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公共必修课 《心理学》教学大纲 (试 用) 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是师范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它既是师范生在校期间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的需要,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搞好教育和教学、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范生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是加强师范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即了解正常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研究人的心理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了解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现象的基本途径;形成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 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在系统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本身进行心理分析的技能,为当前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一)心理学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探讨,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心理学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异常复杂的,又是完全有规律可循的,心理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如环境、遗传、教育等)的影响,因此,在研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的作用,将人的心理放在特定的环境和其他因素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尤其要注意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三)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要体现心理的系统性,将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防止割裂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即既要把心理现象看作是整体,也要看到心理现象的等级结构性,不同的心理现象之间存在高低等级之分。 (四)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将心理现象是客观的观点贯穿与研究的全过程,是学生意识到,心理现象中的环境变量、刺激变量、反应变量和机体变量都是客观的,因此心理现象本身更是客观存在的,是完全可以进行客观性研究的。 (五)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无论何时,他们的工作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任何调查、研究等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六)我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宗教相当复杂,因此,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时既要考虑心理规律的普遍性,又要注意不同民族、地域和宗教对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影响,将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和各种情况相结合。 (七)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介绍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时,一定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在呕心沥血本土化的道路,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又要将其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防止全盘西化。 (八)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心理学进行了研究,许多观点和理论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在研究和介绍心理学时,应该使学生既了解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悠久历史,也要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落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 三、教材的安排 (一)本科学生,心理学课程一般于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专科学生,按现行大纲要求,于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二)教材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告示心理学教程新编》为蓝本,各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三)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心理学共开设54学时左右,其中基础理论课36学时,实验和应用课18学时。考虑到我院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2+1”的教学模式,即2年级下学期开设每周两节课的基础心理学内容,三年级上学期集中10周时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其他应用心理学的内容。本教学大纲主要是涉及基本理论部分教学,共36学时。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心理学教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意心理现象和其他因素的关系,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技术,尤其要注意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五)课堂教学要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心理学著作,进行心理调查和心理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第一章 绪 论 内容说明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怎样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本章内容所要介绍的重点。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灵魂的学说”。人类探索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直到1879年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科学之林。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为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等等。 内容要点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 2、 心理现象的实质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1、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 2、 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发展概况 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相关学科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3、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本章练习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心理过程 5、 个性心理 8、 心理状态 11 客观观察法 14 自然实验法 16、心理测量法 二、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科学。 2、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 、 和 三个方面。 3、心理过程包括 、 和 。 4、个性心理可分为 和 。 5、心理现象的实质是 。 6、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 、 和 的原则。 7、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 、 、 、 。 三、简答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2、 简述心理的实质。 3、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6、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高等师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 练习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5、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8、 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11 客观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在自然情景中人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4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些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6、心理测量法——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处理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状态 3.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4.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点 5.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6.客观性 系统性 教育性 7.观察法 谈话法 自然实验法 问卷法 心理测量法 活动产品分析法 三.简答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答: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简述心理的实质。 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3、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4、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5、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有观察法(客观和自我观察法)、谈话法、自然实验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和活动产品分析法。 6、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高等师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 答: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心理规律。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索在中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和心理规律,为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做好一个方面的职前准备。 本章实验 (略) 第二章 注 意 内容说明 注意对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通过本章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即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外部表现是怎样的,学会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维持有效的注意,组织教学。掌握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及实现这些品质的条件,同时要特别了解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注意的规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一章里还应掌握有关注意的一些实验,了解有关注意的一些实验仪器,如注意分配测试仪、双手调节器、动作稳定器(九洞仪)等。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二、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1、注意的意义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 无意注意的含义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特点: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人当时的情绪状况和精神状况 二、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的概念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一、 注意的稳定性 二、 注意的广度 三、 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本章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 4、有意后注意 5、注意的广度 6、注意的稳定性 7、注意的分配 8、 注意的转移 二、填空: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 2、 和 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3、注意 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 反映事物的属性。 