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经济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公共支出经济分析
系(院、部): 财政金融学院
教研室: 财政教研室
云南财贸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财政教研室
2
编 写说明
公共支出经济分析是财政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同时也是税收学专业的必
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市场与政府、外部效应理论、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基
础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政府应该怎么做。同时还应掌握各项公
共支出的基本内容、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支出效应的分析方法。
本课程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中注意借鉴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以经济分析为
主,现实描述为辅,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分析。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重视系统性与完整性,力求学生掌握重要知识领域;
(二)运用案例分析,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最新信息、资料及多视角思考空间,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
养。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54学时
3
课时分配表
章 节 教 学 内 容 学时安排
第一章 公共支出导论
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变动趋势、原因及因
素)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4
第二章 公共支出理论
一、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社会福利函数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外部效应理论
五、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范围
8
第三章 社会公共选择
理论
一、公共选择概述
二、投票模型
三、政府失灵
6
第四章 行政管理支出
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
二、国防支出 4
第五章 文教科卫支出
一、教育支出
二、科技支出
三、科教文卫支出
6
第六章 基础设施支出
和农业支出
一、基础设施支出
二、农业支出
三、物质储备支出
6
第七章 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概念及种类
二、财政补贴的作用
三、财政补贴的困境及改革
4
第八章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二、社会保障与市场 4
第九章 公共支出的成
本效益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概述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评价评价指标
三、成本效益的估算
7
第十章 公共支出的政
策效应分析
一、政策效应概述
二、具体的政策效应分析 5
4
目 录
第一章 公共支出导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分类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规模
第三节 公共支出的原则
第二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二节 社会福利函数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第四节 外部效应理论
第五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范围
第三章 社会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公共选择概述
第二节 投票模型
第四章 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第二节 国防支出
第五章 文教科卫支出
第一节 教育支出
第二节 科技支出
第三节 医疗卫生支出
第六章 基础设施支出和农业支出
第一节 基础设施支出
第二节 农业支出
第三节 国家物质储备支出
第七章 财政补贴支出
第一节 财政补贴概述
第二节 农业补贴
第三节 公用事业补贴
第四节 我国财政补贴的困境与改革
第八章 社会保障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
第九章 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第一节 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 成本效益的评价指标
5
第三节 成本效益的估算
第四节 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其他方法
第十章 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节 政策效应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6
第一章 公共支出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支出的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概
念、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及其影响公共支出规模大小的因素,明确为什么要合理
控制公共支出的增长与控制的主要方面,把握政府安排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基本
原则,以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支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公共支出增长
理论、公共支出的原则。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公共支出分类
一、按公共支出性质的分类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该分类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
﹐从而反映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
助于说明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分配方面﹐这对于规
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活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⒈经济影响
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发达国家:购买性支出-45.2%、转移性支出-41%、其他-13.
8%。
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61.5%、转移性支出-22.5%、其他-
16%。
二、按公共支出可控性分类
可控性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
可控性支出是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财政年度内及时进行调整的支出。
不可控性支出是根据现行法律或契约必须进行的支付。通常这类支出主要
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障支出部分;二是政府遗留义务和固
定支出部分。如债务支出。
该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政府的哪些支出有伸缩的余地﹐哪些支出是固定不
变的。其比例关系能够说明政府对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
三、按公共支出受益范围分类
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享受
的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其所提供
的产品或劳务在消费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特殊利益支出
是为某些社会成员所享受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高等教育支出、医疗卫
生支出、桥梁建设支出等。
该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公共支出的受益群体﹐揭示公共支出所体现的分配
7
关系﹐进而分析不同阶层或不同利益集团的投票者在公共支出决策过程中所可
能采取的态度。
四、按政府职能分类
是各国政府编制支出预算时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其他支出。
该分类方法有助于说明政府在财政年度内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从而反
映政府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可揭示政府职能
的演变。
实证分析。
第二节 公共支出规模
一、公共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二、公共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规模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⒈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认为在工业经济中﹐社会进步是公共支出规模迅速扩大的基本原
