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言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统计的起源、发展、职能和任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工作程序;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统计立法等等。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等,为进一步学好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主要学派的观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的基本任务及统计的组织与管理;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学习内容】 1.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1.1.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早在远古时代,自从有了国家,统治者为了赋税、兵役和徭役等方法的需要,就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生产等方面的统计。根据记载,夏禹时代分中国为九州,人口达1355万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中国为36郡,人口达2000多万;到了西汉末年,我国人口已达5900多万。可见,我国古代已有了人口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春秋时期,常以兵车乘数论诸侯实力,可见,当时已注意到军力的调查与研究。以后,唐代有“记口授田”的统计计算;明初由黄册和鱼鳞籍的调查制度。黄册系全国户口名册,记载着各户的丁、粮,以此作为核定赋、役的依据;鱼鳞籍系全国土地图籍,绘其地形,记明地域、位置及其所有人,深具现代统计图表的意味。这些情况说明了我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统计工作,但没有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因而统计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没有涉及到学理的探求。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有了人口、居民、财产等方面的统计。中世纪许多国家搜集了有关人口、军事、世袭领土、居民职业、财产、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并编制了详细的财产目录。但是,在资本主义前社会,由于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的约束,社会生产发展缓慢,统计工作仅处于原始调查、登记和简单记数的初级阶段,也没有涉及到统计理论的探求。 到16世纪,欧洲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商业、交通、航海业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统计工作开始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大到社会经济管理的许多方面。随着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统计学应运而生。它源于研究经济问题,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但其发展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1. 国势学派阶段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凯尔曼。康令(Herman Corning 1606—1681年)和高尔费里德.阿亨华尔(Cottfried Achenwall 1719—1772年)。康令以“国势学”为题,讲授政治家应具备的知识,记述和比较国家的领土、人口、财政、军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初步形成了统计学的体系。他的继承者阿亨华尔于1749出版了《欧洲国势学派纲要》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首先使用了“统计学”一词,而且他搜集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分门别类地记述了有关国情、国力的系统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国势学派的统计知识体系。该学派的特点是“用文字的方法来记述”和“用哲学的观点来论证”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 2. 政治算术学派阶段 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年),他著有《政治算术》一书,该书成为该学派的代表名称。《政治算术》一书原是为让英国人了解国情,树立信心而撰写的。当时英国面临着两个强大的敌国:荷兰和法国,面对这两个强国,英国人对国家的现状和前途倍觉悲观。配第运用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对英、法、荷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与分析,论证了英国潜在的力量,阐明了英国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他的另一本著作《爱尔兰的政治解剖》阐明了爱尔兰的社会结构,以及“均衡、组织和比例”的核心。实际上,这两本著作的方法是二位一体的,其目的也是一致的,即“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客观事实。配第所阐明的统计学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创造的统计方法如分组法、比较法、推算法、图表法等,都成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配第是统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马克思曾称他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明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统计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他为统计学之父。 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相互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19世纪中叶,统计具有了数量特征的论点才被确定下来。 3. 数理统计学阶段 19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地统计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比利时的数学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 1796—1874)为代表的学者,把古典概率引进了统计学研究领域,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使统计方法发生了重大飞跃,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他认为正态分布适用于各类学科,而正态分布规律只有借助概率论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他的有关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平均人”的概念及犯罪理论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数理统计对于统计方法的研究,早期着重于现象总体特征的描述和比较,成为描述统计学;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统计方法又发展到以随机抽样为基础推论有关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成为推论统计学。可见,数理统计学派对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奠定了基础。从目前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统计既受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使统计认识方法朝着系统描述、系统推断和系统分析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统计学又受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使统计描述和抽象方面不仅分门别类,而且描述和抽象的层次及数量特征更加细致、搜集的统计资料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全面;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使用和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加速了统计学发展的进程。 1.1.2 统计的涵义 现代统计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的统一体。 1. 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工作过程的总称。也就是实际从事统计的实践活动。例如,国家专职统计人员所进行的国情国力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经营管理人员为了推销产品需要对该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等,这些活动都是统计工作。做好统计工作,不仅需要有统计理论的指导,而且更需要做统计工作的人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主观想象出的数字或出于主观意愿,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在统计资料上搞数字游戏,那么,人们从统计那里得到的便是假信息,这样的信息不仅无用,反而会害了国家,害了人民。所以,所有做统计工作的人都必须切记:真实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2. 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其他与之相联系的资料的总称。它既是统计工作的结果,也是统计信息的载体。统计资料中有形象的图形,但大多数是数据资料。真实反映实际经济活动的准确、及时、科学的统计资料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了这些资料可以方便、合理地搞科研活动,可以适时地指导经济活动和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其结果意义可能更为重大。但必须设法及时地开发利用这些统计资料,否则它们躺在纸堆里是毫无用处的。 3. 