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学习要点,
1,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
2、我国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大
于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
现象 。
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开放型
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按物价上涨
的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
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按西方学者的通货
膨胀学说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
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按导致通货膨胀的成
因可分为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信用膨胀
型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型通货膨胀和体制
型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
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按持
续的时间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
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分
为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伴随经
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货
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
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
和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
4、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
定论,后凯恩斯学派的成本推进论以及马克思主义
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生产领域和
分配领域。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
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5、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不同的观点:“促进
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有利于经济
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经济增长
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促退论”认为通货膨
胀必然会损害经济增长。
6、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表现在社会总需求受
到抑制,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之中;通货紧缩使
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业
的危机;通货紧缩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通
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货紧缩的
形成机制。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市场价格战争,
由此而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经济增长。由技
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形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
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7、目前,中国的通货紧缩以制度性和结构性
为主要特征。对于因市场竞争而导致的价格下
降,应当基本采取不干预政策;对由于对外开
放而引起的国际嫁入型通货紧缩,应当采取既
鼓励又适当保护的对策;对由于技术进步、管
理水平提高、生产方法改进等种种原因而引起
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积极鼓励的对策。
第一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
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2.弗里德曼则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
3.萨缪尔森则加上时期概念来看待通货膨胀,认为通货
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4.罗宾逊夫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是:通货膨胀是由于对
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
动。
5.他们一般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
持续的、相当大的上涨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 ) 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分类
1.公开型通货膨胀
2.隐蔽型通货澎胀
(二 )按程度分类
1.爬行式通货膨胀( 3%以下,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应
在 5%以下)
2.温和式通货膨胀 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
百分比没有统一的说法。
3.奔腾式通货膨胀 在二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有的经济学家把它的范围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 10一 100%
之间,也有的把这一范围定义为 20— 100%。
4.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
(三 )按发生原因分类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
4.输入性通货膨胀
5.财政性通货膨胀
(四 )按其发生可否预测分类。
1.预期性通货膨胀
2.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紧缩的定义和类型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
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二)通货紧缩的类型
按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分类:长期性
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类:伴
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伴随经济增
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分类:货
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
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
的通货紧缩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
2,生产者价格指数
3,国民生产总值 GNP冲减指数
五, 我国使用的主要价格指数
我国使用的主要价格指数是每年公布的全国零售
物价总指数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 。 前者的商
品计算范围包括消费品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 但不
包括劳务在内 。 后者是反映城市职工家庭所购买的
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
数 。 按综合平均价格 (包括牌价, 议价与市价 )采用加
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 权数根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
研究确定 。
第二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货币数量增加后,在充分就业这个最后分
界点的前后,其膨胀效果的程度不同。一般有两种情况:
(1)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以前,货币量增加后,就业量随
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
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他认为原因是因为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
工人被迫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尚有剩
余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故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量增加
的作用。此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
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 — 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
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他称之为“半通货
膨胀”。
(2)在达到充分就业点以后,货币量增加产生了
显著的膨胀性效果。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
供给无弹性,货币量增加后有效需求也提高,但就
业量和产量却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
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成本单位,特别是工人增强了
对工资下降的抵抗力,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
作同比例提高,此时物价就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升,
形成绝对的通货膨胀。
必须说明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里,充分
就业是一种例外,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
他实际上是认为,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
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
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需求拉上说
新古典综合派也是从货币需求角度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
的。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产生一般性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是
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了有效需求。
当货币需求大于商品供给时,就形成了膨胀性缺口,牵动物
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这和 60年代以前凯思斯学派 (包括凯
