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教授简介
杜江 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 杜江同志1981年9月入南开大学学习,先后攻读旅游英语、旅游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南开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主任和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等职。1999年2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同年12月出任院长。
??? 杜江同志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组组长、国家旅游局旅行社经理资格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邀高级研究员、 国际旅游学会(IAST)会员、亚太旅游学会(APTA)中国国家代表、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学术论坛(CTA)执委和《亚太旅游杂志》中国编委等职务。
??? 杜江同志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先后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科研项目近20项。主要代表著作有《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等。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评价及主客关系分析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出境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杜江博士任组长,课题组成员包括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张辉教授、张文教授、戴斌副教授、李宏博士、厉新建讲师、秦宇博士、马爱萍副教授和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刘赵平硕士。除特别标注外,本文的调查数据皆来自于就本研究而进行的专题调研。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评价及主客关系分析
课题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
作为国际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广义的出境旅游是指一国公民跨越国境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包括公务旅行、商务旅行和观光旅游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主要是在狭义的范围内使用这一名词,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是指经旅行社组织的中国公民以旅行团的形式自费出国旅游。考虑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现状,我们将港澳游和边境游也纳入了本研究的范围,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出境旅游暂时没有进入本研究的边界。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公民出境自费旅游主要是通过有出境游特许经营权的旅行社进行的,因此,有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评价及主客关系专题调研的范围选定为中国有出境旅游特许经营权的三大旅行社,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中国旅行社总社和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旅行社的业务量较大,旅游线路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调研对象为旅行社的领队和通过旅行社进行出境旅游的旅游者,目的是从总体上、宏观上获得广泛的信息;以及从个体上、微观上获得深入细致的信息。通过对领队进行深度访谈和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对访谈记录(访谈问题根据录音整理成书面记录)及问卷调查资料分别进行统计整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这两种方法,通过获得第一手资料来了解目前中国出境旅游者旅游之后的消费评价,包括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对产品线路的评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评价等。
深度访谈以旅行社带领旅游团出境的领队为对象,主要为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着眼于对少数人做深入细致的访谈,目的是从他们中间获得冷静观察和切身体验所能提供的具有充分代表性的信息。其特点在于小样本,并且对样本个体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而非随机性。所选领队共计14人,主要来自国、中、青三大旅行社,其从事领队工作时间均超过1年,有几名还是自1991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开始时就从事领队工作的资深领队。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对于涉及被访者主观看法的问题,不对其回答进行诱导。访谈结束后,根据录音整理成书面记录,并对录音稿进行检查核实和校订,辨认含糊不清的记录,必要时复核更正。
问卷调查以出境旅游者为对象,主要为定量研究。调查问卷共12题,大都上全部为单项选择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的个人统计资料和旅游者的消费评价,其中有一题问及目的地居民对中国游客的态度。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集中在2001年12月1日至2002年2月20日之间。问卷由出境旅游团领队携带,在境外旅游活动结束后发放给旅游者进行填写并回收。
二、调研结论
1、访谈调研结论
访谈问题共涉及六个题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评价的,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旅游资源的评价、团费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另一类是关于主客关系的问题。
题1: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哪些?我国公民倾向于选择其中的哪些国家(或地区)?为什么?
被访谈者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主要有香港、澳门、东南亚(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对于我国公民倾向于选择其中的哪些国家(或地区)这一问题,被访谈者主要从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出境次数以及季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回答。有8人从消费能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能力低一些的中国游客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一点的线路,如香港、澳门、东南亚、韩国等;而消费能力高一些的中国游客则会选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这样价格相对较高一点的国家作为目的地。其中有1人明确指出,4000元人民币是一个明显的价格界限,并且从人数上看,团费价格为3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线路是最受欢迎的。另有4人从游客出境次数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认为第一次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一般会选择泰国和韩国,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国家的团费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将护照激活。然而,随着出境旅游次数的增加,中国游客则倾向于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还有1人从季节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认为春夏季节前往韩国的游客较多,而秋冬季节前往东南亚国家的游客较多。还有1人未对此问题做出明确回答。
题2:从游客反馈情况来看,我国游客对哪些国家(或地区)的总体评价较高?为什么?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游客对所有已开放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评价都还是可以的。其中评价相对较高的有澳洲(12人)、泰国(7人)和日本(5人),其主要原因是澳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并且澳洲的自然风光很美;泰国的景点设计和旅游安排都很不错,给人一种新鲜感、离奇感;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服务比较规范,接待质量较高。
题3:我国游客对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哪些旅游资源评价较高?
