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 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2.1.1 产业划分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四次产业划
分理论 ( 信息产业 )
2.1.2信息产业的内容:
?马克卢普 1962年出版, 美国知识生产和分布,, 第一次
提出, 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 概念
? 波拉特出版, 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 第一次系统阐述
关于信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 。 第一次
提出 第一信息部门 和 第二信息部门 概念
3,国内学者:
? 国内学者:
① 广义观点:一切与信息生产, 流通, 使用有
关的产业, 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 而且
包括科研教育, 出版, 新闻, 广告, 金融等 。
②狭义观点: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
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基础
结构。产业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
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
? 界定产业内容和范围的基本原则,尊重
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在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基础上, 结合实
际情况, 有利于国际交流和比较 。
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内容 P31
①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
② 软件业
③ 通信和信息传播业
④ 信息内容服务业
2.1.3 通信业范围的界定 ( P32)
通信业指人类依靠某种工具来解决非面对
面的有距离阻隔的交往的一种活动 。 现代经
济活动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制造, 生产,
传递和传播, 以满足信息需求或附加到有形
的物品上, 通信业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基
础环节, 面临信息爆炸,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通信要求空前高涨, 信息产业范围也
发生不断的变化 。
?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及不
同通信方式的融合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通信业的
内涵。
?通信业的主导行业发生转移(邮政 —电信)
?随着通信产业范围的不断拓宽和产业组织结构的
调整,产业包含的企业种类和形式不断增加。
? 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产业,通信业和信息产业
的其它产业,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以及
信息内容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
2.1.4 通信产业的产业属性
? MPS 体系 ( 建国初期 ),通信为生产企业
服务的部份和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部份分别属
于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
?SNA体系( 1996年),农业、工业、第三
产业(包括一、二、三、四四个层次),通信
属于第一层次(流通、交通、通信)
?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2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分析
2.2.1 生产的网络性
1,通信网络是通信产业存在的基础
① 产业化的通信活动是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 必须
依赖于一个点线相连的有效信息传输网络才能提供全社
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
② 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通信网络不断拓展,
延伸, 互相连接, 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触角遍及全球,
但网络性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未变 。
③ 同其它网络产业相比, 通信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其网络的统一性和互联互通性, 要求技术兼容, 标准统
一, 组织运行的高度合作 。
2.2.1 生产的网络性 — 通信方
式与通信网络
① 邮政通信方式与邮政通信网络 ( 信息网络, 实物
网络 )
② 电信通信方式与电信通信网络 ( P37信息网络 )
③ 新兴通信企业(增值、虚拟)的出现,活跃了
通信市场,充实了通信产业价值链,但无法改变网络运
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电信产业的主要
问题为网络企业相关的经济问题。
2.2.1 生产的网络性 — 通信网络的
外部性
① 外部性 ( P37)
② 技术外部性:纯粹由技术或其它方面关系, 而不是
由市场机能所产生的外部性 。
③ 货币的外部性:生产者彼此之间通过市场产业的外
部性 。
④ 通信网络的外部性:任何一个在网用户, 都会因为
网络容量的扩充, 其它用户加入该网络而获取更加方便
的通信环境, 因而提高了网络对于他自己的效用 。
a.Metcalf Law, I=E㎡ b.网络价值的实现需求网络规
模不断扩大, 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的互连 互通 。
2.2.2 产品的服务性 —产品和服务
① 产品:人类社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
有效成果
② 有形产品:
③ 无形产品 ( 服务 ),由人或者人操纵一
定的设备, 其间还可能运用某些有形的产
品为他人提供的一种无形的效用的满足 。
2.2.2 产品的服务性 —通信产品的服
务性
① 通信企业生产活动过程,( P39)
② 传统的邮政, 电信生产过程 ( P40)
③ 通信产品 ( 服务 ) 概念的拓展:设备产
品, 个性化通信网络解决方案, 信息内容
服务 。
2.2.2 产品的服务性 —通信服务产
品的特点
① 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统一
② 不可存储性和不可分割性
a.不可存储性造成通信企业不可能象有形产品企
业那样做到均衡生产 。