思斯本人 )的认识相同。所不同的是凯恩斯是以充分就业为界
限来判断是否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而现代凯恩斯主义强调
的重点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凯恩斯认为只要存在失业就不会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只会形成半通货膨胀。但从 5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持续存在
并日益严重,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
论对此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汉森等人从另一方面寻找通货膨
胀的成因,提出了需求拉上说。
他们认为,需求创造供给的必要条件是资
源的充分存在。一旦总需求 (包括政府赤字支
出、公众投资和消费支出 )超出了由劳动力、
资本及资源所构成的生产能力界限时,总供给
无法再增加,这就形成了总需求总供给的膨胀
性缺口,这个缺口通常由商品缺口和生产要素
缺口组成。只要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物价就必
然上涨,以此来填补求大于供的缺口。由于此
时需求的增加对供给己失去了刺激作用,因此,
即使失业存在,物价也照涨不误,失业就会和
通货膨胀并驾齐驱。
如图所示。开始的情况是,总需求曲线D 0D 0
与总供给曲线SS相交于 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真实国民生产总值是 2万亿美元,价格指数为 100。
现在假定消费者决定花费更多,或者企业决定投资
更多,总需求曲线由D 0D 0转移动到D 1 D 1 时,新
的均衡将位于 A点上,而在 A点上的产量和价格都
高于E点上的数字水平,即产量由 2万亿美元上升
到 2,2万亿美元,价格水平由 100上升到 104。这就
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过程,伴随真实产量上升
而出现的通货膨胀数量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由于价格反应慢于生产,所以整个经济形势并未突
然地由 E点跳到 A点,而却遵循如下图所示的路线
变化。
上图显示了整个经济怎样由 E点变动到 A点。最初,产量
大大地上升,而价格未变,因此整个经济由E点沿水平线变
动到C点。但是,由于在许多市场上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就
逐渐向上调整,整个经济由 C点移动到 B点。最后,原生产
量的某些增长被通货膨胀对总需求的相反影响所抵消,而当
经济由 B点调整到 A点时,产量就下降。
第一阶段:产量上升,同时价格水平未增加,即由 E点到
C点这段路线。此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并末明显
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便开始上升。这种情
况发生在C点与 B点之间,而在这里,才直接看出存在通货
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
第三阶段:尽管产量下降,可是价格仍继续上涨。这种情
况发生在 B点到 A点,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停滞膨胀”,即
上深的价格和下降的生产同时出现。
(三)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弗里德曼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
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他
认为,承认并正视通货膨胀是货币量过多所引发的货币现象这
个命题的重要性,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和
治疗方案,因此它是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有效防治通货膨胀的
开端。
为什么会有货币量的过度增长?弗里德曼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政府开支的增加。当政府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弥
补支出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增税或向公众借债的方式;
二是增加货币数量。第一种方式虽然因政府支出增加被私人消
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在政治上不得民
心,因而被绝大多效政府会弃而采用后一种方式。其结果就必
然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是政府推行的充分就业的政策。政府为了讨好公众,
一方面制定了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取了
增加货币量,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水平。于是一旦
有经济衰退的迹象时,政府就立即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当
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就业时,政府又会立即
放弃制止手段而采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就业的微量增加,
以致形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首先是货币政策
的目标偏移。例如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扩
大就业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
行更大规模的贷款。其次是把控制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
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应该而且有能力控制的是货币供应量,
而不是利率。
总之,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供应
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都出自政府的错
误政策。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基本理论观点
“成本推动说”的特点是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
成因。该理论认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强有力的两大
集团,即工会组织和雇主协会.工会组织有提高工资
的力量,雇主协会有操纵市场价格的力量。因此,在
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两大组织能够人为地提高商
品的供给价格,在短期内引起物价上,形成通货膨胀。
如果政府为了避免失业增加和经济萧条,采取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默认由于提高供给价格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物价就会呈螺旋形上涨,即持续性的
通货膨胀。这样由于供给本身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成
本上升,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就称作成
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根据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在刺激物价上涨过程中的作用,
又可分为:
(1)工资成本推动。由于工会力量强大,雇主无力抵制工会
增加工资的要求。工资提高后生产成本上升,雇主们就用提
高产品价格的办法来弥补损失,从而引起物价普遍上涨。
(2)间接成本推动。现代企业为了加强竞争,扩张市场,必
须增加许多间接成本开支,如技术改进费,广告费等等。这
种增加的间接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去,就会引起物价上升。
(3)垄断价格推动。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些垄断资本企业,他
们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价格,也带动了其
它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4)进口成本推动。
(二)对滞胀成因的解释
进入 60年代后期,特别是 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
与失业同时并发,一方面存在经济停滞和严重失业,
另一方面又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滞
涨局面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法从需求方面已无法
作出解释,于是以萨缪尔森、托宾为首的后凯恩斯
学派转而采用微观经济分析法并着重从供给方面来
研究滞胀问题。他们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1)部门供给说:认为滞胀是某些部门产品供给
异常变动所致。当某一部门产品供不应求时或稀缺
性增强时价格上涨,由此导致相关部门因成本上升
而不得不提高售价,结果使得销路锐减,生产收缩,
就业下降,致使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并存。
(2)财政支出说:认为滞胀是由于财政支出结构变
化所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通货膨胀之所以具有缓解
失业的作用,是因为政府将膨胀性收入运用于公共工程
等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提高了社
会的投资水平和有效需求,刺激生产,扩大就业。但在
当代“混合经济”中,各执政党派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都把建立国家福利制度作为其协议的个目标,作为争取
选民的一种手段,财政支出中的福利费用大大增加,特
别是失业补助之类的转移性支付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很
大。财政支出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失去了刺激生产、
扩大就业的作用,而且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从而
保持了庞大的失业大军。因为有失业补助金,即使失业
工人一年不工作,收入也不会减少太多。与此同时,财
政支出中福利费用上升使得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加剧了
通货膨胀。
(3)市场结构说:认为滞胀是由于劳工市场结构的不平衡所
致。这是由于劳工市场的均衡是暂时的,而失业与空位并存
是经常的和大量的。在劳工市场的失衡状态下,工人们从过
度供给转移到过度需求市场,从低工资转移到高工资市场,
这种转移虽然具有促使失业与空位趋于均衡的作用,但由于
产品生产、技术革新、部门结构、地区差别等变化的涌现,
新的失衡总是不断发生。在不断的失衡中,失业对货币工资
增长速度的减缓不及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的加速,于是出现
以下情况:
第一,当失业与空位并存时,连续的失业增量对降低通货
膨胀率的影响递减,这是因为存在着的空位抵制了货币工资
的下降,从而使物价仍然上升不止。
第二,当空位多于失业时,劳工市场的过度需求刺激了工
资膨胀,势必增加货币工资的增长而导致通货膨胀。
第三,即使空位总额等于失业总额时,由于劳工市
场的分散性和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劳工市场的失
衡状态依然存在,并因空位促使货币工资上升的幅
度大于失业导致的货币工资下降的幅度而引起物价
上涨。
因此,托宾认为,在空位和失业相等意义上的
充分就业是与稳定物价相矛盾的。要保证无通货膨
胀就需要失业多于空位,若失业不多于空位,就必
然带来通货膨胀。即使在均衡的劳工市场上,由于
其工资增长率取决于在别处可以比较的劳动工资变
化趋势,雇主们为维持有利的就业份额,宁愿付出
竞争性工资,由此将提高货币工资的水平。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又称相对工资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