因。①经济的增长和管理的集中化﹐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生产较大的复杂性和相
互依赖性﹐增加了人们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求﹐从而要求政府在法律和秩序
的职能范围必须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②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经济的不
完全竞争状态会日益加剧﹐外部性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社会资源不可能完全通
过市场机制而得到最适当的配置﹐因此有必要由政府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③
生活水准的提高要求人均支出标准有所提高。
⒉PEACOCK和WISEMAN的阶梯型渐进增长理论
⒊MUSGRAVE和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说
⒋凯恩斯学派的国家干预说
四、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一般因素和具体因素
(一)一般因素
⒈政治因素
⒉社会因素
⒊经济因素
(二)具体因素
⒈军事因素
⒉行政机构的庞大
⒊经济发展
⒋物价水平
⒌税收征管的加强
⒍国债发行的便利
⒎人口的增加
第三节 公共支出原则
8
一、量入为出与量需为出相结合的原则
量入为出是指应根据预算年度可能组织的财政收入总额来安排财政支
出,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理论上讲,收入的最大数量界
限也应该是支出的最大数量界限。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就是为了解决财政
收入的有限和财政支出无限之间的矛盾。
在安排财政支出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不是否定量需为出原则对经
济的调控作用。
二、效率原则
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
济效率的提高。
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
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权威来对资源配置
加以调节和管理。
三、公平原则
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提高
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
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则取决于能力、职业训练和这
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如果单纯依赖市场,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就要求进行社会的再分
配,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
四、稳定原则
财政支出的稳定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系无法有效协调其自身的所有活动使之达
到平衡,会出现经济周期的兴衰更迭、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现象。政府可以
利用财政措施进行调节,通过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变化来调节经济,引
导经济运行,使经济实现平稳的发展。
参考书目
1、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
版。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版。
4、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
第二章 公共支出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公共支出的逻辑起点、评价标准及公共产品的类型及提供方式、社会
福利函数和其他相关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公共产品供给与林达尔
均衡、基尼系数的计算、市场失灵。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共支出的逻辑起点
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公共支出的逻辑起点。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
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
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简而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
1、经济社会中只有一个人的情形下,资源配置效率的确定。
2、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 A 优于 B﹐而没有人认为 A 劣于 B﹐
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利用帕累托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
判断。①帕累托改进;②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条件:①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A)= MRSXY(B)﹐边际替代
率相等);②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LK(C)= MRTSLK(D)﹐边际技术替代率相
等);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SXY= MRTXY﹐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
三、资源配置的效率的实现条件
1、相关概念:社会总效益、社会总成本、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2、局部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方法)
帕累托效率的实现条件是MSB=MSC
第二节 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就是社会福利的测度,是关于社会状态的一个实值函数,其
取值由所有的可能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共同决定。
一、伯格森-萨缪尔森(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一般形式:
12(,,...,)nWfUUU=
它可以被具体写成各种函数形式,如加法形式的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连乘贝努利-纳什社会福利函数形式或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形式。该函数一般
具有下列性质:①它是以个人效用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它接受了福利主义的
前提;②个人效用是可比的;③满足帕累托标准;④社会偏好具有凸性或严格
10
凸性(表明偏好在不同个人之间效用的分散性而非效用只集中于某一个人)。
二、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这是社会福利函数最为简单和最为直观的形式。
1
()()
n
i
i
Wxux
=
= ?
三、贝努利-纳什社会福利函数
在假定该社会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其函数形式为:
12.WUU=
四、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在假定社会只有两个人组成的情况下,罗尔斯认为社会福利就是境况最差
的那个人的福利,故函数可写成:
12min[,]WUU=
该理论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在获得既定的社会福利水平时,较富有
者的效用增加不能抵消较穷者的效用降低。
五、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方法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及其计算公式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比较
1、公共产产品的含义
2、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判定公共产品的步骤及分类
1、为该产品的效用是否具有不可分割性。
2、为该产品的消费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3、为该产品的受益在技术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二、 纯公共产品
(一)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的区别
1、特征不同
2、纯公共产品的“分配成本”与“生产成本” 不同。
(二)纯公共产品的需求与纯私人产品的需求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EMB
2、纯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EQD
(三)纯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
效率最大化的条件:MSB=MSC
三、 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
