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肺动脉
主干及其发出的最
大分支。
弹性贮器作用,使
心脏间断的射血成
为血管系统中连续
的血流,并能减小
每个心动周期中血
压的波动幅度。 ——容量血管
2.分配血管
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
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
动脉管道,功能是将
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
织。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
使局部血管的口经和
血流阻力发生变化。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
的关闭和开放。
5.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指微静脉,其舒缩可影响毛细
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
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
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细织
液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容纳了全身循环血量
的 60%-70%,起着贮存库的作
用。
8.短路血管
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小静
脉之间的直接联系,与体温
调节有关。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 一 )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亦称
容积速度, 单位,ml/min或 L/min
Q=( P1-P2) /R
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
血流动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
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二 )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称血流阻力 。
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的原因 。
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的半径 ( r), 长度 ( L)
和血 液粘滞度 ( η ), 它们之间 的关系如 下
Q=( P1-P2) /R
R= 8η L/π r4
由于 L变化小, 如果 η不变, 则器官的血流量主
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 。
血液粘滞度 (blood viscosity)取决于,
1,红细胞比容 。 主要决定 η
2,血流切率 ( shear rate),相邻两层血
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 切率低时,
RBC易发生聚集, η ↑
3,血管口径,Φ<0.2-0.3mm微动脉,Φ 变
小,η 则降低
4,温度, T↓,η↑
(三)血压
? 血压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 [单位:帕( Pa),1mmHg等于
0.133kPa]
? 形成血压的因素:
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中血流充
盈的程度可用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来表示(约
7mmHg)。
②心脏射血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
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一部分形成对血
管壁的侧压,是势能。
③血流的阻力 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
分血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 A:100mmHg
小 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 (大 V):≈ 0
循环血量、体位
心泵、呼吸泵、肌泵












心 率
每搏量
小 A口径
血液粘度 RBC数、温度、血流切率血浆蛋白成分和浓度
神经、体液因素
小结,前负荷
后负荷
心缩力
动脉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 Sp),室缩时,
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2.0~ 18.7Kpa)
舒张压( Dp),室舒时,
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8.0~ 12.0Kpa)
脉搏压,Sp-Dp= 4.0~
5.3 Kpa
平均动脉压,= Dp + 脉压 /3 血压的测量示意图
= (Sp + 2Dp)/3
2.生理变异,
① 年龄 ↑ 10岁 → Bp↑1mmHg( 血压随年龄的
增加而升高,Sp的升高比 Dp的升高更明显 )
② 吸气<呼气 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
肺中 → 回心血量 →→ 射血量 →→ Bp→
③ 活动>安静
④站位>卧位
⑤右臂>左臂(= 1.33kPa or 10mmHg)
⑥上午>下午 (8~ 11时最高,0~ 8时最低 )
⑦ 高原>平原
⑧男性>女性
3.形成机制
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
心室舒张心室收缩
射血入主 A + 外周阻力 大 A回弹
(势能释放)
推血继续流动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 =舒张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 =收缩压

推血( 1/3)流动 + 大 A扩张( 2/3)
(动能消耗 ) (势能贮存 +缓冲力)


生的阻力,
几点说明,
①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② 心搏功能量消耗:
③ 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缓冲 SP(势能贮存)
维持 DP(势能释放)
动能:推血流 + 大 A扩张
势能:管壁侧压力 + 克服外周阻力
(1)每搏出量 ↑→ 心缩期射入 A血量 ↑→ 管壁侧压力 ↑
(2)心率 ↑→ 心舒期 → → 心舒末期 A血量 ↑ → 管壁侧压力 ↑
4,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心舒末期 A血量 ↑ (不明显) → DP↑ (不明显)
SP↑( 明显 )
→→
血流速 ↑


DP↑( 明显 )
搏出量 →→ SP↑ (不明显)

回心血量 →

(3)外周阻力 ↑→ 心舒期血流速 →→ 心舒期 A血量 ↑
心缩期血流速 ↑ (BP升高 )
SP↑ ( 不明显 )
(4)大动脉弹性 →→ 缓冲 SP→ 维持 DP→
(5)循环血量 /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如,大失血 → 循环血量 → Bp→ ( 显著 )
过敏休克 → 血管容积 ↑→ 回心血量 →→ Bp→
DP↑ (明显)
→管壁侧压力 ↑