被访谈者一致认为最关键的是特色。只有独具特色,才能提高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具体来说,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地区)有:澳洲,其自然风光美、空气好、碧海蓝天,并且还有一些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人文景观,如悉尼歌剧院;泰国,其安排比较新颖的娱乐活动较多,真正给了中国游客一种异国情调的感觉;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现代化的都市气息,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国游客;香港,作为一个经济金融中心,其繁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构成了其独特的吸引力。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地区)相对缺少特色:韩国,因为其旅游资源与中国国内差异不是很大,所以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仅有一个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济州岛能吸引一定数量的中国游客。但目前韩国方面也已意识到这一点,推出了诸如歌星见面会这样的活动;新加坡,作为一个花园城市,并无太大特色。一般来讲,中国游客前往该国仅是普通的观光,第二次则很少选择该国。从人数上看,仍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往新加坡,是因为很多人出于探亲访友的目的;澳门,特色太少,很难吸引大量的中国游客前往;马来西亚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还很不全面,没有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的吸引力。其他东南亚国家由于开放时间较短,还未能引起中国游客的注意和兴趣。
题4:我国游客对目前团费价格和服务质量如何评价?
被访谈者普遍认为,目前团费价格适中,中国游客都是可以接受的。多数被访谈者是将出境旅游团分为豪华团和经济团之后回答这个问题的。一般来讲,经济实力强一些的中国游客会选择豪华团,而经济实力弱一些的中国游客则选择经济团。由于中国经济目前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民的富裕程度还非常有限,所以从人数上看,选择经济团的中国游客占了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大多数。
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被访谈者一致认为都是不错的。有5人将服务拆分为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后,认为硬件服务是很好的,而软件服务则有一些差强人意,尤其是导游服务。相对来说,泰国的导游服务较差一点。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正逐渐规范,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题5:中国游客在境外表现如何?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如何?
关于中国游客在境外的表现这一问题,大多数被访谈者(8人)认为中国游客在境外表现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中国游客的生活习惯上。例如,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谦让等,尤其在公共场合,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另有3人认为,虽然有一些游客表现不理想,但是经过告诫后,都能改正。还有3人认为,中国游客在境外表现挺好,只有极少数中国游客表现较差。
被访谈者一致认为,由于中国游客在境外以团队活动,很难自由地与当地居民接触,所以不存在“中国游客对当地居民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然而,还是有几名被访谈者从其自身的感觉这一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中国游客对当地居民都是抱有一种友好和尊重的态度的。
题6:旅游目的地居民怎样看待中国游客?对中国游客的态度如何?