――-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一种供给方式
(二)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1、林达尔均衡及其条件
11
2、免费搭车者
(三)强制性融资:解决“免费搭车者”问题的途径。
四、 准公共产品
(一)准公共产品的含义及分类
分类:1、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2、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二)准公人产品的供给
1、拥挤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2、价格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四节 外部效应理论
一、外部效应的含义
二、外部效应的分类
1、生产的外部正效性
2、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3、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4、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5、公共资源的外部效应
三、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负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
1、条件假设与影响分析
2、负外部效应导致的效率损失
结论:在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会呈现过多状
态。
(二)正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
结论:在存在正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
态。
(三)公共资源及其效率损失
四、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一)外部效应内在化的含义
(二)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
1、措施
2、缺陷
(三)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1、罚款或矫正性税收
2、矫正性财政补贴
3、公共管制
4、法律措施
第五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范围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
12
完全竞争市场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状态的必要条件:
1、所有生产资源均为私人所有;
2、所有的交易均在市场上发生,且每一个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
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以享有充分的信息;
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且可以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表现在:①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②市场不
能有效解决外在效应;③企业或个人没有能力进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缺陷表现在获取收入机会的不均等,具体原因是:
①市场是按贡献能力大小为标准进行分配的,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②
家庭背景不同;③地理位置的差异;④性别差异;⑤种族歧视等。
市场在经济稳定方面的缺陷表现在:①生产、消费、就业等方面的信息不
完全;②自然垄断的存在。
三、政府活动范围
1、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
3、阻止垄断、维护有效竞争
4、纠正不合理偏好
5、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
6、生产和提供信息
7、调节收入分配
8、稳定经济
参考书目
1、高培勇 崔 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
版。
3、蒋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郭庆旺 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版。
6、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版。
8、(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4版。
9、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1。
13
第三章 社会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选择的概念,了解公共选择的
价值准则,掌握公共选择的基本规则以及各自的利弊。
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区别、阿罗不可能定理、投票悖
论。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公共选择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概念
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
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政策是如何正当出来的,
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改进决策的结果。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
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
二、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区别
(1)消费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2)参与的程度不同;(3)消费偏
好的体系不同;(4)表达偏好的性质不同。前者为强制,后者为自愿。
三、帕累托最优和卡尔多补偿原则
公共选择的价值准则主要是帕累托最优原则和卡尔多补偿原则。一种变革
若可以使得至少一人受益,所有人都不受损,则从帕累托意义上说是可取的。
但是如果使得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而受益大于受损,这种变化是
否可取呢?从帕累托价值准则来看,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卡尔多补偿原则来
看,则是可取的。因为只要受益大于受损,从受益中给受损的人给予一定的补
偿,就可以实现使所有人都不受损。
四、阿罗不可能定理
14
是否存在一种公共选择的规则,使得公共利益可以从个人利益导出呢?阿
罗认为,这样的规则需要满足五个条件:
第一,个人理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个人偏好来说,社会选择规则
必须产生一个社会秩序,这些社会秩序具有完全性和传递性:
1.完全的,即对任何两个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X、Y,任何一个人或者认为
X比Y好,或者认为X与Y没有差异,或者认为Y比X好;
2.传递的,即对任何三个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X、Y、Z,如果某人认为X
比Y好,Y比Z好,则他一定认为X比Z好;
第二,有关选择方案的独立原则。设X、Y是任何两个选择方案,如果每个
人关于X、Y的相对偏好没有改变,那么不论他们关于X、Y以外的其他选择方
案的偏好是否发生了变化,社会关于X、Y的相对偏好也不应改变。
第三,帕累托准则。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为X只要和Y一样好,
至少有一人认为X比Y好,则社会必须认为X比Y好。
第四,非个人独裁原则。不存在这样的个人,使得不论社会全体成员的个
人偏好如何,社会的或集体的偏好总是同该个人的偏好一致。
第五,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社会顺序必须按下列方式产生,即社会选
择赖以产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这就是说,我们不能
通过限制个人偏好顺序的定义域来产生某一个社会顺序。
阿罗认为,任何公共选择规则,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五个条件是不可能
的。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它表明,任何公共选择都不可能是合意的。
第二节 投票模型
公共选择与投票规则密切相关。投票方法在理论上是多种多样的。在此,
我们要考虑的投票方法具有下列几个基本性质:一是投票服务于由个人偏好得
出集体偏好。二是所有投票者具有关于做出投票对象的可选择的方案的充分的
信息。三是每个投票者有权自主地作出关于自己投票选择的决策。本节将考察
简单多数法、复数投票法、打分投票法以及中间投票定理。
一、简单多数法
假定有m个可供选择的方案:X、Y、Z等。简单多数法则就是对这些方案
两两加以比较,如比较X、Y,若多数人认为X比Y好,则最终形成的集体偏好
中也应当是X比Y好。简单多数法本身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不一致性,也就是所
谓投票悖论或反论(voting paradox)。
15
二、复数投票法
复数投票法由叫权数投票法。在这一规则下,假定有有限个可供选择的方
案,则每个人将第一好的方案标以实数一,第二好的标以实数二,…,第m好
的标以m,最后将所有方案在有关投票者那里得到的分数进行加总,所得分数
最少的就是最好的。
三、打分投票法
打分投票法就是对每个投票者给予相同的一定数量的分(如一百分),每
个投票者可将这些分按照自己的偏好强度,在多个选择方案间进行分配,最后
再将每个方案所得分数进行加总,得分最高的就是最好的。
四、中间投票者定理