4、注意具有 、 和 的功能。 5、注意可分为 、 和 。 6、注意的品质包括 、 、 和 。 三、简答和论述: 1、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简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5、如何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自发产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5、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6、注意的稳定性——也是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把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 7、注意的分配——是指同 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中,注意可以相对维持在不的对象上。 8、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填空: 1.指向 集中 2.指向性 集中性 3.不 不能 4.选择 保持 调节监督 5.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6.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三、简答和论述: 1、 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答: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有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与刺激物的新异性。二是人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及情绪和精神状态。所以(1)必须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次序;(2)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3)教师要慎重处理好偶发事件;(4)教师的教态要端正。 2、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1)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利于维持有意注意;(3)激发间接兴趣;(4)培养学生抗干扰与分心的意志力。 3、 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1)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2)组织好课堂教学;(3)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 4、简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答: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知道注意的特点、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注意的分配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及人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等条件。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性质。 5. 如何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用1、2、3的答案外,6、 还有:) 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有意后注意)的规 本章实验 目的:通过注意分配仪的使用,使学生了解注意分配的现象。还可了解到它不仅可测量注意分配能力的大小,也可检验被试同时进行两项工作的能力,还可用于研究动作、学习的进程和疲劳现象。 仪器:注意分配仪。 程序:主试交代同一的指导语后,被试端坐于仪器前。仪器可呈现二类刺激,要求左、右手分别尽快地作出回答反应:(1)声音刺激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要求被试者对仪器发出连续的、随机的、不同声调的声音刺激作出判断和反应;用左手按下与不同音调相应的按键,由仪器记录下正确的反应次数;(2)同时由右手按下与不同位置灯光相应的按键,关掉灯光,尽快地工作一个单位时间,由仪器记录下正确的反应次数。以上两类刺激可分别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由仪器自动显示,根据数据计算出注意分配分数。 讨论:在实验中出现的注意分配现象该做如何理解,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注意分配现象。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内容说明 在心理学研究上,感觉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人脑与外界世界的直接联系,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皆始于感觉。同时感觉与知觉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分别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属性的反映。本章着重介绍了感知觉的现象、分类及其特性,同时对错觉现象也有所涉及。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同时感觉的变化发展有适应和相互作用规律,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同样知觉过程也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表现在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上,它们保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章还介绍了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使青少年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征的能力。此外感知觉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多,这里也会作一些详细地论述。 教学时数:3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和意义 三、知觉的有关理论 四、感知觉的关系 第二节 感知觉的分类 一、 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视觉、视觉现象及其特点 听觉及其特点 其他感觉 2、内部感觉 二、 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社会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角色知觉 4、 错觉 第四节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 感受性 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2、感觉的适应规律 3、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4、感受性在实践中变化发展的规律 5、 知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性 知觉的整体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概括性 知觉的恒常性 二、正确运用感知规律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节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 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迅速发展 二、 持久性有很大发展 三、 观察的精确性大幅度提高 四、 观察概括性的发展 本章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后象 4、闪光融合现象 5、空间知觉 。 6、时间知觉 7、社会知觉 8、错觉 9、绝对感觉性 二、 填空: 1、外部感觉主要分为 、 、 、 和 。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到 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为 赫兹的声波。 3、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 、 和 。 4、听觉的基本特性有 、 和 。 5、内部感觉主要包括 、 和 三大类。 6、知觉包括有 、 和 。 7、社会知觉可以分为 、 、 和 。 8、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 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其规律为 。 9、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 公式。 10、“入芬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芳,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说的是感觉的 现象。 11、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白开水也觉的有点甜,属于感觉的 现象。 三、简答和论述: 1、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2、简述知觉的基本规律。 3、教师在组织直观性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4、 试述感知规律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5、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后象——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在头脑中暂时保留片刻,这种现象即后象。 4、闪光融合现象——在视觉中,临界频率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就是闪光融合现象。 5、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 6、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社会知觉——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 8、错觉——心理学上把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作错觉。 9、绝对感觉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二、填空题: 1、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2、380 780 16——2000 3、色调 明度 饱和度 4、频率 振幅 波形 5、机体觉 平衡觉 运动觉 6、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 错觉 7、对他人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角色知觉 8、韦伯 9、E=k lgI+C 10、适应 11、对比 三、简答和论述: 1、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答: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觉适应规律;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性在实践中变化发展的规律。 2、简述知觉的基本规律。 答:知觉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性;知觉的整体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概括性;知觉的恒常性。 3、教师在组织直观性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突出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用直观教具时要适时适当;直观教具必须服从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 4、 试述感知规律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答:感知活动的目的准备性;感知对象的鲜明突出性;感知效果的多元依赖性;感知的理解概括性;师生间的第一印象与学习。 5、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答: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保持积极的观察态度;掌握有关的知识,促进观察的顺利进行;进行观察训练掌握观察技能;巩固观察效果,做好观察记录;积极开动脑筋,分析观察成果。 本章实验 目的:掌握棒框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认识棒框测验在认知方式研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仪器:棒框仪。 程序:令被试者端坐仪器前,双眼紧贴观察孔,头部保持正直,开始施测。施测者陈述指导语:“注意看框和棒,并将棒调节与地面垂直,时间不限。当你认为棒已与地面垂直,并且每次判断垂直的标准要一致。” 施测者在得到调至垂直报告后,记下调节的误差数,不计正负号,只取绝对值。主试者可让框从0°开始,每3°为一个梯级,直至45°。倾斜的度数随机呈现,每个度数随机测验四次,分别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调节。最后取四次的平均数为该倾斜度的平均误差数。 结果:分别整理框的各倾斜度的平均误差数;以框的倾斜角度为横坐标,以被试调节棒的平均误差数为纵坐标,绘制棒框测验曲线图。 讨论:比较框的各倾斜度的平均误差大小,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看哪个倾斜度的平均误差数较大。