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币值:
对内和对外金融稳定
四大目标的含义
诸目标之间的统一与冲突:
物价稳定 ① 充分就业
⑤ ② ③
④ 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⑥ 金融稳定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存在三种情况:
1、在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模式下,
二者是协调的,即失业率的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2、在凯恩斯学派的充分就业模式下,
二者是矛盾的。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
3、在 20世纪 90年代的新经济时期,
二者又是协调统一的,即低通货膨胀率可以和低失业率(经济高增长率)并存。
失业率图 1 菲利普斯曲线物价变动率
8%
3%
0
4% 10%
(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1、在劳动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有两种可能:
1、经济增长引起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增加和国际收支逆差;
但是,有利于扭转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
2、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外物价上涨,会促进出口的增长,有利于扭转国际收支逆差;但却加大国际收支顺差。
(四)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均存在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即物价、利率和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相反,国际收支平衡则有利于物价、利率和汇率的稳定。但是,短期内仍然存在矛盾。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选择货币政策目标几种做法
1、多重目标
2、双重目标
3、单一目标
(二)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三 ) 基本目标的选择:
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
侧重于权衡和选择:视经济环境需要突出重点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但不宜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 作用机制:
1、法定准备金率调高 -—— 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结构 —— 影响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影响货币供给量
2、法定准备金率 —— 影响货币乘数 —— 影响货币供给量优缺点:
效果明显,一视同仁冲击巨大,无法微调缺乏弹性,无法进行经常性调整
(二)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以及规定有关的可再贴现票据的资格,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
作用:
1,再贴现率的调整 —— 影响基础货币 —— 影响货币供给;
再贴现票据标准的规定 —— 影响基础货币 —— 影响货币供给;
2.充当最后贷款人,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
3.告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及公众预期,直接起作用缺点:
被动性:央行不能完全控制再贴现规模 ( 诱导,遏制 )
信息传递失真:告示效应是不确定的
(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操作方式:
动态的公开市场操作,又可称为永久性准备金调节,
目的在于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防卫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又可称为临时性准备金调节,
目的在于抵消基础货币的非意愿变化,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
作用机制:影响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及结构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主动性;
灵活多变:可以 微调,效果和缓
易于进行反向修正
操作方便快捷;
可以影响利率的结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原理经济形势政策工具通货膨胀
(总需求 >总供给)
经济萧条
(总需求 <总供给)
存款准备金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证券,回笼货币 买进证券,投放货币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
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1、信贷配给
2、流动性比率
3、利率上限
(二)间接信用控制
1、窗口指导
2、道义劝告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概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选取标准可测性,有明确定义,便于观测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 。
抗干扰性,应选取那些受外来因素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 。
适应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分析(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不足:
抗干扰性差,利率的变动难以区分是经济变动还是政策引发的;
可测性:观察到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如何从大量数据中得出一个代表性利率则并不容易 ;
可控性:中央银行所能影响的主要是几种短期利率和名义利率 。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分析:
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强
不足:
相关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哪一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是社会总需求的购买力
可测性:金融创新导致原有的货币各层次的界限变得模糊,使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这些变量 。
可控性:受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货币供给
Md
I1
I*
I2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不可同时作为中介目标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M* MS2Ms1
I*
Md
货币供给利率
M*
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利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可参见课本 P403图 18-1
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近期中介目标基础货币短期利率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P399-402 六种理论上分析的传导机制
1、早期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
2、托宾 q理论
3、早期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
4、信贷传导机制
5、财富传导机制
6、国际收支传导机制利率的核心作用突出资本市场的企业价值影响货币与实物资产的互相替代银行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贸易、汇率问题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政策透明度和公信度
与其他政策的配合问题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反应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