中间投票者定理认为,在个人偏好满足单峰性的简单多数规则下,在投票
中赢得胜利的将会是为中间投票者所最为赞成的方案。中间投票者在经济上一
般解释为拥有中间收入或财产的居民,也就是中间阶级或者中产阶级。
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行为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任何
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
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
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就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政
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
五、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在公益物品方面,消费者很可能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偏好问题。在公共政
策的投票方面也是如此。投票者实际投票行为常常是背离其真实的偏好,这就
是投票者的策略行为。
第三节 政府失灵
一、西方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政府失灵
1、政治家与选票极大化
2、官僚主义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3、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参考书目
1、高培勇 崔 军:《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谢秋朝 侯菁菁:《公共财政学》(上),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3、(澳)休·史卓顿 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
16
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美)布坎南:《公共财政》(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
5、汪 翔 钱 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
出版有限公司,1993。
6、(美)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0,4版。
17
第四章 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的基本内涵,理解财政的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的重要地位及确定这类支出
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了解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内容和意义
财政支出中的行政支出是指为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
运行而必须安排的经费开支。行政管理支出的数量和比重的变化,直接受国
家政权组织结构和职能范围的影响,这使国家怎样设置政权机关和行政管理
机关的构成与编制即成为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基本依据。
(1)影响行政管理经费确定的主要因素:一是以政府应有的职责范围
为前提而合理配备的行政机构的基本需要;二是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
上可能为政府实现行政管理所需要的供给;同时,国家财政收支总量及行
政经费占财政收支的比重的历史数据比较,实现一定的行政效率所需要的
行政支出的比较,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比较,及
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
主要由行政支出、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外交支出等构成。
二、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
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总量状况
(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结构状况
四、改革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 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性质、内容和意义
国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国防开
支是与国家直接相关的一个特殊分配范畴,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为维护
国家独立,保护国家领土不受外来侵犯,保证主权完整的需要。因此,国
防开支在公共支出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许多国家,都将国防开支作为
首要开支来安排。
我国国防支出的内容。
国防支出则主要由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中的民兵装
备购置费、招飞事业费、专项工程和其他支出构成,并由中央预算安排。
在地方预算中,属于国防支出类的有民兵建设费中的民兵事业费和动员预
编经费。
18
二、国防支出水平的一般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国防支出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经济实力越强,能用于国
防方面的支出就大,经济实力越弱,国防开支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一个国家领土越大,人口越多,用于保卫国土,保护国民安全的防护性开
支就会越大。
3.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在爆发军事战争或处于军事对峙时期,国防开支会大幅上升,而在和
平时期,国家周边外交政策比较成功,与邻近国家和睦相处时,则国防开
支会相应减少。
⒋国家制度与对内对外政策
⒌国防军事现代化的压力。
三、国防支出的配置
(一)国防支出的总量配置
(二)国防支出的结构配置
大炮黄油理论
四、国防支出的发展趋势
五、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选择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其经费来源于税收。
从理论上讲,纳税人愿意支出的边际费用水平,决定于纳税人从行政管理
和国防支出增加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水平。显然,如果纳税人从政府增加的行
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中得到边际收益,如安全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社会
管理服务,大于他们支出的边际费用,纳税人就必然会选择继续纳税并由政府
提供行政管理和国防公共产品;反之,他们就会选择减少纳税而宁可少得一些
收益。
从上图可知,在公共产品(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和私人产品之间必
然形成某种选择。在社会生产可能性的约束之下,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更多地获
得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等公共产品,就不得不减少在其他商品上的花费。社会
无差异效用曲线表示了社会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选择的结合点,这些点对社
会来讲,总效用是一样的,但只有在它与社会生产可能性线的切点处,才能得
到社会的认可,因而也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最佳组合。
19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4、蒋 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郭庆旺 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
第五章 文教科卫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卫生支出
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教育支出
一、政府对教育干预的原因
⒈教育事业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人力资源也
就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⒉教育的外溢效应。
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是一种优值品,即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合
理,大大地低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有些消费者为了眼前的一些利
益,不愿对其子女进行投资。
⒋教育的间接性和迟效性要求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
⒌出于公平的考虑。
二、教育支出的配置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⒈政府用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力度不足。
⒉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四、调整我国教育支出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节 科技支出