并结合自己的认知方式特点,分析自己是属于场依存性还是属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 第四章 记 忆 内容说明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感知、行为到复杂的思维、学习,都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 本章主要讲述记忆的三种系统记忆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识记、再认和回忆的能力,学会运用遗忘规律来组织学习。同时要求了解中学生记忆的特点,以便于教师根据记忆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3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类型: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 二、三种记忆系统 (一)瞬时记忆 特点:保持时间 编码方式 容量 模式识别(注意) (二)短时记忆 特点:保持时间 编码方式 容量 模式识别(复述) (二)长时记忆 特点:保持时间 编码方式 容量 模式识别(复述) 三、记忆的品质 (一)识记的敏捷性 (二)保持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的种类 1、(根据有无识记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2、活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材料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4、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 1、记忆内容的变化 2、记忆恢复现象 (二)遗忘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 2、遗忘的原因 (1)干扰理论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2)痕迹消褪说 (三)如何复习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二)回忆 1、回忆的种类 2、回忆中的干扰与错误 (三)联想 1、定义你 2、联想的规律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的记忆特点 (一)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逐渐占优势 (三)抽象记忆能力显著提高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一)教育学生优化影响记忆的生理因素 (二)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记忆 (三)使学生了解记忆过程的规律及遗忘的规律 (四)培养学生掌握个性化的记忆方法 (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记忆力的锻炼 一、填空题 1、记忆过程可分解为三个基本环节: 、 或 。 2、记忆一般可以为 、 、 、 四种类型。 3、在瞬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编码,短时记主要以 编码,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 4、从信息处理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 、 和 的过程。 5、记忆具有敏捷性、持久性、 和 四个品质。 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 7、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和 。 8、遗忘中的干扰主要表现为 和 。 9、著名的遗忘曲线是 研究的,表明遗忘的规律是 。 10、实验表明,以过度学习 效果最好。 11、联想的方式主要有 、 、 、 。 12、学习材料中最难记忆的是 部位。 二、判断题 1、背诵的文章中间部分易应是由于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2、倒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 3、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 4、一般情况下,有意义识记的效果大大优于机械识记。 5、遗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6、记忆的敏捷性越高,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越好。 7、对法则、定理和定律的记忆属于抽象记忆。 三、名词解释 1、记忆 2、前摄抑制 3、倒摄抑制 4、遣忘 四、简答题 1、简述如何组织复习? 2、进行有意义识记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3、怎样理解记忆的三种系统? 4、遗忘有什么规律? 5、影响再认与回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简述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答案: 一、填空题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 3、物理特性,听觉方式,材料的意义 4、编码,贮存,提取 5、准确性,准备性 6、7±2个组块 7、消退,干扰 8、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9、艾宾浩斯,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一般先快后慢 10、150% 11、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12、中间 二、判断题 1、×;2×;3、√;4、√;5、×;6、×;7、√ 三、名词解释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4、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以及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1)为牢固地掌握材料,必须在学习过后及时复习(2)学习程度以过度学习150%效果最好(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4)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5)多种识记方式相结合。 2、(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识,一般来说,材料意识性越强,识记越齐易,记忆效果越好。(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上述条件任何一条不具备,都不能进行有意义识记。 3、20世纪50年代后,心理学家开始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记忆干扰,按照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不同,编码方式相异的特点,把人类的记忆划分为三种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1)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2)有兴趣的,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不易遗忘。(3)动作遗忘慢,形象材料次之,言语材料比较快,无意义的或不理解的材料遗忘最快。(4)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保持良好。(5)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遗忘(序列位置效应)。 5、(1)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2)再认与回忆的线索(3)再认与回忆中的思维与联想(4)再认、回忆与定势(5)再认、回忆与情绪情感状态 6、(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无意识记还比较明显,记忆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对材料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有意识记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他们不仅能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给自己提出适当的识记任务,而且能选择有效的识记方法,到初中三年级,有意识记的主导地位已经非常显著。 (2)意义识记逐渐占优势。抽象记忆和形象记忆虽无水平高低之分,但发展的速度却是不均衡的。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形象记忆形象较慢,抽象记忆发展较快。到青少年时期,学生抽象记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忆广度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自己的短时记忆广度 2、与其他同学的记忆广度进行比较,了解记忆广度的个别差异 实验仪器: 记忆广度测试仪 实验程序: 1、将被测两人分为一组,一为主试,另一为被试 2、让被试坐在显示窗口前,注视显示窗,实验开始,被试接键上的星形键,呈现数字,被试将看到的数字通过按钮输入机器,如果错误,出现声音提示。 3、直到被试无法记住所呈现的数字时,仪器停机长鸣,实验停止,记录短时记忆的广度和所用时间。 结果: 1、短时记忆的广度相当有限。 2、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第五章 想象和思维 内容介绍: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建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艺术,便没有创造发明,便没有科学预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间接的反映,借助于思维,人的认识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实中透视本质。想象与思维过程之中,人如果没有同思维内容相联系的想象,思考就发生困难。 本章主要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想象种类和形成方式、思维的特点、过程及概念的掌握,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测量。了解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 想象 一、表象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表象是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4、能动性 (二)表象的种类 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个别表象、一般表象 3、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二、想象 (一)想象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二)想象的种类 1、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2、无意想象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1、粘合 2、联合 3、夸张强调 4、典型化 第二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三)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四)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过程 (一)分析和结合 (二)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第三节 概念及其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 (一)概念形成的过程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二)在教学条件下概念的掌握 1、过去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2、提供概念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 3、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创造性思维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一)知觉的特点 (二)情绪与动机 (三)定势 (四)功能固着 (五)原型启发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 (二)启发法 四、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1、新颖性、创见性 2、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以直觉思维为主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三)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 1、变通性 2、独特性 3、流畅性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五节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 (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 (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三)思维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多 二、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拓展知识经验 (二)培养逻辑思维 (三)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表象属于认识的 阶段。 2、表象是 向 过渡的桥梁。 3、想象的形成方式一般有 、 、 、 四种。 4、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的首要条件是对 或 的正确理解。 5、 、 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6、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助物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 三类。 7、 与 是思维基本的智力操作手段。 8、从个体思维的发生来看,人的思维发展顺序大致是由 发展到 最后发展到 。 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 、 、 、 。 