统计学 统计学是阐明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不是直接去调查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而是研究怎样去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例如,《统计学原理》就是阐明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将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说明这些领域的统计资料是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就形成了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等。 统计三个方面的含义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的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准确可靠。 1.1.3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按其研究对象包括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统计学和狭义统计学。广义统计学以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其研究对象。广义统计学既不属于社会学科,也不属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独立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狭义统计学是指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等。本书阐述狭义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本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系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研究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作为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作为一种具体定量认识与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有着它自身的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征: 1. 数量性 所谓数量性,就是用数据表述客观事实和依据客观事实的逻辑归纳作出定量判断。不能计量的研究,不是统计研究。可见,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学不是研究现象的纯数量关系,而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来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因为数量性的特点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数量的多少,即研究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质与量间的关系,即研究现象质与量互变的界限,研究质与量的统一。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是质的差别,这两者的界限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又例如,要统计国民生产总值,首先要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质,在认识国民生产总值的质的基础上,来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 2 .总体性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因此,总体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特点。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整体。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而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进行城镇居民家计调查,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而是要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市区、一个部门的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等等。客观事物的个别现象通常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总体现象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是有规律可寻的,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有助于我们对现象规律性的认识。 当然,统计研究是要从个别入手的,但对个别单位的具体事实的调查观察只是为了达到研究现象总体特征的目的。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也不排斥对个别典型单位的深入研究,但它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总体现象的规律性。 3. 变异性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例如一个企业职工的工龄长短有差异,文化水平高低有差异,工资报酬多少有差异等等。这才需要研究职工的平均工龄、文化结构、平均工资等等指标。如果各单位不存在这些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的,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例如昼夜时间长短因季节变化而不同,这与统计无关,而江河水位高低随时间而不同则是统计研究的对象。统计上把总体各单位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某一标志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如果说,总体各单位的变异表现出个别现象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而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研究,则是从各单位的变异中归纳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显示出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是统计认识方法的特点 1.2 统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职能 1.2.1 统计的工作过程 假日里,你可能会选择外出旅游。动身前你必定会对旅行的全程作一个大致的安排,尽管实际上可能会发生变化。你要选择游玩哪些景点名胜,利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如何安排时间,随身所带钱多少,如何花费等,然后你才会动身。旅游回来后,你可能会回味本次旅行的历程,有哪些收获,积累些什么经验……统计工作亦如此。统计工作的过程就相当于一次旅行的过程,只不过它是一个搜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1. 统计设计 上面关于外出旅行的例子,可以拿来为统计工作的过程作一个类比。其中旅行前对有关问题的筹划,就相当于统计设计,而筹划结果的书面形式就是设计方案。所谓统计设计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现象的性质,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盘计划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调查方案、汇总或整理方案等等。统计设计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没有统计设计阶段,整个统计工作就会杂乱无序,也就难以达到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 2. 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这就相当于你的实际旅行。统计调查是为了取得关于所认识的客观现象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统计整理与分析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担负着搜集基本资料的任务,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准确关系到统计工作的质量。 3. 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虽不能完全贴切地与旅行作类比,但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旅行归来,你大概也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总结积累的经验。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没有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统计调查也就失去意义,更不用说进行统计分析了。 4. 统计分析 旅游归来,你也许还会分析本次旅行的得与失,分析能给你带来身心愉快的因素,或遭遇不快的原因。统计分析与此不同的是,它是对经过加工汇总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作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必要时进行估计和预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理性认识阶段,也是形成统计信息的重要阶段。可以说,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决定性环节。 统计各环节虽然有前后之分,但其彼此之间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实践中,统计各环节上的工作也常常交叉进行。 1.2.2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作为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在其各个阶段运用着各种专门的方法,如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 1. 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观察,对现象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因为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它的发展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既有基本因素,又有特殊因素。