将引起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结于结构性因素。 1959年,当需求拉
上与成本报动的理论争论不休时,舒尔兹发表了, 最近美国的
通货膨胀, 一文,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
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需求移动论”。它
与需求拉上说的不同在于,它认为即使总需求正常,只要需求
在部门之间发生移动,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在舒尔兹看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部门日渐兴盛,
而另一些部门则日趋衰弱,一部分需求将由一个部门转到另一
个部门。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
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却未必下降。因此,由于短期中需求
在部门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缺乏流动性,不能从需求下降部
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缺乏下降的弹性三个方
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1967年,鲍莫尔发表了, 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
都市危机的剖析, 一文,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来说明西方
各国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在该文中,他提出了一个不同劳
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模型。在不平衡
增长模型中,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
提高的先进部门 (工业部门 ),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
守部门 (服务部门 )。当前者由于劳功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
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的比例提高。
故这两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但却有着相
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
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个模型提
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一个经济的不同部
门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不同的,而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却
是相同的。这一核心思想贯穿于任何一个结构性通货膨胀模
型。
1974年,希克斯在,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 一书中,
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
门”。在扩展部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
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当扩展
部门工资水平上升时,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认定这不
是暂时的现象,因此,为求得公平,他们会对雇主施
加压力。而雇主为了搞好劳资关系,也会屈服,提高
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
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
希克斯认为,这就是产生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的主
要原因。
根据希克斯的理论,通货膨胀的根源既不在于需求
过多,也不在于成本上升,而在于劳工市场上就业结
构的特殊性及工资决定中的向下刚性,即工资水平易
上升不易下降的特性。
总之,鲍莫尔和希克斯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各部门的劳动生
产率有着不同的增长率,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却有着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又主要来源于工人对相对工资的关心。所谓相对工
资.是指本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别的行业的工资水平相比,
在相对意义上的高低,或者说工资增长率在相对意义上的快慢。
正因为存在着对这种相对工资的关心,所以某一部门的工资上
升将招致其他部门的攀比.以致引起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工资、
物价的普遍膨胀。
托宾提出了他的相对工资理论。托宾和希克斯按同一基本原
理进行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适用的经
济分析原则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买卖双方交易完成后关系
就结束了;劳动市场上,供方和需方的关系会维持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
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
济结构的变化中,某 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
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希克斯和托宾的理论,又可以称之为是相对工资理论。
(二)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
这一模型又称“北欧模型”,因提出和发展这一
模型的主要是挪威、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经
济学家,故得名。它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
济”的通货膨胀问题。最初 (1970年 )由挪威经济学家
奥克鲁斯特提出,又经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法
克森、奥德纳加以扩展完善而成。
小国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其经济与外部世界密不可
分。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其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
场上所占份额微乎其微,无足轻重,因而它们的进
出口不会对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是一
个纯粹的价格接受者。但世界市场的价格却通过贸
易对其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国家的
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广要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制约。
五、通货紧缩的成因探索
(一)西方学者有关通货紧缩成因的观
点简介
(二)我国学者对 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
紧缩现象成因的分析
第三节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
济增长
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 )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的不同观点
1、促进论
凯恩斯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倾向
于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能通过强制储蓄,
扩大投资来实现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
代表性学派主要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新
剑桥学派等。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是严重的,如物价上涨、社会政治动荡和人
心不安等。但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
制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但造成对资源的错误
引导,而且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虽
然可以给政府带来收入,可以在短期内呈现出良好的
初始效果,但当通货膨胀持续进行的时候,人们很快
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数量多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
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
但成本上升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拾的更高,
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开始出现:
被拾高的物价、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
不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
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
乱和危机,而巳将带来政治的动荡。
新剑桥学派也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严重疾病,它
从多方面危害经济和社会生活。
首先,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
有利于经济力量强大的集团,不利于社会的贫弱阶层。通货
膨胀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加剧了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不
均,加重了资本主义的病症。
其次,通货膨胀打击生产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其结
果是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服务于投机
活动,生产资本减少,经济衰退。
第三,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容易形成外贸逆差。
只要汇率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就
持打击出口而有利于进口。因为在通货膨胀中出口成本增加,
国内价格上升,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阻碍出口,而进
口品则因有利可因而源源不断地涌人国内,造成国际贸易的
紧张局面,出现外贸逆差。
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多的实际税率。
第二,通货膨胀降低储蓄的数量和效率。
第三,通货膨胀减少投资。除上述两点致使投资动力不足
和资金来源匮乏以外,通货膨胀还降低实际盈利率,加剧对
投资的抑制。
第四,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供给。通货膨胀造成工资 —— 物
价互相追逐,导致价格、利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形成市场更
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相对价格约可靠性和市场传导的准确性
降低,不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估价和有效配置,经济活动的
