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花卉的生长与发育与环境植物种类的不同,它们的生长发育类型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充分调查清楚每种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以及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才能创造和运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人们改造植物、利用植物的预期目的。当前国际花卉生产中广泛采用的电照生产、遮光处理、种子和球根的低温处理等技术措施,都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某些花卉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栽培措施,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花卉生产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了解和掌握花卉生长发育规律是花卉工作者首要的任务,也是花卉栽培和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花卉生长发育的特性一、花卉生长发育的规律性花卉同其它植物一样,无论是从种子到种子或从球根到球根,在一生中既有生命周期的变化,又有年周期的变化。在个体发育中,多数种类经历种子休眠和萌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三大时期(无性繁殖的种类可以不经过种子时期),上述各个时期或周期的变化,基本上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如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和局限性等等。由于花卉种类繁多,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复杂,常形成众多的生态类型,其生长发育过程和类型以及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其它植物繁多而富于变化。不同种类花卉的生命周期长短差距甚大,一般花木类的生命周期从数年至数百年,如牡丹的生命周期可达300-400年之久;草本花卉的生命周期短的只有几日(如短命菊),长至1年、2年和数年(如翠菊、万寿菊、凤仙花、须苞石竹、蜀葵、毛地黄、金鱼草、美女樱、三色堇等)。
花卉同其它植物一样,在年周期中表现最明显的有两个阶段,即生长期和休眠期的规律性变化。但是,由于花卉种和品种极其繁多,原产地立地条件也极为复杂,同样年周期的情况也多变化,尤其是休眠期的类型和特点有多种多样:一年生花卉由于春天萌芽后,当年开花结实而后死亡,仅有生长期的各时期变化,因此年周期即为生命周期,较短而简单;二年生花卉秋播后,以幼苗状态越冬休眠或半休眠;多年生的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则在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贮藏器官形成后进入休眠进行越冬(如萱草、芍药、鸢尾以及春植球根类的唐菖蒲、大丽花、荷花等)或越夏(如秋植球根类的水仙、郁金香、风信子等,它们在越夏中进行花芽分化),还有许多常绿性多年生花卉,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几乎周年生长保持常绿而无休眠期,如万年青、书带草和麦冬等等。
人们早已知道植物生长到一定大小或株龄时才能开花,并把到达开花前的这段时期称为“花前成熟期”或“幼期”(在果树学和树木学中称为“幼年期”),这段时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或品种而异。花卉不同种或品种间的花前成熟期差异很大,有的短至数日,有的长至数年乃至几十年,如矮牵牛,在短日照条件下,于子叶期就能诱导开花;瓜果类的落花生在种子中花芽原基已经形成;红景天的不同品种间的花前成熟期具明显差异,据德国的W拉杰(Watler Runger)实验,在同样条件下(发芽后同时进行短日照处理)“Goldrand”品种花前成熟期的平均对生叶数为11.3,而“A.Gr.aser”则为4.2,这说明后者花前成熟期很短;唐菖蒲早花品种一般种植后90天就可开花,而晚花品种需要120天;瓜叶菊播种后需经过8个月才能开花;牡丹播种后需3-4年甚至4-5年才能开花;有些木本观赏树更长,可达20-30年,如欧洲冷杉为25-30年,欧洲落叶松为10-15年。一般来讲,草本花卉的花前成熟期短,木本花卉的花前成熟期较长。
二、各类花卉的生育特点植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萌芽、生长、开花、结实、芽或贮藏器官的形成和休眠等变化,然后逐渐衰老而死亡(一年生植物在当年内开花结实后迅速死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仅逐渐认识和掌握了植物的上述发育过程的规律,而且随着生物学科和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植物的许多重要发育过程,如开花、休眠等过程的了解已进入到生理生化机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还找到了不少人为控制某些发育过程的方法和措施,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如种子春化处理、球根低温贮藏、花期控制等等。但是,植物生育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生命现象,不仅与植物整体的生理密切相关,还时常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至今人们还没有对植物每个发育过程的性质和机理都已了解和掌握,比较清楚和确实掌握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春化作用
某些植物在个体生育过程中要求必须通过一个低温周期,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发育,即引起花芽分化,否则不能开花。这个低温周期就叫春化作用,也称感温性。植物通过该阶段所要求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低温作用,而不同植物所要求的低温值和通过的低温时间各不相同。依据要求低温值的不同,可将花卉分为三种类型:
1.冬性植物 这一类植物在通过春化阶段时要求低温,约在0-10℃的温度下,能够在30-70天的时间内完成春化阶段。在近于0℃的温度下进行得最快。有人称这类植物为春化要求性植物。
二年生花卉,如月见草、毛地黄、毛蕊花等为冬性植物。在秋季播种后,以幼苗状态度过严寒的冬季,满足其对低温的要求而通过春化阶段,使植物正常开花。这些植物若在春季气温已暖时播种,便不能正常开花,因其未经低温的春化阶段。但若春季播种前经过人工春化处理,可使它当年开花,但缺点是植株矮小,花梗太矮,若作为切花是不利的。
对于二年生花卉如需在春季播种时,应于早春开冻后及早播种,可得较好的效果,也可开花,但不及秋播的好。如延误播种,对开花则不利。罂粟、虞美人、蜀葵及香矢车菊等,如春播,时间应当更早,否则开花极为不良。
早春开花的多年生花卉也为冬性植物,这些植物通过春化阶段也要求低温(如鸢尾、芍药等)。
2.春性植物 这一类植物在通过春化阶段时,要求的低温值(5-12℃)比冬性植物高,也就是说,需要较高的温度诱导才能开花,同时完成春化作用所需要的时间亦比较短,约为5-15天。一年生花卉和秋季开花的多年生花卉为春性植物。
3.半冬性植物 在上述两种类型之间,还有许多种类,在通过春化阶段时,对于温度的要求不甚敏感,这类植物在15℃的温度下也能够完成春化作用,但是,最低温度不能低于3℃,其通过春化阶段的时间是15-20天。在花卉栽培中,不同品种间对春化作用的反应性也有明显差异,有的品种对春化要求性很强,有的品种要求不强,有的则无春化要求。
不同的花卉种类通过春化阶段的方式也不相同,通常有两种方式,以萌芽种子通过春化阶段的称种子春化;以具一定生育期的植物体通过春化阶段的称植物体春化。多数花卉种类是以植物体方式通过春化阶段的,如紫罗兰、六倍利等。而种子春化的种类至今还不太清楚。据日本农学博士阿部定夫等人指出,栽培经过低温催芽的香豌豆种子可以提前开花。
(二)光周期作用
光周期是指一日中日出日落的时数(也即一日的日照长度)或指一日中明暗交替的时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则指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它是植物生育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控制某些植物的花芽分化及其发育开放过程(称做成花),而且还影响植物的其它生长发育现象,如分枝习性,块茎、球茎、块根等地下器官的形成以及其它器官的衰老、脱落和休眠,所以光周期与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成花所需要的日长条件不同,也就是说各种植物都依赖于一定的日照长度和相应的黑夜长度的相互交替,才能诱导花的发生和开放。因此常依据植物对日长条件的要求可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长日照和短日照的极限以每天日照长度超过12小时的为长日照植物,不足12小时的则为短日照植物。
1.长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要求较长时间的光照才能成花。一般要求每天有14-16小时的日照,可以促进开花,若在昼夜不间断的光照下,能起更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在较短的日照下,便不开花或延迟开花。二年生花卉秋播后,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营养生长,在春天长日照下迅速开花。瓜叶菊、紫罗兰于温室内栽培时,通常7-8月播种,早春1、2月便可开花,若迟至9、10月播种,在春季长日照下也可开花,但因植株未及充分成长而变得很矮小。
早春开花的多年生花卉,如锥花福禄考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满足其春化要求,也在春季长日照下开花。
2.短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要求较短的光照就能成花。在每天日照为8-12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能够促进开花,而在较长的光照下便不能开花或延迟开花。一年生花卉在自然条件下,春天播种发芽后,在长日照下生长茎、叶,在秋天短日照下开花繁茂。若春天播种较迟,当进入秋天后,虽植株矮小,但由于在短日照条件下,仍如期开花。如波斯菊通常4月份播种,9月中旬开始开花,株高可达2m,如迟至6、7月份播种,至9月中旬仍可开花,但株高仅1m。
秋天开花的多年生花卉多属短日照植物,如菊花、一品红等在短日照下方能开花,因此为使它们在“十一”国庆节开花,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3.中性植物 这类植物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下都能开花,对于光照长短的适应范围较广。大约在10-16小时光照下均可开花,这类花卉有:大丽花、香石竹、扶桑、非洲紫罗兰、花烟草、非洲菊等等。
但是荷兰的维恩(R.V.D.Veen)和梅杰(G.Meijer)及日本某些教授都认为上述假定极限是不确切的,并指出应按照临界日照长度划分为宜,临界日照长度即为能诱导开花的日照长度。并根据临界日照长度的不同,将植物分成下列6种类型。