同样由于中国游客在境外很少与当地居民接触这一原因,被访谈者并未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不过,有一些被访谈者从其与当地旅游业界以及少数当地居民接触的经验出发,给我们做了一些简要的回答。他们认为,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境外居民对于中国游客还是友好和尊重的。具体来说,经济发达一些、国民收入相对较高一些的国家对中国游客不是太热情,如韩国、日本等;而经济欠发达一些、国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则更热情一些,如泰国等。
2、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124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对这10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如下。
(1)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在全部有效问卷中,从旅游者的性别上看,男性占39%,女性占61%;从年龄上看,56岁以上、36-55岁、19-35岁者分别占9%、32%、59%;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者占54%,大学专科占32%,中专及高中占12%,初中以下者占2%;职业分布则显示公司职员最多,占30%,专业技术人员占20%,企业管理人员占18%,政府工作人员占10%,其他占22%。尽管该调研的口径与我们所进行的有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特征的调研有所不同,但调研结论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旅游者的学历结构、职业构成等。
(2)旅游者的消费评价
对于那些出境旅游目的地多于一个国家(地区)的旅游者来说,最喜欢的目的地排名前5位分别为:香港(48%)、马来西亚(24%)、新加坡(20%)、韩国(4%)和澳大利亚(4%)。之所以喜欢上述旅游目的地,中国出境旅游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资源丰富(42%)、服务好(24%)、价格合理(24%)、居民热情(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取向还是观光为主,其中最吸引中国游客的资源要素如图1所示。
旅游者对于旅行社方面的安排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从价格方面来说,认为团费适中、高、过高的比例分别为80%、14%、6%。从行程安排方面而言,认为很好、好、一般、差的比例为20%、43%、33%、4%。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评价如图2所示。
图1:吸引中国游客的目的地资源要素分布图
图2:中国出境旅游者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评价
图3:中国出境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中国出境旅游者对于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具体说来,中国出境旅游者对住宿的评价结果“很好”、“好”、“一般”者分别为36%、31%、33%,没有人认为住宿方面差或很差。交通方面与住宿类似,评价结果“很好”、“好”、“一般”者分别为24%、42%、34%。餐饮方面有所有不同,评价结果为“很好”只有12%,“好”为24%,“一般”为61%,另有3%的旅游者评价为“差”。对娱乐方面的评价与餐饮类似,评价结果为“很好”的只有15%,“好”为33%,“一般”为45%,另有7%的旅游者评价为“差”。对购物、景区(点)和目的地导游的评价结果分别如图4、5和6所示。
图4:中国出境旅游者对目的地购物的综合评价
图5:中国出境旅游者对目的地景区(点)的综合评价
图6:中国出境旅游者对目的地导游的综合评价
?
值得注意的是,在“是否愿意再次出境旅游”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做肯定回答的旅游者占99%,只有1%的人不愿意再次出境旅游。
(3)问卷调研结论
从出游群体结构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者以中青年为主,而且学历层次较高,其职业以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公司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所到达的目的地国(或地区)主要有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这些目的地并没有涵盖目前中国已开放自费出境旅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但由于上述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接待中国旅游者最多的目的地,因此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调查反映出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出境旅游者的消费评价。
问卷调研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游客对于出境旅游消费从总体上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再次出境旅游。中国游客对目的地国(或地区)评价较高的因素是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其次是它的服务和价格,而目的地国(或地区)最能吸引中国游客的旅游资源是购物、自然景观以及气候条件。被调查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评价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对于住宿、交通、景点/区以及导游服务较为满意,而对于餐饮服务的评价较低。与此同时,中国游客普遍认为旅行社团费价格适中,而且对于旅行社的行程安排比较满意。
此外,尽管调研中有关主客关系的信息十分有限,但从有限的信息中我们或许有理由认为,多数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中国旅游者的态度是友好的,而且中国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也持一种友好和尊重的态度,这对于我国出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分析情况看,问卷调研的结论基本支持了深度访谈所得出的结论。只是在对目的地的评价方面,问卷的结果是对香港的评价最高(48%),对澳大利亚的评价最低(4%),这与访谈结论不符。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问卷发放的数量以及所调查的旅游线路的限制所致,不意味着由此可以推论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趋势如何。事实上,要获得对中国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趋势的准确判断,需要做多种相关分析。例如,中国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与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等。由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出境旅游者普遍的消费评价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从深度访谈之中所获得的宏观上的结论,所以相关分析只能作为专题另行处理。在最终的结论中,由深度访谈得到的结果将具有较大的权重。
中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进程综述
中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进程综述[i]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杜 江
?