风险增大,企业家创新困难重重,从根本上破坏了市场机制,
损伤了供给力量。
第五,通货膨胀导致贸易逆差。由于国内价格上升,有利
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造成贸易收支的巨大逆差。
(二)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
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通
货膨胀扰乱流通秩序,通货膨胀
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通货膨胀
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二、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经济陷入通货
紧缩的螺旋之中;通货紧缩使投资项目的
吸引力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业
的危机;通货紧缩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
的实施。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通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
货紧缩的形成机制。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市
场价格战争,由此而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
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
而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形
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从长期
来看,开放经济中的通货紧缩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
步。
第四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 治理对策
(一)凯思斯学派的观点
(1)财政政策。通过强调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赤字
来消除滞胀。
(2)货币政策。①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用
“逐步放慢货币和信用增长速度的办法来消灭通货膨
胀”;②控制实际利率,并增加其对投资市场的影响。
(3)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
以阻止工会和雇主协会这两大集团互相抬价所引起的
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
(4)劳工政策。
新剑桥学派也反对用紧缩货币、压低就业的办法来制止通
货膨胀。他们认为用紧缩货币、压低就业的政策来制止通货膨
胀.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紧缩货币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投资,
压低了就业,但通货膨胀并不能由此而消除。由于没有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结构,劳资双方的争斗不会停止,工资物价仍会互
相追逐.通货膨胀不但制止不住,还会带来物价与失业同时上
升的局面。他们提出首先要依靠社会政策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
消除由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根源。其社会政策的内容是改造国
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使之合理化和均等化。也就是通过社会政
策对经济进行干预,重点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主要措施有:
①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状态;②给予低
收人家庭以适当的补助;③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便
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④制定逐步消灭赤字的财政政策和预定
的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⑤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贸易顺
差,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工作职位。
(二)其他学派的观点
哈耶克认为,为了终止通货膨胀与失业互相加剧的恶性
循环,摆脱滞涨的困境,纠正由此造成的经济紊乱,根本出
路在于重建市场。其步骤可分三步:第一步,停止货币数量
的增长 —— 或者至少将货币增长率降到实际生产增长率;第
二步,改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逐步恢复由市场来决定的
相对工资;第三步,改造货币制度。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和
滞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量过多,但其根源在于政府对货币发
行权的垄断,在于国家的货币制度。因此,必须彻底改造货
币制度,打破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废除国家货币制度,
实行竞争性货币制度,用私人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取代国
家货币。这样就可以提供健全稳定的环境,再与自由企业经
营相配合.就可以实现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失业,没有垄断
和集权,稳定、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西德新经济自由主义者认为治理通货膨胀首要的
是减少货币的数量。因为使货币相对少于商品,就
会出现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商品就会源源不断地
流进市场,币值上升,已经上涨的物价自然会降下
来。
弗里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
即减少货币增长。他认为,只要把货币供应增长率
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
体稳定下来,而后政府采用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应
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他认为,由于时滞
效应的存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初一段时间内,
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增加,而物价下降却不大。
这是由于人们的信息传递不灵敏,预期缓慢地变化,
调整没有迅速跟上所致。
供给学派则认为,要治理通货膨胀,治本之方必须着力于
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首先必须减税,
以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此外,还需要有两个
条件加以配合:一是消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消灭赤字;
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货币.以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
制的干扰,保证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加其信心和
预期的乐观性。在此之外,政府不应对经济多加干预,而由市
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减税刺
激供给的积极作用。随着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彻底消除通
货膨胀。其次是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他们认为要消
除通货膨胀对减税效果和增加供给的不良影响,必须实行货币
限制,才能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公平征税,保证人们的实际
可支配收入.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储蓄和投资,健全市场机制,
增强减税效果,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要实行有效的货币限制,
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废止使用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第五节 我国的通货膨胀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发生了四次较为明显的
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建国之初,国民党统治时期通
货膨胀的滞后影响,以及因建国之初物资短缺而造
成的物价上涨;第二次是 1959— 1961年三年自然灾
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第三次是 1988— 1989年的物
价上涨;第四次是 1993— 1996年的物价上涨;这四
个时期以外,我国的通货膨胀一直也是存在着的,
只是不如上面四个时期明显罢了。在我国发生过的
四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前两次属于特定历史
环境下的产物,它不是由总需求的扩张造成的,而
是因特定条件下的社会产品或商品供给的极度缺乏
造成的,不具备一般的意义。我们的分析应当以后
两次通货膨胀为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总需求扩张
(二 ) 成本增加推动的价格上升
(三 ) 结构性转换引发的价格上涨
(四)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五)体制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效应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定的
正相关性。如在 1979— 1996年的 16年中,我国的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超过 9,3%,物价的上
涨率平均约为 7%。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较快增
长是与物价上涨平行的。平均而言、国民经济每
增长 1个百分点,物价的上涨率约为 0,78个百分
点。这期间,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中物价的上涨
也较快;经济增长缓授的年份,物价则较平稳。
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影响。
三, 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应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改革、企业制
度与投资制度改革等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通货膨胀、半通货膨胀、滞胀、相对工资
理论、通货紧缩。
2.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有哪两种形态?
3.可能产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4.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有几种?它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有何关系?
5.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哪些?促退论的
理由有哪些?
6.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7.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措
施来控制通货膨胀?