1.短日照植物 即指植物在少于临界日照长度下进行花芽分化的植物。如为一年生草花的凤仙花和波斯菊、牵牛、金莲花、冬性金鱼草等。
2.长日照植物 即指植物在长于临界日照长度下进行花芽分化的植物。如为二年生花卉的金盏菊、矢车菊、天人菊、罂粟等。
3.中性植物 不受日照长短影响而开花的植物。如紫茉莉属植物。
4.定日或中间性植物 在短日照或长日照下都不进行花芽分化,必须在特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进行花芽分化。
5.长短日照植物 花原基在长日照下形成,在短日照下花原基才能发育成花。如翠菊,在长日照过程中形成花芽和莲座,并开始伸长,如继续用长日照,莲座则继续伸长。如改用短日照,莲座则停止伸长,提前开花。
6.短长日照植物 花原基在短日照下形成,在长日照下才能开花者。如大花天竺葵及风铃草,只有当短日照周期之后跟随着另一个长日照周期才能被诱导开花。
不同品种的花卉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也不相同。根据日本冈田1957年对于菊花开花温度和日照长度影响的调查,在6个品种群中,花芽分化和花蕾发育对光周期的要求分为:①短日,短日;②中性,中性;③中性,短日;④短日,中性等4个类型。
植物的春化作用和光周期反应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既相互关联又可相互取代。许多春化要求性植物,往往对光周期反应也很敏感,如不少长日照植物,如果在高温下,即使在长光照条件下也不会开花或大大延迟花期,这是由于高温“抑制”了长光照对发育影响的缘故。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长日和高温(夏季)、短日和低温(冬季)总是相互伴随着关联着。另外,短日照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某些植物的低温要求;,在某些情况下,低温也可以代替光周期的要求,因此应当把光周期和温度因子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第二节 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和发育在植物一生中是关键性的阶段,花芽的多少和质量不但直接影响观赏效果,而且也影响到花卉事业的种子生产。因此,了解和掌握各种花卉的花芽分化时期和规律,确保花芽分化的顺利进行,对花卉栽培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不少国家在花卉生产上广泛采用遮光生产(短日照处理)、电照生产、移地栽培等等技术措施,对菊花、一品红、兰花等花期控制,进行周年生产,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这是正确掌握每种花卉花芽分化规律,制定合理栽培技术的结果。
一、花芽分化的理论
近年来,随着花卉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植物开花生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不少中外学者多方面探讨有关花芽分化的机理问题并发表了不少有关的学说,如碳氮比(C/N)学说,“促花激素”学说等等,这些理论都对进一步促进花卉学及花卉生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碳、氮比学说,即认为花芽分化的物质基础是植物体内醣类(即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以C-N率来表示。这种学说认为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与同化醣类含量的比例,是决定花芽分化的关键,当醣类含量比较多,而含氮化合物少时,可以促进花芽的分化。中外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从多数试验结果和事实证明:C-N率对于花芽分化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同化养分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花芽分化将不能进行,即使有分化,其数目也甚少。一些花序花数较多的种类,特别是一些无限花序的花卉,在开花过程中,通常基部的花先开,花形也最大,愈向上部,花形渐小,至最上部,花均发育不全,花芽停止分化,这说明同化养分的多少决定花芽分化与否和开花的数目。同化养分的多少,也决定花的大小,如在菊花、芍药、香石竹的栽培中,为使花朵增大,常将一部分花芽疏去,以便养分集中于少数花中,使花朵增大。
“成花素”(也可称开花激素)学说则认为花芽分化是由于成花素的作用,认为花芽的分化是以花原基的形成为基础的,而花原基的发生则是由于植物体内各种激素趋于平衡所导致。形成花原基以后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主要受营养和激素所制约。综合有关的研究和报道,目前都广泛认为花原基的发生与植物体内的激素有重要关系。但有关成花素的形成、运转机理至今尚未搞清,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除上述学说外,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植物体内有机酸含量及水分的多少,也与花芽分化有关。不管哪一种学说,根据研究的结果都承认这样一点,即花芽分化必须具备组织分化基础、物质基础和一定的外界条件,也就是说,花芽分化是在内外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而物质基础是首要因素,激素和一定的外界环境因子则是重要条件。
二、花芽分化的阶段
当植物进行一定营养生长,并通过春化阶段及光照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营养生长逐渐缓慢或停止,花芽开始分化,芽内生长点向花芽方向形成,直至雌、雄蕊完全形成为止。整个过程可分为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和性细胞形成期,三者顺序不可改变,缺一不可。生理分化期是在芽的生长点内进行生理变化,通常肉眼无法观察;形态分化期进行着花部各个花器的发育过程,从生长点突起肥大的花芽分化初期,至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形成期和雌蕊形成期。有些花木类其性细胞形成期是在第二年春季发芽以后、开花之前才完成。如樱花、八仙花等。
三、花芽分化的类型
由于花芽开始分化的时间及完成分化全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不同(随花卉种类、品种、地区、年份及多变的外界环境条件而异),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一)夏秋分化类型
花芽分化一年一次,于6-9月高温季节进行,至秋末花器的主要部分已完成,第二年早春或春天开花。但其性细胞的形成必须经过低温。如许多木本类的花卉,风信子如牡丹、丁香、梅花、榆叶梅等等。球根类花卉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花芽分化,如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等秋植球根在进入夏季后,地上部分全部枯死,进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花芽分化在夏季休眠期间进行,此时温度不宜过高,超过20℃,花芽分化则受阻,通常最适温度为17-18℃,但也视种类而异。春植球根则在夏季生长进行分化。
(二)冬春分化类型
原产温暖地区的某些木本花卉及一些园林树种多属此类型。如柑桔类从12-3月完成,特点是分化时间短并连续进行。一些二年生花卉和春季开花的宿根花卉仅在春季温度较低时期进行。
(三)当年一次分化的开花类型
一些当年夏秋开花的种类,在当年枝的新梢上或花茎顶端形成花芽。如紫薇、木槿、木芙蓉等以及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如萱草、菊花、芙蓉葵等,基本属此类型。
(四)多次分化类型
一年中多次发枝,每次枝顶均能形成花芽并开花。如茉莉、月季、倒挂金钟、香石竹等四季性开花的花木及宿根花卉,在一年中都可继续分化花芽,当主茎生长达一定高度时,顶端营养生长停止,花芽逐渐形成,养分即集中于顶花芽。在顶花芽形成过程中,其它花芽又继续在基部生出的侧枝上形成,如此在四季中可以开花不绝。这些花卉通常在花芽分化和开花过程中,其营养生长仍继续进行。一年生花卉的花芽分化时期较长,只要在营养生长达到一定大小时,即可分化花芽而开花,并且在整个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时期,继续形成花蕾而开花。决定开花的早迟依播种出苗时期和以后生长的速度而定。
(五)不定期分化类型
每年只分化一次花芽,但无一定时期,只要达到一定的叶面积就能开花,主要视植物体自身养分的积累程度而异,如凤梨科和芭蕉科的某些种类。
四、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与花芽分化
1.枝叶生长与花芽分化 良好的营养生长是花芽分化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茎(枝)量才能有一定的花芽量。但是营养生长太旺,特别是花芽分化前营养生长不能停缓下来时,不利于花芽分化。许多花卉“疯长”的结果总是花少、花小,就是营养生长太旺影响了花芽分化。 2.开花结果与花芽分化 大量开花结果影响植株同时分化花芽。原因之一是营养的竞争,
二是幼果的种子产生大量抑制花芽分化的激素(如赤霉素),如月季花圃及时摘去月季果是促进成花的有效措施。
五、花芽分化的环境因素
花芽分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植物遗传基因,但环境因素可以刺激内因的变化,启动有利于成花的物质代谢。影响花芽分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1.光照 光周期现象是指光照周期长短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各种植物成花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一,根据这种特性把植物分成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从光强度上看,强光较利于花芽分化,所以太密植或树冠太密集时不利于成花。从光质上看,紫外光可促进花芽分化。
2.温度 各种花卉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不一(表3—1),但总的来说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比枝叶生长的最适温度高,这时枝叶停长或缓长,开始花芽分化。许多越冬性花卉和多年生木本花卉,冬季低温是必需的,这种必需低温才能完成花芽分化和开花的现象,称春化作用。根据春化的低温量要求,把植物分成三类:冬性植物、春性植物和半冬性植物。
3.水分 一般而言,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植物冒乔生长较旺盛,有利于花芽分化;而土墩较干旱,营养生长停止或较缓慢时,利于花芽分化。花卉生产的“蹲苗”,即是利用适当的土壤干旱促使成花。
六、控制花芽分化的农业措施
根据以上叙述,控制(包括促进与抑制两方面)花芽分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促进花芽分化 减少氮肥施用量;减少土壤供水;生长着的枝梢摘心以及扭梢、弯枝、
拉枝、环剥、环割、倒贴皮、绞缢等;喷施或土施抑制生长、促进花芽分化的生长调节剂;疏除过量的果实;修剪时多轻剪、长留缓放。
