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7.1 社会保障与财政
7.2 财政补贴
7.3 其他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地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
它包含的基本涵义:
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政策工具。
不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它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进而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社 会 保 障 支 出社 会 保 险社 会 福 利社 会 救 济 ( 助 )
社 会 优 抚养 老 保 险医 疗 保 险失 业 保 险工 伤 保 险生 育 保 险孤 儿 院养 老 院贫 困 人 口 救 济自 然 灾 害 救 济军 烈 属 抚 恤退 伍 安 置财 政 转 移 性 支出财 政 补 贴援 外 支 出债 务 利 息 支 出
7.1 社会保障与财政
7.1.1 社会保障概述
7.1.2 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7.1.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改革
7.1,1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是指公共部门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以及其他原因面临困难的公众,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活动。
生存权与发展权
,安全网”和“稳定器”
社会保障体系(内容 P138)
主要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区别 ( 对象上,资金来源上 )
其中: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救济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生活的功能社 会 保 障 支 出社 会 保 险社 会 福 利 ( P 1 4
1 狭 义 上 )
社 会 救 济 ( 助 )
社 会 优 抚养 老 保 险医 疗 保 险失 业 保 险工 伤 保 险生 育 保 险孤 儿 院养 老 院贫 困 人 口 救 济自 然 灾 害 救 济军 烈 属 抚 恤退 伍 安 置
3.社会保障的内容 (P138-140)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抚恤
( 1)、社会保险(核心)
概念: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
病、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表 6-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项 目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组织机构举办的目的进入的形式资金的来源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再分配的功能政府社会效益强制进入保费及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非完全对等有企业赢利自愿进入保费完全对等无内容:
——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占据核心位置
—— 社会失业保险。社会失业保险也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之一
—— 社会医疗保险
—— 工伤保险
—— 女工生育险
( 2)社会福利概念: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孤儿院等目的:保障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得到基本生活待遇
( 3)社会救济概念: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它不幸事故,
而暂时生活处于困难中的公民提供的货币或实物帮助。
包括:济贫与救灾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同时鼓励社会捐款和公民互助。
( 4)社会抚恤概念:对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社会群体给予补助和褒奖的一种制度。
包括:牺牲病故抚恤、定期定量生活补助、残废抚恤、残废人员免费医疗、烈军属疾病减免待遇等。
资金来源:政府预算拨款。
2.社会保障模式 (P136)
( 1)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
保障原则:全民性、普遍性、高福利
资金来源:国家的税收。
国家:英、瑞典、法、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主要特点: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全民享有,体现公平;保障内容广泛;以国家税收筹集资金;国家设立统一机构进行管理。
优点: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经济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进行收入分配,使居民收入均等化。缺点: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社会保障模式
( 2)社会保险型模式
核心:社会保险
资金来源:雇员、雇主和国家三方负担,主要以雇员和雇主承担为主,社会保障的给付与雇员的收入和社会保险缴费相联系。
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家
主要特点:雇员、雇主和政府共同担负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三者互助共济;强调了受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要享有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就必须尽缴纳社会保险或进行劳动的义务;更好的处理了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与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提供的保障水平较低,
强调的是保障而非高福利 。
社会保障模式
( 3)强制储蓄型模式
核心:强制储蓄
资金来源:雇主、雇员
国家:新加坡、智利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主要特点: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确保保值增值;雇员在退休后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
积累额越高,所享受的待遇越高。
优点:国家财政负担轻,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自助,使劳动者树立自我保障意识,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积极工作。
缺点:缺乏社会公平性和互济性,缺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调剂,也未发挥收入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模式
( 4)国家型保障模式
核心:国家统包
资金来源:国家和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必缴纳社会保障费用。
国家:苏联、东欧的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美洲的古巴等计划经济国家都曾经或现在仍在采取这种模式。
特点:保障费用由国家包办,不需要个人缴纳任何费用;
保障范围广泛,职工在丧失劳动能力的任何情况下,都享有保障待遇的权利;出现国家或企业办社会的现象,
大量建立疗养所、休养所、幼儿园、学校等保障福利设施;保障给付与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挂钩。
缺点:过分强调公平,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企业办社会,使企业负担也过重,企业竞争力下降,劳动力缺乏合理流动,职工个人也缺乏自我保障意识 。
4.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 P140
社会保障基金:是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基金。
组成部分:社会保证基 (资 )金和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证基(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
社会保险基金则主要用于社会保险的各种项目上 。
P142 筹资渠道主要有:
( 1)政府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主要来源 (见下页)
( 2)向劳动者所在单位及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费) —— 应为社会保险税(费)
可见,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等其他社会保障主要区别何在?