总体各单位受偶然因素或特殊因素的影响而各异。因此,只有观察全部总体单位或足够多数的单位,并进行综合概括,消除偶然因素或特殊因素的影响,才能呈现出总体受基本因素作用而形成的统计规律来。 2. 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和现象内在的特点,按一定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分组,可以揭示现象的不同类型。在分组的基础上,可以研究现象总体内部构成及内部数量关系。统计分组与统计指标是结合运用的,对于统计分组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来反映分组的内容,才能揭示现象总体内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数量关系;对于统计指标来说,有了科学的分组,才能计算出实在的而非笼统的统计指标,才不至于掩盖现象总体内部的矛盾和差异。 3. .综合指标法 将大量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现象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叫综合指标法。常用的综合指标有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在这三类指标的基础上展开的统计分析的具体形式有对比分析、平均分析、变异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经济模型分析(包括相关回归分析、平衡分析和预测分析)等。 4. 统计推断法 统计研究中,一些现象所包括的个体是有限的,而另一些现象所包括的个体的量非常大或无限,对于前者可以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分析,而对于后者,则采用统计推断法进行分析。统计推断法是根据样本资料,按一定的置信标准,用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推断法广泛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和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 1.2.3. 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指统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 统计信息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得到统计资料,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2. 统计咨询职能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地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同样,统计咨询职能的体现,必须以统计信息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条件。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的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统计咨询所运用的经济模型技术,已经在统计分析和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仍要深入研究和应用现代经济计量模型与方法,并大力推进电子计算机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形成统计的咨询产业使它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统计咨询分为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两种。统计咨询应更多地走向市场。 3 .统计监督职能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规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以定量检查、经济监督、预警指标体系等手段,揭示社会经济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使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执行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有会反过来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优化。 1.3 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1 统计学的分类 统计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和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统计教育的角度,统计学有以下两种分类: 1.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一方面反映了统计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和探索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的先后两个过程。 统计研究过程的起点是数据,终点是探索到客观事物总体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要达到统计研究的目的,如果我们收集到的是总体数据(如采用普查方式取得),则经过描述统计之后就可以达到探索内在数量规律性的目的;但如果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只是总体的一部分数据,要探索到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就必须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并根据样本整理出的信息对总体作出科学的推断。描述统计学包括对客观现象的调查度量、调查方案的设计,及时、快速、经济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图表显示数据,分析和提取数据中有用的信息以最终推断总体。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为统计最终能否科学准确地探索到总体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与选用何种统计量,选用什么推断方法,如何进行推断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描述统计学是基础。 但是,当现象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有无限多个或近似无限多时,试图以描述统计学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就显得困难重重,例如统计物理研究中要弄清楚分子运动的规律,而分子又是无穷多的,不可能被全部观察和试验。即便总体中单位数是有限的,为了保证或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节约成本,也不会采用描述统计学的办法,例如城市居民家庭每月的收支调查、某种商品的市场调查等,都只能通过抽样调查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科学的推断。这样,科学地整理样本数据,显示样本的特征和规律,提取样本数据中有用的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 2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主要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原理。由于现代统计科学用到了几乎所有方面的数学知识,作为优秀的统计工作者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特别是从事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人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但从事统计学理论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学了统计是为了应用。事实上,统计方法的应用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例如,统计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统计物理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医疗卫生统计学;在农业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就形成了农业统计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经济计量学;在微观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管理统计学等等。以上这些统计学的不同应用其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即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但由于各应用领域都有其特殊性,统计方法在各自的应用中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1.2.3 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1. 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统计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说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统计方法用到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数学知识,国内外的数理统计专业都要学习较深的数学。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实际上,数学对于统计学而言,仅仅是提供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基础,而统计学的主要特征是研究数据。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并不能独立地直接研究和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而是给各学科提供了一种研究和探索客观规律的数量方法。但统计学与数学又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表面上看来统计学与数学都是研究数量规律性的,都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但实际上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数;第二,数学是纯粹的演绎,但统计必须收集实际数据,再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演绎才能得出有用的结论。 