采随播,播种时株距lcm,不必覆土,播种后遮荫保湿,保持地温25~C,约3周可发芽,展叶后移栽到育苗盆中。实生苗生长3~4年开花。
2.分株繁殖 分株可直接将成年植株根颈部蘖芽分割,对大型母株可先将分株部位切伤,用湿苔藓包裹,等发根后分切。对生长较弱的母株,可先将老茎上的叶片摘除,然后用轻基质埋没保湿,操作时保护好休眠芽,保持地温25~35’C,待新根和新叶萌发后分切。
3.组培繁殖 组织培养是目前规模化生产应用的主要繁殖方法,以叶片或幼嫩叶柄为外植体,接种后20~30d形成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到苗分化需30~60d。种植后第三年才可开花。
[栽培管理]
1.盆栽 矮生花烛多行盆栽,盆土可用泥炭或腐叶土加腐熟马粪与适量珍珠岩混合,盆底垫砾石、瓦片,保持通气、排水。每2~3年换盆一次,春季进行较好。浇水以滴灌为主,结合叶面喷灌,适度喷灌可保持较高空气湿度,但喷灌过多易引起病害发生,且使叶面蒸腾作用下降,从而降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生长季节应薄肥勤施,可以随水滴灌或叶面喷施。对氮、钾肥的需求较高,成株氮、钾施用比例分别为磷的7倍和10倍。
2.切花栽培 切花栽培时,要深翻培养基质20~30cra,施以腐熟基肥,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为了能周年供花,可分批种植,通常种植一年后开花。l一5月定植,定植苗以6~7片叶、株高30cm为宜,定植株行距40crux50cra,呈三角形栽植,每公顷用苗30 000株左右。单株栽培7~8年后生长势下降,需及时更新。生长期间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调节。夏季高温期通过遮荫、喷雾、通风降温,冬季保持夜温18℃左右。夏季遮光率为75%~80%,冬季宜60%~65%。每年追肥2~3次。
火鹤花切花采收的适宜时期是当肉穗花序黄色部分占l/4一l/3时,自花梗基部切下。采后立即插于水中。火鹤花水养持久,在13℃条件下可贮藏3~4周,但在?‘C以下会产生冷害。
(病虫害防治)花烛属常见病害有炭疽病、疫病、根腐病等,虫害有线虫、蚜虫、红蜘蛛等。可通过基质消毒、加强通风、药剂控制等方法防治,如出现病株应及时摘除病叶或整株清除,以减少传染。
(观赏与应用)火鹤花是国际花卉市场上新兴的切花和盆花种类,花叶共赏。
十、补血草属
[学名)Limonium
[英名]statice,sea-pink,sealavander
(科属]蓝雪科(白花丹科、矾松科)补血草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地中海沿岸及北欧的俄罗斯、高加索一带。
(形态特征)补血草为多年生草本,直根性。基生叶,呈莲座状。圆锥形花序呈叉状分枝,有鳞片状苞片。萼筒漏斗状,干膜质,具蓝、紫、粉红、黄、白等色,经久不凋,是主要的观赏部位。花瓣小,5枚,有白、黄等色,基部合生,与5雄蕊相连,花柱5枚。
(种类与品种)该属在全世界有150余种,我国产有18—19种,其中栽培最为广泛的是:
(1)深波叶补血草(Lsinuatum) 原产西西里岛、巴勒斯坦、北非地中海沿岸的干燥地带。耐寒,株高50~90cra,全株具粗毛。基生叶羽裂,叶缘波状。花茎成叉状分枝,具3片左右狭长的波状翼,使茎成三棱状,花茎分枝点下有3枚线状披针形附着物;小花穗有花3~5朵,呈覆瓦状排列的偏侧性穗状花序,花萼有黄、白、粉红、蓝紫等色。花期夏季。该种用做重要的切花和干花,其栽培日益广泛。主要栽培品种有Pasty系列(紫色、粉红、黄、白色等)、PearlBlue(淡紫色)、FlashPink(深粉色)、MarineBlue(蓝紫色)、MoonFloat(浅黄色)、SnowTop(白色)、LipStick(粉红色)等。