( 3)社会保障(险)基金的投资收入
( 4)社会捐助 具有非连续性和非稳定性的特征,只能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辅助来源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P142
我国国家预算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支出科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反映由预算拨款用于民政部门掌握的社会保证基金。
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反映由预算拨款用于对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基金的补贴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补助等。
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反映地方税务机关按规定征收并缴入国库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滞纳金收入和支出。 (我国未纳入)
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P135)
( 1)社会性 —— 覆盖全社会政府介入社会保险活动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 —— 克服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的需要。
家长主义的表现 —— 优质品降低决策成本的需要 —— 规模经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
( 2)强制性
( 3)互济性。 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
( 4)福利性。 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 1)现收现付制
概念:以(当期)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当期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特点:
以支定收,无结余
不存在基金遭受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
具有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不仅如此,由于 具有受益的均等化特征,因此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
问题: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目前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5.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
( 2)完全基金制。
概念:以(远期)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
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
特点:
(个人帐户)使投保人在职时积累资金,退休后按月领取保险金,支付水平与工资和缴费水平挂钩,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
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风险较大
不具有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功能
优点:克服老龄化
问题:过渡过程
智利、斐济、加纳等
( 3)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当年筹集的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的需要,另一部分采取积累式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
所存在问题?
P142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
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采用现收现付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 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其基本思想是逐步建立职工的个人帐户,将企业与个人缴费的大部分积累于个人帐户,以试图缓解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的矛盾,同时促使职工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成本。
但由于记入个人帐户上的资金同时被用做社会保障支出(现付),个人帐户上的资金只是帐面上的,
因此,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7.1.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没有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总体上说,1978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保险实际为劳动保险,保险的对象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干部,不包括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干部,也不包括广大农民,具有“企业保险”(国家保险)
的特点
从 1986年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自发到自觉、从单项到全面综合改革的历程。
1.社会救济 P147
( 1) 传统社会救济支出(三无人员、
五保户)
( 2)灾害救助
(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99年)
(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城市)
( 5)农村社会救助(鼓励,未全面建立)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社会救助
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
直到 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重性都远远小于农村;
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导致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
城市反贫困的社会救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
1993年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995年,厦门、福州等城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1999年,通过立法,开始全国全面实施。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
以收入调查 (means-tested)为基础;
采取补差机制