本文在对以《旅游学刊》为主的研究文献回顾与总结基础上,参照中国旅游业发展进程,结合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将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对客服务与内部管理为主的认知性研究阶段(1994年以前)
在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对企业管理的研究是初始性的。从1987到1994年,《旅游学刊》中刊登的关于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文章共62篇,涉及到企业微观管理和宏观环境的各个层面,这些文章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题材上看,大部分文章趋向于微观层面的业务性或经营性的选题,关注焦点分散,缺少逻辑联系。在这62篇文章中,关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研究的文章48篇,涉及到饭店部门管理研究、饭店与旅行社服务与质量控制、饭店人力资源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市场营销研究、旅行社产品设计、目标管理、清理应收结算款、小费与削价竞争、旅行社集团化与体制改革等问题;而关于宏观的行业背景分析、市场结构分析以及行业发展预测的文章仅有14篇。
二是从研究方法上看,本阶段的研究多是基于对实践的分析与经验的总结,理论与学术背景相对较弱。62篇文章当中,大多数是以经验作为研究依据对实践的分析与总结,真正以理论作为依据分析与指导实践、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文章较少。
这一阶段的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有其作为一个阶段的总体特点,但在这一阶段内部,研究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演变。
在1992年之前,《旅游学刊》中旅行社研究的文章作者主要来自业界。从1992年起,政界和学界的研究者成为《旅游学刊》旅行社研究的主体力量。
随着学界对饭店和旅行社业关注的加强,对饭店和旅行社业各个层面的研究的理论性逐步增强,研究者开始用理论解释和指导饭店和旅行社的行为。比较典型的有《关于旅行社线路设计的初步研究》(楚义芳,1992);《宾客评比法在饭店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单伟、佟吉富,1993)和《应用控制图管理现代旅游饭店》(谢彦君,1991)则尝试将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和原理介绍到饭店管理中,用于服务质量控制;《论涉外酒店中的住客关系及其他》(申葆嘉,1991)则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涉外酒店的主客特征及相互关系,探讨文化因素在我国涉外酒店管理中的影响,为这一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在这个时期,研究者开始尝试用经济学解释企业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和行为,以认清其经济本质,比较典型的文章包括《旅游小费——一种经济现象及相关影响的分析》(宁泽群,1993)。在这一企业研究的初始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形势日益复杂化,研究者开始尝试对宏观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最早出现的对行业体系与制度的考虑是《适应外向型需要,建立旅行社经营管理运行新机制》(王大悟,1988)。此外,《我国饭店集团发展阶段探索》(范文清,1989)、《适时变迁的国际饭店业》(陈健民,1990)、《旅游联体饭店发展状况与开发战略》(施涵蕴,1993)、《产品/服务差异化与全球性扩张——世界饭店业竞争战略透视》(邹统钎,1993)、《关于我国旅游饭店投资失控问题的思考》(张凌云,1987)、《饭店业竞争格局及其对策思考》(蔡万绅,1992)、《关于旅游饭店降档次经营问题的探讨》(许士良,1991)、《浅析桂林旅游宾馆执行最低保护价的必要性》(李家骥,1991)和《饭店管理体制拯需健全》(张卓立,1992)等都是此类尝试性的文章。
总体而言,1994年之前,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特点是以微观和中观层面为主,初步涉足宏观层面的研究;以对实践的分析归纳、对经验的总结为主,理论性的研究正在增强;以分析现状和发现问题为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应变型为主,前瞻性的结论和制度建立的思考不足。
二、中宏观管理研究为主的全面探索阶段(1994--1998)
在这段时间里,《旅游学刊》上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相关的文献60多篇,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发现政界、学界及业界对旅游企业的研究处于过渡阶段,涉及到旅游企业微观和宏观的各个层面。
1、宏观管理层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旅游企业的研究层面对旅行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而对饭店的研究则还是以微观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发展态势研究
《近年来我国国际旅行社的数量发展状况和趋势》(窦群, 1995)和《我国旅行社行业规模的理论与实践》(张凌云,1996)主要对我国旅行社的行业规模做了研究;《近年美国旅行社业发展态势研究》(杜江,1996)则试图将旅游发达国家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状况引介到国内。
《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杜江、刘永友,1997)、《当前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探讨》(窦群,1997)和《试论旅游饭店餐饮业务发展连锁经营》(刘小章,1996)则主要探讨了旅游企业的经营体系和模式。除此之外,《我国旅行社经营现状及思考》(李舟,1996)、《借鉴香港经验,振兴深圳酒店业》(卢小莲,1998)、《北京旅馆业的时空结构解析》(1998)和《论饭店餐饮对社会餐饮的竞争》(孔明臣,1998)则对旅游企业的行业发展历史及态势做了探讨。
(2)行业监管体系研究
从1995年开始,我国政府部门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在“从行政手段向经济规律转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政界、学界这一阶段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政策法规密切相关的方面。