10、概念的形成一般经历 、 、 三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表象 2、想象 3、再造想象 4、创造想象 5、思维 6、定势 7、创造性思维 8、概念 三、判断题 1、表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定势对问题的解决不总是起促进作用 4、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的成分 5、《阿Q正传》中的阿Q的塑造采用的是联合的方式 6、“天上浮去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是有意想象 7、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表象的特征? 2、想象的作用? 3、比较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与幻想? 4、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6、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7、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8、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案: 一、填空题 1、初级 2、感知,思维 3、粘合,联合,夸张强调,典型化 4、语词,符合,实物标志 5、间接性,概括性 6、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7、分析,综合 8、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9、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0、抽象化,类化,辨别 二、名词解释 1、表象指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事物形象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建构新形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样图解、符号或实物标志的示意而在头脑中产生新形示的过程 4、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定势是指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7、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见的思维,也就是个人对社会而言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思维 8、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三、判断题 1、×;2、×;3、√;4、√;5、×;6、×;7、√ 四、简答题 1、(1)直观性 (2)概括性 (3)表象是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4)能动性 2、(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2)预见作用(3)代替作用(4)深化作用(5)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3、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样图解、符号或实物标志的示意而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新形象,不是想象看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现他人描述的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与个体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它具有一定的创造成份,它在构思上并不像一般创造想象那样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它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 4、思维过程主要四个方面:(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基本的智力操作手段;(2)比较是把事物或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3)抽象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主要有:(1)知觉的特点;(2)情绪与动机;(3)解决问题的策略;(4)原型启发;(5)定势;(6)功能因素 6、(1)过去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2)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3)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 7、(1)新颖性、创见性 (2)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以直觉思维为主 8、(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3)思维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多 五、答案要点 (1)拓展知识经验 (2)培养逻辑思维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4)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章试验 定势在解决问题的作用 实验目的: 了解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学习研究定势作用的方法 实验材料: 火柴、秒表、白纸、铅笔 实验程序: 1、要求被试用六根火柴棍作出四个等边三角形,主试记录从开始到成功所花时间和进行情况 2、被试用铅笔划四条直线把下列九个点子连接起来。一次不成,再换九点,直到成功为止。主试者记录从开始划成功所长的时间,划了几次。 ··· ··· ··· ··· ··· ··· ··· ··· ··· ··· ··· ··· ··· ··· ··· 3、被试的换做下列题目,指导语“我现在给你一系列问题,请你依次解决,每题不超过二分钟,每题由四个数字组成,前三个数字代表三种量杯的容积,第四个数字为量出水的容题。例题:20,3,1,20做法多种,可自由选择。如:29-3×3=20,29-1×9=30,3×6+1×2=20。 怎样利用三个量杯,可以任人选择,只要又快又准,得出所要求的水的容积就行。现在就开始做下列题目。 主试分别记录1-10题和11-14题所花时间 (1)6 21 4 7 (2)13 119 3 100 (3)29 72 4 35 (4)20 98 14 50 (5)9 83 3 68 (6)12 32 8 4 (7)13 41 5 13 (8)10 32 4 14 (9)14 36 8 6 (10)18 48 4 22 主试提示“A+C”,接着被试完成下列题: (11)15 39 3 18 (12)23 49 3 20 (13)72 167 23 49 (14)37 86 12 25 (四)结果 程序1、2的答案与时间。程序3是用定势方法还是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分别统计1-10题和11-14题所花时间。 (五)讨论 1、定势在问题解决中起什么作用? 2、你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运用想象、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 3、解决问题时你采用什么方法?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内容说明: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它是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本章着重介绍了情绪、情感的功能。情绪情感的种类,以及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学习、工作有一定的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要求能够具有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二)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 (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三、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一)信号功能 (二)调节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类型 一、情绪的种类 (一)心境 (二)激情 (三)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二)美感 (三)理智感 三、情感的品质 (一)情感的倾向性 (二)情感的深刻性 (三)情感的多样性 (四)情感的固定性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 (一)情绪具有半外露、半隐蔽性 (二)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三)情绪的稳定性提高 (四)情感体验有了很大发展 二、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以境育情,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二)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拓宽心灵交流的渠道 (三)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度 (四)以意育情,以情激意,调节情感教育的稳定度,促进情意过程的良性循环 一、填空题 1、 、 、 是三种不同的字级社会性情感。 2、根据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 、 和 三种状态。 3、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通过 、 、 体现出来。 二、名词解释 1、情感 2、应激 3、心境 三、判断题 1、“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一个人的激情状态 2、全人类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 3、人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很不利 4、持续时间最短,强度最强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四、简答题 1、情绪、情感与需要有何关系? 2、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3、简述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征? 答案: 一、填空题 1、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心境,激情,应激 3、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 二、名词解释 1、情感是伴随从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2、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感状态 3、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三、判断题 1、×;2、√;3、√;4、× 四、简答题 1、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情绪、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不满足而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情感。一般而论,需要满足了,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需要不满足,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 2、(1)信号功能。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是通过表情动作体现出来,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表情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手段,人们通过表情互相传递信息,使他人能够判断各种人内心的情况。(2)调节功能。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它们对人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人们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情感,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动机的作用,对人的随后的活动起着组织或瓦解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二者往往被人们看作是同义语。但是相对来说它们是有区别的。(1)情绪主要是和机体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2)情绪带有一定的情境性,而情感则较为稳定和持久;(3)情绪比情感具有较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比较深沉而含蓄。 4、 (1)情绪具有半外露、半隐蔽性。 (2)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 (3)情绪的稳定性提高。 (4)情感体验有了很大发展。 本章实验:在痛刺激条件下观察表情和皮肤电反应变化 实验目的: 1、观察在痛刺激条件下,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 2、观察在情感状态下,人的皮肤电反应变化。 2、实验材料: 简易晶体管皮肤电反射仪,简易晶体管钾离子测痛仪,人体电极。 方法和程序: 1、用直流电--钾离子透入法进行刺激,无关电极为10×5厘米的镀银铜片,下垫盐水纱布,置于右侧小腿下端,有关电极为有机玻璃帛成的测痛头,在2×4厘米的有机玻璃块中心处开直径为4毫米的小孔,孔内涂上氯化钾导电膏,置于右手背部测痛部位。 2、用皮肤电反射仪观察皮肤电反应情况:将皮肤电反射仪的一对人体电极,按置在左手的手掌上。实验时,先请被试者保持平静,安定下来,然后将皮肤电反射仪,指针调至0处,随后,开动钾离子测痛仪,电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被试报告“受不了”时,即关闭测痛仪电流,实验者观察整个臻痛过程中皮肤中反应变化,并作好记录。 3、观察痛刺激过程的表情动作:在记录了皮肤电反应情况之后,即关去皮肤电反射仪电源。然后再开动钾离子测痛仪,观察痛刺激过程中表情动作的变化。表情动作可从下列一些方面进行观察:语言的自如或变化;动作的协调或头动、手动、上身动、握掌全身动;表情的安详或注意、全神、皱眉、咬牙等。当被试者报告“受不了”时,即关去电源。 实验结果: 整理实验结果,求出每种实验结果的均数 讨论: 1、皮肤电反应和痛反应以及情绪变化三者的关系? 