b.不可分割性主要体现为通信服务的完整性, 要
求端到端的服务 。
③ 通信服务交易不可逆转性:不能退货
2.2.2 产品的服务性 —对通信服务产品质
量要求的突出性和特殊性
① 速度,时限, 频次
② 准确、安全,失真、误码、失密
泄密、邮件损毁、通信事故
③ 使用方便, 服务周到,网点设置
密度, 服务时间, 投递深度, 业务受理方
式, 交费方式
2.2.2 产品的服务性 —通信设备产品和信息
产品
① 通信设备产品,邮政通信设备产品, 电信通信设
备产品
② 信息产品
a.信息:新知识, 新情况或人类社会活动中一切有用
的数据情报资料 。
b.信息产品:生产者开发的前所未有的新知识, 及通
过搜集, 存储, 加工和整理提供的某种专门信息 。
c.现代通信企业的任务 ( P44), 传递信息, 提供信

2.2.3 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 —现代
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
① 工业经济时代, 通信产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
般条件 。
② 信息价值的凸现在于人们对信息的存储, 分类,
过滤, 获取和传播能力或者说人们对信息的控制能力的
增强, 而不仅仅是信息总量的增加 。 通信产业则能增强
人们的这种能力 。
③ 信息经济时代, 通信产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再生产
和整个社会生活共同的外部条件 —社会神经网络
案例 ( P47)
2.2.3 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 —通信产业
的对外经济性
① 社会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生产
者经济效益 +消费者经济效益
② 通信业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和效率
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它行业和整个社会的积极的
外部性 。
① 具体数据:苏联 1卢布投资 =0.57卢布 ( 直接 ) +3.2
卢布 ( 间接 ), 德国,100马克投资可诱发 179马克总产
值, 日本:诱发系数 2.38,我国,83年 2.38
④ 电话普及率与人均 GDP增长率的关系 ( P51):
2.2.3 通信产业的基础设施性 —通信业服
务的普遍性
① OECD关于普遍服务的定义,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
受电信服务, 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 。
核心含义;可获得性, 可购买性, 非歧视性, 无
差异性 ( 质量 )
②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建立普遍服
务补偿机制,提供普遍服务。
2.2.4 市场的可竞争性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
Samuelson 研究结论:本地电话, 电力, 铁
路, 飞机制造
① 规模经济性
平均成本弹性 ACE=((1+c%)/(1+v%)-1)*100%,
规模经济系数 =AC/MC
规模经济的原因:巨大的固定成本
② 范围经济性,C(x,y)<C(x)+C(y)
邮政电信混合经营还是分业经营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许多国家历史上都将
邮政、电信垄断经营。
2.2.4 市场的可竞争性 —邮政行业的政府专营
① 大多制定了完善的反垄断法规的发达国家, 仍对邮
政实行专营 。
② 邮政专营的历史来源:提供最基本的信函服务, 具
有社会公益基础设施性质
经营活动与一般企业不同:政府定价, 网点固定, 普遍
服务 。
③ 专营的弊病
a,效率低, 服务质量差
b,政府对企业干预, 影响企业自主经营积极性
④ 解决之道,立法保证其商业化经营
2.2.4 市场的可竞争性 —电信市场由垄断走向竞争
① 垄断经营的经济学依据 (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存在
一种机制, 使垄断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节约完全转化为纯福利的
分配 。 在现实经济中的恰恰相反; )
② 垄断经营的低效率 —X低效率,垄断市场上, 企业缺乏竞争
压力, 企业内部成员产生惰性, 产生 X非效率 。 表现为:内部管理松懈, 对外
逢迎政府, 怠慢客户, 服务质量低下, 定价高于成本, 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
成本次可加性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 自然垄
断是否成立还要考虑其是否满足成本的次可加性 。
③ 电信技术进步为打破垄断, 促进竞争提供了可能
( 技术进步大大消弱了电信业自然垄断的特性,长途, 移动, 信息服务首先打
破了垄断, 用户驻地网, 宽带技术影响本地网成本, 技术, 业务融合带动市
场行业的融合 —三网合一 ), 20世纪 60年代 US的 MCI的成立 。
④ 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和服务种类大大丰富, 引起产业
价值链的分化 。
2.2.4 市场的可竞争性 —竞争的有限性
通信业固有的产业经济特征:基础设施,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电信业难以通过自由市
场竞争形成有效的市场格局 。 基础设施, 规模
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了电信竞争的有限性, 寡
头市场结构为电信业的理性市场结构 。
完全垄断 —自由竞争 —管制下的垄断 —放松
管制引入全面竞争 。
2.3 信息产业与社会信息化 —
2.3.1 信息产业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
1,信息设备制造业, 软件业位于整个信息产业
的上游, 信息服务业位于信息产业的下游, 信息
服务业中, 邮电通信业位于上游, 其它又位于下
游 。 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网络, 基础是计算机 。
2,信息设备制造业, 软件产业发展的特殊意义:
1) 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
础 。
2) 如何发展我国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 。
2.3.2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各个领域生产, 服务, 管理, 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
用各种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 以促进社
会, 经济, 科技进步,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是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从低水平到高水平, 从高水平走向更高水平的历史发展过