《关于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的回顾与思考》(窦群,1996)、《关于对旅行社进行信誉评级的思考 》(俞静,1996)、《建立旅行社质量认证制度的构想》(蔡家成,1996)、《我国旅游业需推广交易合同制》(王尔康,1997)、《ISO9000国际标准与涉外旅行社业务》(马爱萍等,1997)、《旅行社资质等级管理与饭店星级管理的差异分析 》(蔡家成,1997)等文集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试论酒店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兼论酒店立法的必要性》(李力,1996)和《中国旅游活动立法中的问题》(祁颖,1997)则从立法的角度阐述了加强监管体系的问题。
2、旅游企业体制改革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及相关研究的大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人员就旅游企业体制改革的具体操作思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1)产权制度改革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旅行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费杏芬,1996)、《试论旅行社企业制度转轨中的问题与对策》(朱子鹭,1995)、《中国能有现代旅行商吗?》(林洪岱,1996)和《旅行社股份改造的探索》(宋朝麒,《旅游调研》,1997)等。
(2)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主要研究成果有《旅行社部门个人承包的性质和管理对策》(蔡家成,1996)以及《试论我国旅行社组织管理模式》(丁力,1997)等。
3、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
这一阶段对旅行社微观层面的研究非常少,集中在企业的财务系统方面,有《旅行社经营中“三高一低”现象分析》(李立,1996.3)和《旅游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原因及对策研究——以旅行社为例》(张晓明,1997.3)。而饭店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如《论旅游市场的团队接待》(郑向敏,1994)、《旅游宾馆客房的超额预定分析》(吴勇、梁斌,1996)以及《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饭店无形资产》(王文君,1997)等一系列文章。
除行业管理研究以外,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对旅游企业性质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如《论分工与交易对旅行社职能的解说》(戴斌、杜江,《南开经济研究》,1997.6)等,但是相对于行业管理的研究成果来说,不居于主流地位。
4.、研究成果特征
第一,绝大部分文献集中在宏观管理层面,在行业发展态势与监管体系方面的分析较多,以及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的体制改革问题也有涉猎。
第二,发表研究成果的作者多数来自于政界和学界。在这一阶段对旅行社的研究上,更多的倾向于宏观管理层面,饭店研究则仍以微观为主。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部分利用了演绎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但是多数仍是描述性或总结性的。前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前瞻性,后者都是针对性更强一些。
第四,对旅行社的研究仍处于过渡阶段,更多的集中在宏观发展态势上的研究和与当时颁布政策密切相关的议题,在涉及中观、微观方面的文章不多,即使是涉及到,深度也不够。
三、相对成熟和深入发展的研究阶段(1998年— )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后,我国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旅游企业微观管理层面的研究
在企业内部管理领域,这一时期的研究人员更多从企业的共性出发,以全新的管理理论为指导来开展相关的研究。他们认识到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旅游企业只有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建立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思想在《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沈向友,1999)、《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行社竞争力》(谢礼珊,1998)、《以知识联盟塑核心能力——论我国内资社的市场竞争战略》(何云霞、黄晨晨,2000)和《酒店如何留住优秀员工》(詹俊川、赵新元,1999)等文献中都有所体现。在旅游企业如何参与更深层次的国际国内竞争方面,《资产经营——旅游大型企业腾飞的必经之路》(王坚,1998)、《总量相对过剩时期中国饭店业发展战略》(邹统钎,《社会科学家》,2000)和《论制定中国旅游饭店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江,《商业研究》2000)等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2、旅游企业中观层面的研究
中国旅游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既有对旅游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性文章,也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的文章。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的症结究竟何在——与方印华同志商榷》(王大悟,1998)、《对旅游市场平行投放的理论思考——以旅行社为典型案例》(齐子鹏、姚云萍,1999)、《寻求竞争优势,还是寻求垄断地位——也谈旅行社市场过度进入》(戴斌,1999);《中外饭店管理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之对比研究》(谷慧敏、王新,2001)和《对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张辉、秦宇、厉新建,2000)。