(2)宽叶补血草(Llati/olium) 原产南罗济亚、高加索、保加利亚。为耐寒宿根草本。株高40~70cm。基生叶长约30cm,椭圆形至长卵形,基部狭,有长柄。花茎有棱,上部叉状分枝,花序疏散状圆锥形。小花穗有花1~2朵,偏侧性穗状花序。萼筒小,倒圆锥形,裂片三角形,有淡青、紫白等色。具芳香,用于切花。花期7~9月。
(3)鞑靼补血草(Ltataricum) 原产北欧高加索及西伯利亚。为耐寒多年生宿根草本。株高20—50cm。基生叶暗绿,长约15cm,倒卵形至长椭圆形。花茎叉状分枝,有3枚狭翼,松散伞房状圆锥花序。小花穗有花1—2朵,萼筒有短毛,边缘白色,花冠深粉红色,有白色变种和矮生变种。花期7~9月。切花栽培,矮生型用于花坛。
(4)佩雷济补血草(Lperezii) 原产加那利亚岛。为半耐寒性亚灌木。株高50—80cm。基生叶硬革质,宽三角状卵形,有长柄。花序多分枝,被软毛,萼青紫色,极美。花冠黄色。秋季开花。用于切花。
(5)杂种补血草(1hybrida) 宿根性网状补血草(Lreticulata)和宽叶补血草的种间杂种。具有网状补血草四季开花的性状,全株具短星状毛,株高40~70cm。外形与宽叶补血草相似,花朵小,小花穗分布均匀,观赏效果优于宽叶补血草。主要栽培品种有MistyPink(粉色)、MistyBlue(蓝紫色)、MistyWhite(白色)、OceanBlue(蓝紫色)、Emiile系列(粉红、淡紫等色)等。
(6)二色补血草(Lbicolor) 产我国西北及华北草原、沙丘及滨海盐碱地,为耐寒多年生草本。株高20~60cm。基生叶匙形或长倒卵形,基部成狭叶柄。花茎上部叉状分枝,呈疏散聚伞状圆锥花序,有多数不育枝。苞片紫红色或绿色。萼筒漏斗状,有干膜质萼檐,有白、浅紫及粉红色。花冠小,黄色。越冬能力差,作一年生栽培。用作切花及干花花材。
[生物学习性)补血草性耐寒,畏夏季高温,耐旱、忌涝,要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干燥凉爽的栽培环境,宜在排水良好、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由于补血草叶腋部具有排盐的“盐腺”,因此有一定的耐盐性。
补血草自然条件下夏季或夏秋开花,花后种子很快成熟。秋季在低温和短日照下形成莲座扩’株丛,经自然低温越冬,接受低温的腋芽形成花芽,接受低温愈充分,能形成花芽的腋芽愈多未接受低温的株丛,腋芽形成莲座叶,不能开花。
补血草抽薹开花需要低温春化诱导,通常是在越冬期间以莲座状株丛腋间生长点感应低温。据研究,深波叶补血草、二色补血草、阿尔及利亚补血草(耐寒一年生花卉)萌动的种子在1-3℃中经30d可满足低温春化要求,5℃以上效果减弱。已完成春化的幼苗或种子如立即回到25℃的条件下,则春化解除。但如果春化后经历一段时间20℃以下凉温生长期,即使再回到高温条件,也不解除春化。随苗龄的增长,春化效果越稳定,8—10片叶的大苗比2~3片叶的幼苗在同样的高温中更易保持春化效果。因此在高温季节生产切花,采用已通过春化的大苗较为安全。,
自开始抽薹,经花芽分化到开花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因种类、品种而异。如早花的深波叶补血草在10℃以上需要40d,而在温度稍低的无加温温室中则需要80—90d;一般杂种补血草要求10℃,有些品种要求13℃,超过25℃的高温不利于花芽分化,因此在高温季节生产切花需要通风、遮阳降温。
补血草为长日性植物,长日照可促进开花。抽薹前用500mg/L赤霉素喷洒可提早开花。冬季短日期间生产切花可用赤霉素处理或进行补光。
[繁殖]补血草为直根性,不宜分株,多用播种或组培繁殖。