2、痛反应过程中情绪的变化,试从语言、动作和面部表情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七章 意志 内容说明:本章阐述了意志这种心理现象,意志和认识,情感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掌握意志的概念,意志过程,意志的品质以及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等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教学时数:2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2、意志行动对心理活动和行动的主动调节作用 3、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 意志过程和意志品质 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和确定目的 2、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二)执行阶段 (三)制约意志努力的条件 二、意志的基本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与盲从 (二)意志的坚韧性与动摇性 (三)意志的果断性与优柔寡断 (四)意志的自制力与冲动性 第三节 青少年意志发展特点 一、少年期意志品质特点 (一)自觉性品质有所提高,但自觉性和幼稚性仍错综矛盾 (二)果断性品质有发展,但有轻率的倾向 (三)自制能力有所增强,但抗拒诱惑,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欠缺 (四)坚韧性还很不成熟,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二、青年期意志品质特点 (一)自觉性更加增强 (二)意志行动的独立性更加增强 (三)稳定性的意志品质特征逐渐形成 (四)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 三、青少年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三)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五)启发诱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本章习题 一、填空 1、每个意志行动可分为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2、从形式上看,动机的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三类。 3、做事虎头蛇尾,容易动摇,退却,反映了意志的动摇性品质。 4、与意志力的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 5、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6、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心理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2、双趋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时并存的目的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有所决择,这样就会产生难于取舍的心理冲突。 3、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想避开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但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这样就会产生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 4、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是恶而避之。这样就会产生趋与避的矛盾心理。 5、意志的自觉性--指一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6、意志的坚韧性--指一个人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7、意志的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及时而坚定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毅然决然地去完成决定的意志品质。 8、意志的自制力--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三、简答题 1、意志行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行动的特征表现在:(1)意志行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这是意志的首要特征。(2)意志行动对心理活动和行动的主动调节作用。(3)意志行动表现在克服行动中的困难。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没有困难的行动就无意志可言。 2、简述意志的情感的关系。 答:(1)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积极的情感推动或支持人的意志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或削弱人的意志活动。(2)意志既影响情感的发展,又可调节情绪。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才可能体验到各种积极的情感。(3)情感和意志是统一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心理过程。 3、意志的基本品质有哪些? 答:(1)意志的自觉性,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2)意志的坚韧性,指一个人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3)意志的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及时而坚定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毅然决然地去完成决定的意志品质。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4)意志的自制力,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 四、论述题 1、试以生活或学习中的事例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 答案要点:每个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1)准备阶段:①动机斗争和确定目的。人的任何意志行动都是从主动提出和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目的开始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②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目的确定以后,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并且还需要拟定行动计划等。(2)执行阶段:就是实行所作出的决定,实际去完成意志行动的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以上各点,要注意结合学习或生活的实际。 2、结合实例说明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答案要点:一、青少年意志品质特点:(一)自觉性品质有所提高,但自觉性和幼稚性仍错综矛盾。(二)果断性品质有发展,但有轻率的倾向。(三)自制能力有所增强,但抗拒诱惑,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欠缺。(四)坚韧性还很不成熟,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半途而废。二、青年期意志品质特点:(一)自觉性更加增强。(二)意志行动的独立性更加增强。(三)稳定性的意志品质特征逐渐形成。(四)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三、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二)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三)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四)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五)启发培养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在回答时,应注意以上各知识点要结合实例阐述。 五、判断题 1、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2、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 3、在学习上,少年既希望老师对自己进行指导,又不希望老师管得过死,这种心理冲突叫趋避冲突。√ 4、到了青年时期,人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基本成熟。× 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是对意志依赖于认识的形象化描述。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内容说明: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它是统一活动的整体。为了作科学的理解,我们从其各方面或组成部分加以分析研究。前面所论述过的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个方面,从本章起我们将讨论另一些方面--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后面章节的个性心理特征等,以便逐步达成对人的心理全貌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作科学的理解。 教学时数:2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1、需要的定义 2、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起伏性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的功能 (1)始发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功能 (二)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初级原发性动机和高级的习得性社会动机 (三)动机与学习 1、学习动机的涵义 2、学习动机的分类 (1)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2)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3、成就动机与志向水平 (1)涵义 (2)影响志向水平的因素 4、成败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5、学习动机的激发 (1)内部因素 ①学生的理想、奋斗目标 ②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2)外部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 ③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④学习结果反馈的及时性 ⑤表扬与批评 ⑥竞赛 三、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1、什么是兴趣 2、兴趣的发展水平 (1)有趣;(2)乐趣;(3)志趣 (二)兴趣的作用 1、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2 、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3、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兴趣的分类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四)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理想概述 (二)信念和世界观概述 本章实验 实验一 动机冲突 (一)目的 人在同一时间内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而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彼此互斥,不能同时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有年龄特征的。有关研究表明当团体的期望和个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小学四至五年级的多数儿童采取了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并且没有体验到任何内心的冲突;而七年级只有少数学生采取了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并且67%的学生体验到十分剧烈的内心冲突。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动机冲突的年龄特点。 (二)材料 划消数字材料,马表,小纸条 (三)程序 1、从小学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主试(由班主任担任)在班上宣布学校要从一些班级的学生中选派一个参观团到市内去参观我省科技新成就展览会。代表将从班上同学推行的候选人和注意力测验的优秀者中选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他们不同班同学中推行出15名代表,把他们的姓名写上小纸条上。 主试收回小纸条后,佯装着经过票数统计,然后向全班宣布已经选出了15名代表。他们的票数多组转接近。 2、用划消数字材料,对全班学生作划消数字的注意力测验。 3、限被试进行个别交谈。告诉被试“班上大多数同学提名参加参观团的候选人不是你,而是别人。但是,注意力测验的结果表明,你比班上提出的候选人要好。请你告诉我,是让班上提名的同学去还是你去?(第二次问:是你去呢还是让班上提出的同学去?)”主试提问一结束便按动表马,被试开始回答问题就按停马表,记下被试的反应时间。被试回答后让其回答“为什么?”记下被试的反映内容和表情动作等。 (四)结果 1、算出各年级班中主张“自己去”的平均反应时间、人数及其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2、算出各年级班中主张“让班上提出的同学去”的平均反应时间、人数及其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3、算出各年级班中犹豫不决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人数及其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4、以年级顺序为横坐标,以上述三类的平均反应时间和人数的百分化为纵坐标,以图示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讨论 1、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本实验所涉及的动机冲突属于哪一类型的动机冲突? 