2.抑制花芽分化 促进营养生长的措施(多施氮肥、多灌水);喷施促进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多留果;修剪时适当重剪、多短截。
七、各类花卉的花芽分化实例
万寿菊高温下,仅在短日照下开花;12-13℃条件下,仅在长日照下开花。
百日草短日照下,花芽形成得早,但是花朵小而茎细,植株分枝不多;长日照下虽然开花迟,但株丛紧密,花朵也大。
香堇在短日照和低温条件下,促进花芽的形成。
大岩桐花芽的形成没有特定的日照和低温的要求。植株成长后,花芽开始形成,因此,生长愈迅速,开花愈早。温度低,生长缓慢时,侧枝增多,花数也相应增多。
映山红短日照条件下,促进花芽的形成,但品种之间有差异。40-50天左右的短日照,效果最好。花芽形成的适温也因品种而异,有些品种在高温下促进花芽的形成,而有些品种在不太高的温度下可促进花芽的形成。
报春花在低温下,无论长日照或短日照均可开花,但是温度高时,仅在短日照下开花。
大丽花在10-12小时短日照下,花芽发育速度快,开花也早。长日照下,侧枝多,花也多,但是,花的发育比较慢。在短日照下,生育结束得早也能促进块根的形成。
叶子花在高温和短日照下进行花芽分化,但在15℃条件下,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下都能进行花芽分化。经过赤霉素处理,在长日照和低温下,能促进花芽分化,但在短日照下无效果。
表2-1 花卉的花芽分化条件种 类
花芽分化适温(℃)
花芽伸长适温(℃)
其 它 条 件
郁金香
20
9
风信子
25-26
13
喇叭水仙
18-20
5-9
麝香百合
2-9
20-25(花序完全形成)
球根鸢尾
13
唐菖蒲
10以上
花芽分化和发育要求较强光照
小苍兰
5-20
分化时要求温度范围广
旱金莲
15
17-18℃,长日照下开花,超过20-21℃不开花
菊花
>13-15(某些品种)
8-10(某些品种)
第三节 环境对花卉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卉与其他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受自身遗传因子影响外,还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水分、空气、土壤和营养元素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花卉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因此,只有了解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全面地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科学地进行栽培管理,控制和改造观赏植物,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创造理想的园林效果。
一、温 度
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花卉的地理分布,制约着生长速度及体内的生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机制。花卉是在必需的最低最高温度之间进行生命活的,只有当温度的量和持续的时间在最适宜的情况下,花卉才能健壮生长。
(一)花卉种类对温度的要求
由于原产地不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原产热带地区的基点要求较高,如仙人掌类在15~18℃才开始生长,并可以忍耐50~60℃的高温;而原产寒带的花卉对温度三基点要求较低,如雪莲在4℃时开始生长,能忍耐一20一一30℃的低温;原产温带地区的花卉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此外,同一种花卉由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水仙花芽分化的最适温度为13—14℃,而花芽伸长的最适温度仅为9℃左右。温度同时直接影响花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花器官的形成更要求—定的温度。牡丹、杜鹃甚至在花芽形成之后,还必须经一定低温(2~3℃),才能在适温(15~20℃)下开放。在花卉栽培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它与原产地近似的生态条件。
温度应经常考虑三种情况:一是极端最高最低温度值和持续的时间;二是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三是冬夏温差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促成或限制花卉生长发育和生存的条件。
根据不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耐寒性花卉 原产于寒带或温带地区的露地二年生草本花卉、部分宿根及球根花卉等。这类花卉耐寒性强,一般能耐0℃以上的低温,其中一部分能忍受一5~一10℃的低温,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可露地安全越冬,如玉簪、萱草、蜀葵、玫瑰、丁香、迎春、紫藤、海棠、榆叶梅、金银花等。此外,大花三色堇、二月兰、金盏菊、雏菊、紫罗兰、桂竹香等在长江流域一带露地栽培时可保持绿色越冬,继续生长,有的还可继续开花,其开花适温为5—15℃。
2.半耐寒性花卉 半耐寒性花卉原产温带较暖和的地区。这类花卉耐寒力介于耐寒性与不耐寒性花卉之间,通常要求冬季温度在0℃以上,在我国长江流域能够露地安全越冬,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稍加保护也可露地越冬,如金鱼草、金盏菊、牡丹、芍药、石竹、翠菊、郁金香、月季、梅花、棕榈、夹竹桃、桂花、广玉兰等。
3.不耐寒性花卉 不耐寒性花卉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露地一年生草本花卉和温室花卉。这类花卉喜高温环境,耐热,忌寒冷,要求温度不低于8~10℃;一般不得低于5℃,在华南和西南南部可露地越冬,在其他地区均需温室越冬,故有时也称温室花卉,如一串红、鸡冠花、百日草、文竹、扶桑、变叶木、仙人掌类及其他多浆植物等。这类花卉在生长期间要求高温,不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其中一部分种类甚至不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则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秋海棠类、彩叶草、吊兰、大岩桐、茉莉等要在10~15℃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越冬,而王莲25℃以上才能越冬。
此外,热带高原原产的花卉要求冬暖夏凉的气候,如百日草、大丽花、唐菖蒲、波斯菊、仙客来、倒挂金钟等。
花卉的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耐寒能力与耐热能力是呈反比关系的,即耐寒能力强的花卉一般都不耐热。就种类而言,水生花卉的耐热能力最强,其次是一年生草本花卉以及仙人掌类植物,再次是扶桑、夹竹桃、紫薇、橡皮树、苏铁等木本花卉。而牡丹、芍药、菊花、石榴、大丽花等耐热性较差,却相当耐寒。耐热能力最差的是秋植球根花卉,此外是仙客来、秋海棠、倒挂金钟等,这类耐热性差的花卉的栽培养护关键环节是降温越夏,同时还要注意通风。但也有一些花卉既不耐寒,又不耐热,如君子兰、仙客来、倒挂金钟等。
(二)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
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一般而言,一年生花卉种子萌发可在较高温度下(尤其是土壤温度)进行。一般喜温花卉的种子,发芽温度在25~30~C为宜;而耐寒花卉的种子,发芽可以在10—15℃或更低时就开始。幼苗期要求温度较低,幼苗渐渐长大又要求温度逐渐升高,这样有利于进行同化作用和积累营养。至开花结实阶段,多数花卉不再要求高温条件,相对低温有利于生殖生长。一般规律是:播种期(即种子萌发期)要求温度高;幼苗生长期要求温度较低;旺盛生长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否则容易徒长,而且营养物质积累不够,影响开花结实;开花结实期要求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延长花期和子实的成熟。
二年生草本花卉幼苗期大多要求经过一个低温阶段(1~5℃),以利于通过春化阶段,否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进入旺盛生长期则要求较高的温度环境。播种期要求较低的温度(相对于一年生花卉而言),一般在16~20℃。幼苗生长期需要有一个更低的低温阶段(相对于播期而言),以促进春化作用完成,这一时期的温度越低(但不能超过能忍耐的极限低温),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时间越短。旺盛生长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开花结实期同样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以延长观赏时间,并保证子实充实饱满。因此,每种花卉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或者说对温度的适应)有很大的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是栽培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时,还要注意土温、气温和花卉体温之间的关系。土温与气温相比是比较稳定的,距离土壤表面愈深,温度变化愈小,所以花卉根的温度变化也较小,根的温度与土壤温度之间差异不大。地上部的温度则由于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很大,当阳光直射叶面时,其温度可以比周围的气温高出2~IO~C,这是阳光引起花卉叶片灼伤的原因。此外,温室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聚光,灼伤植物,宜采取遮荫措施。到了夜间,叶子表面的温度可以比气温低些。
植物的根,一般比较不耐寒,但越冬的多年生花卉,往往地上部已受冻害,而根部还可以正常存活。这是由于土壤温度比气温变化较小,冬季的土壤温度比气温高。春暖后,土温稍微升高,根的生理机能即开始恢复。
(三)高温及低温的障碍
花卉的生长发育并不总是处于最适宜的温度,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下,生理活性停止,甚至死亡,低温受冻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组织内的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含物、原生质失去水分,导致原生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花卉的种类不同,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甚至同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及栽培条件下,细胞液的浓度也不同,因而它们的抗寒性(耐寒性)也不同。细胞液的浓度高,冰点低,较能耐寒,利用温床、温室、风障、阳畦及塑料薄膜覆盖等,都能提高温度,防止冻害,增加植物本身的抗寒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高温障碍是由强烈的阳光与急剧的蒸腾作用相结合引起的。当气温升高到生长的最适温度以上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高温直接导致茎叶死亡的情况是少见的,但由于高温引起植物体失水,因而产生原生质的脱水和原生质中蛋白质的凝固,则是较常见的。高温障碍可使部分花卉产生落花落果、生长瘦弱等现象,某些温带原产的花卉,在亚热带地区,由于不适应酷热,导致叶片灼伤枯黄,危害生长。