2.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性,而对这种数量规律性的解释和由数量规律性进而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只能由各学科的研究完成。例如,古老的大量观察法已经发现了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是14 :13,但为什么会是这个性别比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则是人类遗传学或医学的任务。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统计仅仅是一些有用的、定量分析的工具。但能否真正解决各学科的问题,第一要看使用这种工具的人是否能选择正确的工具;第二要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即应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统计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特别是我们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除了要注意分析影响经济的非人为因素外,还要注意人为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我们探索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4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较多,其中一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以后各个章节都要用到,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有: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等。 1.4.1.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就是统计调查研究的对象,简称总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基本单位,它是各项统计资料最原始的承担者,简称个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或事件等。例如:研究全国的私营企业情况,全国的私营企业就构成了统计总体,每一个私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全国人口普查,根据普查的要求,凡是具有中国国籍且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人口都是普查的对象,这些人口所构成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该总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总体单位。统计研究是以个体单位为基础的,总是从搜集个体单位的资料开始,然后将每个总体单位的资料进行汇总综合,以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 总体按包含的个体的多少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有限总体指总体所包括的总体单位是有限的,是可以计数的。例如,全国的私营企业总体。统计研究的绝大部分总体是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是指总体所包括的单位是无限的,是不可以计数的。如,生产线上大量连续不断生产出的某种小件产品,由于时间不断延续,该种小件产品就构成了一个无限总体。 统计总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1. 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个体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就是这个共同性使这些个体结合成一个整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 2. 大量性 大量性特征是指统计总体应包括足够多的单位数。这是由统计的研究对象决定的,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这就要求统计总体不能有一两个单位或少数单位构成,而应有足够多的单位组成,这样才能综合计算出统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才能反映出统计总体的规律性。 3. 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如,全国的私营企业总体,除了具有都是中国的私营企业这一共同点外,在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净利润、职工人数等方面存在差异。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而改变,原来的总体有可能变为总体单位,原来的总体单位有可能变为总体。例如:要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便构成总体,每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研究某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该省各县(市)便构成总体,总体单位就是该省的每一个县(市)等等。所以,总体与总体单位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不过,当研究的目的确定下来后,这两个概念就相对固定了。 1.4.2 标志与标志表现 统计学中所说的标志与文学中“标志”一词不完全同义,它是有特定涵义的。例如,一个班级的40名同学人人都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如性别、年龄、民族、某门功课的考试得分等等。比如性别,虽然每个人都有此属性,但对于有40名同学组成的班级这个整体来说,就不能说由此属性。再如年龄,人人都由此特征,虽然可以将40名同学的年龄相加得出总岁数,但我们不能问“你们40名同学的年龄是多大”。由此我们给标志下个简单的定义: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像上面的“性别”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的,“年龄”也是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的。可以看出,总体单位与标志的关系十分明确。如果没有标志就无法表现总体单位的特征;反过来如果没有总体单位,标志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一个完整的标志应该包括标志名称和标志表现两个方面。所谓标志表现就是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如上例中某学生的“性别”为男、“年龄”为18岁。这里的“性别”、“年龄”是标志名称,“男”、“18岁”是标志表现,它分别回答某人的性别是什么,年龄是多少。任何一项统计工作都要掌握总体单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实际发生的情况,因此标志的具体表现就是统计最关心的问题。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性别”是反映总体单位属性的标志,它的具体表现只能有两种情形:男、女。无论“男”还是“女”都无法用数量表示,而只能用文字表示。但“年龄”是反映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特征的标志,它的具体表现则可以用无限(理论上讲)多个数量表示。于是在统计学中,将类似于“性别”这样的表明事物属性特征,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称为品质标志;而将类似于“年龄”这样的表明事物量的特征,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称为数量标志。 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凡是总体中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例如,要研究某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情况,则该学校所有教师便构成了总体,“职业”便是其不变标志,是形成总体的前提,即总体的同质性。在职业为教师的总体中,每位教师的工资收入等是不完全相同的,“工资”等便是可变标志,它因每位教师的工龄、职称及工作绩效等不同而异。但如果我们研究的不是该校教师的工资收入情况,而是该校所有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总体就应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在内,这时“职业”这个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上的表现就不尽相同了,它与工资等一样均为可变标志。 1.4.3 变异与变量 1. 变异 变异就是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之差异。正是因为总体单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才需要通过统计研究来发现变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总体的同质性是进行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而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性才是统计研究的内容。 变异有属性变异和数量变异之分。品质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不同称为属性变异。如人有爱好不同之异;企业有组织形式不同之别。数量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上的表现的差异称为数量变异。如人有年龄大小之异;企业有利润高低之别等。 2. 变量 变量就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如人的年龄大小不完全一样,因此“年龄”这一数量标志就是一个变量,又如各企业的利润是不一样的,则“利润”也是一个变量等等。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如人的年龄为17岁、18岁或60岁等;各企业的利润分别为40万元、350万元、22亿元等。这些具体数字就是变量值。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不连续变量。连续变量指变量在其取值范围内可取任意值,且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可以有无数多个具体值,不能一一列举。如人之身高、体重,企业之产值、利润等。不连续变量又称离散变量,是指变量值只能取整数的变量,相邻两个整数之间不可能有小数连接。如职工人数、设备台数,企业个数等。 