1.播种繁殖 通常于初秋播种,2~3片叶时移苗到育苗钵中,定植时带基质扣盆,以免伤根。切花生产中常用冷藏育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种子吸水萌动后再行冷藏,冷藏后播种,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发芽快的种子(如深波叶补血草)受伤。第二种是箱播后冷藏,播于浅盘,经1~2个月当胚芽萌动后连箱存放于冷藏室。干燥种子冷藏无任何效果。深波叶补血草种子在2—3℃中30d即可完成春化。冷藏育苗的方法有利于冬、春产花,多用在不加温温室或加温温室中促成栽培。应注意,冷藏育苗的初期培育必须在凉温中进行,以防止脱春化。
2。组培繁殖 杂种补血草的商品生产常用组培苗。商品苗经过低温春化后出售,生产者可直接于凉温中栽培,组培苗通常以具有7~lo片叶为优。
(栽培)
1.栽培方式 深波叶补血草、宽叶补血草、杂种补血草可于春季或秋季定植,植株在露地自然越冬后于次年6~7月开花,在不加温温室5—6月开花,加温温室3~4月开花。深波叶补血草、二色补血草产花后生育不良,常作冬性一年生花卉栽培。宽叶补血草、杂种补血草、佩雷济补血草花后继续加强管理可再度开花。
冷藏育苗可应用于促成栽培与超促成栽培。月播种并冷藏,8—9月在冷室中育苗,夜温15~18~C,昼温25—28~C,2~3片叶时移植,9月当苗具有8—10片叶时定植,翌年1月以后保持夜温8~10℃,昼温20~25℃,可陆续开花到3—4月。超促成栽培时可提前于6月播种,冷藏育苗,8月定植,提前保温,可于10月开花,一直延续至翌年3—4月。
杂种补血草、宽叶补血草、佩雷济补血草花后保留母株,可连续产花4~5年,但通常3年以上切花品质下降即应更新。杂种补血草在不加温温室中栽培,用6~7片叶的组培苗于3月定植,给以凉温管理可于7~10月开花,此时正值高温季节,需通风、降温,保持30~C以下。产花后整理老株,清除枯老叶片,作越冬管理。杂种补血草稍耐寒,越冬温度不低于IO~C,2~3月返青,给以肥水管理,5月开花直至10月。多季开花品种如果在冬季维持7~10~C也可连续开花。
2.栽培技术要点 补血草耐旱、忌湿,对土壤无严格要求,以排水通畅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栽前深耕30cm,并施充分腐熟的基肥。
定植距离因种类、株形大小及栽培年限而定,株形小的如深波叶补血草常用30cm X30~40cm,株形大和多年栽培的如杂种补血草、宽叶补血草用40~50cmX60~90cm。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防止过湿,花期适当控水,花前可追肥1~2次。抽薹时拉支撑网,对分枝开展较小的种类用20cm~20cm网孔,开展大的用30cm~30cm网孔。
3.切花采收 切花宜在50%~100%小花穗开放时采收。杂种补血草、宽叶补血草花朵细小,常在80%~100%小穗开放时剪切。需要连续开花的种类,剪切时保留花茎基部1~2片大叶,有利于老株再度萌发。切花采后水养,按长度分级。切花在2—4‘C条件下贮藏,可维持新鲜状态3—4周。
[观赏与应用)补血草主要用于切花和干花栽培,部分矮生品种也可用于盆栽。
十一、鹤望兰
(学名]$trelitziareginae
[别名]极乐鸟花、天堂鸟花
[科属]旅人蕉科鹤望兰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南非,世界各地常见栽培。
(栽培历史)鹤望兰1773年由M.Banks介绍到英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以奇特的花姿,很快成为世界普遍重视的室内花卉,并作切花栽培,尤其在意大利、美国、日本、新西兰等温暖地区更为普遍。我国引种虽较早,但只在植物园、公园温室少量展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杭州等地批量引进种子,开始了我国较早的生产性栽培。目前在广州、深圳等地有规模性切花栽培,正在迅速扩大发展之中。