一、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的市场失灵
三、我国科技支出现状分析
四、我国科技支出的政策取向
第三节 医疗卫生支出
一、医疗卫生市场的失灵
二、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分析
三、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及其改革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21
4、蒋 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2
第六章 基础设施支出与农业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政府财政的购买性支出中的政府投
资性支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在理解政府投资内涵的基础上,对基础产业支
出、发展农业支出的基本理论、社会经济效应和相关业务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
理解与掌握,以较好地掌握政府投资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差异、政府介入基础设施和农
业领域的理论依据分析。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基础设施支出
一、政府投资的特征
政府投资是社会性总投资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政府作为特殊的投
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运用财政支出对一些特定部门和
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与非政府投资相比,其特征表现在几方面:
1、政府投资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为目标,因此政府
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的高低,在特殊情况下,政府投资
甚至可以允许亏损。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通常不进入竞争性领域,只能是对市
场投资行为的补充。
3、政府投资通常用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工程和基础产业等大型项目
与长期项目。
4、政府投资是政府用以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影响政府投资的基本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政府投资形成的客观基础。
2、国家经济制度影响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
3、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政府投资的配合。
三、政府投资的范围
政府投资是一种非市场的投资行为,主要用以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
的缺陷,这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产业部门、农业部门以及为国家的长
期性战略物资储备所必须的资金安排,在必要条件下,也对一些重要性的
新兴产业部门的创建进行投资。从广义投资的角度考查,政府还可投资科
学研究、教育、社会事业与国防建设。
四、基础产业支出
基础产业一般是指能为国民经济实现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
障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基础产业部门通常指一国
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是包括各种类型的交通运
输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要的公用事业部门,基础工业主
要指能源开发建设项目、重要的基本原材料的开发利用项目。基础产业部
门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这一部门的内
部效益不高,更不能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因此在许多条件下需要政府投资
来解决。同时,基础产业投资大,时间长,过度超前发展也会造成社会投
23
资总成本的提高,因此,基础产业的建设应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相协调,严重短缺或发展过度都是不可取的。
1、基础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基础产业部门承担着向社会性提供能
源、交通、通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最基础的社会公用设施,使其成为
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也使一国的基础产业部门成为产业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基础产业部门与其他社会经济部门之间保持
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否则将可能拖累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影响国家经
济发展的速度。同时,基础产业本身的建设将增加大量的投资,并形成社
会有效需求,从而能刺激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并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实
现一定的增长。
2、基础产业投资来源的规定性。基础产业投资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
长、收益慢,投资效率低的特点,难以吸引一般市场投资者的兴趣,但从
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要求看,基础产业和直接生产活动都必不可少,因
此,要保证基础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或相关政策的扶
持。
3、基础产业投资规模与结构的确定
(1)基础产业投资规模的确定。确定基础产业投资的直接依据是基础
产业的发展规模,而基础产业应保持多大的规模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与可能密切相关。在实践中,确定基础产业的投资规模主要是应处理好一
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模对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其中,
最主要的一是处理好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基础产
业与社会公共部门和事业部门发展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才能合理确定一
定时期内的基础产业投资规模。
(2)基础产业投资结构的确定。基础产业主要由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两大系列构成,它们既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但又各
有特点,作用不同,这要求政府在基础产业投资规模确定的基础上,将投
资结构确定的重点放在合理安排对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五、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政策选择
第二节 农业支出
一、政府介入农业领域的理论依据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其它国民
经济部门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各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与增长,同时,农业也是具有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因此,政府有必要通
过投资或政策安排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三、影响农业投资增长的原因
首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制约农业投资的增长。
其次,农业积累水平低下制约农业内部投资的增长。
第三,工业化压力影响农业投资增长。
第四,市场经济制度下各经济部门的比较效益影响对农业的投资。
24
第五,农业生产风险大影响社会投资流向农业。
四、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业投资经常面临
短缺的困扰,这使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削弱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
用。因此,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生活的物质条件,政府有必要扶
持农业,并通过以下主要途径来实现:
(1)通过税收政策、价格政策、财政补贴及信贷政策等扶持农业。
(2)通过对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的投资与扶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3)通过对农业的直接投资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节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一、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的概念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国家为防备因各种难以预见因素的产生所造成的