1.4.4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1.4.4.1 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1. 统计指标的含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它表明现象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指标一般有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指标名称反应现象所属的一定范畴,指标数值反应现象在具体环境下达到的规模、水平及比例关系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年末从业人员71150万人、完成税收总额126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等等,这些都是统计指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税收总额”、“人均纯收入”等是指标名称,各指标名称后面相应的数值就是指标数值。这些指标数值是通过对总体各单位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汇总和计算而得到的,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一般地,统计指标具体有五个要素构成:即指标所属的时间、空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 指标按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总数量的统计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例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工资总额等均是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本身的质量或相对水平的指标。例如,平均工资、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出勤率、设备利用系数、利润率等均是质量指标。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计算质量指标必须由总量指标作为基础才能计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在对客观现象进行总体分析时一般要结合应用。 2. 统计指标的特征 (1)可量性。统计指标是对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科学范畴。但不是所有作为概括现象的范畴都能形成统计指标,只有那些能用数字加以计量的范畴才有可能被称为统计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数、税收总额等。对于那些无法用数字加以计量的范畴,就不可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形式、筹资方式等等就不是统计指标。可量性是统计指标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经济范畴转化为统计指标的前提条件。 (2) 综合性。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其数值既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计,又是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差异综合。通过各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凡统计指标都是综合指标,都是用来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 (3)具体性。统计指标是反映具体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数量特征,,而不是抽象的现象、概念和数字,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内容、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因而不存在脱离具体内容的统计指标。 3. 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是: (1)不管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必须可量;而标志未必都可量,品质标志就不可量。 (2)指标是用来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如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则该市的“工业增加值”是一个统计指标,而该市某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则是一个标志。可见,凡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是指标,而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则是标志。 (3)凡是统计指标都具有综合的性质,它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差异综合;而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的性质。如某人的身高、年龄等是直接说该个体的身高、年龄特征的,而总体中所有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则是对该总体中每个人的身高、年龄等进行了差异综合而得到的平均数,是一个综合指标。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相应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汇总、计算而得到的,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就不可能有总体的指标数值。而且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大小及其变化将直接影响总体指标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例如,某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这一指标,是以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每一职工工资的多少及升降直接影响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不同,指标有可能变为标志,标志也有可能变为统计指标,这是由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变化来决定的。如果原来的总体因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为总体单位,则原来的统计指标就相应变为标志;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为统计总体,则原来的统计标志就相应变为统计指标。例如,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则该市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每个工业企业的有关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就是标志;如果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该市某一特定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该工业企业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因而其工业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就是统计指标了。 1.4.4.2 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的含义 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总体的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不可能反映总体的全面情况,为了揭示总体的全貌,必须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起来应用。有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叫指标体系。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从生产、供应、销售、劳动、财务、效益等方面综合反映,相应地可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又如,一系列反映产量的指标可构成产量指标体系,构成产量指标体系的指标有产品实物产量、产品劳动量、总产量、净产值、增加值。再比如,商品销售额、商品价格和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即:商品销售额=销售价格×商品销售量,这三个指标也构成指标体系。 2. 指标体系的分类; 指标体系可分两大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具体又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上讲主要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标体系,还应建立社会指标体系和科技指标体系;中间层次是各地区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这个层次也应该建立中观经济综合指标体系、中观社会指标体系和中观科技指标体系;第三个层次是基层统计指标体系,它是指微观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指针对某项社会或经济问题而制定的专门统计指标体系。例如,就环境问题应建立环保指标体系,就能源问题应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就社会保障问题应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等等。 1.5 统计的组织与管理 1.5.1 统计的基本任务 统计的基本任务应根据统计职能及对统计的要求来实现,也就是说统计应当针对什么目标做什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就是: 1. 全面、精确、及时、系统地分析和预测,为制订各项政策、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2. 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3. 为管理各项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提供资料; 4. 为进行宣传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等提供资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对统计职能的重新认识,统计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以《统计法》为基本依据,赋予以统计新的任务。