2、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个人愿望和班级期望的冲突? 3、试分析哪些教育手段能促使学生接受社会期望,将自己的个人愿望与团体期望统一起来。 另外,本章实验二 抱负水平(见《实验心理学》P326) 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2、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基本特征。 3、根据需要的起源,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需要作为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对象性、不平衡性和起伏性。 5、动机具有始发功能、指向功能和调节功能。 6、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是一种内部动机。 7、兴趣发生和发展的层次是1、有趣;2、乐趣;3、志趣。 8、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 二、名词解释 1、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4、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5、志向水平--指一个人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6、成就动机--就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7、兴趣--人积极探究其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8、兴趣的倾向性--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9、兴趣的广泛性--指个体兴趣的范围。 10、兴趣的持久性--指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11、兴趣的效能--指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12、间接兴趣--不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而是由于该事物或该活动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有重要意义而引发的兴趣。 13、理想--指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4、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15、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2、影响学生志向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与子女志向水平密切相关。 (二)志向水平与原来的学习成绩有正相关。 (三)志向水平与集体的间接经验有关。 (四)教师对学生期望水平与学生志向水平相关。 3、兴趣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哪些作用? 答:(一)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二)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三)兴趣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4、试述个性的基本特性。 答:(一)个性具有整体性,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二)个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一方面,个性比较稳定,另一方面,个性又具有可塑性,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三)个性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四、论述题 教师应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激发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习者内部,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另一方面的因素来自外部,教师通过各种外在的手段,激发学习者潜在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 1、学生的理想、奋斗目标 2、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需要条件: (1)明确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是产生认识兴趣的起始条件;(2)让学生面临实际任务;(3)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4)某一领域实际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对该领域的认识兴趣的基本条件;(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不断地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 1、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 3、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4、学习结果反馈的及时性 五、判断题 1、需要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意象、意图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 3、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4、学生的志向水平与原来的血虚成绩呈正相关。() 5、兴趣是人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过程。() 6、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性区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7、兴趣的第一阶段是有趣,但这种兴趣不稳定,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8、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努力学习,这是受近景性学习动机的驱使。() 第九章 气 质 内容说明: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本章所阐述的是“气质”这种心理特征,“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相近似,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教学时数:3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一)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二)气质的天赋性 (三)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二、气质的学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 (二)气质的体形说 (三)气质的血型说 (四)气质的激素说 (五)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三、气质的生理基础 四、气质的类型 (一)多血质 (二)胆汁质 (三)粘液质 (四)抑郁质 五、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二节 气质的测量 一、观察法 二、自陈量表法 (一)瑟斯顿气质量表 (二)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 (三)内向--外向测验 (四)气质的问卷 三、条件反射测定法(实验法) 心理测量 采用我国山西省教科所张拓基、陈玄昌编制的《气质类型调查表》,本问卷共有60个题目,可以大致确定一个人的气质类型,目前广泛用于心理咨询、就业咨询与就业指导、人才评价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 该问卷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的人的忍耐性、感受性、可塑性、敏捷性、兴奋性都有所不同,每种气质也都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因此,了解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有利于发展其优点,克服其气质方面的消极方面。 问卷指导语:以下60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请您按题号顺序阅读,并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与题目相符合的程度,按下列要求作相关的选择。 1-很符合;2-较符合;3-一般;4-较不符合;5-很不符合 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 2、气质的体液说认为,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 3、气质的活动特性说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 4、巴甫洛夫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 5、构成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有反应快、活动性、反应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6、属于活泼型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的人属于安静型。 7、我们测定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可以通过观察法、条件反射测定法和自陈量表法。 二、名词解释 1、气质--是个人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2、胆汁质--属于兴奋型的气质类型,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 3、气质类型--表现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气质特征的典型结合。 三、简答 1、说明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答:(一)气质与思维品质有密切联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在织纪数量多、难度大的材料时,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较弱型的效果要好。 (二)气质还影响个体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例如多血气和胆汗质的人在学习时表现为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新教材感兴趣,但对旧知识缺乏兴趣,而抑郁质的人学习时易感到疲劳,学习新教材时常感到困难,但在复习旧知识时表现出主动性,思维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四、论述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答案要点: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对其行为表现作出预测,并采取适合其气质特点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都有可能形成优良品质或不良的品质。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善于分析和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有意识地利用其积极方面,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具有说服力的严格教育的方法,既要触动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学会坚韧、自制,又不要轻易激怒他们。而对抑郁质学生应该更多关怀和体贴他们,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等。 第三,由于气质特征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以及智力活动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式和方法上,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例如,对多血质学生要发挥其机智、灵敏、兴趣广泛等特点,控制其烦躁,不踏实的学习方式;而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发挥其谨慎、细心、思维的深刻性的特点,以弥补其犹豫、迟缓、精力不足。这样,无论何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风格取得好成绩,提高其智力水平。 五、判断题 1、一个人的气质与他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有较大的联系。() 2、根据气质的体液说,黑胆汁占优势 的人属黏液质,冷酷无情,气质似冬天一样。()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主要来自后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是不能后天改变的。() 4、注意力易转移,情感易发生变化 ,粗心浮躁是多血质类型的消极特征。() 5、气质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 没有好坏之分。() 第十章 性格 内容说明:性格使人们比较熟悉的心理现象,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思想家孔子就对人的性格特点进行过精辟地分析,古希腊学者提奥夫拉斯塔也对性格进行过分析。