学习要点,
1,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
2、我国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大
于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
现象 。
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开放型
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按物价上涨
的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
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按西方学者的通货
膨胀学说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
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按导致通货膨胀的成
因可分为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信用膨胀
型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型通货膨胀和体制
型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
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按持
续的时间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
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分
为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伴随经
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按通货紧缩和货
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
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
和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
4、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
定论,后凯恩斯学派的成本推进论以及马克思主义
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生产领域和
分配领域。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
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5、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不同的观点:“促进
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有利于经济
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和经济增长
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促退论”认为通货膨
胀必然会损害经济增长。
6、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表现在社会总需求受
到抑制,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之中;通货紧缩使
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业
的危机;通货紧缩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通
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货紧缩的
形成机制。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市场价格战争,
由此而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经济增长。由技
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形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
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7、目前,中国的通货紧缩以制度性和结构性
为主要特征。对于因市场竞争而导致的价格下
降,应当基本采取不干预政策;对由于对外开
放而引起的国际嫁入型通货紧缩,应当采取既
鼓励又适当保护的对策;对由于技术进步、管
理水平提高、生产方法改进等种种原因而引起
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积极鼓励的对策。
第一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
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2.弗里德曼则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
3.萨缪尔森则加上时期概念来看待通货膨胀,认为通货
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4.罗宾逊夫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是:通货膨胀是由于对
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
动。
5.他们一般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
持续的、相当大的上涨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 ) 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分类
1.公开型通货膨胀
2.隐蔽型通货澎胀
(二 )按程度分类
1.爬行式通货膨胀( 3%以下,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应
在 5%以下)
2.温和式通货膨胀 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
百分比没有统一的说法。
3.奔腾式通货膨胀 在二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有的经济学家把它的范围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 10一 100%
之间,也有的把这一范围定义为 20— 100%。
4.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
(三 )按发生原因分类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
4.输入性通货膨胀
5.财政性通货膨胀
(四 )按其发生可否预测分类。
1.预期性通货膨胀
2.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紧缩的定义和类型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
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二)通货紧缩的类型
按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分类:长期性
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类:伴
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伴随经济增
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分类:货
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
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
的通货紧缩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
2,生产者价格指数
3,国民生产总值 GNP冲减指数
五, 我国使用的主要价格指数
我国使用的主要价格指数是每年公布的全国零售
物价总指数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 。 前者的商
品计算范围包括消费品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 但不
包括劳务在内 。 后者是反映城市职工家庭所购买的
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
数 。 按综合平均价格 (包括牌价, 议价与市价 )采用加
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 权数根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
研究确定 。
第二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货币数量增加后,在充分就业这个最后分
界点的前后,其膨胀效果的程度不同。一般有两种情况:
(1)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以前,货币量增加后,就业量随
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
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他认为原因是因为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
工人被迫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尚有剩
余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故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量增加
的作用。此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
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 — 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
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他称之为“半通货
膨胀”。
(2)在达到充分就业点以后,货币量增加产生了
显著的膨胀性效果。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
供给无弹性,货币量增加后有效需求也提高,但就
业量和产量却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
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成本单位,特别是工人增强了
对工资下降的抵抗力,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
作同比例提高,此时物价就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升,
形成绝对的通货膨胀。
必须说明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里,充分
就业是一种例外,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
他实际上是认为,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
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
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需求拉上说
新古典综合派也是从货币需求角度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
的。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产生一般性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是
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了有效需求。
当货币需求大于商品供给时,就形成了膨胀性缺口,牵动物
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这和 60年代以前凯思斯学派 (包括凯