重大意外事故和国民经济的重大脱节而形成的物资缺口,有计划地建立国家
物资后备所安排的财政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既不用于当前的扩大再生
产,也不用于当前的消费,而是通过这种支出购买特定的物资,作为国家的
长期性战略性后备保存起来,以备必要时使用。
二、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的社会经济意义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意外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一国
稳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建立国家物资储备是克服社会产品供求不
平衡的重要条件;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是国家在对外开放中保护本国经济利
益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对稳定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的国家物资储备
我国的国家物资储备由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构成。国家储备是由国家统一建
立的,并通过国家预算的专项拨款实现的物资储备,包括为储备物资所需要
的资金和管理费用。地方储备是按国家制度规定,由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的物
资储备,储备所需要的资金和管理费用由地方各级政府在地方预算中拨专款
支付,主要用于解决地方性的重大物资供给缺口。如从期限和目的划分,国
家物资储备又可分为长期储备、当年储备和生产储备。
四、财政后备
财政后备是包括国家物资储备支出、预算预备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结余
在内的国家后备的总称,除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外的其他财政后备主要是货币形
态的后备,主要用于解决年度内预算资金分配中的不足与缺口,为实现预算平
衡服务。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4、蒋 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5
第七章 财政补贴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补贴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的概念、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的差
异。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财政补贴概述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
某些特定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和津贴。
二、财政补贴的特征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政策性、价格的相关性、灵活性、收入效应与
替代效应的兼并性。
三、财政补贴的构成
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项目可划分为:
(1)价格补贴。它在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最主要内容是农副产品
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是国家对一些因客观原因造成亏损的国有企业给予
的补贴,以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
(3)财政贴息。是国家对企业的某些用于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就其支
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它包括全额补贴和差额补贴
(4)税收支出。是国家财政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的税收优惠,
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
(5)进出口补贴。是国家为体现产业政策,给予进口商和出口商或出口
商品生产者的补贴。
四、财政补贴的形式
实物形式、货币形式
五、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相对价格体系,作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因而
具有以下的功能:
(1)稳定物价,保证经济的平衡运行和社会安定。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增进技术交流和合作。
(4)调节需求和供给结构,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
第二节 农业补贴
一、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
26
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⒉农业是弱势产业
二、农业补贴的主要内容
⒈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
⒉维持农产品价格的补贴
⒊农产品的出口补贴
⒋对农业遭受自然风险的补贴
⒌对农产品消费的补贴
第三节 公用事业补贴
一、公用事业补贴的理论依据
⒈效率因素
⒉公平因素
二、公用事业补贴的内容
⒈对公用事业的投资补贴
⒉对公用事业的运营进行补贴
第四节 我国财政补贴的困境与改革
一、我国财政补贴的困境
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财政补贴的改革原则
三、财政补贴改革的措施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4、蒋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7
第八章 社会保障支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特征及内
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方式;了解社会保障支
出的社会经济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社会保障内容的差异、社会保障与市场缺陷、社会保
障领域中的政府定位。
教学内容要点:
因财政学专业开设了《社会保障学》课程﹐故本章内容可不讲。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法律规定,并按照确定的规则,通过国家规范地推
行和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和政策体系。德国俾斯麦政府最早创立社会
保障制度,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和养老三项
社会保险立法,极大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政府于 1935 年颁布
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建立。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社会保险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①老年保险;②医疗保险;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自然
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一种社
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全体社
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
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保障之外的给付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
障制度
(四)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
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优抚具体内容包括:
(1)抚恤。这是政府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牺牲及病故人员家属采取的
一种物质抚慰方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优待对象良好的物质或资金
待遇、优先照顾与专项服务。
(3)优抚社会化服务。国家和社会筹资建造服务设施,如革命伤残
军人休养院、荣复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有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来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
28
保障制度,从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来看,主要有4种类型:
第一,社会保险型。其特点是:以政府立法作为实施依据;资金来源
多元化,保险费用大部分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给予必要资助;强制
性,社会成员只有在履行缴费义务后,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津贴。
第二,国家福利型。其特点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
化,福利设施系统化,强调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个人不缴纳或低标