程, 是不管社会经济制度或者政治制度是否相同都要经历的历史
过程, 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历史阶段 。 从内涵来看, 信
息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信息资源 。 信息本身以及支持信息活动的各种条件, 手段
的集合 。 信息化应制造出适宜的条件实现信息开发产业化和信息
利用社会化 。
2) 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 人们在思想上, 行动中都能自觉做
到重视信息, 利用信息 。 在信息化进程中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
方式及娱乐方式形成新的格局, 相应地生活习性, 观念, 道德标
准产生新层次的变化 。
2.3.2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的含义
3) 教育水平 。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全民族信息化
意识的提高, 有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而发达的教育则
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
4) 信息系统建设 —资源共享 。 为生产满足各种需求
的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 各种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信
息网络处理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 。
5) 信息技术 。 为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及信息系统工作
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有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成熟 。
信息技术对其它生产要素 ( 能源与物质资源 ) 效能的发
挥, 将起到催化和倍增效用 。
6)信息法规建设。与上述经济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的
信息法规、制度建设与不断完善是信息化进程中应先行
一步的重要工作。
2.3.2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基础网络是指数据通信骨干网, 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
以及一些基础软件 。
信息资源设施是指高度组织的信息提供系统,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内容的开发, 提供, 信息处理方法, 应用软件和一套
应用服务体系, 另一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即信息工程建设 。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宏观管理体制, 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法规,
管理机构和决策过程 。
信息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发展规律和发展战略理论, 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
律, 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规律等理论研究 。
人是信息化关键要素 。
2.3.2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对国民经
济发展的贡献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软化作用 。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生产要素的催化作用 。
信息产业发展对社会基本经济资源的替代作用 。 法国总统密特朗曾写到:发
展信息处理技术, 可以在短期内使全国石油开发节省 110亿 —120亿法郎 。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倍增作用 。 据测算, 企业每增加一
单位的信息通信成本, 可以获得 14单位的收入增长, 我国 80年代初, 每投资 1
元于电话建设, 给社会带来宏观经济效益为 7.78元 。
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先导作用 。
资源结构:劳动力 —资本 —技术 —信息
产业结构:轻工业 —原材料工业 —高度加工工业 —信息工业
产业类型次序: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
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3.2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贡
献的主要表现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各个领域的产
业信息化和信息自身产业化的过程 。 其结果是信息技术
成为大众使用的工具, 使散布在各处的信息资源汇集起
来为大众所享用, 使传统的产业现代, 使信息产业成为
现代经济的主导经济 。 其主要表现为,
A,农业的节约化
B,制造业的集成化
C,金融电子化
D,电子商务
E,管理现代化
2.3.3 信息化的层次
1,企业信息化
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信息及信息
通信技术,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过程 。
2,产业信息化,P63
a,传统产业的生产, 管理各环节广泛应用信
息技术, 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各种类型
的行业信息库和网络, 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的优
化与重组,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并逐步向高
级化的产业结构迈进, 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
过程, 农业 —高科技农业 。
2.3.3 信息化的层次
b,信息化是传统工业, 服务业向现代化的助
推器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 。 P63 江泽民讲话
3,国民经济信息化:国民经济大系统内统一
的信息利用, 信息沟通和信息流动 。 提高国民经
济整体运行效率 。
4,社会信息化:人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建
立起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
化生活, 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 。