思斯本人 )的认识相同。所不同的是凯恩斯是以充分就业为界
限来判断是否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而现代凯恩斯主义强调
的重点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凯恩斯认为只要存在失业就不会发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只会形成半通货膨胀。但从 5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持续存在
并日益严重,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
论对此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汉森等人从另一方面寻找通货膨
胀的成因,提出了需求拉上说。
他们认为,需求创造供给的必要条件是资
源的充分存在。一旦总需求 (包括政府赤字支
出、公众投资和消费支出 )超出了由劳动力、
资本及资源所构成的生产能力界限时,总供给
无法再增加,这就形成了总需求总供给的膨胀
性缺口,这个缺口通常由商品缺口和生产要素
缺口组成。只要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物价就必
然上涨,以此来填补求大于供的缺口。由于此
时需求的增加对供给己失去了刺激作用,因此,
即使失业存在,物价也照涨不误,失业就会和
通货膨胀并驾齐驱。
如图所示。开始的情况是,总需求曲线D 0D 0
与总供给曲线SS相交于 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真实国民生产总值是 2万亿美元,价格指数为 100。
现在假定消费者决定花费更多,或者企业决定投资
更多,总需求曲线由D 0D 0转移动到D 1 D 1 时,新
的均衡将位于 A点上,而在 A点上的产量和价格都
高于E点上的数字水平,即产量由 2万亿美元上升
到 2,2万亿美元,价格水平由 100上升到 104。这就
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过程,伴随真实产量上升
而出现的通货膨胀数量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由于价格反应慢于生产,所以整个经济形势并未突
然地由 E点跳到 A点,而却遵循如下图所示的路线
变化。
上图显示了整个经济怎样由 E点变动到 A点。最初,产量
大大地上升,而价格未变,因此整个经济由E点沿水平线变
动到C点。但是,由于在许多市场上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就
逐渐向上调整,整个经济由 C点移动到 B点。最后,原生产
量的某些增长被通货膨胀对总需求的相反影响所抵消,而当
经济由 B点调整到 A点时,产量就下降。
第一阶段:产量上升,同时价格水平未增加,即由 E点到
C点这段路线。此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并末明显
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便开始上升。这种情
况发生在C点与 B点之间,而在这里,才直接看出存在通货
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
第三阶段:尽管产量下降,可是价格仍继续上涨。这种情
况发生在 B点到 A点,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停滞膨胀”,即
上深的价格和下降的生产同时出现。
(三)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弗里德曼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
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他
认为,承认并正视通货膨胀是货币量过多所引发的货币现象这
个命题的重要性,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和
治疗方案,因此它是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有效防治通货膨胀的
开端。
为什么会有货币量的过度增长?弗里德曼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政府开支的增加。当政府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弥
补支出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增税或向公众借债的方式;
二是增加货币数量。第一种方式虽然因政府支出增加被私人消
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在政治上不得民
心,因而被绝大多效政府会弃而采用后一种方式。其结果就必
然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是政府推行的充分就业的政策。政府为了讨好公众,
一方面制定了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取了
增加货币量,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水平。于是一旦
有经济衰退的迹象时,政府就立即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当
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就业时,政府又会立即
放弃制止手段而采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就业的微量增加,
以致形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首先是货币政策
的目标偏移。例如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扩
大就业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
行更大规模的贷款。其次是把控制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
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应该而且有能力控制的是货币供应量,
而不是利率。
总之,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供应
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都出自政府的错
误政策。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基本理论观点
“成本推动说”的特点是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
成因。该理论认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强有力的两大
集团,即工会组织和雇主协会.工会组织有提高工资
的力量,雇主协会有操纵市场价格的力量。因此,在
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两大组织能够人为地提高商
品的供给价格,在短期内引起物价上,形成通货膨胀。
如果政府为了避免失业增加和经济萧条,采取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默认由于提高供给价格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物价就会呈螺旋形上涨,即持续性的
通货膨胀。这样由于供给本身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成
本上升,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就称作成
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根据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在刺激物价上涨过程中的作用,
又可分为:
(1)工资成本推动。由于工会力量强大,雇主无力抵制工会
增加工资的要求。工资提高后生产成本上升,雇主们就用提
高产品价格的办法来弥补损失,从而引起物价普遍上涨。
(2)间接成本推动。现代企业为了加强竞争,扩张市场,必
须增加许多间接成本开支,如技术改进费,广告费等等。这
种增加的间接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去,就会引起物价上升。
(3)垄断价格推动。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些垄断资本企业,他
们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价格,也带动了其
它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4)进口成本推动。
(二)对滞胀成因的解释
进入 60年代后期,特别是 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
与失业同时并发,一方面存在经济停滞和严重失业,
另一方面又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滞
涨局面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法从需求方面已无法
作出解释,于是以萨缪尔森、托宾为首的后凯恩斯
学派转而采用微观经济分析法并着重从供给方面来
研究滞胀问题。他们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1)部门供给说:认为滞胀是某些部门产品供给
异常变动所致。当某一部门产品供不应求时或稀缺
性增强时价格上涨,由此导致相关部门因成本上升
而不得不提高售价,结果使得销路锐减,生产收缩,
就业下降,致使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并存。
(2)财政支出说:认为滞胀是由于财政支出结构变
化所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通货膨胀之所以具有缓解
失业的作用,是因为政府将膨胀性收入运用于公共工程
等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提高了社
会的投资水平和有效需求,刺激生产,扩大就业。但在
当代“混合经济”中,各执政党派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都把建立国家福利制度作为其协议的个目标,作为争取
选民的一种手段,财政支出中的福利费用大大增加,特
别是失业补助之类的转移性支付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很
大。财政支出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失去了刺激生产、
扩大就业的作用,而且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从而
保持了庞大的失业大军。因为有失业补助金,即使失业
工人一年不工作,收入也不会减少太多。与此同时,财
政支出中福利费用上升使得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加剧了
通货膨胀。
(3)市场结构说:认为滞胀是由于劳工市场结构的不平衡所
致。这是由于劳工市场的均衡是暂时的,而失业与空位并存
是经常的和大量的。在劳工市场的失衡状态下,工人们从过
度供给转移到过度需求市场,从低工资转移到高工资市场,
这种转移虽然具有促使失业与空位趋于均衡的作用,但由于
产品生产、技术革新、部门结构、地区差别等变化的涌现,
新的失衡总是不断发生。在不断的失衡中,失业对货币工资
增长速度的减缓不及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的加速,于是出现
以下情况:
第一,当失业与空位并存时,连续的失业增量对降低通货
膨胀率的影响递减,这是因为存在着的空位抵制了货币工资
的下降,从而使物价仍然上升不止。
第二,当空位多于失业时,劳工市场的过度需求刺激了工
资膨胀,势必增加货币工资的增长而导致通货膨胀。
第三,即使空位总额等于失业总额时,由于劳工市
场的分散性和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劳工市场的失
衡状态依然存在,并因空位促使货币工资上升的幅
度大于失业导致的货币工资下降的幅度而引起物价
上涨。
因此,托宾认为,在空位和失业相等意义上的
充分就业是与稳定物价相矛盾的。要保证无通货膨
胀就需要失业多于空位,若失业不多于空位,就必
然带来通货膨胀。即使在均衡的劳工市场上,由于
其工资增长率取决于在别处可以比较的劳动工资变
化趋势,雇主们为维持有利的就业份额,宁愿付出
竞争性工资,由此将提高货币工资的水平。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又称相对工资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