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在利用统计管理国家、管理经济,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探索统计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1.5.2 统计的组织 统计要达到正确认识客观现象本质规律的目的,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而且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统计系统,加强统计工作的领导。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把国家统计部门建设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国家的咨询和监督机构。 统计工作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的原则。这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执行统一的方法政策,贯彻统一的统计标准,使用统一的报表和数据管理制度,以利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统计生产力的发展。 统计组织的集中统一原则是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需要利用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地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综合运用税收、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也需要利用统计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步入市场经济的众多企业也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以便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统计信息是经济、社会、科技信息的主体,所以统计信息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是难以有效发挥的。 另外,统计是一种具有严密的组织,同时由广大统计人员和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方法,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就不能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由各级政府部门的综合统计系统、各级业务部门的专门统计系统,以及城乡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组织所组成。随着统计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统计系统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统计工作的流程,打破产品经济的专业界限,在总系统下面设“规划设计,采集加工、开发运用、协调保障”四个子系统,以此来调整统计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职责分工,切实做到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据此,综合统计系统与专业统计系统所履行的统计调查职能方面的工作应作相应的分工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凡属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综合性的、有关基本国情国力的统计信息,由政府统计部门组织调查,或由政府统计部门与有关业务部门共同组织调查。除此之外,皆由各有关部门自行组织调节,但必须接受政府统计部门统一管理,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现行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中,有些可以委托行业协会或统计信息咨询机构承担。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如乡镇统计站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政府统计系统应进一步加强对它们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使其在发展农村和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统计信息机构在完成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同时,应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上来,使企业统计工作保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按照集中统一原则建立的统计系统,应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以往那种自下而上的单向的逐级上报的统计信息运行方式为以现代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纵向运行与横向运行并存、自下而上的信息运行与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并存的信息运行方式;也应能够改变以往那种条块分割、互不衔接、交叉重复统计和信息大量遗漏的格局,充分发挥统计系统的整体有效功能。 1.5.3 统计的管理 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行产业化管理方式。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综合统计系统,专业统计系统和基层单位统计组织组成的总系统下,设立四个子系统,并以此调整各系统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在总系统内,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各子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理好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的关系。政府统计系统的管理体制也可由现行双重领导体制改为中央统计系统和地方系统各自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在保证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和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之后,最大限度地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统计信息社会化,充分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统计核算不仅存在系统内的职责分工问题,而且还存在不同核算之间的协调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有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三种组成。会计核算的任务是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并为生产经营提供财务信息。业务核算是对企业的个别经济技术业务活动进行登记和核算,及时反映经济技术业务的动态,以便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安排工作。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具体事实的数量加以综合汇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比例关系和发展变化情况,为企业和国家提供统计信息。以上三种核算,从不同侧面对国民经济进行计算和监督,但由于核算的对象、核算的指标涵义、分类标准、计算方法等许多方面的不一致,所以就存在这三种核算间的协调问题,特别是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问题,必须十分重视并妥善解决。新国民经济核算中已经设计了一整套复式登记国民经济的账户,这是会计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运用,使得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进一步协调起来。就微观核算而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应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分类、核算制度与核算方法等方面应进一步协调起来。 1.5.3.统计立法 统计立法是指将统计工作的性质、任务、管理体制、工作制度、机构设置,当事人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事项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统计立法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巩固统计改革成果,保障统计人员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于1984年1月1日颁布施行,1987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1996年5月15日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对我国统计法的基本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它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1. 《统计法》确定了我国统计工作的职能与基本任务,即统计部门是具有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确定了政府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以及基层统计机构的职责与统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提供了统计活动的准则,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 2. 《统计法》肯定了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成果,对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国家统计局组织国民经济核算,管理国家的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与统计信息数据库的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推动统计改革与统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3. 