本章主要介绍性格的基本概念,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的结构和类型、性格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现、了解和测量人的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最后介绍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育和学生性格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性格的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 1、国外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性格的定义及分析 2、我国学者对性格的及对定义的分析 3、我们自己对性格定义的理解 二 、性格的可塑性 1、影响性格的几种主要因素的介绍 ① 遗传因素及其主要影响 ② 环境因素及其作用 ③ 教育因素及其作用 ④ 自我教育对性格的重要影响 2、性格可塑性的原因分析 3、性格形成理论 三、性格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 1、性格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简介 2、重点介绍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①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②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和性格的类型 一、性格的结构 1、国外学者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简介 2、我国学者对性格结构的分析 ① 性格的态度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② 性格的意志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③ 性格的情绪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④ 性格的理智结构及其分析 二、性格的类型 1、按知、情、意、行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分类 2、从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 3、文化、社会学的类型说 4、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三、性格的测量 1、性格特征的测量 《卡特尔的16项个性因素测验》 2、性格类型的测验 EPQ内外向性量表 Y-G内外性量表 MMPI个性倾向量表 第三节 青少年性格的特点 一、少年性格的主要特点 1、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行为支配和调节的独立性的发展情况 3、道德理想形成的重要特点 二、青年性格的主要特点 1、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2、行为目的性更加明确,独立性、自制力和坚韧性增强 三、青少年性格的培养 1、加强品德教育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 3、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给青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4、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5、鼓励青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学会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章心理测量 性格测量 一、首先打开WJZ心理测量软件,指导被试熟悉软件的操作,接着让被试仔细阅读测验的指导语,指导语如下: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指导语 本测验共有187道题目,都是有关个人兴趣和态度等问题,每个人对对这些题目会有不同的回答。因而对问题的回答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表明你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请你尽量表达个人的意见,不要有所顾忌。 本测验每一测验题都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BC,选择时要凭自己的直觉反应作答,不要迟疑不绝,尽量不要选择中性的答案,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感到不太容易回 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作出倾向性的选择。 二、让被试回答问卷提出的所有问题。 三、回答结束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并打印测量结果。 本章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 1、性格 2、性格类型 二、填空题 1、认为人的性格是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种状态的不断转化而形成的理论是 。 2、认为人的性格是动机的泛化和定型化结果的理论是 。 3、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分析人的性格应该主要从 、 、 、 和 四个方面进行。 4、一般而言,现代心理学测量性格的方法主要有 、 、 、 、 、和心理测量法。 5、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构成人的性格的特质有 和 两种, 它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人的性格是由 种因素所组成,据此, 他编制了用来测量人的性格的 量表。 6、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将人的性格划分为 和 两种类型。目前,测定性格类型的工具主要有 、 、 和 等。 三、判断题 1、人的性格不存在好坏之分。 2、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荣格认为,心理定势指向与外部环境的性格类型是内向型。 4、由于气质主要取决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因此性格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四、简答题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2、简述青少年性格的特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性格。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附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性格使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某些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称之为性格类型。 二、填空题 1、心理状态转化论 2、 动机泛化论 3、态度 情绪 意志 理智 4、观察法 调查法 作品分析法 传记分析法 自然实验法 5、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 16 《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验》 6、内向型 外向型 EPQ内外向性量表 MMPI个性倾向量表 淡路向性测验量表 Y-G性格测验量表 三、判断题 1、错误 2、错误 3、错误 4、错误 四、简答题 1、性格和气质是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①气质和性格有着各自的特点。首先,气质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动态特征的结合;而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统一。其次,气质更多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性格主要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相同气质的人又可以形成带有同样动力色测却互不相同的性格。气质的社会评价无好坏之分,二性格的社会评价存在着好坏优劣之分。 ②气质和性格又是密切联系的。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同一性格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 2、① 少年性格的主要特点。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到新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会较自觉的评价和认识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和外部世界,并能较独立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缺乏客观性、比较简单,容易片面地看待自己。对行为支配和调节的独立性在增强。少年的道德理想开始形成。 ②青年性格的主要特点。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它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们行为的目的性更明确,独立性、自制力和坚韧性得到增强。 五、论述题 1、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他们的自我教育。因此,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良好性格品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具体地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加强青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是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在行动中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的指导。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性格,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能够形成和强化各种良好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改造和影响业已存在的某些不良的性格品质。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⑷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⑸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实际部分略) 2、由于气质使人的性格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其行为进行预测,并采取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评价气质时,不能笼统地将一种气质类型评价为好的,把另一种评价为坏的。要相信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可能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学生。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都有可能形成良好或不良的品质。但是,每一种气质类型却存在着有利于形成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个性品质的可能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举例说明略) 第三,有与气质特征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以及智力活动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法和方法是,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举例说明略) 第十一章 能力 内容说明: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本章主要介绍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几种主要的能力类型,探讨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介绍能力测量的工具和方法,以及个体存在的能力的差异。了解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时数:4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能力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三、能力与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的含义 2、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遗传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他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和可能性 4、遗传素质不是能力的直接生理机制 第二节 能力的结构与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的结构 (一)关于能力结构的几种学说 1、能力的二因素说 2、能力的群因素说 3、智力结构说 4、卡特尔的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学说 5、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二)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的含义 2、特殊能力的含义 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三)优秀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分析 二、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测量简史 (二)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 ⑴ 生理年龄 ⑵ 心理年龄 ⑶智力商数 ⑷对斯坦福比纳测验的简单评价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⑴韦克斯勒幼儿智力测验 ⑵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 ⑶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 ⑷对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评价 3、瑞文智力测验及其评价 (三)特殊能力测验 (四)创造力测验 第三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 1、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2、一般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 3、一般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二、特殊能力的差异 1、文学才能的差异 2、技术才能的差异 3、绘画才能的差异 4、音乐才能的差异 5、体育运动才能的差异 三、能力个别差异的产生和发展 (一)能力差异形成的条件 1、遗传因素和早期的营养状况 2、早期的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5、天才与勤奋 (二)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激发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 4、承认并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本章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量 一、斯坦福比纳测验简介 二、维克斯勒智力测验简介 三、瑞文智力测验简介 瑞文测验指导书 一、团体施测主试须知 1、准备足够的测验图册和答卷纸(每一个被试一份并有少量富余),测验图册可多次使用。