我国农民积累了多年的生产经验,创造了许多抗寒、抗热的方法。如在东北南部,将花卉的根颈部分埋到封冻了的土中,可以忍耐一10~一20℃的低温,长江流域的温床育苗、华北的风障阳畦都是一种防冻的措施。南方搭篷遮荫、广东水坑栽培等也可以起到降低夏季高温的作用。
(四)温周期的作用
花卉所处的环境中温度总是变化着的,有两个周期性的变化:即季节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在一天中是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较低,尤其在大陆性气候地区(如西北各地及新疆、内蒙古等),昼夜温差更大。植物的生活也适应了这种昼热夜凉的环境。白天有阳光,光合作用旺盛,夜间无光合作用,但仍然有呼吸作用,夜间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能量的消耗。因而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有利的,许多花卉都要求有这样的变温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如热带花卉的昼夜温差应在3—6℃,温带花卉在5~7℃,而沙漠植物,如仙人掌则要求相差10℃以上。这种现象,称为温周期。
昼夜温差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日温高,而夜温过低,也生长不好。不同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是不同的(表3—2)。
有许多要求低温通过春化的植物,仅仅有夜间低温,也可达到与昼夜连续低温相同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周期的变化与光周期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植物昼夜间有对光照变化的反应,也有相应的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开花的生理意义上讲,高温相当于光照的作用,而低温相当于黑暗的作用。
(五)温度与花芽分化及花的发育
1.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有些花卉开花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这种需要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冬性愈强的花卉要求温度愈低,持续时间也愈长。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及各地的高山花卉,其花芽分化多要求在20~C以下较凉爽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如八仙花、卡特兰属和石斛属的某些种类在13℃左右和短日照下可促进花芽分化,一些秋播花卉如金盏菊、雏菊、金鱼草、飞燕草、花菱草、虞美人、石竹类、蜀葵、三色堇、羽衣甘蓝、桂竹香、紫罗兰、香豌豆、大花亚麻、美女樱、毛地黄等都要求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近年的研究指出,除冬性花卉外,其他种类也表现出类似的春化现象。
2.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有些花卉在20℃或更高的温度下通过春化阶段进行花芽分化,实际这已超出了春化作用的最初含义。许多花木类如杜鹃、山茶、梅、桃、樱花、紫藤等都在6~8月气温高至25℃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人秋后,植物体进入休眠,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许多球根花卉的花芽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分化,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春植球根于夏季生长期进行,而郁金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是在夏季休眠期进行。其他如醉蝶花、紫茉莉、半支莲、鸡冠花、千日红、含羞草、月见草、凤仙花、风船葛、长春花、茑萝、彩叶草、一串红、烟草花、矮牵牛、蛇目菊、波斯菊、麦秆菊、百日草等也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的。
温度对于分化后花芽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荷兰的Blaauw等通过研究温度对几种球根花卉花芽发育的影。向后认为,花芽发育以高温为最适的有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等。花芽分化后的发育,初期要求低温,以后温度逐渐升高能起促进作用,低温最适值和范围因花卉种类和品种而异,如郁金香为2~9℃,风信子为9一13℃,水仙为5~9℃,必要的低温时期为6~13周。
温度的高低还会影响花色。如蓝白复色的矮牵牛,蓝色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的影响,在30~35℃高温下,花呈蓝色或紫色,而在15℃以下呈白色,在15—30℃时,则呈蓝和白的复色花。此外还有月季花、大丽花、菊花等在较低温下花色浓艳,而在高温下则花色暗淡。喜高温的花卉在高温下花朵色彩艳丽,如荷花、半支莲、矮牵牛等,而喜冷凉的花卉,如遇30℃以上的高温则花朵变小,花色黯淡,如虞美人、三色堇、金鱼草、菊花等。
多数花卉开花时如遇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的条件,则花香浓郁,不耐高温的花卉遇高温时香 味变淡。这是由于参与各种芳杳油形成的酶类的沽性与温度有关。花期遇气温高于适温时,花朵提早脱落,同时,高温干旱条件下,花朵香味持续时间也缩短。
二、光 照
光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没有光照,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生长发育也就没有物质来源-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旺盛,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多,花卉体内干物质积累'就多,花卉生长和发育就健壮,而且,C/N高,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因此大多数花卉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花繁叶茂。一般说来,光照对花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三个方面。
(一)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主要与它们的原产地光照条件相关。一般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花卉因当地阴雨天气较多,空气透明度较低,往往要求较低的光照强度,将它们引种到北方地区栽培时通常需要进行遮荫处理。而原产于高海拔地带的花卉则要求较强的光照条件,而且对光照中的紫外光要求较高。根据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阳性花卉 阳性花卉喜强光,不耐荫蔽,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发挥其最大观赏价值。如果光照不足,则枝条纤细、节间伸长、枝叶徒长、叶片黄瘦,花小而不艳、香味不浓,开花不良或不能开花。
阳性花卉包括大部分观花、观果类花卉和少数观叶花卉,如一串红、茉莉、扶桑、石榴、柑橘、月季、梅花、菊花、玉兰、棕榈、苏铁、橡皮树、银杏、紫薇等。
2。阴性花卉 阴性花卉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坡及林下,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在适度荫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如果强光直射,则会使叶片焦黄枯萎,长时间会造成死亡。
阴性花卉主要是一些观叶花卉和少数观花花卉,如蕨类、兰科、苦苣苔科、姜科、秋海棠科、天南星科以及文竹、玉簪、八仙花、大岩桐、紫金牛、肺心草等。其中一些花卉可以较长时间地在室内陈设,所以又称为室内观赏植物。
3。中性花卉 中性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它们既不很耐阴又怕夏季强光直射,如萱草、耧斗菜、桔梗、白芨、杜鹃、山茶、白兰花、栀子、倒挂金钟等。
一般植物的最适需光量大约为全日照的50%一70%,多数在50%以下会生长不良。当日光不足时,植株徒长、节间延长、花色不正、花香不足、花期延迟,而且易感染病虫害。有些花卉对光照的要求因季节变化而不同,如仙客来、大岩桐、君子兰、天竺葵、倒挂金钟等夏季需适当遮荫,但在冬季又要求阳光充足。此外,同一种花卉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幼苗繁殖期需光量低一些,有些甚至在播种期需要遮光才能发芽;幼苗生长期至旺盛生长期则需逐渐增加需光量;生殖生长期则因长日照、短日照等习性不同而不一样。各类喜光花卉在开花期若适当减弱光照,不仅可以延长花期,而且能保持花色艳丽,而各类绿色花卉,如绿月季、绿牡丹、绿菊花、绿荷花等在花期适当遮荫则花色纯正,不易褪色。
花卉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变化较大。
光照强度对花色也有影响。紫红色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而在散光下不易形成,如春季芍药的紫红色嫩芽以及秋季红叶均为花青素的颜色。
(二)光照时间对花卉的影响
花卉开花的多少、花朵的大小等除与其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花卉花芽分化和开花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一般在同一植株上,充分接受光照的枝条花芽多,受光不足的枝条花芽较少。根据花卉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通常将花卉分为以下三类。
1.长日照花卉 长日照花卉要求每天的光照时间必须长于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2h以上)才能正常形成花芽和开花,如果在发育期不能提供这一条件,就不会开花或延迟开花,如令箭荷花、唐菖蒲、风铃草类、天竺葵、大岩桐、黑缦藤等。日照时间越长,这类花卉生长发育越快,营养积累越充足,花芽多而充实,因此花多色艳,种实饱满,否则植株细弱,花小色淡,结实率低。唐菖蒲是典型的长日照植物,为了周年供应唐菖蒲切花,冬季在温室栽培时,除需要高温外,还要用电灯来增加光照时间。通常春末和夏季为自然花期的花卉是长日照植物。