(形态特征)鹤望兰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1~2m,肉质根粗壮而长,上有多数细小须根。茎极短而不明显。叶两侧排列,有长柄,全缘,革质,侧脉羽状平行,蓝绿色,叶背和叶柄被白粉,宽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0~40cm,宽8~15 cm,叶柄长为叶长的2—3倍。花茎于叶腋间生出,高出叶片,佛焰苞横生似船形,长15—20cm,绿色,边缘具暗红色晕。总状花序着花3~9朵,露出苞片之外。小花有花萼3枚,橙黄色;花瓣3枚,舌状,蓝紫色,上面一枚短,下面两枚中间结合,组成花舌。雄蕊5枚,雌蕊突出较长,子房下位,3室。下部的小花先开,依次向上开放,花型奇特,好似仙鹤翘首远望。
[种类与品种]同属有5个种,常见观赏的种有:尼可拉鹤望兰(S.nicolaii),茎高5—7m,叶基部心脏形,外花被片白色,内花被片蓝色;小叶鹤望兰(S.parvz/olia),叶棒状,花深橙红、紫色;大叶鹤望兰(S.augusta),茎高约lOm,叶生茎顶,总苞深紫色,内外花被均为白色。本属以鹤望兰栽培最为普遍。
(生物学特性]鹤望兰喜温暖而不耐寒,最适生长温度为23~25℃,秋冬季夜温5~10。C、白天20~C条件下可正常生长,O~C以下易受冻害,也不耐热,超过30℃导致休眠。喜光照充足,较为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001x。秋冬至春季应给予充分光照,否则植株徒长,叶片细弱,开花不良或不开花;而夏季应避免强光直射,否则易产生高温障碍,使叶片卷曲呈萎蔫状。喜湿润气候,空气湿度宜在60%~70%,但又怕积水,要求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忌地下水位过高。
自播种起到开花需3—4年的营养生长期。据浙江杭州观察,一年生苗具有叶片5—6枚,二年生苗有5—10枚,以后经常有老叶枯死和新叶发生。生长三年以上的实生苗可产生分蘖,成株每一分蘖上有叶片5~12枚。随着株龄的增长,株幅不断扩大,五年生植株高达1lOcm,冠幅60cm。在一年之中4~?月为新叶发生高峰期,4~6月为分蘖旺盛期。
成年鹤望兰植株只要环境适宜可周年不断开花。每片叶的叶腋都有可能形成花枝,若温度适宜,从花葶出现到开花约60d。在一个佛焰苞中,第一朵花开放期4~lOd,第一朵花开放后2~4d,第二朵花开放,以后各小花开放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而单朵花开放期则逐次缩短,总花期在20d以上。
[繁殖]鹤望兰多用播种和分株繁殖。
1.播种繁殖 鹤望兰是鸟媒植物,在栽培条件下,必须人工辅助授粉才能结实,授粉后80~l00d果实才能成熟,每果可获种子10~30枚。播种时,种子宜随采随播,陈种子因种皮干硬户很难发芽。播种可用点播法,通常在4月下旬进行,密度为3cmX6cm,覆土0.5cm,播后浇透水,发芽适温为25—30℃,20~30d生根,40~50d发芽,少数种子可能至次年才能发芽。有三枚真叶时移栽,移栽株行距15cm~20cm左右,有5—6片真叶时定植。
2.分株繁殖 分株宜在4—5月进行,宜选择优质高产母株。分株时将植株从土中挖起,抖掉根部土壤,用利刀从根颈空隙处将株丛切开,每株需保留2~3个蘖芽,根系不少于三条,切口涂以木炭粉或草木灰,置阴凉处晾放半天,再行栽种。
[栽培管理]
1.盆栽 鹤望兰为直根系,需用高盆栽培,盆底多垫瓦片或石砾以利排水。盆土用疏松肥沃园土、草炭加少量粗沙,与腐熟有机肥混合。栽后充分灌水,置阴处数日,成活后置阳光充足处,平时保持盆土湿润,但需防止浇水过多造成烂根。花茎发育期追施稀薄液肥。每2~3年翻盆一次,随株形增大换大盆。作室内装饰时宜置于南向窗前阳光充足处,保持中等空气湿度。
2.切花栽培 鹤望兰在两广、海南等暖热地区可露地栽培,而在长江以南的温暖地区可在双层膜覆盖下越冬,北方需在温室栽培方可周年开花。栽种前深耕50cm,施足腐熟基肥,株行距一般为70—90cmXl00~130cm,通常在4~5月定植,易于成活和生长。定植苗应具有5~6枚真叶,高约20cm。栽植深度以根颈部在土表下2~3cm为宜,种植后浇透水,每天向叶面喷水一次,约15d可长新根。