将引起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结于结构性因素。 1959年,当需求拉
上与成本报动的理论争论不休时,舒尔兹发表了, 最近美国的
通货膨胀, 一文,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
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需求移动论”。它
与需求拉上说的不同在于,它认为即使总需求正常,只要需求
在部门之间发生移动,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在舒尔兹看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部门日渐兴盛,
而另一些部门则日趋衰弱,一部分需求将由一个部门转到另一
个部门。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
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却未必下降。因此,由于短期中需求
在部门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缺乏流动性,不能从需求下降部
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缺乏下降的弹性三个方
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1967年,鲍莫尔发表了, 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
都市危机的剖析, 一文,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来说明西方
各国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在该文中,他提出了一个不同劳
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模型。在不平衡
增长模型中,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
提高的先进部门 (工业部门 ),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
守部门 (服务部门 )。当前者由于劳功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
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的比例提高。
故这两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但却有着相
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
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个模型提
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一个经济的不同部
门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不同的,而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却
是相同的。这一核心思想贯穿于任何一个结构性通货膨胀模
型。
1974年,希克斯在,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 一书中,
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
门”。在扩展部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
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当扩展
部门工资水平上升时,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认定这不
是暂时的现象,因此,为求得公平,他们会对雇主施
加压力。而雇主为了搞好劳资关系,也会屈服,提高
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
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
希克斯认为,这就是产生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的主
要原因。
根据希克斯的理论,通货膨胀的根源既不在于需求
过多,也不在于成本上升,而在于劳工市场上就业结
构的特殊性及工资决定中的向下刚性,即工资水平易
上升不易下降的特性。
总之,鲍莫尔和希克斯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各部门的劳动生
产率有着不同的增长率,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却有着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又主要来源于工人对相对工资的关心。所谓相对工
资.是指本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别的行业的工资水平相比,
在相对意义上的高低,或者说工资增长率在相对意义上的快慢。
正因为存在着对这种相对工资的关心,所以某一部门的工资上
升将招致其他部门的攀比.以致引起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工资、
物价的普遍膨胀。
托宾提出了他的相对工资理论。托宾和希克斯按同一基本原
理进行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适用的经
济分析原则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买卖双方交易完成后关系
就结束了;劳动市场上,供方和需方的关系会维持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
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
济结构的变化中,某 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
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希克斯和托宾的理论,又可以称之为是相对工资理论。
(二)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
这一模型又称“北欧模型”,因提出和发展这一
模型的主要是挪威、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经
济学家,故得名。它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
济”的通货膨胀问题。最初 (1970年 )由挪威经济学家
奥克鲁斯特提出,又经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法
克森、奥德纳加以扩展完善而成。
小国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其经济与外部世界密不可
分。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其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
场上所占份额微乎其微,无足轻重,因而它们的进
出口不会对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是一
个纯粹的价格接受者。但世界市场的价格却通过贸
易对其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国家的
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广要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制约。
五、通货紧缩的成因探索
(一)西方学者有关通货紧缩成因的观
点简介
(二)我国学者对 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
紧缩现象成因的分析
第三节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
济增长
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 )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的不同观点
1、促进论
凯恩斯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倾向
于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能通过强制储蓄,
扩大投资来实现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
代表性学派主要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新
剑桥学派等。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是严重的,如物价上涨、社会政治动荡和人
心不安等。但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
制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但造成对资源的错误
引导,而且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虽
然可以给政府带来收入,可以在短期内呈现出良好的
初始效果,但当通货膨胀持续进行的时候,人们很快
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数量多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
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
但成本上升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拾的更高,
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开始出现:
被拾高的物价、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
不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
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
乱和危机,而巳将带来政治的动荡。
新剑桥学派也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严重疾病,它
从多方面危害经济和社会生活。
首先,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
有利于经济力量强大的集团,不利于社会的贫弱阶层。通货
膨胀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加剧了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不
均,加重了资本主义的病症。
其次,通货膨胀打击生产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其结
果是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服务于投机
活动,生产资本减少,经济衰退。
第三,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容易形成外贸逆差。
只要汇率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就
持打击出口而有利于进口。因为在通货膨胀中出口成本增加,
国内价格上升,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阻碍出口,而进
口品则因有利可因而源源不断地涌人国内,造成国际贸易的
紧张局面,出现外贸逆差。
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多的实际税率。
第二,通货膨胀降低储蓄的数量和效率。
第三,通货膨胀减少投资。除上述两点致使投资动力不足
和资金来源匮乏以外,通货膨胀还降低实际盈利率,加剧对
投资的抑制。
第四,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供给。通货膨胀造成工资 —— 物
价互相追逐,导致价格、利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形成市场更
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相对价格约可靠性和市场传导的准确性
降低,不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估价和有效配置,经济活动的
风险增大,企业家创新困难重重,从根本上破坏了市场机制,