2.短日照花卉 短日照花卉要求每天的光照时间必须短于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2h以内)才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开花。这类花卉在长日照条件下花芽难以形成或分化不足,不能正常开花或开花少,一品红和菊花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它们在夏季长日照的环境下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人秋以后,日照时间减少到10~11h,才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多数在秋、冬季开花的花卉属于短日照植物。
3.日中性花卉 日中性花卉对光照时间长短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合,一年四季都能开花,如月季、扶桑、天竺葵、美人蕉、香石竹、矮牵牛、百日草等。
(三)光质对花卉的影响
光质又称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的成分。太阳光的波长范围在150—4000nm之间,其中波长为380~770nm之间的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是太阳辐射光谱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52%,不可见光中紫外线占5%,红外线占4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尽相同。植物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其次为黄光,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光的14%。红光不仅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还能加速长日植物的发育;短波的蓝紫光则能加速短日植物的发育,并能促进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一般认为短波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分蘖,抑制植物伸长,促进多发侧枝和芽的分化;长波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植物的高生长;极短波则促进花青素和其他色素的形成,高山地区及赤道附近极短波光较强,花色鲜艳,就是这个道理。
光的有无和强弱也影响花蕾开放的时间。如半支莲、酢浆草必须在强光下才能开放,紫茉莉、晚香玉需在傍晚时盛开,香气更浓,昙花则在夜晚开,牵牛只盛开于晨曦,大多数花卉则晨开夜闭。
另外,光对花卉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的影响。有些花卉的种子,曝光时发芽比在黑暗中发芽的效果好,一般称为光性种子,如报春花、秋海棠、六倍利等,这类好光性种子,播种后不必覆土或稍覆土即可。有些花卉的种子需要在黑暗条件下发芽,通常称为嫌光性种子,如喜林草属、伐塞利阿花属等,这类种子播种后必须覆土,否则不会发芽。
三、水 分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无论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和运输养分,还是植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存、分布、生长和发育。如果水分供应不足,种子不能萌发,插条不能发根,嫁接不能愈合,生理代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更不能开花结果,严重缺水时还会造成植株凋萎,以致枯死。反之,如果水分过多,又会造成植株徒长、烂根,抑制花芽分化,刺激花蕾脱落,不仅会降低观赏价值,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
(一)花卉对水分的需求
由于花卉种类不同,需水量有极大差别,这同原产地的雨量及其分布状况有关。为了适应环境的水分状况,植物体在形态和生理机能上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根据花卉对水分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1.早生花卉 旱生花卉多原产热带干旱、沙漠地区或雨季与旱季有明显区分的地带。这类植物根系较发达,肉质植物体能贮存大量水分,细胞的渗透压高,叶硬质刺状、膜鞘状或完全退化,能忍受长期干旱的环境而正常生长发育。常见栽培的如仙人掌类、仙人球类、石生花、大芦荟、日中花、泥鳅掌、青锁龙、龙舌兰等。在栽培管理中,应掌握宁干勿湿的浇水原则,防止水分过多造成烂根、烂茎而死亡。
2.半旱生花卉 半耐旱花卉叶片多呈革质、蜡质状、针状、片状或具有大量茸毛,如山茶、杜鹃、白兰、天门冬、梅花、蜡梅以及常绿针叶植物等,这类花卉的浇水原则是干透浇透。
3.中生花卉 绝大多数花卉属于这种类型,不能忍受过干和过湿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类众多,因而对于与湿的忍耐程度具有很大差异。耐旱力极强的种类具有旱生植物性状的倾向,耐湿力极强的种类则具有湿生植物性状的倾向。中生花卉的特征是根系及输导系统均较发达,叶片表皮有一层角质层,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较整齐,细胞液渗透压为(5。07~25.33)X105Pa,叶片内没有完整而发达的通气系统。常见的花卉其中不怕积水的如大花美人蕉、栀子花、凌霄、南天竹、棕榈等,怕积水的如月季花、虞美人、桃花、辛夷、金丝桃、西番莲、大丽花等。给这类花卉浇水要掌握见于见湿的原则,即保持6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
4.湿生花卉 湿生花卉多原产于热带雨林中或山涧溪旁,喜生于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若在干燥或中生的环境下常致死亡或生长不良。湿生花卉由于环境中水分充足,所以在形态和机能上就没有防止蒸腾和扩大吸水的构造,其细胞液的渗透压也不高,一般为(8.ll~12.16)X105Pa。其中喜阴的如海芋、华凤仙,翠云草、合果芋、龟背竹等,喜光的如水仙、燕子花、马蹄莲、花菖蒲等。在养护中应掌握宁湿勿干的浇水原则。
5.水生花卉 生长在水中的花卉叫水生花卉。水生植物根或茎一般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在水面以上的叶片大,在水中的叶片小,常呈带状或丝状,叶片薄,表皮不发达,根系不发达。它们适宜在水中生长,如荷花、睡莲、王莲等。
(二)花卉的不同生育阶段与水分的关系
同种花卉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种子萌芽期需要较多的水分,以便透入种皮,有利于胚根的抽出,并供给种胚必要的水分。种子萌发后,在幼苗期因根系浅而瘦弱,根系吸水力弱,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即可,不能太湿或有积水,需水量相对于萌芽期要少,但应充足。旺盛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保证旺盛的生理代谢活动顺利进行。生殖生长期(即营养生长后期至开花期)需水较少,空气湿度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花芽分化、开花数量及质量。
水分对花卉的花芽分化及花色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适当控制对花卉水分的供应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如风信子、水仙、百合等用30~35℃的高温处理种球,使其脱水可以使花芽提早分化并促进花芽的伸长。此外,在栽培上常用“扣水”的方法来促进花芽分化,控制花期。水分对花色的影响也很大,水分充足才能显示花卉品种色彩的特性,花期也长,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花色深暗,如蔷薇、菊花表现很明显。
(三)水分的调节
花卉对水分的需求量主要与其原产地水分条件、花卉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关。首先,原产热带和热带雨林的花卉需水量大,而原产干旱地区的花卉较湿润地区的气孔少,贮水能力较强,需水量相对较少。其次,叶片大、叶质柔软或薄而光滑的花卉需水量大,叶片细小、叶质硬或具蜡质或密被茸毛的则需水量少,这也是针叶植物较阔叶植物耐旱的原因。
花卉对水分的消耗取决于生长状况。休眠期的鳞茎和块茎,不仅不需要水,有水反而会引起腐烂。如朱顶红种植后只要保持土壤湿润,便会终止休眠,生出根来,一旦抽出花茎,蒸腾增加,就需少量灌水,当叶子大量发育后,就需充足供水。又如四季秋海棠重剪之后,失去很多叶片,减少了蒸腾面积,就应控制灌水,以防因土壤积水引起烂根。因此,应经常注意保持根系与叶幕的平衡,并且通过灌水加以调节。
多肉植物在冬季休眠期温度在10℃以下时可以不灌水,其他半肉质植物如天竺葵等也可忍受上述处理方法。
根自土壤中吸收水分受土温的影响,不同植物间也有差别。原产热带的花卉在10—15℃间才能吸水,原产寒带的藓类甚至在0℃以下还能吸水,多数室内花卉在5~10℃之间。土温愈低植物吸水愈困难,根不能吸水也就愈容易引起积水。
空气湿度也会影响一些花卉的生长。许多花卉要求60%~90%的相对湿度,常常通过空中喷雾和地面洒水以提高空气湿度。
四、空 气
空气对观赏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氧气是植物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如果氧气缺乏,植物根系的正常呼吸作用就会受到抑制,不能萌发新根,严重时嫌气性有害细菌就会大量滋生,引起根系腐烂,造成全株死亡。
(一)空气成分与花卉的生长发育
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气体中,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一般大气中含氧约为21%,氮约为79%,而二氧化碳只有0.03%(300ml/m3)左右,还有其他微量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虽然很少,但在植物生活中作用很大,光合作用就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一般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是足够的,但土壤中会由于水涝或土壤板结而缺氧,从而影响根的呼吸,进而影响乙烯的生物合成。