5,中国社会信息化, 三部曲, ( P64)
2.3.4 社会信息化的测度
1,信息化指数模型 P67
2,波拉特方法
一级信息部门,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 包括计算
机制造, 电信, 印刷, 大众传播媒体, 广告宣传, 教育等 。
二级信息部门,信息生产和服务仅供自身消费的大部分政府
公共部门和一切私人企业的管理部门, 其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
不进入市场交换 。
美国 1967年国民生产总值测算结果,25.1%来自一级
信息部门, 21.1%来自二级信息部门 。 自 1955年以来,
美国从事同, 信息服务, 有关的劳动力比例不断提高,
到 20世纪 70年代这一比例达到 55%。
2.3.4 社会信息化的测度
其它方法 ( P68-69)
① 国际电信联盟的测度方法:
a,信息产业:电信服务与设备, 计算机服务
与设备, 声音与广播电视和设备, 声像娱乐四大
部分 。 ( 信息产业增长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 且不受经
济下降趋势的影响 。 1991年全球经济 -2.8%,信息产业 +5.9%)
b,“六组指标, 体系,电话主线, 蜂窝式电话, ISDN、
有线电视, 计算机, 光纤 。
② 国际数据通信公司 ( IDC) 的测度方法,
,信息社会指数, —三组共 20个指标:社会基
础结构, 信息基础结构, 计算机基础结构:
2.3.4 社会信息化的测度 —我国国社会
信息化测度研究
1,社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进程
2,指标选择面临的问题,① 固定指标体系难
以反映不断发展的信息化进程 。 ② 不断更新,
完善的指标体系难以形成一种明确的衡量标
准从而进行横, 纵向比较 。
3,① 指标体系,20项指标 ( P70), 2000年
中国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 ( 表 2.1,表 2.2 P71)
2.3.5 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特点 (P71)
a,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 。
b,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产业 。
c,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的发展 。
d,信息网络建设高速增长, 但存在重复建设 。
e,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需要加快完善 。
f,信息化人才不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6 通信业与社会信息化
1,电信业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现代化通信
网络是全社会信息网络运行基础, 为信息时代人
们的纵模驰骋提供了一个大平台 。 社会信息化发
展对各种通信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
2,电信业是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过去 10
年, 全球信息产业增长率为 GDP增长率的 2倍;
20世纪 90年代, 发达国家和地区, 信息产业增
加值已超过自身 GDP的 50%; 1999年, 全球信
息产业 12000亿 $, 全球电信业收入 8430亿 $ 。
2.3.6 通信业与社会信息化
3,邮政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服务
① 邮政担负着传递国家政令, 公文和沟通各
级党政机关之间联系的重任 。
② 邮政是市场经济信息流动的大动脉 。
③ 邮政是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 。
④ 邮政是货币流通的重要通道 。
⑤ 邮政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积累 。
⑥邮政是人们沟通信息,联络事情最普遍使
用的一种通信方法。
2.4 邮政电信通信方式的比较 —2.4.1 两
种通信方式的区别
1,生产技术特征, 邮政通过对实物的空间转移实
现通信目的, 传递速度较慢, 每一次中转中有搁置时间, 对交
通运输业的依赖性 。 电信传输的是光电信号, 速度快, 每秒 30
千米, 电信网的每个结点无存储, 仅依赖于电信网本身的技术
可靠性和联通特点 。
2,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特征, 邮政是劳动密集
型行业, 近年来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和先进的运输处理设备,
但实物形式的通信特点必然要求全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劳动,
而且以人的劳动为主 。 美国邮政 1998年有职工 90万人, 中国约
60万人, 中国邮政人均占用固定资产 10万元, 人员工资占第一
位 。 中国电信人均占用固定资产 100万元 。
问题:邮政是否应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2.4.2 邮政电信通信方式的特点
1,电信通信, 速度快, 每秒 30千米, 使用方便,
即时交互性, 保密性差, 密码技术和破译密码技术几乎
同步发展, 资费高 。
2,邮政通信,资费便宜, 普及程度高, 保密性高,
绝对安全 。 物质实体包含的信息称为实物全息, 达到实
物全息通信的目的只有通过实物的绝对空间位移, 才能
实现 。 从理论上可以通过编码, 对实物表示的全息进行
传递 。 通过对实物的属性, 特点, 功能进行编码, 然后
用光电信号传递出去 。 但是代码 ( 语言 ) 是有限的, 而
现实是无限的, 代码是苍白的, 抽象的, 现实是丰富多
彩的 。 就这一层意义而言, 实物形式的通信具有不可替
代性 。
2.4.3 两种通信方式的相互替代和融合发展
1,国内外邮政发展有上千年历史, 电信仅一百多年 。
发达国家是在邮政达到充分发达水平后才开始发展电信,
尽管电信对邮政有替代作用, 但这些国家邮政电信发展
水平都很高 。
2,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邮政电信发展水平都较低, 之
后电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现在我国固定电信网规模居
世界第二位, 移动手机数居世界第一位 。 邮政发展相对
滞后, 人均函件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 近期内邮政发展
受电信影响的状况不会改变, 但作为实物全息通信的邮
政通信仍有大的发展潜力 。
3,邮政电信相互融合,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
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行业, 企业, 部门间的界限
模糊, 这是大趋势 。 2) 邮政 利用电信发展自己, 电信
与邮政联合其前景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