→SP↑ (明显) DP→→ 脉压 ↑
体循环平均压变 → Bp变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脉压 Bp
搏出量
(明显)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有效血量
(明显) (明显)
大 A弹性
(明显)
(二)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
为动脉脉搏。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
波组成 对应关系 形成机理 生理意义
上升支 快速射血期 Bp骤升 反映心率, 每分输出量,
下降支
前 段 减慢射血期 A壁回缩
降中峡 主 A瓣关闭 血液返流又回弹 外周阻力
后 段 心室舒张期 A内压力继 → 的大小
脉搏实质是随心室缩舒所形成的大 A压力波,
沿血管壁传布的能量表现, 非血液流到所摸 A对 A壁
的冲击波动 。
射血阻力等
A壁被动扩张 输出速度、瓣膜状态、
大致反映管内压力 →
四,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 一 ) 静脉血压
1.分类,
( 1)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 。 当心脏
射血功能降低, 静脉回流降低时, 血液将留
滞在外周静脉, 静脉压升高 。
( 2) 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
压力 。 正常值为 4~ 12cmH2O。
2.特点, ① 近心端低, 远心端高:
下腔 V,3~ 4mmmHg( 0.4~ 0.53kPa)
小 V,15~ 20mmHg( 2.0~ 2.67kPa)
右 房,0
② 易受重力影响,∴ 测量位取平卧位
(被测部与心水平)
3,中心静脉压 (CVP):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⑴ 正常值, 0.39~ 1.18kPa(4~ 12cmH2O)
⑵ 特点, ①受重力影响较小
②高低取决:射血力,V回流速和量
⑶ 意义,①反映心功和 V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
( 如 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与射血力呈负相关;
与 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
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
-----------------------------------------------------
中心 V压 动脉血压 意 义
-----------------------------------------------------
→ → 血容量不足
→ 正常 射血功能良好, 血容量不足
↑ → 射血功能 →, 血容量 ↑ ( 相对 )
↑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可能有血容量不足
或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肺循环阻力过高
正常 → 射血功能减退
(二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回流
V回流取决于:
外周 V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大 → 多
V血流阻力,∵ 占总循环阻力的 15%
∴ 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
(微 V对血流阻力的作用是调节 CaP.压力 )
小 → 少

调节组织液生成
( 1) 体循环平均压 ↑→ V回流量 ↑
如:循环血量 ↑, 血管容量 →→ V回流量 ↑
( 2) 心缩力 ↑→ 射血分数 ↑→ 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V回流量 ↑← 抽吸 ↑
颈 V怒张, 肝大, 下肢肿 ← V回流量 →← 中心 V压 ↑
心缩力 →→ 射血分数 →→ 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
(心衰)
( 3) 体位:直立 → 下肢 V回心量 → (约多容纳 500ml)
例,① 患肢抬高 → 利 V回流, 防水肿
② 心衰取半卧位 → 下肢 V回心量 →
( ∵ 平卧回心量 ↑→ 前负荷 ↑→ 肺郁血 ↑→ 呼吸困难 )
③ 久蹲突站 → 血滞留下肢 → V回心量 →→ 心输
量 →→ Bp→→ 脑, 视网膜供血不足 → 暂时的头晕, 昏
厥, 视物不清 。
(头部回流 → 下肢回流 ↑ )
立位迅速转为卧位 → 总 V回心量 ↑
(头部回流 ↑ 下肢回流 → )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 → 总 V回心量 →
卧位 → 下肢 V回心量>直立
( 4) 骨骼肌收缩
的挤压:
肌缩挤压 V→V 血
回流 + V瓣膜的防
倒流 。
例如:
① 长期站立 + V瓣
膜的损伤 → 下肢 V
曲张 。
② 立正久站 → 下肢
V回心量 → + 精神
紧张 → 虚脱 。
( 5) 呼吸运动:
右室心输出量 ↑→
V回心量 ↑→
心房与 V压差 ↑

心房 + 大 V扩张→
Bp→→
左室心输出量 →→
肺 V回流左室 →→
肺血管扩张 →
胸 内 负 压 ↑

胸 廓 ↑

吸 气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
体循环平均压 ↑ ↑
心缩力(心泵) ↑ ↑
骨骼肌收缩(肌泵) ↑ ↑
呼吸运动(呼吸泵) ↑ ↑
体位:卧 → 立 →
(头部回流 ↑ 下肢回流 → )
立 → 卧 ↑
(头部回流 → 下肢回流 ↑ )
五、微循环
(一)组成及功能
微 A:总闸门
后微 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 Cap.:营养性血管
通血 Cap.: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 V:后阻力性 Cap.
前阻力性 Cap.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 A→ 后微 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 A→ 后微 A→ 通血 Cap,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 A→A -V吻合支 → 微 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 真 Cap.网 → 微 V 主要场所
→ 微 V
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
组织胺 ↑, Po2 ↓
后微 A和 Cap,
前括约肌 舒张
真 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
后微 A和 Cap,
前括约肌 收缩
局部代谢产物 ↓
组织胺 ↓, Po2 ↓
真 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动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阻力
= 有效滤过压 > 0 → 组织液生成 (动脉端 )
< 0 → 组织液回流 (静脉端 )
2.生成量
V =(毛细血管通透性 +滤过面积) × 有效滤过压
≈ 0.5%~ 2%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90%入静脉,10%入淋巴管
(二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例 症
毛细血管压 ↑ ↑ 炎症、充血性心功
静脉压 ↑ ↑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
血浆胶体 ↑ 营养不良、肾炎等
渗透压 → 血浆蛋白 → 所致水舯
淋巴 ↑ 丝虫病、癌症等
回流受阻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毛细血管 ↑ 烫伤、细菌感染
通透性 ↑ 所致的局部水舯
七、淋巴液
? (一)淋巴液的生成:
? 每小时生成 120 m1的
淋巴液,其中约 100
ml由胸导管,20m1由
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 (二)淋巴液的回流
? 1 组织液中蛋白质带回血

2清除大分子,如 RBC、细

3肠道吸收的脂肪 (80-90%)。
乳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