1.二氧化碳(C02)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但是“如何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越多越好?”是个问题。要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保护地里是比较现实的。酿热温床利用的酿热物,包括垃圾、厩肥等有机物的发酵及分解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可增加温床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温室及塑料大棚里,可以人为地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即所谓“二氧化碳施肥”,已在国外大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温室花卉栽培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一些地方的塑料大棚及温室也在应用。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有300ml/m3,远远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要求。据试验(Lind—strom,1968),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到1 500ml/m3以上时,菊花的茎长、干物重和花茎均有所增加(表3—3)。此外,二氧化碳施肥在香石竹以及月季的栽培中均已获得优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但在实际生产中二氧化碳施肥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人体对二氧化碳的安全极限为5000ml/m3,一般温室可以维持在1 000—2000ml/m3。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00ml/m3左右,这是指平均值。事实上,在不同高度,尤其是作物群体的不同垂直高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不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及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浓度也不同,一年中地面二氧化碳的浓度以4月、5月、6月较低,而冬季的11月、1月、2月浓度较高,一天中则以0:00~7:00较高,而12:00~18:00较低,即在一天中凌晨时最高。在植物群体中,冠层内的空气成分与冠层外的空气成分相差很大。在群体中由于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的不同,其空气组成在同一冠层的纵剖面上部及下部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冠层的中、上部往往相当于叶面积指数(LAD最大的地方,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整个冠层剖面中最少,近地面处,浓度稍高,而到冠层的最上层浓度又逐渐增加。这种二氧化碳的剖面分布,刚好与温度的变化相反。这些变化又受风速的影响。在大田里,风速是影响作物群体的二氧化碳以及温度、湿度的主要因素。如果风速小,空气不流通,则冠层中的二氧化碳就会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而相对稀少,这对于光合作用的加强及物质的积累都不利。如果有一定的风速,可以增加冠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为新鲜的空气(即冠层外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冠层内的要高。这对于夏季栽培的花卉更为重要,因此通风、透光是培养优质花卉和提高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是通风的强度也有一个范围,风速并不是越大越好。有试验表明(Wilson,1958),当风速在200cm/s以内时,风速增加,生长率也增加(由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供应),但风速高于200cm/s时,生长率又由于风速过大而引起的干燥及机械倒伏而下降。一般以风速100cm/s(相当于气象上的二级风左右)较为适宜。
2.氧 在花卉栽培生产上,空气中氧的含量常与种子发芽、土壤管理以及中耕排水等密切相关。种子发芽需要氧的供给,种子直播时,要求土壤不板结。排水不良、土温低和缺氧对种子发芽及根的生长都不利。
(二)空气污染对花卉的危害
除去正常成分外,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一氧化碳、氯化氢、硫化氢及臭氧等。有毒气体主要是通过气孔,也可以通过根部进入植物体中。它的危害程度一方面决定于其浓度,另一方面决定于植物本身的表面保护组织、气孔开张程度、细胞中和气体的能力和原生质的抵抗力等。危害花卉的主要有毒气体有:
1.二氧化硫 主要由工厂的燃料燃烧所产生,当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0.2ml/m3时,几天后,就能使植物受害,浓度越高,危害越严重,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花卉的危害也较严重。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易被氧化为三氧化硫,由于二氧化硫首先是从叶片气孔周围细胞开始侵入,然后逐渐扩散到海绵组织,进而危害栅栏组织,使细胞叶绿体遭到破坏,组织脱水并坏死。所以症状首先在气孑L周围及叶缘出现,开始呈水浸状,然后叶绿素被破坏,在叶脉间出现斑点。对二氧化硫比较敏感的花卉有矮牵牛、波斯菊、百日草、蛇目菊、玫瑰、石竹、唐菖蒲、天竺葵、月季等,抗性中等的有紫茉莉、万寿菊、蜀葵、鸢尾、四季秋海棠等,抗性强的有美人蕉等。
三氧化硫也是燃料燃烧不良时产生的,当浓度达到5ml/m’时,几小时后,植物即出现
病斑。
2.氟化氢(HF) 通过叶的气孔或表皮吸收进入细胞内,经一系列反应转化成有机氟化物而影响酶的合成,导致叶组织发生水渍斑,而后变枯呈棕色。氟化物对植物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叶尖和叶缘,呈环带状,然后逐渐向内发展,严重时引起全叶枯黄脱落。对氟特别敏感的花卉有唐菖蒲、郁金香、玉簪、杜鹃、梅花等,而对含硅、钙的植物,仅见局部危害,很少转移,抗性中等的有桂花、水仙、杂种香水月季、天竺葵、山茶花、醉蝶花等,抗性强的有金银花、紫茉莉、玫瑰、洋丁香、广玉兰、丝兰等。
大气氟化物污染的程度不如二氧化硫严重,范围也较小,但对植物的毒性要比二氧化硫重10~100倍,当大气中含1~5ml/m3氟化物时,较长时期接触就会产生药害。
3.氯 有些化工厂的废气中含有氯,乙烯树脂原料不纯所制成的塑料薄膜也会放出少量氯。氯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4倍,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使叶片褪色漂白脱落。初期伤斑主要分布在叶脉间,呈不规则点或块状,与二氧化硫危害症状不同之处为受害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对氯敏感的花卉有珠兰、茉莉等,在o.1ml/m3浓度下接触1h即可见到症状,低于0.1in!/m3时,时间延长,也可使叶绿素分解,叶黄化,抗性中等的有米兰、醉蝶花、夜来香等,抗性强的有杜鹃花、一串红、唐菖蒲、丝兰、桂花、白兰花等。
4.氨 在保护地中使用大量有机肥或无机肥常会产生氨,危害保护地内的花卉。当氨气在40ml/m3熏1h,可以产生伤害。尿素施后也会产生氨,尤其在施后的第三到第四天最易发生,所以施尿素后要盖土或灌水,避免产生氨害。当氨气与花卉接触时,常发生黄叶现象。
5.臭氧 汽车排出气体中的二氧化氮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氧化氮和氧原子,后者立即与空气中的氧化合成臭氧。臭氧危害植物栅栏组织的细胞壁和表皮细胞,在叶片表面形成红棕色或白色斑点,最终导致花卉枯死。
所有有毒气体都在日间、光照强、温度高、湿度大时危害较严重,应通过环境保护减少有毒气体的产生。适当使用一些生长抑制剂,对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不同种类花卉对有害气体的抗性有很大差异,使用时可参考表3—4。
五、土壤
土壤是栽培观赏植物的重要基质,土壤质地、物理性质和酸碱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要求栽培所用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团粒结构,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良好,并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酸碱度适宜。但是,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对土壤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异。
(一)花卉生长对土壤的要求
1.土壤质地 通常按照土壤矿质颗粒的大小将土壤分为沙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三种,其间又可将介乎沙土和壤土之间者称为沙壤土;介乎壤土和黏土之间者称为黏壤土。
(1)沙土类(sandsoil) 颗粒大,粒径0.05~1.0mm,土壤通透性好,透水排水快,但缺乏毛管孔隙,保水保月巴能力差,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肥料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少,肥效猛但肥力短。适用于培养土的配制及作为黏土改良的组分之—,也可作扦插及播种基质及耐干旱花木的栽培。
(2)黏土类
(3)壤土类(10am) 土粒大小适中,粒径介于0.002~0.05mm,性状介于沙土及黏土之间,既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又有良好的通透性,有机质含量多,土温比较稳定。适合于大多数花卉的生长发育。
露地栽培的观赏植物由于根系能够自由伸展,对土壤的要求一般不甚严格,只要土层深厚,通气和排水良好,并具有一定肥力就可利用。而盆栽时,由于根系的伸展受到花盆限制,因此盆栽用土除物理性状上能满足其种性要求外,还必须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盆栽用土的好坏是培养盆栽观赏植物成败的关键因素。
培养土通常是由园土、沙、腐叶土、松针土、泥炭土、煤烟灰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园土一般取白菜园、果园或种过豆科农作物的表层土壤,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肥力和良好的团粒结构,是调制培养土的主要原料之一,但缺水时,表层容易板结,湿时透气、透水性差,不能单独使用。河沙颗粒较粗,不含杂质,通气和透水性能良好,亦是培养土的主要成分,并可单独用于扦插或播种繁殖,但是河沙不具团粒结构,没有肥力,保水性能也较差。腐叶土是用落叶和园土加肥堆积沤制而成的,一般肥力较充足,含腐殖质多,质地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是较理想的基质材料,可用来配制培养土,也可单独使用栽培观赏植物,但是腐叶土中生物碱含量较高,呈微碱性反应,使用时应根据需要加以调整。泥炭土是由一些水生植物经腐烂、炭化、沉积而成的草甸土,其质地松软,通气、透水及保水性能都非常好,其中还含有一种胡敏酸,对插条产生愈伤组织和生根极为有利,常作为培养土的成分和扦插基质,但泥炭土没有肥力。煤烟灰通气和透水性好,不板结,并含有一定量的营养元素,用它代替河沙调制培养土时,可以减轻盆土的重量。
培养土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黏重培养土 园土6份、腐叶土2份、河沙2份,适于栽培多数木本花卉。
(2)中培养土 园土4份、腐叶土4份、河沙2份,适用于多数一、二年生草本花卉。
(3)轻松培养土 园土2份、腐叶土6份、河沙2份,适于栽培宿根或球根花卉。
此外,还要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要求,调整所用培养土的类型和配制比例。