给付方式
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
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
=?家 庭 月 保 障 金 额 当 地 月 保 障 标 准 家 庭 人 口 数 - 家 庭 月 收 入 总 额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
厦门低保补贴按每户人口数而有不同标准,
一人户每月为 315元,二人户为 290元,三人户为 265元)。三口之家月收入低于 795元
全市低保对象共有 8538户,低保覆盖率 1.83%,
即每一百人中有近两人享受了低保
存在问题:,养懒人,,劳动供给负激励
补差机制
最低工资与低保线
低保户与边缘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改革
2、社会保险
( 1)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面的不断扩大
养老保险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
附,部分基金制
个人缴费 11% 记入个人帐户
企业缴费 17% 记入统筹帐户
( 2)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了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的医疗保险机制。
1998年单位缴费 6%,个人 2%
( 3)失业保险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
1999年国家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享受条件、支付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亟需解决的问题
隐性债务:关键问题
,空账”
覆盖面
城乡问题面临挑战:
(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 2)城镇化和灵活就业形式的挑战
( 3)中国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
7.2 财政补贴
7.2.1 财政补贴的种类
7.2.2 财政补贴的效应
7.2.3 中国财政补贴与改革
7.2.1 财政补贴的种类
1.财政补贴的含义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
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
2.特征:
政策性、可控性、时效性、特定性。
2,财政补贴的种类 ( P149)
政府运用财政补贴的作用对象和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决定了财政补贴也相应地有着多种形式
( 1) 价格补贴与居民生活有关,如粮油副食品补贴,住房补贴由暗补 明补
( 2)企业亏损补贴 —— 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政策性亏损 (请联系自然垄断行业定价问题)
该补贴存在的问题:难以在源头上区分这些行业的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因素
( 3) 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
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 。
隐蔽的财政补贴,其实质是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利息,
是国家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帮助其承担市场风险的一种形式
6.2.2 财政补贴的效应
1.财政补贴的正效应
弥补市场失效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补贴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具有正外溢性的产品。
MSB=MR=M
C>MSC。从社会来看,产量过低,资源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造成三角形 ABC
面积大小的效率损失。
生产行为产生正外溢性时在最优的消费水平 Q上,有
MSB>MU=MR=
MC=MSC。从社会角度看,消费的数量过低,资源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水平,
造成三角形 ABC
面积效率损失 。
消费行为产生负正溢性时
2.财政补贴的负效应财政补贴改变了市场的真实比价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每个产品的补贴额为 T,补贴后,企业边际收益曲线向上平移 T个单位。此时,MSC=MU+T=MSB+T>MSB。
因此,资源过多用在该产品的生产,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效率损失的额度可以用补贴的超额负担来度量。
6.2.3 中国财政补贴与改革
1.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我国从 1953年开始实行财政补贴 。从 1958年起,
财政开始对部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亏损给予补贴。
1990年代以前,国家财政对粮食的补贴主要有三类:即收购环节的粮食加价款,销售环节的粮食差价补贴,以及粮食企业的经营亏损补贴。
从 1992年起取消了收购环节的粮食加价款补贴和销售环节的粮食差价补贴。
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P153
( 1)财政补贴的项目多、范围广、数额大。
我国历年财政补贴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企业亏损补贴采用暗补形式,直接冲减财政收入。因其实质是财政支出,所以计算百分比时将其列入财政支出年份 物价补贴 [1] 企业亏损补贴 [2] 合计 [3]=[1]+[2] 财政支出
[4]
占财政支出%
[5]=[3]/([4]+[2])
1980 117.7 117.7 1228.83 9.6
1985 261.8 507.0 768.8 2004.25 30.6
1990 380.8 578.9 959.7 3083.59 26.2
1995 364.9 327.8 692.7 6823.72 9.7
1998 712.1 333.5 1045.6 10798.18 9.4
1999 697.6 290.0 987.6 13187.67 7.3
2000 1042.3 278.8 1321.1 15886.50 8.2
2001 741.5 300.0 1041.5 18902.58 5.4
2002 645.1 259.6 904.7 22053.15 4.1
2003 617.3 226.4 843.7 24649.95 3.4
问题:为什么在改革即体制转轨过程中,
财政补贴迅速膨胀?
改革是一个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或同等程度受益。
(非帕雷托改进)
利益冲突会形成对改革的阻力
中国改革 —— 渐进改革
渐进改革过程中需要财政补贴作为“润滑剂”
(受损者的补偿)
有兴趣可参阅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盛洪,中国过渡经济学,等书
6.3 其他财政支出
对外援助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 国外付息,国内付息 )
债务还本支出 ( 国外还本,国内还本 )
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