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教学目的] 1.掌握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性激素的功能。 3.熟悉月经生理情况及性周期的调节。 4.了解妇女一生各阶段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2.性周期的调节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 讲授法 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10min) 妇女一生按年龄分为六个时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如下: 一、新生儿期 乳房稍肿大,甚至分泌少量乳汁;阴道可有少量血性分泌物。 二、幼年期 10 岁前生殖器为幼稚型。10 岁后卵巢内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 三、青春期 生殖器官由幼稚型变为成人型,月经来潮,女性第二性征发育明显, 四、性成熟期 有周期性排卵及行经,是生育功能最旺盛时期。 五、围绝经期 卵巢功能减退,卵泡不能排卵,月经不规则,生殖器官开始萎缩。 六、老年期 卵巢功能衰退、卵巢缩小、变硬,生殖器官萎缩,性激素减少。 第二节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内分泌功能(30min)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一)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在腺垂体促卵泡素的作用下,卵巢中的原始卵泡发育成生长卵泡。在许多生长卵泡中,每一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称成熟卵泡。 (二)排卵(ovulation) 成熟的卵泡破裂,卵细胞和它周围的一些细胞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排卵。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三)黄体(corpus lutein)的形成和萎缩 排卵后,卵泡膜血液流入卵泡腔凝成血块,称血体。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排出的卵子若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萎缩而形成纤维化的白体。黄体平均寿命为14天。排出的卵子若受精,黄体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至排卵后约12周开始萎缩。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 卵巢可合成及分泌雌激素(estrogen)、孕激素(progestin)和少量的雄激素(androgen)。 (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子宫的作用 (1)促进子宫发育,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增强子宫收缩力。 (2)使子宫内膜增生,宫颈口松驰,宫颈粘液分泌增多,易拉成丝状。 2.对卵巢的作用 促进卵泡发育,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3.对输卵管的作用 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增强蠕动,有利孕卵向宫腔输送。 4.对阴道上皮的作用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糖原增多,阴道酸度增强。 5.对乳房的作用 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大量雌激素可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负反馈调节。 7.促进水钠潴留和骨中钙盐沉着。 (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子宫的作用 使子宫肌纤维松驰,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降低。 2.对输卵管的作用 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对阴道上皮的作用 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4.对乳房的作用 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促进乳房的腺泡发育。 5.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调节。 6.促进水钠排泄。 7.升温作用 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排卵后的基础体温升高0.3~0.5℃。 (三)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5min)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可分为三期: 一、增生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子宫内膜增生、增厚,腺体增多、血管增生延长弯曲呈螺旋状。 二、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月经周期的第15~24天,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弯曲,子宫内膜供血充足,适宜受精卵的植入和发育。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即月经前期,子宫内膜腺体萎缩,螺旋小动脉痉挛收缩,子宫内膜组织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三、月经期 月经周期的第1~4天。坏死的内膜组织剥脱与血液混合排出,形成月经。 第四节 月经(5min) 一、月经的定义 月经(menstruation):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及出血称月经。 二、临床表现 (一)月经初潮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 (二)月经周期 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三)月经持续时间及月经量 月经持续流血的天数称经期,一般为2~7天。每次月经出血量约50ml,一般不超过80 ml。 (四)月经血的特点 月经血呈暗红色,碱性、粘稠、不凝固。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少数妇女可出现下腹坠胀、腰酸、头痛、失眠、疲倦、精神不振、乳房胀痛、易激动、鼻粘膜出血、恶心、腹泻或便秘等。 第五节 其它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5min) 第六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20min) 女性生殖系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性周期,性周期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作用的结果,因此又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一、下丘脑对脑垂体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促使腺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二、脑垂体对卵巢的调节作用 FSH和LH协同作用,促使卵泡发育及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调节 四、性周期的调节 性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于脑垂体,促使垂体分泌FSH和LH,二者直接控制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图1-2-1),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产生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分泌FSH-RH 和LH-RH,进而垂体分泌FSH和LH减少,黄体萎缩,孕激素和雌激素明显减少,子宫内膜萎缩、坏死、出血、剥脱,月经来潮。因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的抑制, Gn-RH的分泌又开始增多,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图1-2-2)。   [小结](5min) 1.妇女一生按年龄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和老年期六个时期,各时期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 2.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 3.下丘脑、垂体、卵巢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