2.±壤结构 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热、水、气、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土壤结构有团粒状、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单粒结构等。团粒结构(granularstructure)最适宜植物的生长,是最理想的土壤结构。因为团粒结构是由土壤腐殖质把矿质颗粒相互黏结成直径为0.25~10.0mm的小团块而形成的,外表呈球形,表面粗糙,疏松多孔,在湿润状态时手指稍用力才能压碎,放在水中能散成微团聚体。团粒结构是土壤肥料协调供应的调节器,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通气、持水、保温、保肥性能良好,而且土壤疏松多孔,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3.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决定于土壤孔隙度(soilporositypercentage)和含水量。由于土壤中存在大量活动旺盛的生物,它们的呼吸均需消耗大量氧气,故土壤氧气含量低于大气,在10%~21%之间。通常土壤氧含量从12%降至10%时,根系的正常吸收功能开始下降,氧含量低至一定限度时(多数植物为3%一6%)吸收停止,若再降低会导致已积累的矿质离子从根系排出。土壤二氧化碳(C02)的含量远高于大气,可达2%或更高,虽然二氧化碳被根系固定成有机酸后,释放的氢离子可与土壤阳离子进行交换,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阳碳酸氢根离子对根系呼吸及吸收均会产生毒害,严重时使根系窒息死亡。
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语说“有收无收在于水”。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花卉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土壤水分过多则通气不良,严重的缺氧及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毒害,会使根系溃烂、叶片失绿,直至植株萎蔫。尤其在土壤黏重的情况下,再遇夏季暴雨,通气不良加之雨后阳光暴晒,会因根系吸水不利而产生生理干旱。因此,适度缺水时,良好的通气反而可使根系发达。
4、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也影响花卉的生长。特别是许多温室花卉播种及扦插繁殖常于秋末至早春在温室或温床进行,此时温室气温高而土温很低,一些种子难以发芽,插穗则只萌芽而不发根,结果水分、养分很快消耗而使插穗枯萎死亡,因此提高土温才能促进种子萌发及插穗生根。
不同的花卉种类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土壤性状要求也有所不同。露地花卉中,一、二年生夏季开花种类忌干燥及地下水位低的沙土,秋播花卉以黏壤土为宜。宿根花卉幼苗期喜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而生长到第二年后以黏壤土为佳。球根花卉更为严格,一般以下层沙砾土、表土沙壤土最理想,但水仙、风信子、郁金香、百合、石蒜等,则以黏壤土为宜。
5、土壤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对花卉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如必需营养元素的可给性(图6—1)、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根部吸水吸肥的能力以及有毒物质对根部的作用等,都与土壤的pH有关。多数花卉喜中性或微酸性土,适宜的土壤pH范围是5~6.8。特别喜酸性土的花卉如杜鹃花、山茶花、兰花、八仙花等要求pH为4.5~5.5。三色堇PH应在5.8—6.2,大于6.5会导致根系发黑,基叶发黄。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有效性,因而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如酸性条件下,磷酸可固定游离的铁离子和铝离子,使之成为有效形式,而与钙形成沉淀,使之成为无效形式。因此在pH5.5~6.8的土壤中,磷酸、铁、铝均易被吸收,pH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养分吸收。pH过高使钙、镁形成沉淀,锌、铁、磷的利用率降低;pH过低,铝、锰浓度增高,对植物有毒害。
土壤酸碱度还影响某些花卉的花色变化。如八仙花的颜色与不同土壤pH条件下铝和铁的有效吸收有关。pH在4.6~5.1时,花瓣中铝和铁含量很高,花瓣呈深蓝至蓝色,pH为5.5~6.5时,铝含量较低,呈紫色至红紫色,pH6.8—7.4时,铝含量极低,呈粉红色。常见花卉适宜的土壤pH见表6—1。
6、土壤盐浓度 土壤中总盐浓度的高低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类都是根系从土壤吸收而来,所以土壤盐浓度过高时,因渗透压高,会引起根部腐烂或叶片尖端枯萎的现象,盐类浓度的高低一般用电导值(EC)表示,单位是S/cm,EC值高表示土壤中盐浓度高。每一种花卉都有一个适当的EC值,如香石竹为0.5~1。0S/cm,一品红为1.5~2.0S/cm,百合、菊花为0.5~0.7S/cm,月季为0.4~0.8S/cm。EC值在适宜的数值以下,表示需要肥料,EC值在2.5以上时,会产生盐类浓度过高的生理障碍,需要大量灌水冲洗,降低EC值。
7、土壤微生物与花卉 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当栽培的花卉进入这个环境后,微生物的状况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特别在根际能聚集大量微生物。有的微生物能产生生长调节物质,这类物质在低浓度时刺激花卉生长,而在高浓度时则抑制花卉生长。
土壤微生物对花卉的生长履行着一系列重要功能,如氮素的循环,有机物质和矿物质分解为花卉需要的营养物质,固氮微生物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菌根真菌有效地增加根的吸收面积等。
根瘤菌能自由生存在土壤中,但没有固定大气中氮的能力,必须与豆科植物共生才有固氮的功能。香豌豆、羽扇豆等即使在土壤氮素不够的条件下,也能生长良好,这是由于它们能由根瘤菌获得较多的氮。
外生菌根真菌与多种树根共栖,由于真菌的侵染,根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而能接触更多的土壤,因此增加了对磷酸盐的吸收。
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结合而形成的,在高等植物的许多属中都有发现。特别是真菌与兰科、杜鹃花科植物形成的菌根相互依存尤为明显,兰科植物的种子没有菌根真菌共存就不能发芽,杜鹃花科的种苗没有菌根真菌也不能成活。
人们对于菌根真菌和花卉的生物活动虽然还不十分了解,但许多事实证明这对花卉是有益的。
(二)土壤改良 理想的土壤是很少的。因此在种植花卉之前,应对土壤pH、土壤成分、土壤养分进行检测,为栽培花卉提供可靠的信息。
土壤中含有花卉所需要的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采用适宜的耕作措施,如精耕细作、冬耕晒垡、排涝疏干、合理施肥等,能使土壤达到熟化的要求,并使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通过耕作措施使上层土壤疏松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和通透性能良好,蓄保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吸收能力提高,微生物活动旺盛,这些都能促进花卉的生长发育。
改造土壤耕作层的构造,提高土壤肥力,还应与灌溉施肥制度相配合,并且要对当地的小气候、地势坡向、土壤轮作、生产技术条件以及机械化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总之,要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为花卉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过沙、过黏、有机质含量低等土壤结构性差的土质,通过客土或加沙以改良土质和使用有机肥,可以起到培育良好结构性的作用。可加入的有机质包括堆肥、厩肥、锯末、腐叶、泥炭以及其他容易获得的有机物质。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利于花卉的生长发育。
由于花卉对土壤酸碱性要求不同,栽培时应根据种类或品种需要,对酸碱性不适宜的土壤进行改良。如在碱性土壤上栽培喜酸性花卉时,一般露地花卉可施用硫酸亚铁,每10m2量为1.5kg,施用后pH可相应降低0.5~1.0,黏性重的碱性土,用量需适当增加。对盆栽花卉如杜鹃,常浇灌硫酸亚铁等的水溶液,即每千克水加2g硫酸铵和1.2~1.5g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也可用矾肥水浇灌,配制方法是将饼肥或蹄片10~15kg、硫酸亚铁2.5~3kg、加水200~250kg放人缸内于阳光下暴晒发酵,腐熟后取上清液加水稀释即可施用。当土壤酸性过高不适宜花卉生长时,根据土壤情况可用生石灰中和,以提高pH,草木灰是良好的钾肥,也可起到中和酸性的作用。含盐量高的土壤采用淡水洗盐可降低土壤EC值。
松土是花卉栽培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可与除草结合进行,以防止土面板结和阻断毛细管的形成,有利于保持水分和土壤中各种气体交换及微生物的活动。
六、营养
(一)肥料的类型
1.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多以基肥形式施人土壤中,也可作迫肥,但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施用,常用的有人粪尿、厩肥、鸡鸭粪、草木灰、饼肥和马蹄片等。
人粪尿主要提供氮素,但因有异味,影响环境卫生,故不能直接施人园林或花盆中,可用于苗圃或晒成粪干后使用。厩肥以氮为主,也含有一定量的磷、钾元素,肥力比较柔和,但肥中所含有效成分较少。鸡鸭粪是磷素的主要来源,特别适合观果植物使用,因肥效较慢,所以多不作追肥施用。草木灰是钾素的主要来源,含钙较多,常呈碱性,不可用于酸性植物。饼肥(豆饼、花生饼或棉籽饼等),它们既含有大量的氮,又含有较多的磷,更为可贵的是pH不超过6.0,属于酸性肥料,干施时肥效发挥较慢,水施时为速效性肥料,既可作基肥,又可用作追肥,是观赏植物的主要肥源。盆施时可配制成矾肥水,其配制比例为黑矾(硫酸亚铁)1份、饼肥2份、粪干4份,加水80份,经阳光暴晒全部腐熟后,即可稀释使用,它不仅可提供观赏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还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是一种理想的追肥材料。马蹄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及其他元素,如放在盆土的下层或四周,其肥效可慢慢发挥,经久不断,如泡制马掌水,则成为速效性肥料。
2.化肥和微量元素 化肥和微量元素主要用作追肥,兼作基肥或根外施肥,常用的有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硫酸亚铁、磷酸二氢钾、硼酸等。其中尿素和硫酸铵主要提供速效氮,过磷酸钙提供速效磷,硫酸亚铁除提供铁以外,还可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磷酸二氢钾和硼酸主要用于根外施肥,以补充植物体内的磷、钾和硼。
除上述几种肥料外,还有复合肥和专用花肥等,这类肥料营养元素较全,使用起来也较方便卫生,尤其适用于家庭或室内盆栽观赏植物。