(2)分工体系调整研究
《我国旅行社分类制度及其效率研究》(姚延波,2000)、《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成因的再探讨》(张凌云,2001)、《我国旅行社体系结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蔡家成,1999)等对我国旅行社分工体系调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中外旅游企业比较研究
在这一个阶段,学者们主要借鉴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对企业管理实务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如《美国旅行社最新发展态势研究》(刘赵平,1999)、《欧美旅行社业的一体化进程研究》(李宏, 1999)、《欧美旅行社行业分工进程与内在机制研究》(李宏,2000)、《美国企业界与饭店业雇员态度调查的发展及现状》(1999)、和《法制化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旅行社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张建梅、韦广平,2000)。
.这一时期在旅行社比较管理研究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杜江、戴斌,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一书。尽管可能还存在某些欠缺与不足,但它是我国学者在旅行社研究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构建立方面有标志意义的首次尝试。
(4)若干热点问题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进程从来都是以密切关注实践为价值取向的。这一时期也不例外,围绕入世、信息技术、集团化、跨国经营等问题,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于“入世”。伴随着中国入世谈判进程,全国各地的主要旅游媒体都刊登了相关的专题文章,主要成果有《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旅行社业》(煜伟,1998)、《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杜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对入世前景下中国旅游业的法律思考》(孙维佳,2000)和《入世后我国饭店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步骤与方式》(邹统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2000年第5期《旅游学刊》的“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中,更多的专家学者从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视角对入世给予了理性的解说。
关于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年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企业和地区的竞争态势。《国际电脑网络发展对我国旅行社业的影响》(张树民,1998)、《信息时代旅行社的战略管理思考》(马爱萍,1999)、《RT的启示——兼论信息技术在旅行社中的应用》(杜江、李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中国旅游饭店业应用Internet现状评估》(林壁属、王赞强,2000)和《因特网时代的酒店经营革命》(《旅游管理》,2000)、等文章对这一问题都有所论述。
关于跨国经营和资本运营。这方面的专题文献较少,但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杜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旅游产业》(高广新,2001)、《我国国有旅游饭店资本存量结构调整初探》(蒋晓波,2001)以及其它一些文献则从旅游企业的角度给予了论述,可以视为对这一热点的关注。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文献有《透析饭店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与有效机制》(张楠、武建国,1999)和《我国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袁国宏,2000)等。
3、 旅游企业宏观层面的研究(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方面)
这方面主要的成果有《对旅行社两个开放试点办法的比较研究》(高舜礼,1999)、《试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蔡家成,2000)和《浅谈我国旅游立法滞后对旅游业的影响》(曹杨,《旅游经济》2000)。
4、本阶段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分工体系、中外比较研究等方面,这是与我国即将加入WTO、国民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企业内部管理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研究最新成果,并把其应用到中国旅行社管理研究中来。但相对来讲,对旅行社内部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对旅行社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第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经济学为研究工具对旅游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第四,随着比较经济学、比较管理学、旅游学以及旅行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旅行社比较管理研究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商榷性质的文章的增多,旅行社研究中争鸣交锋的气氛日渐浓厚。
第六,在对企业管理的研究方法上,我国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较少使用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应该对这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