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费用主要有政府和雇主承担;保障范围广,给付水
平高;保障目的是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以增进社会福利。
第三,个人储蓄型。其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自我储蓄,费用主要
由个人负担;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社会成员享受保障的高低程度取决于
其个人帐户上资金的多少;社会保障资金进行经营化管理;国家提供最低
生活保障、立法与监督。
第四,国家保险型。其特点是: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和企业负担,保
险费全部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保障范围仅局限于公有制领域;保障项目
不全,保障水平较低。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
(1)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这几类保障项目所保障的风险具
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其资金的需要量没有一定的规律,且资金数量
相对较少,而且接受资助的社会成员无力缴纳社会保障费用或无须缴纳相
关费用。鉴于此,上述三类社会保障项目不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筹措制
度,其资金直接来源于政府一般税收收入,而支出项目则列入政府的一般
经费预算,并通过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将补助金转移到受助人手中。
(2)社会保险的保障内容比其他保障更具有普遍性,其保障的主要风险几
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的遭遇到的,故社会保险的费用需要具有数量大、支
出有规律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社会保险一定要有广泛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其资
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基金制、现收现付式、混合制3种。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
一、社会保障与市场缺陷
社会保障与市场缺陷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
会保障中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由于没有收入和支出的对应关系,
无法由市场提供,一般只能政府或社会提供。另一方面,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
服务往往具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出现了市场失效。
(一)保险领域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一般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判断另一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的质量,从而导致了不利于市场效率的选择。保险领域中存在众多的逆向选择
问题
(二)保险领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一个项目的受保人越多,每人平均的管理费用就越低。在充分竞争的市场
经济下,存在多个保险公司进行竞争,从而造成市场的过度分割,导致交易成
本上升。
(三)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保险领域,受保人本身防范风险的努力可能因为购买了保险而降低,使
29
得保险公司本来按正常防范努力计算出来的风险概率所设计的保险费不再足以
支付保险利益。
二、社会保障领域的政府定位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功能可以分成二大类,一是以保险金方式进
行的保障,一是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
对于能够自负盈亏的社会保险原则上由市场提供,政府则执行监督、协调
的职能, 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优抚方面,除了发动社会力量如捐款
外,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提供所需资金。
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上分工应以项目来进行划分,
属于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方面,如特大自然灾害的社会救济,
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起补充作用;对于有地区性的一些社会福利及社
会救济项目,可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政府提供政策指导并进行监督。
三、社会保障中的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解决的是整个社会成员的
基本保障,以求得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 强调的是对全体社会
成员的公平性。
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现公平的程度有所不同,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及部
分社会福利事业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凡符合条件者可以无偿使用,体现
的主要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险项目,一般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职
工享受的社会保险水平,既要能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又要与个人缴费多少挂
钩,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体现的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并重。
社会公平的实现是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进行的,收入再分配有二种类型:
一是隔代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二是同一代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4、蒋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0
第九章 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在理解成本—效益分析内涵的
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成本—效益分析的构成、程序、评价指标的经济含
义、成本效益的估算及据此进行公共支出项目的比较与选择有一个基本的
把握,并能了解评价公共支出效果的其它方法,从而理解政府应怎样有效
地控制公共支出,以提高公共支出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成本或效益的类型、评价指标的计算、成本或效益的
估算、影子价格。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内涵
成本---效益分析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反映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为投资决策者
提供是否投资或调整投资方案的依据。
成本----效益分析可大致区分为私人部门(或非公共部门)的成本效益
分析和公共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从总体上看,私人部门通常只考虑内在
成本和效益,以追求最大的直接经济收益为目标。公共部门的支出则往往
在考虑内在效益与成本的同时,还更多地考虑外在成本与外在效益,在不
少情况下,政府甚至将社会效益作为确定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
二、成本、效益的类型
(1)真实成本效益与个人损益。项目的真实成本是该项目实际消耗的
资源,其效益是项目的最终消费者所获得的利益。这里的个人损益是指因
项目支出的安排,使一些人受益,一些人受损,但并不反映整个社会的净
受益或净损失,因此一般不将个人损益纳入公共支出项目来评估。但在有
些情况下,有必要将公共项目对个人造成的损益进行加权,这时个人的损
益在公共支出中就有分析的必要。
(2)直接与间接的成本与效益。直接的成本与效益是与项目主要目标
的实现直接相关的成本效益,间接的成本与效益是是受该项目的影响而产
生的其他方面的成本效益。如由于公共支出通常以社会效益作为投资决策
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其成本效益分析中,对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
效益都将进行评估,以使公共支出能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3)有形与无形的成本与效益。有形的成本与效益是指能按市场价格
定值的成本与效益。但许多公共支出给国家带来的无形效益的计算十分困
难,有些收益甚至不可计算而只能大致估计。尽管如此,在公共支出中,
也应将一切可能将发生的有形与无形成本与效益纳入成本效益的分析之
中,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公共支出的现实与潜在的影响。
(4)中间与最终的成本效益。一些项目仅生产中间产品,并不向消费
者提供最终产品,这些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存在于社会经济过程的中间环