要求被试在答卷纸上用铅笔回答。除要求被试自备铅笔外,还要预备一些铅笔、小刀等。 2、团体施测对象如超过30,除主试外应增加助理1——2人。每次测验团体以不超过50人为限。 3、主试应是熟悉使用手册、掌握施测姓名方法的专业人员。 4、测验场所应该保持安静、通风透光,确保测验不受干扰。被试座位应留出空间使主试可以往来巡视。 5、主试逐字逐句照读指导语,对被试提问可以重复指导语,不应擅自补充或更改。 6、测验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待被试完成后收回答卷纸和测验图册,一般被试可在40分钟左右完成全部测验。 7、主试和助理在被试进行前5题时,应该注意巡视,对不能理解答题方式或者前5题基本不能正确回答者,单独重复指导语。被试完成整个测验时,主试和助理也应当查看,如果有填错题号者,及时提醒。 二、团体施测步骤与指导语 1、先发答卷纸,带领被试逐栏填写答卷纸上部,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填写完毕后发测验图册,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填写完毕发放测验图书,在没有知识浅不允许翻开,熟识再三强调不要往测验图册上写任何字或作任何记号。 2、主试根据指导语向被试讲解: 主试说:这是一个有趣的练习,完成它是要认真看,认真想,前面的题目认真了,会对做后面的题目有好处,下面我们开始。 “打开你的测验图册第一页,像这样(主试示范给团体看),看你答卷纸上有5栏,最上面一栏是A 系列,标着A1、A2 ……。(在黑板上画出这5栏)看图册上的第一张图是A1,在这张图中,上面的图案是缺了一部分的,图案下面的这些块块(轮流指每块)形状都与 空白部分一样,但内容不同,不是每块都能补全上面的图案,第一块(先指块块,后指图案)是相当不同的,第二、第三快也不一样,对不上,第六块怎么样?图案一样,但是也有一小块空白,用你的手指点出一块最合适的(注意前排几个人,看其是否指对了)”,“对,第四块是正确的一块,所以A1的答案是4。把4写在答卷纸上A栏的第一格里,填完的人也不要往后翻”。 等到每个人都完成了A1,继续说:“在你书里的每一页都有一幅幅图案,你每看一幅图都要决定图案下面的块块哪个补充在图案缺少的空白上合适,当你找出正确的一块,你就把他的号码写在答卷纸上与图案号码相对应的一隔格里。不要往测验图册上写任何东西。题目由易到难,如果你注意做容易的题目,你回发现做后面的题目就不太难了,顺序做每个题,从一开始直到作完。不要翻回来检查,填写答案是要看对题号。这个测验联系没有时间限制,你要认真做,一般人完成它需要40分钟时间。记住,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好,我们来做第二题,A2 ”,留出时间让每个人写下正确答案,然后说:“在A2 的选择中,正确的一个是5,看看你是不是在答案纸上A2这一格下面写了5,你继续做下去,知道把这本测验作完,我在你们周围走,有了问题可以举手问”。 (主试与助理开始巡视) 3、当被试完成全部的题目后可以离开,走前应该收回他的答卷纸与测验图册,检查一下是否有填错各自或漏答题,没有问题时在让被试离开。必要时记录下被试所用时间。 4、对低幼儿童进行指导时,可加上一个比喻句:“你们看,上面的图案就象一块花布,里面缺了一块,象被人用剪刀剪下来一块,剪下来的一块现在就摆在下面这些块块里面,让我们把它找出来。下面这些小块块里,那一块是从上面这块花布上剪下来的呢?” 三、统计测验的结果,发给被试常模,得出结果。(由于智力测验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告诫大家不要相互打听,个人资料也不要随便公布) 四、对结果进行适当的解释。 附录二 本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章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 1、能力 2、智力 3、智力商数(智商) 4、才能 5、天才 二、填空题 1、将能力看作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构成的理论是 ,其代表人物是 ;美国心理学家 认为能力是由7中没有任何相关的因素所组成,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是他的理论重新回到了 。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 个纬度的排列和组合的原理,认为智力是由 因素所组成。 3、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划分为 和 两种,其中 是通过文化经验所获得的一般智力因素,而 是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他与我们的记忆中的知识关系不大。 4、心理学史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 和 最先编订的,此后他们的测验被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和它的学生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成为现代通用的 智力测验,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订了 智力测验,该智力测验的智力商数—— 成为现代通用的智商计算方法。 5、能力倾向测验主要包括 和 两种。 6、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仅仅是影响学业成绩和成就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为智力和学业成绩与智力之间只存在 的相关。 三、简答题 1、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 2、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2、智力 是一般认识能力的综合,它主要包括感知观察力、即一例、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3、智商 即智力商数,是心理学家用来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分数,它被定义为智力年龄对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以消除小数)。 4、才能 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被称为才能。 5、天才 当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创造性的完成某一领域或多种领域的活动任务,通常被称为天才。 2、填空题 1、二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 瑟斯顿 二因素理论 2、内容 产品 操作 120 3、 晶态智力 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 液态智力 4、比纳 西蒙 斯坦福比纳 韦氏 离差智商 5、特殊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6、中等程度 三、简答题 1、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能力类型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知觉方面,主要有综合型、分析型和综合分析型三种类型。 表象方面主要有视觉、听觉、动觉和混合型四种类型。记忆方面主要表现为类型的差异(即视觉、听觉、动觉、形象和抽象记忆等差异)和记忆的品质的差异。想象方面主要是想象力的强弱和丰富与贫乏方面的差异。思维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活动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的差异。 此外,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为完成统一中活动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途径外,还表现为完成统一活动不同的人可以有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为在总人口中,智力的发展呈常态分布。 能力的表现早晚差异主要是指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则大器早成。 2、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又是紧密联系着,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和因素。 论述题: 学生的能力差异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组织与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教所有的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具体内容请参看教材151——153页。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略)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卫生 内容说明:健康的概念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地改变,人们已经不仅仅将没有疾病当作健康的标准,而且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人的精神和品德方面,将人的身体、心理和品德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情况,介绍身心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介绍世界各国对与健康的先进的看法,以及如何保持我们的健康,防止不健康的习惯和观念对我们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 教学时数:2学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一、我国古代对心理卫生及身心健康的认识 二、近代西方心理卫生工作的萌芽 三、对心理卫生的定义 四、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1、国外的研究结果 2、国内的研究 3、大学生心理将康德现状 五、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怎样区分常态与变态、病态 1、统计分析 2、社会规范 3、生活适应 4、主观感受 5、心理测验 (二)心理健康者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预防 心理卫生工作既包括心理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更重要的是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一、一级预防 1、一级预防的含义和对象 2、一级预防的特点 3、一级具体的措施 二、二级预防 1、二级预防的含义及对象 2、二级预防的特点 3、二级预防的具突措施 三、三级预防 1、三级预防的含义及对象 2、三级预防的特点 3、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具体对策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3、求职中的心理问题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控和处理 1、调控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理论简介 2、常用的几种主要调控手段 三、大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正常情绪的功能 (二)不良情绪的危害 (三)挫折及挫折后的反应 1、挫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 2、挫折后的典型反应 (四)情绪的调控 心理测量 测量步骤: 一、打开心理健康测量软件,让被试熟悉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指导被试阅读测验指导语,指导语如下: 心理健康测查表指导语 本测验由许多与你有关的问题所组成,当你阅读每一个问题时,请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如果符合,请选择“是”,如果不符合,请选择“否”,你应尽可能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回答,选择“无法回答”的题目越少越好。请尽快按你看完题目后的第一印象进行回答,不要在每一道题目上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答案无所谓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完全不必有任何顾虑。 说明:该量表有168个题目所组成,主要测查其中心理指标:1、躯体化2、抑郁 3、焦虑 4、病态人格 5、脱离现实 6、疑心 7、兴奋状态 三、利用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并告知被试该结果是其个人隐私,不要对他人公布,也不要打听他人的结果。 附录二:本章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卫生 2、一级预防 3、二级预防 4、三级预防 5、挫折 二、填空 1、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康主要包括 、 和品德健康。 2、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是由美国人比尔斯最先倡导的,1908年,他发表了《 》,成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导火线。 3、个体挫折后的反应主要有 、 、 退化和 。 4、心理防卫方法很多,其中,日常生活中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 作用,见自己内心的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是一种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