从花芽分化到开花期间,温度应保持在20~27℃。在冬季严寒与夏季酷暑的地区,植株会出现明显的停滞生长,进入休眠。每日光照时间应不少于12h,夏季应适当遮荫。生长旺盛期水肥供应要充足,每7一lOd追肥一次,用量为每平方米复合肥0.05kg、腐熟饼肥0.1kg。花芽在顶叶下第5—7叶腋中形成,花芽形成后,可追施2~3次磷肥。优良植株一年可产花20支,花期主要集中在3~5月和9一12月。
需要贮运的切花可在第一朵小花显色或开放时剪切,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在第二朵小花开放时剪切。切花按花茎长度和花头长度分级,一、二、三级切花要求茎长分别为>lOOcm、~80cm、>60cm,花头长度分别为>18cm、>16cm、>14cm,一、二级切花花茎中部粗度超过1.3cm。鹤望兰切花水养持久,水养过程中能继续开放小花2—3朵。
[病虫害防治)鹤望兰易发生介壳虫,可人工刷除或喷洒l 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剂或50%久效磷防治。此外也较易发生细菌性立枯病,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理枯叶、病叶,定期喷施杀菌剂防治。
[观赏与应用]鹤望兰是大型盆栽观赏花卉和名贵切花。
十二、荷包牡丹
[学名)Dicentraspectabilis
[别名]荷包花
[科属]罂粟科荷包牡丹属
[产地与分布]原产我国北部及日本,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形态特征)荷包牡丹为宿根草本。株高40~60cm。地下茎水平生长,稍肉质。一至数回三出复叶具白粉,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排成下垂的总状花序,花瓣稍合呈心形,花有桃红、红、黄、白等色。花期5—6月。蒴果长形,开裂为两果瓣,种子有冠状物。
(生态习性)荷包牡丹耐寒性强,喜向阳,亦耐半阴,好湿润、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忌高温、高湿。
[繁殖]荷包牡丹采用分株、扦插及播种繁殖。
1.分株繁殖 约3年左右分株一次。将整个根掘出,用刀切分为2~4株,栽植于备好的土地或花盆中覆土压实、浇水。春季分株的当年可开花,但花序小,秋季分株的生长较好。分株不但繁殖新株,同时又可使老株得到更新。
2。扦插繁殖 扦插应在花全部凋谢后,剪去花序,取枝下部具有腋芽的嫩枝作插条,长12—1Scm,分株时的断根也可扦插,插入素沙或沙壤土中,浇透水并遮荫,一般30—40d可生根。
3。播种繁殖 播种主要用于杂交育种,种子采收后当年秋播,若春播需层积处理,实生苗生长缓慢,约3年以后才能开花。
(栽培)荷包牡丹栽培容易,不需特殊管理。栽培期最好是秋季,春季也可,但影响当年开花。栽植前整地,施人基肥,根据植株的大小挖穴栽植,穴内应施人堆肥或饼肥,把根栽人,踩实浇水,株行距50cm~60cm。植株生长旺盛期,应每周浇一次水,保持地面湿润。花蕾形成期间,应追肥1~2次,促使其花大、色浓。秋季和早春可以在根的四周开沟施人有机肥。秋季枝叶枯黄后,应将地面植株全部剪掉,以防止病虫潜伏。每隔三年分根一次,时间过长则影响植株生长及开花。盆栽宜选用深盆。可促成栽培,在休眠后栽于盆中,置于冷室,至12月中旬移至12~13℃的室内,注意养护管理,翌年2月即可见花,花后再放回冷室,早春重新栽于露地。
(用途)荷包牡丹叶形似牡丹,稍小,花似玲珑荷包,优雅别致。适宜布置花境、花坛或于建筑物及山石前丛植,点缀园景,别有风趣,因耐半阴,又可作地被植物,低矮品种可盆栽观赏。切花应用时,水养可持续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