节,其影响不容易准确计算。而最终的成本与效益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
31
产品为计算依据,则易于计算,有些项目如果将中间成本与最终成本一起
计算,不一定是有经济效益,或者仅可能有社会效益,因此,只有公共支
出才会考虑对这些项目的投资。
(5)内部与外部的成本与效益。内部的成本与效益是指项目本身应涉
及范围内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外部成本与效益则是项目范围外的所产生
的成本与效益,这虽然与项目投资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该项目建设将必
然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对于可能产生外部成本与效益的项目建
设,在许多情况下更适合作为公共工程来考虑。
三、公共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
1、公共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即要从长期的社会经济影响出
发,对某项公共支出提出若干方案,对每一方案可能发生的一切成本(社
会总成本)和收益(社会总收益)进行全面的测算与分析,比较各种方案
的社会净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为公共部门实现对资源的
最佳配置服务。
2、公共支出的成本与效益的构成:主要包括真实的成本、效益与个人
损益;直接、间接的成本与效益;有形、无形的成本与效益;中间、最终
的成本与效益;内部、外部的成本与效益等内容。
3、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程序与主要内容。
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主要通过五个阶段实现:第一、
确定问题;第二、设计分析;第三、搜集资料;第四、进行分析;第五、
提供成果。在这五个阶段中前三项是必要的准备工作,第四项是实际的成
本—效益分析操作,第五项是在分析基础上为公共支出项目提供决策依
据。
在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列举条目;确定
目标函数;成本产效益的量度;确定投资标准;时间价值的调整等。
4、公共支出项目的比较与选择。
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后,就应进入公共支出的决策性
的比较与选择阶段,大体上应对下列问题进行比较和决策:
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的性质;对项目进行预算分析;分析项
目方案的排斥性与关联性;分析项目方案的分割性;分析项目的投资标准
及运用。
通过对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比较,要求将预算资金配置给最
适当的项目,同时通过评估决策,合理确定预算规模与构成。再以此为基础进
行项目的选择,这对保证每一公共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成本效益的评价指标
一、净现值
⒈净现值指标的概念
⒉净现值指标的作用
⒊净现值的优缺点
⒋折现率的选择
二、内部收益率
⒈内部收益率的概念
32
⒉内部收益率的作用
⒊内部收益率的优缺点
三、影子价格
⒈影子价格的概念
⒉影子价格的选择
第三节 成本效益的估算
一、 成本效益估算的意义
二、 成本效益估算的模式
⒈市场投入模式
⒉时间价值模式
⒊生命价值模式
第四节 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其他方法
一、计划—规划—预算制度
这一方法的含义是根据各项目及各项目所包含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
系,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并通过预算制度
进行控制的方法。
二、成本---效率分析方法
这是在公共支出项目的评价中,对一些不能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来确定
的项目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要求是能够指出某项支出计划是有用而
且有价值的。这对于那些无法说明支出到底有多大用途或价值的公共支出
计划的选择有实际意义。这一方法要对某项公共支出项目设计多种计划的
成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在不同的成本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并根据成
本的大小来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成本效率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是国家各职能部门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总
称,公共劳务的提供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消耗来实现的。为了防止社会各
界对公共劳务的过度消费,政府可对公共劳务的提供收取一定的费用,这
样既能保证财政支出应有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又能降低公共支出的成本。
但是,对公共劳务的收费,不能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政府可以根据
不同情况,对公共劳务采用低价、平价、高价等标准来提供,使公共劳务
收费为实现政府的特定社会经济目标服务。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
版。
2、高培勇 崔 军:《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英)C.C.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3
社,2000,4版。
6、王雍君:《公共预算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桑贾伊.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0
34
第十章 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分析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政策效应的类型、政策效应评价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政策效应概述
一、政策效应的概念
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政策效应的类型
主要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乘数效应、挤出效应、社会效应等。
三、财政政策有效性评价
(一)评价财政政策的步骤
一般说来,分析评价各项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评价分析的标准。一般说来应以各项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为依
据。
第二,比较各财政政策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与政策目标,找出二者之间的差
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有时还应分析由于某项财政政
策实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
第三,根据上一步所得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
实施的政策。
(二)评价财政政策的原则
为保证评价效果正确、有效,对财政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下面两个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二是客观性原则。
(三)评价政策效应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第一,政策的机会成本的大小。第二,财政政策效应的间接性问题。
第二节 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财政支出效应是指财政支出在经济方面和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效果。主要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乘数效应、挤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一、直接效应
财政支出的直接效应就是指财政支出计划是如何影响其承受者或受益者的
经济行为的。主要表现在消费、储蓄、投资和劳动供给等方面的个人选择行为
的改变。
二、间接效应
财政支出的间接效应是指由于财政支出计划的实施,会改变一部分人的行
为或影响其他许多人。
三、乘数效应
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是指因财政支出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大幅
35
增加或减少。
四、挤出效应
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因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导致企业、个人投资的减
少。
五、分配效应(社会效应)
财政支出的分配效应是指财政转移支付计划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所产生的
影响和效果。
五、实证分析
财政补贴形式的政策效应分析―――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
参考书目
1、胡庆康 杜 莉:《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版。
2、邓子基:《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版。
4、蒋洪:《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