(二)花卉营养元素的适宜比例
1、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 一般花卉正常发育需要的氮、磷、钾的适宜比例为1:0.2:1,但不同花卉类型也有差别,如蕨类植物氮、磷、钾在3:0.4:2或4;0.4:1.6时生长良好,而观叶植物氮、磷、钾比例以4;0.1:5为宜。确定适宜的营养元素比例的同时,还需注意适宜的施肥浓度。营养元素间的适宜比例较单一营养元素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元素间比例对花卉产量、品质及抗逆性有重大影响。早在1934年,Hill等就发现,菊花体内氮钾比过高时,营养体易受害,花色变差,品质降低,但氮钾比过低时,也会导致节间缩短,植株变矮。目前许多专家认为,菊花体内的氮、钾适宜比例应为l:1.2—1,5,即体内含钾量应高于含氮量。香石竹、月季、杜鹃、万寿菊、百日草等花卉,尽管氮、钾水平没有菊花那么高,但其在组织中的适宜比例则是相同的。在观叶植物组织中,氮、钾比例则以lcl~L 5为宜。许多研究者测定植物体内磷的临界水平为0.25%,约为氮水平的5%一10%,随着组织中磷的增加,微量元素的缺乏也随之增加。研究发现当菊花组织中磷钙比(P/Ca)和磷镁比(P/Mg)接近1或大于1时,微量元素的缺乏症就难以控制。
试验表明,八仙花的蓝色花在氮、磷、钾为5:10;30、10:5;30和5;5:30三种比例情况下,即氮与磷比例不同,钾比例均提高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良好,表明蓝色花并不完全依赖于氮磷比;而粉红色花在氮、磷、钾比例为25:15:5、30:10:5和25:10:0的三种组合下,以提高氮的比例效果最好。表6—4为常见草本花卉的适用肥料成分比例,浓度过高会产生盐害,生产栽培中适宜浓度可通过电导值检测。表6—5为菊花、月季和香石竹施肥的安全浓度及盐害浓度。
2.不同形态氮肥的比例 不同种类花卉对铵态氮月巴(NH+—N)和硝态氮肥(NO:—N)的需求有明显差异。波斯菊、裂叶牵牛、一串红、百日草、彩叶草等花卉,以硝态氮生长最好,随铵态氮比率增加生育下降,称为硝酸型;香石竹、秋海棠、三色堇、大丁草、百合类等花卉,在硝态氮中加入20%~40%的铵态氮时则生长良好,称为共存型;唐菖蒲的生育状况则与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比例无关,称为共用型。氮素形态引起的生育变化被认为是花卉植物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嗜好性不同或氮素同化作用不同所致。如一串红、裂叶牵牛、百日草三种硝酸型花卉以硝态氮形式在体内贮存,再逐渐还原利用,因而耐氨性差;秋海棠和三色堇等共存型花卉,以铵态氮形式贮存于叶片,尤其是三色堇能将铵态氮转化为酰胺,以无毒形式存在,所以耐氨能力强。因此,应针对不同的花卉施用相应种类的氮肥。
(三)花卉的营养贫乏症在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当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时,植株形态就会呈现出一定的症状,这称为花卉营养贫乏症。各元素缺少时所表现的症状,常依花卉种类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为便于参考,将主要元素贫乏症检索表分列如下。
花卉营养贫乏症检索表(录自A.1aurie及C.H.Poesch)
1.症状通常发生于全株或下部较老叶子上
2.症状经常出现于全株,但常是老叶黄化而死亡
3.叶淡绿色,生长受阻;茎细弱并有破裂;叶小,下部叶较上部叶的黄色淡,叶黄化而干枯,成淡褐色,
少有脱落…………………………………………………………………………………………………缺氮
3.叶暗绿色,生长延缓;下部叶的叶脉间黄化而常带紫色,特别是在叶柄上,叶早落…………………
………………………………………………………………………………………………………………缺磷
2.症状常发生于较老较下部的叶上
3.下部叶有病斑,在叶尖及叶缘常出现枯死部分。黄化部分从边缘向中部扩展,以后边缘部分变褐色而向下皱缩,最后下部叶和老叶脱落………………………………………………………………………缺钾
3.下部叶黄化,在晚期常出现枯斑,黄化出现于叶脉间,叶脉仍为绿色,叶缘向上或向下反曲而形成皱缩,叶脉间常在一日之间出现枯斑………………………………………………………………………缺镁
1.症状发生于新叶
2.顶芽存活
3.叶脉间黄化,叶脉保持绿色
4.病斑不常出现,严重时叶缘及叶尖干枯,有时向内扩展,形成较大面积,仅有较大叶脉保持绿色………………………………………………………………………………………………………………缺铁
4.病斑通常出现,且分布于全叶面,极细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细网状,花小而且花色不良………
……………………………………………………………………………………………………………缺锰
3.叶淡绿色,叶脉色泽浅于叶脉相邻部分。有时发生病斑,老叶少有干枯…………………………………
……………………………………………………………………………………………………………缺硫
2.顶芽通常死亡
3.嫩叶的尖端和边缘腐败,幼叶的叶尖常形成钩状。根系在上述症状出现以前已经死亡………………
……………………………………………………………………………………………………………缺钙
3.嫩叶基部腐败;茎与叶柄极脆,根系死亡,特别是生长部分………………………………………………
……………………………………………………………………………………………………………缺硼七、生物因素环境中的生物因子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生存。
(一)病害
1.花卉病害概述 花卉的病害与其他作物一样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水分、温度、光照、矿质营养元素等过多或不足所引发的,因未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所以没有传染性。其防治方法主要是改进栽培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消除有害因素,以防止该类病害的发生。侵染性病害是由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寄生所引发的,具传染性。防治方法主要是植物检疫,种子苗木消毒和清园消毒,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和栽培措施,喷洒药物以及选育抗病品种等。
2.花卉常见病害及其防治要点
(1)猝倒病 又名立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为害幼苗,使近地表处茎、根组织死亡,导致植株倒地。可在发病初期喷50%克菌丹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进行防治。
(2)白粉病 属真菌性病害,为害花卉的茎叶,在表面形成灰白色真菌层,对草本花卉及月季花等花灌木为害较多。可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木类于冬季修剪后喷1.022~1.037kg/L的石硫合剂,防治效果良好。
(3)锈病 属真菌性病害,锈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病灶呈红褐色斑点,常为害草本花卉及松柏、月季花等。可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嗪氨灵乳液1 000倍液喷雾防治。
(4)软腐病 或称腐烂病,属细菌性病害,使活性细胞腐解,为害多年生花卉的根颈或球根部分。可用链霉素1 000倍液防治。
(5)线虫病 是由微小动物引起的茎部肿胀、异常分枝、叶片畸形、抑制开花和根部结瘤等,为害多种花卉,使叶脉间为褐色或浅黑色。可用对硫磷50%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施,或以0.1%棉隆拌土防除。
除上述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外,杀菌剂以防护为主,常用的有可湿性65%代森锌粉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治疗剂有50%代森胺水溶液、可湿性75%百菌清粉剂;内吸杀菌剂有可湿性70%托布津粉剂、可湿性50%多菌灵粉剂、可湿性25%粉锈宁粉剂等。杀线虫的还有二溴氯丙烷等。
1.花卉虫害概述 花卉害虫种类很多,既有为害根、茎、叶的,也有为害花、果的,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大大降低了观赏性,还使爱花种花者蒙受精神上的伤害。为了防止或减少害虫的为害,采取的措施有保护或放养天敌,创造害虫不适宜的环境,严格进行检疫和施用除虫剂以控制其数量、活动和发展,最后达到消灭的目的。
2.常见的花卉害虫及其防治
(1)蛴螬 为金龟子类幼虫,呈乳白色,头橙黄或黄褐色,身体圆筒形,常呈C形蜷曲。分布广,食性杂,为害花卉幼苗根及根颈部,受害严重时使植株枯萎死亡。盆花常因施用洗鱼洗肉的废水诱集金龟子钻人盆土产卵,孵化为幼虫后,为害盆花根部。其防除可用氧化乐果或敌敌畏乳油500~800倍液、25%西维因2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磷胺乳油1 500~2000倍液,浇灌根际,效果较好,同时还可杀死蝼蛄。
(2)蛞蝓 软体动物,无外壳,暗灰、灰红或黄白色。杂食性,刮食花卉叶片,还因排留粪便导致细菌侵入叶片组织,引起腐烂。多生于阴暗潮湿场所,畏光怕热,阴雨后,地面潮湿或有露水时活动旺盛,为害也重。其防治可向地面或花盆内撒施石灰,将氨水稀释成70~100倍液喷射毒杀。
(3)蜗牛 体外具螺壳,呈扁球形,壳质较硬,黄褐或红褐色,壳口马蹄形。喜阴湿,昼夜活动为害花卉,用齿舌刮食叶、茎,严重时咬断幼苗。其防治可用1:15茶子饼水或撒8%灭蜗灵于花卉根际,效果较好。
(4)蚜虫 种类多,分布广,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在叶背或嫩枝吸取营养汁液,受害枝叶常呈卷缩状,使植物生长停滞,甚至枯萎死亡,并且常诱发烟煤病,传染病毒病等。其防治可用3%天然除虫菊酯、2.5%鱼藤精800~1 200倍液、20%合成除虫菊酯2 000~3 000倍液、50%安得利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800~1 000倍液,效果均好。还可于盆土中撒布3%呋喃丹颗粒剂,在一只直径20cm的花盆中埋入l0g左右即可。
(5)介壳虫类 包括许多不同的属和种,花卉上常见的有矢尖蚧、桑白盾蚧、长白盾蚧、黄薄椭圆蚧、糖片蚧、梨圆蚧等,其形态特征主要为介壳被蜡质。若虫、成虫吸食木本花卉嫩枝与叶片的汁液,排泄蜜露,诱发烟煤病,严重时引起枝叶枯死甚至全株死亡。其防治可在若虫被蜡前喷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50%安得利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800~1 000倍液。若虫被蜡后喷松脂合剂,冬季稀释20倍,夏季稀释30—40倍,也可用机械油乳剂60倍液。此外还可以用40%氧化乐果、50%杀螟硫磷、50%久效磷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1 500~2 000倍液,自开始孵化起每隔lOd喷药一次,连续3次,也可达到杀除的效果。
(6)马陆 节肢动物,栖息于阴湿的地方,花盆下常见,昼伏夜出,主要为害花卉的根部和幼苗。可用25%西维因或25%二嗪农加水500倍液喷施盆土面防除。
(7)蚯蚓 环节动物,种类很多,分布也广。虽可改良土壤或作家禽、鱼类食饵,但常为害盆花幼苗及根部,撒氯丹、西维因粉剂于盆土中有良好的防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