损伤了供给力量。
第五,通货膨胀导致贸易逆差。由于国内价格上升,有利
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造成贸易收支的巨大逆差。
(二)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
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通
货膨胀扰乱流通秩序,通货膨胀
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通货膨胀
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二、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经济陷入通货
紧缩的螺旋之中;通货紧缩使投资项目的
吸引力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业
的危机;通货紧缩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
的实施。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通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
货紧缩的形成机制。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市
场价格战争,由此而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
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
而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而形
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从长期
来看,开放经济中的通货紧缩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
步。
第四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 治理对策
(一)凯思斯学派的观点
(1)财政政策。通过强调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赤字
来消除滞胀。
(2)货币政策。①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用
“逐步放慢货币和信用增长速度的办法来消灭通货膨
胀”;②控制实际利率,并增加其对投资市场的影响。
(3)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
以阻止工会和雇主协会这两大集团互相抬价所引起的
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
(4)劳工政策。
新剑桥学派也反对用紧缩货币、压低就业的办法来制止通
货膨胀。他们认为用紧缩货币、压低就业的政策来制止通货膨
胀.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紧缩货币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投资,
压低了就业,但通货膨胀并不能由此而消除。由于没有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结构,劳资双方的争斗不会停止,工资物价仍会互
相追逐.通货膨胀不但制止不住,还会带来物价与失业同时上
升的局面。他们提出首先要依靠社会政策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
消除由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根源。其社会政策的内容是改造国
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使之合理化和均等化。也就是通过社会政
策对经济进行干预,重点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主要措施有:
①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状态;②给予低
收人家庭以适当的补助;③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便
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④制定逐步消灭赤字的财政政策和预定
的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⑤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贸易顺
差,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工作职位。
(二)其他学派的观点
哈耶克认为,为了终止通货膨胀与失业互相加剧的恶性
循环,摆脱滞涨的困境,纠正由此造成的经济紊乱,根本出
路在于重建市场。其步骤可分三步:第一步,停止货币数量
的增长 —— 或者至少将货币增长率降到实际生产增长率;第
二步,改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逐步恢复由市场来决定的
相对工资;第三步,改造货币制度。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和
滞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量过多,但其根源在于政府对货币发
行权的垄断,在于国家的货币制度。因此,必须彻底改造货
币制度,打破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废除国家货币制度,
实行竞争性货币制度,用私人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取代国
家货币。这样就可以提供健全稳定的环境,再与自由企业经
营相配合.就可以实现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失业,没有垄断
和集权,稳定、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西德新经济自由主义者认为治理通货膨胀首要的
是减少货币的数量。因为使货币相对少于商品,就
会出现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商品就会源源不断地
流进市场,币值上升,已经上涨的物价自然会降下
来。
弗里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
即减少货币增长。他认为,只要把货币供应增长率
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
体稳定下来,而后政府采用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应
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他认为,由于时滞
效应的存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初一段时间内,
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增加,而物价下降却不大。
这是由于人们的信息传递不灵敏,预期缓慢地变化,
调整没有迅速跟上所致。
供给学派则认为,要治理通货膨胀,治本之方必须着力于
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首先必须减税,
以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此外,还需要有两个
条件加以配合:一是消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消灭赤字;
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货币.以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
制的干扰,保证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加其信心和
预期的乐观性。在此之外,政府不应对经济多加干预,而由市
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减税刺
激供给的积极作用。随着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彻底消除通
货膨胀。其次是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他们认为要消
除通货膨胀对减税效果和增加供给的不良影响,必须实行货币
限制,才能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公平征税,保证人们的实际
可支配收入.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储蓄和投资,健全市场机制,
增强减税效果,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要实行有效的货币限制,
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废止使用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第五节 我国的通货膨胀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发生了四次较为明显的
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建国之初,国民党统治时期通
货膨胀的滞后影响,以及因建国之初物资短缺而造
成的物价上涨;第二次是 1959— 1961年三年自然灾
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第三次是 1988— 1989年的物
价上涨;第四次是 1993— 1996年的物价上涨;这四
个时期以外,我国的通货膨胀一直也是存在着的,
只是不如上面四个时期明显罢了。在我国发生过的
四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前两次属于特定历史
环境下的产物,它不是由总需求的扩张造成的,而
是因特定条件下的社会产品或商品供给的极度缺乏
造成的,不具备一般的意义。我们的分析应当以后
两次通货膨胀为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总需求扩张
(二 ) 成本增加推动的价格上升
(三 ) 结构性转换引发的价格上涨
(四)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五)体制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效应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定的
正相关性。如在 1979— 1996年的 16年中,我国的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超过 9,3%,物价的上
涨率平均约为 7%。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较快增
长是与物价上涨平行的。平均而言、国民经济每
增长 1个百分点,物价的上涨率约为 0,78个百分
点。这期间,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中物价的上涨
也较快;经济增长缓授的年份,物价则较平稳。
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影响。
三, 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应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改革、企业制
度与投资制度改革等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通货膨胀、半通货膨胀、滞胀、相对工资
理论、通货紧缩。
2.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有哪两种形态?
3.可能产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4.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有几种?它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有何关系?
5.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哪些?促退论的
理由有哪些?
6.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7.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措
施来控制通货膨胀?