《统计法》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明确领导人与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禁止篡改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统计法》肯定了调查方法体系的改革成果,对统计调查活动作了进一步规范,即禁止非法统计调查,保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统计人员进行调查应遵守合法程序及提高统计调查的科学性。 4. 《统计法》为了遏制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保障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统计秩序,强化了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制裁,对法律责任部分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权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认真执行、贯彻《统计法》,就是要依靠法制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统计调查者、被调查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引导和推动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国全体公民应自觉执行《统计法》,对违反统计法规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严肃查处,以真正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6 统计绪言技能训练 训练1 [训练资料] 要了解5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则: [训练要求] (1)总体是: (2)总体单位是: (3)统计指标是: (4)数量标志是: [训练提示] 根据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的简本概念回答。 训练2 [训练资料] 要了解部队的情况,有:(1)海军 (2)陆军 (3)空军 (4)军种 (5)兵种 [训练要求] (1)品质标志是: (2) 标志表现是: [训练提示] 在这里要正确区分标志和标指标表现、品质标志和它表现的属性。一般说来标志是抽象的名词,而标志表现是具体的现象。 训练3 [训练资料] 指标和标志之间的关系: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现的,标志也都能用数值表现 (3)许多指标值是从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4)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5)指标值和标志值之间也存在着变换关系 [训练要求] 指出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训练提示] 根据指标和标志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回答这个问题。 训练4 [训练资料] (1)粮食产量 (2 )全国人口数 (3)全国机床台数 (4)年龄 (5)体重 (6)工资 [训练要求] (1)哪些是连续变量。 (2)哪些是离散变量。 [训练提示] 根据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概念、特征选择。 训练5 [训练资料] (1)2004年某市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 (2)某市计划下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5亿元 (3)预计到2005年某市工农业总产值要达到50亿元 (4)某市2004年人均收入2500元 [训练要求] 哪些属于统计指标? [训练提示] 根据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特征回答这个问题。 【本章小节】 本章介绍了统计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共安排的五节内容。 在1.1里,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统计学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1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他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国势学派阶段、政治算术学派阶段和数理统计学阶段。 2. 统计的涵义 包括三个方面: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工作过程的总称。也就是实际从事统计的实践活动。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其他与之相联系的资料的总称。它既是统计工作的结果,也是统计信息的载体。 统计学是阐明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3. 统计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研究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其特征是:数量性、总体性和变异性。 所谓数量性,就是用数据表述客观事实和依据客观事实的逻辑归纳作出定量判断。不能计量的研究,不是统计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因此,总体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特点。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 在1.2 里,主要介绍了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的研究方法和统计的基本职能。 1.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所谓统计设计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现象的性质,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盘计划和安排。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统计分析是对经过加工汇总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的过程,必要时进行估计和预测。 2.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作为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在其各个阶段运用着各种专门的方法,如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 3 .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指统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在1. 3里。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统计学的分类 统计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和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统计教育的角度,统计学有以下两种分类: (1)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2)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2.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1.4里,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等。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就是统计调查研究的对象,简称总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基本单位,它是各项统计资料最原始的承担者,简称个体。 2. 标志与标志表现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所谓标志表现就是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 3. 变异与变量 变异就是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之差异。 变量就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4.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它表明现象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 量指标。统计指标的特征是:可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 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指标体系是把有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在1.5里,主要介绍了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的组织、统计的管理和统计立法。 【关键名词】 统计 统计学 总体 总体单位 标志 标志表现 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不变标志 可变标志 统计指标 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变异 变量 变量值 【讨论与思考】 1.“统计”的涵义包括那几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统计学有哪几个学派?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其代表人物是谁? 3.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 4. 统计的工作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5. 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有哪些? 6. 统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7. 统计学是怎样分类的?简述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8.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9. 简述统计的组织与管理? 10. 简述统计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